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wusen

南传菩萨道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30-12-2010 02: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凭着菩萨可以教导弟子成就阿罗汉来看,

佛陀还没在我们这个世界成就正等正觉之前,也许已经在无数有佛时空里面教导无数的众生成就阿罗汉。
那时候的佛陀,依然是属于被授记之后的菩萨。

从这里看,倒驾慈航的说法也渐渐合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30-12-2010 02: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是第五位成就阿罗汉的觉者,所以你的理论和推测不符合。
洪成高 发表于 30-12-2010 02:47 PM



    能否引经证实。。。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12-2010 03: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sen 于 30-12-2010 03:21 PM 编辑

我觉得:
这世界,有无量大千的世界,其中没有佛法住世的世界不计其数,即使有佛法也不可能维持很久。

所以,这些没有佛法住世的世界,需要正等正觉的佛出现。即使辟之佛到了那里也不能转法轮。

普通菩萨如果还没达到辟之佛程度,即使到了这些地方,也无法证悟四圣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12-2010 05: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诸比丘!“是灭也、是灭也,”于是毗婆尸菩萨闻前所未闻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生。”七佛之昭说,亦复如是。
[五] 第五 尸弃
诸比丘!尸弃世尊、应供、正等觉者[正觉前,未成正觉,为菩萨时],……
[六]第六毗舍浮
诸比丘!毗舍浮世尊、应供、正等觉者[正觉前,未成正觉,为菩萨时],……
[七]第七拘留孙
诸比丘!拘留孙世尊、应供、正等觉者[正觉前,未成正觉,为菩萨时],……
[八]第八拘那舍
诸比丘!拘那舍世尊、应供、正等觉者[正觉前,未成正觉,为菩萨时],……
[九]第九迦叶

诸比丘!迦叶世尊、应共、正等觉者[正觉前,未成正觉,为菩萨时],……
[十]第十大释迦牟尼瞿昙
诸比丘!我于正觉前,末成正觉,为菩萨时,正念以生是思念:“此世间实陷于苦:生、老、衰、殁、再生,然又不知此苦之出离,不知老死之[出离]。何时能知此苦之出离、老死之出离耶?”
  诸比丘!尔时,我生是思念:“何有故有老死?缘何而有老死耶?”。诸比丘!尔时,我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有生故有老死,缘生而有老死。”
  诸比丘!尔时,我生是念:“何有故有生?有有、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行,缘何而有行耶?”诸比丘!尔时,我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有无明故有行,缘无明乃有行。”
  如是,缘此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此是全苦蕴之集。
  诸比丘!“是集、是集”,我闻前所未闻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生。
  诸比丘!尔时,我生是思念:“无何故无老死,何灭乃老死灭耶?”诸比丘!尔时,我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无生故无老死,生灭乃老死灭。”
  诸比丘!尔时,我作如是思念:“无何故无生,无有、取、爱、受、 触、六处、名色、识、行,何灭乃行灭耶?”诸比丘!尔时,我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无无明故无行,无明灭乃行灭。”如是,此无明灭乃行灭,行灭乃识灭……如是此是全苦蕴灭。   
诸比丘!“是灭也、是灭,”于是毗婆尸菩萨未闻前所未闻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生。”
于此颂曰:
法说及分别 道迹毗婆尸
   尸弃毗舍浮 拘留孙那含
   迦叶大释迦 牟尼尊瞿昙

——————————

回复 洪成高,
以上也许就是你所根据的经文吧!

之前,有七位佛都是如此证悟,
为何里面没有燃灯佛呢?
燃灯佛曾经为本师佛授记为菩萨,本师佛从被授记直道证悟正等正觉还需要无数劫,
在这段期间,是否也出现无数佛呢?
这七位佛是否就是本师佛之前的七位呢?

你不妨参考:
礼敬佛法僧之后,我应该以不太短也不太长,不太简单也不太难懂的文法,主要根据经典中的《佛史》或《佛种姓经》[6](Buddhavamsa)和它的注疏,以及其它有关的经典与注疏,著作这部《大佛史》(Maha-Buddhavamsa)──一本有关过去多过恒河沙数的无数量佛之中的二十五尊佛的生平之书,始于授记[7]须弥陀隐士(妙智,Sumedha)为菩萨的燃灯佛(Buddha Dipavkar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12-2010 05: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30-12-2010 06:57 PM 编辑

回复 239# wusen


    你们是否还认同禅定只属于吸引那些厌世的苦行僧进入佛门的方便而已?


