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607|回复: 19

龙的信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5-5-2006 03: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神话传说里龙是重要的角色,我们中华民族也自言龙的传人,所以我们来谈谈龙的故事。

  说到龙,就先讲龙的起源。这要上朔到五帝时的伏羲。

  伏羲是五帝之首(这里五帝取伏羲,神农,黄帝,帝尧,帝舜的说法),据说他是一个文武全才,他力和了中原众部,自称“龙师”,龙就是马头,蛇身,鸡爪,(这是现在龙的形象的简单形容,其实最初的龙和现在的样子还有不小的差别)被伏羲作恩我们华夏民族的图腾,龙因此而生,从此我们就成为了龙的传人,而龙也就成了几千年来,中国的标志。 (原始资料:《古今图书集成》等)

  要讲华夏之龙,当然,西方也有他们的龙,和我们的龙是大相径庭的。

  Dragons(龙)
  龙是神话里的动物,一种鸟和蛇,正与邪的混合体.<<圣经>>里的龙"十分贪婪,有7个头,对于基督徒来说,那条龙是邪恶的,是撒旦的化身.后来,天使长[米加勒]把龙降服,证明邪不胜正。

  *邪恶的龙*
  自古以来,一条最有名的龙就是古斯堪的维亚神话里的[尼得霍格],又称为"恐怖咬噬龙"它威胁要把宇宙毁灭.这条龙一直在咬噬一株庞然巨树[伊格德拉西尔]的根部.那时,人们以为这棵树就是宇宙,他们相信大地就在树的中央,高高在上的树叶看起来就像天空.树枝上有一只鹰和一条蛇,代表光明和黑暗在不断恶斗.树的根部深深的伸进地府里,而树干就穿过海洋,大地,穿过人类的世界.终有一天,这条代表邪恶力量的龙会给收服,大树会茁壮成长,而一个给神和人安居的宇宙便会出现。

  *吉祥的龙* 
 在远东,龙被视为一种吉祥的力量。中国的龙有如皇帝一般;它住在河里,湖里,海里在天际翱翔.2000多年以来,中国人都有舞龙仪式,向龙祈求风调雨顺的日子,也希望带来好运.在中国古老传说里,龙镇守天门,即是众仙聚居天庭的大门;而另一条龙则成为皇帝的象征。

  *象征*  
罗马人占领不列颠时,把龙的标志带到那,到了20世纪,威尔士人就以红龙作为民族的象征。
  罗马军队的旗帜和维京人的船首的雕刻都有龙的模样.威尔士的国旗上是一条红龙而中国皇帝的御座上则刻有龙的图案.
      

风之翼:龙、龙、龙
  ——献给所有消失在这个世界上的生物 Lucifer
  “人类虽然聪明到能够消灭许多的物种,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办法救回任何一个被他们灭绝的族类。”——Gerald Durrel,《CATCH ME A COLOBUS》

  龙枪系列中出现了很多的巨龙,他们有的是善良的,有的是邪恶的,有的老眼昏花,有的年轻激进,都让人对于这些活在传说中的生物感到好奇。我们自称龙的传人,皇帝要穿龙袍,喝酒有景德镇的著名瓷器“九龙公道杯”,端午节还可以划龙船;而西方的龙则是看守金苹果,把守伊甸园,任意吞吃无辜的人类,是魔王撒旦的使徒,几乎每一个功成名就的英雄都必需要宰上一两个才行;不过,这个带着极重神秘色彩的传说生物到底是怎么诞生的,而东方和西方又各有着什么样的传说呢?就让我们来看看吧!

  历史和考古学家会说,龙只不过是人们幻想中的生物,其实根本不存在。但是笔者既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考古学家。笔者要做的,不是破坏龙的美丽传说和幻想,而是写出这些传说中生物的故事;至于他们到底存不存在?就像“小飞侠彼德潘”中的小仙子一样,只要有人相信,龙就是存在的……



  中国的龙


  中国人一直自许为龙的传人。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因为远古的时候夏族的代表就正是以后流传数千年,神性越来越强的龙。
  据说当年鲧奉天帝之命治水,他看到了当时地面上的人们受到洪水的侵逼,四处逃窜,无法打猎耕种,几乎快要生存不下去了。但是鲧对于这样大规模的洪水所能想出来的办法就只有围堵。眼看着这些洪水不断的突破他的堤防和水坝,鲧再也不能忍受眼睁睁看着凡人受苦却无能为力的无力感了,于是他决定盗取天庭的宝物“息壤”——这是一种会不断生长的土壤,能够使得鲧的围堵不会再失效。

  在“息壤”的帮助下,凡人们脱离了洪水的灾难,开始离开的贫瘠的山丘和洞穴,在地面上重新开始生活。鲧看着这些凡人能够因为他的帮助而开始安居乐业,感到十分的欣慰。正准备要回去天庭交差的时候,天界的主人尧对于“息壤”被盗,感到十分的震怒。于是收回“息壤”,让洪水重新肆虐地面,原先安居乐业的景象又成为一片汪洋。

  鲧束手无策,不但无法拯救这些凡人,自己也被尧用雷电殛死(“昔尧殛鲧于羽山……”——《左传·昭公十七年》)。治水失败的鲧怀着满腹的怨恨,被雷电殛死了之后,不但死不瞑目,尸身经过了三年都不腐坏。尧唯恐鲧的尸身会产生什么异变,于是派出勇士用锋利的吴刀将鲧的尸身剖开,但是没有料到鲧的怨气酝积在腹中,变成了一只黄龙,这只黄龙也就是鲧的儿子禹(“鲧死,三岁入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山海经·海内经》,郭仆注引《归藏·启噬》;“鲧殛死三岁不腐,副之以吴刀,是用出禹。”——《路史·后纪》,注引《归藏·启噬。

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参看《山海经》、《上古神话演义》等书。




[ 本帖最后由 神气 于 11-1-2007 12:32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冰島人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15-5-2006 03: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根据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5-2006 03: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禹用疏导的方式来将这场可怕的洪水结束掉。而在这段治水的过程中,一方面他运用龙乃水神的力量解决了许多问题,另方面手底下也收服了许多只兴风作浪的孽龙,转而帮助他治水。长江三峡中的“斩龙台”和“错开峡”据说是当年禹斩掉一只乱开水道,险些误了大事的孽龙的地方。接着建立的夏王朝,既是中国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也是一个以龙为图腾的氏族,自此,龙就在中国人的传说中开始生根……

  至于中国传说中龙的形象呢?据说龙是可以幻化成任何形象的,他可以像一条小虫一样,也可以变成天上腾云驾雾的的神兽,他也可以幻化成人等等的各种生物。不过在传说中,或是在民间艺术中,龙还是有一个固定的形象的:“三停九似”,就是一只龙的基本形态描写,在古籍中看到的记载,说龙的身体可以分成三个部分,而三个部分之间都是长度相同的,“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相停也”——《渊荐类函》卷四三十八引《会编世传》。而九似则是宋人罗愿在《尔雅翼·释龙》中所提出来的:“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后来明代李时珍则在本草纲目中用了这种说法,并且将“鳞似鱼”换成了“鳞似鲤”,而且增加了“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口旁有须冉,颌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的说法,也因为九九阳数的这种说法,解释了为什么传说中龙具有降妖伏怪的本领,因为九九乃至阳,至阳之物当然能够轻易的降服一些属阴的魑魅魍魉、妖邪之流。而在《梦溪笔谈》中也提到,黑水之西有一座夜来山,山上有一座射龙庙,庙里珍藏着一具龙舌,“其形如剑”。而古代的人在替这种神兽作画的时候,也有一些绘画上的忌讳:嘴忌合、眼忌闭、颈忌胖、身忌短、头忌低。

  在画龙的时候最重要的是“画龙点睛”。“画龙点睛”这句话到了后来则变成形容人用精辟的诗文或语句来点明一篇文章的主旨的成语,但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呢?


