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86483|回复: 473

揭开九皇大帝的神秘面纱

  [复制链接]
月光菩萨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19-10-2005 12: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九皇誕



農曆九月初一至九月初九

解說:
九皇信仰原是北斗信仰,是中國人傳統中最古老的星辰崇拜。

九皇大帝是指與玉帝同一品位的先天大神“勾陳天皇大帝”、“北極紫微大帝”以及北斗七星的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

由於中國人觀北斗的歷史可遠溯到公元前30世紀至40世紀,因此中國人觀察中的古北斗星座有九星;後來遂產生北斗星座七明二暗,除七星外另有輔星與弼星二顆暗星的說法。反後來道教則解說,這二顆暗星其實是勾陳與紫微二星的分氣。

每年農曆九月,在馬來西亞各地流行的九皇大帝廟會及吃素風氣,其實源自中國漢代以來道教教徒舉行禮斗集會的習俗。九皇誕包括了集體禮斗、拜斗的活動,這是北斗崇祀習俗的南移。

北斗信仰是中國最重要的自然星辰崇拜。又由於北斗在中國的天際,是一座每天轉動一圈的星座,人們也根據北斗一圈的轉動,分出它一天有12個轉動階段,創造了觀北斗認識12個時辰的時間測量法。

人們還發現到,北斗斗柄會根據1年中很多不同階段的時日,指向天際不同的方向;每當黃昏群星出現時,北斗的斗柄所指的方向,都會落在一定的方位,而天上的群星,卻也根據斗柄在不同季節所指方向不同,出現移形變位。

所以,人們又根據北斗斗柄的方向轉動,發現斗柄有24種方向可指,於是人們便有了“24山”的中式羅盤。

而每一次斗柄在一段時間內指向一方,地上就會出現一次氣候變化,影響農耕;於是古人便得出一種看法,以為斗柄所指的方向指令24節氣氣候變化,造成春、夏、秋、冬之別。

所以,古人有一句成語“斗轉星移”,用以形容時間的流逝與世事變化。

古人在夜間,是以北斗指示方向。北斗的斗子上最外2顆星,聯成直線,延長到四倍之處有1顆星,無論北斗如何繞它轉動,它都兀然不動。這顆星就是永遠在正北方的北極星。

所以,不論時辰和季節可以用北斗找方向;不知時辰和季節,也可以看北斗推知時辰和季節。人們可以根據北斗找北極星的方位,只要發現北方就能認清八方;人們又根據季節的認識,按北斗的斗柄指方去測知地面的正確方位。

在以農立國又地廣人稀的中國大陸,觀察北斗在天上的變化,可以“指示”了人們認識氣候變化與交通方向,成為農業及交通最高及最標準指標。

每當北斗一變化,天上的星象、地上的陰陽及氣候和人間的情況也會改變。所以,人們便以為北斗管理星辰氣候,也影響人的福壽命,並由此變化各種以北斗九星名義演變的風水命理學。人們逐相信崇拜北斗,可以作為消災解難、增福添壽的方法。

根據道教的北斗經典,每年九月初一到初九是北斗九皇誕,連續9日,不斷的禮拜北斗諸星,可以令人間消災延壽、福祿兼至。

神話:
1)據道教的《北斗本生經》所說明的九皇大帝來歷,是個神明的化身故事。

經內說,龍漢時代的國王有1位皇妃紫光夫人,在過去世曾經發願要生下聖子“輔估乾坤”。有一天,這一位王妃在金蓮花池沐浴,受到感應,生下了蓮花九苞,化為九子,便是九皇。

2)根據《本命延生經》的教義,元始天尊之陰氣化生斗姆。斗姆的梵氣又化生了九皇。因此,九皇實為先天之大神。

凡是侍奉九皇,必尊九皇之母,凡侍奉九皇之斗母的地點都稱為“斗母殿”或“斗母宮”,但是,卻不常以“九皇大帝”為正式廟稱。

3)民間對九皇大帝的來歷,則另有擬人化的傳說,以為他們是抗暴或保皇失敗而被殺的義士,或說是被官府斬殺的海上勢力領袖。

南洋各地,其中有些九皇神廟,迎神的儀式是在海邊迎海水回祭壇,又有的人慶典期間又手纏白帶或手披麻帶,仿如帶孝。

有關傳說之流行,可能與早期會黨有關。早年的會黨曾借九皇誕掩護,進行結社和舉行儀式;九皇醮儀包括了超渡忠魂儀式,會黨可能亦乘此機會紀念原為海上反暴義師的先烈,遂造成傳說的出現。

習俗:
1)九皇誕是一個信眾一年一度集體持素的日子。各人在這9日內持素的日子長短雖然不盡相同,但是持素者都必須講究身口意三凈才是合乎規矩。

講究的作法,更要求煮食素菜的鍋具和所用的杯盤都不曾染上葷腥。

2)凡是舉行九皇誕的地區,必定立起稱為“高燈嵩”的竹嵩。竹嵩的材料去枝留尾,上掛九燈。立燈嵩有兩層意義:

(一)它是用來為天上的神明指路,讓神明知道某處舉行慶典和醮儀,相約前來同慶共歡。

(二)道教以“北斗燈儀”消災迎祥。它代表燈儀的簡化與形式化。

過去,豎燈登嵩是在地上挖洞,洞內藏著含有吉祥寓意的物件,包括鐵釘(出丁)、錢幣(生財)、木炭(旺盛)、五谷或豆類(豐收),現在,由於一般都是在柏油路上立嵩,因此竹嵩都是下加腳架立起,也不講究埋藏吉祥物。有些地方的神廟則僅在壇內燃起九燈。

3)農曆九月的最初幾天,其實也正好是其他數位神明的神誕,例如:九月一日即是中國南方流行的哪吒神誕。

因此,按民間廟宇的每逢九皇神誕,就會出現不同的神明下乩,同到壇前辦事與慶賀,使到九皇誕成為頗多神明跳乩集會之日;所以,名為九皇誕,卻又是其他神明的童身帶領信徒行儀和表演過火、下鍋的盛日。

到了第九日九皇回天之夜,亦有各路神明的神鑾及乩童護送九皇的繞境遊行,非常熱鬧。

4)福建人喜以“爺”尊稱神明,亦因而俗稱北斗九皇為“九皇爺”。另外,福建漳州也俗稱其地區性質的保護神為“王爺”。

村姓“王爺”既是瘟神,又兼有一村一族家族祖先神的身份。人們害怕傳染疾病之際,又認掌管疾病的神明為祖先和村落的保護神,是一種心理慰藉。

雖然“皇爺”不同於“王爺”,各村王爺姓氏也不同,但是,九皇燈儀的其中一項重要任務是在最後一晚祈求驅瘟,因此本地的九皇祭,便出現了像中國送瘟之祭的送船出海,或甚至在海上燒船的儀式。

久之,對信仰認識不周詳的人們也把九皇誕穿插“送王船”儀式當成送“皇船”。

意義:
中國人流傳了許多稱讚北斗的詩詞,而道教的信仰中,又認為北斗能護國保民,轉移命運。

由於天上的北斗的變化,可以作為人間變化的“指示標誌”,因此自古以來它的現象被視為主宰國運,又被認為關係每個人自身的命運。人們更以包公和狄青等系列的傳奇人物,比喻作北斗星群中的其中一星轉世,或者把其他民族英雄比喻為北斗星,這一星辰信仰,是中華民族在宗教信仰上的民族意象。

1)九皇誕辰能流行,其實代表了人們對民族歷史與文化的承繼,以及代表每個人對自己一生轉凶為吉,年年都抱著希望。

由於北斗掌管人間命運,因此,向北斗祈禱是一種盼望改命轉運之道。雖然位處中國大陸南方的大馬已經不能看見北斗星群,但是這一信仰卻隨著人們的文化心態和信仰傳統渡海南來、發揚更廣。

2)連續9日間,整個社會中有許多個人實行了不殺生、持素以及凈口和清心寡欲的行為。

對個人來說,這是一種生理健康的調節,也是一種心理自我控制的訓練,更是一個人向主宰個人命運的北斗九皇自我反省和懺悔的日子。其實,這種風俗協助了個人在一年結束之前,自覺的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和實踐簡樸生活,利用宗教儀式提升心靈、洗心革面。

如果只是持素,但不曾有口和意之改變,當日也不體驗簡樸生活,則是把信仰實踐得不完全了。

3)各區廟會的舉行,以及社會許多家庭及個人參與集體行為,形成了有助社會集體自覺本族宗教文化存在;以及認同本族宗教文化的活動。這也起著一種有助社區經濟的調節作用。

4)送神時舉行神明的繞境遊行是民俗活動,也是說明神明所位處的社區的“範圍界線”以及代表“凈化”社區的意願。

遊行隊伍的神明到達每處都必與路經地方的廟壇互相招呼和敬香,其實是以儀式去顯示與鞏固不同社區與人群聯繫,是一種象徵行為。

活動:
1)九皇誕其實可以從宗教活動的層次進一步提升其宗教的價值內涵,人們可以藉各地的盛典,舉辦宗教講座,說明齋戒與修身養性的意義。

2)通過解說北斗九皇信仰的來源,說明華人崇拜北斗的原由,以及說明與北斗諸星有關的神話和傳說,有助宣揚民族意識,也有利宣揚道教傳統中良好的價值觀。

認同於九皇大帝信仰的原由與意義,可以取得哺育信徒民族意識的功效。

3)應當多多鼓勵各地廟宇組織起來,借助九皇慶典期間人人一心向善的氣氛,組織各種關懷社會的活動,發揮九皇醮儀所宣揚的修己渡人精神。






updated:2001-07-29 10:28:12 MYT
星洲互動‧2001/07/29作者:王琛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月光菩萨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9-10-2005 12: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岭南民俗>>广府民俗 >>岁时节令

九月“九皇诞”

广府民间以农历九月初一至初九为九皇诞期,源于古代星宿崇拜,所谓“南斗主死,北斗主生”,南北斗诸星,还能保佑人间消灾延寿,故有设坛拜斗等仪式,广州河南漱珠岗就设有纯阳观朝斗台。广州俗称“九皇诞”为“九皇胜会”,是日在家中挂起九星灯,道观则挂黄幡,上书“九皇胜会”字样,诵《斗姥经》,以香烛花果致祭,子时焚香点烛,烧“九皇衣”,一连十晚,至初十晚撤坛分发祭品。不少地方这一期间实行斋戒,吃素食,称“九皇斋”。民间还有“九皇会”,属保佑地方平安之信仰组织。辛亥革命后此风渐淡。

编辑:敖银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月光菩萨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9-10-2005 12: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全真教第一丛林--白云观

此行到北京,除了寻找当年的失落,另一个目的就是慕名参观全真教名胜--白云观。当年,这里可是大名鼎鼎的全真教祖师爷--王重阳的七大弟子之一、江湖人称全真七子、亦即全真教龙门派的创始人、号称长春真人--邱处机的道场。这样的介绍虽然有点怪,但现在的社会讲究的是品牌和口碑,若不这样介绍,可能有人会以为白云观只是属于三脚猫之流的道观罢了,说邱处机或长春真人,可能会有人不认识,但若把全真教的全真七子推出来,不认识的人自然就相对地少了,尤其是那些读过金庸小说或看过其改编电影的朋友。
慕名参观白云观,当然不是为了长春真人邱处机而来。而是前些日子在寻觅九皇大帝的起源时,在资料上得知在白云观的元辰殿中供有斗姆。总所周知,大马的诸多九皇大帝庙都被称为斗姆宫、斗母宫或斗姥宫。九皇大帝的真面目,至今还保留着其神秘性,没人知晓,有人说是九个烈士;有人说是一个排行第九的民族英雄;有人说是太平天国的其中九个头目;更有人说是纵横七海、行侠仗义的海盗。反正众说纷纭。
值得注意的是,农历的九月初一至初九是九皇大帝的诞辰,庙前会高挂九盏油灯,由于是用竹竿撑着,故称“竿灯”,灯从上至下分别以:一、二、三、三的等腰三角形排列着,我曾讯问太平古武庙斗姥宫的“菜友”(信徒的别称。九皇大帝诞辰期间,信徒们都持素戒荤)关于高悬竿灯的原因,“最高的一盏代表炉主、第二层代表两位副炉主,第三层和第四层油灯分别代表在世和去世的菜友,油灯常明则表示长生,有一年代表炉主的油灯经常无故熄灭,结果当年的炉主在不久果然生病死了。”讲起灯灭人逝,让我想起了孔明五丈原祈寿的故事,灯灭=人逝,两者之间可能有一定的关联。
由于九皇大帝没有具体的神像,在大马的九皇大帝信徒,都把泰国普及岛内抒的斗母宫当作九皇大帝的祖庙,欲在大陆寻找九皇大帝的祖庭实在困难。唯农历九月初一至初九的诞辰、持素戒荤、长明点灯是可供参考的线索。
终于从有关道教的书籍中获悉:“斗姆,又作斗姥。斗,指北斗众星;姆,即母也。道书《太上玄灵大圣元君本命延生心经》称,‘斗姆为北斗众星之母’。”据《北斗本生经》记载,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国王叫周御王,他有个爱妃,号“紫光夫人”,生有九子,老大天皇大帝,老二紫微大帝,其余七子为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和破军。在道教中,天皇大帝和紫微大帝都是四御之一,而其余七子则是著名的北斗七星。民间有“南斗注生,北斗主死,要生子女求南斗,要长寿命祈北斗”的说法,而在中国亦有少数地区保留着在农历九月持素的习俗。
从两种不名称但却风俗相似的民俗,可以断定大马的九皇大帝信仰源于中国民间对斗姆的崇拜,大马九皇大帝的香火源于中国,而非泰国。为何九皇大帝庙被称为斗姆宫的谜底也跟着解开。九皇大帝的底牌并非所谓的“烈士”、“英雄”、“头目”或“海盗”而是北方天空的北斗七星和他们的两个老哥--紫微和天皇。故白云观可算是九皇大帝的祖庭。

