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620|回复: 48
|
[教材分享]各种书写文体技巧
[复制链接]
|
|
作文技巧
自由活泼的散文
散文是所有文学样式中最自由活泼、无拘无束的体裁。轻便灵活,战斗性强,便于及时反映迅速变化的事物,富有现实性。报刊杂志最喜欢此类及时反映生活,短小隽永的文章。
它有时似银光闪闪的匕首,直刺敌人心脏;有时象抒情诗,抒发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有时如娓娓动听的故事,叙述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有时若一幅水墨画,描绘山光水色、花鸟鱼虫。
它体积小,容量大。宇宙之大,草虫之微,均可包容。可以“小题大作”,也可以“大题小作”,一事一物,抒发开去,感情的溪流,汩汩流出,想象的翅膀,振翅飞翔,思想的火花,迸溅生辉。它可以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也可以时而写景,时而叙事,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溶为一体,更见多采多姿。善于驾驭者,往往把风景、人物、议论、思想组织在一个题目下,象灵巧的蜘蛛网一样,熔炼成一篇情致隽永的散文。
散文的题材无限广阔,不应划地为牢,规定这应该写,那不应该写,应以作者的个性、爱好、素质、经历、思想感情而定。在这急遽变化的现实生活里,应加强作品的时代感,投身到当前大变革的洪流中去。用散文轻便灵活的形式,兴改革之风,赞创业之人,抒时代之情,绘神州之美。要把人民最关心的事情和愿望反映出来,体现时代的精神,开阔自己的视野,扩大自己的胸怀,与时代精神同步,和人民群众共呼吸。
无庸讳言,眼下有的散文写个人生活的抒情咏叹,往往沉迷于身边琐事,抒发自己胸臆里的那一点喜怒哀乐,而不能把个人感情的漪涟融汇于时代洪流中去,激起飞溅的浪花,反映时代的色泽。有的游记散文,大同小异,就是跳不出前人的臼巢,抒情写景没有新鲜感。有的知识性散文,老生常谈,找不到新的发现,论知识不如专家,谈文采又觉逊色。有的史料性散文,介绍的是人所熟知的史料,给人一种陈芝麻料谷子印象。有的时事性散文(杂文),缺乏“匕首”和“刀枪”的锐利,缺乏睿智和幽默,读来如报纸上平板的短评……所有这一些,就是缺乏强烈的时代感,和人民最关心的事物与愿望相游离。
鲁迅先生说:“生存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然而这不是小摆设,更不是抚慰与麻醉。它给人愉快和休息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鲁迅所处的时代是黑暗的旧中国,在那“风雨如磐”的日子里,他的笔象匕首和投枪,和读者一起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不愧是一个战士。今天,我们正全力以赴向信息化进军,我们的笔要为之谱写战歌,也要横扫进军路上的绊脚石。当然,也欢迎“给人愉快和休息”的美妙作品。
有人说鲁迅的散文看起来没有一篇紧扣题目,就题论题,散得很。实际上,他用自己精深的思想红线把生活海洋中的贝壳珠粒,穿缀成闪光的项链。虽然色彩斑驳,但却粒粒如数,虽然运思落笔似不经心,但字字珠玑,环扣主题。形“散”,而“神”不散。这种“散”与不散互相统一,相映成趣,是“神”与“散”兼备的佳作。
散文要有思想的光辉。散文家不仅应是美文家,更应是思想家。凡是读者赞叹击节,印象深刻的散文,大都含蕴着鲜明的立意,闪耀着思想的火花。
散文须有敏锐的思想,思想越是崇高,作品的艺术光辉就越强烈,越有艺术生命力。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一篇不到五百字的散文,而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就闪烁着永不磨灭的思想光辉,传颂千古,后人把它奉为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继承下来。
我们正处在新世纪大变革、大建设的崭新时代,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正在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化。新的人物,新的问题,新的思想,新的感情,新的道德观念,新的审美观念……要求散文作者去体验、观察、思索、反映,写出象鲁迅与范仲淹那样带有时代色彩的散文。写出为人民喜爱的佳作。
地球是很危险的,快回到火星去。
[ 本帖最后由 若凡~* 于 23-10-2006 02:21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4-2006 09: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散文的构思
散文,往往通过生活中偶发的、片断的事象,去反映其复杂的背景和深广的内涵,做到“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要达到这种境界,构思是关键。