1。你的[禅定]的修行是如何定义的? 这要讲先清楚。
2。若是为做禅定而禅定的话,那是属外道了, 世尊的时候就讲清楚了,还有世尊也以身教来示导这义。
     世尊转法轮之义的目地,就是要为世人/天人开慧。 开了慧后就要行圣人的行为(身口意)成为圣人的学习生。
     显圣人的德性去化其他世人 (集成为世间的正气朝流,也遗留后世 )

     佛法是 -〉行为止恶 (戒行)-〉修定心 (定行)-〉开智 (慧行)-〉行圣德 (圣行)-〉成就 (成圣成佛)
     这方面,南传长老都承认的。
3。世尊开教的佛法总纲是中道,从一开始就是离苦行和乐行的两个偏边。-(中道就是慧学)
4。近代的南传长老们不是讲解过了吗? 南传的修行者不是为禅定而禅定的,不然的话早就如古印度的小乘部派
     一样断灭了。南传的出家人也是有在积极传法,南传的在家人也是有在积极行入世善法的
5。所以说古时的大小乘之分用在现代的互相学习和改进的学派就不当了。
     如在当代的传统上座部声闻道国土,是有行大乘精神的入世善法的。
     如在当代的传统大乘菩萨道国土,也有看到修行者的小乘行为的。
   (如自管自己修行座禅念佛,避开去行拔世间他人痛苦,就对背了大乘菩萨道精神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12-2010 05: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清池,
习定学有很多方法, 如 观吸息 观宇宙四大  止观 观心 观相 观曼陀罗 观像 座禅 观想 念佛 念法 持经题
     持咒 仪轨 等等 都是定学的方法 (不是目地),各有千秋,应学者的机根而施,
     没有高低之分,能对修者有效的入定就是好的方法,
     末法时代人们的机根普遍不好,心难自定,很难在止观-座禅的方面有效的入定
     其他定学方法反而对他们比较有效


请问蓝色字体的内容是你亲身经历的吗?
你是否尝试了止观之后没法入定,然后在其他定学方面得到入定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30-12-2010 05: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30-12-2010 06:37 PM 编辑

回复 246# wusen

    请问蓝色字体的内容是你亲身经历的吗?
你是否尝试了止观之后没法入定,然后在其他定学方面得到入定吗?

1。这都是大乘各宗派认同正解如法的定学方法
2。历代大乘二千年来都在这些定学方法得到实证,也成就了各历代大乘大师大德 (他们都有德性智慧为法证)
3。当代佛教各派系互相承认,就重要的一点就是各学派的长老互相应证对方的佛道修行成就,和正统性
     因为在佛法修行,只有同样成就才能应证对方的程次。(也只有佛能应证另一个佛)
4.  观法华曼陀罗/持法华经题,这些法华的方便观心法门是能导进境智冥合的心界。这是肯定的。
5。修定学最重要的是成净习,日日年年的净染自心,成为自身的自然的潜意识,自身的常态心界。
    不用心急成就,不怕慢只怕断,恒心就重要,二三十年也会自然水到沟成的。
6。你问的问题我已在上4回答了,历代法华师都有论过了,我也不必学其他法门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12-2010 06: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凭着菩萨可以教导弟子成就阿罗汉来看,

佛陀还没在我们这个世界成就正等正觉之前,也许已经在无数有佛时空里面教导无数的众生成就阿罗汉。
那时候的佛陀,依然是属于被授记之后的菩萨。

从这里看,倒驾慈航的说法也渐渐合理。
wusen 发表于 30-12-2010 02:32 PM


是谁教的/如何教都好,

有四圣谛的流传,会有人行解脱道,会有觉悟者。

这样一来解释,更简单合理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31-12-2010 09: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清池,

以上两个问题,你是否答了,你自己心里有数,我也不逼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12-2010 09: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是谁教的/如何教都好,

