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4809|回复: 5

世界五大文化圈簡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1-9-2006 04: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cjkvbbs.net/read.php?tid=1334
世界五大文化圈簡述

文化圈的是指以文化為主要特色,並且各個文化圈內都有一個核心地區,由其向四方擴展,使周遭的地區在文化上表現出共同的特質。

    从对世界历史影响最深远的文化来说,学术界基本上一致公认,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起源先后主要有五大文化圈,即:西方文化圈(拉丁文化圈),東亞文化圈(漢字文化圈),伊斯蘭文化圈(阿拉伯文化圈),印度文化圈(南亞文化圈)和東歐文化圈(斯拉夫文化圈)。



一、西方文化圈(拉丁文化圈)

拉丁文化圈,代表天主教(以及新教各派)文化,后来突出科技文化,包括英美等世界多数国家。

西方文化圈的地理範圍,主要是以白種人的居住地為主,包含歐、美、紐、澳等地。西方文化圈的共同特色,主要有:議會政治(政治)、實行資本主義的市場機制(經濟)、中產階級為社會上的主要力量(社會)、物質文明發達、基督教的價值觀仍為主流以及重視消費與享受(文化)。


「西方」的興起

  十五世紀到十九世紀諸多重大文明運動造成現代歐洲,也就是西方的興起,如文藝復興、民族國家建國運動、宗教改革、科學革命與啟蒙運動、工業革命、美國獨立運動與法國大革命的民主化運動等等。這些重大的變革大致言之,在西歐發展的時間較早,程度較高成就也較大,而越往東歐的方向則相反;至於俄國和土耳其帝國控制下的東歐地區,更是「春風不度玉門關」的化外景象。由於上述這一些運動對於塑造現代的西方有決定性的影響,所以由此可知這些「現代性」的變革,對於「西方」的形成和興起有決定性的影響,可是東歐、俄國卻沒跟上這個興起的腳步,所以到十九世紀時,兩個歐洲已經隱然出現。另一方面,隨著地理大發現、工業革命與帝國主義的殖民,促使「西方」的範圍擴大,其實力增加,而「東方」的範圍相對縮小,實力也減少。



二、東亞文化圈(漢字文化圈)

汉字文化圈,代表儒学文化和后来的佛教文化,包括中国、日本、朝鲜等国,以及以华语作为民族语言之一的新加坡。

東亞文化圈的區域,主要是以東亞為主,以中國為核心,包括韓國、日本、越南等地;正因為中國是東亞文化圈的文化擴散中心,所以中國會成為東亞文化圈的核心,而表現在東亞文化圈的共同特色有:漢字、儒家思想(例如這些地方都設有孔廟)、以中國律法為藍本所制定的法律制度、中國化的佛教。


1–韓國對於中國文化的吸收

(一)漢字:漢字輸入朝鮮半島的證據,可以從其西北部發現戰國時代的錢、在平壤發現秦戈得到證明。另外從文獻記載,特別是「衛氏朝鮮」(西元前194-108年),在今日的平壤建立一個將近一世紀的漢族政權,這也使漢字在北朝鮮更加流通,等到三、四世紀之際漢字的使用更加地成熟。

(二)儒家思想:漢武帝時曾下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朝鮮為郡縣之地,理應尊令設學立教。在文獻上,朝鮮明顯有學校的設置,始於高句麗小獸林王二年(372年)設立「太學」。之後各地陸續成立,並且設學以後均以儒家經典為基本教材。

(三)律令:朝鮮半島在西元373年高句麗曾頒行律令,新羅在520年也有頒佈律令。另外在王氏高句麗時代,其律令篇目及條文與唐律令頗多雷同;而李氏朝鮮也採用明律,另外還有經國大典、大典會通等法典的編纂,均受明律、明會典的影響甚大。


2–越南對於中國文化的吸收

(一)漢字:自秦漢以來,已領有越南的北部,所以漢字亦隨著統治權的行使而傳入,亦可理解。

(二)儒家思想:越南自漢即為中國的一州,漢武帝興學校,亦適用於越南。等到漢朝末年天下大亂,士人抱經籍紛紛尋求避難之地,越南是其中之一。吳國建立後,士燮出掌交州禮賢下士,使得交州文風大勝。