构思,是作者对一篇作品的整个认识过程,从他对外界事物的最初感受到成篇的全过程。就是进入下笔阶段,也仍然在思考,在探索,在继续认识所要描写的对象,深入发掘其底蕴和内涵。这是一种复杂的、艰辛的、严肃的精神活动,是对作家人格、修养、功力的考验。由于事物间的联系是深邃而微妙的,作家要善于由表及里,从纷繁错综的联系里,发现其独特而奥妙的联系点,才能够从“引心”到“会心”,由“迎意”到“立意”。
构思的奥妙,不同的作家有不同发现。于是就出现了种种不同的构思方法──
秦牧的构思方法,有人叫做“滚雪球”。他写散文,起初的感受只是一点点,如一片小雪花,随着题材的增加,体会的深入,联想的开展,那感觉一步步膨胀起来,就象滚雪球一样。这里可贵的是最初的感觉,照秦牧的话说,它是事物的“尖端”部分,最富有“特征”的部分,一旦被作家抓住,就象一粒饱满的种子,落到肥沃的土壤里,作家用思想、感情的阳光雨露恩泽它,使它萌发成丰富的果实。这是一个核心,越滚越大,形成统一的构思。他的名篇《土地》、《社稷坛抒情》就是很好的例子。
徐迟的构思方法,叫“抓一刹那”。这“一刹那”他认为是事物的“精华”部分,最有“光彩”部分。抓住这“一刹那”,就抓住了头绪,抓住了中心,零散杂乱的材料才得以集中,才有了归宿。如他的《在湍流的涡漩中》的创作,正反两方面的教训都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总之,一篇散文的谋篇、构思,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方法,因人而异,不可强求一律,更不能照猫画虎,每人应有每人的独特方法,但讲究构思,则对每一个作家而言,都是极重要的。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4-2006 09: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记人散文应以情绘人
在社会生活的人际交往中,作者往往对熟悉的人产生深切的感情,受到这种感情的驱使,便会成为进入创作大门的引线。运用以情绘人的创作方法,是写好记人散文的关键。
散文的记人与小说的写人不同,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是虚构的经过典型化处理,人物个性化很强,并带有同一类型人物的共性,艺术信息的含量大,覆盖面广;而散文记人往往是选取生活中的真实人物,要求的是客观的真实,而不仅仅是本质的真实。因此,散文作者记人时,要注意把自己的心灵和热情融汇于所记叙的人物身上,做到以情绘人,描述传神,选取人物最富有特征的部分,进行描绘,使人物主体化,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这是写好记人散文的根本。
作者在写记人散文时,必须选取自己所熟悉的人,通过富有表现力的事件和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加以渲染,真正做到以情绘人,才会引起读者的共鸣。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4-2006 09: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寄情是散文创作的一种重要技巧
构思散文,最活跃的因素是情,因而寄情同散文创作密不可分。记人、叙事、写景、状物,只要想将“假想”织成一篇散文,首先要对欲写的内容“寄情”,或喜或怒,或哀或乐,或爱或憎,或怨或愁,将种种浓郁的不平静的心理反映,一一托放于各种材料之中。
其他体裁的文章,也都离不开情,都要有作者感情的投入和寄托。之所以把寄情作为散文创作的一种专门技法提出来,乃在于散文的表情达意有自己独特的要求和高度。
首先,散文创作要求作者寄托真情。即所写的细节须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十分具体的,对表现的事物特征应是恰切而鲜明的。作者抒发的情理应当符合生活的逻辑,笔下的人物不同于小说中的人物,一定得符合历史的真实。
其次,散文创作要求作者寄托深情。情动于衷,发自肺腑,出自内心。既丰富深沉,又凝聚感人,创造的气氛要浓,表达的情感要能在读者心理上产生一定的情绪强度,以致发生摇撼的力量。
再则,散文创作要求寄托诗情。既要有美好的想象,不是简单地传递信息,不是仅仅临摹生活景象。往往需要综合变形,改变事物的特征和关系,投上艺术的光彩,甚至制造幻觉,使读者仿佛亲自感受到难以抑制的情绪的颤动。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4-2006 09: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散文需要联想
