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8371|回复: 55

百年茨廠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6-10-2006 08: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茨场街....住在雪隆一带的朋友们一定都有去过,无论是逛街还是购物,可是我们对她的认识却不深...现在让我们重新了解茨场街的由来吧^^


++++++++++++++++++++++++++++++++++++++++



走過百年有血有淚  
追溯吉隆坡開埠史

十八世紀初葉開始,錫的開採活動漸漸地頻密,吸引華籍礦工前來,從而展開華人南渡下南洋淘金的奮鬥史。

我國錫礦開採的歷史,由來已久,唯技術落后,產量微不足道。

隨著採礦業的蓬勃,越來越多華人陸續前來,他們帶來較為先進的生產技術,結合刻苦耐勞、富于冒險、不避艱難的精神,成功使錫業的產量大幅度提高。

雪蘭莪州的第一個礦區蘆骨(當時蘆骨屬于雪州,十九世紀末葉才併入森美蘭州)統治者拉惹朱瑪亞便是借著與華籍礦家的合作,使該區成為該州最繁榮富庶的市鎮。

華人下南洋淘金
拉惹朱瑪亞的成功,鼓舞了其他馬來土侯的雄心,他們也躍躍欲試,尋找礦地,嘗試開採。

一八五七年,巴生土侯拉惹阿都拉招募蘆骨的華籍礦工,沿著巴生河逆流而上,到暗邦採錫。

經過三日的航行,礦工們來到巴生河與鵝嘜河交匯處,棄舟上岸,改用陸路。

這個礦工上岸的地方,便是今日占美爾回教堂(Masjid Jamek)所在,也是吉隆坡名字來源──Kuala Lumpur,即爛泥河口之意。

十八世紀的吉隆坡,只是一個蠻荒無人之地,蠻煙瘴氣、林木參天、雜草叢生,蚊蟲肆虐,瘧疾流行,加上毒蛇猛獸橫行,生活極其艱難,結果,這批礦工們死剩十八人。

無論如何,錫的進一步發現,導致人們前扑后繼蜂擁而至,重重困難阻擋不了從中國南下的淘金客(錫米俗稱「黑金」)。

稀疏零落的泥牆亞答屋漸次密集,街道的雛型漸現,並漸趨成熟,雖曾遭天災(火及水災)及內戰摧毀,復又重建,規模及格式也較之前有系統。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初,基于吉隆坡的錫礦開採日愈蓬勃,重要性日增,英國人將在雪蘭莪州的重心由巴生移往吉隆坡。

一八九六年,吉隆坡被選為新成立的馬來聯邦的首都。

各族聚集地不同
當時,這個首都已由多元種族組成,不同的是,各種族聚集的地段都分隔開來。

巴生河東部的巴剎廣場(Medan Pasar),也是現今的小鐘樓一帶,當時是整個市鎮的商業中心,華人主要集中在這裡及南端的唐人街地帶。

北部,過了爪哇街(現今敦霹靂路),則是巫族聚集之地。附近,則住有一些印度籍的赤地亞(Chettiars,印裔私人貸款人專用名稱)。

而英國人則集中在河的西部,即蘇丹阿都沙末建築(大鐘樓)這一邊。當時,大部份的華人,都從事與錫礦有關的工作。

開礦生涯辛苦艱難,閒時非常無聊,加上當時男女比例嚴重不平衡,比例高達八對一,造成鴉片窟、賭館和妓院林立,這些場所成為許多礦工工余去處。

此外,華人傳統戲劇,也是廣受歡迎的消遣項目。

肥水不流外人田,許多礦場主人同時也是商店的店主、賭館妓院的老板,吉隆坡甲必丹葉亞來、富豪陸佑,都是典型的例子。

其中,葉亞來便擁有十六間鴉片館和九間妓院。

歲月巨輪輾過,那些唐人街往昔的情景已不復見,泥濘地、鴉片館及客棧都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

歷經多年的僵持局面,美化茨廠街的工程終于付諸以行,第一階段的美化工程已造完畢,上有高高的透明涼棚蓋頂,下是彩色瓦磚地面,小販檔也規劃得整齊美觀。

街道已換新名稱  舊名俗稱富趣味    
根據古老的手繪地圖顯示,吉隆坡最早的街頭只有數條,即指天街(敦陳禎祿路)、茨廠街、諧街(敦李孝式路)等。

這些街道,今天已成了全吉隆坡最古老的街道。

市中也出現越來越多的道路,以利牛車通行,方便運輸,這些道路又延伸出去,通往主要的採礦區,其中包括暗邦、峇都村、新街場、半山芭等地。

從一八八九年英政府所制的地圖看來,現今的唐人街在當時已定型。

時至今日,有些街道仍沿用舊名,有些已換上新名稱,街道的數量也有所刪增,甚至有些已改道。

而回顧坊間為某條街道所取的俗稱,也饒富趣味,傳神而貼切。

其中,指天街便是一例,原本這裡有許多小販檔,販賣各種日用品,人們到這裡購物,討價還價,大動作地比手劃腳,指天道地,故有此名。

李孝式街原名諧街,為英文名稱 High Street 的諧音,原意為「高街」,蓋因這條街原是唐人街地帶最高的街道。

蘇丹街與茨廠街兩街之間的后巷為煙纏巷,原來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這裡擺賣鴉片,煙客在此吞雲吐霧、煙霧繚繞,因而得名。

馬來亞銀行旁邊的小巷叫鬼仔巷,從前是各類鬼仔集中地,這些鬼仔不是來自另一空間,而是賭鬼、煙鬼及色鬼(嫖客)。

廣東人聚集市區 各籍貫各據一方
在礦場工作的華人,主要是客家人,但是,以錫起家的吉隆坡及怡保,最終都成為廣東話的天下,這是為什么呢?

原來,這與個別籍貫華人的傳統職業、生活習慣與方式有關係。

「早期的礦場工人,大都是客家人,但是,廣東人習慣居住于市區(也有些務農種稻),當店員,因此,當吉隆坡及怡保發展成為市鎮時,便吸引了許多廣東人前來。」馬來亞大學前歷史系教授拿督邱家金教授解釋。

他指出,廣東人的增加,使廣東話廣為流傳,連原來居住在當地的客家人,也懂得並習慣使用廣東話,這種情況在隆怡兩地相常普遍。

相同的,福建人及潮州人也有各有類似的傾向。

華人早在十五世紀馬六甲王朝時,已有許多中國商人前來交易,與阿拉伯、歐洲商人形成蓬勃的海上絲路。

而出海從商的中國人主要是福建人,因此,他們也就理所當然地聚集在海港,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大馬各個沿口碼頭的華人,大多數是福建人,主要從事進出口生意(沙巴州碼頭例外,是客家人而非福建人)。

潮州人擅長種植業,在以經濟作物為主的柔佛南部及檳城州的高淵(Nibong Tebal),都可以找到他們的蹤跡。

飽受天災人禍苦 葉亞來開埠有功       
吉隆坡這個名字充滿著吉祥與祝福,然而,這個城市的成立,卻是坎坷多難的,飽受水災、火災、疾病肆虐及人禍(內戰)之苦。

其中,一八七零至一八七三年的雪蘭莪內戰,更把吉隆坡摧毀。

幸而當時華人領袖甲必丹葉亞來積極地進行重建與發展的工作,才把廢墟重新變成市鎮。

由于當年的房子都由木及亞答所建,一八八一年的火災及隨后而來的水災,毀壞了原有的房子。

在重建時,英國駐雪蘭莪的參政司瑞天咸進而要求所有房屋改用磚瓦作為建築材料,好些百年老屋才得以保存至今。

吉隆坡先后經歷了廿世紀三十年代經濟大蕭條,橡膠及錫等原產品價格崩潰、第二次世界大戰日軍入侵、一九四八至六零年的緊急狀態等事件的衝擊。

一九五七年,馬來亞取得獨立,吉隆坡仍保留其首都的地位,並在一九七二年陞格為市,兩年后,成為聯邦直轄區。



>>>>转载自《中国报》精彩系列<<<<


[ 本帖最后由 vinc666 于 22-4-2007 10:59 PM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10 收起 理由
vinc666 + 10 首期费用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6-10-2006 09: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英勇事跡流芳百世
葉亞來三建吉隆坡

研讀吉隆坡的發展史,不能忽略葉亞來這一章。

在那一段驚濤駭浪、衝突不斷的歲月中,他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研究十九世紀雪蘭莪的華族歷史,不能不了解葉亞來,因為葉亞來是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華人社會的一面旗幟,是個貫穿始終的歷史人物。」《吉隆坡開拓者的足跡──甲必丹葉亞來的一生》一書的主編李業霖如是說。

