宗教交流

ADVERTISEMENT


kelvinchris Lv.8

关注
金牌会员 | Credits 2418   
根據福德正神金經之記載如下:

【福德正神簡略】福德正神係周朝帝王周武王2年2月2日誕生,「即公元前1134年」姓張名福德,字濂輝,7歲就讀古文,年少英俊,天資聰明,事親至孝,為人忠厚,從事慈善,不離人群,年36歲時,官運來臨,在周成王24年,即公元前1098年間,榮任朝廷統稅官,任期之中,愛民如子,體恤民間貧困,做了無數善舉。至周穆王3年,公元前1236年,永別人世。享年102歲,因在古時,人類喜留美髯,壽終3天容貌不變,宛如活人之相,眾人前往瞻仰,人皆稱奇。福德逝世之後,改由魏超接任統稅官,其人奸惡無常,愛財如命,因有權勢在身,橫行霸道,想起張福德生前為官廉正,百姓感其恩德,念念不忘。

有一貧戶,想造福民間,即以簡陋安其位,用4塊大石打成石塝,1塊作頂,3塊作牆,因福德為官公正,取其名福德,後加正神,福德正神朝夕膜拜,而後1人用1個破缸安在地上,照用其名敬拜,魏派人士閱之,譏笑不已,但那位貧人不理其譏笑,尚以此語回答說:「有錢有屋住大堂;無錢無屋居破缸。」之諺語。豈料真有奇蹟巧合,虔誠信仰福德之人,為時不久,由貧家而變富豪,原因是五穀豐收,六畜興旺,人馬平安,眾鄉民認為是福德神恩護佑,鄉民集議籌資興建福德堂1座以茲報答。至廟堂完成之後,將其畫像儀態塑成金身,供眾人膜拜。自此神真顯耀,香火綿延,傳遍遐邇,各方聞之必往祈禱,真是有求必應,靈驗異常,如有心人士安其宅上,合家禎祥。此事不久傳至朝廷,即承當朝周穆王,賜號「土地公」,並頒賜聯1對曰,「福而有德千家敬,正則為神萬世尊」。「安仁自安宅,有土必有神」。又記述2月2日聖誕,此乃以張福德誕生日為主述。

根據五方福德正神醒世明道真經所載,抄錄如下:

五方福德正神寶誥。志心皈命禮。
  • 東方福神:陳貴先,把守東方甲乙木,掃除烽煙,君民感德,福壽綿綿。
  • 南方福神:蔡子良,把守南方丙丁火,離火輝煌,家家感德,疫癘潛藏。
  • 中央福神:林敬宗,把守中央戊己土,管轄土地為尊,土能生萬物,天地盡包容。
  • 西方福神:張子貴,把守西方庚辛一庫金,男婦沾惠澤,財寶喜相隨。
  • 北方福神:姚伯松,把守北方壬癸甘露水,四民沾恩澤,萬物賴而生。
五方土地、土伯、土侯君、五行齊備,參贊化育賴而生,奉請廳堂安寶座,察誦經文,句句消災,行行賜福,管庶鄉村,鑑察莊人,善善惡惡、平公啟奏,賞罰無私,一心皈依。五方福德大正神明道天尊。
根據混元禪師講述之慈悲靈感土地公之摘述如下:

「福德正德寶誥」:「三皇五帝部下,后土真君。以身垂範。荒拓開墾、教織種植。匡王協運、德高望重、雍行乾坤、廣濟人倫。萬姓蒙佑。受敕封為「福德正神」。是與中研院的研究論述一致。
又述:「鎮一方而黎庶仰瞻。保佑四境,作物豐盈。掌傳奏而丹忱上達,義貫九天。善惡昭彰而響應。靈通三界。功過糾察以分明。修仁見性。鞏固金湯奠安稷、佈施群黎。醒世節儉大忠大孝。至顯至靈。婦孺老幼,享受天倫。當境土地。后土尊神福德天尊。」

「福德正神經」本文:「吾是三皇五帝后土之臣,本境真君,順天之志。開蒼辟地之炳。引人拓植,必配乾坤。喚醒愚民。墾荒教導純純。人人敬我,我愛人群。有人問我名何姓,凡是共工氏之子炎帝子孫句龍。立志精忠威靈淳淳。後世人德高望重,敕封「福德正神」。與中研院研究論述一致。

福德正神是三皇五帝部下,掌管土地的臣子,在神仙界的地位為「真君」,我們通常稱福德正神為土地公,而把幫我們顧守祖先風水的土地公稱為后土。禪師說:「每次我到墓地,看到土地公站在那裡,就覺得心酸,那麼大的神,我們竟然請祂去守墓!實在不正確,不過既然已成習俗,我們就照著去做,只是我們每次看到后土也好、土地公也好、福德正神也好,都要打從心裡尊敬祂。」
「福德正神不僅是我們祖先風水的護法,我們家裡有人亡故,也需要福德正神牽引,才能過奈河橋,離開娑婆世界到彼岸去,所以祂的功德很崇高。」

