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新年应该怎么称呼,以及其他语言译法近来成了一些国家争论的话题,例如大马华人自从懂事起,一般都是说农历新年,英文一般都是“Chinese New Year”,但是来自韩国首尔私立大学诚信女子大学的教授徐坰德,却在日前希望大家能展开一项活动,把农历新年的英文译法从“Chinese New Year”改成“Lunar New Year”,因为该节日并非中国独有节日。 他也指出,农历新年也是韩国、越南及菲律宾等亚洲国家节日。网上,有一些人留言支持,但辽宁社科院朝鲜韩国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吕超则反问:“农历是相对于公历来说的,如果徐教授知道农历纪年法也是中国人发明的,是不是又要弃用『Lunar New Year』的叫法了?” 而韩国网媒WOW Korea也报导,称韩国网络外交使节团(VANK)近日积极对外宣传,呼吁各国为农历新年“正名”,把“Chinese New Year”改称“Lunar New Year”。VANK先前才因联合国在庆祝农历新年的纪念邮票标示“Chinese Lunar Calenda”(中国农历),而寄信表达抗议。 近年来,新年应该以哪个名字称呼成了许多人讨论焦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华人一般都是称为“农历新年”,而中国则是称之为“春节”。其他国家如韩国称为“설날”、越南人则称为“Tet”或“năm mới am lịch”(越南新年),日本没有庆祝农历新年的习惯,但部分仍会庆祝的地区(如冲绳),会把其称为“旧正月”,印尼华人则习惯称为“Tahun Baru Imlek”,其中“Imlek”取自福建话“阴历”(即农历)的发音。 徐坰德和VANK一唱一和的行为早有先例。2020年12月初,徐坰德和网络外交使节团(VANK)联手,要求中国百度百科在“泡菜”词条中删除“韩国泡菜源于中国”的表述。2021年1月20日,VANK在全球最大的请愿网站Change.org上发文,妄称“中国窃取韩国文化”,并配上泡菜的图片,进行签名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近年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中国新年”逐渐被提倡起来,特别是英语地区。如2018年,新华社的英文稿把印尼总统佐科的印尼语贺词“Selamat Tahun Baru Imlek”,译作“China's New Year”。原文中只有农历新年,但被翻译作英语时便成为中国新年。 中国名模特儿刘雯也因为曾在Instagram写下“Happy Lunar New Year”,却被来自中国的网民批评,称她“不爱国”、“忘记自己是中国人”,最终刘雯为了息事宁人,将文字改为“Happy Chinese New Year”,同时做出道歉。 针对新年称呼争议,印尼华裔学者廖建裕表示,农历新年或春节一直都没有牵涉民族主义的意思。但在近年中国强调民族主义的情绪下,使一些人认为庆祝新年应该以“中国新年”称之。甚至认为随着中国崛起,中国人应该更有“自信”,不用Chinese New Year就是一种否定中国的“辱华”行为。
尽管农历始于古代的中国,农历新年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但廖建裕指出,现今农历新年已非中国或中国人的专利。在东南亚华人都各自国族认同的情况下,应该回到农历新年最初春节意涵,而非用其来强调任何国家或民族的东西。
|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