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48|回复: 0

中國科學家首次在蕨類植物中發現稀土成礦現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5-11-2025 09: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香港文匯網記者 劉凝哲 北京報道)稀土元素被譽為「工業維生素」,是人工智能、新能源、國防等高新技術領域不可或缺的核心戰略資源,也是全球供應鏈中風險較高的關鍵原材料之一。然而,傳統稀土開採往往伴隨着嚴重的環境生態破壞。有沒有更清潔、更可持續的稀土獲取方式?大自然或許早已埋下線索。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獲悉,該所朱建喜研究員團隊取得重要研究進展:他們在一種名為「烏毛蕨」的蕨類植物體內,不僅發現大量富集的稀土元素,還首次觀測到這些稀土在植物組織細胞間「自我組裝」,形成了名為一種叫「鑭獨居石(Monazite-(La))」的礦物。這是科學家首次在天然植物中發現稀土元素的生物成礦現象,通常這種礦物主要在岩漿或熱液活動等地質過程中形成,需要較高的溫度環境。

烏毛蕨屬於一類特殊的稀土「超積累植物」,彷彿土壤中的「稀土吸塵器」,能高效吸收並濃縮分散在環境中的稀土元素。研究顯示,在其葉片的維管束和表皮組織中,從土壤中吸收的稀土元素會以納米顆粒形式沉澱,並進一步結晶成磷酸鹽稀土礦物。這一過程,實際上是一種植物的自我保護機制,就像是植物在體內「打包封存」有毒物質,把可能傷害細胞的稀土離子,穩穩鎖進礦物結構中,實現稀土的鈍化和自然「解毒」。


稀土元素在烏毛蕨中生物礦化為獨居石納米多晶聚集體。(研究團隊供圖)
獨居石是工業上重要的稀土礦石,但天然獨居石中常伴生放射性鈾、釷元素,給開採與應用帶來挑戰。而烏毛蕨在自然生長的常溫常壓條件下所形成的「生物獨居石」,純凈、無輻射,展現出極具潛力的綠色提取前景。

過去,科學家們發現微生物和動物能在體內「造礦」,比如貝殼及珊瑚中的方解石和文石、動物牙齒和骨骼中的磷灰石。但植物界的「礦物製造能力」卻長期被低估——此前已知的僅有少數幾種,如方解石和草酸鈣石等鈣質晶體以及植硅體。這一次在烏毛蕨中發現稀土成礦,不僅刷新了人類對植物礦物機制的認知,也為近千種已知超富集植物的研究打開了新窗口。

該研究成果於11月5日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環境科學與技術》(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該工作不僅揭示了植物對稀土的「解毒」與礦化機制,也為未來稀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提供了新路徑:通過種植烏毛蕨等超積累植物,可在修復污染土壤、恢復稀土尾礦生態的同時,從植物體中回收高價值稀土,真正實現「邊修復、邊回收」的綠色循環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8-11-2025 06:59 AM , Processed in 0.087452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