這名學者指出,葉亞來集團的活動和事業是個很獨特的歷史現象,值得引人深思:「我認為這個集團曾給我國歷史一個震撼,它是馬來西亞近代史內容中不可分割的部份。」

葉亞來生于一八三七年,卒于一八八五年,享年四十八歲,可說是英年早逝,唯,在他短暫的生命中,卻綻放出耀眼的光芒,對建設吉隆坡作出卓越的貢獻。

與其他有血有淚的「賣豬仔」故事一樣,葉亞來是南下淘金的豬仔,先后到馬六甲、蘆骨等地,幾經顛沛流離的日子,他最終選擇在吉隆坡落地生根,拓展事業、結婚生子,並將一生精力獻給這塊土地。

一八六二年,葉亞來與同鄉聯袂來到吉隆坡時,吉隆坡是一個只有寥寥數間店的「三家村」(三間庄)。

葉亞來等人協助甲必丹,篳路藍縷中慘淡經營,將吉隆坡迅速發展為一個繁榮的市鎮。

一八六八年,他從吉隆坡第二任甲必丹劉壬光手中接過棒子,當時適逢雪蘭莪爆發內戰。

這一場王室土侯間的內戰,始于一八六六年,並持續了八年之久,葉亞來無可避免地被捲入其中,與雪州執政東姑古丁結盟。

一八七零年,吉隆坡也陷入內戰中,長達四年的戰爭,導致吉隆坡淪為一堆廢墟,葉亞來慘遭盟友背叛,幾經辛苦才成功光復吉隆坡。

戰后,市內滿目瘡痍,遠走他鄉另謀發展原是很自然的事,然而他卻不曾放棄吉隆坡,反而不辭勞苦地進行重建工作。

其實,葉亞來當時的負擔不輕,甚至一度瀕臨破產,戰爭不但耗去了他的財富,還令他負上逾十萬元的戰爭債務,加上礦場積水,短時間內無法生產,他已經處于經濟破產的邊緣,然而他仍咬緊牙根捱過去。

人們多有遷地為良的念頭,葉亞來卻苦口婆心勸說他們繼續留在吉隆坡發展,大家攜手克服困難。

曾經風光一時的錫礦重鎮蘆骨及拉律,在內亂后都一蹶不振,而吉隆坡沒有步他們后塵,反而似浴火鳳凰般,屢次在天災人禍后重建,並日愈壯大。

葉亞來向英商和新加坡及馬六甲的華商借貸,恢復礦業生產,繳付高達十八至廿巴仙的利息。

一八七九年錫價猛漲,葉亞來終于守得雲開見月明,一躍成為吉隆坡首富。

一八七三年三月,光復勝利后,葉亞來成為吉隆坡最高領導人,掌管地方政令,故有「吉隆坡王」的稱號,一直到一八八零年還政于英殖民政府為止。

在這七年期間,吉隆坡從光復時的十二間茅屋,擴建到四百多間店屋。葉亞來從蘆骨、芙蓉以至中國召募了數千名華工,從事土地開發。

「他開礦場、闢馬路,恢復社會生產、繁榮經濟,推動了社會的發展。」李業霖說,他指出,葉亞來是從艱苦的奮鬥中,鍛煉出來的卓越領袖。他早年的困苦生活,孕育他敢于鬥爭、敢于勝利的精神,表現出果敢、機警、富于正義感的作風。

「葉亞來的不朽,就是他以不屈不撓的精神,三次重建吉隆坡,給吉隆坡帶來安定和繁榮,為吉隆坡日后進一步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如是結論。

葉亞來的功績
葉亞來的功績是多方面的,除了保衛吉隆坡外,在建設吉隆坡方面,更是居功厥偉,其中包括開礦築路,維持治安與引進勞工,以及種植開墾等。

1.保衛吉隆坡
葉亞來的宿敵張昌,有意奪取葉亞來的甲必丹地位,而與巫籍好友拉查賽馬斯何(Raja Syed Mashhor)及拉查馬末(Raja Mahmad)聯成陣線,侵略吉隆坡。

初時,葉亞來軍雖佔上風,然而后來卻因盟友叛變而失利。

吉隆坡市鎮慘遭敵軍三面圍困,葉亞來堅守吉隆坡,達三個月之久,后來因嚴重缺糧,被迫棄城而逃,傷亡慘重。

抵達巴生后,在東姑古丁協助下,他重新招兵買馬,反攻吉隆坡,終于成功光復吉隆坡。

2.重建吉隆坡
除了內戰外,吉隆坡也經歷過嚴重的水災及火災,而遭受摧毀。葉亞來憑著其非凡的精力、幹勁和進取心,把吉隆坡重建起來。

他在吉隆坡市內建設多條道路,並將道路發展至市外,通到各主礦區,並築成二十多里通行牛車的大路,以便運輸。

同時,他也在駁接運輸的河道,架造橋樑,以利交通。

由于他對路政有偉大的貢獻,政府特許他在市中心的地皮,享有永久的地權。

3.維持治安
據了解,在葉亞來執政時期,吉隆坡只有六名警察,但是,治安良好。

一八八二年任職助理殖民地秘書的瑞天咸,向新加坡總部寫的報告,有一段關于吉隆坡治安的記錄:

「由于他(葉亞來)的努力,執法如山,使吉隆坡和附近地區治安良好,未曾發生過一件嚴重的罪案。」
由此可見葉亞來之管理才能。

4.引入勞工
一八七三年時,吉隆坡人口只有七千人左右,葉亞來引入勞工二千六百名,將他們分配到製磚煉瓦、建設街市、開礦築路和種植開墾事業上。

5.鼓勵種植
內戰后,吉隆坡百廢待舉,葉亞來為取得更廉價的供應品及降低生產成本,直接從新加坡采購所需物品,不再假借馬六甲商號代理之手。

為使人民取得更廉價的米糧,他鼓勵馬來人遷移到吉隆坡近郊,種植稻米和農作物,以供市場所需。

他為馬來人提供資金,並傳授新的耕種方法,同時也從中國引進菜種,以增加本地蔬菜種類。

而他本身也在精武山及白沙羅開闢大片木茨(木薯)園,供加工用途。

6.引進機械
葉亞來對西方昌明的科學很欽佩,他率先在暗邦的礦場中安裝馬來亞第一架蒸汽抽水機,使這個礦場成為當時世界最佳礦場之一。

一八八五年,全雪州只有十一架蒸汽抽水機,單他一人就擁有好幾架。

7.加工工業濫觴
「茨廠街」名字的由來,源自葉亞來在當地(現茨廠街豐隆銀行所在)設立了木茨加工廠之故。

葉亞來可稱得上為吉隆坡華人加工工業的始祖,他在茨廠街設廠,並由歐洲引進一架攪拌機,將木茨加工成茨粉后外銷。

可惜最終茨廠因生意失敗而關閉。


嗜賭被逐改前非 積蓄斥資當商人       
葉亞來又名德來,號茂蘭,字桂軒,原籍廣東省惠州。

他出生于佃農家庭,只讀過兩年書,便輟學替人牧牛及織竹器幫忙養家。

當時,清朝政府式微,列強侵入,農村破產,生活困頓、民不聊生,十七歲的葉亞來決定隻身南渡,到南洋尋找機會。

一八五四年,他抵達馬六甲,投靠族叔葉國駟,養魚種菜。

其后,他受僱于親戚葉五的雜貨店任伙計,生活刻板苦悶,偶爾到賭館消遣。

葉五對此不滿意,給他一百元回中國。但是,葉亞來卻在半途把錢全輸光,當時的他已無臉回去找葉五,逐與堂弟一同到繁榮的採礦區蘆骨碰運氣。

年僅十九歲的他,找到在礦場當廚師的工作,經過之前的教訓,他已不再沉迷于賭博,努力地將錢存起來。

三年后,他積蓄了足夠的資本,便轉而經營販運生豬和收購錫米的生意。

四處奔波的行商生涯,增加了他的接觸層面,擴大眼界,豐富了他的知識與人生經驗。

友人推薦入宦場 擢升次任甲必丹     
一八五九年,他到芙蓉發展,結識了雙溪烏絨甲必丹盛明利手下要員劉壬光及葉致英(又稱葉石)。

經劉壬光的推薦下,葉亞來投入盛明利門下,擔任劉壬光的副手,獲得器重。

后來,盛明利被捲入不同幫派土著酋長的糾紛中,被殺身亡,劉壬光逃往馬六甲,葉亞來隨眾逃入森林。

途中他受敵人攻擊而負傷逃走,流血過多而極為虛弱,幸好為朋友所救,體力恢復后相攜逃往蘆骨。

這一番惡鬥,雙溪烏絨兩幫人馬損失慘重,痛定思痛,決定解決彼此間的歧見,咸認有必要馬上選出一位新華人甲必丹以維持地方秩序。

葉石眾望所歸,唯他只興趣經商,就任不久便推薦由葉亞來接替其職位。

葉石認為葉亞來在戰鬥中非常英勇,同時也擅于管理礦工及維持秩序,是理想的人選。

葉亞來因此而踏入宦場,在短短六、七年的時間內,由一名寂寂無名的中國勞工,一躍成為華人徙置區的領袖。

一八六二年,在吉隆坡任甲必丹的劉壬光邀請葉亞來前往吉隆坡發展,葉欣然前往。

一八六八年劉壬光病逝后,葉亞來接任甲必丹,從此展開生命另一頁。

葉亞來直接建築的街路:
內戰前
1.巴剎街及老巴剎廣場
2.暗邦街
3.羅爺街、哥洛士街、蒙巴登街的一部份,和蒙巴登街至火治街口,以及諧街

內戰后:
1.茨廠街
2.古路律
3.古路巷
4.蘇丹街

葉亞來擴建的馬路
從吉隆坡起:

1.至暗邦及雙溪布爹七條石
2.至巴都村孟加蘭五條石,再達甲洞七條石
3.至新街場四條石古打鄰村
4.至半山巴蕉賴路三條石,繼而通至雙溪峇辣,接近加影七條石。

>>>>转载自中国报》精彩系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10-2006 09: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店屋樓上72家房客
廁所廚房輪流使用

梁以享之前在茨廠街做生意,商號百昌堂,而劉先生則是摩哆店東主,兩人都是茨廠街數十年的老街坊,他們憑著零星的記憶,拼湊出茨廠街的點點滴滴。

他們說,早些年前,茨廠街店屋樓上,有如七十二家房客一樣,住滿多戶人家。

通常,屋子的格式是:中央是條長長的走廊,兩旁都是房間,一層樓約可間隔出十一、二間房,一個家庭就擠在一間小小的房間內。

由于人滿為患,而廁所及廚房有限,大家必須輪流使用,以廁所為例,門一關,就表示有人使用,其他人不會貿貿然推門而入。

無論如何,大家的生活習慣與方式不盡相同,偶有齟齬,在所難免。

當首都各地住宅區漸漸發展起來后,人們為追求更優質的生活環境,紛紛搬離市中心,導致唐人街的住戶日愈減少。

另一方面,數年前屋租法令修正后,租金大起,更是導致無法承擔沉重負擔的租戶紛紛搬走。

「租金起價后,很多街坊都離開了,子孫們也問我為什么不搬?但是,我已習慣了這裡,也喜歡茨廠街的環境,出入很方便。」劉先生說。

五十年代,一伙人的房間月租是三十元。

據悉,到一九六三年時,頭房的月租是四十元,柏屏大廈那一帶,后房則租廿五元。

劉先生也透露,四、五十年前,商店租金也相當便宜,當時,他租用部份店面作為腳車店,月租一百五十元,而現今,租金已漲至三千零吉。

后來,摩哆取代了腳車,日愈普及,劉先生也改賣摩哆,兼具修理服務。

「媽姐」曾是茨廠街的一個特色,不過,隨著人老凋零,現今的茨廠街已不見她們的身影。

這些梳起不嫁的女子,在茨廠街租下房子,作為她們的固定住處,並從事家庭工、雜工、大妗姐及陪月等工作。

媽姐聚集的住處,俗稱「房仔」,早年由于通訊不發達,固定的住處有助于讓外人輕易找到她們。

人們知道,要找某大妗姐,可到茨廠街XX號,找某陪月,則到YY號,諸如此類。

「在五十年代,大妗姐陪新嫁出門,費用約二十至三十元,」與梁劉等人同桌喝茶的一位女性朋友如是說。

她進一步指出,在六十年代,陪月的收費約九十元,而現今已漲到兩千余零吉。

茨廠街與時並進 傳統商店漸消失      
一九三七年蘆溝橋事件后,十六歲的黃國彬從中國南來,首先在芙蓉落腳,替一名吸食鴉片的私塾老師教書,一九四二年來到吉隆坡,覓得書記一職。

當時適逢第二次世界大戰,日軍與聯軍開戰,在動盪的局勢中,黃國彬努力存錢。

他指出,當時一位咖啡屋的小伙計及農場的割草雜役,月糧約六元,教師十二元,雜貨店員工則有十四至十五元。

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撤退,他將手上幾萬元日本錢幣賣掉,換回「老虎紙」(當時馬來亞錢幣,上印有老虎頭,也稱作叻幣)。

存了一筆錢后,黃國彬自資在蘇丹街販賣紅煙,這種本地生產的煙價格較為經濟。

不過,他最終從事計賬工作,戰后的月薪為八十元,一九七二年離職時,月薪為三百二十元。

「這些年來,茨廠街最大的變化是在飲食業、酒家及商店。」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店都被淘汰了。

例如木屐生產店、打白鐵的店、多家茶樓、藥材店、傳統理髮店、五金店、雜貨店等,都陸續消失了。

「那時候,茨廠街還有幾間店的后房開放供人吸食鴉片。」

早期茨廠街有三家理髮店,分別是中國理髮、漢新及雲南。

他回憶,當時並沒有電風扇,是採用人力操作的方式,用布當扇子,以繩子綁著操控,一拉一縱之間扇出風來。

「現在的人人百貨,以前是一間名為亞洲的西茶室,附近還有賣糖水的店,叫清暑殿。」

現今的豐隆銀行早期是雜貨店均益隆,店的后面分租給人賣毛筆及賣衣,店后有家賣冰的店,叫泗記。

街上唯一的野味店是泰記野味,老板的綽號是「鱷魚超」,店內賣鱷魚及猴子之類的野味,主要作為老人家進補用,一碗野味賣八分至兩角不等。

他笑說,當時有一個謎語,題為「清潔大掃除」,提示是猜吉隆坡一間藥材店的名字。

其答案是「廣衛生」,與粵語「講衛生」諧音。

黃國彬還記得,在一九四八年,在成記茶樓擺囍酒,約三十元一桌。

詢及舊時菜餚是否與今日的有很大分別,他語調不自覺地提高說:「嘿,當然不同!以前的菜很豐富,有一道叫『鳳吞燕』的菜餚,是雞加燕窩呢!」

他指出,當時,「明記棧」賣的碎燕窩,一斤才八元,鮑魚同樣是一斤數元,在武吉免登早期的BB Park所賣的即食燕窩,一碗只售幾角。

九十年前吉隆坡 妓院賭場皆合法     
將歷史進一步推前,九十年前的吉隆坡,又是怎樣的一番情景呢?對當時有印象而又在世的,恐怕沒幾人。

這些資料,也只能從舊史料中尋找了。以下是一篇整理自舊報紙的資料,有關採訪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進行,受訪者是老吉隆坡顏文程。

九十年前的吉隆坡,仍很落后,與現在相比,有天淵之別。當時,八打靈再也及白沙羅地帶還是郊野,白沙羅和十五碑的土地,每畝售價才區區四百元。

而觸目所及,多是鋅板屋和亞答屋,磚屋數量不多,最高也只是三層。

當時的交通並不發達,只有茨廠街、諧街等幾條重要的街道,而且這些街道都是沙路,馬車、牛車和腳車行駛其上,沙塵滾滾。當時仍未有汽車,腳車卻不少。

具有頗大權威的玻璃主(現稱推事)乘坐的是兩輪馬車。

當時的大眾交通運輸工具,主要是靠牛車和馬車。

牛車由兩只牛拉,可乘坐六至七人,都是在夜晚行走;到文冬載貨及載人的牛車,由于怕受到老虎的襲擊,都是三、四十輛成群結隊地行走。

馬車只由一只馬拉,主要跑短途,最多可坐四人。

火車仍使用蒸汽引擎,服務只限南下至芙蓉,北上至霹靂州丹絨馬林,一號位五分、二號位三分及三號位二分。

直至一九一三至一四年間,才開始見到汽車的蹤影,汽車都是英國所製。

而飛機仍很罕見,一九一三年,曾有飛機展出,機師還作起飛及降落表演。

當時並沒有什么娛樂,只有一間中華戲院,但並非放映電影,而是演大戲。

當時茨廠街左右兩排的屋子,有好多間是妓院,一邊為日本籍妓女,另一邊則全部是華籍妓女,收費不得而知。唯妓院是合法的,獲得當時的政府批准公開經營。

除了妓院外,賭場也可申請經營准證。諧街有一間賭場,由五間店屋打通,由下午四時開始營業,凌晨一點結束,玩意兒包括牌九、十二支等。


>>>>转载自《中国报》精彩系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10-2006 09: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十年代物價便宜
工資不高謹慎消費