除了元辰殿的斗姆,白云观的另一特色就是它座落在平原之上,大多数的道教宫观都是着落在丛林名山之中。此外,道教宫观的钟鼓二楼是按左钟右鼓的格局排列的,但是白云观的却与之相反,据说是当年黑风寺的和尚准备用黑风吹散白云观的白云,在大斗法时,白云观的道士,把钟鼓二楼对调,破了黑风寺的“妖法”,白云观得以保留至今。这是观里一位道长说的故事。至于黑风寺在哪里?至今没有人知道。
中国的旅游界曾经流传着一句顺口溜:“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然而参观的庙都是佛教的寺院,道教的宫观较少,白云观是少数能够与佛教丛林相媲美的道教丛林建筑。除了钟鼓楼、元辰殿,白云观的建筑群还包括供奉道教护法神的灵官殿;供奉玉皇大帝的玉皇殿;供奉天官、地官、水官的三官殿;供奉财神爷的财神殿;供奉太乙真人的救苦殿;供奉孙思邈的药王殿等。再往后是供奉白云观的开观祖师爷--邱处机真人的邱祖殿。邱祖殿后,则是供奉道教主要神祗的三清阁和四御殿。三清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四御即是,昊天上帝、勾陈上帝、紫微上帝、后土皇地祗。勾陈上帝亦即之前提起的天皇大帝。
此外,西线还有有供奉吕洞宾的吕祖殿;供奉八仙的八仙殿;供奉泰山娘娘、催生娘娘、送子娘娘、眼光娘娘、天花娘娘等五位女性神祗的元君殿;供奉文昌星君的文昌殿;而前面介绍过得元辰殿,则坐镇在西线的最后,元辰殿内除了供奉斗姆元君,两旁还有多头多臂的两位伏法--天蓬和天佑,皆为明代铸造的铜像,此外元辰殿内还供奉着六十甲子神,六十位甲子神每年轮更当值,即是当年太岁,谁那年出世,当值之神就是他的本命神,由于六十甲子神之间的关系不太融洽,故民间常有犯太岁之说,追其根底,就是:“我跟你不合,我当值时,你所关照的家伙就得倒霉”。这是道教把神祗人格化的象征之一。
本文用了巨大的篇幅讲述九皇大帝,可能会使读者们产生文不对题的感觉,其实不然,文不对题向来都是我写文章的手法。况且讲述九皇大帝,总比介绍白云观的建筑布局和结构更有意义,中国的建筑形式,大凡跑不了“歇山”、“庑殿”、“硬山”,要高级一点的就来个“重檐”之类的,若不是曾经学过建筑学的,介绍完了看官们也不一定懂。对不?

作者:tanpei 1998年8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月光菩萨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9-10-2005 12: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来源:视信在线网 >> 首页 >> 民俗

食九皇斋     

旧时潮剧班社的祭祀活动,有“食九皇斋”者。每年旧历九月初一至至初九这九天,戏班必一律斋戒吃素。童伶们除在台上演戏不算,都散发披素衣。若有人误会荤腥或骂人,打破食具器皿,便是违反禁忌,要被罚至神前叩首忏悔,求神宽恕。这九天里,潮州城梨园公所里供设祭坛,祭拜九皇神和斗姥天尊。祭祀仪式很特异:用一个谷斗装满米,中插一根小木柱。木柱上置9个小环,每个小环吊着一盏豆油灯,日夜点燃不熄,还焚香,供花果,演戏……梨园公所里呈现一派热闹又庄严的气氛。
此礼俗当系来自古代的“九皇会”。
清·潘荣升《帝京岁时纪胜》:“九月各道院立坛礼斗,名曰九皇会。自八月晦日斋戒,至重阳,为斗母诞辰,献供候戏,燃灯祭拜者甚胜。”
  
作者:(金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月光菩萨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9-10-2005 12: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北斗真君到九皇大帝(前言)

前言:北斗信仰與先民生活

若把視線集中,仰看中國北方的天空,最先映入眼簾,是7顆很明亮、排列得很整齊的星星。如果用想像力把這7顆星聯成虛線,虛線的形象就是一把長柄的斗。這一把斗,佔去了一大片北方的天空,中國人叫它北斗七星。
這7顆星,每夜都在動。移動的方式很特別也很規律,一夜之間,長長的斗柄繞著北方的天空,轉了半個圈子,其餘的半個圈子在白晝轉完。中國古人參考了這一客觀規律,創造了一句成語叫“斗轉星移”,形容時間的流逝。
北斗七星的斗柄有點像時鐘的指針,在天空旋轉,不但可以指示時間,也可以指示季節。如果每天黃昏靜待群星出現,你將會發現,斗柄所指的方向,四季不同。這就是自古流傳的節令歌訣:“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中國人發現了北斗長柄的方向,每指向不同的方向,就彷彿號令天下,地上的季節也不同,天上的星辰也移形走位。於是,他們相信北斗是時間、季節的指標。中國人發現了北斗的長柄,每年都很有規律地東、南、西、北指一圈,於是便根據它主要指示的24個軌跡,建構一種時空觀念,定出了24節令的時間指標,定制了羅盤上24山的空間指標。
漢代的司南盤面上,就有了北斗七星的註記。把北斗的斗子上,靠著最外的兩顆星,聯成一條直線,在這條直線約4倍的延伸處,有一顆白色的星,無論北斗如何繞著它轉,它都兀然不動,這就是夜旅定向用的北極星。它的位置永遠是在正北。
古代商旅在大海和荒漠長期跋涉,不怕迷路,也不怕不知時間。他們只要找到北斗七星,就可以知道方向、確定時間。古代農民不會弄錯農耕季節,他們只要仰望斗柄所指的方向,就知道哪一個節氣快到了。北斗七星和中國人的實質生活息息相關。在以農立國、地廣人稀的神州大地,它關乎農業季節,百利交通方向,確定了它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認定北斗指示方向和時間的功能之際,人們引伸出從觀察北斗發展到崇祀北斗的信仰。這種星辰信仰相信北斗是天地造化的樞紐,主宰人間四季變化的命運。
自認天子的帝皇們,也把自己的皇宮皇城建成“斗城”、“紫禁城”,以圖上應天象,和北斗星域天、地、人相應。
按中國人古代的說法,北斗星群不只是7顆星,而是七明二隱,9顆星。九星的傳說或是淵源於近萬年前先民的觀察。當時當地的夜空,或確可搜索到九星的佈陣,當二星消逝在後來的星空,便從而遺傳下有關輔弼二星的紛紜解說。中國人自古以未便根據北斗運轉人間變化,主宰人間命運,從而推演天人相應的知識,並發展出占卜、風水、氣功、修道的學說,更進一步鞏固對北斗及九星的信仰 。北斗九皇,已成為民族意象的神格化


作者:王琛发,马来西亚道教组织联合总会副会长兼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月光菩萨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9-10-2005 12: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古代星辰崇拜的北斗信仰

全球華人社區流傳的九皇信仰,說明目前北斗信仰作為宗教現象的存在。另外,它根深蒂固地成為反映民族文化流傳於一個地域的一種“符號”。
要詳細瞭解九皇大帶的身份來歷,其實不需要太多的查經論典。我們可從目前尚在民間信仰中盛行的九皇聖符中,發現九皇信仰其實源自北斗崇拜。
打開任何一張正統的九皇符,都可發現到,這些符中記載著北斗九曜的名號。九皇信仰可說是道教承繼中華文化的精神,並將之從宗教角度發揚的一個例證,是古代星辰崇拜的演進。
華人傳統的天文觀察,把中國上空的星野分成4個部份,每個部份又分成7個宿,每宿都是由一批恆星組成,也就是所謂的28宿。這7顆星是其中的北斗星宿。
九皇符上記錄有7個星神: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這7顆星在天空上擺列成的形狀像一把斗,因此也被稱為北斗七星。在歐洲,人們又根據希臘人擬物式的星座分野方式,把它稱為大熊座。
不過,在中國人的信仰中,認為北斗不只是明亮7星而已,而且也包括兩顆隱星。“聚者為七元星君,散者為分形九曜。”
在北斗九曜申,包括了輔星和粥星這兩顆暗星。有關2顆暗星之說,可能是中國人觀星的年代太久遠,統歷了數千百年之後,星野已有變化,或星球的亮度也轉弱的影響。尊崇道教的英國科技史學者李約瑟著《中國科學技術史》第4卷《天學》,曾引用過Chu Kho Chen1947年發表的論文,稱,根據中國古代《星經》的古老傳說,“北斗原來不是7星而是9星,不過其中兩顆後來已看不到了。”
遠古傳說難考證必須強調的是,原來的北斗信仰不是以九皇信仰為主,至少在宋代以前,它的原本面貌並非拜九皇,而是拜“北斗真君”。九皇信仰的出現是在道教盛行之後方才流傳。
但是,在道教正式形成一個教團之前,中國人的北斗信仰由來已早,它是歷法的根本。

事實上,北斗信仰可能是中國人最早的星宿信仰,對北斗的崇拜在星辰崇拜中突出,是由於它和人們的生活關係密切。據道教的說法,對於北斗的信仰,上古時候已有。《易經》豐卦爻辭有“豐其:日見中斗”一句,故北斗星顯然是個極其早已被發現星座。《史記?歷書》則說:“黃帝考定星歷”,這一說法可能形成漢代方士與道教徒修練和拜斗科儀的藍本。《雲籠七簽》卷24,《日月星辰部,總說星》一篇有記載說:中華民族的共祖黃帝教人在凌晨雞啼時,觀想像北斗七星,天神就會降下不死藥,使人“益壽不老”,歲數增如。
當然,黃帝觀北斗這一類的遠古傳說是很難去考證的。不過,根據自然科學對左、右樞等早期北極星的測算,中國人自覺去觀測北斗星的歷史的確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到40世紀。
1949年,日本人能田忠亮在日文《東方學報》第12冊發表的題為《夏小正星象論》的論文,他將這一源自《大戴札記》的文本中的星象紀錄作分析、計算和比較,結果極大發現《夏小正》大部份的星象都是公元前2000年前後的星象。但是,在能田先生研究的基礎上,後人又進一步解決了在他的年代未曾解決的問題。今天,如果說我們僅根據夏代《夏小正》歷法的發現推測中國人崇拜北斗的起源於夏代,那就未免把中國人的發現看得慢了一點。

運行規律定歷法

根據陳久金等編著《彝族天文學史》,我們認識到,中國人用北斗紀歷的歷史,推算到公元前30世紀。
在中原地區觀察北斗諸星,會發現它們不像其他星球那樣,會在地平線上升落。北斗是從不沒於地面的,眾星都有秩序地隨著春去冬來,不斷圍繞著北極星運轉。而在它一年的運轉中,每當斗柄指示著12個不同的方向,人間便有不同的月份和氣候。《鶡冠子、環流》記載著它的這一特徵:“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觀察北斗,可認清農業節令,對人們決定農種各階段時刻有利;《環流》一文總結說:“斗柄運於上,事立於下;斗柄指一方,四塞俱成”。在以農立國的中華大地,觀北斗、察群辰,是農民生存的重要指示。
古人很早就認識到北斗七星不但是夜間指示方位的極好標志誌,是旅遊的標誌,而且早也認識到它的運行規律對制定歷法大有作用。有關這一課題,有興趣者可參閱《尚書》、《尚書緯》和《史記?天官書》。
《史記?天官書》說,北斗七星分陰陽,建春夏秋冬四季,均金木水火土五行,移24節氣,定記年月日、星辰、歷數。基於北斗在天空的方向,可指示農業節令、制定歷法、指示旅遊方位,因此《史記》中的《律書》文篇便引用《尚書?舜典》一句:“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也說它“璇機玉衡,以齊七政,即天地二十八宿,十母、十二子”。
司馬遷說的,就是用北斗的璇、璣、玉衡3星為主,觀測日、月、金、木、水、火、土5星在28宿的運行,以及萬物間的陰陽二氣的不同時間中變化情況,並且用10幹12支的符號排列說明。這套觀測系統構成多種學問,尤其是農業、歷法和所謂“五術”的共同原理。
很明顯,既然北斗會有此重要作用,北斗的神化是很自然地成為農業中國的重要崇奉對象。張守節《史記索隱》引《尚書?大傳》則歸納說,“七政”可以指示“四時、天文、地理、人道”。《緯書》更說,“北斗”的存在,主“州國分野”,主宰人間的年命壽夭、富貴爵祿、歲時豐歉。


作者:王琛发,马来西亚道教组织联合总会副会长兼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星洲互動 供稿:王琛發 2001/10/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月光菩萨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9-10-2005 12: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秦漢兩皇朝的北斗崇祀