一篇优秀的散文,几乎难以离开联想。所谓联想,是指对事物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想象活动。由一事物过渡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当人们由当前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者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波及到另一件事物时,都离不开联想。在这种联想活动中,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更容易鲜明和突出,作者的思想认识也能不断提高和深化。
一个作者的知识积累,储藏愈厚实,则对生活的感受愈敏锐,易于触类旁通,浮想联翩,文思泉涌。联想,在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回忆常以联想的形式出现,联想还有助于举一反三的推理过程。特别是在散文创作及其它样式的文艺创作中,联想有着增强作品艺术魅力的功效。
散文家的灵感,看似偶然,实则必然,迁思妙得,得自长期积累。积累愈厚,愈发敏感。散文不是贵在触发吗?由此及彼是触发,对于目前所经历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既是触发,也是联想。
深厚的积累,有助于触发的深化。要将“诗魂”变为诗,要从触发达到构思,还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要将许多旧经验溶化、抽象、加以重新组织,假若没有一定生活积累做凭依,想象、联想的翅膀则是飞不起来的。
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各种不同联系的事物反映在作者的头脑中,便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联想──
有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事物形成接近联想(如由水库想起水力发电机);
有相似特点的事物形成的类似联想(如由鲁迅想起高尔基);
有对立关系的事物形成对比联想(如由光明想起黑暗);
有因果关系的事物形成因果联想(如由火想到热)。
散文的联想,总是同精细的观察、细微的描述相结合。散文的画面,首先力求真实、具体,使人读之如身临其境,同时也要做到含蓄、深邃,使人读之能临境生情。作者给读者想象空间、回味余地愈大,则诗意的芬芳愈浓,这就离不开丰富而活跃的联想。
联想,实质上是观察的深化,是此时此地的观察,与彼时彼地观察的融会贯通。没有这种融会贯通,便没有感受的加深、思想的升华、诗意的结晶。如果说,精细的观察,为作者采集了丰富的矿石,那活跃的联想,则是对这些矿石的冶炼和加工。
联想不是凭着个人的闪念所得,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一个作家要想让联想的翅膀飞起来,没有广博的学识,不掌握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和底蕴,没有个人的创造性和激情,没有个人爱好的广大空间,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大空间,是高飞不起来的。只能象蓬间雀那样在草稍上徘徊,而不能象大鹏那样展翅万里,海阔天空自由飞翔。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4-2006 09: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散文的语言
散文笔调的魅力,固然来自作家的真知、真见、真性、真情。但要将其化作文学和谐的色彩、自然的节奏、隽永的韵味,还必须依靠驾驭文字的娴熟,笔墨的高度净化。
文采,不在于文字的花哨和刻意雕饰,而在于表情达意,朴实真挚。如堆砌词藻,就象爱美而又不善于打扮的女人一样,以为涂脂抹粉,越浓越好,花花绿绿,越艳越好,其实俗不可耐,令人见了皱眉。
散文作者,要有特别敏锐的眼光和洞察力,能看到和发现别人所没有看到的事物,还需有异常严密而深厚的文字功夫。创作时,不能心浮气躁,要静下心来,挖空心思找到准确的词句,并把它们排列得能用很少的话表达较多的意思。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言简意繁”。要使语言能表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简洁地描绘出人物的音容笑貌和主要特征,让读者一下子就牢牢记住被描写人物的动作、步态和语气。
散文的语言美,作家们有不少独到精辟的见解。秦牧说:“文采,同样产生艺术魅力和文笔情趣。丰富的词汇,生动的口语,铿锵的音节,适当的偶句,色彩鲜明的描绘,精采的叠句……这些东西的配合,都会增加文笔的情趣。”佘树森说:“散文的语言,似乎比小说多几分浓密和雕饰,而又比诗歌多几分清淡和自然。它简洁而又潇洒,朴素而又优美,自然中透着情韵。可以说,它的美,恰恰就在这浓与淡、雕饰与自然之间。”
散文篇幅小,容量大,行文最忌拉拉杂杂,拖泥带水,容不得老王婆裹脚布,又长又臭。简洁,并不是简境,而是简笔;笔既简,而境不简,是一种高度准确的概括力。杜牧《阿房宫赋》开头写道:“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仅仅十二字,就写出了六国王朝的覆灭。秦始皇统一了天下,把蜀山的树木砍光了,山顶上光秃秃的,就在这里,修建起阿房宫。短短十二个字,写出了这么丰富的历史内容,时空跨度又很大,真可谓“言简意繁”了。