  南梁画家张僧繇是个专门以画龙闻名于世的画家。据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记载,张僧繇曾应邀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白龙四条,龙须龙爪龙头龙身龙尾龙鳞一应俱全,但他就是不肯点睛,且说一但点睛,这些白龙就会乘风飞去。百姓们不肯相信,以为他信口开河,再三要求他为龙点睛。张僧繇实在熬不过大家的要求,于是提笔蘸墨,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只白龙,只肯为另外两只白龙点睛。锋毫落下,两条白龙就有了炯炯有神的眸子,须臾间雷鸣电闪,白龙身在的画壁从中裂开,两条白龙乘云驾雾而去,只剩另外两条没有点睛的白龙还留在画壁上。张僧繇除了会“画龙点睛”外,据说他还能“画锁制龙”,他在昆山惠聚寺,“画神于两壁、画龙于四柱”,方圆百里之内的百姓若是患了疾病瘴疠,只要来到壁下虔诚祈祷一番,再停留个片刻就可以痊愈。但是每逢天色阴暗,风雨欲来的时候,墙上的飞龙就蠢蠢欲动“潗潗其润,鳞甲欲动”彷佛要乘风飞去一般,于是张僧繇就画了一把锁将龙制住,让他不能逃脱这个地方。


  说起龙,一般大家最常想到的就是了。在古籍的记载中凤是一种美丽的鸟类,而以牠的歌声与仪态为百鸟之王,牠能给人间带来祥瑞,同时也拥有“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的特殊灵性,而由于牠是“羽虫”之长,所以和“鳞虫”之长的龙在传说中就渐渐成了一对,一个变化多端,一个德性美好,就成了民俗中相辅相成的一对,更由于龙象征着至阳,而原来也有阴阳之分的凤(凤为雄,雌为凰)在跟龙相对之后就渐渐的成为纯阴的代表了。


  而另外一个常常跟龙相提并论的就是——,百兽之长。牠的威猛和传说中降服鬼物的能力,使得牠也变成了属阳的神兽,常常跟着龙一起出动,“云从龙,风从虎”(所以在山风极大的地方,往往可以看到所谓的“虎”字碑来镇压这些怪风,台湾的早领古道就有一个十分有名的虎字碑),成为降服鬼物的一对最佳拍档。除了道教中的四灵包括了青龙白虎之外,连在风水师探勘墓地时,在地形前方左右两边突起的地形,可以当作墓穴的地方,都有独特的称号,称之左青龙、右白虎,取其护卫之意。而在公堂中也有相同的装饰,在左右堂柱上绘有青龙百虎,以其镇压邪灵。而在道教兴起之后,龙虎被借用为道家炼丹的术语,就是指“铅汞、坎离、水火、阴阳”等的同意词。而道家炼丹分内外(内丹炼气,外丹炼丹药,笔者才疏学浅不敢十分确定)(紫晶注:agree with Lucifer.以静功和气功修炼精、气、神的,叫内丹;用炉火烧炼药石的,为外丹),内丹是就阴阳五行而言,龙阳,生于离,离属火,故云“龙从火里出”,虎阴,生于坎,坎属水,故云“虎向水边生”,两者结合之后,一阴一阳,互相调和,称为道本,都是元神、元精的代表。而另外一种说法是,性属木,木代表东方,于卦为震,故比为青龙;情属金,金代表西方,于卦为兑,金白色,故喻为白虎。金能够克木,故情多损性,而用二八之真精气,使之交合为一,则金木无间,龙虎自伏而成丹,在人体中则以肝为龙、肾为虎,而外丹则仍取阴阳之意,以龙为铅,虎为汞。

  而在古代的中国到底存在过哪些龙类呢?我们就从黄帝的时代开始讲起吧!当年黄帝和蚩尤在涿鹿掀起大战的时候,蚩尤带着手下的魑魅魍魉出战,而黄帝则带着他所训练的一些猛兽以及神兵出动。双方各出奇兵,黄帝派出了手下的“应龙”,他是一条掌管雨水,长着翅膀的龙类,本来想要以他的大水来淹没蚩尤的大军,没想到蚩尤那边的风伯、雨师率先出动,打得“应龙”根本无法发挥他的实力,最后狼狈而逃(据说后来又投奔到大禹的旗下帮他治水和规划水道的工作),迫不得已黄帝只好请出他的女儿“旱魃”将风伯、雨师的水全部给蒸发掉,让黄帝在这一回合中赢得了胜利。但是在后来战争结束后“旱魃”因为耗了太多的法力,没有办法回到天上,所以在民间造成了极大的灾害;就这样,我们掌管雨水的“应龙”在第一次出战的时候就很狼狈的吃了败仗,不过以后每当人们要求雨的时候,就会塑出一个“应龙”的形象,希望能够得到他的回应,这样也不算败的太惨,至少和“旱魃”比起来,他是输了片刻,但是后来则是受到大家的欢迎,“旱魃”则还是四处游走,给人类带来不幸的旱灾和饥荒……

  在五行学说盛行的年代里,慢慢的也开始流传着有关青龙的故事。五行家们照着阴阳五行给东南西北中配上五种颜色,而每种颜色又配上一个神兽与一个神灵:东为青色,配龙,西为白色,配虎,南为朱色,配雀,北为黑色,配武,黄为中央正色。而四方的神灵中,根据山海经的说法,“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东方句芒,身鸟人面,乘两龙。”;“北方禺疆,黑身手足,乘两龙。”。比较有趣的一点是,在山海经中的龙都是用骑乘的,而跟他同类的蛇则都是被或握或操或绕颈,显示出两者的不同来;不过在五方的五神却跟四方的四神不大一样,这里就不再详述了。朱雀、玄武(黑色的龟蛇,武是龟蛇之意)、青龙、白虎又分别代表了四方的二十八宿。龙是东方的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而这七宿的形状又极似龙形,从他们的字义上就可以看出来,角是龙的角,亢是颈项,氐是本,是颈根,房是膀,是胁,心是心脏,尾是尾,箕是尾末(紫晶注:二十八宿分为四组,就是常被提及的“四象”,除了东方青龙外,北方玄武是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是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是井、鬼、柳、星、张、翼、轸) 。还有在龙心的部分,有人称之为“大火”的,跟晴雨有关(紫晶注:“大火”就是著名的红巨星心宿二,即天蝎座α星)。又因为青龙属木,所以也是木星当年的年太岁。而在道教兴起之后,这些四灵也被冠上了人名,便于人类称呼,青龙叫“孟章”,白虎叫“监兵”,朱雀称“陵光”,玄武为“执明”,而在众多的朝代中也有一些君主取青龙来做自己的年号,如三国的魏明帝(紫晶注:曹rui(抱歉打不出这个字,四声,左睿右又),文帝曹丕之子,曹操孙)就是一例,而史记中也有关于夏朝是属于木德的朝代,所以他有“青龙生于郊”的祥瑞之兆的记载。


