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daniel82

【道教简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8-7-2011 10: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羽人- 羽人也作“羽客”、“羽士”、“羽衣”。語出《山海經》:“羽人之國,不死之民。”。是謂羽人即是仙人也。先秦時代指神仙方士,後專指道士,蓋以其修道學仙之故也。

天師-是對得道者尊敬的稱謂。《莊子。徐無鬼》載:黃帝稱童子為天師;《素問》記黃帝稱岐伯為天師。張陵以“五斗米道”大行于世,其子衡,孫魯廣為傳佈,信教者尊張陵為天師。因此,“五斗米道”又稱為“天師道”。“天師”之稱,狹義專指張陵及其後裔張衡,張魯等。但後世道流如寇謙之,焦子順、杜光庭等,也稱為天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9-7-2011 11: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 是道士的尊稱或謚號、賜號。《道典論》卷二:“學士若能棄世累,有遠遊山水之志,宗極法輪,稱先生。常坐高座讀經,教化愚賢,開度一切學人也。。。。先生者,道士也。“

三國時,孫策母尊琅琊(ya)人于吉(道士)為”于先生“②。《真誥。真胃世譜》稱東晉道士許邁”即先生也“,後世道書皆尊其為”許先生“。

   南朝劉宋以後,稱某道士為”某某先生“,多系朝廷賜予高道的謚號,如”簡寂先生“(陸修靜)、”貞白先生“(陶弘景)、”升真先生“(王遠知)、”體玄先生“(潘師正),”貞一先生“(司馬承禎);也有生前賜號的,如"玄靜先生”(唐朝李含光,羽化後,玄宗又追封為“正議大夫”)宋代賜“先生”號,是表示一種殊榮,其名位且高於“大師”。如宋太宗賜陳摶號為“希夷先生”。之前,周世宗賜號為“白雲先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7-2011 12: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師—— 在中國道教史上,第一位稱“法師”尊號的是道教鼻祖,張道陵。《云笈七簽》卷六:“漢末,有天師張道陵精思西山,”太上“親降,漢安元年(142年)五月一日授以《三天正一法》命為天師;。。其年七月七日又授《正一盟威妙經》、《三業六通之訣》,重為三天法師正一真人。”
   具備什麽資歷的道士方可稱為“法師”呢?
(1)德高年長,習上法年久者,常為法師。。。。次者行事而有才德,眾所推者,可為法師。“
(2)劉宋陸靜修(北宋徽宗時封為”丹元真人“)《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中”法師“條稱:”經云:當舉高德,玄解經義。斯人也,道德內充,威儀外備,俯仰動止,莫非法式。三界所範,鬼神所瞻,關啟祝願,通真召靈,釋疑解滯,導達群賢。“原來,法師為精通經戒,主持齋儀,度人入道,堪為眾範的高道。天師張道陵正是具備這些條件的大法師。劉宋時,張道陵以”正一真人三天法師“名顯。
   後世所稱,”法師“,多指齋醮法事中的主持者——高功。此外,還把精通道法,為人師者,尊稱為”法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2011 01: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師—— 六朝時,道經中便出現“大師”一詞。《太上大道玉清經》卷六《昭靈品卷第十五》稱:“爾時復有色,欲二界,六群邪仙八萬四千人,性好論議,常于下界較其神功,善習幻化,心意矝高,自號大師”從這段記載中,可知“大師”是一個尊稱和名位。

在歷史上,“大師”泛指有道之士。現今多指年長的道士或德高望重的道士。道教全真派傳戒時,律壇主持者律師,此之為“八大師”。即:証盟大師,監戒大師,保舉大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2011 12: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煉師——是對懂得養生,煉丹方法且修煉高深的道士的尊稱。《唐六典》卷四《祠部》載:"其道士德高思深,謂之煉師。“此尊稱起初指唐時修習上清法者。如唐睿宗、玄宗皆尊道士司馬承禎(647-735年)為“司馬煉師”。唐玄宗開元九年,即721年,派遣使者迎司馬承禎入宮,親授法箓,成為道士皇帝。

   煉師,後又泛稱行內丹等修法者。例如,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徽宗召陳玉瓊(女道士,能絕食,知人間禍福,能水行遁跡)至京師,賜號”妙靖煉師“,乞還山,後不知所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8-2011 05: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传贴【修道】

修道的人,学习的程度不一样,对学道的认识也都不尽相同。

  学道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有许多人,学道是为了保平安,保发财,保健康,带着这种目的来学道的人为数不少。尤其是初学的人,对学道的意义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学道只是为了给自己带来一点现实的安乐。

  当然,一个修道的人,是能够得到三宝的加持,能够得到天尊的护佑。但我们要明确,学道最终目的是为了开发生命内在的智慧;为了断除烦恼;为了将来能像天尊一样利益众生。

  学道的人里面,大体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为了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平时忙于学习和工作,生活单调乏味,周末或假期到道观来聚一聚,找聊聊天,谈谈心,可以为自己的生活增加一个项目。如果是带着这样的目的来学道的话,那么学道并不是唯一的选择。不到道观来,还可以到其它地方去,可以到夜总会或亲戚朋友家去坐一坐,同样可以消磨时光。如果是带着这样的心态来学道,就好比是“明珠弹雀”。明珠固然是可以用来弹雀的,但随便的一颗石子也能用来弹雀,珍贵的明珠仅仅换取了微不足道的麻雀,未免过于可惜。

  另一种是把学道当作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比起自己的工作和家庭,比起自己在世上所拥有的一切,学道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因而,学道是用整个生命在实践,他们甚至可以为此而放弃一切。

  修道和做人究竟有什么关系呢?如果觉得修道只是来道观里磕磕头、拜拜神,而不是将道落实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那是没有把学道和自己的人生真正联系起来。

  我们可以看到,生活中有那么一些人,平时也也诵经,道院里有活动也愿意参加,似乎也是在学道,可是他的人生,他的品行不会因此而有所改变。烦恼是烦恼,执著是执著。他的烦恼得不到丝毫改善,他的人格也得不到丝毫提升。他干坏事时还是照干不误,骗人时还是照骗不误,他不会去想一想,他所做的这一切,是否符合道理的教诲?

  这是没有将学道和自己的人生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学道和做人严重脱节。这样的情况,目前来说还是比较普遍的。

  可能有的人会问,不学道不是照样可以做人吗?做人为什么要学道呢?
  自从来到这个世界,做人就贯穿了我们的一生。可以这么说,做人是我们终身的职业。这职业的特殊性还在于,我们无法请假,无法辞职,无法将属于自己的工作移交给别人。所以,如何将人生过得更好,过得更有意义,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也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在世间几十年的生存时间,看起来似乎很长,但如果和人类的历史相比,和宇宙的历史相比,我们每一阶段的生命实在非常短暂。

  世间有很多人,因为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过得百无聊赖,一天到晚想尽办法地打发日子,用各种各样的娱乐甚至毒品来打发时间。可见短暂的人生对他们来说,不是太短而是太长了。
  其实我们一生所能拥有的这么几十年时间,除掉睡眠和吃饭,能剩下的时间并不多。假如我们每天要睡八个小时的话,就要睡掉人生的三分之一。假如我们能活九十年的话,就要整整睡掉三十年,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呵!

