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3396|回复: 29

道教名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7-8-2006 03: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君山】



老君山老君山连绵不断,依岷山,沿郡江逶迤东来,至新津而南折,直走彭眉,山色俊秀,气郁葱葱。位于成都平原新津县城南2.5公里处,主峰海拨617米。属邛崃山脉的长秋山麓北端;并分脉蜿延环抱,雄伟矗立于岷江水系之间,山势挺拔峻秀。伫立高山之巅,览岷江浩浩于脚下,睹仙山缥渺于云端,静心洁志,问苍穹:敢与日月争辉、天地同寿。在万壑依偎,群山拱卫中;如巍巍巨人,君临天下,吮玉露,吸琼浆、擎天挚地,独显示出自己极不平凡的风韵。老君山道教文化内涵源远流长,此山得名由来有三:

  一曰:“稠粳山”。据史载此山古时盛产一种仙草,黄帝常食此草,有助修炼,命为神草、芝草,后老君夜观天象,命名为稠粳草。汉安二年,道教教祖张道陵在此山创建二十四治中中八治第四治,以草为名;称“稠粳治”故称“稠粳山”。

  二曰:天社山,是轩辕黄帝修炼之处,黄帝修炼功成,于鼎湖白日乘龙飞升,后人在此山修庙设坛祭祀黄帝,故又称“天社山”。

  三曰:老君山。据《道藏辑要》中《老子历世演化图》第69化说:“唐开元十七年(公元730年)四月,太上老君在此山演化”,故后世人称为“老君山”。现老君洞内有“牛驭出涵关,百二河山无隐处;蚕丛来蜀道,五千文字有传人”的楹联足可佐证。曾出士《孔子问礼于老子》画像石刻。

  老君山,系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张道陵天师所立中品八治中的第四治。梁武陵王萧纪的参军张辩所著《天师治仪》说:“稠粳治在键为郡南安县,一名具山治”。北周宇文邕所纂《无上秘要》卷二十三《正一炁治品》云:“稠粳治,上应危宿,治去汶山江水九里,山高去平地一千七百丈。昔轩辕黄帝学道之处也。其治左右皆连山冈相续,其山西北有味江水,山亦有芝草、神药,在键为郡界。”

  中唐道士王悬河在其所著《三洞珠囊》卷七中说:“第四,稠粳治,去成都一百一十里,汶山江水九里。山高平地一千七百丈,昔轩辕黄帝学道之处也。稠粳治左右山岗相续,西北有味江水,山亦有芝草之药,可养性命。治应危宿,贵人发之,治王五十年。”

  晚唐道士杜光庭于天复辛酉岁(公元901年)在成都玉局观撰成《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其中的《灵化二十四》说:“稠粳化,在蜀州新津县南十里,黄帝炼丹于此山,上有天池、石碑,丹灶存焉。”杜光庭经过实地考察,认为稠粳化(治)在“新津县南十里”,甚为准确。

  宋代祝穆在其所著《方舆胜览》卷五十二“崇庆府·新津县”条下,将天社山、稠粳山分别立条记述。原文是:“天社山,北枕大江,南接连岭,益土有难,人多依焉。”另有“稠粳山,有草名稠粳,服之长生不死”,足以证明所谓“祝穆《方舆胜览》称:‘天社山一名稠粳山’准确地说:“稠粳治在稠梗山(一名老君山)”。

  明代曹学佺在其所著《蜀小名胜记》卷七“成都府·新津县”条下引《胜览》说:“稠粳山,在新津县南八里。有草名稠粳,服之长生不死。上有丹灶、古碑、宫阙、天池,轩辕帝于此得仙。中第四稠粳治也,上应危宿”。稠粳山,群山环抱,古柏森森,享有“稠粳出云”的美誉,是新津“八景’之一。其东麓近旁有汉代崖墓石刻。

  据史载,唐、宋、元时期,老君山建设面积甚广,道观殿宇在唐代建起,明洪武年间又曾重修庙观。明末甲申年(公元1644年)毁于战火,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开始修复,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邑侯杨公仪重修,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再修。