書中記載:福德正神土地公的聖誕日為8月15日中秋節,又「福德正神真經」載:「……二月初二日是加昇,封為福德正神。」農曆二月初二日是土地公加昇日,加昇就是成道被敕封為「福德正神」。

太祖實錄卷(53)洪武3年6月甲子條:
中書省臣等奏,凡民庶祭先祖,歲除祀竈,鄉村春秋祀土穀之神,凡有災患,禱於祖先。又顧炎武所撰天下郡國利病書中的平定州志秩祀:春祈秋報,以社以方,載于風雅,太祖高皇帝許民間每里一壇,令祭五土,五穀之神,以里長主祭。
這也就是為何台灣民間有2月2日及8月15日兩日為土地公生日的說法了。
一者為張福德之誕生日,一為句龍者。又以春天向土地公祈求來年能豐收,於秋天備五果回報土地公。我們常常會聽到「田頭田尾土地公」、「庄頭庄尾土地公」、「水頭水尾土地公」、「路頭路尾土地公」、「園頭園尾土地公」等等的諺語,而對土地的民間傳說也不少:
  • 伯公,原是對自然的崇拜信仰,也就是由「自然神」進化為「人格化的神」,民間才給他雕像來崇拜。也就是先前所提及的張福德。
  • 古時候有一位賣糖果的小販,撿到一條小蛇,每天以剩下的糖果餵食小蛇,日久後小蛇漸漸長大了,食量也大增,小販的剩餘糖果不足餵食大蛇,只好把祂放生於山中,自此後蛇常加害人畜。補蛇人甚至不敵而喪命,從此無人敢捕殺。皇帝苦思無策,只好命令除其禍害,但沒人敢去冒險除蛇,此時小販自認那蛇是他自小養大的,由他去捕殺應不會有危險也較心安,於是向皇帝要求如將此大蛇捕殺後,要將皇位讓他,皇上為免百姓繼續受害,只好答應。小販果然入山,順利將大蛇捕殺了,皇上也依約要將皇位讓他,但小販並沒有這樣做,因為他的初心是想試探皇上的慈悲心,最後,他還位給皇帝,皇帝為酬謝他除蛇有功,特賜他為「公」,司管土地,所以稱為「土地公」。
    這也是農村社會中,年長者常告誡在田工作的人不要打死蛇,就是此傳說的緣故。又說草笠蛇是土地公的女兒。多年前筆者在南港灰礦坑旁的小土地公廟遇見奇事,當天多人在拍攝此土地祠,我先用手將佈滿雜草及污物清除,雙手在小祠內打理後,大家高興拍攝後幾日,友人來電問我有沒有看照片,此時心中有種奇怪感覺,最後大家從不同角度所洗出照片中都發現一隻「飯匙蛇」捲曲身驅,昂首起身在小祠內,大家稱奇,當時我怎會沒被咬到。回想當時,我確實有看見小祠內有一團「黑黑」的東西,但不經心,仍用手伸入打掃。事後自已印證了蛇與土地公的傳說,此照片當年在黃振昌區長的支持下刊印在南港文史導覽手冊中。
  • 據傳秦始皇築萬里長城,徵用天下壯丁,孟姜女的丈夫因築城而死,孟姜女夫妻情深,翻山越嶺,萬里尋夫,得知已故,悲痛萬分,淚灑長城,以致城崩800里,露出白骨無數,(至今考古家仍在尋找築城而亡的人骨在何處,而山海關近來已被初步證實,其城石的黏著物可能就是那些人骨粉混合物所成,至今才能堅固耐海水及海風的吹襲),孟姜女在無數屍骨中難辨夫體,忽見一位老者說:「妳咬破食指,血滴在白骨上,染血的就是妳丈夫的骨骸。」果如此,孟姜女尋到夫骨,懷抱於前,在歸途中,漸生肉皮,好似將還生。老者見死者恐再生還而有違天命,乃教孟姜女說:「抱骨踏途不便,妳可以裝袋背負。」孟姜女依老者所說而行。結果原本稍有人模人樣的遺骨因背負的關係,踏行所造成的震晃而鬆散,恢復成白骨原狀。孟姜女很不高興,責怪老者騙了她,老者答應孟女為其丈夫守墓土。後來成為墓地前方必有「后土」的由來。
(取自台北市兴义区公所网站)