  人生本来就已经很短暂了,而真正可利用的时间就更少,年少的时候懵懂无知,年老的时候又精力不济。道法告诉我们人生难得,所以这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我们一定要珍惜。

  一方面是要过得幸福,一方面是要过得有意义,这是我们人生的两大目标。很多人只是考虑前者,只是想怎么过得快乐,怎么过得开心,怎么过得幸福。

  其实,如果不了解人生的意义,不了解幸福的本质,没有正确的获得幸福的途径。那么,我们为谋求幸福所付出的努力,往往是和真正的幸福背道而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1-9-2011 04: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oobanzhu 于 11-9-2011 04:18 PM 编辑

道教有很多符咒,其中“福生無量天尊”是最常用的,也很有神通,因为念一声这个符咒,就会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三位道教天尊护佑,此外持颂“太乙救苦天尊”。这里把豫丰山人亲自编纂的道教文章分享给有缘者,有缘者可以经常念诵。

                          ---- 诸葛长青

   豫丰山人编纂:平时见人或道友师父可口称“福生无量天尊”或“无量天尊”。   常持颂定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念一句“福生無量天尊”种种妙处
第一:天尊加持,所在之地土地城隍皆护佑此人.。
第二:智慧明净,所做所行皆是天意,行天之意,无所畏惧。
第三:平安相随,常年奔波之人受得四海大龙王护佑,舟车平安。
第四:财源广进,正财、偏财、禄神常伴。
第五:广传道音,功德无量,常庇福荫,灾祸远离。
第六:渐生气力,皆受天星照耀,气力渐增。
第七:寿命长久,阴司众等,闻听天尊尊号,皆嵇首而礼。
第八:死者超度,死者闻生时亲属能够常年天尊尊号,生出诸端妙处。
第九:地域安宁,尊号声起,五路瘟神皆远离,地域安宁福无量。
第十:死时超脱,常年天尊尊号,死时一念生起救苦救难太乙天尊,即能前往东方极乐世界。
    二、持颂“太乙救苦天尊”

    在人遇到危难之事时持颂“太乙救苦天尊”就会得道救助,逢凶化吉遇难成祥。,人如遇到苦难,只要念诵太乙救苦天尊名号,太乙救苦天尊就会随声应化,帮助人解忧排难,化凶为吉.对于积功行善,功行圆满之人,太乙救苦天尊会「乘九师之仙驭,散百宝之祥光」,接引升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9-2011 02: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格言集———黄信阳编着

愿天地常生善人,愿善人常存善心,
愿善人常行善事,愿善人广布善法。(001)

四 言:
道法自然 (002)修道养德 (003)   上善若水 (004)
道尊德贵 (005)清静无为 (006)   清心寡欲 (007)
守静去欲 (008)至真之道 (009)   紫气东来 (010)
去伪存真 (011)虚怀若谷 (012)   无为和静 (013)
随遇而安 (014)贵和守中 (015)   至诚感天 (016)
奉道行事 (017)心神宁静 (018)   仙道贵生 (019)
孝忠诚信 (020)乐善好施 (021)   济世利人 (022)
为善最乐 (023)心旷神怡 (024)   事在人为 (025)
和光同尘 (026)广种福田 (027)   有容乃大 (028)
立观度人 (029)宠辱若惊 (030)   延年益寿 (031)
目击道存 (032)收心炼性 (033)   断欲忘情 (034)
宁静致远 (035)诚之为贵 (036)   天道酬勤 (037)
识心见性 (038)正心诚意 (039)

八 言:
全神炼气, 出家修真;(040)真性不乱,万缘不挂;(041)
澄心定意, 抱元守一;(042)济贫拔苦,先人后己;(043)
齐同慈爱, 异骨成亲;(044) 天人合一,心神相通;(045)
弘道立德, 教化信众;(046) 净化心灵,丰富文化;(047)
知足者富, 知足者乐;(048) 厚德载物,自强不息;(049)
行善抑恶, 积德成仙;(050) 志不可满,乐不可极;(051)
天道贵生, 济物度人;(052) 长生之本,性善为基;(053)
忠孝仁义, 诚信不欺;(054) 待人从善,遇事随缘;(055)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056) 先修人道,再修仙道;(057)   
得之不拒, 失之不争;(058) 法由圣显,道寄人弘;(059)
仙道贵生, 无量度人;(060) 少私寡欲,恭谦无争;(061)
弱之胜强, 柔之胜刚;(062)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063)
心神合一, 天人感应;(064) 以静制动,以弱胜强;(065)
知足常乐, 能忍自安;(066) 事来则应,事去则止;(067)
福在积善, 祸在积恶;(068) 青牛西去,紫气东来;(069)
垂世不朽, 道范长存;(070) 真性不乱,万缘不挂;(071)
澄心定意, 抱元守一;(072) 济贫拔苦,先人后己;(073)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074) 玄门奥妙,道教精微;(075)
人心净尽, 道心自现。(076) 积德行善,可以延年。(077)
居功自傲, 灾祸难逃。(078) 适当用脑,延缓衰老。(079)
心安神泰, 福寿自来。(080) 君子讲义,小人讲利。(081)
朋友易得, 知己难求。(082) 有求皆苦,无欲自刚。(083)
人有善念, 天必佑之。(084) 仙踪万古,神迹千秋。(085)
观天之道, 执天之行。——《阴符经》(086)
相自我改, 命自我造。——张三丰全集(087)
随方设教, 历劫度人。——《太清宝诰》(088)
上药三品, 神与气精。——《心印妙经》(089)
谛听吾言, 神钦鬼伏。——吕祖《劝世诗》(09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8-9-2011 01: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言:
须顺其自然,勿听其自然。——道窍谈(091)
无念方能静,静中气自平。——吕祖全书(092)
为者如牛毛,获者如鳞角。——抱朴子内篇(093)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南华经》(094)
德从宽处积,富向俭中求。(095)
玄门宣教义,大道聚京都。(096)
宁守善而死,不为恶而生。(097)
人非义不交,物非义不取。(098)
淫为诸恶首,孝为百行先。(099)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100)
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101)
莫论他人过,只寻自己病。(102)
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103)
平安即是幸,知足即是福。(104)
修身如执玉,积德胜遗金。(105)
少欲最安乐,知足大富贵。(106)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107)
遇怒不要恼,遇难莫急躁。(108)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109)
怪人不知礼,知礼不怪人。(110)
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111)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112)
有容德乃大,无欺心自安。(113)
生财从大道,处世守中和。(114)
竹以虚受益,松以静延年。(115)

十 二 言:
一身正气处世,两袖清风为人。(116)
坐立不忘我道,出入皆抱善心。(117)
心静则息自调,静久则心自定。——张三丰(118)
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119)
忠孝济世守身,节俭利人清修。(120)
心善而子孙盛,根固而枝叶荣。(121)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122)
明人不做暗事,真人不说假话。(123)
镜子越擦越亮,脑子越用越灵。(124)
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125)
惟厚可以载物,惟宽可以容人。(126)