  自乾隆以后,四川学者刘止唐先生一家倾注心力使其成为具有文化内涵的道观。1926年重修八卦亭,1931年修三清殿,1939年修灵祖殿,1944年修三元殿、观音殿。宜到1966年,上述殿堂仍存。

  老君山宫观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宗教政策逐步得到落实;由张至容道长主持庙务,1985年,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老子庙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新津县人民政府将老子庙作为道教活动场所进行开放。1989年8月,成都市批准老子庙为市级重点道观。1993年6月被列入为《中国百座寺庙》电视片之一。

  道观殿宇均坐东向西,中轴线上计有灵祖楼、混元殿、八卦亭、三清殿、七真殿、三元殿、斗姥楼。右侧为慈航殿、老君洞、来鹤轩客堂、单房左侧是一厢功德祠、斋堂、厨房。灵祖楼、斗姥楼是歇山式,八卦亭是重檐八角尖攒式建筑体外;其余各殿都是仿照清代典型建筑格局——单檐硬山式建筑的。八角亭前有六六三十六级(象征三十六洞天)石级,连天接地,踏上石级有登青云之趣;亭后有十二生肖石刻既是我们先民计时之物,又赋予吉祥如意之庆,亭阁周遭是老子学说精华——八卦图解,八八六十四卦,诲人以天地洞开之理。

  各殿建筑都很严谨,结构也十分精巧而且屋宇宽敞高大,殿貌巍峨壮观,给人以肃穆庄重之感。宫观林立、香火繁盛,八方善信每逢会期,都来此朝山礼圣。历代文人墨客游蜀必经此地吟咏唱和。

[ 本帖最后由 daniel82 于 7-8-2006 04:11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7-8-2006 03: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鹤鸣山】




鹤鸣山,在大邑县城北15km。其山形如覆瓮,上有石如鹤鸟鸣叫,故名。又称鹄鸣山。相传,东汉顺帝(126~144在位)时,张陵在此修炼,造作道书,自称天师(一说门人尊为天师),创立五斗米道。该道奉老子为教祖,尊为太上老君,并以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后来发展成中国道教的主要流派正一道。此山又曾是五斗米道的早期传教点,二十四治中的第三治鹤鸣神山太上治,因此,历来都把鹤鸣山看作是道教的发源地。

  张陵(34~156),一名张道陵,东汉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入太学,通达五经。明帝时任巴郡江州(今重庆)令。后求长生之术,在今鹤鸣山修道,创立道派。初入道的人都要交纳五斗米,因此叫做五斗米道,他用符录、咒决、神水替人治病;用引气、导引、服食、房术教人长生。他建立二十四治,立祭酒领率道街徒,用《道德经》传播教义,教人悔过奉道,自爱互相。五斗米道朴素的平等观念,深受农民群众的拥护,因此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东汉流行于民间最广泛的原始道教的流派之一,为东汉末年波澜壮阔的黄巾军大起义奠定了基础。张陵死后,他的儿子张衡、孙子张鲁先后继承道业。活动地区主要在雍、益二州,根据地在汉中。

  鹤鸣山自成为道教的发源地后,历史上许多著名的道士,如五代的杜光庭,北宋陈希夷、明代张三丰等,都曾在此修炼,至今留下不少遗迹和诗文传世。鹤鸣山奇丽的自然景观和道教胜迹,也吸引着不少文人名流。著名的宋代诗人陆游、文同等,都曾游览此山,咏题抒怀。历代所建的宫观甚多,著名的有太清宫、延祥观、鹤鸣观等。相传[东汉]时就有紫阳、太清、天师等宫观建筑,经历千百年的沧桑,时刻时兴。明代嘉靖年间,官方大兴道教,又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增修或扩建了不少的宫观殿宇,楼台亭阁以及优美的园林,使之成为盛极一时的,规模至为庞大的道教胜地。虽然经历了明代末年兵火的焚劫,大部分建筑都已毁坏,但到本世纪六十年代,仍然拥有太清宫、文昌宫、解元亭、三官庙、八卦亭等为数甚多的建筑。