[ 本帖最后由 kelvinchris 于 4-8-2007 03:22 PM 编辑 ]
1.1万阅读
49回复 倒序

ADVERTISEMENT


kelvinchris 楼主 2#

金牌会员 | Credits 2418   
槟岛 张、丘、马大伯公

伯公信仰在中国南方民间流传甚广,乃一般人在所谓“福德祠”供奉的土地神,伯公则是亲昵的通俗尊称。无论如何,人们对于生活于斯的社区所在之土地,在拟人化的崇拜之余,也会揉合了对先贤崇拜的祖神意识,以为那些有功于社群的开拓先贤会“福而有德千家敬,正则为神万世尊”,死后化为土地神,成为社区的庇佑灵。这一信仰意识尤其符合那些在异乡谋生的客属垦殖民之信仰需求。于是便出现了张、丘、马三公成神于槟榔屿的神话,客人之间广泛传播了三人的传说,指他们生前在海珠屿开荒,仙逝后化身福德祠大伯公。

张理被说成是大埔人的说法见于海珠屿大伯公庙1958年立的重修碑记,碑记上也建构了张理的身世历史:相传他是在乾隆年间,和同乡人丘兆进及另一福建永定客人马福春一道乘帆船到海珠屿,成为比英殖更早到槟城的华人。碑记依传说的说法记载说:三人之中,张为塾师、丘为铁匠、马为烧炭工人,情谊很深,并结拜为兄弟;其中张理一直住在海珠屿,丘、马二人在邻近找生活,但他们常常欢聚;一日,丘、马二人到海珠屿探望张理,见他已在石岩之中坐化了,丘、马二人便把他安葬和祭祀他。丘、马二人去世后,人们把他们安葬在张理坟墓左右,并奉祀三人和祈求他们的保护。据说在他们踏上海珠屿的土地一角,就成了大伯公庙的建庙处,也即大伯公神灵的发源地。由于此处曾有乾隆壬子(1792年)“六甲弟子”所赠之香炉,加上张、丘、马三公之墓俱在,马福春墓碑志明为嘉庆十四年(1809)立,当地又有一座可能是守庙僧人的“顺寂沙弥西滨禅师”墓,志明葬于1854年,因此,更能证实此处的大伯公信仰历史悠久,也教人信服历史上的大伯公三人是真有其人。

(取自孝恩杂志网站)

kelvinchris 楼主 3#

金牌会员 | Credits 2418   





(以上两张照片搜自台湾网站)



(以上这张搜自siutao 网站)





[ 本帖最后由 kelvinchris 于 1-5-2007 06:08 PM 编辑 ]

sem Lv.14 4#

支柱长老 | Credits 25464   
那第一张的大伯公好像带的是官帽
Follow Us
@cariinternet

无名汉 Lv.12 5#

中级长老 | Credits 10327   
台湾风俗是酱的。
那个宝诰若能抄写或翻印于民间,功德无量。

无名汉 Lv.12 6#

中级长老 | Credits 10327   

今年庙会人家拍的,我帮他“宣传”

无名汉 Lv.12 7#

中级长老 | Credits 10327   

我家乡三百脚基《广福宫》的伯公。

ADVERTISEMENT


mahalwin Lv.13 8#

高级长老 | Credits 15766   
广东义山内某位华社先贤的墓,立的是福神。
后土能不能称为福神?

无名汉 Lv.12 9#

中级长老 | Credits 10327   
后土是娘娘来的,现代的人很多都把两者浑成一团 乱七八糟

kelvinchris 楼主 10#

金牌会员 | Credits 2418   
無上虛空地母無量慈尊大慈尊

母,相對於主宰天界的玉皇,即所謂「天公地母」、「皇天后土」,是主宰大地山川之神,又稱「地母娘娘」、「地母元君」、「地母至尊」、「后土」等,宋朝大中祥符年間,徽宗上尊號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

古以來,人們生活上所需的資源,舉凡衣、食、住、行都與土地脫離不了關係,因此先民依賴土地、感謝土地,但又害怕它發怒(地震),不願給人以萬物,故要親地、尊地,具體的表現,即是奉祀將這個人類衣食父母神格化-后土。朝庭又有祭天地社稷的習俗,而且是由天子諸侯行之。天子於每年「一陽來復」之冬至日,祭天於南郊;於「一陰來復」之夏至日,則行祭地之典於方澤。


民又根據易經的觀念:乾為天為父、坤為地為母,在這種相對的思考模式之下,既有天公,即有地母,乾神(陽神)為上帝、大帝或帝君,尊稱坤神(陰神)為元君或夫人,故稱后土為地母元君,認為玉帝是乾元之王,而地母則為坤維之主,也就是綜御整個大地的尊神,故其職司,即為統轄九土、九壘、四瀆、五嶽。基本上,后土的女性形象乃是其作為大地之母的信仰神格化,在民間祠廟及部份道教宮觀中的地母形象,或著道袍,或披上樹葉,一手持拂塵,一手捧太極以象徵其生化萬物、涵養萬類,尤其是先民農業與土地的密切關係。