現年八十一歲的利淦榮,是中國嘉應州人,十六歲時離鄉背井,前來半山芭投靠親戚。

「那時的半山芭叫做十二燈,意即有十二枝電燈柱,我是在一家礦場做書記,逢週休就下吉隆坡走走。」他回想起已經埋沒超過半個世紀的前塵往事。

當時的火車站就在現在的富都車站附近,不過他通常乘搭巴士下坡,「東方巴士很便宜,五分錢就可以從十二燈坐至吉隆坡,有時候,我自己騎腳車下坡,既方便又省錢。」他說道。

彼時最著名的茶樓非「成記」莫屬,「它不只是喝茶的地方,還有人賣唱,不過唱的是粵曲,拉的是二胡,茶客可以一邊喝茶、一邊聽歌。」

目前身體尚算硬朗的他,每日乘搭輕快鐵往來八打靈和吉隆坡,他的消遣就是前來茨廠街找老朋友,大家聊聊天、打打牌,風雨不改。

對于一些陳年舊事,他的記性不是太好,但是還記得當時吉隆坡的一些零碎片段。

他記得當時一碗魚丸粉才五分錢,一杯咖啡也只需三分,「雖然物價便宜,但是以前的工資不高,以礦場為例,礦工們一天工作八小時的工資才不過兩角四分,即使是我,一個月的薪水也不過是十八零吉。」他娓娓道來。

週末下來吉隆坡逛的時候,他偶爾也去三間莊(大家購物中心的后街)打打牙祭,「當時的釀豆腐和豬肉丸米粉都很好吃,現在也還吃得到。」

而大家購物中心的前身則是一列矮矮的洋貨店,這些洋貨店的屋頂都蓋上白鋅板,里頭又悶又熱,不過當時這裡是洋貨集中地,若要買洋貨,人們都會前來這裡選購。

除了火車、巴士之外,當時的交通工具還有黃包車、三輪車,和只有少數有錢人才坐得起四個輪的汽車。

隨著時光的流逝,這些景和物,都湮沒在時光隧道裡了!

中華戲院前身演大戲 二戰后鬧鬼民卻步      
三、四十年代的中華巷是一家戲院,不過它不放映電影,而是演大戲,當時人們稱它為「普長春」,過后才改為放映電影,同時也把名號改為「中華戲院」。

另一名老人家利敏章如此透露。

利老今年六十一歲,年紀小小就隨他的父親在茨廠街販賣虎骨膏,對以前的茨廠街可是熟悉得很。

「我的父親以前是在世界茶室(現時的瑞園旅館)租一個小小的角落,擺賣祖傳的虎骨膏。」他自小就要幫忙父親守檔口。

他解釋說,其祖傳的虎骨膏是用來進補和醫治哮喘病,他的父親以前走遍各大城市鄉村來推銷這種藥膏,不過隨著老虎被列為受保護動物,禁止獵殺之后,父親也轉行了。

他追述,自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中華戲院曾經傳出鬧鬼事件,沒有人敢去看電影,「由于戲院的熒幕突然著火,所以才會傳出這些謠言。」

當時的戲院位子也是一排一排的,他還記得最前面的座位,票價為四角,中間位是六角五分,樓上座位是一塊錢,不是普通人可以負擔得起。

同樣的,他也記得英殖民地時的火車,「當時的火車還是燒炭的,會噴煙和發出鳴鳴聲響,不過乘客不多,因為當時的人口少,車輛也不多,重要的是火車票也不便宜。」他追憶說。

他說,當時只有三至四節車廂的火車,可以通往蕉賴、安邦和半山芭及陸佑路,不過車資相當貴,由安邦至吉隆坡,大約需要兩角錢。

退而不休的他,目前在一家會館工作,他說,如今的吉隆坡和以前的面貌大有不同,以蘇丹街來說,好多舊店已被拆掉了,「好像雪蘭莪大廈,以前它是一排排的店屋,有買賣火炭、經營雜貨和藥材批發的,但都被剷平了。」

當時年紀小,能夠記下來的東西有限,可以拼回一些老片段已經是很不錯了!

60年代商店簡而豐 買賣貨物包羅萬象       
高俊源在八歲那一年,就從中國廣東省前來吉隆坡,他和父親先在半山芭落腳,過后才在吉隆坡蘇丹街開設理髮店。

目前是蘇丹街 Despotic美髮及護髮產品批發董事的他道出身世:「父親先下南洋,生活穩定之后才申請我過來,當年我八歲,家中三兄弟只有我符合資格,其余的兩名哥哥還留在中國。」

當時的聯邦政府只願意收留年紀不超過十二歲的孩童,由于是家中的老么,年紀最小,所以他只身過來吉隆坡,時值一九五九年,馬來西亞已獨立了三年。

年紀小小的他,一遇到沒有上學的日子,就去理髮店幫忙,一九六五年,他們搬至蘇丹街嘉應會館一樓。

詢及以前的蘇丹街有何不同,他說,以前的吉隆坡是很寧靜的,不比今日的熱鬧,「人少,車更少,甚至是賣小吃的攤位也沒幾家。」

他說,只有西冷路那兒才有東西吃,不過以前貧窮,既不捨得,也沒有錢吃外頭的食物。

以前的蘇丹街有許多老店,內裡包羅萬象,幾乎是什么貨物都可以找到,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種被稱為紅煙的煙絲,「很大的一包,以前的人都習慣自己捲香煙抽。」如今,這種煙絲已經絕跡了。

還有,以前來茨廠街購物的人大都是本埠人,很少外地人,因為那時的交通還不發達,過后才越來越多人前來這兒。

同樣的,以前的人比較樸拙,大多數的老店都不講究裝修,門面十分簡單,擺賣的貨物一目了然,不像現在的商店不但講究裝潢,還要有品味。

除了理髮,他說,父親也專長磨剪刀,他也自父親身上學得此技術,「以前是用手磨,又慢又辛苦,現在是借助機器,不過由我自己親手磿,因為這門技術不但要熟手,同時還要非常有經驗的人才行。」

十來歲開始,他就和父親一塊兒打拼,能有獨當一面的今日,絕對不是僥倖的,由最初的理髮店,他的生意已經擴大至美髮和美容產品批發,他的店也由原本的一樓搬到底樓,具有一定的規模。

茨廠街舊建築物 浮光掠影      

1.南益大廈(敦李孝式路及漢立奇路交界處)
這幢建築擁有濃濃裝飾藝術(Art Deco)風格,呈幾何形狀,上有根旗柱,由AO Coltman于上世紀三十年代所設計。

南益大廈為名人李光前的南益膠廠公司大樓,日治時,日軍曾征用此建築物為其兵部,幾經轉折,現在,大眾書局將它租下作為其英文書店。

李光前生前除了是我國橡膠業巨頭,也是一名實業家、銀行家及慈善家。他所成立的李式基金會,為國內文化及教育作出貢獻。



2.舊郵政局(文化街)
于一八八六年,電報線由馬六甲拉到巴生,其后再延長至吉隆坡。

當時,每當運送郵件的汽艇出現在巴生時,此項新聞便會通過電報傳到吉隆坡,郵政局便會升起紅旗,告訴公眾,郵件將在不久后抵達,當郵件抵達后,旗便下降。

文化街角落的郵政局于一九一一年落成,此兩層的房屋,採用都鐸式(TUDOR)風格(英皇亨利八世最流行的款式),在一樓有迴廊,屋子的角落處切割成斜面式的入口。



3.匯豐銀行(漢卡斯都里路Jalan Hang Kasturi)

這座建築物所在,是甲必丹葉亞來的故居原址,面對著巴剎廣場,早期在市場與其住家之間,是所賭場。

一八八零年代,人們對衛生的意識不高,葉亞來的家雖大,然而由于靠近市場、加上人們隨地丟垃圾,家畜的排泄物也沒有良好處理,所以有很濃的異味。

曾有位到葉亞來家中作客的英國官員說,食物很美味,但是嗅到異味,胃口全無。


>>>>转载自《中国报》精彩系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10-2006 09: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很敬佩叶亚来。小时就读了他的故事,惠州人,排行老大,小时帮父母耕田为生,后来下南洋找生计(更详细的故事我忘了)。如果你问我谁是吉隆坡开创始祖,我就回答他是第三代甲必丹(3rd capitan of kuala lumpur)---叶亚来先生 。所以星马百货隔壁的路就是Jalan Yap Ah Loy,那边有间师爷庙,就是来纪念叶亚来的。得空去拜拜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10-2006 09: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朱维翰 于 16-10-2006 09:18 PM 发表
我很敬佩叶亚来。小时就读了他的故事,惠州人,排行老大,小时帮父母耕田为生,后来下南洋找生计(更详细的故事我忘了)。如果你问我谁是吉隆坡开创始祖,我就回答他是第三代甲必丹(3rd capitan of kuala lumpur)-- ...