(三)律令:越南屬於中國時期,適用中國國內法。獨立之後,李朝太宗時代曾撰成刑書三卷(1042年)、陳朝太宗時代曾制定國朝刑律(1230年),這些都受唐律的影響。黎朝聖宗洪德年間(西元1470-1496年),制訂刑律六卷,其律文大都收錄在潘輝所編的歷朝憲章類誌,為今存越南最古的法典。


3–日本對於中國文化的吸收

(一)漢字:西元三、四世紀的日本,其與當時中國王朝的往來,已能使用熟練的漢文。後來雖然日本發明表音文字和萬葉假名,但與朝鮮一樣,仍無礙於上層知識分子的漢文教養。

(二)儒家思想:一般認為百濟博士王仁攜論語、千字文赴日,是儒家思想傳入日本的開始,其時間應該是西元404、405年之間,也就是五世紀之初的時候。

(三)律令:日本在668年有「近江令」、682年有「淨御原令」公布。兩者主要是以唐永徽、開元七年律令為藍本,尤其是「永徽律令」。不過日本此後的「律令國家」的建設並不成功,而邁進武家政治時代,直至幕府時期,其行用的諸法典,仍參照唐、明、清律使用。



三、伊斯蘭文化圈(阿拉伯文化圈)

阿拉伯文化圈,代表伊斯兰教文化,包括阿拉伯国家(埃及、沙特阿拉伯等)以及信伊斯兰教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伊朗、巴基斯坦等)。

伊斯蘭文化圈的區域主要在:印度半島、阿拉伯半島、東南亞以及非洲,其特色就是直到今日仍虔誠地保持對伊斯蘭教的信仰,以及阿拉伯文字的使用。東南亞主要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家有:馬來西亞、印尼(除了巴里島之外)、菲律賓南部的閩達納蛾島等等。


1–可蘭經賞罰分明的信條

伊斯蘭教的教義均記載在可蘭經中。穆罕默德是一個文盲不會書寫,但他天賦的口才很大,且富有詩意。當他口授那些『神示』時,門徒便立即寫在手下所有的一切物件上,像甚麼棕櫚葉啦,羊骨啦等等,或者把它們牢牢地記住;在他死後加以整理,用富有比喻和詩意的當時口語編輯成書,那就是可蘭經,伊斯蘭教徒尊之為聖經;所以它是宗教的經典,同時又是國家的法典。

可蘭經上的道理,一部份抄襲猶太教,一部份採自基督教的一性論:基本的教義是嚴格的一神論,就是信仰全能而又慈悲的惟一真神阿拉(Allah)。阿拉先藉太先知諾厄、亞巴郎、梅瑟(摩西)、達味(大衛)等先知和童貞瑪利亞的兒子耶穌給人教訓,而穆罕默德是最後也是最大的一位先知。善人在來世接受天堂的賞報,惡人將受地獄的酷刑。不過穆氏所描述的天堂為一個樂園,善人在其中能與永遠青春的天女結為夫婦;這種詩意濃厚兼具肉感的描寫,適足以引誘庸俗的信徒;而高尚的人,他也許給了能享見阿拉的幸福。

可蘭經在簡明的教義外,也載有嚴格的誠命和道德:每日當祈禱五次,並行規定的沐浴,每年禁食一月,即自日出至日落不得進食;禁止豬肉和發過酵的飲料(酒)。它也命令賙濟貧窮,教徒當彼此互助;禁止姦淫,卻准許多妻制,但妻不得起過四名,妾不在內。為宣傳伊斯蘭教,以武力功擊不信從的人,視為宗教的一種手段:他們稱之為『聖戰』,而為聖戰而死的人必升天堂。