潇洒,对人来说,是一种气质,一种风度。对散文来说,是语句变化多姿。短句,促而严;长句,舒而缓;偶句,匀称凝重;奇句,流美洒脱。这些句式的错落而谐调的配置,自然便构成散文语言特有的简洁而潇洒的美。
散文语言的朴素美,并不排斥华丽美,两者是相对成立的。在散文作品里,我们往往看到朴素和华丽两副笔墨并用。该浓墨重彩的地方,尽意渲染,如天边锦缎般的晚霞;该朴素的地方,轻描淡写,似清澈小溪涓涓流淌。朴素有如美女的“淡扫蛾眉”,华丽亦非丽词艳句的堆砌,而是精巧的艺术加工,不着斧凿的痕迹。但不论是朴素还是华丽,若不附属于真挚感情和崇高思想的美,就易于像无限的浮萍,变得苍白无力,流于玩弄技巧的文字游戏。
像生活的海洋一样,语言的海洋也是辽阔无边的。行文潇洒,不拘一格,鲜活的文气,新颖的语言,巧妙的比喻,迷人的情韵,精采的叠句,智慧的警语,优美的排比,隽永的格言,风趣的谚语,机智的幽默,含蓄的寓意,多种多样艺术技巧的自如运用,将使散文创作越发清新隽永,光彩照人。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4-2006 09: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随笔写作
随笔,是某个人自己的手笔;随笔的妙处并不在于题目,而在于个性的魅力。随笔自然要写出某种“有意思的”东西,某种可供人嗅察、听到、看见、感知、想象、思考的东西;但是最根本一点,作者必须有自己的看法,这看法又必须在他自己的心灵中自然形成,而随笔的魅力即依靠着酝酿和记录下这看法的心灵的魅力。由此可知:随笔不必有什么固定的内容,也不必有什么知识性的、哲学性的、宗教性的或什么滑稽性的目的——然而,对这种种题目也并不一概排除。唯一不可缺少的东西却是那内容或思想必须经过活泼泼的理解,受到作者喜爱,对其妙味有所会心,并把它富有情趣地表达出来,这也不必遵循什么特定的规则。文学本来不外是生活中某种事物的反响,人类某种表达习惯的再现。例如,戏剧演出便是借助于视觉和听觉来摹拟生活;此外,还有说书人或民间歌手的说唱、歌谣、信札、谈话——人类的一切表达形式、交流形式在文学当中无不可以找出自己的相应类别。而作者在随笔中所要表达的那种感想,那种心情,若用古歌谣中的词句来说,就是:“我对我自己说道——我说。”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4-2006 09: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说叙述性语言的更新
叙述是中长篇小说写作的主要手段,它最能体现出一个作家的语言风格和文字功力。
小说由全知视角的叙述方法进入到自知视角叙述方法的演变,由以情节故事为主到以人物性格塑造为主直到人物内心世界的解剖的小说审美的深化,叙述语言越来越显示出重要的地位。比如意识流小说不仅主要运用叙述语言,而且又着重在人物心理活动及生理感受的叙述上,即味觉、嗅觉、听觉和视觉带来的印象,因而把精神世界和外在世界联系起来。它即使在描写外在世界的时候,写的也还是外在世界通过人物自我感受的纯客观的描写。
当代小说的更新,主要表现在叙述语言的更新上。作者要想作品崭露头角,必须千锤百炼自己叙述语言的本领。
当代小说语言的更新,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打破叙述语言传统的局限性,扩展和伸延叙述语言的表现力;二是渗透和吸取姊妹艺术的特点,丰富表现手法。
词汇和句子,是语言的先决条件,本身具有节奏、韵律、色彩、结构等形式因素,可以构成独立的形式美、音乐美和雕塑美,当代小说家喜欢色彩词汇的运用,以刺激读者的审美器官,进而在他们的脑海里浮现出色彩斑烂的生活画面,获得一种特殊的艺术享受。
小说语言中的人物语言由于要受人物自身的思想性格制约,所以比叙述语言要单纯得多,又由于不少作家还把人物语言有意识地转换为叙述语言,从而更加削弱了人物语言的作用。
在叙述语言的更新上,当代小说家们使出了尽可能有的招数,例如──
第一,当代小说语言在句法上的变化:词义配合的变异性,句子的残缺性,蒙太奇的语言。
词义配合的变异性。指有的小说家在结构句子时,有意背离词义搭配的常规,利用词的临时性转义的修辞方法,造成词义配合的变异性,以表现作家和人物特殊的心理感觉。
句子的残缺性。指有的作家在小说语言中有意省略了一些东西,给人一种残缺不全的感觉,如有的句子有上句没有下句,有问话没有答话等,这些省略部分,留下了一些空间,让读者用想象去弥补和丰富,这样一可以增加小说语言的密度,二可以调动读者阅读的积极生,三可以洞察作家和人物的心理感觉和观念意识。
蒙太奇的语言。指有的当代作家借用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来丰富自己的语言手段,用一个个短句,组成一个个生活画面,犹如一个个电影镜头在人们眼前跳跃闪现。这些平行式的短句,一是含纳着丰富的生活容量,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以致推敲、分析的余地;二是这些非连续性短句也加快了语言的节奏感。
