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佳礼资讯网 返回首页

jackson_sie的个人空间 https://cn.cari.com.my/?5968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五仙古观

已有 873 次阅读28-11-2012 06:02 PM |个人分类:广州古跡| 美丽的神话, 广州, 越秀区, 北京路, 老百姓

在惠福西路有这么一座道观,历经数百年风云变幻,门口的石麒麟也已面目模糊,却因一个美丽的神话而盛名不衰。 传说远古时代,广州连年灾荒,民不聊生。一天,有五位仙人分别骑着五只口衔稻穗的仙羊,驾着五彩祥云降临广州,把稻穗送给了老百姓。从此,这里风调雨顺,年年丰收,广州成了富饶的地方。广州人为了感恩,在此修建了五仙观。观中塑有五仙骑羊像,把五仙称为谷神,广州也因此得名“羊城”、“穗城”。 在五仙观内的一块北宋碑刻上,最早记载了“五羊衔谷”以及广州得名“羊城”的传说。 潘舜(越秀区博物馆宣教部部长):北宋的重修五仙祠碑刻于1114年,说明了当时的五仙观已经存在了1300多年,或者最少都有八 九百年,五仙观存在了两千多年从这里也可以推断出来。1114年再往前推八九百年,也差不多有两千年左右的样子。 据《广东通志》记载,五仙观曾多次搬迁,北宋时在十贤坊,也就是如今北京路省财厅一带,南宋时迁至西湖玉液池畔,即现在的西湖路附近,称奉真观;南宋末年又迁至如今的广仁路;明朝初年,五仙观在一场大火中被毁;十年后,迁到如今的惠福西路。 五仙观采取均衡对称的布局,中轴线上有主体建筑,两侧有长廊,还设有其他附属建筑。据说,五仙观繁盛时期,规模相当宏大,殿堂多达十多处,现存下来的只有仪门、后殿、东西斋和钟楼等部分古建筑。 在后殿的东侧,有一块裸露的红砂岩,上面有一巨大的脚印状凹穴,传说这里便是仙人飞升时留下的脚印,被称为“穗石洞天”和“五仙霞洞”,曾是老“羊城八景”之一。 潘舜(越秀区博物馆宣教部部长):这个地方就是相传五位仙人留下脚印的地方--仙人拇迹。据说这个地方,它的泉水是永远都不会干的。在大旱之年,还据说病得很厉害的鱼丢进去很快就变得生龙活虎地游出来了。 在五仙观内,还留有一座明代钟楼,俗称“岭南第一楼”,它与镇海楼并称为明代建筑的“双壁”,始建时间比镇海楼还要早7年。楼上悬挂着一口5吨重的青铜大钟,是广东现存最大的古代铜钟。这口大钟声音很响,十里以外都能听到。过去只有遇到火灾等非常事故才能撞钟,无事禁止撞击,所以又称“禁钟”。而令人惊异的是,悬挂这么重的铜钟,当年却只用一根葛藤。 潘舜(越秀区博物馆宣教部部长):相传这个钟只用一根藤吊着的,这根藤据说是吕洞宾所赐的仙藤。那么这根藤后来为什么会没有呢?据说当时有一个商人来到这里,看到这根藤挂着这么大的一个钟,就知道肯定是宝物。那么就跟当时的主持说你这根藤挂着这个钟很危险,我拿一根铁链跟你换。那个主持可能比较老实,就相信了他。那么那个外国商人就把这根藤拿走了。这个商人从水路走的,经过珠江,那么这根藤挂了那个钟那么久,就肯定比较脏,那个商人就想洗一下,谁知道那根藤碰到水就变成一条龙飞走了。 漫步于五仙观内,每一处遗迹似乎都能为我们带来一段美丽的传说。五仙观兴旺时,观内的道士至少一百位以上,信众非常多。但自鸦片战争以来,社会动乱,建筑被毁,占地面积逐渐缩小,到了民国期间,五仙观只剩下三四名道士。当时,广州市政厅为了筹备军饷,拍卖五仙观,中山同乡会买下会址,遣散了观内的道士。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广州市将五仙观交给越秀区管,并在这里设立越秀博物馆,五仙观才得以重生。 潘舜(越秀区博物馆宣教部部长):(政府)将两边的学校跟可能危害到五仙观文物安全的一些民居迁走,在这个地方复建了园林,建了五仙观广场,还有我们的博物馆的展厅,现在正在打造一个展示岭南先贤风貌的一个南越先贤馆。 细看如今的五仙观,仪门石匾上由清代文渊阁大学士、两广总督瑞麟所书的“五仙古观”几个大字依然清晰醒目。尽管少了宗教的痕迹,却多了几许岭南文化之风。现在更多的人愿意来到这里,不仅为了寻找羊城文化之源,更为了品味两千多年广府文化的精髓。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9-5-2024 06:21 PM , Processed in 0.026656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