2–什葉派、素尼派

  伊斯蘭教共有八十多個派別,其中最有影響的是素尼和什葉兩派。穆罕默德去世後,阿拉伯統治集團在「繼承者」問題上發生了嚴重的分歧:跟隨穆罕默德從麥加遷移到麥地那的穆斯林(稱「遷士派」),與麥地那的追隨者(稱「輔士派」)組成了聖門弟子團,主張通過選舉,由阿布巴等人依次擔任繼承人;而穆罕默德出身的哈希姆家族,主張只能由穆罕默德的堂兄弟兼女婿阿里繼任,並實行世襲。最後聖門弟子團獲勝,但分歧沒有解決,因此形成素尼、什葉兩大教派。

  素尼派由聖門弟子團發展而成,是伊斯蘭教的最大教派。「素尼」的意思就是遵守素奈的人。「素奈」是道路、行為的音譯,又有正統的含義。他們認為穆罕默德在創教中的種種行為都是「聖行」,是穆斯林必須遵守的規範,是法律的源泉。由於素尼派主張穆罕默德的四個主要追隨者都是合法繼承人,這種主張贏得了伊斯蘭教的國家政權和多數教徒的支援,所以,這個教派一直處於正統和優勢地位。

  與素尼派相對立的是什葉派。「什葉」的原意是追隨者,專指擁護第四代哈里發(即「繼承人」之意)阿里的人。什葉派認為阿里是一個從來不犯錯誤的超人,而且永遠受到阿拉的保護。什葉派還把阿里及他以後的各代繼承人叫做「伊瑪目」,是最高導師、教長和君主。西元898年,什葉派的第十二代伊瑪目穆罕默德.馬赫迪突然失蹤,他們認為是被阿拉藏到人所莫及的地方去了,將來會以救世主的身份再降人世,並一直盼望馬赫迪再降。西元1502年,什葉派在伊朗被定為國教,伊朗從此後也成為了什葉派最主要的活動中心之一。


3–阿拉伯各國中的基本教義派對911事件後續發展的反應

一、沙烏地阿拉伯的基本教義派

現在的沙烏地阿拉伯表面看來平靜無事,稍加細察不難發現問題重重。自從法赫德1982年登基為第五代國王以來,由於油元收入銳減,全民生活水準相對降低,所以1993年時沙烏地阿拉伯的國民所得只剩五千美元,約為1980年代初期的三分之一,所以經濟蕭條以及對美國的仇視促成伊斯蘭教教基本教義派的興起。由於這只是民間自救運動,政府也不便禁止或查緝,這就使得社會反美和反美軍基地情緒更加瀰漫。

此外,接受西方教育的新世代漸成社會中堅,沙烏地阿拉伯王室政體漸成腐敗象徵,加上79高齡的法赫德健康有問題,繼承之爭已提前展開,基本教義派和異議團體與軍方和情治機關暗通款曲,縱使沒有政變之虞,一旦法赫德亡故,各方勢力並起,很可能成為中東另一個亂源。

二、約旦的基本教義派

  約旦國王阿布都拉不但面臨與沙烏地阿拉伯同樣的政治和經濟難題,加上國內三分之一是認同反美行動的巴勒斯坦人,更使得他在公開支持美國對付賓拉丹和阿富汗後聲望陡降。不過約旦同樣沒有政變之虞,至少目前反阿布都拉的勢力還不成氣候,也沒有任何團體倡言推翻王權,但約旦與沙烏地不同的是,基本教義派不只是民間組織,更一度在國會擁有四分之一的席次,可以直接影響政府政策走向,而這些人原本就指責政府維持埃以和約是為討好美國,無視民意,當然不會支持美國對另一伊斯蘭教國家動武。除了人口結構上的巴勒斯坦因素,根據英國《衛報》的報導,約旦人非但對敢於反美、主張以強硬手段對付以色列的敘利亞頗為心儀,更把隻身力抗西方強權的海珊視為現代伊斯蘭世界的救世主。

  質言之,約旦民間反美反西方聲浪其實高過任何回教國家,阿布都拉即便只是外交聲援美國也會引起反彈,而今素來仰賴美國軍事與經濟支援的約旦王室,所採取的正是這種與民意背道而馳的做法。