早在漢代,人們雖沒有形成“斗母”和“九皇”的說法,卻已將北斗星辰人神化。
在“九皇大帝”的傳說未定位前,早期道教已吸收了道教之前漢代民間對北斗的信仰,並加以調整分工。在漢代,最普遍流傳於民間的說法,是北斗能註定人間的命運生死。
這種說法當然是源由於在以農立國、交通不發達、障礙危難極多的古代,北斗幾乎成為人們日常的農耕歷法和出門尋方向的根據。它成為當時人們求生存的必要輔標。
西漢司馬遷《史記?封禪書》:“及秦並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雍有日、月、參、辰、南北斗之屬百有餘廟”。這是見諸文字,說明朝廷奉祀北斗的最早記錄。
北斗的神格化形象,相信最遲在東漢代一世紀已出現。東漢代1紀中葉,山東嘉祥的武開明墓石祠,後石室第4石上刻有“北斗星君圖”,圖中的北斗七星,是前4星組成車輿,後3星組成車轅。這輛車沒有輪,它是騰雲駕霧而行,石刻上的北斗星神是一個頭上載著斜頂高帽的角色。
很顯然,這幅道教興起之前已出現的圖案告訴我們,當時在人們的信仰中,北斗已神格化。不過,那時的人流傳的說法是未脫西漢《史記天官書》中“斗為帝車”的說法,把幻想中冥冥操縱這7顆星的力量,神化成一位星君,而不是把七顆星視為7位神仙。
有趣的是,北斗星君還有一位跟班仙人,替他捧著一顆小星,站在北斗第6星“開陽星”旁。到了現代,這顆星目前已有了天文觀測為依據,證實它確切存在。古人稱為輔星。

在漢代地位崇高

在漢代,北斗已是地位極高的神明。從漢代流傳下來的《尚書緯》,我們可以發現,當時人眼中認定在天幕上旋轉而位置不變的北斗,是“居天之中,當崑崙之上,運轉所指,隨二十四氣,正十二辰,建十二月。又州國分野年命,莫不政之。”
在秦代和漢代重視的,是一套“天人感應”的信仰。西漢司馬遷在《史記?天官書》已告訴後人,當時的信仰是“斗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方”,又認為北斗是天帝的車子。這就解釋了為甚麼中國要建首都長安名為“斗城”。因為中央的帝宮(象徽紫微垣),要統治這個“斗城”,便得與北斗相應的人間政權、也一樣能運於中央,臨制四方。

由於漢高祖劉邦是10月入咸陽,漢元年10月天上又有“五星連珠”之相。10月時,北斗星宿,斗柄指亥(西北)。因此,當時長安的西北角便命名“北斗極”。
北斗既然和影響人間生活的四時變化看來是那麼息息相關,又會影響以農立國的大國農業生,而且還是一顆與長安城“天地交感”的星宿,因此它也很容易被認作是代表權力和政治權的符號。漢高祖時代對長安的命名,以及後來漢武帝征討南越時首祭“日月北斗登龍旗”,都說明北斗在帝皇心目中的份量。
綜合上述史料我們可以斷定,北斗在漢代,不論是西漢或後來的東漢,都擁有崇高的地位。

王莽靠北斗保權

值得注意是,謀篡漢祚的王莽,從《漢書?王莽傳》中我們可以發現,這位搶奪西漢政權,介於西、東漢之間建“新朝”只16年的君王,極端迷信也極端依賴北斗:
“是歲(公元17年)8月,莽親之南郊,鑄作威斗。威斗者,以五石銅為之,者北斗,長2尺5寸,欲以厭勝眾兵。既成,令司命負之,莽出則在前、入則禦旁。”
這是皇帝?以為用五色石摻人銅去製個“威斗”,讓司命官負著,長留在身邊,便可上應天象?利用厭鑲就可戰勝各路義兵?
王莽不是昏君,他能這樣做,這樣想,也不怕別人譏笑,顯然也說明,在當時的社會上恰是流行相當強烈的北斗信仰,以為北斗確有此威力,管得了人間命運,所以王莽才為自己製造這種“上應天命”的形象。否則他叫“司命官”扛“威斗”圖惹人笑柄而已!

但,看來王莽是真的迷信北斗,他不只是借用神話。王莽還要“天文郎”在他旁邊操作星佔儀器,以便在白日也報告北斗星的方位,讓他可以調整他的坐位方向,與斗柄一致。
直到王莽謀奪漢朝失敗,在義軍打進長安宣平城門,大火燒及永明殿時,這個附會諱讖的短命皇朝新帝跑到未央官避火,居然還在依北斗斗柄方向而座,自以為自己的座位與天帝的“斗車”尚在“天人合一”的境界,口中念說“天生德予餘,漢兵其如何”(見班固:《漢書 王莽》)。

作者:王琛发,马来西亚道教组织联合总会副会长兼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星洲互動 供稿:王琛發 2001/10/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月光菩萨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9-10-2005 12: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最早的神聖地位神話紛紜

然而,北斗星的人格化過程,也不是單一直線的發展,曾有不同的傳說把它解釋成不同的人物。因此北斗神的姓名身份居然是歷西漢至東漢(中間經歷了一個王莽)依然沒有解決。
東漢朝代緯書之中《河圖始開圖》說:“黃帝名軒轅,北斗神也,以雷精起”,又說“黃帝名軒,北斗黃神之精。母地只之女附寶,之郊野,大電繞斗、樞星耀,感附寶,生軒。胸艾曰:黃帶子”。《尚書緯》也說:北斗是中華民族的老祖先;“黃帝”。這是基於漢代北斗信仰猶有崇高地位,人們把地位崇高的神明和民族共祖聯繫起來,把民族祖先神格化,千秋萬代指示方向。但到底黃帝是北斗神?或北斗樞星感染其母而生的兒子?如何證明?恐怕還得要有套自圓其說的說詞去解釋清楚。
其實,《河圖帝覽嬉》已說:“斗七星,富貴之官也”。它說北斗七星影響歲時豐歉和富貴,“其旁二星,主爵祿,中央一星主壽夭”,“斗主歲時半歉”。這是有文可載,是最早的七星“分工”的文字記錄。
不過,在當時和在後來的人都很顯然不能滿足於北斗星是黃帝的說法,後來流行的反而是“黃帝教人觀北斗”的傳說。
其實更早還有西漢《淮南子?天文》中的文字,為了配合當時時代的儒家和陰陽家們的說法,它說“北斗神有雌雄,雄走左邊,雌的走右邊”。這是天神也曾奉懦家禮節,實行了“男左女右”的禮儀。不過,男神是誰?女神又是誰?如今留下的史料說不清楚。
無論如何,比較清楚的是,至少在緯書流行的西漢至東漢,一直到漢末,有關北斗星是本命神和註人壽的信仰已存在。而且被漢未興起的教團接受。
被《正統道藏》列為眾經之首,萬法之宗的《度人經》,據說是三國吳時太極徐真人傳下,在裡邊即有提到:“南斗註生,北斗註死。”

南斗北斗註生死

東晉幹寶撰傳的《搜神記》是本神異小說,卷內有一段記載說:管輅到平原算到顏超面相有天折之相,便教他在某日某時帶鹿脯和酒去某個地方,服侍2個下圍棋的男子。這2個男子沉溺下棋,不知不覺間,把顏超的酒食吃喝完畢,方才發現自己吃了對方一餐。
結果兩人談起顏超的問題,坐北邊的人說顏超的壽命已定,坐南邊的一個卻勸說“吃喝了人家的怎可以這樣無情”,向北面的人借來記錄簿,替顏超的記錄中原本記載的“19歲”加一筆。結果,顏超就活到99。
這段古代的“微型小說”結論說:這2個人就是南斗和北斗,南斗註生,北斗註死。人受胎後,生命是從南斗走到北斗,所以命中“所有祈求,皆向北斗”。
這篇記載延續了漢代北斗註壽的說法也很特別,居然留下了北斗受疏通的記錄。它證明中國人連神明都敢疏通的文化自古有之;但也說明中國的神仙世界充滿人情味。只是,它的文字內,北斗神明“姓名不詳”。
不過,當道教興起於漢末之後,原本身份崇高的北斗,在道教的神系中卻經歷地位變化。未到梁代茅山宗開山祖師陶弘景編《真靈位業圖》,替天上的神仙各定位子時,北斗的身份確定了。它被茅山宗排成為7個等位神仙領班中,第7等的左邊領班:名號是“鬼官北斗君”,據說是周武王的化身。
這是道教吸收龐大的中國信仰後,“北斗星君”這一神明被確定了它在諸神之間的職權和位子。

北斗身份無結論

道教中,有拜斗的禮儀。相傳只要誠心信仰北斗,便能得道成仙,從死籍上除名;後期道經中又說北斗真君常同“天、地、水”三官大帝一起巡遊四方,調查人間和陽間的功過善惡。如果在上元、中元、下元3節,3官巡訪到作惡者,便報告北斗神,由他將犯人減壽或打入地獄。但在這種說法鞏固之前,陶弘景的說法顯然一度流傳。唐代《酉陽雜俎》卷2說,洞天六宮是周圍1萬里高2千600里的天界,第4層天是怙照罪氣官,便是管人間“禍福繼命”的鬼官北斗君所治,這可能是宋代之前流傳的信仰。
上述“鬼官”的職司,顯然一樣是,也依然是受這些“北斗註死”觀念的影響。
但陶弘景的說法其實並不能視為定論,也非道教各系公論。對於北斗星君的身份,卻是直到北宋還沒有結論,而且是越說越紛紜。
《雲笈七韱》可說是北宋最重要的道教著作。在天藹3年(1019年),張君房奉命編成了《大宋天宮寶藏》4565卷;《七韱》即是在此基礎上撮要成書的,共有122卷。它總結了北宋以前遺下的《道藏》主要內容及一切過去佚去道教經典的遺留片段。可是,在這《雲笈七韱》內,對於北斗真君的身份,也是沒有解決,羅列了諸多名字。
“北斗君字君時,一字充。”
“北斗神君本江夏人,姓伯名大萬,挾萬2000石。”
“北斗君姓陳名奉常,字百萬,江夏人。”


作者:王琛发,马来西亚道教组织联合总会副会长兼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星洲互動 供稿:王琛發 2001/10/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月光菩萨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9-10-2005 12: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四)魏晉道教削縮北斗地位

無論如何,很清楚的是,北斗在漢末時已隨道教的醞釀興起,被道士賦予它神格,確定它作為本命神的地位。
早期道教給了北斗本命神地位的同時,道教各派也必須吸納和詮釋其他神明的功能和調整信仰方向,又要強調道教幾個大神的職權。那一漢末到三國期間,源自佛教的閻羅與地獄觀念,也尚未在中國民間流行。早期道教不免就著重在北斗“註死”的本來面貌,賦予它類似今日民間所謂“閻羅王”的“鬼官”地位。
不過,這一來有了道士給它定位,北斗的身份猶是未明,權勢卻未免就更加大不如前,權威削弱。
從梁弘景的《真靈位業圖》可知,北斗的地位在信仰生活上每況愈下的情況下,梁代已開始。
據公元1世紀東漢時,安置山東濟寧嘉祥的武梁祠的白石壁,我們可以推測北斗圖象出現在墓祠,的確反映了文獻上說它“註死”的說法。上述管輅的故事也說明,這種說法在取代三國的晉代並未消失,因此才出現管輅教顏超和北斗神打交道的神話。
把北斗信仰說成和每個人的生死壽命有關,固然拉近了它和人間的距離;然而,縱貫整個魏、晉、南北朝的歷史,基於北斗“註壽命”的說法,把北斗信仰權限範圍縮得很小,讓位給其他神明,也會形成忽略過往史籍所稱誦的北斗的其他能耐,顯然對它的流傳
與權威不利。這是促成信仰在梁代權威削弱的一項原因。
北斗真君的人格神信仰是魏晉南北朝道教興起之後推動下產生出來的。然而同樣的,道教不斷吸收改造民間各方神祇及各種各類異族神明,不斷創造新的神話,也是促使原來的神位被不斷重新定位。結果到了梁代,北斗的地位在道教信仰中已逐漸被其他神靈後來居上。相比而下,北斗的地位,到梁代,新不如昔,在漢代和梁代,簡直有了天淵之別。

北斗地位被降值

班固著《漢書》在《李尋傳》篇中猶有說北斗“璇璣玉衡以齊七政”,也猶論七政指春、夏、秋、冬、人文、地理、天文。可見當時北斗還是政治守護神。可是,在道教出現之後,被賦予神格的北斗卻被迫讓賢予不少人間的“古聖先賢”,讓他們後來居上,北斗在《真靈位業圖》中落得第7級左邊第6人之位置。
由漢高祖(公元前206年)到提倡儒佛歸道統的陶弘景逝世那年(公元536年),相距不過842年,但北斗地位卻已一再降值了。
到了陶弘景手中,北陰酆都大帝已抖起來,北斗星君只落得個“鬼官”之名,被迫靠邊站,連管陰間都不再是最高領導人。
可是,民間流傳的閻王、地藏等觀念,又更進一步模糊了鬼官的職司。
自漢末以後,北斗真君的信仰在理論其實有3大缺點。第一,在身份上,它有道教各家各派所賦予的附會傳說,“妾身未明”。