    鹤鸣山松柏成林,苍翠欲滴,山涧溪流,泠然有声。风景名胜亦多奇观。鹤鸣观。著名的鹤鸣石位于文昌宫中,其石状如飞鹤。据明罗洪先《广舆图》说:“鹤鸣山岩穴中有古鹤,鸣则仙人去。昔广成子修炼于此,石鹤一鸣;汉张道陵登仙于兹,石鹤再鸣;明张三丰得道于斯,石鹤又鸣。”又有钟乳石溶洞,历来为人称道。明代曹学全《蜀中名胜记》说“山有二十四洞,应二十四气(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洞口约阔三尺,深不可测。每过一气,则一洞窍开,余皆不见”。故称为二十四洞。

[ 本帖最后由 daniel82 于 7-8-2006 04:09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8-2006 03: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城山】



青城山位于成都平原西侧,千里岷山南缘,东距成都市二环路营门口67km,距都江堰仅10km。主峰老霄顶海拔1,600m,周围二百五十里山林郁郁葱葱,四季常青,山有三十六峰环拱如城,故名青城山,又名天谷山。

  青城山树木繁茂,林荫蔽日,几乎是每个峰峦、每块崖岫、每条溪谷,甚至每座宫观,都被青翠葱笼的树木掩映着,素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青城之幽素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近人吴稚晖说:“顾青城于亦雄亦奇亦秀外,而其幽邃曲深以剑阁、三峡、峨眉皆无不逊色,故以天下幽标明青城特点。”此后人们便称赞青城山为“天下幽”。

  据《青城山记》载:相传轩辕黄帝曾封青城山为五岳丈人,道书中即称此山为十大洞天之“第五青城山洞”,是道教所认为的群仙统治和居住的地方。

相传,东汉张道陵在青城后山(即鹤鸣山,今属大邑县)结茅修炼,创立五斗米道,后来他的儿子张衡、孙子张鲁相继继承他教主的法位,传播道法,成为中国早期道教的流派之一。自后,晋代范寂、隋代赵昱、五代杜光庭等历代著名道士,都曾在此山修道,此山即成为道教名山之一。据史载:青城山原有道观72座,胜景103处,又有8大洞、72小洞等。现存古迹有轩辕黄帝学道的访宁桥、轩皇台;张天师斩妖除怪的掷笔槽、降魔石、誓鬼等。青城山资峻秀,风景幽美,自古即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誉。由于是道教名山,因此自[东汉]以来的许多遁世修道的人,多隐居于此。历代的许多文人,如唐代诗人岑参、杜甫、钱起、贾岛,宋代诗人陆游、范成大等,都曾到青城游览,并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唐代玄宗皇帝为平息佛、道二教的争论,为青城山亲书了手诏。至今刻石仍存。五代后蜀皇帝孟昶时,这里又是皇帝和后妃们消暑避夏的胜地。我国北宋王小波、李顺农民起义,曾以青城后山为根据地。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也曾在后山驻防、练兵、铸造兵器,至今犹有复仇谷、跑马坪、旗杆石、礁窝坪等遗迹尚存。

  青城山历代宫观甚多,现存主要宫观有建福宫、天师洞、朝阳洞、祖师殿、上清宫、圆明宫、玉清宫等。其中,天师洞和祖师殿被列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天师洞,即古常道观,是纪念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后人尊称为张天师)的庙宇,也是青城山的主要胜地。现存建筑为清代康熙至光绪年间陆续重建。这里悬崖千寻,峭壁如削,从山径仰视,飞檐叠阁,画梁雕栋,掩映在苍翠欲滴的丛林之中,景色格外幽雅。主殿三清殿气势雄伟,由24根大青石柱造。6根前檐柱是以高1.2m的石兽为其柱础,大殿上悬清康熙皇帝手书“丹台碧洞”之大匾。建筑色调以本色贴金为主,间以少量朱砂、石绿,给人以古朴,素雅之感。三清殿后即为三皇殿,内存有著名的唐碑《大唐开元神武皇帝书》碑。此外,观内还有伏羲、神农、轩辕黄帝三皇的唐代石刻造偈。传说东汉顺帝时期,道教天师张道陵曾来青城山设坛修道,晚年显道于青城山,并在此羽化。此后,青城山成为天师道的祖山,全国各地历代天师均来青城山朝拜祖庭。张天师手植的银杏树、唐古岐棕、九株松、仙人松、公孙桔等,皆增人游兴。