  “鲤鱼跃龙门”,一只小小的鲤鱼在跃上龙门之后,就可以变成骄傲尊贵的的巨龙,这中间到底要经过什么样的过程呢?让我们来看看吧!《太平广记》卷四六六“龙门”条引《三秦记》中记载了:“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阔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渚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难怪许多人会把科举制度或是现今的考试比喻做“鲤鱼跃龙门”,看看这么激烈的竞争,几乎可以说是比台湾的联考还要可怕,而且上不了龙门的鲤鱼,往往因为耗尽力气而不能继续游回原来的出发点,最后只有“曝鳃龙门”,变成虾蟹食物的一条路。这里所指的龙门是黄河的“禹河口”(山西河津县西北和陕西韩城县东北),就象上文所讲的,两岸峭壁对峙,的确很像是一个雄峻的门,而这里也是禹当初传说中疏导洪水时所开凿的一个水道。当地的传说则是,有一群各式各样的鲤鱼自东海而来,逆流而上到黄河龙门附近向禹报名,大禹鼓励他们说:“鱼龙本是同种生,跃上龙门便成龙”。鲤鱼们鼓鳃摇尾,用尽力气向上跃,跃了七七四十九天,没有到达龙门,因为龙门高达百丈,后来他们又一条为一条垫高,再跃上七七四十九丈,这加起来总共有九十八丈了。大禹眼见这些鲤鱼们这么努力,于是搧过一阵清风,让这些鲤鱼都借着风力跃上龙门,只剩下最后为大家垫背的一只金背鲤鱼没有办法跃上龙门。他灵机一动,借着水力跃上浪峰,再用尾巴拍击浪尖,一跃就姿态优雅的越过了龙门,大禹看了心里高兴,马上就给这金背鲤鱼头上点了红,于是鱼龙变化,从此这条由鲤鱼变成的龙就奉大禹之命镇守此处龙门。


[ 本帖最后由 神气 于 11-1-2007 01:07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5-2006 03: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一种为人所熟知的龙类则是蛟龙。传说中他是能够引动大水的神异龙类,他的形象则在晋人郭璞为山海经,中次十一经所做的注中有提到“似蛇而四脚小,头细,颈有白廮 ,大者十数围,卵如一二石瓮,能吞人。”。据说他的尾部有个环,能够在身体穿过某些东西之后,在用头去穿过这个尾部的环,来把这个物品束绑住,不过传说中没有说明蛟龙做出这种奇怪行为的原因,不知道有没有可能是为了神格更高的天神充当钥匙圈之类的物品?不过蛟龙的生性凶猛,在地方上常常危害很大,甚至连饮水的猛虎都会被拖进潭中,而过河的船家和渡客也都非常害怕这种为祸的龙类,在遇到蛟龙袭击的时候,受害者往往会“必笑而没”,被吓得痴呆了,反而笑起来,最后跌入水中,成了蛟龙的饵食,另外有一些龙格比较低下的蛟龙,他们攻击人的方有点类似水中的吸血鬼——八目鳗,会先用他们腥臭不已的口水将你全身舔一遍,最后再将受害者拖入水中,从胳肢窝下吸血,血不尽不罢休,常常有人遭到这种蛟龙攻击之后,数天以内,尸体浮上岸边的时候,两腋下会有大如酒杯的洞。而周处除三害中的斩蛟故事自然也是每一个小学生都有听过的故事,这里也不再多言。而在传说中有也所谓的蛟人的踪迹,往往在海边可以看到这些形体类似外国传说中的半人鱼的生物,有许多的渔夫不慎将他捕上岸后,会好好的照顾他,不过最后不是蛟人过度悲伤而死,就是渔村被大浪吞食,蛟人又重返家园,比较特殊的一点是,这些蛟人的泪珠都会化成极为闪耀动人的大珍珠,十分值钱,有许多蛟人都是以这些泪珠帮助他们的恩人,或是换取自己的自由,龙宫中自然也收集了许多这样的宝物。

  要谈到种种的龙类,自然不能少掉耳熟能详的“龙王”,不过龙王一词却是从西域引进的,在翻译的《妙法莲华经》中第一次出现了龙王的名称,而这里的龙王有八位,一难陀龙王,二跋难陀龙王,三娑伽罗龙王,四和修吉龙王,五德义伽龙王,六阿那婆达多龙王,七摩那斯龙王,八伏钵罗龙王。而在《华严经》中,则出现了十位的龙王,而且跟《妙法莲华经》中的龙王名称不完全一样,一毗楼博叉龙王,二娑竭罗龙王,三云音妙幢龙王,四焰口海光龙王,五普高云幢龙王,六德义伽龙王,七无边步龙王,八清静色龙王,九普运大声龙王,十无热恼龙王,而这些龙王的职务是什么呢?在《华严经》中的记载是这些龙王“莫不勤力兴云布雨,令诸众生热恼消灭“。很明显的可以看出这些龙王扮演的是跟兴云布雨有关的神职,而这些传说到了明清的小说时更有了许多的分支出现,在《封神演义》中,东海龙王是敖光,南海龙王敖顺,北海龙王敖明,西海龙王敖吉,而在《历代神仙通鉴》中他们的名称更长也更为详细,东海沧宁德王敖广,南海赤安洪圣济王,西海素清润王敖钦,北海浣旬泽王敖顺。而在吴承恩的《西游记》中,花果山上的大王孙悟空为了找到一些称手的兵刃,一路杀到了东海龙王敖广的龙宫,拿到了一个“天河定底神珍铁”,就是金箍棒,而得到了这神兵之后,老孙仍不满意,再向南海龙王敖钦要了一顶凤翅紫金冠,向西海龙王敖闰要了一副锁子黄金甲,向北海龙王要了一套藕丝步云履,穿戴妥当之后,老孙感到十分满意,一路打了出去……。而在道教的经典中,承继了佛教的概念,出现了许多的龙王,四海龙王、诸天龙王、五方龙王等等,而这些龙王都必需要听从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的旨意来进行他们的职务。印度传说,雷雨之神因陀罗,就是佛教中的帝释,住在须弥山顶,当帝释要出巡的时候,伊罗婆那龙王,就幻化为庄严的六牙白象,帝释就骑乘而去,这既是乘龙也是乘象,印度的“那伽”一语,可以是蛇,也可以是龙,也可以是象,所以当时佛经的翻译者将“那伽”译为龙象。

  龙的身份、种类复杂自不在话下,但是连他们的龙子龙孙都是复杂的紧,“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而且这民间传说中的九子还都不大争气,没有一个有龙的神威的。他们是:



一曰霸下,形似龟,好负重,宫殿、祠堂、陵墓的石碑多竖在龟背上,而这些被重物压得不亦乐乎的家伙就是龙子中的老大。



二曰螭吻,形似把尾巴去掉的四脚蛇,好东张西望,宫殿阶柱及殿顶,以及在民间房屋上雕的兽头是其遗像。


三曰蒱牢,有点像龙,但是非常喜欢大吼大叫,虽然生活在海边,但是却没有办法像他的父祖辈一样呼风唤雨,相反的还十分害怕鲸鱼,所以古代人掌握了他这个弱点,在寺庙、祠堂上的铁铸钟钮就是照着他的形象来做的,而撞钟的木柱都是雕成鲸鱼状,这样据说撞击起来会特别大声,这个家伙可真是把他老爸的脸都丢光了!