十 四 言:
天道贵生祈度众,积功行善自成仙。(127)
非淡泊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文子(128)
施财合药济群生,积德累功修至道。——萨祖(129)
事不三思终有败,人能百忍自无忧;(130)
人不求福斯无祸,人不求利斯无害;(131)
一念之非即遏之,一动之妄即改之;(132)
道是天上神仙本,德为人间富贵根;(133)
心清意静天堂路,心慌意乱地狱门;(134)
善恶从来难隐昧,是非到底自分明;(135)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136)
毋以小益而不修,毋以小损而不防。(137)
知足常乐心舒畅,不比不争一身轻。(138)
有恩不报非君子,忘恩负义是小人。(139)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140)
道在师传修在己,自身还得自身度。(141)

十 六 言:
善处身者必善处世,善处世者必严修身。(142)
少私寡欲可以养心,绝淫戒色可以养精。(143)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南华真经》(144)
小善不积大德不成,小恶不止终成大罪。(145)
少私寡欲可以养心,绝淫戒色可以养精。(146)
欲修仙道必修人道,人道未修仙道远矣。(148)
心本是道道即是心,心外无道道外无心。(14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9-2011 10: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清静经》(150)
*人心皆散乱,一念便纯真。欲求无上道,大众念天尊。
——《早课》(151)
*莫以恶小无损而为之,莫以善小无益而不为;
——诸葛亮语(152)
*一毫之善,与人方便。一毫之恶,劝君莫作。衣食随缘,
自然安乐。(153)
*算什么命?问什么卜?欺人是祸,饶人是福。天眼昭昭,
报应甚速。(154)
*存心不善,风水无益;父母不孝,奉神无益。兄弟不和,
交友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
做事乖张,聪明无益。不惜元气,服药无益;时运不通,
妄求无益。妄取人财,布施无益;淫恶肆欲,阴骘无益。
——许逊真君《警世格言》(155)
*敬天地,礼神明。奉祖先,孝双亲。守王法,重师尊。
爱兄弟,信友朋。睦宗族,和乡邻。别夫妇,孝子孙。
——《关圣帝君正心录》(156)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经》(157)
*毁伤物命,杀害众生,福尽寿终,当受斯苦。
——《解冤拔罪妙经》(158)
*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贻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若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为子孙久长之计。
——陈抟《心相篇》(159)
*心好命又好,发达荣华早;心好命不好,一世也温饱;
命好心不好,前程恐难保;心命都不好,穷苦直到老。
——《心命歌》(160)
*以父母之心为心,天下无不友之兄弟;以祖宗之心为心,
天下无不和之族人;以天地之心为心,天下无不爱之民、
物。——《格言联璧》(161)
*人在道中,道在人中;鱼在水中,水在鱼中。道去人死,
水干鱼终。——西升经(162)
*神满不思睡,气满不思食,精满不思欲。(163)
*一点诚心,万缘俱息。内魔既清,外魔自绝。(164)
*赠人以财,不若赠人善言。黄金虽贵,用之则穷;
善言于心,终身为宝。(165)
*父母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
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166)
*富以能施为德,贫以无求为德,贵以下人为德,
贱以妄势为德。(167)
*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
行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消,日有所损。(168)
*势可为恶而不为,即是善; 力可行善而不行,即是恶。(169)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
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170)
*行善不昌,祖上必有余殃,殃尽必昌;
行恶不灭,祖上必有余德,德尽必灭。(171)
*奢者富不足俭者贫有余奢者心常贪俭者心常富
——《慎子》(172)
*忠孝、济世、守身;节俭、利人、清修。(173)
*宽容无怨害柔弱胜刚强满口齿先落终身舌未伤(174)
*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温馨第一乐(175)
*勿吐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勿近无益身心之人,
勿入无益身心之境,勿展无益身心之书。(176)
*道以无为上,德以仁为主,礼以义为谦,施以恩为友,
惠以利为先,信以诚为首。(西升经)(177)
*做好人存好心行好事读好书说好话(178)。
*他人骑马我骑驴仔细想来总不如
回头看见推车汉比上不足下有余(179)
*合道则心安,合道则行正,合道则人和,合道则天宁。(18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9-2011 09: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经精粹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一章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二章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二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三章(181)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七章(182)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 八章(183)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九章(184)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十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十八章,(185)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十九章(186)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二十二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187)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二十七章(188)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二十七章(189)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二十八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之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 三十二章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三十三章 (190)
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三十三章(191)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三十八章(192)
贵以贱为本, 高以下为基。——三十九章(193)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四十一章(194)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 四十二章
道生一 , 一生二 , 二生三 , 三生万物。——四十二章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四十五章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是矣。——四十六章(195)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四十九章(196)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四十九章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五十二章(197)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五十四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五十六章(198)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199)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章(200)
治大国若烹小鲜。——六十章(201)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202)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 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六十六章(203)
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六十七章(204)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六十八章(205)
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七十二章(206)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七十三章(207)
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七十六章(208)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七十七章(210)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七十八章
天道无亲, 常与善人。——七十九章(21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
博者不知。——八十一章 (212)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八十一章(213)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八十一章(214)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八十一章(215)
无为、无事、无欲。
自化、自富、自朴。(2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0-2011 11: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信仰道教有什么好处    徐诚利

任何一门学问都有他的意义,所以我们学什么都应该知道它的作用与意义。不然,学了很多也没有什么用途,也就没有什么意思了。这也就好比古代的一个人,整天学习斩龙的技术,虽然学会了斩龙的技术,可是后来到处去找龙,却找不到。如某社会科学院一个杜甫研究专家,他最自豪的是在研究杜甫死因方面,具有在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权威。为何具有这一权威?为研究杜甫是不是吃牛肉而死,他花了整整十七年时间!对于一位文化人来说,是不是有点可悲?十七年的时间只是用来知道杜甫是如何死的,有什么意思呢?所以我们信仰道教也是如此,如果天天在信仰道教,可是一点都没有体会到信仰的作用,是不是也有点可悲?



    “凡是一种宗教,必有一种信仰,有信仰,必有所以信仰之理由,用语言文字来说明这个理由,使人们能够了解而入门者,这就是宗教家所谓的‘教理’”。对于信仰道教的人,如果不能很好的理解道教思想,可能只是简单的信仰,还不算完善,因此应该要了解道教教理,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实际意义上的好处。对于信仰道教到底有什么作用呢?下面就谈一下自己的一点初浅的看法,如有不对之处,还望高道、大德、同仁们斧正!



一、信仰道教让我们不再迷茫


    作为道教信仰者,则是以《道德经》为圣典。相信一个无所不能、不生不灭,不动不静,化生万物,生命之源的“道”。认为“道”是至高无上的。这也是道教最根本的信仰。但是这个无形无像的“道”,不能让人们感到空洞而虚无。在道教里就为不同的人设有不同的入门方法,所以在道教的信仰上,圣人就以“神道设教”。也有用“五乘之法”,来开示后人的,即一曰宗,二曰教,三曰律,四曰法,五曰科。上士可以万缘定息,一念不生,坐而待成,可以直接体悟大道,即以老庄宗旨为用;也有垂像教化,讲究解释,明其道理,而以此开悟的;也有从守戒、入定、静而生慧开悟;也有从正一符录入门而开悟的;也有从玄门课诵,祈禳忏悔,济生度死道场入门而开悟的。信仰道教的方式有多种,信仰神仙也是信仰“道”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开始信仰道教的人们,可以从有形有像的方式入门,也可以从清静无为方式入门,也可以从行善积德方式入门,亦可以从诵经方式入门。当然有的人是从感性信仰入门,有的是从理性信仰入门的。只是各自的信仰方式不同罢了。其目标都是一样以“道”为最高、最根本信仰!

