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49628|回复: 862

【道教简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9-8-2006 01: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现今中国各地道教宫观庙宇已开放三千多座﹐北京﹑四川﹑湖北等地数量规模为大。而台湾的道教宫观庙宇数量亦尤其多,台湾道教信众占台湾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十至七十。此外﹐香港﹑澳门以及新加坡﹑泰国等地亦有大量中国道教的信仰者。

中国道教的发祥地江西龙虎山﹐是一处风光旖旎的神奇之地。中国道教拜神拜祖﹐认祖归宗﹐这与世界上其它宗教有很大的区别。「忠孝神仙」的教义融会儒道两家﹐有鲜明的中国文化传统。海峡两岸在南昌万寿宫共同举办海峡两岸净明道归宗传度祈福大法会具有特别的意义﹕再一次表明两岸民众本是同根同源同祖同宗﹐它不仅增进了两岸道教界的友谊﹐有利于两岸文化交流和民间友好往来﹐而且加强了道教界的联系﹐加深了全球华人共同的道教传统文化情结﹐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张继禹是中国道教张天师第六十五代孙。他介绍说﹐经过一百多位专家共同努力﹐重新整理的道教经书《中华道藏》历时七年出版发行。这是经四百年后重新整理的道教经书﹐全球发行﹐颇受注目。

谈到道教文化的发展﹐张副会长称﹐中国道教协会将继续发掘道教文化﹐增加海峡两岸﹐以及海外道教界人士和信众的联系﹐同时要加强自身教务方面的工作﹐包括教制建设﹑道风建设﹑组织建设等﹐还要进一步把道教宫观管理好﹐提高广大道教信众正行正信的素养﹐塑造新时代道教新形象﹐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挥道教的积极作用﹐让中国道教文化发扬光大。

道教在悠久和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哺育陶铸下,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思想哲理和信仰体系,理奥而通达,为历代有识之士所珍重。道教的教理教义就是建立在这一思想哲理和信仰体系上的,并在道教信仰和修行中起着核心主导作用,引导着历代务道修真之士信仰修行、研究继承和弘扬发展。

道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卷帙浩繁的经籍书文。道教经书的内容包罗万象,不仅记录了道教的教理教义、教规教戒、修炼方术、斋醮科仪,还保留了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医药学、养生学、化学、音乐、地理等多种学科的珍贵资料,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宝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9-8-2006 01: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天 师 道

后人称正一道,创立人是江苏封县人张陵,为汉功臣张良第八世孙,本太学诸生,自幼好道,天文地理、河洛图纬无所不知,尤好老庄,曾任巴郡江州令,后弃官入北邙山修长生之道,常读[黄帝九鼎丹经],丹成于繁山,又得隐书于嵩山石室,因朝政纷乱,隐退余杭十年,汉顺帝时[126—144]于四川鹤鸣山,传播“三官手书”,和“正一盟威”之道,为百姓治病、消灾,汉安元年[142]太上亲授天师《正一经》、《太平洞极之经》等,固号”天师道”。又因要求学道之人要奉献五斗米,固后人称为五斗米道。天师道尊崇老子为教祖,尊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以[老子想尔注]传世教民,信奉的主要经典还有《太平洞极经》、《太清经》、《太玄经》、《正一经》、《五斗经》等,又规定教徒:一要诵习《五千文》,二不妄祀,三有罪首过,四符水治病,五用章表与鬼神为誓约,六修桥铺路,七行黄赤之道,八置祭酒,设立二十四治以领道民,九收信米五斗等。其孙张鲁,人称系师,后归顺曹魏,被拜为镇南将军,得封万户侯,使天师道发展壮大,特别是张鲁在汉中施行政教合一,使天师道不但在民间传播而且逐渐转向上层领域发展,这样,天师道不仅有经典、醮仪、科戒,而且已是信徒遍布巴蜀、汉中,成为影响很大的有组织的宗教团体,固后人均认定天师道为道教的正统,至元成宗大德八年[1340]第38代天师张宇材被授予“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后,从此,天师道又名正一道。与金元时兴起的全真道并成为两大教派,延续至今……

[ 本帖最后由 daniel82 于 9-8-2006 01:20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8-2006 01: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清派