四曰狴犴,形似虎,有怪力,又好讼,古代监狱门上刻的虎头是他的样子。


五曰饕餍,形似狼,好饮食,鼎盖上雕的兽头就是这位龙子。

         
六曰狻猊,形似师,好烟火,又好坐,庙中菩萨坐骑和香炉上雕的兽头是其遗像。


七曰囚牛,形似有鳞角的黄色小龙,平生好音乐,胡琴上刻的兽头就是这一位龙子。


八曰睚疵,形似豺,性好杀,通常在一些武器的柄上,或是尾端的环上上面可以见其雕像,以加强杀气。


            
九曰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所以大多将其雕像雕在门上,取其好闭之意,当然是希望除了主人之外,不要有人能进入这个家中,免得宵小光顾。

  “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倚天不出,谁与争锋”,这句话相信只要是看过“倚天屠龙记”的人都是十分熟悉的,有关屠龙刀的故事也不需要在这里再多提,只不过在历史上的确有种宝剑是跟龙有关的,而且这些神兵有些时候还会以龙的形象出现,他们就是所谓的“龙泉剑”,原产地是浙江。据说春秋战国时代的著名铸剑家欧冶子,四处云游要找寻可以供他一展身手的地点,当他来到秦溪山下时,发现了一池清冽甘寒的湖水,湖边有井七口,恰似天上的北斗七星,欧冶子就在山边架起了炉火,采附近山中铁矿之精融铸,并且用七星湖水焠炼,铸成“龙渊”、“泰阿”一雌一雄两剑,剑一铸成,就化为飞龙双双飞去。于是此处就改名为“龙泉”。

  传说禹治水时降服过一只孽龙,但它居住的地方五谷都无法耕种,禹索性在该地深掘坑洞,并且建了一座祭坛以为镇压,以免这个上古魔兽再有机会作怪,再让世间生灵涂炭;不过很明显的,在“仙剑奇侠传”中不知道经过什么样的过程,这一只“水魔兽”又被唤了出来,为祸人间(笔者只有一点觉得怪怪的,拜月教主在和水魔兽合体之后,看起来怎么有点像希腊神话中的海神波赛顿咧?)。大宇公司的角色扮演游戏中,往往有许多角色或是故事情结是从中国古代的传说中撷取或改编出来的,有兴趣的玩者不妨从一些古籍中看看这些故事的来源,相信会十分有趣的。前文提到的《上古神话演义》一书。此书是钟毓龙(1880-1970)先生所著,1936年初版,1985年又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再版发行,一套四本。该书以鲧禹治水为故事主线,基本上将中国古代流传的各种神话传说搜罗了个全,当作中国古代神话的小说版百科全书亦不为过。


[ 本帖最后由 神气 于 11-1-2007 01:34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5-2006 03: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冰島人 于 15-5-2006 03:35 PM 发表
有根据吗?


神话传说的成分较多。这是中华文化的小部分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5-2006 04: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则是在西方神话或是传说中,有时候会被归类于龙类的一些生物,不过他们并不是真正的龙类,却往往在形体上或是身体上具备了某些龙的特质。

         
双头蛇 Amphisbaena:一只在身体的两边都具有头的怪物,他可以同时向两个方向行动,同时也可以捕食两个方向的小动物,这两个头在合作无间的时候是很可怕的猎人,但是往往意见相左之后就会为他们自己带来极大的厄运。

   
化石蛇 Basilisk:一种长相类似蜥蜴的怪物,他可以借着可怕的目光让敌人麻痹甚或成为石像。

   
鸡蛇 Cockatrice:一种看起来像是一只公鸡有一个蛇尾巴的怪物,据说是从公鸡蛋里孵出来的蛇,他的凝视也同样可以使人致命。
找不到中文译名的怪物 Chimera:会吐火的怪兽,有一个狮子的头,公羊的身体,蛇的尾巴,有些时候有人把他画成同时有三个头,公羊、狮子、蛇,他出现在希腊的神话中,他不但会飞,而且非常喜欢吃人,希腊沿海的村子被他毁了不计其数,最后是被骑着飞马的英雄波修斯给杀掉了。

   
狮鹫兽 Griffin:在前面的“龙枪战役”中有出现过,是一种飞行速度非常快的生物,他有老鹰的头、翅膀、以及老鹰的前爪,同时也具有狮子的身体、后腿和尾巴,据说是一种非常痛恨邪恶的生物。



[ 本帖最后由 神气 于 11-1-2007 12:53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6-5-2006 01: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西方的龙的那部分我觉得你应该把它们放到小说或魔幻的地方去。
因为除了中国龙,似乎和宗教没有什么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5-2006 10: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記得以前看過朋友的一個讀者文摘贈送的書籍
裏邊全部是説明類似怪談之類的
由西方有東方
也有提及威尼斯的水怪等
之中有個文章内容提到,龍有好幾种顔色
每個顔色各有其代表性
還傳説,孔子出生時,當時夜空(忘了是否夜晚時分)就出現了一條龍
也忘了是什麽顔色了

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7-5-2006 11: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龙的信仰----------


龙出现之前人信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5-2006 11: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然界之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8-2006 09: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与龙

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倡导的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逐小形成办有教理、教义、教规的一种人为宗教形式。道教自形成之初,便与龙崇拜有不解之缘。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是在原始宗教的基础上形成的,集巫术、自然崇拜、动物崇拜及秦汉时期的神仙方术于一身,并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一门宗教。先秦时代的乘龙周洲四海、乘龙升天,以及以龙沟通天人的信仰,被道教全盘继承。

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的子孙都继承其业,均称"天师",并传达室说与龙有缘。传说第三代天师名鲁,传说他有十个儿子,号"张氏十龙"。另有一则传说称:张鲁的女儿在山下洗衣,忽有白雾绕身,因此竟未婚而孕,感到羞耻,便自杀身亡。死前留下遗言,务必剖尸看腹中为何物。结果,腹中有两条双胞胎小龙,婢女把它们放进汉水。其后的许多道教代表人物都被说成与龙有神秘的关系,如南朝时的道教代表人物陶弘景,传说其母梦龙而生,他是一个龙种。

龙在道教中最主要的作用是助道士上天入地,沟通鬼神。龙被认为是"三轿"之一。这里所指的"三轿",一曰龙轿,二曰虎轿,三曰鹿轿。道教的三轿主要是作为其上天入地的乘骑工具。张光直先生认为:"濮阳第45号墓的墓主是个仰韶文化社会中的原始道士或是巫师,而用蚌壳摆塑的龙、虎、鹿乃是他能召唤使用的三轿的艺术形象。"他把蚌壳龙、虎、鹿与古代原始道教上三轿相联系,认为二者有渊源关系。