师爷庙,我们每一年都有去拜拜的,尤其年30晚,人多到没有空间转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6-10-2006 09: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聽說我是叶亚来的後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10-2006 09: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bebe_vinjo 于 16-10-2006 09:33 PM 发表
聽說我是叶亚来的後代

你在灌水?还是说真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6-10-2006 09: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朱维翰 于 16-10-2006 09:18 PM 发表
我很敬佩叶亚来。小时就读了他的故事,惠州人,排行老大,小时帮父母耕田为生,后来下南洋找生计(更详细的故事我忘了)。如果你问我谁是吉隆坡开创始祖,我就回答他是第三代甲必丹(3rd capitan of kuala lumpur)-- ...


仙四师爷庙的地点是在Jalan Tun H.S. Lee.,星马购物中心的对面。

http://chinese.cari.com.my/myfor ... ;page=1#pid1826874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10-2006 12: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论转贴与否,都觉得楼主很有心。。希望版主加分或精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10-2006 01: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蒲公英^^ 的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10-2006 01: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petaling street很乱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0-2006 02: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小時唐人街之旅
看盡隆市文化曆史



名為「吉隆坡古蹟之旅」的路線,始于獨立廣場,途經法庭、占米爾回教堂、大鐘樓、印度街、曼谷銀行、結束于諧街印度廟,大部份的路線,是在唐人街內。

借助沿途景觀,導遊一一穿插講解吉隆坡的歷史與故事──成為溜斑點狗場地的操兵場、吉隆坡的發源地、吉隆坡第三任甲必丹葉亞來故居,周遭垃圾味道伴著佳餚宴客等等。

「新路線並非針對普通市場,而是優勢市場,它與古蹟有關,而且範圍超越華人歷史,也不局限于某一個宗教。」大馬導遊公會秘書李玉珍說。

她透露,這個新鮮的行程,是由數位導遊推敲及設計出來,以吸引特定的市場。如今,主辦這個行程已成為其公會旗下「吉隆坡文化傳統小組」的重點活動之一。

行程中概括了基督教堂、回教堂、華人神廟及印度廟,從而可看出這個都市多元民族豐富的文化。

她說,這一項新路線,以吉隆坡的獨特及歷史背景,作為最大的賣點。

李玉珍指出,旅行社有時會接待特別的團體,團友們想了解一個城市的歷史,而非購物或觀看最新或最高的建築物,對這些特定團體來說,吉隆坡古蹟行不啻是上佳選擇。

「馬來西亞吸引人之處,在于各民族不分種族融洽地相處在一起,大馬人視為平常,但這一點對外國人來說很新奇。」

高樓大廈可以不斷建造,但是,人民的文化及歷史,卻是不能改變與重複的,這是我們的優勢及獨特之處。

新路線甫推出時,很多旅行社都沒有興趣,但是,大馬導遊協主辦邀請團,讓旅行社負責人親自走一趟,結果取得不俗的成果,一些旅行社已開始推介此產品。

據悉,一些外地旅行社也把顧客對象鎖定在本國人,獲得正面而令人鼓舞的反應。

這不禁讓人訝異,本國人對這個近在咫尺又簡單的景點,自己一年都可去好幾趟,怎么會付錢參加旅行團前來呢?

李玉珍以本身經歷做為例子,說:「我本身雖在吉隆坡出生,但是很多吉隆坡的事情都不知道,深入了解了其歷史背景,越發覺得有趣,所以除了外國人外,本地人也應該了解這些歷史。」

「可知,以前的蘇丹街有個火車頭,但是現在這段火車路消失了;老一輩的人以往都不相信銀行,反而相信金店;當市區剛推出巴士服務時,巴士公司竟被丟石頭,原來巴士的出現導致三輪車夫們沒有生意。」

歷史原來可以如此生動有趣,並非只是枯燥的文字資料,在唐人街走了一圈,也等于上了一堂活色生香的歷史課,而且印象也更為深刻。

國民旅遊,除了遊山玩水及購物外,看來又多了一項選擇,一個集遊樂與學習、現代與古代于一身的知性之旅。

「本地年輕人參加了這個行程后,他們會有感激之心,而不會像之前般,一切視為理所當然。」

古時,短短一條茨廠街,從街頭到街尾,集合了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所需要的所有東西,這一條街道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走一趟茨廠街,仿如走入時光隧道,時空交錯中,望今日之遺跡,追憶當日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們,勇者無懼的氣概與豪情。

也許,你對這一條街或這一個區,一向來只有「髒、亂、雜」的印象,但是,走過這一趟,你或許有完全不同的觀點。

街,還是一樣的街,唯,透過歷史的眼睛,你留意的,不再是近處的污泥,而是遠處的藍天。

讓旅客體驗生活 專介紹風俗美食      
雖是相同的行程,但是,帶外國人與帶本地人,講解方面有所區別,畢竟外國人對甲必丹葉亞來、葉觀盛全然陌生,鉅細彌遺地介紹恐怕難以引起共鳴。

「針對外國旅客,我們應讓他們體驗本地人的生活,我會帶他們去買藤條、抓癢的搔子、一粒粒的藤製按摩球、藤球、藤製的書包籃等等。」李玉珍說

前述物品也罷,但是,外國人買下藤書包,除了擺設外,又有什么用呢?難道讓孩子拿著上學?

非也,她教老外將其作為放置咖啡的籃子,藤身硬,外遊時就不怕咖啡瓶子傾倒了,而且除了可放沖泡好的咖啡、還有足夠的空間放置杯子呢。

她透露,她會向他們介紹各種宗教廟宇,也會向他們介紹美食,並鼓勵他們在夜幕低垂時到茨廠街,看看這條街的另一種風情。

「大馬是非常獨特的,但是吉隆坡人太忙了,往往匆匆而過,視而不見。」

茨廠街舊建築物 浮光掠影    
  
1.殖民地建築風格的酒店(蘇丹街)
在蘇丹街三十九至四十五號房屋,為擁有殖民地建築風格的酒店,這些酒店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廣受歐洲人歡迎。

它們與當時的蘇丹街火車站只是相隔一箭之地,隸屬于東亞公司。

根據一九五九《馬來亞指南》顯示,這些酒店都歸類為第一級的客棧呢!著名的香港歌星還受邀來此駐唱。

從外觀可見,這四間銜接的房屋,中間兩間頂端為三角楣飾,有精美的裝飾,可惜的是,這些建築曾遭到祝融之災而嚴重被破壞。


2.人鏡慈善白話劇社(蘇丹街及漢惹拔路交界)
華人移民所組成的會館,可依據地緣性、血緣性、職業、文化或社會活動來分類。

其一歸類為文化性質的會館,便是人鏡慈善白話劇社。

人鏡成立于一九二零年,是吉隆坡其中一個歷史最悠久的戲劇協會。

其所扮演的角色,是通過華人戲劇及歌唱表演來為慈善籌款,所籌得的款項,主要捐給于老人院、醫院及學校。

那時期的建築,上層通常採用欄杆,然而人鏡的建築,卻由高牆取代欄杆,並在上面放上劇社名字,形成自己的特色。

目前,此建築部份分租出去,最大的租戶為商務書局。


3.雪隆雜貨商會(蘇丹街)
這幢位于蘇丹街七十八號門牌的三層建築物,仍保存著古老的風貌,走在街上,抬頭張望,不難看到其美麗綽約的身影。

這是其中一幢採用新古典風格的建築,二樓及三樓都建有露台,三樓前端屋頂上的頂蓋,是一般新古典款式建築上少見的裝置。

而在屋頂上,有弧形楣飾,上有卷形石雕飾物和類似大勛章的裝飾,帶有十七、八世紀時高度華麗的巴羅克風格。

三樓露台兩旁的牆壁飾有巨形壁柱,柱頂的裝飾及石雕彩帶為壁柱潤色不少。

建築的第二及第三層之間,有中文書寫的「雜貨行」的字眼。

這個商會所代表的是位于雪隆兩地,口操廣東話的雜貨商家及批發商們。

唯,隨著超級市場及便利商店的掘起,雜物行重要性漸微,其會員也日愈減少,只剩下區區數十名。結果,商會的部份面積已分租出去。


4.舊諧街警察局
一八八零年至一八九零年,吉隆坡面對社會動盪不安的威脅。

雪蘭莪警察指揮官,HCSyers警長遂將警察分別遣散到市區外及鄉間,以做為一股保持平民和平相處的力量。

舊諧街警察局于一八九五年落成。警察成員主要由錫克族及馬來人所組成,一些特定的地點,也有華人暗牌(秘密警察)。

當時,華人甲必丹葉觀盛及主要的頭家(有地位的華人商家)都出席觀禮。

唯,在一百年后,即一九九五年,由于有關建築物面對很高的火患風險,警局另遷他處。


>>>>转载自《中国报》精彩系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0-2006 02: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DeadCow 于 18-10-2006 12:57 AM 发表
无论转贴与否,都觉得楼主很有心。。希望版主加分或精华


还没有转载完毕的说~怕一下子太多,大家消化不来
喜欢就好^^

我本身就超喜欢这些现在还看到的历史!