上清派信奉的最高尊神是元始天王和太上大道君。并尊南岳夫人魏华存为第一代宗师,上清派奉持的主要经典有[上清大洞真经] 、[黄庭经]等,而[上清大洞真经]是[黄庭经]的继承和发展,[黄庭经]是道教教义与医学相柔合的养生、修真古籍,以七言韵语描述人体五官、五脏,六腑诸神,更推广至全身八景神及二十四真之形象与作用,恒诵经典中神名及存思诸神形象,可以消灾怯病,不怕豺狼虎豹、又能脏腑安和,却老延年,其修炼内容有胎息,固精炼炁,符录诸术等,但主要内容还是以存思、存神为主要内容,即以精思凝想守护己身之神和存思与符录并重的合二为一的修持方法。其实,在上清派发展史上,发展和传播上清经系的是杨羲,许谧和许翙等。杨羲,字羲和,出生于晋成帝咸和五年[330年],东晋吴人,后迁至江苏句容,于茅山学道,为人善良厚道,聪明好学,少年时代就喜读经史,并有灵通之感,早年便与许迈,许长史许谧结为神明之交,长史许谧曾推荐他给简文帝为公府舍人,自随简文帝登位后,再不见他复出,晋穆帝永和五年[349年]受授《牛黄制虎豹符》,次年,又从魏夫人长子刘璞受《灵宝五符》,晋哀帝兴宁二年[364年],魏夫人又授以《上清真经》等道经秘典,又作隶字写出传许谧、许翙,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368年]羽化,被道教上清派尊为第二代宗师,宋宣和年间敕封为“洞灵显化至德真人”。上清派传至南朝梁陈时第九代宗师陶弘景,他隐居茅山,并以茅山为祖庭,他继承上清派道统又开创茅山宗,使茅山上清派不断发展壮大,在道教史上地位显赫,影响深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8-2006 01: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灵宝派

灵宝派的开创人是三国时琅琊人[今山东省]葛玄,时葛玄在天台山修行学道,感通太上,太上遣三真人下降传授葛玄《灵宝经》法等三十三卷 ,葛玄又传郑隐及其兄葛孝爱,葛孝爱又传子葛悌,葛悌又传葛洪,葛洪又向郑隐求道,再传从孙葛巣甫,至晋安帝隆安末[401年]又传道士任延庆、徐灵期等,直至南朝刘宋时陆修静总括三洞,立成仪轨,更使灵宝派大行于世。灵宝派传播的主要经典是《灵宝五符经》、《灵宝度人经》,主要内容是阐扬“仙道贵生,无量度人”,尊崇元始天尊为最高之神,又敷衍十方有度人不死之神,还有三界、五帝、三十二天帝、地府酆都等鬼神信仰,这些神仙时刻监察人间善恶, 观察人的行为。人行善,将得到福报,人行恶,将受到惩罚,人学道修真齐心修斋,诵经礼忏,六时行香, 修持不断,可登仙界。 灵宝派开创人是葛玄,发扬光大的却是葛洪及从孙葛巣甫等。葛洪[283—363或343],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江苏句容人,东晋著名道士,道教炼丹家和医学家,祖父葛玄,父葛悌,吴国入晋后为邵陵太守,葛洪自幼好学,博览群书,淡泊名利,寻师访道,不远千里,尤好神仙道养之法,曾拜师郑隐,学炼丹秘术,后又拜师南海太守鲍玄[即鲍靓],娶鲍玄之女为妻,继承鲍玄道学、医学和法术,曾任吴兴太守,将军都尉等职, 后又选为散骑常侍他都固辞不受,而好参玄访道,曾至广东罗浮等地炼丹,后又勤于著述,其代表作《抱朴子》内外篇计116篇,另有碑、诔、诗、赋100篇,移檄章表30卷,神仙、良吏、隐逸、集异等10卷,有抄《五经》、《史》、《汉》、百家之言、方技杂事310卷,以及医家要书《金匮药方》100卷,《肘后备急方》4卷,葛洪晚学风角、三元、遁甲、六任、太一等法,并继承了东汉方士左慈、葛玄和师父郑隐的炼丹理论,并改造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论,其中《抱朴子内篇》不但精述了研制金丹的实践,而且还认识了某些物质的特性及其化学变化,为中国炼丹史和古化学史提供了珍贵史料,对隋唐炼丹术等丹道发展有重大而深远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8-2006 01: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皇派

三皇派是上清经系、灵宝经系三大经系中行世最早的道派,奉持的主要经典是《三皇文》,即《天皇文》、《地皇文》、《人皇文》的合称,又称《三皇经》,据道书记载:开创人是南海太守鲍靓,于晋惠帝永康[300—301]年中,入嵩山石室得《三皇文》,他又师事左元放,受《三皇》、《五岳》劾召之要,后又传给葛洪,其主要内容是“劾召鬼神”的符图之类,以及存思神仙真形之术。另一说法是《三皇文》为帛家道的帛和所传,相传得之于西城山石壁,其经后由郑隐授之葛洪,该经固有两种经本,一种称《小有三皇文》。又名《小有经》,而另一种为鲍靓秘藏于“大有宫”中的《大有三皇文》已称《大有经》。都是一种劾召鬼神的符书。至南朝由陆修静所得并汇归一流,先传孙游岳,再传齐梁时陶弘景,由陶弘景加以发挥,形成道教经录派,至唐代便成为丹鼎派、符录派之外的以经法相授为主的一大宗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8-2006 01: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楼观派