    而道教的信仰内容,则有很多历代圣贤、高道们在经典著作中为我们留下了很丰富、很宝贵的智慧。凭藉圣贤祖师们的智慧,我们走在信仰“道”的大道上,不再迷茫。众多经典著作的智慧,为我们生活道路点上了亮灯!我们会知道我们活着的人生意义!凭藉经典的智慧与对上苍虔诚、的信仰,我们内心不再有太多的痛苦。我们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品质与思想境界,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而文明!



    如何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得到信仰的好处呢?理由是什么呢?其实这并不是很玄妙,因为道教义理中,有很多内容,足以让我们在里找到答案。

    道教为后辈信仰者提供了完整的宇宙观,可以让我们的心灵自由的在宇宙中纵横弛骋,我们思想里会有一个大体的宇宙观。我们信仰道教的人会知道:“道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让我们知道:万物化生都是由“道”而来。从而让我们在信仰上,可以登堂入室而不出其范围。给予了我们信仰上的方向,从而保证我们在信仰上,不会迷茫!

    道教还有一套系统的养生理论,可以让我们身体与心灵得到健康。道教生命观认为人们不仅是要形体的健康,而且还要精神的健康,认为我们的生命是永恒的,“生”与“死”只是生命的一部分,或是一种现象。我们活着,只是“行人”;死了,也只是“归人”,我们成为“行人”时,应该要做道德的事情,到了成为“归人”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成为君子,可以得到心灵上的休息。如果我们成为“行人”时,不体悟大道,不行善积德,到了成为“归人”时,就会内心不安,只好“扑伏”在地上了。所以,我们活着时,最好将美好的德性显示,而死亡时,只是德性的回归。因此信仰道教的人,只要活着时,应该多行善事,多做有道德的事情,即使面对死亡,也是心安理得,可以在心灵上得到休息。因此道教研究的是超越生命的“生”与“死”。可以如《道德经》里所说的“死而不亡,谓之寿”一样。所以道教有“性命双修”的理论。其修养原则是:“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这系统理论中,道教还有很多方法,足以满足人们不同的要求。因为道教“方术”的内容广博,如养生之术就有导引术、服饵、太极、内丹、医术、外丹术、动功、静功等等。足以解决人们在修行悟道“方法”上的需求。



    对于想超越凡夫俗世的人来说,道教也提供了不少思想方面的内容。如《南华真经》中说有“万物一齐,孰短孰长?”的思想。即认为事物都是齐一的,没有什么长与短,我们没有必要分别太多。如果我们没有太大的分别心,就可以超越人间是非的纠纷。南华真人认为:人们的心胸应该像大鹏一样,在九万里高空中翱翔。所以他在南华真经中第一篇就讲“逍遥游”。还有,南华真人认为两个国家打仗争地盘,如同在蜗牛角上争世界罢了。在内丹学上有: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元神出窍等等的不同境界。在《坐忘论》中也有讲:真观、泰定、绝缘等等不同层次的境界。不过,纵观一切修养的核心思想,也就是让人们心灵保持清静。只要内心清静,才能成为“天下正”,做到了内心的清静而正直,我们在信仰道教的路上,就不会迷茫了。我们内心有一个高尚的信仰作为人生目标,自然内心充满自信与坦然,面对一切快乐我们不会沉醉,面对一切困难,我们也不会畏惧,不会悲伤。有着清静正直的心态,我们就不会在生活中感到迷茫了!



    当然道教的理论很多,在这里难以详细的讲述。只要我们能深入的了解道教义理,自然会明白我们信仰并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因为道教义理中,告诉我们有关修养的方法与处事的智慧,以及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等等。因为,内容太多,而难以尽述,下面只是抛砖引玉的讲一些。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试着沿着这个思路想一下,可以得到更多关于信仰道教益处的思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0-2011 11: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信仰道教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为什么说信仰道教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呢?因为道教除了让我们信仰最根本、最高的“道”,还要求我们要做好事,要帮助人。道教主张“济世利人”,“度已度人”。道教认为人的生命在本质上不是单独生存的,他是相互合为一体,道教认为“万物为一体”。认为生命都是一个整体。所以,我们要做有道德的人,不能伤害别人,如果伤害到别人,也等于伤了自己。在道教中,信仰很虔诚的人,都是修行很高的人,都是道德水准很高的人,他们不会做出伤害别人的事情。相反,他们会更好的帮助人。也会让这个世界更有爱心更有慈悲心,让这个世界更和谐。因为有道德的,他们的道德观念不会只局限于人类,他们的道德观念是以整个自然界为主。在道教劝善书《太上感应篇》中就有讲:“昆虫草木犹不可伤”观点。认为除了对于人类要有慈悲的思想与行为之外,对于自然界的其他生命也应该慈悲,不能轻易的伤害它们。因此,道教界会积极的为社会做公益事业,会为灾区捐资捐物。同时也会加强自身的建设,让自己所住的道观的环境更美好,所以好多道教宫观都是风景区,而这些风景与文物都是与历代道人的保护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现在有的道观也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了。所以,保护好自然环境,也是与我们有关,我们的道德观念用在自然界方面,自然界也会回报给我们人类的!



    信仰道教的人,都会守道教的戒律,都会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如道教的五戒,即第一戒不得杀生;第二戒不得荤酒;第三不得妄言綺语,口是心非;第四戒不得偷盗;第五戒不得淫邪。道教将这五戒,称为“积功归根”五戒。一般信仰道教的人,都应该遵守这些基本的戒律,因为道教认为:学道之士莫不持戒精虔以积累功行,故左仙公云:“学道不修斋戒亦徒劳山林矣”。道教认为戒是帮助我们去掉不良行为的一种方法,如果一个信仰道教者不守戒律则不能“得道”。故有“不持戒者,道不由得”之论。这就如病人去看病,付了医药费,也服了大夫开的药,而实际上,病人没有按大夫的“戒律”去做,所以治疗效果不好,这些病人反过来还说大夫医术不好。邱祖说:“不知玄科而有禁戒,粒米文钱俱皆有所关系,乃世人之膏脂,农夫之血汗,非用力何能消,岂无功而可受。汝等愚迷,不自揣量,不肯修持,反言本教无功。”现在一些人信仰道教不正确也会是这样的,常常不遵守道教的清规戒律,不重视道德的修持,却反过来说信仰道教没有什么感应,没有什么作用,实在是有点可悲!