第二,在功能上,它是七星合為一為“真君”,並未分述各星的功能,因此不能配合道教多神信仰的體系。

第三,道教的各派系在個別時間內,都在陸續吸收改造新的神明。來自印度等區域的各種神明也隨著佛教移植中國本土;在影響民間信仰方面,各種信仰的理論學說實力互相消長。發展到後來,隨著東岳大帝、邦都大帝、閻王主掌陰曹地府的說法盛行,北斗真君失去“鬼官”的身份,地位和職掌也發生一些變化:他再也管不了地獄,只能成為司命神。

作者:王琛发,马来西亚道教组织联合总会副会长兼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星洲互動 供稿:王琛發 2001/10/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月光菩萨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9-10-2005 01: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地位不定權威依舊

updated:2001-10-26 15:43:36 MYT
當人們猶熟悉著《晉書‧天文志》的說法,以北斗為“七政之樞機,陰陽之元本”;陶弘景卻偏重北斗之神“鬼官”的作用;二種說法並列,令人感到陶弘景這一“後人”對北斗的認識,和前人對北斗的認識,有一段長長的距離。

事實上,當道教興起,必須對龐大的神明體系“正名”、“正位”,有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對“北斗星君”的地位越加“貶值”;但與此同時,另一方面又不能阻止民間起源於北斗信仰的崇拜,以及附會於與北斗和人間的“天地感應”而長久累積下來的各種占星法。這裡頭便形成了一個宗教說法與民間信仰(甚至歷代史籍)的矛盾。

我們可以相信,占卜是一再顯示北斗權威的有效活動之一。宗教信仰把它的職司著重在註生死的“鬼官”,但在占星法中,北斗對人間的指示,依然是無所不包,保持它在《尚書)和(史記‧天官書)中的“多元範圍”。

占星法本質上是從天象說明人間事務;天文學則是以天氣探討宇宙自然界的規律。然而,在迷信與科學不能分割,人們不斷為嘗試觀測和解釋自然界作出努力的古時,兩者常二合為一,分不開界限。也由於北斗在占星中的重要性,使得北斗崇拜有機會孕育著另一次新生。

這種星相預言,現在人可說是“無稽之談”,可也包括了客觀的觀測過程。有時,解釋的人也可靠著靈活的符號遊戲預言得很準,群眾也相信預言。

例如,過去的人把彗星稱為“孛星”,便是俗稱中的“掃帚星”。它被認為是兇星,如果“孛星犯北斗”,更被認為是兇之大兇。

《左傳》之中便記載過這個現象:“文公14年,有星孛入於北斗”,即是說,有顆慧星出現在北斗七星的位置上。根據現代人計算,那是哈雷彗星。公元前614年,它回歸太陽系的那年,中國人已比其他民族先發現它。可是,周皇朝的內史叔服卻據此預測:不出7年,宋、齊、晉的國君都會死於亂劫。

天象人間互影響

哈雷彗星停在星野圖的北斗位置上,和人可說毫無因果關係,偏偏這就應驗了。7年內,3位國君全都在政變中被弒。

心理大師榮格(Carl Jung 1875-1961)把這類現象形容為Synchronicity,星占學就是專去預測這類現象。它從許多經驗中生了信念,相信天象變化會影響人間,又推論人間變化也可能反作用於天象。它由此思路去發現甚至“證實”系列的並巧現象,集中這類經驗後,推行出以天象預測未來的理論。

星占基本的思路依然是“天人感應”或“天地感應”,把星象變化對人間的影響進一步“包羅萬象”。

在《晉書‧天文誌上》中,我們可見到不會輸於漢代,更多關於北斗七星的附會之說出現星占領域中。人們還是繼續相信七星各司主管種種事物。也就是說,它們的變化各對一事起作用。

天樞→天→天→秦

天旋→地→地→楚

天璣→人→火→梁

天權→時→水→吳

玉衡→音→土→燕

開陽→律→木→趙

搖光→星→金→齊

這一列也可視為是一種分區管域說。又如稱引星官“石氏”(石申,魏國人,著作應是在公元前370年之間)之說云:

天樞:正星,主陰德,天子之象也。

天璇:法星,主陰刑,女主之位也。

天璣:令星,主中禍。

天權:伐星,主天理,伐無道。

玉衡:殺星,主中央,助四旁,殺有罪。

開陽:危星,主天倉五谷。

搖光:部星,亦曰應星,主兵。

這些說法的來源可能很早以前就延續下來。至於那顆開陽旁邊的系星“輔”《晉書》也有說法:“輔星傳乎開陽,所以佐斗成功,丞相之象也。”

朝庭用人靠星占

甚至連北斗各星的光亮與否,也影響到人間的官職變遷。來到《開元占經》,這是一本唐朝時留下的星象術大成,在它的第67卷便搜集了不少有關如何觀北斗占人事的文獻,可說集唐朝以前北斗星月占大成。其中,例如《荊州台》一文,便有觀北斗看官員優劣朝庭用人是否恰當的占法:

“北斗第一星不明,御史大大非其人也;第二星不明,大司農非其人也:第三星不明,少府非其人也;第四星不明,光祿非其人也:第五星不明,鴻臚非其人也;第六星不明,廷尉非其人也:第七星不明,執金吾非其人也。”

這意味管欽天監的那個星象觀察官除了作天文學者,也管星占。他不能隨便報告哪一顆星不明,萬一他心情不好,隨口報告“第一顆星確是不明”,御史大夫就可能被皇上懷疑“非其人也”。皇上若信星象,御史大夫就要位子不保了。

不過有時候,亮不亮也不關臣子是否官職恰當,可能是皇帝自已有問題。《占經》依舊引申漢代緯書的說法:

“天子不事名祠名山,下敬鬼砷,則斗第一星不明;數起土功,壞決山陵,逆地理,下從諫,則第二星不明;天子不愛百姓,則第三星不明;發號施令不從四時,則第四星不明;用樂聲淫泆,則第五星不明;用文法深刻,則第六星不明;不省江河淮濟之悶,則第七星不明。”(《孝經緯援神契》)

需重新詮釋北斗

倘若把北斗的星象變化看成是和人間沒有因果關係,當然一切都可說是偶然。但在古人看來,這一切都是有因果關係的,“天上會如此地上便會這般”。由於天上的北斗運行變化又可用來測示與人們生存條件息息相關的氣候、歲月;這一來,他們不能不“天人合一”,不能不把這一切星象的變化,視為是後邊有個有能力在操縱這一切人間變化的力量。古人感覺到,這股力量冥冥中在操縱星宿變化,以星宿變化作為牽引人間變化的力量預徵。

所以,諸如神格化的“北斗星君”出現是遲早的事。

古人最初以為,北斗星君是主宰者,北斗便是他的“帝車”,是顯示器,不斷向人間打預言信號。

按照這些“訊號”的影響力,這應該是一個地位崇高,掌握大職權的天神才是。

但是,正如上述所說的,“北斗星君”在理論上並不完滿。在道教興起時,他的地位又每況愈下,實在無法和北斗星君在民間累積下未的權威印象配合。特別是這些民間認同北斗權威的印象還在各朝的星占中不斷重覆提醒大家:北斗的變化對人間影響力極大。於是,北斗的形象在後來到了必須重新包裝、重新塑造的階段。就在舊的北斗信仰受衝擊的南北朝,道教內部也開始醞釀著對北斗諸星功能和人格化的新見解。

這時,當神明越多,北斗不斷被其他神明的出現“削權”和“排擠”,削到不成樣子之刻;也正是它在道教的形象不符合民間的信仰意識,和民間的需要衝突得厲害的時候。道教徒意識到也不願意看到這一點,決定了北斗星神在宗教地位上必須重作詮釋。

衝擊後得新地位

民間對北斗的崇拜產生矛盾是導致道教中人重新考慮北斗信仰,從道教教義進一步詮釋、整理和發掘其信仰內容的原因。這進一步的整理和研究北斗信仰的神明體系,竟導致整個信仰的改頭換臉。

新的文化成份,不論是移殖或土生土長都好,當它們茁壯和茂盛之後,必定也會逼使原有土地上遺留著的舊文化成份,一部份失落,一部份變遷,以適應新的時代。但失落或變遷,有時不是絕對的,特別是民間傳播極廣的信仰文化中,其中一些已累積在民間成為群眾信仰的成份,有的時候更會“一 化三清”,從舊神明外發現新的神聖,或重構未曾注意的教義;並沒有那麼容易消失。

北斗信仰也正是說明這點的好例子。它出現在道教完成教團之前,經歷了道教未曾發現和傳揚九皇信仰的階段,因此經歷這之前的沒落。它又經歷了後來佛教土入中國的衝擊。但它卒之成為道教的重要信仰,依然不曾退出歷史舞台。因為,這一信仰的本能是盤據在一個以北斗為生計的民族集體的心目中,只要這點事實繼續是生活中的事實,它就是整個傳統的一部份。

就是這樣,原始的北斗觀察,衍化了崇拜北斗的信仰;北斗信仰又遇上外來宗教和本土道教形成過程中不斷的衝擊、吸收、改造;也就在舊的北斗信仰受到衝擊的同一時期,道教內部已同時醞釀著對北斗諸星功能和人格化的新見解。

於是北斗信仰被賦予新的地位。在新的經典中,既保存了古已有之的本命神身份,又是天界位置高等和玉皇大帝品級相同。於是,在保持了北斗真君的神靈說法的同時,人們崇拜的九皇大帝出現了,九皇大帝的皇號最早見於《雲笈七簽》 之中。

星洲互動‧供稿:王琛發‧2001/10/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月光菩萨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9-10-2005 01: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唐宋提昇北斗信仰

updated:2001-10-26 15:45:22 MYT
事實正如上述所說,九皇信仰重新定位前,原來的北斗崇拜是把北斗作為一個人格神,注重在北斗真君的信仰。

這崇拜的理論中,北斗真君是斗宿的星君,北斗之間的各顆星球雖也各有一些作用,但它們都沒有獨立的神格。這種說法又衍化出“鬼官”說,一直到唐代尚流傳不息。《酉陽雜俎》還是延續著這種說法,在這部由段成式搜集遺文秘籍與民間說法撰寫的著作其中《前集》卷2,記載著:

“洞天六宮,周一萬里,高2千6百里,是為六天鬼神之宮。宮,四曰怙照罪氣宮,五曰宋靈七非宮,六曰敢司連苑宮,人死皆至其中,人欲常念六天宮名。空洞之小天,三陰所治也。又耐犯官主生,紂絕天主死。禍福續命,由怙照第4天,鬼官北斗君所治,即七辰北斗之考官也。”

這一說法,顯然是根據了梁代陶弘景北斗鬼官司命的說法。但是,根據這一時的歷史,我們也可理解到,唐代的道教中人,正面臨把北斗說成“鬼官”的困局。

在民間已開始流傳地獄、閻王等觀念之際,北斗的身份不能和陰界同處於相似層次。明明在天上的“北斗”一落千丈,落為地府之神簡直是不可理喻。據上說,道教徒認為人死皆至之處是“洞天六宮”,似乎是採納較前代中國流傳的其中一種“魂靈上天”的死後觀,和後世的地獄說不同。後來,已肯定地獄說比陶弘景的說法廣泛地流傳。而且,支撐“鬼官”之地位,依然與歷朝史書上北斗的顯赫權威互有矛盾,依然不能解決“鬼官”說法與民間的北斗信仰的矛盾。

相信也是在同一個時間,道教的內部終於出現了理論上的反思。唐代時,正一天師道,在民間為傳播北斗本命經,代表了這一傾向。宋代,官方編修的《雲笈七簽》接受了這一傾向。北宋時張君房編修了之前出現的道藉,選材時明顯偏向這一趨向。在《雲笈》中保持了北斗掌握人命的說法,但是卻又不收錄《真靈位業圖》之類的“鬼官”之說。

北斗九星成至尊神

《老子中經》的名字早在南朝正一天師道的《太上三天內解經》已提及,宣稱是周幽王時,老子著上、中、下經;到了唐朝,據說是三國時代葛玄傳下的高玄派道士,以此經為入門後的必讀。由此可見此經之地位。其中一句:“璇機者,北斗君也,天之侯王也,主制萬二千神、持人命籍。”足證北斗主命的說法源遠流長。

可是《雲笈七簽》在其《三教洞經教部》收錄這1部《中經》,對北斗“持人命籍”的詮釋,顯然不著重在“註死”或“鬼官”之說。

《雲笈七簽》是北宋真宗大中祥符5年(1012年)開始編修的,大部份都保持了這之前道典的原文原貌。把這些真宗朝之前出現的歷代道典,對照卷24《日月星辰部)的《總說星)和《北斗九星職位總主)2篇,我們發現,在唐宋兩代的道教對北斗信仰已重作建構,解決北宋以前道教內部對“鬼官”看法的分歧。道教內部對北斗信仰已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與觀點。一方面它繼續認可了北斗星君的存在,但另一方面,道教徒確定了北斗各星功能和職司,各星自有各自的星神主宰。

結合《雲笈七簽》的內容及它未曾收錄的一些道典,可以相信,通過九星神明的說法,提昇北斗回到昔日的崇高位的信仰至遲在唐代已出現。唐代的道教,一方面猶流傳著“北斗真君”的鬼官說法,另一方面則為建立的九星神明信仰造勢。看來,到了北宋《雲笈七簽》出現時,編修者並不採編任何“鬼官”之說,把北斗信仰詮釋為幾位至尊神明的說法,已是主流。

