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素还真

素食者加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5-10-2020 09:57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_-) 发表于 15-10-2020 09:45 PM
体质的健康,基本都是要适量的做运动,均衡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健康的身心。


这又怎么突然扯到了信不信大乘,哪来的科学半桶水。你说是福报,我说真实状况,谁比较科学?[/backcolo ...

不一定每个人遵守同样的生活方式就能有健壮的体质,而是有李小龙这样的善恶业才能有李小龙这样的成就。

萍果掉你我他头上多数拿来吃变大便,掉牛顿头上发现地心引力,是因为个人的业不同,在大乘里面 energy 就是业相。

我中六读物理的,我是science stream
只不过成绩也是半桶水,你这么喜欢谈科学,quantum physics 还有很多无法破解的现象科学家也懵,有些在瞎掰。科学,大乘佛经里通通有,比如佛为难陀所说入胎经,讲怎样形成生命,精虫怎样进去都有讲,以前写经的人怎样懂?佛说水有八万四千虫,以前的人以为佛在吹噓,现在科学证实了,还有楞伽经的108问都是很科学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5-10-2020 10: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智囊 发表于 15-10-2020 09:57 PM
不一定每个人遵守同样的生活方式就能有健壮的体质,而是有李小龙这样的善恶业才能有李小龙这样的成就。

萍果掉你我他头上多数拿来吃变大便,掉牛顿头上发现地心引力,是因为个人的业不同,在大乘里面 energy 就 ...

佛经,佛教,佛陀的教诲,主要目的也只是让人们解脱。
何来解释世间的万物。。。你找到一小部分的解释并不代表可以解开科学家的所有疑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10-2020 08:48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_-) 发表于 15-10-2020 10:24 PM
佛经,佛教,佛陀的教诲,主要目的也只是让人们解脱。
何来解释世间的万物。。。你找到一小部分的解释并不代表可以解开科学家的所有疑问。


佛有个称号是世间解,是你自己没有看大乘经典

凡是非导向离欲,涅槃,寂灭,这是非法非律,佛当然不说

但是和生命根本有关的,宇宙真相有关的,科学哲学,大乘经都有讲到

释迦牟尼佛说法49年,讲经300余会,当然要面对各方面的专家提问,自己想想,古代的时候是哲学文化最发达的时候,不像现在的人福慧低劣开口就是废话讲的就是这个好吃那个好玩

科学家是俗人,笨,他们不信佛,信佛的科学家都是有智慧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10-2020 11: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iaoguo 于 19-10-2020 06:24 AM 编辑
智囊 发表于 15-10-2020 10:00 AM
念佛三昧,容易
好比打电竞的人全神贯注,叫他听不到,
好比古人看人家下棋,观一盘棋过了几天,
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是念佛三昧

四禅是心一境性,可以出定作观
第九次第定以上的定都是正定

梵文,pali 的Samadhi,samāpati又稱三摩地,三昧(摩罗什翻譯),定(玄奘翻譯),等持。都是一樣指的就是心一境性,通俗來説就是入定,通于近行定和四禪八定。但不是只有四禪有心一境性,平常人也有心一境性,因爲它是遍一切心所。


梵文dyana,pali jhana, 中文翻為禪那,靜慮。指的是廣義的禪修,所以
近行定、八等至、毗婆舍那、道、果皆可名为禅那。--《小义释注》




samasamadhi才叫正定,這個正定指的是八正道的正定。論書定義「正定」為:心與心念端正而不偏不倚地集中於所緣,為當饕客面對美食、殺手準備殺人、軍人要上戰場時,他們的心念都很集中,但是他們的專注不能稱為「正定」。「正定」只能指善的一境性,也就是善念的集中。而且,就只在善念的定義下談「正定」時,其所指涉的範圍也很狹窄—並非善念集中便可稱為「正定」,而是當刻意提起心念,將心指向更高、更純淨的覺察狀態時,才可稱為「正定」--菩提長老【純然的專注】


南傳《大念住經》說:諸比丘!正定者何耶?諸比丘!於此,比丘 A 離欲、離惡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具足初禪而住。B 尋伺止息,內心等淨,心一趣性,無尋、無伺,由定生喜、樂,具足第二禪而住。C 離喜住捨,正念、正知,身樂受,體驗諸聖者宣說之『以捨、念而住之樂』,具足第三禪而住。D 離樂、離苦,斷先前所有之喜、憂,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具足第四禪而住。諸比丘!此名正定。

北傳《法蘊足論》說: 云何正定?謂聖弟子於苦思惟苦,乃至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所有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不散、不亂、攝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正定。

中華禪說的禪定有些不同,禪定,有時指「禪那」,有時指「定」。譬如《六祖壇經》的「禪定」則是銜接到菩薩道的「禪波羅蜜」,是「定慧一體」:「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故名禪定。」「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

《瑜伽師地論》卷 43 說:復次,於初靜慮,具足五支:一、尋;二、伺;三、喜;四、樂;五、心一境性。第二靜慮有四支:一、內等淨;二、喜;三、樂;四、心一境性。第三靜慮有五支:一、捨;二、念;三、正知;四、樂;五、心一境性。第四靜慮有四支:一、捨清淨;二、念清淨;三、不苦不樂受;四、心一境性。云何菩薩一切靜慮?謂此靜慮略有二種。一者、世間靜慮,二者、出世間靜慮。當知此二,隨其所應復有三種。一者、現法樂住靜慮,二者、能引菩薩等持功德靜慮,三者、饒益有情靜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10-2020 11:32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xiaoguo 发表于 16-10-2020 11:03 AM
梵文,pali 的Samadhi,又稱三摩地,三昧(鸠摩罗什翻譯),定(玄奘翻譯),等持。都是一樣指的就是心一境性,通俗來説就是入定。不是只有四禪有心一境性,平常人也有心一境性,因爲它是遍一切心所。

梵文dyan ...

北传的比较正确,因为有思维苦和道,有智慧在

如果单单住在禅那,只是清净集中或者住乐是不对的。

维摩诘也曾经苛责舍利弗的入定

但是我们作为凡夫不要以为舍利弗的入定是不对,如果要达到大乘境界,小乘的入定也要做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10-2020 03:49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智囊 发表于 14-10-2020 11:28 PM
我阅人无数,你说话就有如神棍老千的手法,看来背景不简单,以后我会少来,大家自己保重。

你最好不要來,沒人歡迎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4-1-2025 05:31 AM , Processed in 0.105844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