原帖由 DriftyFly 于 18-10-2006 01:22 AM 发表
谢谢蒲公英^^ 的分享


不客气,记得常来追踪

原帖由 nokia6610 于 18-10-2006 01:28 AM 发表
现在的petaling street很乱料...

时代在变

*****************************************
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吉隆坡古蹟之旅」。好像是蛮有意义的一个tri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10-2006 02: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nokia6610 于 18-10-2006 01:28 AM 发表
现在的petaling street很乱料...

ano
一大堆翻版的东西出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0-2006 02: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難抵潮流前景堪虞
舊式茶樓不玩花俏




作為一個對服裝潮流最敏感的地方之一,茨廠街日新月異,商店的招牌不斷在變、內容也在變,川流不息的人流及車陣,都是那么不固定。

而這么多年來恆常不變的,也許就只有那數間站得住腳的老字號,玉壺軒茶樓是其中之一,是這一帶碩果僅存的老茶樓。

老茶樓、老伙計、老顧客,不管外面的世界變了什么樣,店裡一切依舊,唯一變化的,也許就是一些熟面孔少了,有些街坊搬走了,一些老人離世了。

而老茶樓仍堅持它的原則,那是對產品品質的要求,老店不玩花俏,講究實在,吸引人的秘訣嘛,就在「好吃」。負責制作點心的李敬池親力親為,落足百分百的材料。

主要負責人李太便說,東西好不好吃,熟客是最佳的評審,他們每天都品嚐,味道一個不對,馬上便會反映。

「以前的老茶樓又吵又熱,顧客喚伙計叫食物或是埋單,都是隔著距離互相喊話,很熱鬧。」一名常客如是說,他道出了其情愫所在:「習慣了這個氣氛,喝慣了這裡的茶,很有懷舊的感覺。」

在這裡,人與人的交流是雙向而頻密的,顧客與店主及伙計天天見面,再熟絡不過,嘻笑怒罵開開玩笑,日子易過。

最好玩的是,這些熟客大多數有自己的茶友,還有自己的固定位子。

「若位子被別人坐了,他們會很不自然,待對方一走,便馬上就位。他們天天坐在同樣的座位上,數十年如一日。所以,一旦茶樓消失,他們便會很失落。」茶客鐘先生說。

鐘先生的座位,在第一座,背對門口的點心檔子。

六十七歲的他,家離市中心有好幾公里,唯這卻無阻他前來喝茶,十年來風雨不改,每天來玉壺軒,叫一壺普洱茶,再享受又熱又新鮮的點心燒賣。

「我五時許便來,不同的時間有不同的人來,早上五、六點,我們這一座有四至六個人,到了七至八時,又有另一班人來。」

鐘先生從五十年代開始上茶樓喝茶,十年前從檳城搬來都門,不知哪兒有茶樓,一次逛街,邂逅玉壺軒,從此一見鐘情,十年來始終如一。

另一老主顧兼老街坊劉先生說,他們數位老朋友固定坐在第二座,每一天都在這裡「報到」。偶爾或許有人不能來,不過,能到來的,必然會出現在自己的座位上。

可惜的是,這樣有特色、富有人情味及溫馨的老茶樓,敵不過時代的變遷,紛紛結束營業,讓位予新穎的服裝及首飾店。

「做點心並不是好賺的行業,價格只屬中下,一旦店鋪租金高漲,業者無法推持,便只有結束營業。」點心師傅李敬池道出箇中無奈。

玉壺軒的優勢,是之前已將店舖買下,無需支付昂貴的租金,負擔不那么重。

不過,饒是如此,其他因素如客源減少及人成本增加,都造成市中心這帶茶樓行業的前景堪虞。

隔一條街的綿綸泰,同樣擁有店舖,卻仍然決定結束營業。

「雖然我捨不得,每回提起,熟客們也都大力反對,說關閉了他們該怎么辦?但是連續好幾年虧損,實在難以為繼。」綿綸泰老板林德來說。

他形容最后幾年的經營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伙計也由高峰時的六十余人減至二十余人,幾經掙扎,最終強忍不捨而放棄,關閉這間總店,撤出盤踞了二十余年的市中心。

留下的店舖將作何發展,他仍未有定案。

「茶樓式經營,已為時代所淘汰,在香港的情況也一樣。」他無奈地說。

女將掌舵玉壺軒 80年歷史有特色  


玉壺軒擁有八十余年的歷史,創辦人為李海。

李海原為中國順德人,在中國學的制作點手的手藝,南來后,首先在指天街(敦陳禎祿路)賣涼茶,后又再在武吉免登的 BB Park開分檔。

存了一筆錢后,他在茨廠街租個小攤位,這是玉壺軒的前身,日后生意上軌道后,才租下整間店面。

李海育有十名子女,他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去世。

李家出女將,迄今店面生意由數名女將掌舵,而李家年輕一輩的子弟中,只有孫子李敬池繼承這門手藝

李敬池于十多年前入行,向點心師傅學師,是該行業少之又少的年輕師傅。

「我們在凌晨二時便開始制作點心,這個行業不易吸引年輕人,並不是很多人願意在凌晨起身開工。」

李敬池透露,在平時,玉壺軒一天生產十多籠包(一籠有三十粒)及十多籠點心(一籠廿五小盤點心)。最受歡迎的食物是叉燒、燒賣及糯米雞。

「普洱也是我們的一個特色,這些入口自中國的老茶,囤了七十年之久,買回來后,我們自行蒸煮,以去其青澀味,很受茶客歡迎。」

除了日常的點心外,玉壺軒在端午節及中秋節分別推出粽子及月餅應節。

港式茶樓文化豐 聘女伶演唱娛眾       
香港是個茶樓文化豐富的地方,早期的舊式茶樓通常設有兩層,分為樓座與地廳,樓座的茶價要比地廳的貴上約一倍,比一般茶寮的茶價貴上兩倍余。

採用樓座與地廳的分法,目的在于招徠更多生意,除了吸引較高級的消費者往樓座飲茶的同時,也爭取普羅大眾到地廳喝茶。

隨著民眾消費能力普遍提升了,去茶樓嘆茶已經不再是一種高級的消費,茶樓趨向大眾化,也沒有區分樓座與地廳的需要了。

舊式茶樓很有味道,特別是那些設有掛鳥籠設備的茶樓,到此嘆茶的確是人生一大享受。

顧客大搖大擺地提著個鳥籠而入,將鳥籠掛上,便可以一邊嘆茶,一邊與友人擺開龍門陣,一邊聽鳥鳴。

當時,泡茶是用盅的,夥計會拿著大水煲到處添水,茶樓的點心售賣員則會抬出一個大鐵盤,上面滿滿的都是點心,讓茶客選取。

古時茶樓中慣用的「一盅兩件」,便是指一套式的茶點,一盅茶配上兩樣點心。

聘請女伶唱歌娛眾,則是香港在民國初年興起的一種娛樂形式。當時的娛樂項目不多,電影收費不菲,電視機又尚未出現,很多大茶樓便在晚上都設有歌壇,聘請一些當紅的女伶,演唱粵劇名曲,並請樂隊伴奏。

因此,到茶樓聽歌便成為當時人們的日常閒暇活動。茶樓的入場費,包括一盅名茶,供茶客一邊品茗,一邊聽歌。

老茶樓陸續關閉 碩果僅存玉壺軒
綜合各熱心人士提供的資料顯示,過去茨廠街一帶的茶樓分別有連香、宴樂、聯陞、成記、品泉、玉壺軒、麗章、愛群、松江、綿綸泰等。

連香茶樓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結束營業,宴樂關閉了三十多年的歷史,接著是聯陞(二十多年),早幾年,成記及品泉也步上這些茶樓的后塵。

繼綿綸泰茶樓于一個月前結束營業后,迄今,只剩玉壺軒這家老字號茶樓仍屹立街頭。

以前,宴樂及成記都聘有專人表演娛眾,其中,宴樂在夜市有粵劇,而成記在午間則有女伶演唱。

憑努力刷亮招牌 名人賈士也光顧
往事只能回憶,綿綸泰總店的顛峰時期,是林德來最美好的回憶:「很懷念那段日子,即使不睡覺都要工作的日子。」

當時,一名普通員工月薪只是一百至兩百元,然而他的月入卻高達數千元,怎不令他開心呢?

顛峰時期,單是糯米雞,一天便售賣超過五百個,周末則賣出千余個,來打包的人要排隊,連新加坡人也來打包帶回國呢!