第二,当代小说对姊妹艺术语言的借鉴和吸收。
这种借鉴和吸收其他艺术的特点融合到小说中,也就是把其他艺术特有的艺术语言系统吸收到小说的叙述语言中,这在小说中已屡见不鲜。如造型艺术的线条、色彩,音乐的节奏、音响、旋律,电影的蒙太奇等。当代小说不再限于一个传统的叙述方式,可运用声(音响、旋律、节奏)、色(色相、色度)、形(线条)等多种多样语言系统融合在自己错综复杂的叙述语言中自由交叠,从不同的感觉、知觉范围(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引起读者的视觉效应,使形象构成立体的质感和美感。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4-2006 09: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稿十忌
一忌字迹潦草 字迹潦草,使人难以辨认,要靠上下文来猜,有时还猜不准。
二忌标点混乱 如随便点上一点,既不象“、”又不象“,”,使人无所适从。
三忌规格不一 如译名不统一,阿拉伯数字和汉字数字混用,技术规格不统一。
四忌生造汉字 滥用、误用简化字、异体字或生造根本没有的汉字。
五忌抄写不校 誊抄过的原稿不认真校对,很可能使错讹漏网,影响文稿质量。
六忌外文草写 因排、校者未必都通晓外文,最好写正体字。
七忌铅笔改稿 因铅笔字迹容易模糊,原稿经过辗转使用,到校对时铅笔改动已经极难辨认。
八忌画改过乱 画改线路不明,纵横交错,朱墨相重,容易出错。
九忌符号不明 改稿时不使用通用的符号而用只有自己懂的符号,使人无法了解。
十忌加工不细 文稿编辑加工粗糙,影响出版部门工作甚至造成差错。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4-2006 09: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
对联是一种文学形式的应用文。应用范围广,园林胜境、亭台楼阁、婚丧喜事、寿祝庆典、游乐交往、铭心励志都可以用。对联兴于五代,盛于明清,现仍被人们喜爱。因此对联优美精巧,能够灵活多样地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愿望等,既可以激励自己,又可以教育别人,既有趣味性,又有艺术性。
写对联首先要看对象和场合,要力求切合当时当地的其人其景,不能乱用。如春联、寿联、婚联、挽联、励志联等固然不可混淆,就是用于山川名胜、楼台亭阁,也要有各自的特色。另外,同一种对联,还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如春联,今年的与去年的、甲地的与乙地的就应各不相同;寿联、婚联、挽联更要根据不同对象写出个性与感情色彩。如不管时间、地点和人物的不同而乱写,不仅写不出好对联,还会闹笑话。
其次,写对联讲究对仗工整,整齐美观。对联虽只有两联,但要求十分严格,好的对联不仅要字数相等,还要意思相对,虚实相对,平仄相对,含义深远,音调铿锵。如杭州岳坟前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意思上是把爱国名将岳飞与奸臣秦桧等人作了鲜明对比,爱憎分明;形式上,词性、结构、平仄以至色彩等,都十分妥贴完美。对联的对仗有所谓正对(上下联所写之事是一个完整的意思)、反对(上下联意思相反相成)、串对(下联为上联的补充)之分,另外,在遣词造句方面还有许多讲究,如嵌字、藏画、寓典、谐音、回文、叠字、拆字等,有些是文人卖弄才学的游戏文字,不足为训,但多数仍有助于对联的精巧,值得学习借鉴。
第三,对联全用竖写,上联在右边。有些对联(如春联)多数有横联,又叫横披,一般用一个四字句,意思也要与上下联相关,并有“点睛”作用。对联的字数没有明确的规定,一般以五、七、九言较常用,也有短至二字,长至数百字,仍称对联的。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4-2006 09: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怎样写春联
贴春联是春节的主要风俗之一。它可以给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是我国城乡人民十分喜爱的春节活动之一,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文学色彩的娱乐活动。
春联是对联中的一种,平时贴于门上叫门联,贴于柱子上叫楹联,贴于室内的叫堂联,以及名胜古迹、神庙奇观、高山石壁等随处可见的殿堂联、山水联、亭台联等。
写春联要求红纸、黑字或金字,纸的长短和宽窄要根据房门的大小而定,字迹要美,内容要新,气魄要大。可以根据家庭情况编写春联,也可以到报刊杂志上选用。这方面材料很多,如果自己写不好,也可以求人写,或到街上买现成的对联。
贴春联有传统规矩:
①竖着写,竖着读,竖着贴。
②贴时自右而左,先上联,后下联。
③上联贴于右手一边,即门之左边;下联贴于左手一边,即门之右边。
④上联与下联,不可任意倒贴。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4-2006 09: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怎样写贺年片