道教神學體系而言,地母元君並不屬於道教那個道派,在《正統道藏》中也沒有其所專屬的經典或傳記,甚至在道教主要的經典中也很難看到「地母元君」、「地母娘娘」、「地母至尊」這些稱謂,而多稱之為「后土皇地祇」,另外,與地母同屬土地之神性質的尚有地官大帝與社神等、與上清派的九壘三十六土皇等,不過大柢是作為統治者或保謢者的男性形象。另外,道教中有「六御」之說,如《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將后土皇地祇與昊天玉皇上帝、太極天皇大帝、東極青華大帝、南極長生大帝、北極紫微大帝列為三清之下、統御六合的六位大神,可見后土的神格與玉皇上帝同屬太極界之先天高神。

據《地母真經》所記,言自盤古開天後,有陰陽二氣,陽氣演變為天君或天父,陰氣就演變為地母。天父和地母成婚,生下天皇、地皇、人皇、伏羲、神農、黃帝,從此人類才逐漸繁衍,農曆三月十八日為其聖誕。

后土寶誥    至心皈命禮
九華玉闕 七寶皇房 承天稟命之司 主陰執陽之柄 
道推尊而含宏光大 德敷數於柔順利貞 
效法昊天 根本育坤元之美 
流行品物 生成施母道之仁 
嶽瀆是依 山川咸伏 
大悲大願大聖大慈
承天效法后土皇地靈衹


(取自台北松山慈惠堂)

[ 本帖最后由 kelvinchris 于 1-5-2007 11:55 AM 编辑 ]

kelvinchris 楼主 11#

金牌会员 | Credits 2418   




(取自台灣網站)

kelvinchris 楼主 12#

金牌会员 | Credits 2418   
東 嶽 大 帝 的 來 歷 : 東 嶽 指 的 是 今 山 東 省 的 泰 山 。 東 嶽 大 帝 就 是 泰 山 神 。 據 《 三 教 源 流 搜 神 大 全 》 稱 , 東 嶽 大 帝 是 盤 古 氏 九 世 苗 裔 金 輪 王 少 海 氏 與 妻 彌 綸 仙 女 所 生 之 子 , 初 名 金 虹 氏 。 金 虹 氏 有 功 在 長 白 山 中 , 至 伏 犧 氏 時 封 為 太 歲 。 至 神 農 朝 , 賜 天 符 都 官 , 號 名 府 君 。 漢 明 帝 時 , 封 為 泰 山 元 帥 。 唐 武 后 垂 拱 二 年 ( 6 8 6 年 ) , 封 東 嶽 為 「 神 嶽 天 中 王 」 。 武 后 萬 歲 通 天 元 年 ( 6 9 6 年 ) 又 尊 為 「 天 齊 君 」 。 唐 玄 宗 開 元 十 三 年 ( 7 2 5 年 ) 加 封 「 天 齊 王 」 。 宋 真 宗 大 中 祥 符 元 年 ( 1 0 0 8 年 ) , 詔 封 東 嶽 天 齊 仁 聖 王 , 四 年 又 尊 為 帝 , 稱 「 東 嶽 天 齊 仁 聖 帝 」 。 對 泰 山 神 之 祭 祀 和 崇 奉 , 自 上 古 三 代 就 有 。 三 代 民 居 都 在 黃 河 中 下 游 一 帶 , 故 天 子 「 以 血 祭 祭 社 稷 、 五 祀 、 五 嶽 」 , 其 中 五 嶽 之 長 就 是 泰 山 , 泰 山 被 尊 稱 為 岱 宗 。 《 風 俗 通 義 》 引 孔 子 語 稱 , 「 封 泰 山 , 禪 梁 父 , 可 得 而 數 , 七 十 有 二 」 , 當 指 王 者 功 成 封 禪 , 以 告 天 地 的 意 思 。 漢 魏 以 後 , 道 教 沿 襲 古 制 , 奉 祀 東 嶽 大 帝 。


登 仙 之 途 : 泰 山 峻 極 高 巍 , 古 人 視 作 通 天 之 路 , 故 稱 「 天 齊 」 , 意 思 是 與 天 一 般 高 。 祭 祀 泰 山 就 是 在 山 頂 上 築 土 為 壇 , 祭 天 以 報 天 之 功 。 學 道 修 道 之 人 即 以 祭 祀 泰 山 為 登 仙 之 道 。


魂 歸 東 嶽 : 泰 山 地 處 東 方 , 陰 陽 交 泰 , 萬 物 之 始 , 有 生 必 有 死 , 故 泰 山 之 神 知 人 生 命 長 短 。 《 風 俗 通 義 》 引 當 時 傳 聞 稱 , 「 岱 宗 上 有 金 篋 玉 策 , 知 人 年 壽 修 短 」 。 漢 代 出 土 的 鎮 墓 券 上 , 多 有 「 死 屬 泰 山 」 字 樣 。 自 漢 魏 以 後 , 東 嶽 大 帝 又 主 掌 人 之 生 死 壽 夭 。 《 雲 笈 七 籤 》 卷 2 2 云 , 「 泰 山 君 領 群 神 五 千 九 百 人 , 主 治 死 生 , 百 鬼 之 主 帥 也 」 。 因 此 , 奉 祀 東 嶽 大 帝 的 東 嶽 廟 大 多 設 有 管 理 人 仙 命 籍 的 七 十 二 司 或 七 十 五 司 , 如 速 報 司 、 福 壽 司 等 等 , 分 別 司 理 人 的 生 死 貴 賤 。


