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2210|回复: 226

面对死亡的心理---临终照顾(PALLIATIVE CARE)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1-1-2007 09: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每个人都会面对死亡,就算医学再如何的发达都会有它的极限。就是因为明白到这个道理,医学才会发展出临终照顾(PALLIATIVE CARE)这个专门学科。

PALLIATIVE CARE是教导病人如何认识,面对到了解死亡,让病人重拾面对生命的勇气。它只是提高病人的生活品质(QUALITY OF LIFE)但对病情是不会达到治疗的效果,也可以说它是一门生与死的心理学。 本帖最后由 yi_ge_ren 于 22-10-2012 03:31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1-1-2007 09: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上

这个帖我想与大家分享一切关于死亡的意见,至于其他关于心理学的问题还是请大家到我之前开的帖上。谢谢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1-2007 10: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基本上,临终照顾多少也跟心理学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大多数的人,一旦知道自己的时间要到了,都少也会忧郁。。尤其是那些受长期病魔的折磨后,自己也努力了那么久,竟然被医生说一句“我们已经尽力了,但我们还是无法把你医好,你还有X个月的时间”,当时会觉得自己之前的辛苦是白费的。

我之前也有读过这一科。。这是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心理战。。医生必须要有一定的心理战术。。跟病人的rapport要很好,才能得到病人的信任。。别给他们错误的希望,以免他们到处找治疗方法,以致没时间做他们可以做的事。。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007 06: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inreung 于 21-1-2007 10:15 PM 发表
基本上,临终照顾多少也跟心理学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大多数的人,一旦知道自己的时间要到了,都少也会忧郁。。尤其是那些受长期病魔的折磨后,自己也努力了那么久,竟然被医生说一句“我们已经尽力了,但我们还 ...


记得大四那年有上过课,PALLIATIVE CARE是要帮助病人接受事实,让他们明白他们的病情,尽量帮助病人度过难关,但绝对不能给病人假的希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1-2007 07: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i_ge_ren 于 22-1-2007 18:35 发表


记得大四那年有上过课,PALLIATIVE CARE是要帮助病人接受事实,让他们明白他们的病情,尽量帮助病人度过难关,但绝对不能给病人假的希望。


可是人类大致上最惧怕的是死亡。。尤其是华人,死亡更是一种禁忌。。就连跟“死”同音的也要尽量避免使用。。要他们接受死亡这事实,不是不可能,但需要很多时间跟精力。。一个人好好的活着,想到即将死了,尤其是年轻人,只是经历了短短的几十年,很多是还没去尝试,大部分世界还没有闯完,就得离开人世,想到都很悲哀。。另外还有一些孩子还很小的人,一边挂念着孩子,但想到自己即将离开他们,想到都很辛酸。。
有些人讲自己不惧怕死亡,但有多少人真真正正不惧怕死亡?口头上是这样讲,但当死亡来临时,就很难说了。。我也是这种人。。我有听说过有一种可以让自己真正的接受死亡的练习,就是让自己每一天都想象明天就要死了。。但我觉得这只适用于一部分人而已。。
有时可以把宗教搬出来借用,因为以不科学的方法来治疗心灵上的创伤往往会见效。但打宗教牌时要看情形的,因为有些人不接受某些宗教,有些人更抗拒宗教。。对于这些人来说,要他们更换信仰,往往会有反效果。。
我个人认为,干这一行的,工作看起来好像很容易,但必须把自己的心挖出来给病人,不然就会很辛苦。。我只知道,我不适合干这一行,因为我自己都做不到,更何况要把这些思想灌输在病人身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1-2007 10: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死其实不可怕,等死比较可怕。

只有等过的人,陪着等的人才懂得那种煎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2-1-2007 10: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

其实有一种方法,但我对临终照顾(PALLIATIVE CARE)的了解不深,所以也不知道是不是好的方法---让病人服用镇静剂(BENZODIAZEPINE)直到死亡来临为止。服用镇静剂是可以减轻病人精神上的压力,但有时我会觉得这只是帮助病人在逃离现实。藉着药物的帮助病人可以到临死的那一刻都能保持心理上的安宁,病人就会像在梦中死去那样,但这样他们就会是去面对生命的机会,这样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007 10: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2

其实我有想过,我打算在自己即将死亡的时候服用高剂量的镇静剂来面对死亡的恐惧,死亡真的令人感到恐惧,它伴随着的无力感和无助是心理上很难承受得来的。但在服用镇静剂之前,我会做完我想要做的事以及安排一切身后事。这是因为在服用镇静剂之后其实我们就不是真正的自己了,我们比较像是在梦中,对一切事都漠不关心-包括死亡。觉得这些事对自己来说都不大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2-1-2007 10: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上

……但我是知道以上的方式是逃避死亡而不是面对死亡……但这个重要吗?难道重点不是在让病人在临死前过得安心些吗?让病人免去对死亡的恐惧吗?