唐朝的諸道派雖都是繼承古三洞經法為主,忽視南北朝之正一經法,但當時不受上層重視的正一派在民間仍很活躍是可想而知的。今日被道教列為早課必讀的《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經》,據說便是唐代出現的一本經典,自稱是由太上老君親向受正一祖師張道陵天師傳授,闡揚北斗九星崇拜。

唐宋道教提昇北斗

現今流傳的經文內容說,太上老君見眾生輪回之苦,授天師北斗本命經訣,令人投告北斗,醮謝真君及奉祀各自主持12生時人各自本命的九星君。張君房編《雲笈七簽》雖也未收入此經,但《雲笈》中有頗多說法和此經相似。除了其24卷《日月星辰部‧總星說》的說法可與《北斗經》如今流傳的版本互相對照而不駁;其卷25收錄的《北極七元紫庭秘訣》(又名《北帝七元延生真經》)也與此經內容相近。卷25並且對北斗的咒語功用、名號、神明的功能、各星神所主的本命生人、醮物料、符籙、以祭文範例都有詳解;比之《北斗經》資料豐富,看來可能是“原始版本”。

《雲笈七簽》之中有關北斗信仰的經典還包括了卷23洞經教部的《太上飛星九神玉經》、31稟生受命《九真帝君九陰混合縱景萬化隱天訣》、卷25《日月星辰部》,教人如何存思和觀想北斗於心中、修練延年的《七童臥斗法》、《升斗法》、《臥斗》等。

通過向世人解說北斗九星各有星君、各自能掌握消災解難、擁有拯救不同災難的職司,又可以和人體的形神天人相應,唐宋道教把北斗的權威重新提昇到比之過去有過之而無不及。一方面,《總星說》重複了北斗過去“運於中央,臨制四方,分調陰陽四時五行”的說法,一方面,《總說星》和《雲笈七簽》之內其他文獻,都未提及北斗註死所衍化的“鬼官”的說法,反而更積極強調它的延生和引人成道的功能。

《雲笈七簽》所收錄的道教經典多數賦於九星7位真君、二帝、皇等地位;顯然於合乎歷代史書中所述的北斗的崇高作用,也合乎民間流傳的北斗觀念。

《雲笈七簽》企圖建立整個北斗的信仰理論,其說法詳見於《雲笈七藏》卷24,《日月星辰部‧總說星》。

星洲互動‧供稿:王琛發‧2001/10/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月光菩萨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9-10-2005 01: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北斗九星的神魂星名

updated:2001-10-26 16:01:01 MYT
在《日月星辰部‧總說星》中談到北斗之部份,起初是說:“北斗星者,太極之紫蓋、玄真之靈床、九皇之神席,天尊之偃房。”

在接下去的文字中,它顯然是企圖把紛紜的說法統一。

《雲笈七簽》的《日月星辰部‧總說星》文中,一方面把北斗稱為“紫蓋”、“神席”、“偃房”;另一方面又在接下去的句子說明“第一太星”精名玄樞,神曰陰明。第二元星名曰北台,神曰陰精。第三真星名曰九極上真神,又曰真人。第四紐名曰璇根,神曰玄冥。第五綱,名曰太平,神曰丹雲。第六紀星,名曰命機,神曰北極。第七關星,名曰玄陽,神日天關。第八帝星,名曰上皇,神曰八景虛元君。第九尊星,號太微玉帝君,神曰太素七辰元君。

這種命名顯然是由於當時道教已是認可了,北斗九星各有異神,各星各自都有一位神明在主牢。

但另一方面,《雲笈七簽》之中,在敘述前所未有的九星的神名之際,顯然也必須交待。過去時代,作為天象徵兆的星象和神明的關係。它必須交待為何過去九星的命名與這道經的命名不同?於是,同篇文字便把原來天象的九星說明是眾星神的“魂魄”;圍繞在斗內外的現象:“斗有魂魄之星,回旋外,裡纏於斗。”

對照《日月星辰部‧總說星》及《北斗九星總要》內文,說法一致,當時其時的說法已確認:

第1天樞星是陽明星的魂神。

第2天璇星是陰精星的魂神。

第3天機星是真人星的魄精。

第4天權星是玄冥星的魄精。

第5天衝星是目元星的魄靈。

第6闓陽星是北極星的魄精。

第7瑤光星是天關星的魂大明。

第8洞明星是輔星類的“魂精陽明”。

結果,星有星的名字,星神有神的名字,而星神的魂魄又回裹在各星。這些神魂星名是過去朝代觀測占人星象時所用的命名。

這一來便建立了一個外星球世界,這外太空世界“去地40萬里,圍720里,皆金精琉璃為其墩七曜紫輝開其光。它一方面可以“號為帝車”,是神明的“紫蓋”、“靈床”、“偃房”。另一方面,北斗的各部份--也就是各星之外,又有眾星神的“魂魄”纏繞,並向人間顯示各類徵兆。

諸九星各有職守

《日月星辰‧總說星》延續了北斗本命神的說法,然而它並不提過去“北斗註死”、“鬼官”的說法,而是強調北斗是賜“長生”的職司。

它的紀傳說“北斗的第8、第9星是帝皇太尊精神也”,又說:漢相國霍光家裡有個家奴叫還車,看見北斗星座上有輔弼二星非常光,就拜了拜,結果年齡增了600歲。然後這則故事也告訴我們“內輔一星在北斗第3星不可得見,見之長生成神聖也?外輔一星在北斗第6星下相去一寸許,若驚恐厭魅起視之大吉”。所以一切中邪的只要看到那顆弼星,雖不如見輔星有機會成仙長命,也可立即把邪煞驅走。

同時,它也把傳說中黃帝的長壽說成是“雞鳴時想北斗星,而天神下不死藥,益壽不老”。

根據《雲笈七簽》所載錄的一些據說歷史可追溯到六朝的經典,我們可以發現,歷史上的確不是每個道派都支持把北斗信仰“貶”為鬼官信仰的說法。

它們也許在一時之間不能成為主流學說,但是自認有“黃帝觀北斗修長生”的歷史傳承,使它們經歷了數百年光陰,終於輾轉相傳到宋代。當時的道教替北斗的地位提昇,力爭上游,令北斗信仰重新獲得崇高地位。

事實上,現在要追溯“九皇”的名號,最早也出現在《雲震七簽》收錄的典籍之中。

《雲笈七簽》卷24的《北斗九職位總主》,前半部引用《黃老經》述九星之異名與職守,後半部引用《河圖寶錄》,另述星官、九真人隱諱、形象。

經稱:第1星為天之太尉,司政主非;第2星為天之上宰,主祿位;第3星為天之空,主神仙;第4星為天之遊擊,主伐逆;第5星為天之斗,主命祿籍;第6星為天之太常,主升進;第7星為天之上帝,主天地機運;第8星為天尊玉帝之星,日常陽,主飛仙;第9星為太常真人之星曰空隱,主變化無方。

經文又說明九星上管五岳飛仙,下領學仙之人等事之後,以“第一玉皇君”到“第九玉皇君”的稱謂稱呼九星,謂,凡人記其名號姓諱、形象衣冠及轄圍,遇到不同的各類事項,如存念九星形象,可依照經中所述各星所主的情況,向各位玉皇君去君請求助。

星洲互動‧供稿:王琛發‧2001/10/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月光菩萨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9-10-2005 01: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北斗信仰的巫祝與神仙術

updated:2001-10-27 14:17:53 MYT
明正統《道藏》中收錄的《北斗九皇隱諱經》,其實亦同一篇文字。基於經文所引用的《黃老經》和《河圖寶錄》都是六朝古經典,因此我們可以確認,九皇信仰自六朝以來,已有相當完備的教理教相。

值得注意的是,經末也出現了“九皇夫人”稱號:“右九皇君,九夫人內姓隱諱知之延壽千年。常夕夕觀之,想見九皇君夫人形象、威光;憶其姓諱,諦存在心,得見第8、第9星,延壽無窮。”

根據《雲籠七簽》,把諸典籍提及北斗信仰的各部份抽取分類,大致可理解,當時的道教教團已把源自中華文化的北斗信仰,發展成巫祝與神仙術兩大類。其中九皇夫人的形象,則似乎較為存思修練的神仙術所著重。

巫祝類的北斗信仰把北斗九星的各星神視為一種外力,能照顧不同本命生人,以及主宰下同事項的成敗;認為通過舉行各種齋醮、儀式、祭祀,可以為人類帶來星神賜予的庇佑。例如訣中稱“吳赤烏2年葛仙翁受”的《北極七元紫庭秘訣》便是一例。經內說明了祭祀北斗主要七星的“七元真人”的辦法,包括點燈驗吉兇法、選擇恰當時日、咒語、符籙、醮物料、祭文以及祈求的程序。

《北斗本命延生經》說:“凡夫在世迷謬者,多不如身屬北斗命”、“凡人性命五體,悉屬本命星官所主掌、本命神將本宿星官主持人命,使保天年、凡俗無知,終身不悟、夫本命星官、每歲六度降在人間,降日為本命限期。”

巫祝類的北斗信仰強調早晚誦經,在本命限期修齋設醮,供養本命星、燃燈,以消滅懺罪。這是一種藉外力成就人間生活的宗教信仰。

北斗有九皇夫人

神仙術則是一種以保健以至成仙作為目標的修練法,強調個人內修得道,講究與神交感,或是存恩和暝想。上述《七童臥斗法》、《臥斗》、《臥斗法》、及卷52《雜要圖訣法》中《升玄行事法》、《方諸洞房行事法》等法,都是如是之教。

《雲笈七簽》的編輯告訴我們,在男權社會中,道教並沒有忽視女神之權威。這《太上飛行九皇玉經》教導的存思對象是“上有九辰華君,中有九皇夫人”的女神,成仙之法,依賴存思九皇夫人。而《九真帝君九陰混合縱景萬化隱天訣》則強調九星帝君之外,又有“太陰九妃者乃帝君之陰宮神也”,此訣認為在存思中,“不知帝妃之名宇,行九陰以混合者,亦萬不得仙”,因此強調心存帝君於身之太極紫房,北斗九星於心中,九妃在明堂之後;藉著存思把“眾神倏數一合”,成就修煉法。

除了《雲笈七簽》之外,北斗九皇還有九皇夫人的說法,也見於《上清眾經諸真聖秘》。據日本學者吉岡義豐、石井昌子,這部引用了六朝上清經50種的典籍應是中唐時期的作品。它的內容亦和《雲笈七簽》一樣,認為九皇夫人居於中天北斗九星中,人能知者不死,修之飛仙。因此,存思九皇夫人的修練法是成道途徑。

據《上清眾經諸真聖秘》的說法,北斗九皇還有九皇夫人,乃居於中天北斗九星中,該典卷8載:天樞元斗宮魁精玄上真皇夫人,姓明通,諱嬰育;天璇星玄魁官中靈精上玄皇夫人,姓玄鏡,諱郁勃光;天璣上清宮中靈妃元皇夫人,姓常明,諱化雲;天權星網極宮中上靈神妃華皇夫人,姓開坐,諱運明;玉衡星靈關宮中北上金蓋中皇夫人,姓元方,諱神武;閣陽星紫極宮中安上晨華元皇夫人,姓玉元,諱華根;瑤光星運天宮中玉華靈皇夫人;姓慶元,諱終會;洞名星空真宮中帝大明常皇夫人,姓幽開,諱元韻;隱元星常寶宮中空玄變靈上皇夫人,姓冥通,諱萬光。

北斗化成人格神

有2個故事是發生在比《雲笈七簽》編成遲了百餘年之後,收在《夷堅支誌》中。這些民間傳說的出現足以說明,當時民間和北斗九星的關係已越未越密切。它們從道經走入一般人的信仰生活中了。

第一個故事收錄在《夷》書的卷2,記傳說:在政和4年(1114年),有個叫穆度的官員很喜歡鬥雞,結果連續2次夢到7個金冠道人責問他,為甚麼生肖屬雞還要對雞殘暴,還要虐死鬥雞。現在死雞已訴他入陰司。故事說,穆度2次都害怕起來,願意建醮仟悔,從此不吃雞。不過,7個道人都說私下欣賞他做官嚴謹,所以私放他,叫他千方不要做礁的時候燒“降真香”。這7人就是北斗。

根據這個故事,我們發現到,那時北斗還是保持著本命神的身份,而且繼續保持著它在道教《度人經》中註死的“鬼官”身份,藉用職權方便私下放走被告進陰府的罪魂。

《夷》書卷3的故事則發生在諄熙6年(1179年)。故事是說嘉興地方有一個人到楚州做官,他叫僕人帶了積存的錢回家奉給母親,不料未起程錢已被偷去。他無法可施,只好向常常禱告的北斗祈說:他為了貧窮才遠走他鄉當小官來奉養母親,希望北斗哀憐。不久就抓到犯人,審問時犯人說,他偷了錢上路半途,被7人隨後跟蹤,見前面又有2個神將擋住,只好坐著等抓。但是巡城兵將卻不見這賊子形容的9個人。當然,故事又說,北斗顯靈了。

在這個故事中,北斗連捉賊都管了。

無論如何,在當時,“九皇”的名號雖普見於道籍,但未知是否在民間信仰普遍?《夷堅支誌》並沒記載九皇的名字,不過,至少它說明了民間對於北斗九曜已開始熟悉,把他們“人格化“成9個不同的人格神。