奉 祀 : 東 嶽 大 帝 的 神 誕 之 日 為 三 月 二 十 八 日 。 東 嶽 廟 或 者 供 奉 東 嶽 大 帝 的 宮 觀 都 要 舉 行 祝 壽 慶 典 , 以 大 型 齋 醮 儀 禮 為 道 教 徒 祈 壽 延 命 。 親 屬 亡 故 以 後 , 也 要 到 東 嶽 大 帝 前 行 黃 籙 超 度 功 德 , 祈 禱 亡 魂 早 日 昇 天 。

(取自道教文化資料庫)




(取自台灣網站)

[ 本帖最后由 kelvinchris 于 1-5-2007 07:01 PM 编辑 ]

kelvinchris 楼主 13#

金牌会员 | Credits 2418   
丰都大帝

道教信奉的主宰地狱的最高神灵。其形成与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论衡
·订鬼篇》引《山海经》云:“北方有鬼国,……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
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叫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叫神荼,一叫郁垒,
主阅领万鬼。”①《太平经》多土府、土主召人灵魂、考人魂魄之说,如卷一百十二称:
“大阴法曹,计所承负,除算减年。算尽之后,召地阴神,并召土府,收取形骸,考其
魂神。”②卷一百十四又云:“为恶不止,与死籍相连,传付土府,藏其形骸,何时复
出乎?精魂拘闭,问生时所为,辞语不同,复见掠治,魂神苦极,是谁之过乎?”③晋
葛洪《枕中书》载:“鲍靓为地下主者,带潜山真人。……蔡郁垒为东方鬼帝,治桃丘
山。张衡、杨云为北方鬼帝,治罗酆山。”④这些是道教关于地狱及其主宰神较早的说
法,为其后丰都大帝的滥觞。
    到南朝时,道教对酆都大帝的描绘比较成系统了。陶弘景《真灵位业图》所排神仙
座次的第七中位即为“酆都北阴大帝”,称其:炎帝大庭氏,讳庆甲,天下鬼神之宗,
治罗丰山,三千年而一替。⑤陶弘景《真诰》卷十五“阐幽微第一”载:
    “罗酆山在北方癸地,山高二千六百里,周回三万里。……其上其下并有鬼神宫室。
山上有六宫,……第一宫名为纣绝阴天宫,以次东行,第二宫名为泰煞谅事宗天宫,第
三宫名为明晨耐犯武城天宫,第四宫名为恬昭罪气天宫,第五宫名为宗灵七非天宫,第
六宫名为敢司连宛屡天宫。凡六天宫是为鬼神六天之治也。”注云:此六天宫“是北丰
鬼王决断罪人住处,其神即应是经(今)呼为阎罗王所住处也,其王即今北大帝也。……
凡生生之类,其死莫不隶之至于地狱。”⑥又云:
    “炎庆甲者,古之炎帝也,今为北太帝君,天下鬼神之主也。”⑦《真诰》卷十三
也说:“鬼官之太帝者,北帝君也,治第一天宫中,总主诸六天宫。⑧是总生杀大权的
鬼官。上述说明南北朝时道教已形成酆都大帝主管地狱的信仰,当时多称为北帝君,简
称北帝。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地狱说在社会上广泛流传,有所谓十八层地狱及十殿阎罗治鬼
之说,道教汲取了这些思想,逐步形成了酆都鬼狱并塑造了酆都大帝的形象。《道藏》
洞真部本文类《元始天尊说酆都灭罪经》的十会斋功德十王名号与《佛说地藏菩萨发心
因缘十王经》同。正一部又有《元始说度酆都经》。
    道教的酆都大帝,原说住在北方的罗酆山,称为北帝;而后世却以今四川的酆都县
为鬼城,系酆都大帝的治所。这一转变大约发生于宋代。清俞樾《茶香室丛钞》卷十六
引宋范成大《吴船录》说:“忠州酆都县,去县三里有平都山。碑牒所传,西汉王方平、
后汉阴长生皆在此得道仙去,有阴君丹炉。……阴君以炼丹济人,其法犹传。”俞樾按:
“酆都县平都山,道书七十二福地之一,宜为神仙窟宅,而世乃传为鬼伯所居,殊不可
解。读《吴传录》,乃知因阴君传讹,盖相沿既久,不知为阴长生,而以为幽冥之主者,
此俗说所由来也。”⑨同卷“罗酆山”条又云:“按罗丰山为北方鬼帝所治,故有罗酆
治鬼之说,而世俗乃指今四川酆都县。《夷坚志》云:
    ‘忠州酆都县有酆都观,其山曰盘龙山,即道家所称北极地狱之所。’盖南宋已有
此说。AB清方象瑛《使蜀日记》说:“酆都县城倚平都山,道书七十二福地之一,素以
‘鬼国都城’闻名。传说汉王方平、阴长生先后于平都山修道成仙,白日飞升,后人误
读‘王、阴’为‘阴王’,讹传为‘阴间之王’。酆都乃成阴曹地府。”酆都城的阎
罗殿被误传为酆都大帝的宫殿,地藏菩萨讹传为酆都大帝。
    我国传统信仰的地狱主宰有东岳大帝、地藏和酆都大帝,前者源于汉族民间信仰,
中者源于佛教,后者则源于道教,在中国南方及东南亚一带有一定影响。