三、埃及的基本教義派

  埃及經濟狀況比沙烏地和約旦更糟,911事件重挫最大宗外匯來源觀光事業和降低蘇伊士運河油輪通航費,無異雪上加霜,使得原本只侷限在基本教義激進派的反穆巴拉克勢力,短期間內聲勢大增。例如,2001年10月起新聞界嚴辭批判政府假反恐怖之名箝制言論自由,民間開始質疑穆巴拉克把太多資源浪費在國際和區域事務上,貪瀆和徇私舞弊指控甚囂塵上。埃及最讓人憂心的是,基本教義派勢力不但遍布民間,更已滲入各級軍部,若是穆巴拉克投入西方聯軍陣營對另一個伊斯蘭教教國家動武,即有變生肘腋之虞。

四、巴勒斯坦的基本教義派

  阿拉法特所領導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亦同樣面臨嚴峻政治和經濟困境,更糟的是,從1993年奧斯陸協議至今,他所領導的自治政府就一直沒有創造一個讓全體巴人共同接受的政治實體,即主權獨立的巴勒斯坦國。尤其是從去年9月巴人抗暴運動再興之後,自治政府迫於美以壓力,反而採取對內鎮壓措施,所以阿拉法特已被多數巴人視為無法代表巴勒斯坦民意,因此投入哈瑪斯和伊斯蘭聖戰組織等大大小小好戰團體的民眾越來越多。這些武裝伊斯蘭教教團體不只反以色列,也反阿拉法特。

結論

  法赫德、阿布都拉、穆巴拉克和阿拉法特等親美的阿拉伯領袖,在美國決意對阿富汗動武前就已聲望低落,布希拉他們入夥雖是基於實際戰略需要,卻使他們處境更加尷尬,稍有失策便會殃及自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1-9-2006 04: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印度文化圈(南亞文化圈)

印度文化圈,代表印度教和佛教文化,包括印度、孟加拉、缅甸、尼泊尔、斯里兰卡、泰国、老挝、柬埔寨等。

印度文化圈的範圍主要在印度半島與東南亞的一些地區。其特色就是表現在對梵文系字母的使用和印度教的宗教信仰上。


1–印度教中的輪迴與業

一、談「輪迴」

印度教顯示出強烈的宿命思想,特別顯示在他們的輪迴與業的觀念方面。就統治階級而言,一個人的社會地位是由其血統來決定;但為何人人有不同的血統呢?就業的理論來解釋,這是過去所做的行為所產生的結果,因此階級低下的人往往就因此而認命。

印度教徒相信自身的行為存在一種必然性的力量,讓自身陷入輪迴之中,直到尋求到解脫之路。這種牽引自身的力量就是業法﹙dharma﹚。這種法則更認為一個人,無論他是何種階級,唯有盡力完成該階級所應有的義務,才可能從「業」的力量裡面獲得解脫。事實上印度教對業法的強調,更加地維護了種性制度(僧侶、武士、庶民、賤民)。

二、談「業」

印度教徒認為業的力量不僅會影響自身,甚至可影響到祖先,例如如果一個人不能完成其職責,而又殺害家族成員的話,則其祖先都會被重新判入地獄。在奧義書的思想裡,從「業」的力量裡面之解脫,就代表著自我從生活的現象世界的解脫,就可使自我實現「梵」的境界,也就是進入「涅盤」的境界,這種境界是一種自我歸入永恆的狀態。在此時印度教涅盤的意思不同於佛教所強調者。佛教的涅盤是追求人死如燈滅--「燭火盡熄」的意思,但印度教的涅盤則是「燭火遠離氣息所擾而不再搖曳」的境界。


2–現代印度人對於種姓制度的抗議

2001年11月印度新德里安倍德卡宮前的廣場上人聲鼎沸,據說有五萬名印度教徒從全國各地奔赴這裡,參加集體皈依佛教儀式。巨大的廣場裡,臨時搭建著一座佛台,上面豎有5英尺高的青銅佛像,身著橘黃色僧袍的僧人為他們低聲禱告,大批即將成為佛教徒的人們,神情莊重地喃喃念道:「願菩薩保佑!」而離他們數百米遠處,就是印度教激進組「國民志願團」的總部。儀式開始前,不少前來參加儀式的教徒三個一群,五個一夥地前往儀式地點,揮舞著小旗和標語,大聲讚美著佛教。一位電腦專業的大學生向在場的人群發表演講:「印度教我受夠了,我自由了!」