    所以,一个真正信仰道教的人,都会很好的遵守道教的规律,都会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他们不会去做违法乱纪的事情。与他们相处,他不会伤害到你,他们会给你带来心灵上的智慧,你会感觉到他们内心很安详而宁静!因为他们的内心充满了道德,充满了慈悲与智慧!因为他们信仰“大道”,自然会走在“大道”的路上,而一个走在“大道”上的人,怎么会没有道德呢?在西方,看一个人是不是有修养,他们主要是看一个人有没有信仰,他们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信仰,则这个人的道德则有点让人不太可信。所以他们的总统上任时,就会有一个信仰的表示,即将手放在《圣经》上面宣誓。当然,我们信仰道教,则用不着将手放在《道德经》上宣誓了,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利于社会、家庭、个人的事情,就是算有道德的人了。因为我们会按照道教济世利人的宗旨去行事,我们会将信仰道教的思想付诸于行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0-2011 11: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信仰道教会让我们正确看待名利

    对名声来说,好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出人头地,光宗耀袓。或是寄希望于后代,望子成龙。所以,一些人,一生为了名声,付出很多的心血。有的人通过努力确实取得了成功,但在成功的另一面却失去了很多。而另一些人也有努力,但结果并不是很理想。对名利看得开的人,可以达观人生。而一些看不开名利的人,在自己付出了努力而没有得到理想的收获时,觉得好痛苦。但是有多少人能正确的看待名呢?人们认为幸福的事情都是幸福的吗?

    浙江大学有两个女同学甲、乙是好朋友,大学毕业后留校当老师,很幸运,每人都生了两个儿子。甲的两个儿子很争气,都考到美国留学了,乙的两个儿子“不争气”,全都做了“的哥”,你们说甲、乙谁自豪?人们都羡慕甲,说你真好,两个儿子都考到美国留学了。但是遗憾的是,甲并没有感到开心,反而是乙的两个儿子每逢节假日就开车看自己的母亲,接母亲出去玩,大事小情照顾得非常好,乙日子过得非常开心。甲非常羡慕乙,所以是好是坏还不知道呢。也许你说,不要紧,甲移民到美国就行了,就能享受天伦之乐了。我告诉你,是好是坏不知道呢,你把一棵老树移植到另外一个地方,它根本活不了。甲适应了本处的社会、生态系统,到美国后水土不服,语言不通,没有朋友,孤单,她总不能每天傻呼呼吸点儿空气,啥也不说吧,那不成了地下老鼠了吗?杭州是世界最佳的人居地方,你移民到美国干吗去?美国哪有西湖啊,有湖没人看,没人看的地方你看它干吗?你总不能每天对着水发傻吧!我们改变不了事情就要改变对事情的态度。所以,出国了,有了名利了,是好呢、还是坏呢?也许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吧!


    名声有好有坏,好的可以让人流芳万古,坏的足以让人遗臭万年。好的名声足可以移风易俗,足可以起教化世俗的作用。而坏的名声如果不加以制止,则会对社会有着不好的影响。但是对于名利,可能好多人都会讲,一定要看淡名利,不要去争名夺利。其实这表面上有道理,但实际上讲不通的。如果一味放弃名与利,这不一定是完美的人生态度。名与利,本身没有什么好与坏,只是我们在运、用“名”与“利”上能力如何了。为什么呢?因为名与利只是一种“工具”,只是使用者的水准高低不同罢了。因为名与利用得好可以造福于人啊,可以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啊。如果一味的逃避名与利,其实这并不是道教的理论。因为“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逢累而行”。当一个人有使命出世来做事时,应该不要逃避,而没有使命出来做事时,也不要抱怨怀才不遇。还有在黄石公的《三略》中的中也有讲:“潜名抱道者,时至而动,则极人臣之位。德合于已,则建殊绝之功。故其道高而名扬于后世。”意思说:匿名隐居心怀大志的人,时机到来才肯出仕任职,所以能获得群臣之上的高位。遇到志同道合的“上司”,便能建立卓越的功勋。所以他们的志向高远而美名留芳后世。在《道德真经》里也有讲“动善时”之论。即要把握好时机,做事情才能有好的收获。因为好的名声可以成为正义的动力,可以鼓励大家一起奋发向上。如果有大的利益则可以让大家一起分享,可以更好的改善大家的生活水准,这为什么说“名”与“利”就不好呢?


    有一种观点,我们很有必要改变一下。是什么观点呢?就是作为一个正义的人,一心为公的人,一定不要放弃对名利的使用权。就如一个宫观的主持,如果是一个好的主持,他会为了宫观的发展而努力,会为教门的兴旺而尽力。但是如果一个不好的当家则会只知道自己的个人事情,而不管大众的疾苦,也不管我教的兴衰。这样的宫观主持,给他好的名与利,只能会让我教门失去更多的良好形象,在社会中造成更多不好的影响。如果一个像包公一样正直的人,能在一个好的工作位置上,他一定会将自己份内之事做得很好。因为他公正而有利于国家,得到好名,有何不可以呢?像这样的名声,难道我们说没有用吗?更何况道教的义理还讲:“遏恶扬善”呢。即对于不好的事情应该要遏制,对于善良美好的事情,我们应该加以发扬光大。所以,信仰道教的人应该正确的看待名与利。

    我们看淡名利,不要被名与利迷住就行了。有的道人刚开始负责管理一点事情时,还可以保持着谦虚的态度,而时间久了,有些收获了,受到一些人的赞扬后,自己有了好名声,就自己以为自己了不起了。慢慢的,对人也不太客气了,自己也慢慢的骄傲起来了,最后由于自己的骄傲而失败了。其原因就是他们不能像《道德经》第六十五章中说的“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如果能谨慎的对待事情的开始与结果,就不会有太多的失败。

    当然,如果我们没有那个良好的工作位置时,我们就不要苦苦强求名利。因为道教讲“机缘”。机缘不成熟时,则不要强求,则不要抱怨。因为有的事情就像种庄稼一样,如果时间不到,而在茫茫大雪的地上种庄稼是不会有收获的。这样盲目的努力与追求都是枉费精力的。当然机缘成熟时也不要逃避。道教有讲的出世与入世的作法。当一个人有入世做事的使命时,就不要逃避,而一个人应该履行出世的使命时,也不要迷茫。因为出世与入世只是道教修行的两种不同方式。只是看每个人的不同机缘罢了,看自己适合那一种修行方式就选择那一种修行方式。



    当然对于那些虚名与来路不明的利益,道教是反对的。如一些沽名钓誉之辈,道教也是反对的。因为道教的“三皈五戒”中就有讲“不得妄语”,即是要让我们不要乱讲话。道教供奉的财神也都是聪明正直的神。其目的是告诫人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因为真正信仰道教的人,知道一位聪明正直之神,不会保佑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发财。好多人心怀不轨,却去求财神保佑自己发财,这样怎么会得到良好的感应呢?所以道教马灵祖说:“何必妙手图吾像,但愿君心合我心”。



    因此正确信仰道教的人,对于名声与利益会正确而理智的对待。得到名声、利益不会高兴,失去名与利也不会悲伤。重要的是能够很好的运、用“名”与“利”为人们多做好事。我们只要做到“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心态就好了,对非份之财物与虚假名声不可贪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0-2011 12: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信仰道教让我们对生活更乐观