(取自中囯網站)





[ 本帖最后由 kelvinchris 于 1-5-2007 06:18 PM 编辑 ]

kelvinchris 楼主 14#

金牌会员 | Credits 2418   
地 官 赦 罪

地 官 名 為 中 元 二 品 赦 罪 地 官 , 清 虛 大 帝 , 隸 屬 上 清 境 。 地 官 由 元 洞 混 靈 之 氣 和 極 黃 之 精 結 成 , 總 主 五 帝 五 嶽 諸 地 神 仙 。 每 逢 七 月 十 五 , 即 來 人 間 , 校 戒 罪 福 , 為 人 赦 罪 。

(取自台灣網站)







( 图相右边那尊)

[ 本帖最后由 kelvinchris 于 2-5-2007 03:19 PM 编辑 ]

kelvinchris 楼主 15#

金牌会员 | Credits 2418   
城隍爺 城隍原本只是保護身家性命的城牆,對當時的人們來說,城隍的崇拜是起於對城隍的感恩,並未賦予其任何重要的職務。但隨著時代的改變與其他宗教的陸續興起融合,城隍的神格不僅改變,人們對城隍的期待也增加了。從此城隍的職務也有了大幅度的調整。 一、土地之神 城隍就管理地方大小,名稱也都不一樣,省稱「都城隍」,府稱「府城隍」,縣稱「縣城隍」,縣以下里神則稱為「土地公」,沒有城廓的市街、鄉鎮稱「境主尊王」俗稱「境主公」,房子四週的則稱為「地基主」。雖然名稱都不一樣,但是其職責都是管轄境內的護土之神。 二、城市的守護神 古時候的村落為了防止野獸及外族的入侵騷擾,於是在村落外圍以深濠為防禦,因此水庸神成了人們敬拜的村落保護神,而這也就是城隍信仰的開始。由此推論,護城保民原本就是城隍爺最為原始的工作。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由於戰亂頻繁,老百姓們流離失所,飽受了戰爭之苦,保護城市鄉土的城隍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也更加重要了。 三、陰間的司法神 唐朝時,天下太平,城隍爺的職能也從單純的保護城市,逐漸擴大到主管生人亡靈、獎善罰惡、生死禍福等等,幾乎城市裡的所有人事物,都由城隍爺一手掌管,宛如是城市冥間的行政長官。而城隍爺的燮理陰陽、公正無私與善惡分明,往往也成了人們遇到在陽世間無法順利解決的難題時,所求助的對象。 在司法事務方面,城隍爺經常巡視陰陽兩界,以舉發惡事或加以陰罰。城隍爺所施的陰罰,足以讓惡人罹患疾病,或陷入貧困,甚至能奪取生命。也因為如此,當陽官-縣太爺遇到不容易服罪的被告者,就會帶他們到城隍廟,在城隍爺前發誓,以證明自己沒有罪。而人們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時,也會到城隍爺前發誓,甚至斬雞頭立重誓。 而行政事務方面,除司罰惡之外,城隍爺也掌理獎善。同時,亦如警察一般,維護公共的安寧秩序,並掌管增進人民幸福利益的事務,以及授福與壽終正寢的人。 民間對城隍爺的信仰,也可以從下面的活動中看出來: 1.住廟袪病:古時候有的人生病時,認為自己的病是受到外來邪魔所影響造成的,於是就會到城隍廟裡去住,尋求城隍爺的保護。 2.審夜堂:城隍爺是陰間的司法官,因此有的人遇上惡鬼纏身時,就到城隍廟請城隍爺晚上開堂審鬼,以解除厄運。 3.發路票:凡人如果客死異鄉,招魂及運靈柩回原籍時,就必須到城隍廟去領路票,拿了路票才能引魂回籍,不然就會成了異鄉鬼。 4.燒王告:所謂的「王告」,就是老百姓有不平的事想要申冤而寫的狀子。送到城隍爺前焚燒,那麼城隍爺就可以替他申冤了。 5.鎮壓災疫和求雨:當地發生瘟疫或其他流行病時,要抬出城隍爺出遊,鎮壓鬼魅,以維護地方太平。而發生乾旱時,農民們也會到城隍廟去求雨。