  據統計,此次皈依佛教的印度教徒基本全是印度教種姓制度的最底層。此間輿論普遍將此次改教活動被視做他們對高種姓、印度教體制乃至整個社會的又一次大規模抗議。印度教和佛教同為古印度土生土長的宗教。前者源于西元前2000多年古印度的婆羅門教,而後者則誕生於西元前五、六世紀。儘管兩種宗教在很長時間有一種互補關係,相互借鑒吸收了對方的很多教義,在主張「慈善、寬容、不殺生」等不少方面都有共同之處,但由於歷史原因,兩者在印度的命運卻有天壤之別。西元十三世紀在外族入侵下,印度境內的佛教就幾乎毀滅殆盡。而印度教的發展總體上沒有受到太大影響,最終成為現在印度最有影響力的宗教。目前,全印度十億人口中,印度教徒約占83%,而佛教徒僅有1%。

  印度教是一種制度化的宗教,其教義中規定的種姓制度歷史久遠。目前人口已達1.6億之多的首陀羅階級一直處於被奴役和壓迫的悲慘地位。儘管自1947年獨立後,印度政府制定了許多否定種姓制度的法律,例如憲法第十七條還明確規定廢除「不可接觸制」,同時為確保低種姓信徒的政治、就業、教育等權利,而採取了一系列積極措施,但種姓制度造成的等級差別,還是難以從國民的意識中根除。像是在不少印度農村,如果低種姓人使用了高種姓人的水井或神廟,他們將隨時面臨被打被殺的危險。一位參加改教儀式的農民就向媒體講述了自己作為低種姓印度教徒的辛酸史。有次他正在村邊的小店喝茶,過來一群高種姓的卡車司機,一見他也在喝茶便十分惱怒,氣勢洶洶地警告侍者今後不准再接待低種姓的客人。他憤怒地表示:「高種姓根本不把我們當做印度教徒,信奉印度教還有什麼意義?」



五、東歐文化圈(斯拉夫文化圈)

斯拉夫文化圈,代表东正教文化,包括俄罗斯、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等。

東歐文化圈的範圍:主要是在俄羅斯、東歐以及巴爾幹半島等地為主;而東歐文化圈所展現出的主要特色有:以東正教為其宗教信仰,使用斯拉夫字母,而在政治方面,在共產蘇聯尚未瓦解之前,因為東歐以及巴爾幹半島地區皆受其控制,所以都傾向極權專制,而且在經濟方面實行共產主義,但這些現象已隨著共產蘇聯的瓦解而有了改變,在政治與經濟方面逐漸向西方文化圈結合、靠攏。


1–東正教與天主教的比較

在教義方面,東正教主張聖靈只來自聖父,天主教則主張聖靈來自聖父和聖子。東正教沒有關於〝天堂〞和〝地獄〞之間存在〝煉獄〞的說法,而天主教聲稱兩者之間有煉獄。東正教否認貞女瑪利亞貞節受孕及其肉體升天的教理,而天主教承認。東正教不承認羅馬教皇為普世教會首腦,只承認他的主教和〝西部教會牧首〞的職位,而天主教教皇自稱是全世界教會的領袖。

在神學方面,東正教沒有什麼革新和發展,較保守、缺乏活力,天主教則面向社會,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它在世界許多地區開展的活動較有生氣,主張社會開放、自由、平等,提出諸多進步神學,像解放神學、婦女神學、黑人神學、希望神學、民眾神學、發展神學等。