楼观道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我国西北地区兴起的道派,传播的核心在陕西周至县终南山麓,以楼观为传道根据地,其楼观派的开创人是周代函谷关令尹喜,因尹喜在此修道,接草为楼,以观星望气,固名为楼观,后老子西行途经楼观并在此为尹喜传授《道德经》而影响很大,成为楼观派的开创者,但实际传播和发展楼观道的是北魏末的梁谌、王浮。以及王延、严达、苏道标、程法明、周化生、王真微、史道乐、于长文、张法成、伏道崇等十人世号“田谷十老”,楼观道奉持的主要经典是王浮的《化胡经》和《西升经》,主要阐扬老子之道,宣扬“老子西升,开道竺乾,化胡成佛” 为内容,又以老子之道解说炼形之术和长生之说,引深道教教理教义,内容涉及道教的宇宙观、人生观以及政治思想等方面,特别是《西升经》不但宣传老子之道,又吸收玄学贵“无”思想,同时又融合和吸收佛教“三业”、“六根”等内容。使魏晋道教在教义方面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9-8-2006 01: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寇谦之与北天师道

北天师道是由北魏寇谦之改革五斗米道而形成的,其主要道场建立在今山西大同[原称平城],他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清整原三张的五斗米道,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以及男女合气之术,新天师道所传《云中音诵新科之戒》,宣讲《新科》等大道清虚之道,提倡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以服食闭练,其新天师道的做法有:一是取消蜀土宅治之号,不再沿用五斗米道以师为治的管理体制;二是废除天师祭酒道官私置治职和世袭旧制,改革三张祖孙世袭天师之位的传统;三是革除三张时期租米钱税制度,道民只需交纸三十张,笔一管,墨一锭,以供修表救度之用;四是除去男女合气之术;五是宣示“新科之戒”,提倡礼法,按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增订道教戒律和斋仪;六是吸收佛教“轮回生死”之教义,宣讲善恶报应之说;七是将服饵修炼之术与符水禁咒之术如方技、符水、医药、卜筮、谶纬之书合而为一;八是道徒诵习道经,改“直诵”为“乐诵”,即诵经用音乐伴奏。这样,新天师道重视醮仪,提倡礼度,改变了过去以符水疗病及注重炼形的教义,特别是泰常八年[423],有道士李谱文所传《录图真经》等醮仪感动太武帝,太武帝于太平真君三年[442]亲自道坛,受道教符录,使新天师道与皇权结合,一度成为国教,不断发展壮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8-2006 01: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陆修静与南天师道

南天师道是由简寂先生陆修静改革江南天师道而形成的,主要表现在他对江南天师道组织进行整顿和改造,并积极收集整理道经,制订道教斋醮科仪,推动了南朝旧道教的改革和士族新道教的形成,特别是陆修静在孝武帝大明五年[461]至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七年间隐居庐山修建太虚观[后人称简寂观],他以太虚观为大本营,在此收徒布道,不断扩展太虚观,曾先后扩建有白云馆、朝真馆,炼丹井,捣药臼,洗药池等,太虚观兴起后,先后又建筑有康王观,崇善观,咏真观,昭德观,白鹤观,广福观,太平观等数十座道观,均规模宏大,雄伟壮观,因而被誉之为道教“咏真第八洞天”。随着庐山道教的扩大,其地位和声誉不断显赫,逐渐成为名震南北的重要道场,使得四方高道纷至沓来,至唐宋时,先后有许坚,钱朗,孙晟,郗法遵等大批高道云集庐山,庐山高道辈出,名声大震于江南。为了完善斋醮科仪,他一是吸收儒家传统的忠孝礼义等伦理道德并作为道徒必需遵守的教规,强调忠孝为先,这样,既保证了道士严格遵守教戒,一心修善立功,又更加完善了宗教仪范。二是吸收佛教“三业清静”思想,即要求去贪、忿、痴,身除杀、盗、淫等,以制定斋仪,并特别强调”斋直为求道之本”。三是注重广收道经,著书立说。他“祖述三张,弘衍二葛”潜心道教理论研究,并著有《灵宝经目录序》,《太上洞玄灵宝众简文》、《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道门科略》、《洞玄灵宝五感文》等,他将这些斋戒仪范著作和收集的道经如药方、符图等计1228卷,已行世有1090卷等,均采用“三洞四辅十二类”的方法,成为道教史无前例的道书分类法,他将这些道书整理集成《三洞经书目录》,于太始七年[471]上献朝廷,深受宋文、明二帝赞赏,使“灵宝之教,大行于世”,特别是他总括”三洞”,改革旧天师道,并提倡以斋仪为主的道教,由此其名望不断壮大,威震江南,成为江南道教的统领,与北魏寇谦之改革的“北天师道”南北并存,而称南天师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9-8-2006 01: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陶弘景与茅山宗

茅山宗即茅山派,是以江苏句容茅山为祖庭并承继上清派而形成的道派, 陶弘景是南朝齐梁时著名高道上清派第九代宗师, ,他编撰《真灵位业图》为上清神谱, 崇奉元始天尊为最高尊神,该宗派诵习的主要经典有《上清经》,兼学《灵宝经》、《三皇经》和《正一经》等经戒法录,其修持方法以思神、诵经为主,结合服食、导引、药饵、内外丹养生诸术,提倡众术合修以得长生之道,茅山派既继承上清派又有开拓创新和发展的特长,一是改前辈高道亦仕亦隐的修道方式,重出家清修,陶弘景自己曾归隐茅山,自好“华阳隐居”,苦心修练,编篡道经,弘扬上清经法。二是吸收儒家和佛教的精华,主张儒、释、道三教合流。三是吸收前人经验教训,注重人材培养,至隋唐有王远之,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高道辈出不绝。四是重上清派道教信物的传承,如茅山的“印”、“剑”等“镇山四宝”就是上清派代代承传的信物。这样,上清茅山派成为道教史上别具特色的宗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8-2006 01: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钟吕金丹道