有四圣谛的流传,会有人行解脱道,会有觉悟者。

这样一来解释,更简单合理嘛。
洁净清新 发表于 30-12-2010 06:37 PM


如果你看了以下:

三、法施
法施是指以一颗无贪、无瞋、无痴与清净的心,毫不模棱两可地教导真实法。

对于一个有很强的善念想要成为弟子(阿罗汉)的人,菩萨将会向他开示三归依、持戒、防护诸根、知足于食、修习正念、七善法、修止禅与观禅、七清净、四道智、三明、六神通、四无碍解智与弟子菩提,即阿罗汉果。

他详细地阐述以上诸法的素质而做法施,协助尚未建立三归依、持戒等之人建立这些德行。协助已建立这些德行之人更进一步地提升与净化它们。

同样地,对于那些发愿成为辟支佛与圆满佛之人,菩萨向他们详细地解说十波罗蜜的相、作用等,而行法布施。他也详细地阐述菩萨三个阶段的荣誉,即修习波罗蜜时、成佛时及执行佛陀的任务时。他帮助他人建立足以证得辟支佛果与佛果的修行,协助已建立的进一步提升与净化。


四圣谛对解脱道和菩萨道的重要性是无可厚非,
但是如果十波罗蜜属于佛说,我们也应该让所有南传弟子明白自家也有这样的菩萨道,

要不然,我们时常还会看见许多南传人不断否定菩萨道属于佛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12-2010 12: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圣谛对解脱道和菩萨道的重要性是无可厚非,
但是如果十波罗蜜属于佛说,我们也应该让所有南传弟子明白自家也有这样的菩萨道,

要不然,我们时常还会看见许多南传人不断否定菩萨道属于佛说。
wusen 发表于 31-12-2010 09:58 AM


佛和佛弟子的解脱道有什么不同的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12-2010 12: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31-12-2010 12:38 PM 编辑

回复 249# wusen


    不好意事,这是依现实客观的答案,有从世界佛教修法的学术理据,不偏向你主观欲听的答案。

    ( 从大乘教徒大量修 观曼陀罗 念佛 念法 持经题 念经 持咒 仪轨 的术量相比就可方知
         也从南传普通在家教徒 日常是否有常禅修的术量相比就可方知
         我们不可否认他们全部也是在修戒定慧/八正道的佛教第子 - 他们可是佛教的80%以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12-2010 12: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觉得:
佛和佛弟子的解脱应该没有分别。

但是,解脱圣人所累积的波罗蜜就各自不同了。波罗蜜属于“菩萨的责任”
引用明昆长老:
“这些善法被称为波罗蜜(parami),意思是菩萨的责任(paramanam kammam parami),或是菩萨的财富(paramanam ayam param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12-2010 12: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31-12-2010 12:59 PM 编辑
“这些善法被称为波罗蜜(parami),意思是菩萨的责任(paramanam kammam parami),或是菩萨的财富(paramanam ayam parami)。”

菩萨的财富就是指菩萨心中的福田, 能生在好的环境,能再遇佛法和善知识,能有好的心智和身体,好的家庭,好的教育,能再修佛法,能有大生命力和力量可以度人行善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12-2010 01: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池,
如果你真的想成就菩萨道,你应该了解当中的步骤。
也许你不愿意听南传的方法,因为南传记载的菩萨道不是那么容易做到,

你只选择那些容易的,不用出家的,可以享受人生的,社会所容易接受的,信徒比较多的,朋友满天下的。。。。这些就是你要的菩萨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12-2010 01: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31-12-2010 02:18 PM 编辑

回复 255# wusen

清池,
如果你真的想成就菩萨道,你应该了解当中的步骤。
也许你不愿意听南传的方法,因为南传记载的菩萨道不是那么容易做到,
你只选择那些容易的,不用出家的,可以享受人生的,社会所容易接受的,信徒比较多的,朋友满天下的。。。。这些就是你要的菩萨道。