(取自台灣網站)





[ 本帖最后由 kelvinchris 于 1-5-2007 07:23 PM 编辑 ]

ADVERTISEMENT


kelvinchris 楼主 16#

金牌会员 | Credits 2418   
大二爺伯

除了七爺、八爺之外,還有許多不同的稱呼,如"黑白無常"、"高爺矮爺"、"大爺二爺"、"長爺短爺"或是"謝范將軍"。

部分不同的名稱,代表著不同的傳說,唯一共通點便是均為捉拿犯人的將軍。

將幾種不同的傳說整理之後放入下文,有興趣者可點選觀看。


城隍爺的兩大部下,因為他們排在二位判官與四爺之後,一般就稱呼他們為「七爺、八爺」。

七爺姓謝,名必安,因為他身高臉黑,所以有長爺及黑無常的稱呼。八爺姓范,名無救,因為他身矮臉白,所以又稱為短爺及白無常。

據說,他們都是中國福建閩縣人,自幼結義,情同手足。有一天,相偕走至南台橋下,天將下雨,七爺要八爺稍待,回家拿傘,豈料七爺走后,雷雨傾盆,河水暴漲,八爺不愿失約,竟因身材矮小,被水淹死,不久七爺取傘趕來,八爺已失蹤,七爺痛不欲生,吊死在橋柱。閻王爺嘉勛其信義深重,命他們在城隍爺前捉拿不法之徒。

另傳范、謝兩位將軍是唐朝人,安祿山叛變,唐明皇遠避西蜀,張巡、許遠死守睢陽。張巡派范、謝兩將出城求援,謝必安受擒,被吊死城頭,范無救不慎溺水而死。後來睢陽城兵疲糧盡,而告失守,張巡、許遠死後被封為城隍爺,范、謝兩人就成為身旁的護衛將軍。

有人說,謝必安,就是酬謝神明則必安,范無救,就是犯法的人無救。

黑白無常

「生無常,而死有分」,一般人對黑白無常的印象,大多是黑無常著黑衣,白無常著白衣上,如果一旦看到黑白無常二人,就表示自己陽壽已盡,應該準備後事了。但是,在民間的一些習俗和文化中,黑白無常也不一定是如此令人害怕的。有一種說法是,如果遇到了黑白無常,只要向其乞討一些東西,日後必定是大富大貴。而且在民間的一些地方戲劇表演裡也可以發現,有時黑白無常會以財神自居,並且在頭頂高高的帽子上寫著「一見生財」。

大爺、二爺

大爺謝將軍二爺范將軍兩人生前為衙門公堂的捕快。大爺身材高瘦二爺矮胖,非常喜歡兒童。尤其二爺因身材關係,常作為孩童嬉戲逗趣的對象。常常看到二爺與孩童在街上追逐遊玩,大爺二爺對孩童的惡作劇都不以為意,是孩童的守護神。

兩位將軍生前義同金蘭情同手足。有一天一同出外辦事,大爺忽然發現忘了帶東西,為了怕走失就一再叮嚀二爺要在橋上等待,不見不散,大爺就趕回去拿東西。沒想到此時忽然發生洪水,水逐漸快淹沒二爺,但二爺想到大爺臨走前的叮嚀就是不敢離開橋上,因而被淹死。大爺趕回來發現二爺已淹死,知道是為了等自己而死深覺對不起兄弟,於是大哭一場在橋墩上吊而死。城隍爺深感兩人義薄青天遂收為帳下部將,且從捕快直接升為將軍,是城隍爺帳下六將軍中排名第一及第二,故稱大爺及二爺。

謝、范兩將軍的塑像是依照他們去世時的模樣雕成的。范將軍是淹死的故臉色發黑且眼睛圓瞪,謝將軍是上吊死的所以舌頭外吐且臉色發白。兩位將軍死時臉上並沒有鬍鬚,但死後列入仙班當然跟活著一樣,所以慢慢長出鬍子來。如果雕像有鬍子的是他們成神以後的模樣,沒有鬍子的是他們還沒成神以前的樣子。

從前面所述,金銀牛馬四將軍是人死後才會碰到的將軍。但范謝二將卻是帶著大批捕快在陽間巡狩,一方面向判官提供每個人的事蹟,一方面獎善罰惡主持人間正義。由於與人息息相關所以最受人們敬重。許多神壇或軒社都喜歡雕塑來陣頭內遊街。不過這種范謝將軍最好不要有鬍子,否則會有問題。由於城隍爺帳下已有六位將軍,這種沒鬍子的謝范將軍就排第七及第八。這就是七爺八爺的由來。

兩位將軍雖在人間巡狩但因為是無形的所以不可能讓你發覺,但當你要嚥氣過世時你就會發現大爺二爺在你身邊,所以大爺帽子上寫著「一見大吉」。這就是說,當你能看到祂們時也就是你要到另一個極樂世界的時候到了。