    我们道教对于事物的观察,一般都不会只是从一个角度去看。因为道教讲“阴”、“阳”与“和”。即认为事物都有正面与反面,有相互矛盾的现象,也有相互融和统一的方面。所以,我们做事情也不能只是单一的考虑一个方面,要观察到事情的另一个方面。这也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究做事情,要合乎情,也要合乎理。要做到合情合理。因为有的事情,表面上看来,可能是不对的,但是它却在本质上是对的。这就是信仰道教的人,不会执着于一个死角去思考问题。他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有一个成语叫“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大体是意思是:在古老的东方,有一个智者,他的一匹马丢了,邻居说你真倒楣,智者回答,是好是坏还不知道呢;不久丢失的马领着一匹野马回来了,邻居说,你太幸运了,多了一匹马,智者回答,是好是坏还不知道呢;儿子骑野马,从马上摔下来,腿摔断了,邻居说,你真倒楣,就这么一个儿子,腿还断了,智者回答,是好是坏还不知道呢;过一段时间,皇帝徵兵,胳膊腿全的年轻人都在战场上被打死了,智者的儿子由于腿断了不能打仗,未被徵兵还活者。故事就讲到这里,我们可以继续推理,邻居说,你真幸运,儿子还活着,智者回答,是好是坏还不知道呢;儿子结婚了,邻居说,你真好,断腿的儿子还找到了媳妇,智者回答,是好是坏还不知道呢。所以从大尺度的时间来看,任何事情是好是坏还不知道呢。没好事没坏事,只是有事,这样想,人就会变得洒脱、平淡一些。


    一般的信仰者都会问或是被问到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地狱的问题。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主要是看我们心态了。一个人幸福不幸福,在本质上和财富、地位、权力没关系。幸福由思想、心态决定,心可以造天堂,也可以造地狱。一个弟子人问一个老道长,师父,请问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地狱?老道长轻蔑地看了他一眼,说你这种粗糙、卑鄙的人,根本不配和我谈天堂。弟子被激怒了,嗖的拔出刀,把刀架在老道长的脖子上,说糟老头,我要杀了你!老道长平静地说,这就是地狱。弟子明白了,愤怒的情绪是地狱,把刀收回鞘中。老道长又平静地说,这就是天堂。弟子听明白了,心情好就是天堂,马上跪下说谢谢师父。

    神仙领着一个俗人到地狱,这个俗人发现地狱里的人都瘦骨嶙岣,他们都用一个特质的勺子喝粥,勺子的把特别长,勺子的头很小,舀出的粥都洒在了地上,一点也喝不上,最后桶里就没粥了,大家就互相埋怨,互相憎恨。神仙又把这个俗人领到了天堂,他发现天堂里的人一个个都长得胖乎乎,笑顏逐开,他们用的是同样的勺子,吃的是同样的粥,但是他们是把粥舀出来喂别人,你喂我,我喂你,结果大家都吃到粥了。


    所以天堂与地狱,关键在于人的心态。同样是一件事情,如果以不同的心态去做事,结果也不一样。所以如果心态不好,可能看好的事情也不好,如果心态好,不好的事情也会看成好的。所以信仰道教的人,不会钻牛角尖,自然也会过得开心了!

    一个人不高兴,总有多种理由。他们不是因为钻“牛角尖”所致,就是陷入得失之中不可自拔,或者误认为某一关口,就是人生的完结。一个人要高兴,也很容易。容易的核心,归结为一句话:要开心,先“开”心。跳出心灵的圈套;劈开僵硬的自我;松开紧握的拳头;勇敢地钻出并打碎 “牛角尖”。你会感觉天原来这么空,海原来这么阔!不要怨恨自己的命运不好,不要抱怨自己的处境恶劣。换换角度,哪怕简单地松弛一下,就有可能从恶劣的情绪中走出来。

  美国总统罗斯福有一次被盗,知道这一消息的朋友纷纷向他表示安慰。但他并没有把这一问题看得十分严重,说:“这实在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第一,他只偷去我的资产,而没有要我的生命;第二,他偷去的只是我的部分财产,而不是我的所有资产;第三,作贼的是他,而不是我。”换一个角度,原来的悲剧完全可以转化为喜剧。如果你也像罗斯福这么想,你还会有什么不开心的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0-2011 12: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信仰道教更有利于世界和平

    道教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一部分,而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则有讲“以和为贵”。即希望人们在生活中要和平共处,同时也不像某些个别人的极端思想一样,非要去征服自然、破坏自然。道教不但要求人与人之间要和平共处,同时也希望人与自然和平共处。因为道教讲天、地、人是“三才”,都是“道”所化生。而人只是“三才”中的一位。所以,要求人们要与大自然和平共处。所以,作为一个有信仰的人,特别是信仰道教的人,更是要与人和平共处,与自然和平共处。另外,道教除了讲人与自然和平共处,人与人和平共处之外,还希望我们个人在内心里面要做到与自己心灵和平共处,即不要自己与自己过不去。

    有些朋友可能会问:个人也需要和平?这里回答是肯定的。因为道教讲体内有二气,即有阴阳二气,只有体内的阴阳二气和平了,才能让身体健康,不然,“阳气”太旺的人则过分的兴奋,会让旁边的人得不到安静,而“阴气”太重的人也不好,会让人感到太消极和压抑。所以只有人体内阴阳二气和平,才是身体最好的状态。

    有些老年人,到了晚年常常良心上不安,就是在年青时,将有的事情做得过分了,到了晚年,常常受到良心上的谴责。会让他们睡不好,吃不香!疾病自然也会找上门来了。如一美国妇女,年青时将自己亲生的五个婴儿杀害。后来,这个妇女每天夜里,在梦中就会听到孩子叫她妈妈,向她要奶吃。每天醒来,都让她好难过。由于长时间这样,她在精神上实在受不了,得了精神方面的疾病,在医院治疗不见效果,只好去警察局自首!一些人在生活中做了坏事,虽然在短时间里没有被人发现,但是他们内在的良心不安,常常会有惭愧感,或是有恐惧感,在晚上也有可能会梦到员警来找他们,醒来时,会吓出一身汗!所以,我们应该做好道德方面的事情,加强修养,争取做一个安贫乐道,内心无愧的人。做一个心安理得的人,生活上也会过得很坦然的!

    这也就是道教要求信仰者在内心里要安详而宁静,在行为上要遵守道德,在言论上要讲文明。即“身” “口” “意”都要净化。因此,一个信仰道教的人,如果自己内心安详而宁静,再加上能与人和平共处,与自然和平共处,这样的人当然有利于世界的和平。

    所以说,一个正确信仰道教的人,是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世界的。如果大家都有一颗和平的心,这个世界当然不会有太多的战争,自然也就和平了!生活中,可能现实与理想有一定的差别,但是正因为莲花出自污泥而不染,才显示它的高雅;梅花之所以有傲雪之清香,就是它经历了寒冬。相信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将来这个世界的生活一定会更加文明而美好!