不是的,wusen 兄,我之本义,菩萨道在南传自古就有的法门,但在古时的君主护法时代 (国王,王族为菩萨),其实都是国家在供养出家人,不用在家修者行菩萨道来护法。
但近代时代的不同,又各资讯的发达,各佛教学派的互相交流,南传长老们也方知不能再不让一般在家众知情南传自己的菩萨道法门,
在开智的年代,在家佛教徒也思量和比较其他学派,如何更好的从在家的角度来修佛法 (也兼顾为家庭人和社会公民的责任), 所以这公开南传自己的菩萨道法门的由来。也平和了各学派道门不同的无谓口舌分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佛教大团结。

即然南传菩萨道的广布是在刚刚开始的阶段,但是前途无限量的力量会把现代佛法带进不同的高峰
即然北传是你们的佛教同门,从我们二千年的实践各菩萨道法门在不同的角度给与善知识的助力是应该的

你现在看到的难处,再从二十年后来看,南传菩萨道成功的广布后,你就会发现这些所谓的难处就如北传一样,都已被南传长老们拿出障碍解决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31-12-2010 03: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wusen


不是的,wusen 兄,我之本义,菩萨道在南传自古就有的法门,但在古时的君主护法时代 (国王,王族为菩萨),其实都是国家在供养出家人,不用在家修者行菩萨道来护法
但近代时代的不同,又各资讯的发达,各佛教学派的互相交流,南传长老们也方知不能再不让一般在家众知情南传自己的菩萨道法门
在开智的年代,在家佛教徒也思量和比较其他学派,如何更好的从在家的角度来修佛法 (也兼顾为家庭人和社会公民的责任), 所以这公开南传自己的菩萨道法门的由来。也平和了各学派道门不同的无谓口舌分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佛教大团结。

即然南传菩萨道的广布是在刚刚开始的阶段,但是前途无限量的力量会把现代佛法带进不同的高峰
即然北传是你们的佛教同门,从我们二千年的实践各菩萨道法门在不同的角度给与善知识的助力是应该的

你现在看到的难处,再从二十年后来看,南传菩萨道成功的广布后,你就会发现这些所谓的难处就如北传一样,都已被南传长老们拿出障碍解决了。清池 发表于 31-12-2010 01:51 PM


清池,说话要有根据。这是基本的做人道理。以上的蓝色部分,是根据什么而说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12-2010 05: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sen 于 31-12-2010 05:18 PM 编辑

菩萨的任务
只空想获得财富而不事努力的人将会是一无所成。只有付出了足够的努力,我们才能期望获得目标。情同此理,欲证得佛果的菩萨必须圆满诸波罗蜜,奉献自己的生命与肢体以修舍离(caga)和善行(cariya)来培育美德。他们以修行作为证悟佛果的管道。
在商场企业里,能够赚取多少有视其资本与努力之多寡。当资本巨大与精进力强时,盈利也多。当资本与棈进力少时,盈利也少。情同此理,通过修习「导致菩提」(bodhiparipacaka)的波罗蜜、舍离与善行而证得的觉悟是与其它的觉悟有所不同的。其差别是与其所注入于修习波罗蜜、舍离与善行的差异程度相等的。
其差别的分析如下:
三藐三菩萨(未来佛)在还未被授记时已经累积了许多的功德,以及在心中发愿成佛。
有如在《譬喻》(Apadana)中的「佛譬喻」(Buddhapadana)里的一段经文提到:
“Aham pi pubbabuddhesu, buddhattam abhipattayim
Manasa yeva hutvana, dhammaraja asankhiya.”
「从无量劫以来,未来佛已当着无数尊佛面前,在内心里发愿成佛。」

如此,在难以估计的长时间里,他不断地在内心发愿成佛,以及累积特殊的功德,而(有如须弥陀隐士)具备了八条件[19]时,菩萨将在一尊佛面前被授记。
在此须注意的一点是,发愿修菩萨道者所发的「至上愿」[20](abhinihara)是由两句短语组成的。在他还未具备八条件时,他在许多佛面前所发的愿主要是在内心里,而且是不具足的,因此,那时他还不能够成为菩萨。
然而当他有如须弥陀一般具备了八条件时,他就会开口说出自己的愿:
“Imina me adhikarena katena punisuttame
Sabbabbutam papunitva taremi janatam hahum.[21]”
「愿我为这尊一切知的佛陀[22]所作出的增上行(不惜奉献自己的生命)之果,能使我得证佛果,以及得渡无量的众生。」

