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书,在那个零用钱不多的年代,不是人人都买得起。想看漫画,要和朋友借,或是你买这一期,我买下一期,然后一起“公司看”。谁没有试过老师讲课,把书藏在桌子抽屉里,偷偷翻阅......在家里就把它夹在课本里,假装温习功课,然后要小心提防免得被妈妈发现后,随时来个“炒果条”(藤条)侍候。 一本本的漫画 是每个孩子童年最想拥有的,如果你也有这种回忆,那你一定很羡慕现在的孩子。 让孩子看漫画好过玩电脑 佳礼记者在访问时发现,大部分的现代家长,都愿意让孩子们买漫画。有些家长说,小时候自己的父母不让他们看漫画,出于弥补还有抱着“同理心”,他们现在都让孩子能够选择喜爱的课外读物,包括漫画。 “让他们看漫画,至少还是拿着书,不会一整天都在上网,双手不离电子产品。” 的确,这是每个现代儿童,最真实的童年写照。 在漫画与电子产品比较下,家长更希望孩子手上拿着的是漫画书,至少不再只是沉迷于网络世界。 市场占有率增加 本地漫画崛起? 虽然本地漫画市场曾是港漫、日漫及韩漫的天下。不过,在本地题材更能引起本地人的共鸣下,近十年来,本地漫画市场也逐渐崛起。 时至今日,在大马的漫画市场,本地作品的市场占有率已经不输国外漫画。 不过若仔细研究,你会发现本地市场上最多的作品主要集中在儿童漫画,就连少年漫画也买少见少。 显然地,网络阅读模式,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让其他类型的漫画创作(针对儿童市场以外)在销售上面对一定程度的挑战。当更多人选择从网上下载,同时可以用电子付费、甚至是网上免费阅读的方式看漫画,传统的实体漫画也面临淘汰的挑战。 Roots Studio漫画工作室负责人刘少鸣表示,这其实是全球的趋势,在实体漫画逐渐式微后,不少日韩漫画已经改变作法,推出全免阅读的网上漫画,仅从广告获取收入。 他表示,本地漫画的发展因为起步比国外晚,虽然暂时还没有明显的衰退现象,但是本地出版社也必须思考该如何改变。 “电子漫画需要很多资源,比较困难,目前本地流行成立工作室的作法,可以打造出漫画的品牌,集合众人的力量,至少比单打独斗更容易推动本地漫画的发展。” 工作室打造本地品牌 但打造不出下一个“明星漫画家” 是的,不少本地大型漫画出版社开始仿效国外漫画工业,成立漫画工作室,进而发展出流水线的作业方式。 不过,这样的方式肯定也有它的优缺点。 除了市场局限外,流水线型的工作室也引发其它隐忧。有者说,加入工作室的漫画家能够拥有创作的平台,也有了固定的收入。但可惜的是,由于工作室以集体创作的方式,基本上不会特别强调画者是谁,因此嫌少有人知道这些漫画是谁画的。这样一来,本地可能就缺乏像徐有利(《哥妹俩》作者)、黄俊杰(《黑色水母》作者)或王德志(《平旦漫画》作者)这样能累积自己名气的漫画家。 竞争太激烈 独立出版社另觅出路 另外,一些独立出版社也表示,因为资源不足,无法和这些大型工作室硬碰硬,只好另觅出路。比如出版贴近少年读者的流行趋势、时下话题的书籍,做大型出版社较少开发的题材。 像万挠男孩出版社社长钟进贺就指出,小小出版社原本出本儿童教育漫画,但是在市场竞争激烈下,他们现在已经减少产量。 “市场上都是恐龙、探险系列......大工作室比较有资源,可以付更多稿费给优秀的漫画家,竞争激烈。” 看来本地漫画市场虽然表面上蓬勃发展,但实际的情形,却是“内忧外患”。若只是单恋一枝花,百花什么时候才可能齐放呢? 【佳礼记者 廖于绯、张骏杰 实习记者 黄诗尹 报道】 |
江夏 发表于 1-8-2015 12:03 PM
別去看像【強殖裝甲】這類鳥漫畫,連載廿多年、變成年刊,到現在還沒完。
kitkatlow 发表于 2-8-2015 12:34 PM
而且毫无迹象会完结,还在不断制造谜团。。。
做人真的要健健康康长命百岁啊
江夏 发表于 2-8-2015 03:39 PM
画风也转成一格漫画和四格漫画,一栋别墅外貌、一所废弃工场,就一页;然后脸部特写、汗颜,三四格就一页 ...
kitkatlow 发表于 2-8-2015 03:42 PM
我怀疑他在外地旅游,吩咐助手画几十格沙漠建筑基地房子风景,回来自己补几个角色进去就交货。。。
camel1213 发表于 31-7-2015 08:53 AM
漫画 看了让人很开心。。。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