结束语

    信仰道教的好处,其实远远不止上面所表达的这些内容,因道海汪洋,非一言而能蔽之。老子认为:“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餘;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因此,道教思想,放之四海皆准。小则可以修之身,修之于家;大则可以修之于邦,修之于天下。所以,不少企业家,运用道教智慧,在企业管理上也收到不少好处。如葛荣晋所着的《儒道文明与现代智慧》一书里面,就讲了不少中外企业家运、用道教智慧管理企业,取得很多收获的事例。而本文在此只是抛砖引玉的述说一下自己的一些初浅、观点而已。愿我们信仰道教的同仁,能更好的认识道教、理解道教,更虔诚、的信仰道教,更好的走在信仰道教的大道上。

    衷心祝愿同道、同仁们能在信仰上有一个好的体验,好的收获,能从信仰道教中得到智慧与幸福;能从信仰道教中觉悟人生,奉献人生。通过自己的信仰道教,从中得到的道德与智慧,为社会做出更多更好的贡献。让我们的生活更高雅,更美好,更文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4-10-2011 10: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傳貼:道教对财富的看法】

天道生生不息,创造财富乃是"尽天之道"的必然要求。《周易·系辞》中说:"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人效法天道,则当"赞天地之化育",顺天应人成就一番"盛德大业",从而"与天地参"。也就是说,人为万物之灵,应当尽其天赋能力,努力为社会创造财富,成就大业。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要尽天道就是要尽自己的力量,浪费自己的才能也是不尽天道,为社会做贡献亦是实现天道赋予人的人生价值。



    道教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要是以正当手段得来的财富,道教都是赞赏的。道教以"重人贵生"为特征,希望人人都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因此,道教对人们追求财富的愿望是予以肯定的。道教的财神,就是保佑大家发财致富的。但是,必须注意,道教特别强调不能取非义之财。道教的种种戒律对此都有明确的规定。如刘宋道士陆修静所撰《受持八戒斋文》中说:"不得盗他物以自供给。"《玉清经o本起品》载元始天尊所说十戒国的第七戒规定:"不得欺孤贫,夺人财物"。《妙林经二十七戒》中说:"不得盗窃人物,不得妄取人财"。《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中规定:"不得横求人物。""不得强取人物""不得妄取人一钱以上物"。道教认为,以不正当手段谋取财富的人,必遇恶报。《太上感应篇》说:"诸横取人财者,乃计其妻子家口以当之,渐至死丧。若不死丧,则有水火、盗贼、遗忘器物、疾病、口舌诸事,以当妄取之值"。又说:"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可见,道教力图以因果报应说来劝诫世人:非我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在财富问题上,道教还有一些告诫:一是对财富的追求要适可而止,不可贪得无厌;二是即使富裕了,也还要节俭;三是要扶危济困,不能为富不仁。《初真十戒》的第七戒说:"不得贪求无厌,积财不散,当行节俭,惠恤贫穷。"这一规定,以简练的语言,包括了上述三个方面的告诫。



    道教认为,修道之人应该遵从"圣人无积"的教导,对世俗的财富不要有任何贪求。《老子想尔注》说,修道之士"于俗间都无所欲","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衣弊履穿,不与俗争。"《丹阳真人语录》说:"饥则餐一钵粥,睡来铺一束草,褴褴褛褛,以度朝夕,正是道人活计。"总之,修道之士,出尘离俗,安贫乐道,于世间无欲无求,当然更不会为财富而累身。那么,对于信徒的布施,该如何处置?道教历来的做法是,一部分用于维持道众的基本生活,一部分用于维修宫观,其余的则全部用于赈灾济贫。历史上记载有许多道士散财济贫的故事。当今道教界在捐款赈灾、捐资助学、扶危济贫等方面,也做出了大量的贡献。这既是道教的优良传统,也是道教的精神风貌所在。


    道教在财富分配问题上,特别注重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公平的途径就是遵循"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道法则。《道德经》云:"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就道教看来,财富非一人一家可私有,惟有周流天地,财富的运行才符合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法则,廓然大公而周遍万物,不因固执私心而滞于一隅。道教认为,人们为生活的需要而对财富的正当追求,即所谓"富有之谓大业",也就要努力创造财富,但不是要做一个财富的主宰者,而是财富的管理者,把财富恰当的用之于社会,"道"生万物但并不是要主宰万物。



    顺应“损有余而补不足”之天道法则,就应让财富进入公共领域,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用。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言:"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也就是说,财富只有进入社会公益事业之中,才能周流无穷,方为天道生物之真意。《太平经》云:"天道生物,当周流俱足。"《太平经》云:"财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共养人也,"又云:"或积财亿万,不肯救穷周急,使人饥寒而死,其罪不可除也。"这些道经都强调财富不应为个人私有,而应进入公共领域发挥效用。在道教看来,财富的终极归宿应是社会慈善公益事业。

    道教著名劝善书《文昌帝君阴骘文》云:"济急如济涸辙之鱼,救危如救密罗之雀。矜孤恤寡,敬老怜贫,举善荐贤,饶人责己。措衣食,周道路之饥寒;施棺椁,免尸骸之暴露。造漏泽之仁园,兴启蒙之义塾。家富提携亲戚,岁饥赈济邻朋。印造经文,创修庙宇。舍药材以拯疾苦,施茶水以解渴烦。点夜灯以照人行,造河船以济人渡。"阴骘文中列举诸事多为利益社会之善举。道教教诲我们,正是在利益他人、利益社会的过程中,财富发挥了最大的效用,找到了终极的归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11-2011 04: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今日是下元节日,是道教节日之一(水官大帝诞辰),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
诵三官经,诚心诵念,可解除灾厄。

传贴:下元节

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月十五,亦称“下元日”、“下元”。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

起源
  农历十月十五,是古老的“下元节”。此时,正值农村收获季节,武进一带几乎家家户户用新谷磨糯米


下元节
粉做小团子,包素菜馅心,蒸熟后在大门外“斋天”。又,旧时俗谚云:“十月半,牵砻团子斋三官”。原来道教谓是日是“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生日,道教徒家门外均竖天杆,杆上挂黄旗,旗上写着“天地水府”、“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消灾降福”等字样;晚上,杆顶挂三盏天灯,做团子需三官。民国以后,此俗渐废,惟民间将祭亡、烧库等仪式提前在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时举行。

  农历十月十五,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中华风俗志》也有记载:“十月望为下元节,俗传水宫解厄之辰,亦有持斋诵经者。”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宋吴自牧《梦粱录》:“(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宫观士庶,设斋建醮,或解厄,或荐亡。”又河北《宣化县新志》:“俗传水官解厄之辰,人亦有持斋者。”此外,在民间,下元节这一日,还有民间工匠祭炉神的习俗,炉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炉炼丹。

①焚“金银包”等祭拜祖先亡灵的活动:民间折红绿纸为仙衣,折锡箔为银锭,装入白纸糊的袋中,正面写“谨言冥宝一封、彩衣一身上献某某受纳”,下书“子孙某某百拜”,背面写“某年、某月、某日谨封”,俗称“金银包”,叩拜后焚化。除此以外,还有其它常见的祭拜祖先活动。

 ②道教专门场所的有关活动:这一天,道观做道场,为民众解厄除困,民众前往道观观祭,并在道观中拜祭下元水官和祖先。
  ③祭禹:水官大帝禹的诞辰日,各地禹庙等大禹纪念场所常有祭祀活动。
  ④做糍粑等食俗:这一天,人们在家中做糍粑并赠送亲友,蒸麻腐包子等。
  ⑤家中拜祭下元水官:每逢下元节来临,水官下降凡间巡查人间善恶,为人们解除灾难。家家户户张灯三夜,在正厅上挂著一对提灯,并在灯下供奉鱼肉水果等。
  ⑥“水色”等户外活动:水,和“水官”有关,色,色彩丰富。一般是扎彩船,在河中巡游。水色由此得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1-2011 10: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修道去病歌】