贺年片,据传说起源于汉代,当时称为“名刺”,唐宋时称为“门状”,明清时则称为“红单”。现代的贺年片,形式多种多样,作用也大有扩展。除了祝贺新年之外,还起到某些宣传教育的作用。有的印有名人名言,有的画有别致的彩画,有的还可以兼作书笺。
贺年片,一般在元旦前夕到书店或街头书摊上购买,可根据赠送对象的年龄、工作、爱好等进行选择。
贺年片的写法很简单,主要写上自己祝愿的话,如“祝您新年快乐”,“祝您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大成绩”,“祝你学习进步”,“祝您老健康长寿”等等。
开头写上对方的姓名或称呼,末尾写上本人的姓名和年月日。要求字迹清楚、端正、文雅。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4-2006 10: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日记
日记是有关个人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记录。坚持写日记有许多好处:一可以备忘,二可以锻炼思维能力,三可以提高写作水平。许多大文学家、革命家、科学家和先进人物都有写日记的良好习惯。
日记的内容丰富多彩,可以无所不包。一切有关个人的生活、交往、工作、学习、思想、认识、情感、体会,以及所见所闻,都可以写成日记。形式上也比较自由,长短不论,记人、记事、议论、抒情均可。
常见的有几种:一是备忘式的,如鲁迅的日记,只是按日作纲要式的记载,十分简略;二是感想式的,如雷锋式的日记,多记自己的学习心得,比较详尽和完整;三是素材式的,多为作家们所采用,常对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作文艺性的细腻描绘;其他还有专题式的、综合式的等形式。究竟采用哪一种形式,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决定。有一些文艺作品虽采用日记的形式,如鲁迅的《狂人日记》等,那已不属于应用文的范围了。
写日记要做到:
一、要坚持天天记。这样较有价值和意义。如果因事因病中断了,可以补记。因此,一般日记都写出时间(年、月、日和星期几),有的还写明天气、地点。
二、要有选择地记。每天发生的许多事,不可能也不必要全部记入日记。一般只要选记自己认为最重要、最值得记的事就可以了。如鲁迅的日记,记的都是一些比较容易遗忘的事情。雷锋的日记则多半是记他读书后感受最深的体会。日记的内容可多可少,少的可以不分行,不分段,一统到底;多的可以按事件分段,还可列出标题,以备查阅方便。
三、要真实。写事件必须是亲自经历的,写感想必须是真情实感,不能做作,不能编造。语言要求朴实、自然、清楚、明白。如果真假混杂、语言夸饰,不仅对自己没有好处,还可能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混乱。鲁迅等名人的日记,正因为真实,才成为研究他们和那个时代的宝贵资料;如果真假混杂,就没有价值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4-2006 10: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书笔记
又称读书随笔、札记等,指读书时记下的文字。包括读书心得、体会、感想、摘录、质疑、考证等,内容无所不包,形式极为多样,是一种使用十分广泛的文体。笔记在我国出现比较早,魏晋南北朝时就有《世说新语》一类专著,唐宋以后,更是大有发展,成为中国文化一大特色。
笔记主要特点:一是内容广泛庞杂。举凡天文、地理、文学、艺术、典章制度、风俗民情、琐闻轶事、神鬼怪异、医卜星相,几乎无所不包。可以说,有什么书就有什么笔记。总之,凡是你感兴趣的或认为能派用场的或有感触的,都可以写成笔记。二是形式上十分自由。写笔记几乎没有什么限制,摘、抄、评点、议论、抒情、描绘,甚至吟诗赋词,都无不可;另外,字数多少,篇幅长短,可随意而定。
写读书笔记,要注意几点:
①应是从读书(报刊)中引起的,离开了书,就成了别的文体。因此,笔记一般都要载明材料出处。
②最好一则笔记记一个问题,如内容、感想多,可写成几则,不要混在一起。这样便于整理和以后使用。
③一个故事、一句话、一个数据、一段议论,不论大小均可用作笔记的材料。但决不能肢解原文、歪曲原意,也不要把自己的感想或增添的材料与引用的原文混杂在一起。
④笔记积累多了,最好能分类整理,编出目录索引,并可在此基础上,考虑撰写较系统的论文。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4-2006 10: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卡片
卡片是积累资料的一种手段。根据不同的用途,常用卡片有以下几种:
一、作为财产管理的书目卡。
二、作为记载书名篇目的目录卡。
三、作为资料摘录的文摘卡。
四、作为记载心得体会的心得卡。
前两种卡片主要是作登记备查用的,比较简单;我们只从写作角度介绍一下后两种卡片的制作。