其店舖從凌晨五時營業至下午六時,他一天只睡二至三個小時,凡事親力親為。

他的努力換來讚賞,食客中少不了少有頭有臉的人及專業人士。

負責福利彩票開彩的廣告業業者李運鴻、俗稱「香蕉王」的前國民黨重要人物陳世順、老字號昌記老板的舅子陸文中等,都是他所熟悉的老街坊。

市中心錦綸泰這間老店,早期為本地名門李劍橋家族所有,原是經營面檔與雞飯檔的茶餐室,李家建議林德來在早上五時至十時經營點心。

由于生意很好,最后租下整間店舖,后來進一步購入為名下產業。

在中國,綿綸泰是間有信譽的金融中心,在多個省份都有其蹤跡,李家當年借用其名稱為招牌,林德來接手時,也對這個名字很滿意,一直沿用至今,並憑個人的努力,打響了這個招牌,市中心老店雖關閉,其他綿綸泰仍營業。


>>>>转载自《中国报》精彩系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2-10-2006 02: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廣耀興經得起風浪
跟隨潮流靈活變通



以前的大巴剎,搖身一變為現代藝術坊,對門本是海味行林立的大街,也轉為各式各樣的商店和學院,不復以前店門口擺滿了林林總總海產、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的面貌。

廣耀興行是其中一家存留下來的海味店,而老板顏錫其可說是老一輩人白手興家的典型例子。

口口聲聲說自己是小生意人的顏老,今年已經七十八歲,從中國潮州飄洋過海來大馬,匆匆半個世紀過去了,他也由年輕精壯的小伙子,晉入耄耋之年。

在還未下南洋之前,顏錫其原本在家鄉務農,為了掙得更多錢,在廿二歲那年,乘船下南洋投靠親戚,在吉隆坡一家海味行落腳。

如同所有下南洋工作的中國客工一樣,離鄉背井的他深知生活艱苦,舉凡工作和辦事,都比別人努力,「起先我只是店裡頭的雜工,凡事一腳踢,熟悉之后也負責海味的入貨和出貨。」

操著一口潮洲州廣東話的顏老,自言沒有受過多少教育,所以只有靠苦幹,「以前的人看到老板就好像看到皇帝一樣,只會埋頭苦幹。」

由低開始做起的好處是,他很快的就掌握到這門生意的竅門,奠下了日后自己出來創業的基礎。

有感「工」字不出頭,憑著本身的一點儲蓄,連同朋友和親戚的借貸之后,他與弟弟在新加坡開設了一家海味公司,「在當時的五、六十年代,新加坡為東南亞的海味出入口集中地,所以在當地設店是自然的發展。」

即使是升級為老板之后,他還是不敢鬆懈下來,繼續在吉隆坡打工,俟到新加坡的海味店有了一定的規模之后,才敢在吉隆坡設立廣耀興行。

匆匆數十載過去了,原本只有能力跟人租店來做生意的他,如今已經擁有自己的店舖,「以前廣耀興的門牌為卅六號,在六年前,剛好有人要脫售同一列的店面,見機不可失,我把它買下來,並搬遷到新店。」


如今,廣耀興行已經成為吉隆坡數一數二的海味批發店,不論是批發,還是零售,海上物品應有盡有,且種類數不勝數。

能夠抵得住時代的變化,以及擁有今天的成就,他認為,兩大因素不可或缺,一是信用,二是頭腦靈活,要懂得變通。

他說,憑著信用兩個字,在草創初期,他們得以向銀行借錢,才渡過難關。「當時向外借錢的利息很高。」他簡短的說出其中的原委。

另外,頭腦靈活的顏老,想到冷藏海味的點子,也為他打開了新門路,「我是第一位想到用雪房(即大型冰箱)來冷藏江魚仔和魷魚的人,以前的海味店都是沒有雪房的。」

有了冰箱,他的江魚仔和魷魚比別家的新鮮和持久,大受歡迎,為他賺了不少錢。

他謙虛的說,本身並非太子爺,也不曾讀過很多書,所以樣樣只有靠自己的腦袋,多動腦筋才是最重要的。

批發海產種類多 大水災損失慘重   

做了數十年海味批發,廣耀興行不但批發海產,同時也經營藥材生意。

對于自己的店,他不無自豪,覺得種類繁多,凡是海產,都具備齊全,不虞沒有貨源供應給酒樓。

「除了米、鹽沒有供應之外,其他的貨物我們都具備,所有酒樓要買的食品,我們都有。」他表示。

酒樓是廣耀興行的大客戶之一,顏老憶起,他年輕時,白天要工作,晚上還要出去和酒樓老板應酬。

「以前年輕不怕辛苦,現在就不行了。」他說。

這么多年來,讓他印象最深刻的除了五一三事件之外,就數吉隆坡大水災了,一九七二年的大水災,讓他蒙受了不少的損失。

「當時水深二尺,等到水退之后,所有的干貨都濕了,我被迫聘請臨時工人,以及向人租借地方來把貨物晾干。」

世事萬物不時在變,相信變化最大的就是物品的價格,他回想起,在寶號初初開張時,一箱澳洲入口的鮑魚,只需要六十八零吉,裡頭有四十八罐。

而日本魚翅一斤(六百克)才二零吉八十仙;燕窩也很便宜,最貴的血燕一斤才四十二、三零吉,最便宜的燕窩只需要十八零吉。

儘管物價便宜,但是他說,以前的人不會吃好東西,也不捨得吃,不比現在的人精挑細選。

說到這裡,倒讓他想起,五、六十年代時,在街邊擺買粿條和河粉的小販,都是用江瑤柱來煲湯,湯清味靚,如今已經找不到了。

誠然,在百物騰漲的今天,江瑤柱的身價跳升何止十倍,用江瑤柱來煲湯的事情已成了絕響。

基于衛生重修飾 大巴剎變藝術坊   

前的大巴剎,即是現在的中央藝術坊,是在一九三六年落成,當時的它不似現在這般有氣勢,充其量只是一個有一樣窗口和門的大房間,前后並沒有兩個大門口,這是后來才加上去的。

對老一輩的人來說,它一直是全城最大的市集,不論各種肉類、菜蔬和干貨一應俱全,是吉隆坡最大、最熱鬧的批發和零售中心。

不過,基于衛生因素,政府在八十年代決定關閉大巴剎和附近的店屋,此舉引起了其他古蹟保護協會的關注,過后才由一家繪測公司承建翻新整棟建築物,並在一九八六年重新開張。

重新開張之后,它的用途不再是市集,而是國家文化中心,內設有各種手工藝術坊和餐廳,吸引了大量遊客,成為吉隆坡著名的景點之一。

與此同時,相信許多前來吉隆坡的外國旅客對街道兩旁的店屋前的行人走廊,印象很深刻,行人走在裡頭不但不怕日晒雨淋,且還可以瀏覽店內的商品。

看在他們眼裡的「行人走廊」,其實就是我們俗稱「五腳基」(Kaki lima)的空地,這也是戰前建築物的特征。

話說在十九世紀之前,吉隆坡的店屋多是又長又狹窄的亞答棚所建,其長度可以是寬度的兩、三倍,傳統的店屋是兩層高,多充倉庫用途,店主住在后座或是樓上。

由于擔心發生火患,英政府遂在一八八四年下令所有的店屋必須以磚和瓦重建,同時也規定重建之后的店屋前面,必須至少保留五尺空地,以供行人便利。

隨著吉隆坡不斷的城市化,排水溝和其他設備陸續出現,許多道路不得不重新舖過,導致路面高過店屋的五腳基,這也是吉隆坡獨有的景觀之一。

而這種路面高過五腳基的情況也成為歷史學家推算一家店屋歷史的最佳指標:他們發現一家店屋的建築歷史越久,它的五腳基就越低,與路面的距離越高。

商店零落人潮減 海味生意不易做
自廿二歲那年下南洋之后,留在吉隆坡工作的顏錫其,見證了這個城市的滄海桑田。

「以前的大巴剎就在我們的對面,在此做生意的大多數是華裔,攤位很多,大約有六百個吧,排成一行一行,而河邊則放滿了小販們的車、載貨車和菜車等等。」

在每天的清晨五、六點,大巴剎開始熱鬧,一直要到過了中午十二點,人潮才會逐步散退。

而中央藝術坊前面的停車場,以前則是一列店舖和茶室,現已被剷平了。

還有從前到處可見的海味店,也只剩下兩家,「如今,真正的海味店只剩下兩家,其他的是混合雜貨和海味的商店,只售一些魷魚、八爪魚等海產。」顏老說。

海味店的零落,緣于一些店主搬走或是無以為繼,不得不結束生意,畢竟,做生意還是有一定的風險。

「我是懂得跟著潮流變,所以才能夠支撐到現在。」他道出。

不過,他還是感嘆如今生意不易做,「以前是同一條街都在做相同的生意,有競爭才會進步,人潮也較多,不比現在,只有一、兩家海味行,熱鬧不起來。」

隨著周邊環境的變化,他認為,做生意的黃金時機已經過去了,能夠守住這盤生意已算不錯了。


>>>>转载自《中国报》精彩系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10-2006 02: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QuessY 于 18-10-2006 02:59 AM 发表

ano
一大堆翻版的东西出现


还有那些卖翻版vcd的强逼别人买+勒索!我朋友就中招过了!