(取自台灣網站)











kelvinchris 楼主 17#

金牌会员 | Credits 2418   
十殿閻王

「十殿閻羅」是中國古代特有的民間信仰。所謂「十殿閻羅」,就是說有十個掌管地獄的大王,分別居於地獄的十殿之上,因此稱為「十殿閻羅」。這是十殿閻羅分別是:

第一殿秦廣王蔣

生於二月初一,專司人間壽生死,統管幽冥吉凶。

第二殿楚江王歷

生於三月初一,專司活大地獄,又名剝衣亭寒冰地獄。

第三殿宋帝王余

生於二月初八,專司黑繩大地獄及落蒸地獄。

第四殿五官王呂

生於二月十八日,專司合大地獄,又名剝戳血池地獄。

第五殿閻羅王包

生於正月初八,專司叫喚大地獄,掌管油鼎地獄。

第六殿卞城王畢

生於三月初八,專司大叫喚地獄及枉死城。

第七殿泰山王董

生於三月廿七日,專司熱惱地獄,又名唯磨肉醬地獄。

第八殿都市王黃

生於四月初一,專司大熱惱地獄,又名熱惱悶鍋地獄。

第九殿平等王陸

生於四月初八,專司鐵網阿鼻地獄,又名刀鋸地獄。

第十殿轉輪王薛

生於四月十七日,專司各殿解到鬼魂,並於每月匯知第一殿秦廣王蔣註冊。

(取自台灣網站)



kelvinchris 楼主 18#

金牌会员 | Credits 2418   
大眾爺/有應公

清朝剛統治台灣的時候,不但禁止客家人來台,也禁止女人渡台。沒有女人是不能傳宗接代的,所以在台灣患病死亡或被馘首者,就沒有親人為其收屍,屍骨散亂各地之情形嚴重,只好由官方或民間為其收埋建墓或建祠廟葬埋。因為不知埋者何人,又是多人集中同葬,就叫做「萬善同掃之墓」、「萬善祠」、「萬善廟」、「大眾廟」等,又尊稱所祭祀的這些孤魂為「萬善爺」、「有應公」、「大眾爺」、「萬姓爺」、「百姓公」、「雜姓公」等。在這些稱呼中的「有應公」,一般人的解說是由萬善爺廟有書寫「有求必應」而來的稱呼,但有些耆老卻認為「有應公」的稱呼是另有來由:
從前,有父女兩人相依為命。女兒長得如花似玉,而且節儉勤快,難得的是對父親十分孝順,是有名的孝女。村中的適婚男子都想娶她當新娘,請媒人去提親的如過江之鯽。不過女方總是以:「要等父親百年歸壽(過世)之後,才願意結婚。」為理由,不肯答應。時間一久難免令村中的人起了疑心,認為真是怪事,為何女人需等父親死後才願結婚?莫非父女之間有不可告人之不倫事?此種傳說一起,便轟動了整個村庄,再也沒有人上門說媒了。
幾年後父親年老去世。不久,女兒也因為傷心過度去世了。村人把他們父女兩人葬在一起。說也奇怪,自從埋葬了父女之後,天就不再下雨了。漸漸地,農作物都枯死了,村人也沒水可喝,到處都找不到水源,只有在那父女墓地的旁邊有一小窪的水池。
起初,大家都不願意去那兒取水喝,但是實在是渴得受不了,最後還是乖乖地去取那窪水飲用。這個現象就好像在暗示全村的人都受到這對父女的懲罰,不是嗎?於是村人開始耳語,是不是冤枉了那對父女?上天才發怒以天旱處罰村人?一些比較先覺悟的村人就前往父女墓前祈求寬恕。說也奇怪,這些村人的田地上突然雷雨交加下起大雨來。於是陸續有村人去祈求,都「有求必應」,田地都得到了雨水。最後村人都覺得冤枉了父女,為了贖罪,隆重地改葬了父女。從此,氣候回復了正常。因為是求雨每求必應——「有應公」之名便傳遍各地了。

(獲自台灣網站)

jerryyaw Lv.8 19#

金牌会员 | Credits 5111   
引用: 原帖由 kelvinchris 于 1-5-2007 07:16 PM 发表
大眾爺/有應公

清朝剛統治台灣的時候,不但禁止客家人來台,也禁止女人渡台。沒有女人是不能傳宗接代的,所以在台灣患病死亡或被馘首者,就沒有親人為其收屍,屍骨散亂各地之情形嚴重,只好由官方或民間為其 ...

大眾爺马六甲清云亭有膜拜。

无名汉 Lv.12 20#

中级长老 | Credits 10327   
引用: 原帖由 kelvinchris 于 1-5-2007 05:41 PM 发表
地 官 赦 罪


上次不知道哪一个网站又说这尊金身是三山国王的...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