传说有法力道行的天师、真君还能召龙、驱龙。《酉阳杂俎。怪术》称:在一个名叫云安的地主,江边有十五是险滩,舟楫若不靠人拉纤,无法通过。瘦代天师翟乾佑念商旅之劳,结坛作法,召来群龙,共14条,均化作老人。翟天师让它们夷平险滩,以利舟行。群龙领命而去,一夜之间,风雷震击,十四里险滩都变成平潭,惟独剩一里依旧如故。翟天师一看便知是一条龙昨日未到,于是再次登坛作法,严敕神吏召它前来。三日之后,方有一女女子来到,原来是一条雌龙。好申辩说:乘船过这条江的,都有是富商大贾,给他们拉纤的,都是云安的贫穷百姓,他们一向靠拉纤过活。倘若险滩没了,舟船通行无阻,他们靠什么吃穿呢?宁可要险滩以赡纤夫,不愿利舟楫以安富商。翟天师听后连连点头,于是又召诸龙一切恢复原样。

在道教中,龙并不是自然之龙,而是蛇化成的龙。〈黄白篇〉有:"蛇之成龙,亦与自生者无异也。然其根源之缘由,皆自然之感致。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龙王信仰也随之传入。道教亦引进佛教龙王并加以改造,形成自己的龙王信仰,称诸天龙王、四海龙王、五方龙王等。后来,凡有水之处,无论江河湖海,渊潭塘井均有龙王,职司该地水旱丰歉。于是大江南北,龙王庙林立,成为中国龙崇拜的重要一部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1-2007 07: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加入精华~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1-2007 09: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孤单路人 于 13-1-2007 07:41 PM 发表
建议加入精华~ ^^


支持~~~
这帖子有助于让炎黄子孙们多了解自己的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1-2007 09: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孤单路人 于 13-1-2007 07:41 PM 发表建议加入精华~ ^^
支持~~~这帖子有助于让炎黄子孙们多了解自己的文化

另外分享一些本人在其他网站看到的一些资讯

在中国民间的动植物神信仰中,"四仙"占有特殊的地位。所谓"四仙",是狐仙、黄仙、柳仙、艾仙的合称。狐仙指狐,尊称"胡三爷";黄仙即黄鼠狼,尊称"黄四爷";艾仙指艾虎,尊称"艾五爷";柳仙指蛇,尊称"柳七爷"。此外,也有以老鼠取代艾虎的,尊称"灰八爷"。
四仙虽有"仙"名,但在信众的实际观念中,大多是介乎于"仙"与"妖"之间的精怪。然而本文所说的蛇仙却又例外,在民间俗信中,像是地地道道的正神,亦称蛇神、蛇王等。由于蛇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故历史上向有"北人祀狐,南人崇蛇"的说法。又据缪亚奇《江南汉族崇蛇习俗考察》一文(载《民间文学论坛》1987年第5期)称,崇蛇习俗覆盖于长江中下游等汉族生活地区,在这些地区里,诸如敬蛇神、蛇王节、引龙蛇等各种相关的祭祀、娱神、求福、禁忌事象,至今仍十分丰富。
    蛇有丑陋古怪的外形,又有残害生灵的本性,难怪西方人视之为不祥的象征,并在宗教传说中把它说成是诱使人类祖先犯下原罪的元凶。然而,中国人却对它奉之若神,尊之为仙,这是什么缘故呢?
一种意见认为,中国人的蛇信仰应是原始时代的蛇图腾崇拜的遗存,蛇神的最初表现形式,是古代神话中人首蛇身的神或能变化为蛇形的神,汉代石刻画像中的女娲、伏羲,《山海经》里的共工、轩辕等,均属此类。学者程蔷具体描述了蛇图腾的产生原因及其与蛇神信仰的关系:古代神话形象的发展,一般都经历过一个兽形→半兽半人形→人形的阶段。这类蛇神的出现,应是在兽形神到半兽半人形神的发展过程中。那时,初民生存于险恶的自然条件中,蛇是他们凶恶的敌人。蛇凶残狡猾,它没有四肢,却能飞快地爬行,身上鳞片组成的花纹能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却又冷又滑,极难逮住制服。这一切都给人以不可理解的怪异印象。于是,蛇在先民的心目中逐渐被神化。他们把自己称为蛇的后代,想借此博求蛇的保护。随着这种蛇图腾崇拜的形成与发展,初民给不少神性形象安上了蛇形或蛇与人相结合的外貌。众多的蛇神就这样在神话中出现了(《蛇神与蛇精》,《文史知识》1987年第4期)。
但是也有人认为,蛇图腾及蛇信仰的产生,并非因为初民无法抵御蛇害,这才采取媚神方法冒认祖先,予以供奉祀拜,而是由于在初民的宇宙和生命观中,蛇向来就居于崇高无上的地位。如余麟年说:古人认为世界上一切的动物都是虫,人也不例外。《大戴礼记·曾子天园》:"毛虫之精者曰麟,羽虫之精者曰凤,介虫之精者曰龟,鳞虫之精者曰龙,偶虫之精者曰圣人。"而甲骨文中的虫字,是一条昂首屈身的蛇,已经透露出初民认为世上一切动物都是蛇种的信息。华夏民族崇拜龙,龙正是以蛇为原型想像出来的灵物,此乃中华民族的主要图腾。民间传说中,从开天辟地的盘古到人类始祖女娲、伏羲、轩辕黄帝,均"人首蛇身";尧母庆都与赤蛇合婚生尧;夏为龙族;夏后氏蛇身人首……至今民间还保留着的一些对蛇的信仰与崇拜的风俗,这些都可证明先民把蛇当作了自己的祖灵。论者还举例说:建房破土动工时念颂的《建宅文》里就提到蛇。房屋建成后要举行以示迎接祖先进入新居的镇宅仪式,要用香从老屋把祖宗和蛇引进新居坐位,以祈"宅富人兴,永安千载"(《关于蛇文化的寻根与探源》,《中国民间文化》第10期)。缪亚奇也指出,从现存的祭祀活动及崇蛇习俗看,蛇原是谷神、祖先神,表明龙图腾源于蛇图腾的实质。
另一种意见认为,从早期的蛇神传说看,它们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与原始先民最为恐惧的洪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既有像共工这类制造水患的凶神,也有像大禹这类治理水患的正神,还有像伏羲、女娲这类经过洪水后繁衍后代的人类始祖神,可知蛇信仰的原始意义实质上是对自然力的崇拜。这种意义在神话时代以后的崇蛇习俗中,继续得到显示,而且多归结到蛇即水神这一点上。如明清时江南人奉祀的"蛇王施相公",相传是宋代一位姓施的诸生,他在山间拾到一枚蛇卵,孵出蛇后,为其护身。后来施被冤杀,此蛇为他索命,朝廷被迫封施相公为"护国镇海侯",用硕大的馒头供奉他,那条蛇遂盘在馒头上死去。从此,施相公被江南人尊为水神。相似的故事,在郦道元《水经注》里也有:"人有行于途者,见一小蛇,疑其有灵,持而养之,名曰担生。长而吞噬人,里中患之,遂捕系狱。担生负而奔,邑沦为湖。"从这段蛇能陷邑为湖的传奇中,人们不难看到"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淮南子·本经篇》)的远古神话的历史影子。"所以,水神祭祀作为自然崇拜的遗迹,既反映人类的原始信仰,又成为自然崇拜意识延续的载体",而"无论在神话、仙话和民间传说,还是水祭中,水神的实质是龙,但这龙并非佛教的龙,而是江南民间观念的龙,即古代的蛇,亦即抽象化的水中灵魂"(王水《江南水神信仰与水祭民俗》,《中国民间文化》第18期)。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蛇信仰的源头是初民的男根崇拜,它的发生可以前溯至中国母系氏族社会的中晚期,如大汶口文化中据说有蛇形纹饰,江南地区印纹陶上据说也有蛇纹,它们都有象征男根的涵义。据《路史·后纪一》注引《宝椟记》:"帝女游于华胥之渊,感蛇而孕,十三年生庖牺。"所谓感蛇而孕,是谓与某男子交媾而孕。蛇在这里由象征男根发展出象征男性的意义。台湾省高山族的溯源神话云:"昔有二灵蛇,所产之卵中生出人类",此即源于以蛇为象征的男根崇拜。从母系氏族社会晚期起,随着对男根崇拜的日益炽盛,男根渐被神化,由此也导致了男根象征物的神化,因此主要以蛇为男根象征的氏族便将蛇的形象神化了(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英国学者丹尼斯·赵亦认为,蛇被崇拜与其形状像男性生殖器有关;人首蛇身的伏羲和女娲之被崇拜,不是因为他们是人类之祖,而是因为他们象征性地代表了人类通过婚姻而不断繁衍的意义,这一点非常重要(《中国人信仰中的蛇》,王骧、方柯译,《民间文艺集刊》第七集)。