星洲互動‧供稿:王琛發‧2001/10/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月光菩萨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9-10-2005 01: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九)紫微勾陳的加入

updated:2001-10-27 14:36:50 MYT
當“九皇”重新以9個神的身份出現時,整個信仰的內容和原有的北斗星君的信仰不同了。當然,北斗不再是一個神,而是9個神。那麼,他們便應該有9個名,而非9顆星名。

我們不知道九皇信仰正式出現的時代,但一般推測,既然《雲笈七簽》內含完整咒語、祭祀,符籙的《北帝七元紫庭延生秘訣》說明是“吳赤島2年葛仙翁受”,而《北斗九星職總主》又是出於六朝古典,九皇的說法可能在六朝已出現。而且,《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經》諸經中,又以五代至北宋期間的傅洞真最早註寫;經文且保持了六朝正一天師道經典的格式,更可相信,九皇的信仰流行於道教信徒之間的時代,不會遲過唐代。

當宋代《雲笈七簽》把北斗信仰的地位重新提昇之後,相信在元明兩代,隨著天師道統領江南道教的地位確定,原屬前代天師道經典的《北斗本命延生經》更盛行。

《北斗本命延生經》記載,“北斗九辰”是中天大神,說他們“上管神”;又說凡是人的性命五體,皆是本命星官所立。

《本命經》中還通過元始天尊告訴說,那些命不好的人,命中貧賤,無力修改命運的,不應沮喪。只要他們酌水獻花,誠心向北稽首朝拜,念九皇本命星辰真君名號,便可“延生注禍”化災為福。

宋代後道教流行,也推波助瀾地令九皇大帝信仰“平反”,恢復了北斗在魏晉南北朝之後逐漸失去的職權,並且之後使它權勢更大,也從原來的“職權”抬高到九星與玉皇大帝平起平坐。後來更有些說法把他們提高到“古佛化身”的地位。

巫、神二類合為一

唐宋以來,面目一新的北斗信仰首先就是把過去沒有形象的七星,各自以人格化的具體星神取代。他們是“貪狼、巨門、祿存、文曲、武曲、廉貞、破軍”。這些星君名代表了原有的天文學上的星球名字,“天樞、天璇、天璣、天權、天衡、開陽、瑤光”。

這些星名出現在北未時的《太上北斗二十八章經》,也出現在《北斗本命延生經》。在宋代,據說是陳博刨紫微斗數開始流傳,也一樣引用這些星名。它們的名字普見於民間,相信也不會遲於宋代,到了元明3代更盛行於民間。北斗七星之中的文曲和武曲影響較大,元明戲曲和演義小說中用來形容人間名將和名臣,都常用“文曲星降世”,“武曲星降世”。

《太上北斗二十八章經》定本的出現時代看來可能會比《延生經》、甚至比《雲笈七簽》出現較遲。但經中採用了北宋道教的一些稱號,稱玉皇“昊天金闕玉皇上帝”,稱其武為“其武佑聖帥將”。當時經中也尚未提及“斗姆”,看來是北宋時代編寫完成定本。

這部經一起始就述說漢明帝遊終南山,見到一個女人“素衣披髮跣足”,見帝,端坐百不起,令帝奇而問:“何人見朕失儀?”而女子見自稱“吳天玉皇東之臣,北極太籍之星君”。她的自稱,教漢明帝龍顏失色,忙禮拜這位元君。之後便出現人神雙方的問答。

耐人尋味的是,在這部經書中北斗合化為素衣女神,尚未出現穿紫衣的紫光夫人或8臂的斗姆形象,這位元君告訴明帝,她是由七星化為一人。

“吾非一聖,乃七人也;三星官者,是斗中註人間善惡官、名號,左輔右弼之星帝。”

這部經的貪、巨、祿、文、廉、武、破各章,都是涉及養生及神仙術,之後又涉及對九星祈求的巫視法,可說是把巫祝類和神仙術2大類別的北斗信仰整理成一個互相感應的系統。此經說明從農歷九月初一到九月初九,夜半子時各朝拜北斗九宮的其中一官,可五福攸從;可謂是後來農歷9月,道士與民間從初一到初九連續9日拜斗之根據。

由紫微勾陳代替

在這部北宋結集定本的經典中,北斗宿是由七星化為女仙,明帝稱呼女仙為“元君”。《延生經》中也稱呼神明為“大至北斗七元君”。在道教,“元君”原本是女仙的尊稱。因此,“原始九皇信仰”之中,巫祝性的北斗信仰是否也如神仙術的北斗信仰重視九皇夫人,星神以女性“元君”的身份出現?後來才由“七(位)元君”發展為“七元(星)君”?這有待考證。

無論如何,七合一、一化七為“元君”的說法,後來顯然不會比斗姆生九子,九子為九皇的說法盛行。尤其宋代也是注重男權的禮教抬頭的年代。

後來,《本生經》的盛行又顯然是為“斗姆”信仰的主流氣勢,推波助瀾。

在《太上北斗二十八章經》和《北斗本命延生經》中,“外輔”和“內弼”兩顆隱星還保留。不過最重要的變化在《玉清無上靈寶自然北斗本生經》之中,九皇之中不再是“七明二隱”。“外輔”和“內弼”2星已除名,改由2顆中原上空可見到的,北方最重要的恆星“紫微”和“勾陳”代替。這2者都是道教的先天帝神,是和玉皇大帝及土皇地神同一地位的“四禦”之二。於是北斗又從九皇君一躍為九皇大帝。當時也出現了一母生九子,代替一女化九星的說法。

星洲互動‧供稿:王琛發‧2001/10/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月光菩萨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9-10-2005 01: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紫微與九星關係的說法

updated:2001-10-27 14:41:45 MYT
根據《本生經》的說法,有一天,元始天尊在玉清黃極宮中講道之際,有一位在諸天子之間排行第一的寶上真人出班請問:為甚麼北斗九星神有能力“統御群曜”於旋氣運,斟勘生死?

於是元始天尊便說出原由:龍漢有一個國君,壽命8萬4千劫,紫光夫人是他的妃子,在過去世曾發過願要生下聖子,來“輔佑乾坤”(即天地宇宙)。因此,有一天,她在“金蓮花溫浴池”淋浴時,便感應而生下蓮花9苞。

根據經典,九皇大帝便是在這9苞蓮花的開發中化生。

他們在玉池中說道渡人,7天7夜之後便結為光明,飛到9千萬里外的天上化為九大寶宮,統領天上各星宿,而“紫光夫人”也因此得道。《本生經》說“勾陳”和“紫微”是九星中的二位。有關紫微和勾陳的信仰原本已是相當古老的信仰,《晉書‧天文誌》 :“勾陳口中一星,曰天皇大帝,其神曰耀魄寶,主御群靈,執萬神圖”。如今,隨著鄰近星球“勾陳”和“紫微”歸隊,當上“大兄”和“二兄”,北斗信仰聲勢接狀大起來,拋棄它過去2000餘年間所的委屈。

北斗九皇不只恢復了司命神明的地位,同時也重新掌握了四時氣候和天地人,統稱“七政”。道經中尚且讓他們統管宇宙星辰,地理河山,細微至每個人的命運也要管注。

《本生經》的出現是很通俗性的,說明了九皇和其母的來歷。但是,它和《本命經》中的不同說法有待解決。《本生經》也未說明為何九皇之中一定要以“紫、勾”3星取代《本命經》之中“輔、弼”的名稱?而且還把它們從第8、9星,改為排前的“大兄”、“二兄”?

原在北斗以北,有星15顆。屬天區的紫微垣則涵有:紫微垣、北極、四輔、天乙、太乙、勾陳、六甲、天皇大帝、五市內座、華蓋、文昌、北斗及輔星等星官。勾陳6星中,勾陳一即現天文學佛的“小熊座a星”即現在的“北極星”。如此說來,紫微與勾陳不在今天文學說的“大熊座”,即北斗九星內。紫、勾更不是輔、弼3星。

《本命經》之中,九星之屬有“精、弼”2星,而《本生經》中則說是“紫微、勾陳”,2本經典之說法,豈非互相矛盾?

但是,以紫、勾2星加入北斗陣容也並非無風起浪;同時,道教的經典是互相連貫,可以圓滿解說問題。

紫微斗數影響大

紫微垣一路以來是中國人最神聖的文化情意結,是人們心目中和地面上的世界天人合一的天區。英國學者李約瑟說:“歲差對天極位置起著重要的作用……沿著天極自那時起所經過的路,所有帶著中國名稱的星都在不同時期當過極星,只是後來不再是極星了。”雖說如此,但不論公元前500年帝星被當作北極星,公元500年天樞星成為北極星,以及當代的北極星“勾陳”,歷代被視為位於天極之中央的北極都是在紫微垣一帶。

北極星為天幕中央的天極,北極恆寧原位自轉,北斗在其外圍轉動,紫微垣眾星斗轉星移,永不沒落。歷代王都與後來的紫禁城也總要和“天中”紫微垣呼應,以明這是“中國”之都城。因此,道教在宋代之後的發展,把北斗和紫微、勾陳結合,其實並不只是要擴大九皇權威,而是有意思去對應天象的局面。從“紫、勾”2禦的職司來看,它們的確也和原來的九皇星職司相仿。

另一種影響可能來自人們對斗數的傳承,使他們看重紫微與九星互相作用的地位。

要瞭解九皇大帝這9顆星辰對人間各人本命的影響,不妨看看據說是宋代道士陳搏傳下的“紫微斗數”。斗數的基本理論就是紫微和祂的這些好兄弟,帶著各路星辰,每時每刻以不同的排列方式去照醒不同人的本命,影響他們的命運。

“斗數”是否真的在隋唐時代已出現?它的出現,在本文中未便進一步考據。不過,一般說法是,它在宋代已流傳。他的出現至少說明了民間對北斗和它的帝星,中央不變的北極星(紫微)崇拜,是並駕齊驅,把它們當成本命影響力量的信仰,都是根深蒂固。

紫光夫人乃斗姆

道教的道士們可能已流傳著以斗數說人命人運的占算法的淵源,以為紫微星是首要本命的決策星,另外也保持著北斗本命神的看法。最終,在宋代之後,他們接納了更能說明紫微與本命9星關係的說法,把它也擬為九星神中的成員,而且是最首要的一個。

對於《本命經》和《本生經》的差別作了圓滿解說的教理經典,是《太上玄靈斗姆大聖元聖本命延生心經》。回應了《二十八章經》原有的“元君”說法。這本經也說明了九星擁有母體,其實是“先天斗姆”。

經中說,斗姥為北斗眾星之母,生成人物,鏈渡鬼神,治天地人鬼種種不祥,其尊號曰中天梵 斗姆元君等。九皇道體經文除把九皇設為九真梵 形成,又說九皇第一天皇、第二紫微尊帝二星,居斗口娑羅……二星分作餘暉,為左輔右弼,為擎羊陀羅。據說,紫、勾二星神雖不在北斗中,但九曜之中的左輔右弼是由它倆分傑而成,故此二星可稱為勾陳天皇大帝和紫微太皇大帝。

根據這樣的說法,道教內形成比《本生經》更高理論層次的教理:斗姆是先天之氣,生成眾星。而《本生經》則被定為一個化身故事,所謂“北斗九真聖德天后”的“紫光夫人”,實際上便是斗姆的遊戲化身。

星洲互動‧供稿:王琛發‧2001/10/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月光菩萨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9-10-2005 01: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斗姆地位日益加重

updated:2001-10-27 14:51:13 MYT
道教中,斗姆或斗姥天尊乃先天元始之陰神,因此其法相便象徵“道體”,故又稱“先天道姥”,謂為“象道之母”。其妙相紫光圖融,稟一氣玄元之象,是相應於無極生太極之理的。

斗姆手持日月二輪應陰陽二氣以象太極之意,四頭磊落,應四象;八臂垂雍,應八封。道教以為她居大梵天宮,綜日月星辰,為斗極之母;梵氣妙文,敷成九章,應化九皇,居於斗垣。化生法相的斗姥又常淋浴於九曲華池,湧出白玉龜台,神獬寶座,登寶座以救渡眾生,持寶杵以降魔禦息,執弧矢以救劫消災,振法鈴以清人渡鬼,為道家之法主也。

《北斗本命經》和上述的《北斗本生經》及《太上玄靈斗姆大聖元君本命延生心經》的說法,目前已最普遍被道教接受,成為正統的“九皇大帝”來由說法。

來到這3本經,九皇神明系統已相當完整。《本生經》除了把月星結為兄弟,說明九皇的來歷,並且在九皇之中加入了紫微和勾陳,而《斗母延生心經》進一步述說了諸星之母原是“道母”化身的“斗姆元君”。

“斗姆”的信仰並非沒有根據,元始有陽體,也必有陰體,這種看法其實一直都存在道教內部,被認為是無極元始天尊明氣所結。太上黃庭經內提及修練法,亦早有“道父道母”之說。

宋史載:高宗為金兵所困時,有一女神現紫金巨光相救,被認為是斗姆顯靈,於是世人供奉日隆。《道藏》收錄有《先天斗母奏告玄科》1卷,供奉的歷代祖師中有元朝莫大鼎。可見,如今流傳的斗母信仰在宋代已流行,九皇信仰是在宋元之際已完成“斗姆──九皇”的整個信仰體系。