钟吕金丹道兴起于隋唐,是由钟离权和吕洞宾倡导的,在道教又称内丹修炼术,即以自身为“炉鼎”,以人体内“精、炁、神”为药物,运用“神”去烧炼,通过胎息、导引、行炁、存想等内养方术,可以使精、炁、神凝为“圣胎”,“圣胎”可以离开躯体而为身外之身,永世长存,这个“圣胎”就叫神丹,或称为内丹。内丹道由隋代青霞子苏元朗首开其说,既而有刘知古,崔希范,钟离权,吕洞宾,施肩吾,彭晓,陈抟等发明道要,于是内丹道经典道书纷纷出现,如崔希范的《入药镜》,张元德的《丹论诀旨心鉴》,陶植的《陶真人内丹赋》,羊参微《元阳子金液集》,刘知古《日月玄枢篇》,还阳子《大还丹金虎白龙论》,吴筠《南统大君内丹九章经》,林太古《龙虎还丹诀颂》,董师元《龙虎元旨》,钟离权的《灵宝毕法》、《云房三十九章》,吕洞宾的《直指大丹歌》、《指玄篇》,钟离又授吕“大道天遁剑法、龙虎金丹秘诀”等,形成钟吕金丹道,至北宋张伯端著《悟真篇》阐明其道后,内丹道在道教更为盛行,成为道教徒最奥妙、最隐密的修仙之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8-2006 01: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正一道

正一道又称正一派,其始祖是汉末张道陵及他开创的“正一盟威”之道,后称天师道。实际上,正一道至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 张与材被嗣为第三十八代天师,袭掌江南道教,特别是大德八年[1304]授以“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录”。后又授以“金紫光禄大夫” 、封留国公、赐一品金印。从此,天师世系均以“正一教主”身份出现,并统领江南阁皂山、龙虎山、茅山等三大符录道派,因此,次后以《正一经》为主要经典,以符录斋醮、降神驱魔为主要宗教活动的如神霄派,清微派,东华派,净明派,太一道等等均称正一道或正一派。与金元出现的全真派并列为道教两大教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8-2006 01: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全真教

全真道又称全真派,全真道的始祖是[少阳]东华帝君,少阳传[正阳]钟离权,正阳传[纯阳]吕洞宾,纯阳传刘海蟾[刘操],再传王重阳[王阳],道教称北五祖派,全真派创教者王重阳,为陕西咸阳大魏村人,于金大定七年[1167]从终南山前往山东宁海一带传播道教,先收马钰、孙不二夫妇为徒,建立”全真庵”以收徒传道,凡学其道者,均号全真道士,固称为全真道或全真教。全真道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即以“三教圆融、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刚学道的主要经典是《道德经》、《清静经》、《孝经》、《心经》等,王重阳又著作《全真立教十五论》等基本教义十五条即:一要出家住观,二为云游参访,三要学书解经,四要精研药物,五要会修造庙观,六要住丛林结伴,七要静养,八要定心坐静,九要学会调和五炁,十要炼性,十一要修性命,十二要积功累行,十三要超脱三界[欲、色、无色界],十四要养生,十五为超离凡世等作为全真道立教规范,特别是后来他的七位大弟子:马钰[号丹阳],谭处端[号长真],刘处玄[号长生],丘处机[号长春],王处一[号玉阳],郝大通[号广宁],孙不二[号清静]分别开创遇仙派,南无派,随山派,龙门派, 崙山派,华山派,清静派等七大派,道教称“北七真派”,使金元时期道教大兴,特别是丘处机开创的全真龙门派的兴起,使这一时期的道教进入了鼎盛之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8-2006 01: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宗

