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48|回复: 5
|
中国象棋起源资料与大马棋坛的发展趋向{建楼中}
[复制链接]
|
|
象棋,古称“象戏”,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棋类活动。它的起源至今无从确考,自古以来众说纷坛,莫衷一是。不过,根据象棋的局制和规则,中国象棋的起源应与兵家有着密切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战争连年不断,人们仿照军队的编制、布阵遣将的方法等创制了一种新的棋游戏,这当是象棋的最初形式。形成于战国时期的《招魂》一诗中,在描写当时楚国的生活、娱乐时,曾留下了“哀蔽象棋,有(又)六博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的句子,其所讲的是“象棋”和“六博”两种棋类活动。因此,从《招魂》一诗中,我们就可看出战国时期的楚国已经流行象棋了。
与围棋相比较,象棋是一种雅俗共赏且普及更广的棋类活动。它于创始以来虽为广大群众所喜好,但古代帝王及文人学士对此多轻视而认为“不足道”,因此古代典籍中关于象棋的记述甚少。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曾流行一种“象戏”的棋类活动。北周武帝宇文邕对这种象戏进行了总结和改进,并将规则及要旨亲自写成《象经》固定下来,为象棋的最终定型奠定了基础。
隋代,隋文帝不赞成象戏,但唐代开国后,太宗李世民却加以提倡,并出现了新的突破。唐肃宗时的丞相牛僧孺在其所著的《玄怪录》一书中曾记述了一个有关“宝应象棋”的“鬼话”,在宝应象棋里就出现了王、军师、马、象、车、兵六种棋子,这与现在流行的象棋已经非常相似了。
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调整,在“宝应象棋”的基础上,至北宋时出现了与今日体制、规则相同的象棋。根据宋人尹诛撰《象棋》及其他有关文献的记述推断,北宋流行的象棋活动大体有如下3种:
第一种:有将、士、象、马、车、炮、车等32枚棋子。棋盘无河界,纵9路、横9路。
第二种:有将、偏、稗、卒等棋子。棋盘有河界。局道有若干格。这种象棋当时因不够通俗,仅流行于士大夫阶层之中,不为一般平民所好。
第三种:有32枚棋子,棋盘纵横各11路。
上述第一种象棋至南宋时,增加了河界。此后,这种象棋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一直沿用下来。
当时的象棋,已完全定型为现代象棋的棋制。1997年7月,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洛阳市北宋墓中,发现了当时瓷质圆形象棋子32枚。这是一副完整的象棋,其中,黑白象棋子各16枚,正面字上涂金。棋子的兵种有将、仕、士、车、象、马、砲、卒,这副象棋的形制和现代象棋子已完全无异。
继宋之后,象棋在明代又有了大的发展。尤其是明代中期以后,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象棋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此时名棋手辈出,象棋的棋艺著作也得到了繁荣发展,出现了许多棋谱,反映了明人对象棋深入探索的成果。
清代的象棋进一步平民化,普及面广。同时,在象棋界,名手众多,棋派林立,国手倍增。而象棋谱中也多是精湛之作。这些都对近代和当代象棋的发展及棋艺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来源:《中国文物报》)
[ 本帖最后由 ^古城杨过^ 于 14-9-2006 04:25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4-9-2006 04: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4-9-2006 04: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4-9-2006 04: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4-9-2006 04: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4-9-2006 06: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象棋俗语---棋者常用语
观棋不语真君子,
见死不救是小人。
河边无青草,
不用多嘴驴。
小卒过河顶个车。
缺士怕双车。
马走日,
象飞田,
车走直线,
炮打揭山。
连环马,气死车。
是子就怕十六吃。
支起羊角士,
不怕马来将。
棋局小世界,世界大棋局。
当头炮,把马跳。
双车归一,所向无敌。
红先黑后,输了不臭.
马闯殿前,帅士无损;兵临城下,将相不和.
单车挂炮,瞎胡闹.
马走日,象走田,小卒过河不回还!
缺士怕马 缺象怕炮
一马换双象,其势必英雄
一车十子寒
残局炮回家
残局马胜炮
小卒过河顶大车
空头炮险恶难当
车忌低头帅忌高
马入宫,必遭凶
马跳窝心,将帅发昏。
马看炮,瞎胡闹。
切忌车迟开,马躁进,炮轻发。
撑起羊角士,不怕马来将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