在禮儀方面,東正教教士衣著打扮與天主教教士不同,東正教主教頭戴圓頂帽,身穿銀白色或黑色神袍,胸掛聖像,手持權杖,而天主教主教頭戴桃形尖頂帽,身穿特制黃色神袍,胸掛十字架,手戴權戒(可以參見課本圖7-13);舉行儀式時,東正教除了可使用希臘語外,還可使用地方民族語言;天主教則在長時期內只使用拉丁語,但有些天主教教會也可以使用地方民族語言;唱聖歌時,東正教唱詩班沒有風琴伴奏,而天主教唱詩班則有;祈禱時,東正教徒用三個手指﹝拇指、食指和中指﹞在胸前自上向下,自右向左畫十字,而天主教徒用整個手掌在胸前自上向下,自左向右畫十字;受洗時,東正教採浸水式,天主教則採注水式。

另外東正教主張嬰兒受洗後就有資格領聖餐,天主教則持反對意見。舉行聖餐禮時,東正教使用發酵麵包和酒,天主教使用無酵麵包,並規定,只有神職人員才能使用麵包和酒,一般教徒只能使用麵包;禮拜時,東正教堂裡不擺坐椅,參加者只能站立,而天主教堂裡放有成排的長板凳,供祈禱者跪坐;懺悔時,東正教規定,教徒在神父面前可站、可跪,天主教則規定,教徒在神父面前只能跪著;東正教允許除主教以外的一切神職人員結婚,在婚姻問題上比較自由,而天主教則很嚴格,一切神職人員都不得結婚,強調獨身主義和禁慾主義。

在節日方面,東正教的一些大節日與天主教的大至相同,只是稱謂不同。

在神品方面,基督教會的最初神品只有副助祭、助祭、司祭三個品位。基督教分裂後,東正教會實行牧首制,牧首制確立後,神品分黑白兩種:黑神品有修士、修士輔祭、修士大輔祭、修士祭司、修士大祭司、主教、大主教、督主教﹝牧首派駐國外教區代表﹞、都主教、牧首;白神品有誦經士、副輔祭、輔祭、大輔祭、司祭、大司祭、司祭長等;天主教會神品分為七品:司門員﹝一品﹞、誦經員﹝二品﹞、驅魔員﹝三品﹞、襄禮員﹝四品﹞、副助祭﹝五品﹞、助祭﹝六品﹞和主教﹝七品﹞。羅馬教廷制進一步發展後,主教品位又分為教皇、樞機主教﹝紅衣主教﹞、宗主教、大主教和一般主教。

在教曆方面,東正教使用儒略曆法,是現在公曆的前身,即舊曆。羅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對舊曆進行改革,於1582年公布新曆法,稱格列曆法,自那時起天主教就用此曆法。此曆法被多數國家使用,被公認為公曆。

在教堂方面,東正教教堂的建築式採拜占庭式,或斯拉夫式。天主教教堂採羅馬式或哥德式。而其內布置也各有不同,東正教堂聖壇中央掛有聖像,四周則掛聖徒畫像,而天主教堂聖壇中央掛聖母瑪利亞畫像,聖壇兩旁掛耶穌畫像,周圍牆上掛十四幅耶穌受難畫像。

在哲學方面,東正教哲學主張上帝和世界的統一、上帝和人類和諧性、神性與人性結合、神學與哲學合一,反對理性,提倡神秘主義,通過神秘主義,使人吸取神的智慧,強調救世主如何變成有血有肉的軀體和如何降臨於人世的奧秘;天主教哲學主張理性,強調天主的啟示和人類的理性是一致的,反對神秘主義。東正教哲學提倡用神學和哲學的思維方式來建立真正的基督文明,貶低天主教,認為天主教不能發揚基督的博愛和自我犧牲精神,指責天主教把上帝和人類分離開來,因而不能建立真正的基督文明。


2–彼得大帝的西化

沒有三百多年前的改革﹐俄羅斯可能仍是極北一個不受人重視的貧困國家,更遑論在過去兩個世紀的國際政治舞臺上扮演重要角色。策劃這場改革、影響了世界發展的,就是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西元1672-1725年)。他1682年即位後,進行一連串改革,從基本要國人刮去鬍子﹐穿上西服,並派人到外國留學,以至修路、開鑿運河、建校、興辦工業和建立海軍,開啟了俄國現代化運動。在他出現以前﹐俄羅斯這個於中世紀才稍具雛形的國家﹐國力遠比鄰近歐洲各國的落後﹐然而其改革令俄羅斯逐步現代化﹐躋身歐洲列強﹐為俄國此後百多年以至近代成為世界一級大國奠下基礎,儘管他的專制統治手段,如強迫奴隸到工廠工作,甚至殺掉反對他的兒子﹐也廣招史家咎病。




