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558|回复: 6

中国传统医学独创的一种治疗方法 -- 针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7-2007 08: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5-7-2007 11: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7-2007 11: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你的分享,我个人一向来都很欣赏中国的传统医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7-2007 11: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经 络 与 疾 病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 王   寅
               

针灸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针灸经络学说的核心是十二经脉的存在。其发现有两种论点:1、众多的针刺穴位对同一种疾病有共同的主治作用,由这一类穴位的“点”逐步连成线,最后归纳成十二经脉。2、由于针灸体表的某些“点”产生一种古人称之为“得气”而今人称之为“感觉”的传导现象,并且呈有规律的线性途径出现,此为发现经络线的基础。

1973年冬至1974年春,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发掘的汉文帝初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墓葬中,发现了三部针灸经络的文献,据考证,其抄写年代不会晚于秦汉之际。根据其内容来看,可以肯定是内经以前的著作。故,可看成是战国时代已佚的医著。它反映出:在《内经》以前,我国针灸经络的形成已具雏形。

针灸经络学说形成的基础

针灸经络学说的形成,与针灸疗法的发明创造不可分割。它是在针灸体表的一定部位(即经脉上的某一点)引起了“得气”感觉,同时对这一疾病产生了疗效而被逐步认识、发展起来的。

我们祖先发现体表偶然被火灼伤或被碎石砸伤、荆棘刺伤后,能使体内某些疼痛和疾患减轻或消失。多次反复实践积累了经验,逐步学会使用“砭石”为针,刺激体表的一定部位(或压痛处)来解除体内疾病的痛苦;又懂得用火点灼灸某部位的皮肤,以达镇痛疗效。此为针刺和灸术的萌芽时期。

随着冶金术的发明和广泛使用,针刺用具也逐步得到改进。“伏羲制九针”。据殷墟出土文物考证,我国商代已是青铜器的全盛时期,针刺用金属针也在商殷至西周这段时期出现。“九针”的应用,是针灸医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为“经穴”和“经络”现象的发现创造了十分重要的条件。从此开始了古代真正的针刺术。

砭石或粗大的骨针,其“砭刺”的范围是一个较大的“面”,且不可能深刺,疗效受影响。使用金属针,针可刺在比较准确固定的“点”上,深刺时便会产生明显的针感传导现象。从“砭灸处”到“针灸点”,从浅刺到深刺,针治疗效大大提高。人们逐渐发现每个“针灸点”治病的特殊作用,通过定位、定名便于记忆及传授。

人体四肢部位是针刺治病的重要部位,常有一种异常感觉向一定方向传导,这种传导与针治疗效关系密切,在《内经》中称之为“得气”,比喻为“针游于巷”。这种联系不仅反映在体表,且同体内脏器有着沟通表里的关系,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经过长期对针刺“得气”现象的观察,归纳和总结出手足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等循行分布与其属络脏腑的关系,以及症候群的规律性,创立了经络学说。大量针灸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在一部分人体上针刺穴位时出现的经络感传现象与古代经络走行的分布基本一致。证明针刺出现的针感与传导放散的规律性是古代创立经络学说的重要基础之一。

最直接反映经络体系客观存在的另一重要依据,应属循经症候群。《内经》中的经脉篇、经筋篇、骨空论、皮部论等都有大量描述说明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络脉、经筋等各有所属的病症,是各经络所反映的症候  群,也和该经络循行的路线往往一致 。因而也为针灸经络学说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循经皮肤病

循经皮肤病是可见经络现象的重要表现,其主要特点是皮疹的分布与古典经络路线基本一致,宽度为0.3-1.2厘米,其中多数为0.7-1.0厘米.