文摘卡,主要摘录本人需要的有关内容,不掺杂自己的意见。它有几种摘法:
①摘录原话。要求绝对忠实原文,连标点都不许改动;如认为有错,只能加括号,用按语指明,不能径改。
②摘其大意,可以改变原作词句,但应尽可能地忠于原意,并保持原文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不得肢解他人观点,更不能斩头去尾,移花接木,无中生有。
③在摘录大意时摘引某些重要的原话,以引号标出,引号内的话必须忠于原文,不得篡改。
这类卡片的后面均应写明摘引文章的作者、作品名和出版单位、时间,以便需要时核对。
心得卡,主要是记载读书心得,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读书笔记”。它偏重主观感受,写法也极为多样,批注、评论、分析、感想、辩驳、考证等都可以,但总要从所看到的材料中引出来,所以也要注明出处。写规模比较宏大的作品时,常用这种卡片作为“原始资料”的积累方式。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4-2006 10: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刊词
报纸刊物创刊或复刊时,照例应有一篇发刊词或复刊词。它是编者在读者面前的第一次亮相,也是编辑创办该报刊的“宣言”,因而有助于读者对报刊的了解,能帮助报刊迅速扩大影响。发刊词有时为了显得别致一点,也称“见面的话”、“开篇絮语”、“致读者”等。
发刊词在写法上,可以百花齐放:或明白晓畅,如晴川丽日;或含蓄深沉,如林海云涛;或激情磅礴,如大江东去;或舒徐婉转,如幽兰飘香……这种不同的风格,和报刊的性质有关,和特定的时代气氛有关,也和编者的审美情趣、精神气质有关。但不管以什么面目出现,一般都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第一、介绍本刊(报)的性质;
第二、阐述办刊(报)的宗旨;
第三、明确读者对象;
第四、宣布办刊(报)的方针;
第五、提出关于稿件方面的要求和对作者、读者的希望。
当然,在具体写作时,不必面面俱到,而应有所侧重,有所创造,突出特点。一个报刊要有自己的个性,在发刊词上就要体现出来。所以,发刊词写法要因刊而异。为了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发刊词除了旗帜鲜明、富有个性之外,还应注意态度的诚恳,要让读者有亲切感。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4-2006 10: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小传
编写作者小传的目的,是为了宣传作者,扩大影响,让其更广泛地得到社会的了解和承认;同时,也是给读者正确理解作品提供方便。鲁迅说过:“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读者了解了作者,再去读他的作品,便会得到更多的收获,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作者小传是一种以简洁的文字,介绍作者生平中的主要史实以及创作、研究活动中主要成就的微型传记。读者不仅能从横的方面了解作者的年龄、单位、职业,还能从纵的方面,观察到作者在生活和创作道路上留下的足迹。
写作者小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注意稳定性。特别是图书,再版机会较多,要长期留传下去,因此一些不够稳定的材料,如作者的现任职务,正在撰写的著作之类,就不宜写到小传中去。
二要注意准确性。小传中的内容,是带有史料性质的,有的可能被广泛引用,一旦失实,容易以讹传讹,造成混乱。因此,编写作者小传,要以可靠的材料为依据,并应作必要的核实。
三是要注意分寸感。特别对作者及其作品的评价,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滥用“著名的”、“杰出的”一类形容词,乱戴“名家”、“新秀”一类桂冠。
此外,作者小传还应该在“小”字上面下功夫:小巧、精悍、扎实,言之有物。在文字风格上,最好能少一点“履历表”的色彩。写作者小传,也是向社会介绍和推荐人才,不仅要有严肃、冷静的态度,而且要有饱满、动人的热情。这样写出的小传,就能让人觉得可靠、可读而又可亲。
一般的传记和自传,除了内容更加充实、丰富,写法更加多样之外,基本原则与作者小传是相通的。
【例如】韩愈(768-824),字退之,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幼年时期贫穷孤苦,由嫂抚养。刻苦学习,公元七九二年考中进士。公元八一七年,宰相裴度督率李塑(说明:塑“土”字底应换成“心”字底)等诸将平淮西藩镇,韩愈任行军司马。公元八一九年因谏唐宪宗(李纯)不要迎佛骨,降职为潮州(今广东)刺史。他是唐朝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是古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极力反对六朝以来的追求丽辞僻典的文风。他在散文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反对一味模拟古语,提倡散文语言要有独创精神。他提倡把文章写得通达顺畅,合乎文法。著作有《韩昌黎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4-2006 10: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编后记