个人认为古人对龙的信仰应该是原自蛇的信仰

[ 本帖最后由 falcon^_^ 于 13-1-2007 09:38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1-2007 10: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
让我对龙的"历史"有更深的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1-2007 11: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移去 道教与民间信仰  加分+封精
永久保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5-1-2007 12: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各位坛友和版主这么支持中华的龙信仰!


道教和佛教中的龙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是在原始宗教的基础上形成的,集巫术、自然崇拜、动物崇拜及秦汉时期的神仙方术于一身,并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一门宗教。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倡导的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逐小形成 办有教理、教义、教规的一种人为宗教形式。道教自形成之初,便与龙崇拜有不解之缘。先秦时代的乘龙周洲四海、乘龙升天,以及以龙沟通天人的信仰,被道教全盘继承。

  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的子孙都继承其业,均称"天师",并传达室说与龙有缘。传说第三代天师名鲁,传说他有十个儿子,号"张氏十龙"。另有一则传说称:张鲁的女儿在山下洗衣,忽有白雾绕身,因此竟未婚而孕,感到羞耻,便自杀身亡。死前留下遗言,务必剖尸看腹中为何物。结果,腹中有两条双胞胎小龙,婢女把它们放进汉水。其后的许多道教代表人物都被说成与龙有神秘的关系,如南朝时的道教代表人物陶弘景,传说其母梦龙而生,他是一个龙种。

  龙在道教中最主要的作用是助道士上天入地,沟通鬼神。龙被认为是"三轿"之一。这里所指的"三轿",一曰龙轿,二曰虎轿,三曰鹿轿。道教的三轿主要是作为其上天入地的乘骑工具。张光直先生认为:"濮阳第45号墓的墓主是个仰韶文化社会中的原始道士或是巫师,而用蚌壳摆塑的龙、虎、鹿乃是他能召唤使用的三轿的艺术形象。"他把蚌壳龙、虎、鹿与古代原始道教上三轿相联系,认为二者有渊源关系。

  传说有法力道行的天师、真君还能召龙、驱龙。《酉阳杂俎。怪术》称:在一个名叫云安的地主,江边有十五是险滩,舟楫若不靠人拉纤,无法通过。瘦代天师翟乾佑念商旅之劳,结坛作法,召来群龙,共14条,均化作老人。翟天师让它们夷平险滩,以利舟行。群龙领命而去,一夜之间,风雷震击,十四里险滩都变成平潭,惟独剩一里依旧如故。翟天师一看便知是一条龙昨日未到,于是再次登坛作法,严敕神吏召它前来。三日之后,方有一女女子来到,原来是一条雌龙。好申辩说:乘船过这条江的,都有是富商大贾,给他们拉纤的,都是云安的贫穷百姓,他们一向靠拉纤过活。倘若险滩没了,舟船通行无阻,他们靠什么吃穿呢?宁可要险滩以赡纤夫,不愿利舟楫以安富商。翟天师听后连连点头,于是又召诸龙一切恢复原样。({^L;
  在道教中,龙并不是自然之龙,而是蛇化成的龙。〈黄白篇〉有:"蛇之成龙,亦与自生者无异也。然其根源之缘由,皆自然之感致。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龙王信仰也随之传入。道教亦引进佛教龙王并加以改造,形成自己的龙王信仰,称诸天龙王、四海龙王、五方龙王等。后来,凡有水之处,无论江河湖海,渊潭塘井均有龙王,职司该地水旱丰歉。于是大江南北,龙王庙林立,成为中国龙崇拜的重要一部分。

鸡足山文物:墨龙


  龙与佛教

  中国龙文化之所以能够长期延续,除了后来作为统治思想的儒家和道教学说完全继承并极力宣扬龙的信仰,并加以创新和发展之外,还与外来的佛教中的"龙宫"和"龙王"有关。
  在中国本土的龙崇拜中,原无"龙王"崇拜,龙王崇拜是在佛教传入后引进的。在汉代之前,只有龙神,而无"龙王"。隋唐之后,佛教信仰传入中国,龙王信仰遍及中土。学者一般认为,龙土、龙宫信仰是源于印度,是随着佛教的传播而引进的。

 在佛经中,龙王名目繁多,如《妙法莲花经》称:龙王有八,一为 在佛经中,龙王名目繁多,如〈妙不莲花经〉称:龙王有八,一为难陀龙王,二为跋难陀龙王,三为娑伽罗龙王,四为和修吉龙王,五为德义迦龙王,六为阿那婆达多龙王,七为摩那斯龙王,八为伏钵罗龙王。

  中国本土的龙崇拜与佛教中的龙王崇拜孰抚孰后?两者的关系如何?是一方传给另一方,还是各自产生的?
  从一些迹象来看,印度佛教中的龙是由中国传去的,经过印度人的再创造,成为"龙王"。随着佛教的东传,龙王崇拜也随之传入中国。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龙王信仰也得到迅速流传。其理由有七。

 其一,中华民族的龙文化源远流长,据有条有理发掘,最早的龙形象是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发现的一条距今七八千年的兴隆洼文化石块堆塑龙,其次是举世瞩目的河南西水坡的蚌壳龙。 第三是黄梅县白湖乡张城村焦墩遗址发现的用卵石摆塑的一条巨龙。第四是众所周知的内蒙古三星他拉玉龙等。这些都充分证明龙崇拜早在六七千年前在中国便十分普遍,同时也证明龙文化是中国的本土文化,而不是外来文化。

  其二,据目前所见印度龙的最早考古资料是公元前一世纪的壁画〈龙王及其家族〉和纪元前后的〈龙族向菩提树礼拜〉,晚于中国的辽宁查海石块龙约五千年。

  其三,在文字记载方面,据目前所知的史料来看,印度有关龙的文字记载最早是龙树于公元二世纪左右所写的〈智度论〉,这一记载距今仅1800年左右。而中国有关龙的记载较印度早得多,商代的甲骨文中有不少"龙"字以及崇拜龙的一些记载 ,这说明在3500年前中国的龙崇拜已十分普遍。

