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则新闻像块巨石,压在许多人的心上。一个本应憧憬未来的17岁少年,却选择了最决绝的方式,让一个家庭瞬间崩塌。 当震惊与悲痛慢慢沉淀,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叹息。因为这起悲剧,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伤口,更是对我们整个社会安全网的一次沉重叩问。这篇文章不想指责任何人,只想邀请同在佳礼(Cari)社群的每一位朋友,一起来思考:为了我们的孩子,我们能做些什么?
1. 青少年的“无声呐喊”,我们听见了吗? 我们常说“现在的孩子很脆弱”,但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他们所背负的隐形重担?来自SPM的升学压力、父母的期望、同侪间的比较……这些压力汇集起来,足以在一个年轻的心灵里掀起一场完美风暴。 当孩子变得异常沉默、易怒或孤僻时,我们是将其视为“青春期叛逆”,还是读懂了那背后的求救信号? 我们的社会,是否教会了孩子们,当撑不下去的时候,承认自己的脆弱并向外求助,是一种勇气,而不是懦弱?
2. “为你好”的爱,为何变成了枷锁? 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然而,当这份爱只剩下对成绩的追问、对未来的规划,以及日复一日的“责备式关心”,它就可能变成一把温柔的刀,割裂了最亲密的关系。 在我们的家庭里,是否有一个空间,允许孩子安全地表达他的挫败、迷茫和不满? 亲子沟通,是否能从“我要求你……”的单向指令,变成“我感觉你……,我们可以聊聊吗?”的双向理解?
3. 教育的目标:是培育“全人”,还是“考试机器”? 当整个教育体系都在为分数和排名而运转时,我们是否忽略了比知识更重要的事——生命教育、情绪管理和心理韧性?如果学校只教如何解题,却没教如何解开心结,那么我们培养出的,可能只是脆弱的“高材生”。 校园里的辅导室,是否是一个让学生感到安全、愿意吐露心声的地方?我们的辅导资源是否足够? 我们是否能共同努力,打破“唯成绩论”的文化,让孩子们明白,人生的价值,远比一张文凭来得宽广。
4. 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安全网的一份子 这起悲剧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不足。对心理健康的污名化、社区支持的缺乏,都可能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们不能置身事外。你我的一句关心、一次分享、一个不带批判的眼神,都可能成为接住一个坠落灵魂的力量。
我们可以做什么? 悲剧无法挽回,但我们可以选择不让它白白发生。 从家庭开始:每天花10分钟,放下手机,和家人聊聊学习工作以外的感受。 从学校做起:推动更多关于情绪管理和生命教育的课程。 从你我做起:将下面的求助资讯分享出去。让更多人知道,在黑暗中,他们并不孤单,永远有光可以寻找。
如果你或身边的人正在经历情绪的风暴,请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寻求帮助,是爱自己的第一步。
马来西亚精神健康协会 (MMHA): 03-2780 6803 该协会为面临心理健康问题的人士提供电话支援。 Befrienders 心灵扶助会 (24小时): 03-7627 2929 / 03-7956 8145 Befrienders 是一个为感到孤独、忧郁、绝望或有自杀念头的人提供免费情绪支持的非营利组织。 Talian Kasih 爱心热线 (24小时): 15999 / WhatsApp 019-2615999 Talian Kasih 是马来西亚妇女、家庭及社会发展部设立的24小时热线。 民众可以进行投报或咨询,服务范围涵盖家暴、虐待、辅导、福利等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