这我也不是很清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007 10: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或许以上的课题好像“安乐死”那样,有人赞同,有人会反对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1-2007 10: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yi_ge_ren 的帖子

其实用药物来减轻病人的痛苦也是一种办法。。连morphine也可以用了,为什么镇定剂不能?一切都是看情形的。。
人在遇到挫折时,往年更为那个会选择到比现实,这是一种正常反应。但在逃避之后,自然也会开始面对现实。。毕竟时间是很有效的良药。。
还有刚想起。。在临终照顾里,那个即将离开人世的人不是你唯一的病人,就连家属也是你的病人。。因为死亡在大部分的情形,是关系到一家人的事。。死亡并不是一个人的事。。因为不止那即将离开的人面临离别的痛苦,家属也是一样的。。所以palliative的scope不能只限制于一个人而已。。我们也得帮助家属度过在那个人在离开人世后的时光,帮助他们度过死亡的阴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1-2007 11: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看回以前的notes。。刚好看到一句话“多数人选择死在自己的家”。。我觉得这说法是正确的。。因为多数人都不喜欢死在自己陌生的环境。。

另外,我还看到一首诗。。这是有一位已故的病患在临终时写的。。诗名叫“倾听”
When I ask you to listen to me
And you start giving advice
You have not done what I asked.

When I ask you to listen to me
And you begin to tell me
Why I shouldn't feel that way
You are trampling on my feelings.

When I ask you to listen to me
And you feel you have to do
Something to solve my problem,
You have failed me,
Strange as that may seem,

Listen, all  I asked was that you listen
Not talk or do-  just hear me...
(An unknown patient)
往往有时病人并不是要你做什么,而是要向你吐出他心中的怨言。。基本上,病人在这临终的时刻需要的只是支持跟陪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1-2007 12: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此放个case senario。。这是我以前翻译过来(翻译的不太好,请见谅),然后在别的论坛里发的。。
沙提瓦,一位有着4岁大儿子的妈妈,请求着帮助。她对她严重的病情感到好巨大的压力。4年前,当他在哺乳着她的小孩,她接到她医生的电话……她得了乳癌。她很震惊。她医生的这一通电话,让她感到很愤怒、恐惧和悲伤。她的愤怒,不是因为她的病,而是因为她认为医生以不人道的方式来诊断她得了乳癌。她也感到被上帝,还有很多人背叛了。她在很多方面也感到了寂寞和绝望。她相信她现在处于很危险的状态,她也觉得自己无能为力了。医生建议她进行一场手术来割除癌细胞和服用一些抗癌药物。过后她就可以以将近正常的生活方式来过活了。她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科学很着重。因此,沙提瓦肯定了她的未来,然后同意进行手术和化疗。在过程中,她失去了她柔嫩的头发,也感到很无力和可怜。但她认为这是值得的,因为她可以在没有癌症的情形下过活。 在这期间,沙提瓦也想了很多关于上帝、死亡、轮回等问题,但她没用太多时间来想这些事情。她认为,死亡等于任何事情的结束。如果上帝真的存在,她也无所谓。她只在乎她的病是否能康复,也避免了对死亡的思索。 大约2年后,癌症复发了。完全康复的诺言破灭了。她的癌症也已经扩散了。这些事情让沙提瓦感到完全被背叛了。科学失败了!她认为,医学欺骗了她,她一直是一个人。但,她还是去找医生看看有什么新的方法可以医治它。医生就告诉她,治疗方式还是一样,只是这次得用更强效力的药。可是当她问到癌症以后的病情时,医生无语了。 这些事件让沙提瓦感到非常不开心、非常愤怒和无奈。她认为,医生们跟她都是一样的……就是无法面对死亡。医生应该精良避免死亡,这就是为什么多数医生都关注在如何把病治好。很不幸的是:医生们市场避免了相关问题,那些关于活着的原因、痛苦的原因、‘为什么是我’等问题。死亡的性质和恐惧都不明了。很多医学界的成员都觉得不须太关注于心理、社会、精神上的痛苦。在沙提瓦的婚姻,她跟她丈夫都成功地克服了许多生活中的挑战,直到她得了癌症。这癌症严重的扰乱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的观点、全世界的,都无法解释和解决他们的危难。 至于沙提瓦,她的矛盾更严重。她突然不只担心她的生活,她也担心失去了丈夫、孩子、父母、亲戚和朋友。她无法理性地面对这些事情。她很期盼医学还有什么东西能够帮助她控制病情。她也想知道,即使一生已经尽力了单无法发挥效果,她要如何面对死亡。她想知道她还有多久的时间来完成她的愿望。很多时候,她对死亡和其他关于死亡的事感到非常恐惧。她要如何为她的孩子、丈夫、家人面对她的死亡呢?她所有的尝试都遇到了障碍。 沙提瓦的癌症进入了严重扩散期了。癌细胞扩散到了很多器官。脊髓的压缩造成尿失禁和粪失禁。她感觉到很多片刻的刺痛。过后,她的关键器官开始退化了。她被送进加护病房。当死亡接近,昼夜的分别对她来说已经模糊了。她的脸色也变了。她清醒的时刻也少了。她曲睡在病床上,周围被各种机器、管道、电线、陌生人围绕着。而她的家人,都在病房外面守候着。 她的时间到了。她进入了昏迷状态。她还找不到生命和死亡的意义,也无法跟她家人说声“再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1-2007 12: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inreung 于 22-1-2007 11:07 PM 发表
刚刚看回以前的notes。。刚好看到一句话“多数人选择死在自己的家”。。我觉得这说法是正确的。。因为多数人都不喜欢死在自己陌生的环境。。