人们常说的南宗北派即张伯端创立的南宗,道教又称为“南五祖派”,与王重阳创立的北派,道教又称“北七真派”并列为全真教重丹法清修的两大派,该派在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由张伯端所传,伯端又受之于陈抟和刘海蟾。张伯端,浙江天台人,一名用成,字平叔,号紫阳,道教内丹家,道教南宗即南五祖创立者,他生于雍熙四年[987],住世九十五岁,幼年就博览群书,通三教经典,于刑法书算,医卜占征,天文地理,吉凶生死等无所不学,曾长居幕僚中潜心研究丹书多年,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时年八十二岁,累感真灵,于成都遇异人[指刘海蟾]授以“金液还丹之诀”,乃著《悟真篇》阐扬其学,后又钻研佛经禅语,撰《禅宗歌颂》,还撰有《金丹四百字》、《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等。张伯端开创的南宗倡导道禅双修, 主张先命后性,由道入禅,即从传统内丹命术入手修炼,循序渐进,以人身中的上药三品即精、炁、神三宝为药物,经筑基、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而结”金丹”。其主要代表作《悟真篇》专言内丹,与《周易参同契》齐名而号称丹经之王。张伯端的内丹著作《悟真篇》的显具特点有:一是吸收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他在<<悟真篇序>>中说:老释以性命学开方便门,教人修积以逃生死,释氏以空寂为宗,……老氏以炼养为真……《周易》有穷理尽性至命之解……二是宣扬金丹为修仙之道,强调先命后性,认为“命之不存,性将焉存?”固而他在《悟真篇》中说:“学仙须是学天仙,惟有金丹最的端”。三是以《阴符经》、《道德经》为祖经。他在《悟真篇》中说:”《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满五千,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于此处达真诠”。认为黄帝《阴符经》及老子《道德经》是丹道之祖。四是吸取佛教禅语以为道教修性内容。他说:“学道之人不通性理,独修金丹,……焉能究竟圆通,迥超三界”。道教内丹道经张伯端的阐发与变革,基本总结和完成了炼养内丹的理论与方法,因而《悟真篇》与《参同契》同被尊为道教的“丹经之祖”,张伯端被尊为道教清修派丹法南宗的开山之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8-2006 01: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张三丰武当派

武当派兴起于明代,由张三丰于湖北均县武当山创立,固称武当派、武当道。以供奉真武大帝为主神。其实,武当山在明代以前早已是道教的活动圣地.汉魏以前就传说有不少羽客、隐士在此隐居修炼,南朝刘宋时的刘虬,就解官辟谷于武当,晋太康中[280—290]有谢道通辞官入道,西上武当于石室中结茅修炼,唐太宗时姚简曾为武当节度,后已隐居武当,五代宋初的陈抟已曾隐居武当,诵<<易>>于武当五龙观,又隐居武当九室岩服气辟谷二十余年之久,元代有法师叶希真,刘道明,华洞真等任武当提点[即道官],元末,武当山遭兵焚,至明,特别是明成祖朱棣,明英宗朱祁镇崇奉“真武”之神,曾命工部侍郎郭进、隆平侯张信等督丁夫三十余万人,费银计百万,历时七年,大修武当山宫殿,共建成八宫二观及金殿、紫禁城等,并赐名`“太和太岳山”.成祖朱棣还问张三丰“吾欲学道,谁最乐者?”三丰对答:“食美嗜,遗通利,极乐事.”后又为成祖疗病,深得成祖信服,于是,张三丰名声名大振,武当山由此大兴,并不断发展壮大。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又名君宝,号三丰,又号玄玄子,因衣裳褛烂,不修边服,人称张邋遢。元时曾于河南鹿邑太清宫学道,熟读经书, 曾至陕西宝鸡金台观学得养生延命之术, 明洪武后又至湖北均县武当山玉虚宫五边树结茅庵修炼,修炼内丹大法,如武当内家拳,内丹睡功,阴阳调息功,筑基功等,他创立的武当道最大特点是:一、以崇拜“真武大帝”为主神,“真武大帝”即“玄武大帝”,因避讳而改称“玄武”,为北方七宿即斗、牛、女、虚、危、室、壁等七星的合称,以其形似龟蛇,故名“玄武”,其地位崇高而稳定,又为我国古代所崇奉的北方之神,亦为道教所供奉,更为武当派崇拜。二是重习三丰武当内家拳技.张三丰内家拳取道家以静制动,融合道教内丹炼养、无为、虚静、柔弱、自然于武术中,形成贵柔尚意的独特风格,实为内丹气功与武术的融合,晚后的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均是从武当内家拳演绎发展而成的。三是武当派主张三教合一,以“道”为三教共同之源,认为道统生天地人物,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微之妙,统无极,生太极,是万物的根本、本始和主宰,并强调:儒离此道不成儒,佛离此道不成佛,仙离此道不成仙、四是重内丹丹法,主张性命双修,强调要修仙道,先全人道,又主张大道以修心炼性为首,认为“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自然药材生。”又强调“药”分内外,认为“内药是精,外药是炁,内药养性,外药养命”。而后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最终还虚而合仙道。张三丰开创武当派主要丹法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诀》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8-2006 01: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陆西星开创丹法东派

陆西星[1520—1606]著名道士,丹法东派又称阴阳派的创立者。字长庚,号潜虚子,扬州兴化县人,生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他生而颖异,有逸才,于书无所不窥,娴文辞,工书画,早岁事举子业,九试不遇,遂绝意进取,转而沉潜道德,竟究玄理。自称于北海草堂得吕洞宾“阴阳合而成道”之上乘功法等秘传,著作有《宾翁草堂自记》、《道缘汇录》以及吕祖诗集《终南山人集》,又著有《方壶外史从书》八卷,其中七卷即:《阴符经》、《参同契》、《入药镜》、《百字碑》、《金丹四百字》、《龙眉子金丹印证诗》、《青天歌》等重要经典为注疏类作品,此外还有《道德经玄览》、《悟真篇小序》、《参同契口义》,共计十种,最后一卷收入有《玄肤论》、《金丹就正篇》,《金丹大旨图》和《七破论》等四种概论性著作。《金丹就正篇》是《方壶外史》中最早的一篇,主要讨论人元丹法取资于外鼎的必要性,及其方法之大要,是道教内丹学史上第一篇双修问题专论。《玄肤论》是陆西星的代表作,这是一部内丹学通论,其中就三元丹法之相互关系,内药外药之划分,先天后天之区别,修性了命之联系,人身三谷与任督二脉,澄神调息与火符抽添等等一系列至关重要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方壶外史》之外,陆西星还著有一本笔记手稿《三藏真诠》,共分《法藏》、《华藏》、《论藏》三卷,《今道藏精华》收有《法藏》残本。陆西星除以上内丹学著作以外,还著作有:《南华副墨》、《楞严经说约》以及神怪小说《封神演义》等传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8-2006 01: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涵虚开创丹法西派