后记是在正文结束以后,就书刊或文章中的有关问题,向读者所作的补充交代。编、著、译、校,报纸、刊物、著作、文章,都可以有后记。著译后记,也可称为跋或书后。编辑所写的则称为编后记,以报刊应用较广,资料书也较常见。
刊物的编后记,有针对整期内容的,也有针对某篇文章的。针对整期内容的,约略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以谈论作品为主。或推荐佳作,评论新人,以引起社会的重视;或从作品中引出问题,提请读者开展讨论;或就某些作品发表编辑部的看法。旨在扩大作家、作品的影响。
另一类是以交代编辑业务为主,有时是解释一些问题,有时是提出一些要求,有时则是公开一些设想。旨在争取读者的谅解和配合。
如果编后记的内容较为重要,或者编者觉得应该及早让读者了解,也可用卷前语、前言的形式出现。针对单篇文章的,也约略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说明作者或作品的情况,提供理解正文的一些材料。
一类是借题发挥,阐发编者的见解,有时也可写成随感或短评。
这两类都有指导阅读的作用。同是针对单篇文章,编后记和编者按在内容上和写法上是较为接近的。采用哪一种文体,主要取决于编者的态度。如果有所强调,一般以编者按为宜。
写好编后记,关键是要有感而发,有事可记。“等因奉此”,应景凑数,空洞表态或言不由衷,都只会使人觉得无聊,不如不写。事实证明,只有“编”得好,才能“记”得好。倘若编者没有坚定的方针,刊物没有自己的个性,审稿没有敏锐的眼光,要写好编后记,恐怕是不可能的。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4-2006 10: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序跋
序,又称叙、叙文、叙言、序言、序文、引、引言、导言等。据说序始于孔子的赞《易》。序在古代多放在书的后面,现在一般放在书的前面,而把放在书后面的序称为后序或跋。序跋的内容、体例大致相同,因而可合称序跋文。一般的书有序无跋,如觉得序意未尽,后面仍可有跋。
序有自序和他序之分。自序偏于说明著作宗旨、撰写经过、编写体例等,还可就书中的重点和难点,作简要的阐述。自序有时也称前言。他序则常常要对作者、作品作介绍和评论,或对书中的观点作引申和发挥。自序和他序可以并用,不同的观点还可以展开争鸣。
一般的读者都有读书先读序跋的习惯。他们把序比喻为“游园的向导”,所以有的书也称序为导言。不论是自序还是他序,都承担着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图书内容的任务。因此,序的第一要义,应是坦率、诚实、中肯,要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为人作序者,要深入了解作者,认真地研究原著,不能凭道听途说的材料或浮光掠影的印象去敷衍成篇。大凡名家,总在某一方面学有专长。由名家作序,可以帮助读者深入堂奥,也有利于扶植人才。然而,只要有真知灼见,即使不是名家,同样也有作序的资格。序风是文风的一个方面。有少数人碍于情面,逢面作“序”,由于没有认真读过原稿,只好七拉八扯罗列琐事,或兴之所至地铺演轶闻,结果序和正文常常是风马牛不相及,有序等于无序。这实在是一种不好的文风。
序大都是夹叙夹议。偏于叙的,有散文的特点;偏于议的,有论文的特点。散文也好,论文也好,都要言之有物。散文要以材料的丰富和文笔的多姿见长,论文则要以论点的深刻和分析的透辟取胜。在各种应用文体中,序是具有较大的文学价值或史料价值的。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4-2006 10: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题解
题解多是对文章的题目和作品进行概括的解释,一般是介绍作品的背景、意义、影响,作者最初的署名,作品最初发表的时间和刊物的名称等,有的还对作品作出评价或按读者对象的不同作一些具体的分析,以帮助读者正确理解与把握作品的内容。题解一般用在文选等比较严肃庄重的著作中,有的象注一样放在文章后面,有的在题目的同一页正文后面加线条用小号字表明。
写题解要紧扣题目,有的放矢。把与本题有关的主要内容告诉读者,为的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精神。可有可无的或无关的内容都应尽行删去。因此,题解的文字要力求简明扼要,详略得当,一般应控制在几十字到一百字左右。文章长、内容丰富的,题解可适当长些。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