如此他的愿即刻具足,也令到他自己被授记成为不退转菩萨。
至上愿是由于省察佛陀的不可思议之素质,以及对一切众生的大悲心而生起的大善心[23]。这大善心有特殊的能力,可以激使他圆满波罗蜜、奉献自己的生命与肢体来修舍离及善行以培育种种美德。
当该大善心在菩萨的心中生起的那一刻,他已经踏上了朝向一切知智之道。由于他已肯定会证得佛果,从这一刻起他获得了菩萨的称号。由于上述的至上愿是大善心,他建立了菩萨愿,以及修习波罗蜜、舍离及善行之无可匹比能力。


————————————

重看以上的论文,我发现了还没被授记的的菩萨所做的善行只能属于“特殊公德”,并不属于波罗蜜,
反而,被授记之后,能够凭着大善心特殊的能力,可以激使他圆满波罗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12-2010 05: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我们这些听了那么多佛法的佛弟子,如果还没办法得到阿罗汉该有的神通力,即代表我们根本不是什么菩萨,我们现在所做的任何发愿成佛的善行,都只能带来公德而已,不可能是波罗蜜。

因此,大家不可能今生成佛,因为你们不是被授记的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12-2010 06: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收集所有关于布施的部分,

一、布施波罗蜜
当须弥陀正在省察成佛的因素时,他首先发现到过去诸菩萨皆修习布施波罗蜜;它有如一条通向佛果的康庄大道。
他训诫自己道:「须弥陀,若你欲证悟道果智与一切知智,你首先必须持续不断地培育布施波罗蜜,以使它达到圆满。当一个盛满水的水壶被倒转过来时,内盛之水全部流出,同样地,须弥陀,你应尽你所有,不分上、中、下地布施予一切众生。」
。。。
波罗蜜排列法的其它解说
(1)    最先举出的是布施:

一、因为它是一切众生所共有,即使是普通人也有能力行布施。

二、因为它的成果比不上持戒等。

三、因为它最易于修习。

。。。。

以下是个别波罗蜜的定义与专有的相、作用、现起与近因。

(1)  布施波罗蜜(dana)是以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为基础的舍思,是愿舍弃自己本身和所拥有的身外物给他人的舍思。(思的巴利文是cetana,是一个心所法,业力即是由它产生。)

一、它的相是舍弃。

二、作用是消灭对布施之物的执着。

三、现起是呈现在修行者心中的不执着,或是获得财富与投生至善界。

四、近因是可供布施之物,因为只有它存在时,布施才可能发生。


只有在透彻地明了这四个共有与四个专有的素质之后,才是真正地认识了布施波罗蜜。如此则能明确地掌握到布施是具有舍弃相的行为;同时它有消灭使施者执着布施之物的贪欲的作用;也有不执着或获得财富与善界的现起;而其近因则是可供布施之物。对其它波罗蜜也应当能够如此掌握。

。。。。
一、深入地省察布施波罗蜜
「私人财物如地、金、银、牛、水牛与男女奴仆等和自己的妻儿将为执着的主人带来灾害,因为这些是五欲的目标,许多人都在垂涎;他(它)们会被五敌(水、火、王、贼和敌人)所抢或消灭;他(它)们导致争吵;他(它)们不是实在的;为了争取与保护他(它)们则必须骚扰或侵袭他人;失去他(它)们则带来极度的痛苦;由于执着而满怀自私的人死后则很可能投生恶道,因此财物与妻儿为物主带来多种的伤害,给掉与舍弃他(它)们是唯一开脱至快乐的途径。」

菩萨如此地省察与修习正念,以免怠于行布施。

每当恳求者来讨时,他如此省察:「他是我亲近的朋友,向我吐露自己的秘密;他在指示我如何通过布施把死不带去的财物带到来世;这世间有如被死亡之火焚烧的火宅,他是帮我把财物带往安全处的好朋友;他就有如一个绝妙的藏室,可好好地保存我的财物,以免被烧毁;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通过给与我布施的机会,他已在帮我获取最杰出与艰难的成就,那即是佛地」。