李涵虚,清代道士,世称丹鼎西派的开山祖师,原名李元植,字平泉,又号长乐山人,四川乐山县人,常游览峨眉山等名山胜景,曾遇仙师,拜师求道,改名西月,号涵虚,他喜好仙道,潜修数载,得吕祖和武当三丰祖师之丹法秘要,曾自言:“程子谓却病延年则有,白日飞升则无,欧阳公谓养生之术则有,神仙之事则无”。余以为:却病养生即仙道也。《黄庭经》云: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成真。还言:“虚灵不昧则成儒,谷神不死则成道。仙何异焉?三丰先生在元明鼎革间,独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深造以道。”其修炼丹法以清静立基,提倡阴阳双修之法。并认为只有多读经书,才知仙道不虚,仙道可求。他著作有:《太上十三经注解》、《无根树注解》、《三丰秘旨》,以及《海上奇遇》、《三丰先生全集》等道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9-8-2006 01: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伍 柳 派

明清道教内丹丹法流派。由明代伍守阳、清代柳华阳所创立。伍柳均源自龙门,伍守阳[1574—1644],龙门第八代宗师,字端阳,号冲虚子,江西吉安人,曾得曹还阳“仙佛合宗全旨”,又师李泥丸,王常月,授以三坛大戒,曾隐居王屋山,遍考仙圣之书,著作《天仙正理》、《仙佛合宗语录》。柳华阳[1736--?],本为儒生,起家科第,后弃儒入禅,又出佛皈道,他参三教之学,后幸遇伍冲虚传其秘旨,豁然道悟,著作《慧命经》、《金仙正论》,与伍守阳著作合称为《伍柳仙宗》,固后人称伍柳派。伍柳派在修持丹法上主张仙道为宗,佛法为用,仙佛合宗。既论证《黄庭经》、《胎息经》、《坐忘论》,又引佛教《楞严经》、《大般若经》、《华严经》,仙佛合为一体。强调修丹只用先天,忌用后天,尤重“一点真阳”之先天祖气的炼养,任为内药、外药皆原本先天祖气,所谓外药,是指“祖气从生身时,虽隐藏于丹田,却有向外发生之时,即取此发生于外者,复返还于内,是以虽从内生,却从外来,故谓之外药。所谓内药,是指采外药炼成还丹大药,“全不著于外,只动于发生之地,因其不离于内,故谓内药。”《天仙正理》。外药为生而后采,内药为采而后生,实止此一气而已。伍柳派丹法修炼比北宗详细复杂,他对炼己,药物,鼎器,火候,效验,任督,防危,以及伏气,胎息,真意,大小周天等均作详细指点,为学修伍柳派内丹功法提供了详实的理论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8-2006 01: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隋唐五代

王远知  (528—635)原籍瑯琊临沂(今属山东),后为扬州人。又名远智,字广德。《唐国师升真先生王法主真人立观碑》、《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五载:生于世宦之家。年十五,师事陶弘景,得上清派道法。弱冠,又从宗道先生臧矜学,得诸秘诀。遂游历天下,后归隐茅山。专习辟谷休粮、上清道法。陈王诏入重阳殿,在山宣扬法味,开度后学。隋开皇十二年(592),杨广据扬州,厚礼敕见。大业七年(611),隋炀帝召见于涿州临朔宫,亲执弟子礼,问以仙道事。炀帝归朝,扈驾洛都,奉敕于中岳修斋仪,复诏移居洛阳玉清玄坛。唐太宗为秦王时,亲授三洞法策于官邸。太宗即位,以疾固辞还山,时人称为“王法主”。敕于茅山造太平观居之,未毕,卒。史称年一百二十六岁。高宗调露二年(680)追赠“太中大夫”,谥“升真先生”。则天武后嗣圣元年(684)追赠“金紫光禄大夫”,改谥“升玄先生”。著《易总》十五卷。事见《旧唐书·隐逸传》。

成玄英  唐初陕州 (今河南陕县)人,字子实。通儒经,尤重文字训诂学。贞观五年(631)诏至京师,赐号“西华法师”。后流放郁州(今江苏连云港市)云台山。其于老、庄之学颇有研究,致力于玄理注疏,继承和发挥“重玄”思想,使“重玄之道”成为唐朝初年道.教哲学思想的一大主流。著有《老子道德经注》二卷、《老子开题序诀义疏》七卷;《庄子注》三十卷、《庄子疏》十二卷。(《新唐书·艺文志》、《集古今佛道论衡》)