之前还看过报纸投诉多多下,没想到我朋友也中!

现在我都不想去那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10-2006 11: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觉得现在的茨廠街还是一个令人感到光荣地地方....

虽然它有一段很棒的历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10-2006 12: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雙向發展利人利己
多元化經營藥材店


早期,單單在茨廠街就有整十間藥行,目前卻買少見少,只剩下半數,而且,幾乎都是擁有自己店舖者才有條件競爭,否則,很難靠微薄的盈利來應付昂貴的租金。

據了解,一般傳統的藥行經營者,都清楚目前潮流趨勢偏向于市場行銷,顧客講求包裝;但,問題是他們過不了自己那一關,總不習慣向顧客硬銷新產品,而寧願墨守傳統經營形式,只提供顧客本身所需要的產品。

其中,建發藥行就是最古老的藥行之一,該藥行接班人吳子日表示,由于近幾年茨廠街一帶店舖之租金漲價數百倍,導致傳統行業包括藥材行業,難于繼續在茨廠街生存,陸續遷移他處。

「我們選擇以醫療為主,對于其他保健產品則比較不注重,也覺得不需要靠推銷保健品來穩定營業額。」

向來,該藥行都是以售賣粗藥(即一般的藥材)為主,由于價格便宜,因此,利潤偏低;現在他們唯有盡量多元化經營,同時也售賣成藥和部份西藥。

早期,還有很多媽姐在茨廠街居住,她們一旦生病都會自己到藥材店抓藥,平時也習慣煲涼茶或以滋潤藥材調身;可是,媽姐卻老早已在茨廠街消聲匿跡了。

「以前的生意比較集中,但,隨著社會繁榮進步,藥材店四處林立,無形中就把生意分散,並形成一股競爭力。」

當然,「建發」這個老字號,至今仍屹立不倒,光顧數十年的老顧客依然對他們不離不棄。

「以前的顧客比較注重品質,且對藥材的優劣等級有一定認識,反觀現代人對藥材的認識卻不深,往往只以包裝作衡量,最終,自己免不了會吃虧。」

的確,現代人尤其是新新人類最愛追求包裝,忽略了要嚴謹鑒別品質優劣與真偽,結果,往往是付出過高價格而不自知。

他認為,顧客本身對藥材的品種之認識很重要,否則的話就會在無意間購買到貴貨,尤其近年藥材行業開始出現強烈競爭,導致冒牌貨越來越多,因此,消費者千萬不要找最便宜的藥材。

當前,在茨廠街的藥材行業已被迫朝兩方向發展,一是以高檔補品為賣點,二是走實際路線,轉往中醫方面發展,以穩定營業額,同時也能對社會作出一點貢獻。

藥材店生意難做 轉型以診病為主

吳子日表示,藥材行業一直以來都是平穩經營,沒所謂旺季或淡季之分;不過,隨著目前市場及顧客結構的改變,生意確實每況愈下。

「早期,顧客每星期都會特地到茨廠街一至兩次,以添購所需藥材或涼茶等,但,現在已經找不到這一類顧客了,因為到處都有藥材店,沒有必要老遠跑來購買藥材。」

以往,茨廠街一帶有不少媽姐居住,現在卻一個也不留,在這情況下,顧客對象自然轉以街客和遊客為主。

「近幾年,生意確實越來越難做,這門生意似乎也不適合在茨廠街經營,因為租金漲幅太厲害,除非本身有店鋪才可生存,畢竟,藥材的利潤很低,不可能應付昂貴的租金」。

因此,六年前吳子日已開始為其父親留下來的傳統藥行添加新元素,轉型以醫療診病為主,藥材門市為副,從中國禮聘專業中醫師來馬駐診,及開設中醫學院,致力培養這方面的人才。

他坦言,其他傳統行業也遭受相同命運,說得更明白一點,就是把店舖租出去好過自己經營,因為底層店舖租金目前叫價一萬五千零吉左右。

但,到底是什么原因令他繼續留守在茨廠街?

「只因為『理想』兩個字,我想為正統的中醫盡點棉力;很幸運的,我們的店舖是父親當年購置下來的,由于沒有應付租金之壓力,因此,我們有條件往醫療方面發展。」

「經營藥行的好處是沒什么風浪,生意額會穩定在某一個水平,但卻不可能在一夜之間發達,尤其是傳統的藥材生意。我們都是經過幾十年的辛勞,節儉過日子,才打穩今天的基礎。」

有感茶是故鄉濃 鄉親合股開茶莊      
每當經過茨廠街尾端店舖,一股茶香總會隨著陣陣微風,撲鼻而來,刺激路人的嗅覺感官。

原來這股茶香源自茶葉老行尊──建源茶莊,該茶莊去蕪存菁地,承繼某一些獨特的傳統經營方式,如自行烘茶,以確保茶葉香味不褪。

茨廠街尾端店舖可謂是被人忽略的一角,然而,商家卻認為她鬧中帶靜是優點,因為這里上貨卸貨非常方便。

成立于一九四五年的建源茶行有限公司,目前已交由第二代經營管理,接班人許金龍向本報記者細說茶葉行業在茨廠街所走過的歷史。

「因為我們以售賣烏龍茶為主,它屬于半發酵茶葉,其最佳品嚐期為六至八個月,一旦超過這期限,茶葉的味道即逐漸轉淡,不過,只要再次烘烤,它的味道就會重新再散發出來。」

早期,他們是以柴窯烘烤茶葉,目前則改以電窯烘烤;這可謂是該茶莊的特色之一。

該茶莊之所以在茨廠街創立,主要是當時許金龍之父與約十位來自中國安溪的鄉里,因有感于故鄉安溪所出產的茶葉品質優異,于是,決定共同合股創辦茶莊,那時,大家都是抱著玩票性質,姑且試探市場反應,所以股東們僅視它為副業。

「早期經營茶莊生意確實不容易,畢竟,人們的生活水平一般不高,還未到品茗的階段,再加上交通、宣傳媒介等未普及化,我父親及員工們必須騎著腳踏車上門去推銷或送貨。」

當年,真正懂得品茗者寥若晨星,因此,他們的顧客對象主要以大炒面檔、餐廳、自行車司機為主,同時也供應給鴉片寮。

「因為,人們抽了鴉片之后總習慣喝濃烈的茶,無形中多多少少都會刺激我們的營業額。」

英殖民政府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已限制鴉片買賣,不過,許多人仍難以抗拒鴉片的誘惑。

在六、七十年代后期,政府雖已全面禁止鴉片買賣,但仍有許多人抽鴉片,人們走在茨廠街的街道上,仍可隱隱約約嗅到由暗房飄出來的鴉片味。

不斷開拓新市場 自創品牌可圖利       
以往,建源茶莊主要靠批發,門市生意僅佔少部份而已,顧客當中包括媽姐及苦力,他們主要購買綠寶茶作為解渴飲料,畢竟,那個年代並非人們品茗的年代;直到八零年以后,消費者才逐漸開始要求上好品質的茶葉。

尤其經濟風暴前,顧客要求頗高,即使是一些上等好茶也未必能滿足他們,但,隨著經濟疲軟后,大家都降低要求,似乎只要有茶喝就可以了。

「行情好時,高檔茶葉就銷得很快,目前卻銷得很慢。從九七年至今,高檔茶葉的營業額都未曾回彈。」

許金龍表示,茶葉行業始終以華裔顧客為主,其他友族不甚感興趣,除非是紅茶、健康茶或減肥茶,才能贏得友族的青睞;因此,這門生意始終有所局限,必須另謀策略,不斷開拓新市場。

「我相信,每個行業都大同小異,最重要是必須建立本身的品牌,這樣,在市場上才有競爭條件,也比較有利可圖。」

他接棒后即獨家生產多個品牌,如「千里香」和「逍遙香」就甚具代表性,贏得不少口碑。

「我們不可能永遠只靠一個方法來經營,得跟隨時代步伐改進,對于父親的古老方法,好的就繼續延用,不理想之處則要改進。」

他始終認為,茨廠街是一個很理想的商業區,因為地點適中,交通方便,尤其近期增加了多個停車場,駕車人士不需擔心找不到泊車位。


>>>>转载自《中国报》精彩系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8-4-2024 07:15 AM , Processed in 0.066409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