他也应如此省察:「这人在给我行至善的机会,我不可错失此良机。」「生命终有结束的一天,我应该不求而给,何况人家亲自来求我。」「强烈倾向于布施的菩萨四处寻访欲接受布施之人,而现在由于我的福报,竟然有乞求者亲自来接受我的布施。」「虽然接受财物的是受施之人,然而我才是真正的受惠者。」「我应利益众生如利益我自己。」「若无人来接受我的布施,我怎么能修习布施波罗蜜?」「我应该只为了给与乞求者而赚取与累积财物。」「何时他们才能不请自来地给我机会行布施?」「我如何才能亲切地对待受施者,而他们又如何才能变得对我友善?」「如何才能在布施之时与之后充满喜悦?」「如何才能使受施者到来?」「又如何培育倾向于布施?」「如何才能获知他们的心思,而无须请教地提供他们所需之物?」「当我有东西可供布施而又有人愿意接受时,若我没有布施的话,这将是我极大的错误与损失。」「如何才能布施我的生命与肢体给与乞求它们的人?」

他如此不断地培育布施的倾向。

「有如回力捧(kitaka[50])般飞回投掷者,善报也一样地回到不祈求回报的施者。」如此地省察,他培育了不祈求任何成果之心而行布施。(在此成果是指天界或人间的快乐,而不是指佛果。)

布施时的内心态度
当受施者是亲近的人时,他愉快地想:「亲近的人来向我讨东西。」若施者是中立的人(不亲近也不厌恶),他愉快地想:「做了布施之后,我将获得他的友情。」若施者是个厌恶的人时,他特别愉快地想:「我的敌人来向我讨东西,布施之后他将成为我亲近的朋友。」

因此,他必须如同对待亲近的人一样,具有慈悲心地布施给中立与厌恶的人。

当陷入极大的困境时
若发心修菩萨道者发现由于长久以来受到贪欲的影响,而对某物起了执着,他应省察:「你这好人,在发愿修菩萨道时,你不是说愿意奉献自己的生命与所修得的善业以援助众生吗?执着身外物就有如大象在冲凉[51],因此你不该执着任何东西。就有如一棵可作药的树,需要根的人可以取走它的根;任何需要树皮、干、枝、木心、叶、花、果的人皆可任取所需。虽然被摘取了根、皮等,药树不会因此而受影响,不会想:『他们夺取了我的东西。』」

菩萨也如此省察:「为众生之福利而极力奋斗的我,即使对非常微小的坏念头都不可放纵,而应善用这充满痛苦与不净的身体。内在(身体)与外在(身外)的四大皆逃不过坏灭,内外的四大根本没有什么差别。在无此差别之下,若执着身体而想:「这是我的,这就是我,这是我自己」,这只是愚痴的展现(sammoha vijambhita)。因此,有如对待身外物一般,我无须顾虑自己的手、脚、眼、肉和血,而准备好舍弃全身地想:『让任何需要那一部份的人取走它吧!』」

如此省察之后,他不再对自己的生命与肢体有任何顾虑,而肯为了觉悟而舍弃它们,因此他的身、语、意就很容易获得净化与提升。菩萨如此净化自己的身、语、意业之后,即拥有了分辨善恶的智慧,因此,他成为一个真正能够给与众生越来越多的物施(vatthudana)、无畏施(abhayadana)与法施(dhammadana)的人。

(以上即是菩萨对布施波罗蜜的深入省察。)
。。。
第七篇:什么是污染波罗蜜的因素?对于这个问题:「什么是污染波罗蜜的因素?」,它的答案是:由于渴爱、我慢与邪见,而以为诸波罗蜜是「我的」、「我」与「我自己」,这些就是污染波罗蜜的原因。

对污染每一个波罗蜜的因素更精确的答案如下:

一、对布施之物之间有分别心,与对受者之间有分别心便污染了布施波罗蜜。(在修习布施波罗蜜时,无论菩萨有什么东西,他都毫无分别心地给与任何一个来讨取的人。他不应该对布施之物的质量作此想:「这个太差,不好拿去布施。这个太好了,不能拿去布施。」他也不应对受者作此想:「这是个没有道德的人,我不可以布施给他。」这分别心污染了布施波罗蜜。)
。。。
执着布施之物和自私跟布施波罗蜜对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9-7-2025 11:09 PM , Processed in 0.139086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