孙思邈  (581—682)唐代道士,医药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他博通百家之学,尤好老庄,兼通佛典。长期隐居终南山,修炼行医,与名僧道宣友善。曾西入峨眉山炼“太一神精丹”。唐太宗、高宗数次征召他到京城做官,都辞谢不就,志在山林,终其一生。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追封为“妙应真人”。相传他擅长阴阳术数,神应无方。他将道教的养生理论与医学相结合,认为人若长寿,就须讲究饮食起居,抑情养性,加以导引行气,食补药补,才能终其天年。他广搜民间的验方、秘方,总结唐代以前的医学理论和医疗实践,加以分类记载,在医学和药物学方面做出很大的贡献,被后世尊为“药王”。他认为服食金丹是“神道悬邈,云迹疏绝”之事,而把炼丹作为制药疗病的手段。认为只要“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天下没有不可治愈的病。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保生铭》、《存神炼气铭》、《摄养枕中方》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8-2006 01: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潘师正 (586—684)唐初赵国赞皇人,一说贝州宗城(均属河北省)人,字子真。出身仕宦世家。母学识广博,善言名理,尝口授《道德经》。事母以孝闻。隋大业间师事王远知,尽受道门隐诀及符箓。随之至茅山,居嵩阳双泉岭逍遥谷修道二十余年。上元三年(676)高宗幸东都,礼拜嵩山,召见先生。调露元年(679)高宗再祀嵩岳,迎师入居嵩阳观。敕于逍遥谷建崇唐观,于岭上别起精思院以居之。卒赠太中大夫,谥“体玄先生”。弟子十八人,以郭崇真、韦法昭、司马子微最著名。(《旧唐书·隐逸传》、《新唐书。隐逸传》、《茅山志》)

盂安排  唐高宗、武后时人。号青溪道士,玄禀真骨,有道风。编撰《道教义枢》十卷。

李淳风 (602--670)隋唐时歧州凤翔(今陕西凤翔县)人。《旧唐书·李淳风传》、《新唐书·方技传》载:其先世太原人。父播,隋高唐尉,弃官为道。颇有文学,自号黄冠子。淳风博学广识,精通天文、历算、阴阳、占卜之学。贞观初年,以驳傅仁均历议,授将仕郎,直太史局。十五年(641)除太常博士,不久,迁太史丞。预撰《晋书》、《五代史》中《天文》、《律历》、《五行志》等卷。又撰《文思博要》。二十二年(648)迁太史令。龙朔二年(662)改授秘阁郎中。时《戊寅历法》渐差,淳风又增损刘焯《皇极历》,改撰为《麟德历》奏上,时人均称其精密。咸亨初,官名复旧,还为太史令。高宗总章三年(670)病逝。所著《金锁流珠引》、《太上赤文洞神三篆注》等收入《道藏》。