1940年前后,当代国画大师张大千举家寓居青城山上清宫。他寻幽探胜,泼墨弄清彩,作品愈千幅,还篆刻图章一方,自号“青城客”。1960年代,张大千在远隔重洋的巴西圣保罗画了巨幅《青城山全图》,供自己及家人卧游。晚年自云:“看山还故乡青”,“而今能画不能归”,终身对故乡青城仙山充满着眷恋之情。

青城山分前、后山。前山是青城山风景名胜区的主体部分,约15km2,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景点有建福宫、天然图画、天师洞、朝阳洞、祖师殿、上清宫等;后山总面积100km2,水秀、林幽、山雄、蔚为奇观,主要景点有金壁天仓、圣母洞、山泉雾潭、白云群洞、天桥奇景等。

  古人记述中,青城山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八景”之说。

  自古以来,人们以“幽”字来概括青城山的特色。青城山空翠四合,峰峦、溪谷、宫观皆掩映于繁茂苍翠的林木之中。道观亭阁取材自然,不假雕饰,与山林岩泉融为一体,体现出道家崇尚朴素自然的风格。

  堪称青城山特色的还有日出、云海、圣灯三大自然奇观。其中圣灯(又称神灯)尤为奇特。上清宫是观赏圣灯的最佳观景处。

  每逢雨后天晴的夏日,夜幕降临后,在上清宫附近的圣灯亭内可见山中光亮点点,闪烁飘荡,少时三、五盏,忽生忽灭,多时成百上千,山谷一时灿若星汉。传说是“神仙都会”青城山的神仙们朝贺张天师时点亮的灯笼,称为圣灯。实际上,这只是山中磷氧化物燃烧的自然景象。

  △建福宫:座落于丈人峰下,山门左侧。始建于唐代,后经历代多次修复,现仅存两殿三院。建福宫筑于峭壁之下,气度非凡。其左侧是明庆府王妃遗址,西行1km,即至岩石耸立,云雾缭绕的“天然图画”。宋代诗人范成大曾在此为宋帝祈祷,皇帝特授名为“瑞庆建福宫”。诗人陆游有诗描写当时的建福宫是:黄金篆书榜金门,夹道巨竹屯苍云。岩岭划若天地分,千柱眈眈在其垠。宫内保存有古木假山、委心亭、明庆符王妃的梳妆台遗址,以及壁画、楹联等文物。

  △天然图画:位于建福宫与天师洞之间,海拔893米,两峰夹峙。游人至此,可见亭阁矗立于苍崖立壁、绿荫浓翠之间,如置身画中。亭阁后常有丹鹤成群,唳于山间的驻鹤庄;右有横石卧于两山之间的悬崖上,被称为“天仙桥”,传为仙人聚会游戏处。

  △天师洞:自建福宫北行2km即至青城主庙──天师洞。天师洞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三面环山,一面临涧,古树参天,十分幽静。详见“天师洞”。

  △祖师殿:位于天师洞右后侧山腰间,出天师洞过访宁桥即到。祖师殿又名真武官,创建于唐代。唐代杜光庭、薛昌,宋代张愈均在此隐居。唐壑宗的女儿玉真公主也曾在此修道,以求成仙。该殿环境幽静,殿内有真武祖师、吕洞宾、铁拐李等神仙塑像及八仙图壁画、诗文刻石等。

  △朝阳洞:位于主峰老霄顶岩脚,洞口正对东方,深广数丈,可容百人,传为宁封丈人栖息处。清代黄云鸽曾在此结茅而居,并撰联曰:“天遥红日近,地厌绎宫宽”。近代画家徐悲鸿也曾在此撰联:空洞亲迎光照耀,苍崖时有凤来仪