欲修真,先去病,浑身无病方延命;若还有病不肯除,犹如瞎子跳坑井。
   有恩爱,有俗缘,身不由主被绊牵;一刀两断无挂碍,方能脱洒登法船。
   高傲心,最害事,有己无人自夸自;纵有明人在眼前,怎肯与尔露一字。
   性儿燥,气不平,磕着撞着起无明;大火烧身难禁止,七窍冒烟耗元精。
   嫉妒心,伤天理,见人好事即不喜;面是心非藏阴毒,终亦必亡而已矣。
   既吝啬,又贪图,枉与钱财作仆奴;堆金积玉如山岳,买的 阎君不唤乎?
   嗔恨心,至毒恶,记人小怨如结索;累年积月不能忘,怎得超俗扭斗杓。
   喜奉承,恶直言,金石良药反成冤;不知改过与迁善,随心任性怎出樊。
   爱安闲,怕辛苦,懒惰怠懈莫修补;只说惜气养精神,那晓勤劳还太古。
   图饱暖,怕饥寒,为衣为食打算盘;养其小体失大体,一世不能出泥滩。
   说是非,论长短,聪明外用将人管;招灾取祸惹嫌疑,何如返照自过款。
   恃才智,不低头,妄猜私议乱搜求;怎晓虚心能受益,自满终久取愆尤。
   不老实,多诡诈,一言一语皆虚假;暗藏盗心不虔诚,谁肯泄露真造化。
   不修行,不积功,妄想平地上天宫;自古多少成真客,那个不是大德翁。
   念不坚,志不久,半途而废独出丑;终以全始方到佳,有始无终怎得手。
   不能弱,只好强,专在人前现才长;孰知大巧若大拙,无咎无誉是良方。
   觅缘法,受供养,挪账累债不自想;无功享禄如何消,来生决入业障网。
   看经书,不细心,隔靴瘙痒外皮寻;深入理窟方有造,淘去石沙始见金。
   怕穷理,想口诀,片言只语要通彻;邪正罔分听梆声,无怪身上胡扭捏。
   才入道,称修行,学些功夫哄愚盲;不知误人还误己,昏昏到老无一成。
   不本分,形迹怪,装模作样人前卖;如此举止望修仙,怎能近的真法界。
   既学道,不遵师,阳奉阴违欲何之;一句重话不能受,日久反出毁谤词。
   贪美味,喜糟酒,借言酒肉穿肠走;耗散精气昧本心,暗里丧了滋生母。
   夜安卧,昼闲游,只图自在度春秋;性命大事如儿戏,年满月尽何处投。
   以上病,尽苦恼,必须条条一齐扫;若有一条未除根,隔纸乾坤难寻讨。
   劝志士,再三思,大道岂是等闲知;若非脱俗男儿汉,如何见的未生时。
   真学人,必诚敬,内外无辜干干净;朝斯夕斯念头牢,脚踏实地步步正。
   仙真眼,最高明,学人好歹认的清;果是道门超群格,方指火候并工程。
   先学人,再问道,学成学人可深造;莫愁天机难得知,苦尽自有人来告。
   人来告,病始无,才是真正大丈夫;谨遵师诀勇猛进,终久得个太极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11-2011 03: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国际道教论坛—老子的力量


香港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出席2011国际道教论坛第一场主论坛

今年四月,当港媒以《中华民族到了最缺德的时候》为题批评内地社会道德失范时,很多人还不以为然,称问题没那么严重。可是,争论之声言犹在耳,广东 佛山黄岐街头的监控录像拍下了令人发指的冷血场景:两个无良司机从女童身上碾过却扬长而去,18个冷漠的路人无一伸手相救,最后,竟然是一个社会底层的拾 荒老人,用自己瘦弱的手“拾”起了民族的脸面,救起了那个可怜的女孩。英国电讯报对此发文称,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三十年,但却留下了道德真空。诚信的缺失、 道德的滑坡,使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地位在世人眼里失去了伦理的份量。

10月1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当前社会诚信缺失问题依然相当突出,商业欺诈、制假售假、虚报冒领、学术不端等现象屡禁不止,人民群众十 分不满”,要“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 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我最近收到一个段子,叫《管理的三境界》:一个人不敢做坏事,是因为怕老板,这家公司是人治;一个人不能做坏事,是因为没机会,这家公司是法制;一个人不愿做坏事,是因为想都没想,这家公司是心治。人治是老板厉害,法制是机制厉害,心治则是文化厉害……

管理一个企业如此,治理一个国家也是如此。社会道德的重建,不仅仅是制度层面的问题,最终要靠文化的力量。文化的力量长期持久,直达人心。而我们这 个五千年文明大国,原本多的是文化资源,在这样的时候,特别有必要重温老庄学说,重温中国的“道”,用这种充满力量感的哲学,观照社会与人心。

一、诚信为先,以德报怨

纵观天下,道德真空导致的问题俯拾皆是。目前中国和全世界都在遭受经济危机的困扰,危机是怎么发生的?一句话,人类的贪欲造成的。所谓次债危机,我 理解就是出卖政府、企业和个人的信誉,换取金钱与享乐。结果,诚信坍塌了,全世界无一国无一人能幸免,所有的人都要为诚信埋单。

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到“信”字达15次之多。“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老子认为管理者的诚信不足,人民就不会信赖,国家就不能立足。这与孔子的观点是一致的。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一个社会的诚信就是我们的身家性命,不好好爱护,甚至还要透支,灾祸就会临头。

老子的认为,道既是促使万物运转的规律,也是人类行为的准则。对于管理者而言,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后面,他不与人民相争,天下才没有人能和 他相争。这就是诚信的力量。反之,放纵自己的贪欲,恶性结果就会提前到达,就会加速走向自己的反面。从这个意义上说,诚信是立国之本,也是为人之本。

贪欲是诚信之敌。以怨报怨也是诚信之敌。

有人说,那18个见死不救的人是国人的影子,因为一次突发事件不可能正好选出冷漠者路过。这种整体性的道德沦丧不是独立的,而是整个社会的道德判断 出了问题。当那些被撞倒者把求助自己的恩人送上法庭时,当法院判定助人为乐者支付巨额赔偿时,当一个大国的国民和媒体堂而皇之地讨论路人摔倒该不该扶的时 候,一个民族的悲哀显现了,明哲保身成了信条,对善美信念的放弃,成了不约而同的选择。

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对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他;对于不善的人,我也善待他,这 样就可以使人人向善。道德的施与行,是超越利弊权衡的。正如媒体所说,“做好事遭恶报,谁还敢冒险救人?其实是伪命题——真正道德,理应跳出物化的代价考 量。行善付出的成本,不应是冷漠的通行证。”

现在,到了整个国家和社会为道德和诚信埋单的时候了。

二、敬畏慈爱,尊重信仰

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而老子讲究的是敬畏慈爱,也就是要修好自己的心。当我们的社会不断突破道德底线,用“毒奶粉”、“瘦肉精”、“地沟 油”、“彩色馒头”害人逐利,什么都敢做,什么都敢当的时候,老子却告诉我们,要“勇于不敢”。这是一个古老理念为时代提供的新颖认知。“举头三尺有神 明”,委曲才会保全,屈枉才会直伸;低洼才会充盈,陈旧才会更新;少取才会获得,贪多必会迷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3-5-2024 04:25 AM , Processed in 0.084114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