另外,我还看到一首诗。。这是有一位已故的病患在临终时写的。。 ...


这首诗真的说出了病人面对死亡的无奈…
其实很多的劝告与心理暗示在死亡面前真的是不堪一击啊…
面对死亡真的是一门不简单的学问,ELISABETH KUBLER-ROSS是个为临终病人提供了不少贡献的人,她的书籍帮助了很多的人。她的STAGE OF BEREAVEMENT(面对死亡的心理阶段)学说为心理学提供了更多的治疗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1-2007 12: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来西亚的临终照顾

在马来西亚,每个中央医院都会有PALLIATIVE CARE UNIT(临终照顾中心),它最主要的是为末期癌症病人提供临终照顾。
至于非政府团体主要有MALAYSIA HOSPICE,它们有本身的医生与护士来为病人提供服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1-2007 01: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inreung 于 22-1-2007 10:53 PM 发表
其实用药物来减轻病人的痛苦也是一种办法。。连morphine也可以用了,为什么镇定剂不能?一切都是看情形的。。
人在遇到挫折时,往年更为那个会选择到比现实,这是一种正常反应。但在逃避之后,自然也会开始面对 ...


病人的家属需要“忘情水”

医院有卖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3-1-2007 12: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pleasure 于 23-1-2007 01:21 发表


病人的家属需要“忘情水”

医院有卖吗?

这我不懂。。
忘情水?是不是喝了就会amnesia的那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1-2007 03: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inreung 于 23-1-2007 12:13 PM 发表

这我不懂。。
忘情水?是不是喝了就会amnesia的那种?


是喝了遗忘比较快的那种

死亡,用物理学来解释的话,是“能量不灭定律。死的是叫做人的一种物体,不过,他的灵魂却可以很有重量的活下来,活在继续存活下来的人的心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1-2007 04: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pleasure 于 23-1-2007 15:21 发表


是喝了遗忘比较快的那种

死亡,用物理学来解释的话,是“能量不灭定律。死的是叫做人的一种物体,不过,他的灵魂却可以很有重量的活下来,活在继续存活下来的人的心里

这样啊。。其实这可说是病人活在家属的记忆里。。虽然很抽象,但这是成立的。。世界上,记忆带给人类无比的快乐,也给人类带来无比的痛苦。。以更抽象来看,快乐跟痛苦,都是因为执著。我们执著于快乐的事物,就有快乐的记忆;一旦这快乐事物消失,就变得痛苦,就有痛苦的记忆。如果这记忆消失,就没有所谓的快乐或痛苦,也更没有执着了。。记忆是不会消失的,即使一个人得了amnesia,记忆依然存在,只不过他想不起。。但当他看到、听到、闻到、触到、尝到某些事物,这即以也有可能被重新唤醒。。
例子:
我名叫XXX,十年后依然还有人知道XXX是谁。。我死后的1年内,也许还有人知道XXX是谁。。但当我死后1万年,XXX是谁没人知道了。。但那个时候,有个人翻了X族人的族谱,发现到XXX这个名字,XXX这个人就重新被人记得。。记忆就像XXX这名字。这名字在XXX死后N年,依然存在,只不过被人遗忘了。但当遇到某个机缘,这名字也会重新被唤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1-2007 04: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臨終病人不是也需要輔導的嗎??

除了醫藥,輔導人員的聆聽不也很重要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8-10-2025 07:56 AM , Processed in 0.151471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