经络系统的生理作用

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

《难经.二十二难》:“气主煦之,血主濡之”。

《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与肢节”。

经络系统的病理作用

一、抵御病邪,反映疾病—经络辨证的依据。(经络循行处疼痛、寒热虚实表现)

二、经络系统在病邪入侵后的传变作用

(皮毛—孙脉—络脉—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

针灸经络的治疗作用

在各种经络现象中,具有重要治疗作用的现象为针灸时发生的“气行”现象。又称“气至”、“得气”、“针感”,指用针刺或温灸经络上某一点或穴位时,出现的一种沿着经脉循行路线的感觉传导现象。

一般表现为一种麻、胀、热的流动感。

“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自然界是生命之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经络系统是维持内外环境平衡,正常生命活动赖以实现的协调与控制系统。《灵枢.经脉篇》:“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中国经络的科学探索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张维波研究员从事中医经络科学研究近20年,在经络实质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1952年,日本藤田六郎提出经络可能是血管外组织液流动的路径。高野千石指出在这一路径上组织渗透性应该较好,即流阻应该较低。

张维波教授研制出可以连续测量生物组织流阻的流阻测定仪,并对小型猪皮下的流阻进行了系统的测量,发现小型猪身上具有经脉样纵行分布的循经低流阻通道,在经脉实质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进展。

     对该通道的诸多性质研究后发现通道内含有较丰富的组织液,可以运输葡萄糖和水分子,针刺可使通道的阻力进一步降低,具有疏通经络的作用,从通道注射药物具有较强、较迅速的效果。利用凝胶模型的方法,在低流阻通道模型上重复了以往在经脉线上测量到的低电阻和高导声等经络生物物理特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7-2007 07: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西方国家也开始学习针灸治病法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7-2007 03: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科学精髓《黄帝内经》治神针法针经专论

http://www.med66.com/html/ziliao ... e91bd4ba769a4a0.htm
.....

《黄帝内经》是针经专著[1],核心是“治神”。博大精深,中医数千年来都难以窥
其精妙,当今中医界掌握的药物治病法,针刺治病术,可能只是《黄帝内经》的皮 [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
毛。不是精髓。如号称亚圣的《伤寒杂病论》[2]的作者,首创药物治病为主的汉代
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在其原序中感叹说[2]:“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
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具能探其理
致哉”。的确如此,中医的基本理论,不同于西医医学的看得见摸得着,一看就明白
的医学。它的理论都是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若视浮云,若视苍天,并且和仙道、
医道、气功、特异功能融在一起。都是以功能态描述其机理,与现代哲学和现代科
学,现代医学(西医)格格不入。如今中医界在诸多理论体系中,经络实质至今始
终未能找到。中医界有人在中医报刊发表论文否定其根本存在便是一例[3]。
作者认为,没有高才妙识,难窥《黄帝内经》精妙、古往今来,虽有神医扁鹊、
华佗,针灸专家关汉卿,徐凤,杨继洲等先贤,就没有人发现《黄帝内经》是针经
专著,其核心是治神,中医界也少有人明白此奥秘又是一端。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8-2007 12: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佑中华有中医

http://www.chqa.com/Physic/2006010021485.html
在很多年轻人看来,中医是遥远的,神秘而不可信。

  殊不知,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就是在中医中药的庇佑下,生命得以繁衍,身体得以康健。在中国的黄土地上,中医文明之河顽强地流淌着,至今仍在滋养着华夏儿女。

  其实,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医学——阿拉伯医学、古印度医学、古埃及医学……,然而它们又都先后枯竭、相继消亡了,惟独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中医学还在流动、还在生长。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达的当今世界,人类在享受到现代医学带来的福祉的同时,也深切感受到医源性、药源性疾病带来的新的痛苦。在高科技的“双刃剑”面前,人们不由得将目光转向了东方,转向了中医中药。那些对东方、对中国的古老文明还比较陌生的西方人惊异于中医的神秘理论和神奇疗效,在无奈中看到了些许希望,产生了浓厚兴趣,从而走进中国、走进中医
   .....................

几千年的医疗实践证明,针灸可以治疗300多种疾病,对100多种疾病疗效较好。世界卫生组织1979年首批公布针灸疗效较好的病症有43种。在当今社会,针灸仍广泛运用于治疗中风、瘫痪、关节炎、风湿病、各类疼痛,治疗神经、运动、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生殖等系统的疾病。除了治病,国内外还盛行用针灸减肥、美容、戒烟、戒毒。
....

全文请浏览:
http://www.chqa.com/Physic/2006010021485.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医疗保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8-6-2024 10:32 PM , Processed in 0.061575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