附:

對於文化區與文化圈的概念

  「文化區」(culture area)與「文化圈」(culture circle)的概念是20紀初由歐美人類學所發展出來的概念工具,並在1920、1930年代達到巔峰,企圖解決在美洲有關無文字社會的文化歷史與發展的問題。當時美國人類學界急於透過民族誌的田野資料,解決有關北美與南美印地安族群分類及其彼此之間文化關聯的問題,熱衷於歷史研究取向的美國人類學者,如Franz Baos、Alfred Kroeber、Roland B. Dixon等人,認為過去遺存下來的文化特質會展衍在當代的空間分布,因此透過當代空間所見到的文化特質可以重建一個族群文化的過去歷史。因此,當時不少的人類學者認為透過文化特質在區域性空間的分布,我們可以將某些相同的文化特質歸納出所謂的「文化區」(德文Kulturlreise,即「文化圈」(cultrue circles)之意)。而且,兩個或多個「文化區」之間的相似與相異,通常是透過傳播(diffusion)或遷徙(migration)的文化接觸、文化轉借或其他的過程。

  基本上,「文化區」或「文化圈」的概念來自地理學者有關「文化地理區」(cultural geography)的概念,例如被尊為現代美國人類學之父的Fraz Baos在年青時(當時25歲,1883年),就教於地理學者Adolf Bastain,並對其日後著重區域性普查與文化特質分布的研究有明顯的影響,而這樣的例子在當時相當普遍。簡言之,「文化區」或「文化圈」的概念是以居住在同一地理區域中不同人群之間相關聯之文化特質為思考基礎,認為文化是時間與空間所共同建構的產物,企圖透過空間所分布出的文化特質重建文化歷史的順序以及不同人群之間的關係,後來的人類學者進一步利用統計分析的方法,發展出「年齡─區域的假設」(age-area hypothesis)檢驗不同「文化區」的時間順序、「文化中心」(culture center)或「文化高點」(culture climax)的概念說明擁有相同文化特質的不同族群所居住的地域通常正是該「文化區」的中心、「文化層位」(culture strata)的概念以建構不同文化特質或文化區重疊的現象(Harris 1968:373-392)。有關這方面的研究主要應用於北美、南美等無文字的印地安民族的文化歷史研究,後來還有考古學者的加入應用於人類文明史的重建,也有學者用來討論古文明之間的傳播與接觸問題(見Movius 1953;Child 1953;Caso 1953;Krieger 1953;Strong 1953;Murdock 1953)。美國人類學者Harris在寫人類學的理理發展史時提到,「文化區」的概念形成可謂是「整個美國人類學家的集體創作」(Harris 1968:374)。

有關「文化圈」概念的批評,從方法到理論、到文化歷史的建構,在1950、1960年代的人類學界已做了很多,例如:著重生態研究為取向的人類學者J.Steward就批評文化圈的研究將「文化圈」與「自然區」(natural areas)之間的關係過於簡化處理。另外文化區的中心與邊陲之間的關係是會隨著時間而有所改變的,即使是相似的文化在不同的區域內也會因不同的時間而有所變異,更何況共有相同文化特質的團體也可能分屬不同的文化區。不過,在眾多批評之中,認為「文化圈」概念發展過程中最大的障礙莫過於是企圖以空間(文化分布)取代時間(文化歷史)。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 收起 理由
wilhb81 + 1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2013 02: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同,漢字在朝鮮流通,发现韩国很多的文化也一样,蛮相似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7-2013 11: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解释很详细,谢谢你的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10-2016 11: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走向世界,尔等国家要学中文。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2017 10: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多谢楼主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9-3-2024 05:29 AM , Processed in 0.059117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