  其四,中国龙文化自形成之后,不仅在国内迅速传播,而且很快传到国外。印度佛教中的龙当是由中国传过去的。传播路线可能有两条:一条是经西藏传入。据考古资料,早在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石器文化便传到西藏及其以南地区。龙文化传达室入西藏,然后传入印度,是完全有可能的。龙文化传播的另一条路线是西域丝绸之路。中原王朝早在三千多年前便与西域有接触,传说周代早期已有移民到达葱岭以东地方。商灭夏之后,夏训落有一部分人徙往西北地区,到达甘肃等地之后,继续向西迁徙,进入西域的焉耆国。后来,这此迁入焉耆国的龙氏族部落至晋代是城为该国的统治者,并以"龙"为姓。他们把自己的龙文化带入西域是肯定无疑的。

  其五,古印度本来没有龙的观念,梵文中没有"龙"的专用词,"龙"是和"象"合用一个词来表示的。在古印度神话中,雷电是骑白象的大神因陀罗手持雷凿造成的。中国龙传入印度之后,龙神很快取代了因陀罗,成为风雨雷电的主宰神。因而,表示"象"的词又来表示"龙"了。

  其六,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龙的传说约有20则,其中西域五则,北印度五则,中印度十则,而南印度一则也没有。从内容来年,龟兹、于阗的龙传说与中国古代的龙传说很相似,有乘龙及龙与妇女交合而生龙种的传达室说,而与佛教毫无关系。而〈大唐西域记〉中关于葱岭以南、邻近印度的龙神话传说,其内容则与佛教中的人物有关。这也可说明西域是中国龙文化传入印度的一条路线。

  其七,中国原始的龙,具有较多的蛇形象和属性,印度龙也一样,与蛇有密切的关系。在佛教的绘画雕刻艺术中,龙王的头部后面一般都有一个展开的有三五个或七个头状物的眼镜蛇冠子。另外,佛经还常有"毒龙形状如蛇"的说法,也说明印度龙具有蛇的属性。

  中国本土的龙具有马、牛、鱼、鹿、蛇等动物特征;佛教中的龙王也相似,具有象、蛇、马、鱼、虾等多动物的特性,据上,有理由认为,佛教中的龙是由中国传入的。佛教中的龙与中国龙也存在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其一,中国龙与印度龙之间的最大差异是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同。在动物崇拜中,龙具有至高无尚的地位。特别是在龙崇拜与政治结合起来之后,龙成为帝王的象征,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动物神。而印度龙则是一般的神灵,如佛经中的天龙八部之"龙",不过是普通的护法神而已,无至高无尚的地位。在印度的动物崇拜中,金翅鸟受到最高的崇拜,而龙经常是金翅鸟的猎物。在佛典中,龙的"三患"之一便是金翅鸟。传说金翅鸟每天以龙为食,一天需要一条大龙王,五百条小龙。这说明龙的地位远在金翅鸟之下,而中国则相反 ,龙的地位远在凤鸟之上。


  其二,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龙,能够升天入地,沟通天人;能为神仙乘驭,来往于天地之间。如黄帝乘龙升天,颛顼、帝喾、启亦乘龙往来。而印度佛教中的龙则没有这种神性。大神乘骑的是金翅鸟,如古印度人的天神毗湿奴常骑在金翅鸟上飞行。佛教中的文殊菩萨乘的是狮子或坐白莲台;普贤菩萨乘的是六牙白象或坐青莲台。

  其三,在佛教中的龙王崇拜传入之前,中国的龙没有地域性,龙被奉为主宰雨水之神,受到各地各民族的普遍崇拜,龙的形象基本上也相同的,只有颜色的区别,分为青、赤、白、黑、黄五种。印度人虽然封龙为"王",给龙造"宫",但印度龙的地方神特性较明显,龙王的种类繁多,各水域都有龙王、龙宫,说明龙只不过是某一水域的主宰神。

  从以上差异来看,龙文化传入印度在秦汉之前,因为龙在秦汉开始与帝王崇拜结合在一起。在此之前,龙的主神性是主宰雨水,而印度的龙王也一样,主宰大海、湖泊和水潭等水域。龙崇拜传入印度之后,经过再创造,与本地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印度特色的龙文化。

  佛教产生后,龙文化又与佛教结合在一起。随着佛教东传,佛教中的龙文化又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与我国原有的龙文化融为一体,从而使中国的龙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佛教何时传入中国?说法颇多。学术界一般认为,汉哀帝元寿元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口授〈浮图经〉,当为佛教传入中国内地之始。据〈史记〉载:大月氏原在甘肃敦煌、祁连山一带游牧,汉文帝时,为匈奴所迫,迁至今新疆伊犁河流域。不久又遭匈和乌孙的联合攻击,遂迁至今锡尔河、阿姆河之间,建王庭于阿姆河这北。约在公元前130年前后,越阿姆河,攻占大夏,据有其国。因大夏当时已崇奉佛教,故亦改信佛教。汉武帝元朔元年,汉使张骞至其国。公元一世纪中叶,建贵霜王国。其后国力渐强,破安息,灭天竺等国,国势鼎盛,佛教发达。

  由于大月氏国原在中国,因而与中国有特殊的感情,相互来往频繁,他们在传播佛教方面起到特殊的作用。 由中国传入并经过印度化而纳入佛教体系的龙王崇拜,随着佛教的东传又反馈到中国。在龙王信仰传入之前,中国本土只有海神、水神、河神或河伯信仰。先秦时期的神仙家和早期道教,都不讲龙王。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龙王信仰也一样,自传入中国之后,经过再创造,后来中国的龙王已不同于印度的,成为中国化的龙王。在印度,龙王是佛的信徒、供养者或守护神,而中国因受道教和儒教的影响,龙王信仰也发生了种种变化。在道教的影响下,中国的龙王成为玉皇大帝的部下;在儒教的影响下,中国的龙王传说强调仁、信、义,强调夫妇、弟兄、父女之情,并有善恶之分。此外,中草药各地的龙王一般有姓、名和封号,这也是中国特有的。

  印度佛教艺术的传入,对中国龙形象也有较大的影响。从汉晋到唐宋时期,龙的形象在演变过程中,明显地受到佛教艺术的影响。如敦煌北魏壁画上的龙,其动态是在奔腾,却给人以一种安详、宁静的感觉,这种造型显然来源于同时代佛教中的飞天。印度佛教中的狮子对中国龙形象的演变影响也很大,唐宋时期的龙吸收狮子的形象。头圆而丰满,脑后披鬣,鼻子也近似狮鼻。江西江宁南唐要升墓中壁画上的龙,不但头部像狮子,就连整个身体也有点近似于狮子。龙吸收狮子形象,主要是为了言其神威,增加它的神通。

  龙珠也是佛教东传以后才有的。在佛教中,有一种宝珠,又叫摩尼珠、如意珠。我国唐宋以后,龙戏珠的出现,当与佛教有着渊源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1-2007 12: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龙 王