嚴格的說,自從斗姆生九皇的神學體系確定之後,“斗姆宮”內最崇尊參拜的神明,不是九皇,而是“斗姆”。

斗姆比九皇崇高

“斗姆”在明清2代在道教中地位日益加重。1696年,清聖祖康熙35年著《大梵先天斗姆圓明官卷》著成。1804年清仁宗嘉慶9年《重刊九星新經》都進一步為這一信仰造勢。在中國大陸,凡是屬於道教的宮觀,幾乎都另設斗姆閣或斗姆室,南洋之間,檳城俗稱千二層的“朝元廟”也不例外。

即使在民間信仰中,一般九皇大帝廟也不純叫“九皇大帝”,而多數沿用了“斗姆宮”的名稱。

在“斗姆宮”中,斗姆才是主神,九皇大帝則是配祀。

其實,由於正統的道教信仰教理體系在民間都不普遍,因此,一般民間公眾拜九皇,與道士做礁九皇礁時會有分別。民眾經常會忘記一個最重要的膜拜對象--三目八臂的斗姆。

民間凡人忘了對他膜拜,但在道教信仰,天上二十八宿、東南西北各星都要朝拜這位女神。

根據各“北斗九星”經典或“斗姆”經典,她的地位都比九皇崇高,一方面可統領各星宿,左右對人間命運的影響,另一方又說不生不滅的道理。

斗姆成道母天尊

如果在《北斗本生經》中已解釋了九皇是斗姆所生,那麼基於華人孝道信仰,斗姆當然是比九皇“高了一等”。所以在《太上玄靈斗姆大聖元君本命延生心經》之中,斗姆的地位有了進一步的解釋和更高權威的推崇:

“斗母為北斗眾星之母,斗力水魄,水為之精。”

在這部經中,斗姆的稱號是中天焚 斗姆元君,主治中天寶閣,是天下醫治之神。

於是,隨著九皇對眾星神的制權擴張,斗姆的身份也最終成為“天中萬星教主”,成為漢代所謂的“道母天尊”,意即說,她是無極化身生養,由她“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生生不息,生諸天眾星月之明。少了斗姆,天上星君缺少能源,黯淡無光。

斗姆經典,其實不止一本,還有很多種。

例如:並未收載在道藏的《九皇斗姥說戒殺延生真經》,據說便是斗姆在摩利支天受各星宿朝拜時說法,講出吃素的好處,並點明吃素的根本在於戒殺生,又因而可延長壽命。

這本經典其實便是九皇齋素的理論來源。

星洲互動‧供稿:王琛發‧2001/10/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月光菩萨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9-10-2005 01: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一心攝萬法、道佛相融

updated:2001-10-28 15:55:16 MYT
從比較的角度去看道教的斗姆經典的詞匯,我們顯然可以發現到,它包含了道教曾與佛教密教交流的痕跡。實際上,回到典籍去考究,這種交流可遠溯到唐代。

中國道教經典的寫作格式有著文化交流,取人之長的痕跡。《道藏》中一些經典的編排格式明顯是受到佛教經典寫作的格式影響,但反過來,在佛教傳入中國同時,中國佛教徒所持的北斗信仰也說明了道教對佛教的影響。

雖然北斗信仰在唐代之前曾受到衝擊,屢受“削職削權”,但北斗信仰,從來都未曾在民間和道教內部失勢。它脫胎換骨的過程之中也影響到中國佛教,形成中國《大藏經》有別於印度佛教原典的內容。尤其是佛教密教,它接受了道教的北斗信仰,又延續了古印度文化中所原有的北斗信仰,更進一步尊崇北斗為古佛地位。

當佛教的北斗信仰傳入中國大陸,便不得不與道教的北斗信仰互相對照,相互交融,更促使北斗信仰鞏固其民間影響。包括來自印度的佛教高僧大德,接受了道教對北斗的一些認識,也利用道教徒所熟悉的詞匯編成佛典,爭取道教與佛教徒的互相認同。

由唐代至清代,北斗信仰的內容雖然也經歷了流傳、演變、補充;但一貫表現了其重要。另外,以道教為背景的北斗信仰,可以在道佛兩教之中受到各自的發揮,又互相交融,證實了不少中國宗教修行者是可道密雙修,以一心攝萬法的特色。

《大正藏‧密教部》的《北斗七星延命經》便是個中的代表作。這部經很特別據說是婆羅門僧到唐朝“受持”的。

在這部經中,北斗七星個個是古佛化現。貪狼是“通證如來”,巨門是“自在如來”,祿存是“成就如來”,文曲是“吉祥如來”,廉貞是“智辯如來”,武曲是“遊戲如來”,破軍是“藥師琉璃光如來”。

這類關於北斗的經書,直接以“北斗”為題的多收錄在《大藏經》密教部,都是唐代已流傳的,其中包括了《佛說北斗星延命經》(婆羅門僧到唐朝受持此經)、《北斗七星念誦儀軌》(唐金剛智譯)、《北斗七星護摩秘要儀軌》(唐大興善寺阿闍梨述)、《北斗七星護摩法》(唐一行撰)。

各星宮各有符籙

在這幾部經典中,《北斗七星念誦儀軌》說明的北斗只見八星、而且是八女。只要“香花飲食供養,持念神咒結契”,“八女及一切眷屬,現身隨意奉侍,成就無量願求。”

《北斗七星護摩秘要儀軌》則說:“北斗七星者,日月二星之精也,囊括七曜,照臨八方,上曜於天神,下直於人間,以司善惡而分禍福。群星所朝宗,萬靈所俯仰。若有人能禮拜供養,長壽福貴,不信敬者,運命不久。是以祿命書云,世有司命神,每至庚申日,上向天帝陳說眾人之罪惡。重罪者則徹算,輕罪者則去紀。算書記告,即主命已者。是故如來,為末世薄福短命夭死眾生故,說是一字頂輪王召北斗七星供養護摩之儀則。為供養者,令其屬命星數削死籍,還付生籍。若諸國王於自宮中作曼茶羅,如法護摩禮拜供養,北斗歡喜為擁護故,久居勝位恆受安穩;后妃夫人後宮彩女,王子群臣三公百官人民熾盛,稼穡豐饒國土安寧;無有災難不現怪異;疫病死亡不起,境內怨敵群賊自然退散。故以是法甚為秘要。”

從據說是以“佛告文殊師利”為因緣說經的上述《北斗七星延命經》,可看到是道經在佛教內部的演化。它繪有北斗七星君之像,廉貞及武曲之間有一小星官,共8星。像下各有一張道教格式符籙,接下來是北斗七星圖。第五廉貞星和第六星武曲間還有1星(即外輔星)則無符。

星圖下寫著:南無貪狼星是東方最勝世界運意通證如來佛、南無巨門星是東方妙寶世界光音自在如來佛、南無祿存星是東方圓滿世界金色成就如來佛、南無文曲星是東方無憂世界最勝吉祥如來佛、南無廉貞星是東方淨住世界廣達智辨如來佛、南無武曲星是東方法意世界法海遊戲如來佛、南無破軍星是東方琉璃世界藥師琉璃光如來佛。

同時,這些長髮如女裝,持笏而立的各個星官,各自的圖像之下都有各自的說明。分屬12幹支的不同幹支生人,各歸一星所庇、各自有本人的祿食與所應用的符籙。如貪狼星,在其星君像和符籙下寫著:“子生人,向此星下生,祿食黍,有厄宜供養此星及帶本星符,大吉。”

道佛二教相融合

本經亦強調北斗管人性命之貴賤禍福。七星之中,除為首貪狼主子生人命,和最末破軍星主午生人命,其餘各星各主2種幹支之人命。

在這些密教部佛典中,這一世界的北方九星神成了東方各淨土世界諸佛菩薩在這一世界的化現身。北斗神是諸如來與這一世界眾生結緣的化身。

七星的名稱、12幹支定生時、司命神庚申日下降、本命星削死籍付還生籍等說法,以及符籙的形式,顯然都是道教影響。可以用作例證,說明道教信仰在密教內滲融。

其實,整個密教部的經典之中,有多部經典都提倡密教的北斗咒。這些經典又多有這類中印兼容,道佛相互結合的文字。如一行撰《宿曜儀軌》有提及“先奉供虛空藏、文殊、普賢……後勸請九曜二十八宿天,北斗之中本命屬星以及泰山府君……”。還有題為“西天竺園婆羅門僧金俱吒撰集”的《七曜攘災卷》,以及一行撰《七曜星辰別行法》,也企圖結合中印天文歷法及命理推算,互相比附相結於一體。

最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梵天火羅九耀》,內中錄有源自印度的梵文北斗咒,又按中國道教說法勸人遇厄運時“但以亥時面向北斗、至心祭拜本命神”,另外又附錄了“葛仙公禮北斗法”。

這些據說在宋代之前已結集,至遲在唐代已完成的中國密教經典,一方面讓我們看到了唐朝時中國的佛道二教互相交融的一瞥;同時也有助我們理解《雲笈七簽》和宋版道藏結集之前,中國道教北斗信仰已在唐代流行。唐代的《道藏》已絕版,反而是從漢譯《大藏》的流傳使我們認識了道教北斗信仰在當時的原始形式,以及確認它曾廣泛地流行與受重視。

星洲互動‧供稿:王琛發‧2001/10/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月光菩萨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9-10-2005 01: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三)斗姆與摩利支天相似

updated:2001-10-28 16:07:18 MYT
事實上,在中國人的信仰歷史上,北斗信仰不只在唐代佛教開始盛行中國以後被佛教接受,成為道佛交融的一個典型。到了宋代之後,當道教徒確定了斗姆作為信仰中心之後,道教中有關斗姆的來歷與造型的經典,又再次顯示了道教與佛教密宗之間的互通相融。

當斗姆和九皇的說法出現後,一直到今天,密宗界盲一種認識,“斗姆是源於摩利支天的信仰”,而道教則認為斗姆是元始天尊本身的陰 所結,化身西天竺為摩利支天菩薩。

基於佛道二教在中國的發展經常都互相交流教理、吸收養份,這種說法的確是有所根據。把九皇大帝和斗姆的出現說成是道教對佛教摩利支天信仰的改造和進一步闡釋發展不無道理,兩者真有一定的聯繫。

在密教,這是來自西天竺的佛教菩薩,原屬密教修行人所修持的一位本尊;在道教,她又被視為斗姆的合體,二而一,一而二的化身。道教說法可在《道藏》中證實。在《道藏》收錄的《先天斗姆奏告玄科》中,稱呼斗姆的名號時,稱:

“虛無妙道十極高真梵 龍漢天君紫君紫光金尊至德天后摩利支天大帝”

又稱:

“九天雷祖大帝大梵先天乾元巨光斗姆紫光金尊聖后天后圓明道母天尊”

摩利支天的形象

《道藏》是由皇朝天子命令下,集合一代高道大德與博學的政府高官,集體挑選校訂歷代道教文獻編撰而成。“斗姆即摩利支天”這種說法能在《道藏》出現,除了說明這種說法當時在道教已佔了易受認可的地位,也說明它的流傳必有其教理上的根據,才能使對宗教虔誠的高道大德和參與的高官信昭。這可能亦涉及了一些道、密雙修的修行人,在境界中體會、確認、印證。

在佛教,特別是密宗,摩利支天是很受信仰的一個護法神菩薩、意指陽焰、海市蜃樓。

不過,摩利支天的原本面貌是天女形象,她是一個化現天女身相菩薩,又因她的發型裝扮,被稱為“華鬘”。

據說,這是一位肉眼難以見其身形的菩薩。她乘著一架由7頭豬或9頭豬拉的車跟著太陽奔走。

在密宗的《佛說大摩裡菩薩經》裡菩薩的化身形象是三頭九眼、頭發豎立、變化成8臂、6臂、4臂……也現豬頭臉相……

唐三藏法師玄奘所譯的《佛說摩利支天菩薩陀羅尼經》裡頭說摩利支天手下的金豬,是她的禦士,守護人於“王難,賊盜,行路,迷途,畫夜,水火,鬼魅侵擾,毒藥……”

基於摩利支天的護難功能及其神出鬼沒,傳到日本的東密,一度又有人把他比附為戰神,成為日本戰國的武將信仰。

但是,在中國道教,它的地位自明朝以來已為修行人所印證會認。

斗姆是摩利支天

《先天斗姆奏告玄科》是《道藏》唯一收錄的斗姆科文。它可能是宋元後重編,和強調符籙與內丹結合,以自身小天地元神相應行使雷法的神霄派有關,是莫月鼎的傳承。他們稱斗姆為“九天雷祖”,它的諸神奏告,除了有請莫月鼎祖師,也包括請“西番教化真人祖師阿迦利真人”及唐朝那位融和道教星宿信仰與西竺星宿信仰的一行禪師。科文中還包括了一連串的焚音密咒,又稱元始天主為“元始上帝毗盧遮那大聖主”,把元始天主和《華嚴經》中毗盧遮那佛(或東密的“大日如來”)視為一體。於是,在修行人的慧眼中,蓮華藏世界演說“一花一世界”的法身佛,與無極境界衍化“一物一太極”的“道的化身”,非此非彼,只有名相之別,是一 真身;又應不同的緣份,在不同的宗教中,根據修行人的心識化現:

除上述科儀,另外在《九皇斗姥說戒殺延生真經》中也提到了斗姆說法的天界是摩利支天。

而且,在道觀中的斗姆形象正是三眼八臂,梳華精,和摩利支天在密宗裡的八臂天女造型很相像。

上述《九皇斗姥說戒殺延生真經》,其實是一部很特殊的經典。它在道士之間的流傳也被南洋不少正一道士使用,但它可能是在較後期編寫結集的,因此實則並未收錄在明代定錄的《道藏》之中。另一方面,根據這部經典的內容,我們可以發現,所謂的“斗姆”,居然在同時間又是佛教裡的“摩利支天”,而且這種說法流傳很廣,此經有一套描繪二臂斗姆形象的說法:

“九皇斗姥金輪開泰元君、頭挽螺髻、身披霞綃、耳墜金環、足登珠舄、左手執拂、右手執杵、乘五龍之車、跌八寶之座,會三登上真於摩利支天、談生天生地之道、闡不生不滅之真。”

左、右手各執道教與密宗的修行法器,正體現了道密雙修的形象。

星洲互動‧供稿:王琛發‧2001/10/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月光菩萨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9-10-2005 01: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四)摩利支信仰受道教影響

updated:2001-10-28 16:19:17 MYT
斗姆或斗姆與佛教密宗的摩利支天互為化身的說法,相信定論不會遲於明代,清代更盛。在清聖祖康熙35年(1696年)《大梵先天斗姆圓明寶卷》著成。之後,不到五十年間,清高宗乾隆4年(1939年)始刊《九皇新經》。把這一系列的說明斗姆和摩支利天淵源的經文和定本刊行都在明清二代,正是這時間,也說明了其實這說法已盛行兩個朝代。

《九皇新經》註解的經艾稱:

“昔老斗姥元君在西竺彌羅之國、圓明清淨之天、修持玄靈妙道、勤奉三寶天尊。”

經艾卷下依舊把斗姆加入“摩利支”字眼,名號全稱:

“時有紫光金尊摩利支天大聖圓明道姆、統領九皇三台二十八宿、聚會東斗西斗、南斗中斗,普皆來集仰朝。”

可見此斗姆信仰在清代已定型,至今也未有太大的改變。

從《九皇新經》的註解卷上,找們還可以發現到,題為“浮佑上帝純陽五祖天師註”的《太清紫微中天北斗九皇七元救生濟死妙道真經》,述說元始天尊會諸天神於清微天宮,放百寶祥光,“是光也,即玉帝一十七道之寶光、即斗姥之紫金光,即牟尼之百千億之神光、即帝乙之混元光”。這段文字之中,包含著了道教所認為的“方法歸一”,“方象攝於一心”之理。

在中國本土,摩利支菩薩豬首戰鬥身的禦士們護難克難的形象,後來也被民間傳說吸收改造。民間又根據唐朝玄笑法師未往西竺取經,曾修摩利支護身法門,並譯有《佛說摩利支天菩薩陀羅尼經》,便從玄奘的歷史創造出豬八戒這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神話人物。

北斗化為豬之說

在元未楊景賢的雜劇《西遊記》中,豬八戒的前生就是“摩利支天禦車將軍”;到了明代小說《西遊記》,豬八戒的前身才被定型為“天蓬元帥”。

很巧的是,天蓬正是北斗的第9星,即內弼星的星號,從《道藏》中的一些經亦以“天蓬”稱呼內弼星。因此,這似又可以助我們推前一步說明,北斗信仰與摩利支天互有淵源的看法,在明代之前已開始流傳。

其實,摩利支天是斗姥化身或真身的說法,並不見於佛典。但無論如何,從中國古籍裡的確是可以發現到“北斗化身為豬”的說法,而且這一說法可遠溯到唐代。這個故事的主角也正好是一行憚師,他正是《先天斗母奏吉玄科》所祈告的唐代那位把密教北斗信仰和申國北斗信仰兼容、並蓄、融為一體的高僧。另外,摩利支天的各種神威力與道教形容北斗的神威力,有相似共通之處。這些共通的功能及事跡,加上修行者在境界中的體驗,互相附台,提供認識“斗姆”和“摩利支”二者為一的先決條件。

一行和尚(公元673-737),原名張逐。他是唐代人,是星占家,又是天文家。他在天文史上最大的貢獻便是和梁令瑚同製“黃道遊儀”,用以重新測定一酉50餘顆恆星的位置,發起在全國12地點的天艾觀察,一行亦是世界上第一個測出子午線長度的人。

這位大師編、譯、著都極多,其中有一本便是《北斗七星護摩法》。這位大師當然是相信“北斗七星”的神威力,方才修持翻譯。

公元855年,唐鄭處誨《明皇雜錄》《補遺》篇裡有一段傳奇,傳奇說:一行年幼家貧常常得到鄰居老媼的幫助。後來唐玄宗對一行言聽計從的時候,老姐的兒子殺了人,想請一行去向皇帝講情,一行起初說:要錢可以10倍還,但君上的法律難以求情,老媼大罵一行忘恩負義而去。後來,一行使叫兩名心腹的家奴到某個廢園去等候;叫家奴看到甚麼動物是7隻一群的就抓回家。結果兩個人抓到7頭豬。一行把豬全放在甕裡封好,寫上焚文咒語。這一抓,當晚天上的北斗七星就不見了。

第2天,皇帝為天上沒有北斗的異象擔憂,一行乘機勸驚動了的皇帝大赦天下以消災。當皇帝把包括鄰居老媳兒子在內的犯人都放了的時候,一行又悄悄放走7頭豬,於是北斗七星又照耀了。

這個故事顯然相當膾炙人口,所以在後來除了《舊唐書》,《佛祖歷代通載》、《宋高僧傳》記載了一行的事跡,傳奇筆記《酉陽雜俎》和《集說詮真》也相同留下北斗化身為豬的說法。

北斗受佛教重視

從唐代密教研流傳的經典的文字,我們可以知道,道教的北斗信仰是受到中國的佛教徒所重視,移殖和吸收到密法中去。但是,唐朝雖重視傳統道教的北斗信仰在民間的影響,把它和密教北斗護摩功能結合,卻未曾有任何佛、道經文提及斗姆或甚至摩利支天化身之說法。或,正是摩利支天的說法和一行對密教北斗崇拜的尊崇及有關“北斗化身豬隻”的傳奇附會,以及佛道觀修的修行人對修行法門的體會,衍生出“斗姆與摩利支天姆一體”的信仰。

正如九皇大帶的出現,這是在一個又一個說法,一個又一個宗教體驗累積下來之後,在宗教間互相移植和發展的過程。斗姆與摩利支天合體的宗教確認,說明了中國的摩利支信仰與印度的不同,有了新的體會和文化特色,是道佛交流結果。

據知,在華北“九皇大帝”信仰流行民間的同時,是戲班梨園子弟所供奉的大神。不過,在戲班供奉的這位“九皇大帝”,不像南方的是幾位星君神像,而是化身一位長須的老道坐在由9頭有角的豬拉的輦上。這個形象和摩利支天的形象倒是相似,只不過是女神換了男神,菩薩變了道裝。這和同時流行的斗姆“九皇娘娘”形象也有差別。這種形象不如是後來受“斗姆即摩利支天”的說法影響,衍化而來的,抑或竟是九皇原本就有多變的造型?

不過,必須說明的是,當斗姆和九皇的身份確立時,她和他們在道教神系另有地位,連同他們的功能和權柄也更趨複雜,比起單純屬西天竺密教的摩利支天,原有的象徽有了很大的不同。像先天教齋堂這一類受道教影響的少數教派亦擺離不了北斗信仰,流傳著《天中北斗古佛消災延壽妙經》一類的經典。除了把北斗七星比喻為7位如來,這些也把左輔、右弼,各自說成是“莊嚴菩薩”和“自在菩薩”的化身了。

星洲互動‧供稿:王琛發‧2001/10/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月光菩萨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9-10-2005 01: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五)九皇信仰的持續影響

updated:2001-10-28 16:26:48 MYT
北斗信仰,在民間流傳廣泛的,主要分術數與九皇祭典兩個方面。

從中國的術數信仰去看中國人對北斗九星的崇拜,我們會發現九皇信仰的普遍;我們會相信,華人的九皇信仰其實並不限於每年一次的神誕慶典,它幾乎滲透在整個屬於中國傳統的民間信仰世界中,一再提醒大家,九皇星君和人們的命運息息相關。

紫微斗數是一個例子。

但實際上,九星信仰在術數領域的主要滲透並不在命學,而是和它原來指示時間、方向、功能有關。它影響了羅盤盤面上發展出來的堪輿學。

八宅風水相信在唐代已流傳,唐代呂才《四諱篇》批判的“四益宅”就是八宅風水的說法。而在這一朝代,相傳是由曾任唐國師的風水祖師楊筠松著的《青囊奧語》,就出現了“文曲、廉貞、武曲、貪狼”的名稱。

風水術的派別主要分理氣與巒頭兩大系。理氣一系,自唐代到明代出現而流行的各派別,幾乎都是以九星法著名,以翻卦方式而傳,有天地卦、八宅卦、福德卦、福元卦、輔星卦,以排卦方式而論,又有四基九星法和三合九星法。巒頭之說亦以九星分類論山形、水勢、來水、去水。可見北斗九星主宰人間變化之說法歷久不衰。

九皇盛會傳海外

下表列出是風水學上的九星異名:
天文九星名        天地卦        八宅卦        福德卦        福元卦        輔星卦
第一星天樞        貪狼        生氣        生氣        生氣        輔星
第二星天旋        巨門        五鬼        天醫        五鬼        武曲
第三星天機        祿存        延年        絕命        延年        破軍
第四星天權        文曲        六煞        遊魂        六煞        廉貞
第五星陽衡        廉貞        禍害        五鬼        禍害        貪狼
第六星陽豆        武曲        天醫        福德        天乙        巨門
第七星遙光        破軍        絕命        絕命        絕命        祿存
第八星洞明        輔星        伏位        本宮        福元        文曲
第九星隱光        輔星                               

在宗教儀式方面的九星信仰也發展出在中國各地區流行的禮斗儀式及九皇盛會。這些盛會說明了人們通過儀式、信仰,以及配合儀式作普遍齋戒,滿足了一個群體、一個社區及參與的個人,尋求內外清淨重新做人的信心與願望。同時,各地九皇盛會也形成了地區上的社區力量自我認同與凝結的途徑,並帶來了隨屬的經濟活動蓬勃。

九皇盛況的流行不只是在中國領土所在的地區,而且也流傳到海外其他華人信仰地區。

各地的九皇風俗

單是根據《中華全國風俗誌》便可發現,該書所記錄的,解放前中國流傳九皇信仰的省份,包括了雲南、廣東、河北、江蘇、晰江等省份。當然,這並不是說本書未曾記載的地區便沒有九皇信仰。

據《中華金國風俗誌》所載,九月禮斗約有廣東、雲南、江蘇三省。廣東:“九月九日,建九皇會”;雲南:“(又)禮斗,滇俗,九月朔至九日最虞,滇略載明正德甲辰,永昌地震,民居多覆,死傷無算,惟真武觀屹然不動,禮斗人民其下,無一傷者”;江蘇武進:“重陽節自初一至初九,設壇拜斗,有6、7處,善男信女多有購香斗,人壇焚化者,亦極一時之盛”。淅江的杭州,禮斗日期叉有些不同,是在六月朔至初六,“多有在廟宇禮忏,供奉斗姥,燃黃色燭,俗稱拜斗,一般迷信者,於此6日中茹素持齋,戒殺生物,俗稱吃斗素”。

至於北平的風俗,據李喬《中國行業神崇拜》轉錄《九皇會參觀記》,以及《梨園館考》、《京劇長談》諸艾,可知其盛況:每年九月初一至九日,是戲班中人拈香吃素之日,九月初一起,由演員扮老道每天念3遍經,初三、六、九的主日則每個演員換上草鞋進殿參駕上香,九月九日尚有一儀式,是把紙塑糊的神像連同其車輦及拉輦的紙豬焚送升天。

清《帝京羅時紀勝》則說明北京的道壇其實才是把齋戒日期和禮斗的虔誠配合的主力:“九月各道院立壇禮斗,名曰九皇會,自八月晦日齋戒,至重陽;為斗母誕辰,獻供演戲,燃燈祭拜者甚勝”。

另一方面,九皇信仰及慶典聚會的儀式也流傳到少數民族之間。王家佑著《道教論稿》,《四川省道教摩崖造像》文記載:“川東巴人崇拜‘九皇’,四川舊俗每於九月普辦‘九皇會’,屆時不售葷食,全市插三角黃旗素食。”

隨著中國沿海居民遷移海外,斗姆信仰亦流傳至新、馬、泰南等南洋一帶。當時不少福建漁民到達南洋的錫礦區戰生活,形成社區後,也有道上移入南洋,帶來斗姆信仰。亦有當地既無道觀亦無道士,以一隻香爐敬拜斗姆,祈求在異域平安吉祥。很多斗姆宮就是在一隻香爐的基礎上獨立發展起來。在許多地方,斗母富不再依附道觀,獨立成廟。

星洲互動‧供稿:王琛發‧2001/10/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8-12-2024 05:17 AM , Processed in 0.134246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