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36|回复: 0
|
“没有中国,我们根本活不下去!”澳洲企业家集体“倒戈”,自曝残酷现实!
[复制链接]
|
|
在澳大利亚,长久以来都回荡着 “支持澳洲制造” 的激昂呼声,这一情怀深深扎根于民众与企业心间。然而,现实的经济浪潮正无情地冲击着这份美好的愿景。

近期,有不少澳洲企业家公开坦言:
倘若失去中国的制造业支持,他们的企业将难以维系,“没有中国,我们根本活不下去”!
这一论断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商业困境与无奈抉择?
01
澳本土生产血亏 ,中国成 “救命稻草”
在澳洲 “支持本土制造” 的声浪之中,No. 22 Home 家居品牌的创始人 Alexandra Pappas 却道出了残酷的真相:
如果坚持在澳洲本土生产产品,企业将面临无利润甚至亏损的绝境,血亏幅度可能高达 300%!
她无奈地表示,想要企业 “活” 下去,中国制造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经她的团队精细核算,在中国生产产品的成本,平均仅为澳洲本土制造的三分之一。尤其在开发新系列玻璃器皿时,来自澳洲本地制造商的报价,高得令人咋舌,远远超出了中国工厂的报价。
她不禁感叹:“我们也想支持本地制造,但现实告诉我们,坚持澳洲制造,无疑是在自杀。”
此前,Woolworths 因一个中国制造的购物袋引发热议,大批澳洲消费者呼吁支持本土品牌,要求将袋子换成澳洲制造。
但 Pappas 认为,澳洲消费者虽然嘴上常说更喜欢本地制造,但当产品价格因产地而大幅上涨时,真正愿意买单的人少之又少。
她举例说,他们与希腊一家工厂合作的限量系列,生产成本是主线产品的四倍,因此该系列只能走高端路线销售。
“如果我们一味迎合‘澳洲制造’情怀,价格翻倍,消费者还会买账吗?我们不敢轻易尝试这个答案。”
这种成本上的巨大反差并非个例。
澳大利亚的制造业近年来处境艰难,其占 GDP 的比重仅为 5.7%,与此同时,人工成本却在全球居高不下,平均年薪突破 10 万澳元。
高昂的人力成本,再加上供应链的不完善,使得本土生产的成本急剧攀升,让众多企业不堪重负。
就拿汽车工业来说,澳洲曾全力扶持本土车企霍顿,可最终还是因成本过高、技术跟不上时代步伐,而不得不关门停产。
据统计,在澳洲生产一辆汽车的成本,要比在海外高出 3750 澳元,如此巨大的成本差距,使得澳洲汽车制造业在亚洲制造业的强大冲击下,毫无招架之力。
除了成本优势,中国制造的品质也让 Pappas 赞不绝口。
她合作的中国工厂拥有世界级的生产能力和工艺水准,在大规模陶瓷制造方面,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和丰富的人才储备。
尽管 “中国制造” 仍存在一定的刻板印象,但 Pappas 坚信,“低品质” 等于 “中国制造” 的观念早已过时。
她强调:“中国工厂里的工匠技术精湛,很多国际高端品牌都选择在这里生产。有时候,品质、效率、可持续性和规模化生产,这些优势只能在中国找到。”
02
中国制造是 “唯一出路”
30 岁的 Tina Grasso,作为内衣品牌 ChouChou intimates 的创始人,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
她最初也期望能在澳洲本地生产内衣,但现实却给了她沉重的打击。她发现,澳洲根本找不到一家合适的工厂能够承担规模化生产的任务,即便有,也无法满足内衣制作所涉及的大量专业工序的要求。
Grasso 无奈地表示:“内衣制作需要大量专业设备和技术人员,澳洲在这方面极度匮乏,甚至连能做的工厂都寥寥无几。本地生产成本比中国高出至少 60%-70%,一旦换算到零售价,产品将完全失去市场竞争力。”
起初,Grasso 对 “中国制造” 也心存疑虑。为了确保产品质量,她特地前往中国实地考察。经过深入了解,她确认合作的工厂具备认证资质,生产过程透明且道德合规。
她欣慰地说:“我们合作的供应商非常专业,他们了解我们产品的技术要求,也能支持我们的长期发展目标。”
尽管 Grasso 可以用 “质量更好”“性价比高” 等理由为选择中国制造辩护,但她也深知,许多澳洲消费者和同行仍对 “中国制造” 带有偏见,认为 “中国产=廉价货”。但她坚持认为,产品在哪里制造并非最重要,关键是如何制造以及与谁合作。
她感慨道:“正是中国制造的灵活性和规模能力,才让我们得以在维持品质的同时,继续讲好品牌故事,投资环保工艺,并让消费者能以合理价格买到真正好的产品。”
这一现象深刻反映出澳洲制造业深层次的技术断层问题。
长期以来,澳大利亚的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过度依赖矿业(占 GDP 的 14.3%)和服务业(占近 70%),导致制造业发展滞后,仅能在食品、金属加工等技术含量较低的领域勉强维持。
此外,消费者对价格的高度敏感,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困境。
澳洲统计局的数据清晰地显示,巧克力、冰淇淋等非生活必需品,价格每上涨 1%,其销量便会大幅下跌 6.5-7.4%,而面包、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弹性则几乎为零。
这就意味着,企业若为了满足 “澳洲制造” 的情怀而提高产品售价,那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将迅速丧失竞争力,陷入经营困境。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