龙王的来源有二:一是印度佛教的传入,二是中国人崇龙心理和尊王心理的交融互渗。

相传释迦牟尼降生的时候,曾有名为迦罗和郁加罗的两位龙王兄弟,一个在左边洒温水,一个在右边洒冷泉,为佛祖沐浴净身。在《过去现在因果经》里,浴佛的龙王成了难陀和优难陀,他们“于虚空中,吐清净水,一温一凉,灌太子身”。天众、龙众、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迦等“天龙八部”也在空中作天伎乐,歌唱赞颂,烧香散花,抛撒天衣、璎珞,“缤纷乱坠,不可称数”。


法界源流图

鸠摩罗什翻译的《妙法莲花经》里,龙王有八位。他们是: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婆伽罗龙王,和修吉龙王,五德义迦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摩那斯龙王,优钵罗龙王。宋代画家张胜温作《法界源流图》,画了其中的六位(缺摩那斯龙王和优钵罗龙王)。这六位龙王都是人间王者的形状,穿袍蹬靴,携侍带眷,衬以天云海水。

唐代翻译的《华严经》中,龙王增至十位,名称也不同于上述八位。他们是:一毗楼博叉龙王,二娑竭罗龙王,三云音妙幢龙王,四焰口海光龙王,五普高云幛龙王,六德义迦龙王,七无边步龙王,八清净色龙王,九普运大声龙王,十无热恼龙王。另外,还有五龙王、七龙王、八十一龙王。一百八十五龙王之说。

这些龙王有何功能呢?一是护持佛法,导佑众生。如排在佛教二十位“诸天”中第十九位的“娑竭龙王”,尽管是传说中掌管水蛇的海王,也要以护法神的身分供奉和护持佛舍利、佛经等佛的“法宝”。西晋竺法护译的《海龙王经》里,还讲了一个龙王请佛到大海龙宫受供养,并请“世尊及大众”诸佛为其“无数眷属”说法的故事。二是兴云布雨,消灾弥难。《华严经》称,诸位无量大龙王,“莫不勤力兴云布雨,令诸众生热恼消灭”。这和中国本土龙兴云布雨的神职是相吻合的。

道教在许多地方是参照了佛教的。既然佛教中有那么多龙王,且都能为中国老百姓所接受,道教自然不愿意落伍。于是,就效法佛教,也创造出一批龙王来。道教的龙王主要有四海龙王(东海龙王敖广,南海龙王敖闰,西海龙王敖钦,北海龙王敖顺)、五方龙王(东方青帝,南方赤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中央黄帝)、诸天龙王(日月龙王、星宿龙王、天宫龙王、龙宫龙王等)。此外,还有清净龙王、大地龙王、法海龙王、妙罗龙王等六十八位,修吉神龙王、深林神龙王、多善神龙王、花流神龙王等一十二位,以及三十八山神龙王、二十四向神龙王、天星八卦神龙王,等等。

道教龙王的主要职责也是行云布雨。如《太上护国祈雨消魔经》所言,遇到百姓苦于炎旱之时,天帝就派遣各位大龙王等,“兴动云雾,施绕世间”,让江河溪涧、上下四畴“皆得滂沛”;草木丛林、一切花果五谷之类,“悉皆生成,枝叶茂盛”。此外,龙王还管安葬起坟事。《太上召诸神安镇坟墓经》称,安置先人坟墓,如果犯了“天星地禁”,子孙就会遭灾罹祸,诵经召请龙王来安置一番,方可免灾致富。龙王甚至管到自己职责以外的许多事情,《太上洞渊说请龙王经》称,只要烧三天三夜香,将《诸天龙王神咒妙经》不断地诵念,龙王就会降临,“随意所愿,所求福德、长生、男女官职、人民疾病、住宅凶危、一切诸官事无有不吉”。

水中的龙王,是人间帝王的对应。应当说,“王”的概念和服从王的意识,在地球东方这块专制主义盛行的土地上是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的。佛经中出现龙王的名号,中国老百姓并不感到陌生和奇怪:既然人间有帝王、王爷,水族里为何不能有龙王呢?于是,就顺理成章地接纳了龙王,心悦诚服地崇拜起龙王,并因地制宜地创造出一大批中国式龙王。这样,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河海湖泊,渊潭溪并,大凡有水之处,都有司理雨水的龙王驻守,龙王庙也就到处可见了。

在上述道教创造的龙王之外。一般的龙也可升格为 “王”。这样的提升,常常是人间帝王根据老百姓的愿望,通过诏封形式予以确立。帝王们是乐于做这样的事情的,因为它可以显示自己的权威,人们对水中龙王的崇拜,也就喻示着对人间帝王的尊服。《宋会要辑稿》载:熙宁十年八月信州五龙庙“祷雨有应”,神宗皇帝便赐以“会应”的匾额。到了大观二年十月,徽宗皇帝干脆将天下的五龙神都诏封以王爵:青龙神封广仁王,赤龙神封嘉泽王,黄龙神封孚应王,白龙神封义济王,黑龙神封灵泽王。

五龙神因“祷雨有应”而封王,有一条小龙则因帮助“王师南征”而封王。《事物纪原》载:熙宁年间,王师军杖数十船泛江南渡,彭蠡小龙显异“伏其中”,使帝王和船队乘风破浪,“日数百里”。于是,有人上奏章将小龙的功绩表述了一番,神宗皇帝便诏封这条小龙为“顺济王”,并派遣礼部官员将诏书直接送到龙祠。

清朝统治者对龙王也有浓厚的兴趣。《清朝文献通考》载:康熙皇帝数次到北京西山北部的黑龙潭龙王庙“祷雨”,并拨款“鼎新庙宇,御制碑文以纪之”。继任的雍正皇帝也亲临此龙王庙,“致祷澍雨”。乾隆皇帝则加封黑龙潭龙神为“昭灵沛泽龙王之神”。还有,顺治三年,加封运河龙神为“廷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雍正二年,封云南各盐井神为“普润龙王之神”,“春秋致祭”;雍正七年,封浙江蛟门山龙神为“涵元昭泰镇海龙王之神”,“六月朔日致祭”;同年,又封宁夏大渠龙神为“宁渠普利龙王之神”,“春秋仲月照山川礼致祭”,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1-2007 01: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其他论坛也看过一些关于龙的帖子。
http://chinese2.cari.com.my/myfo ... t=%C1%FA&page=3

转贴自维奇网络百科全书。

龙王是中國道教的神祇之一,源於古代龍神崇拜和海神信仰。因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日本亦有信奉。被認為具有掌管天气的能力,因此在水旱災多的地區常被崇拜。大龍王有四位,掌管四方之海,稱四海龍王。小的龍王可以存在於一切水域中。龙王形像多是龙头人身。龙王被认为与降水相关,遇到大旱或大涝的年景,百姓就认为是龙王发威惩罚众生,所以龙王在众神之中是一个严厉而有几分凶恶的神。中国东部的广大地区由于多受旱涝灾,民间为祈求风调雨顺,建有龙王庙来供拜龙王。庙内多设坐像,通常只立有一位龙王。

    * 四海龍王
          o 南海广利王
          o 东海广德王
          o 北海广泽王
          o 西海广顺王

中国文学中的龙王

传说中有东海龙王敖广、南海龙王敖钦、西海龙王敖闰、北海龙王敖顺四位龙王,以东海龙王为最大。西遊記、哪咤闹海等文学作品中就有龙王的形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10-2008 09: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龙的传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7-12-2024 10:52 PM , Processed in 0.162879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