叶法善 (616—720) 唐代道士。字道元,一字太素。人称“叶天师”、“括苍罗浮真人”。祖籍南阳叶县(今属河南),汉末迁居处州括苍(今浙江丽水)。五世为道士,皆有神术摄养登真之事,以阴功劾召救物济人。法善生于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前此,母刘氏因昼梦流星入口,继而有娠。年仅七岁,貌古老成,涉江而游,三年不返。家人以为已溺亡,及还,问其原故,答说:“三青童引之,憩于华堂峻宇,咽灵药,吸云浆,太上镇之,是以留也。”十岁,有相面者说:“当为帝王之师。”自小不茹荤,独处幽室,好古学文,研究《周易》,耽味《老》《庄》,《河》《洛》图纬,悉皆详览。志愿修道,与父隐居卯山樵劳自给。少传祖业,尤能厌劾鬼神。十三岁居父母丧后,历游天下名山福地。寻诣豫章万法师求炼丹、辟谷、导引、胎息之法。十五岁,中毒将死,又见青童告以句曲仙人飞印相救。于是远访茅君;又于青城赵元阳受遁甲步玄之术,于嵩山事善俊传八史云跷之道。后入蒙山访求隐术,遇一羽士授以仙书、神剑。前后得神人授三五盟威正一之法、《五岳符图》、《天皇大字》及三洞上清之法甚众,由此潜行阴德,济度死生,声名大振,“海内称焉”。显庆(656—661)中,高宗闻其名,征召赴京,将如爵位,固辞不受。求为道士,度于景龙观,多留在内道场,供待甚厚。时高宗令广征方术之士,合炼黄白。法善上言:“金丹难就,徒费财物,有亏政理。”遂罢其事。曾于东都洛阳凌空观设坛醮祭,禁劾魅病,士民大服。东西两京受道篆者,文武中外男女子弟干余人。所得金帛,修宫观,恤孤贫,无所吝惜。自高宗、武则天、中宗诸朝历五十年,常往来名山,数召入禁中,尽礼问道。武三思尚秉国权,法善累谏,遭贬于南海。后移入洪州,率弟子入西山洪崖先生学道之所,行上清隐法。睿宗即位,称法善有冥助之力。预知韦氏诈乱,先已闻奏。玄宗登基,尤加信任,称“屡闻道要”,“言奸臣窝谋,凶丑僧逆,未尝不先事启沃”(《御制真人碑》)。先天二年(713)八月,加授金紫光禄大夫鸿胪卿越国公,兼景龙观主,并赠父爵,赐祖宅为淳和观。开元八年(720)六月三日仙逝,寿104岁(一说107岁)。玄宗下诏痛悼,进赠越州都督,并制像赞。肃宗重赞。至宋徽宗政和六年(116),特封“致虚见素法师”,宣和二年(1120),加号“灵虚见素真人”。弟子甚众,唯尹情、暨齐物(一作卢齐物)为入室。今存《上清隐书骨髓灵文》,据称为法善所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8-2006 01: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尹文操 (?—688) 唐初楼观道士。字景先。陇西(甘肃)天水人。曾祖洪,北周时商州(今陕西商县)刺史。大父舒,隋文州(今甘肃文县西北,龙江南岸)别驾。父珍,唐朝散大夫。负 半千《大唐故宗圣观主银青光禄大夫天水尹尊师碑》称 “及胜衣之日,自识文字,唯诵《老子》及《孝经》”。稍长,闻有尹真福庭,乃精心事之,不近俗事。因读《灵宝》、《西升》等经,渐达真教。既得玄味,便契黄中。善学不怠,求师不暇。闻周法师者,上皇高足,乃奔走礼谒,从而师之,得授“紫云之妙旨”、“青羽之隐法”。年十五,道法已固,远近闻名。时值文德皇后搜访道林,博采真迹,文操即应玄景,奉敕出家,配往“宗圣观”。后遍游五岳,参寻祖气,隐于终南。永徽三年(652)又游太白。此后三十余年,救世度人。据《尹尊师碑》:“显庆(656)以来,国家所赖,出入供奉,询德咨量,救世度人”。“三十余年,以日系月,始终不绝,有感必通,凡事效验,君臣同悉”,“神道昭彰,岁时交积者,不可具载”。高宗尝于九成宫,因有彗星经过而召问,对曰:“此天诫子也,子能敬父,君能顺天,纳谏征贤,斥邪远佞,罢役休征,责躬励行,以合天心,当不日而灭。上依而行之。”果应。为此高宗为太宗造“昊天观”,以尹文操为观主。仪凤四年(679),令文操于老子庙设醮,上亲谒,百官咸从。同时又奉敕修《玄元皇帝圣纪》一部。

王玄览 (626—697)唐代道士,道教学者。名晖。法号玄览。广汉绵竹(今属四川)人。曾经与同乡之人共往茅山学道,途中感慨“长生之道无可共修”,于是返归故里,潜心务道。他遍研道、佛经论学说,无不探究其渊源奥义。四十九岁时,益州长史李孝逸召见他,深受敬重。后来居住在成都至真观,常与学士、道人谈经论道,远近知名。武则天神功元年(697年),奉召入京,行至洛州,在途中逝世。号为“洪元先生”。他的思想以道家为主。杂有佛家之学。他认为“大道”有两种,一为“可道”,二为“常道”。“可道”有生有灭,而“常道”先于众生万物而存在,不生也不灭。众生求“道”,应当先断灭一切知闻成见,向人的内¨心体悟,道就在人心之内。“心生诸法生,心灭诸法灭”,“一心一念里,并悉含古今”。其思想充实了道教义理,对后世道教有一定影响。著作有《老经口决》、《遁甲四合图》、《真人菩萨观门》等,都已佚失,其弟子辑有《玄珠录》二卷,《道藏·太玄部》收存,1989年巴蜀书社出版有朱森溥《玄珠录校释》。

胡惠超 (?--703)唐高宗、武后时人。洪州西山道士,隐居豫章西山。《太上灵宝净明宗教录》卷六载:其生就美鬏 眉,体貌魁伟,负杖冶游,人称 “胡长仙人”。自称曾从许真君、吴猛受授延生炼化超三元九纪之道,能檄召神灵、驱除雷雨。参与陶弘景校茅山华阳洞太清经七十卷。唐高宗时,抵京邑,诏除寿春宫狐妖,甚灵验,赐号“洞真先生”。归隐于西山盱母靖观。长安三年(703)卒于游帷观。著有《晋洪州西山十二真君内传》。

张万福 唐朝长安清都观道士,又称张清都,后授大德称号。玄宗时亲为金仙、玉真二公主授道箓,为三洞高功法师。著有《三洞众诫文》、《三洞法服科戒文》、《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箓立成仪》、《洞玄灵宝无量度人经诀音义》、《太上洞玄灵宝三洞经诫法箓择日历》、《洞玄灵宝三师名讳形状居观方所文》等。

朱君绪 (?--720)中唐人。字法满,玉清观道士,三洞法师。著撰《要修科仪戒律钞》十六卷。事迹见《三洞群仙录》卷十二、《洞霄图志》卷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8-4-2024 08:12 AM , Processed in 0.076030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