  △上清宫:位于青城山第一峰、距峰顶约500m的半坡上。始建于晋代,现存庙宇为清同治年间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宫门“上清宫”三字由蒋介石题寅。宫内祀奉道教始祖李老君,有老子塑像和《道德经》五千言木刻,还有麻姑池、鸳鸯井等传说遗迹……上清宫后为老霄顶、建有呼应亭、是赏观日出、神灯和云海奇观的绝佳地点。

  青城后山位于青城山后,泰安乡境内,距成都60km,总面积约1,000km2。西北与卧龙自然保护区为邻,东北与赵公山相连,东越天仓山、乾元山可到天师洞、福建宫,西南与六顶山、天国山接壤,与青城山一脉相承,深藏不露,极具神秘色彩,直至1980年代才加以开发。乘车从青城山大门左侧公路西行,跨青溪桥,穿后山门,经飞仙亭、飞仙观、响水洞、白石碾、金鞭亭、八卦台、贡茶亭、迎仙亭、三龙亭等众多景点,方到青城后山景区的起点站──泰安寺。景区全程20余里,新建有上山索道可使游客节省一半路程,便能欣赏到青城后山大部分景观。近年还新建了各类宾馆,为游客开辟了许多全新的旅游项目。青城后山还是蜀茶的著名产地,宋代设味江镇,清代此地出产的佳茶被列为贡茶。

[ 本帖最后由 daniel82 于 7-8-2006 04:02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8-2006 04: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徽齐云山】       



齐云山又称白岳,位于徽州盆地,黄山脚下,屯溪西33公里,皖赣铁路在齐云山脚经过,因其“一石插天,与云并齐”,故名齐云山。它是一处以道教文化和丹霞地貌为特色的山岳风景名胜区,历史上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称,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齐云山海拔高度为585米,有36奇峰、72怪岩、24飞涧、加之境内河、湖、泉、潭、瀑构成了一幅山青水秀、峭拔明丽的自然图画。白岳的特点是峰峦怪谲,且多为圆锥体,远远望去,一个个面目各异的圆丘,自成一格。主要景观有:洞天福地、真仙洞府、月华街、太素宫、香炉峰、小壶天、玄天太素宫、玉虚宫、方腊寨、五青峰、云岩湖等。齐云山碑铭石刻星罗棋布,素有“江南第一名山”之誉。该山道教始于唐乾元年间(公元758-760年),至明代道教盛行,香火旺盛,成为我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

于休宁县城西15公里处岩前镇,与黄山、九华山并称为中国皖南三大名山。 齐云山景区面积 110公里,自然保护区面积150公里,199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素有“黄山白岳相对峙,绿水丹崖甲江南”之称。清乾隆皇帝赞誉为“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

  齐云山,因“一石插天,直入云端,与碧云齐”,顾名“齐云”。齐云山峰峦形态奇特,绝壁断崖,结构突兀,在飞瀑、流泉、云海、湖光及四时异景的映衬下,显得分外精巧奇崛。由白岳、齐云、青狮、白象、岐山、太山、南山、苑山、万寿山九大峰峦组成, 分为月华街、楼上楼、云岩湖、南山、横江五大游览区。

   齐云山 风光奇丽动人,有各种奇峰 、怪岩幽洞,以及诸多湖潭泉瀑,其中卓立林玲珑的香炉峰、巧夺天工的石桥岩、幽幻莫测的仙洞、清秀静逸的云岩湖、抛金洒玉的珠帘泉最令人神移心醉。

  齐云山 为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旧有“江南小武当”之美称,唐代元和年间,道教传入本山,宋、元元两朝,基业初奠, 明代嘉靖和万历间,江西龙虎山嗣天师正一派张真人祖师三代奉旨驻留齐云山,建醮祈祷、完善道规、修建道院,香火日盛,渐渐成为江南道教活动中心,以嘉靖皇帝敕建的“玄天太素宫 ” 为主体的月华街一带是道士和香客向往圣地,齐云山自晋朝至今千余年来,文化遗迹留存极为丰富。除了道教的宫、殿、院、坛、阁等108处外,尚有摩崖石刻和碑刻537处,主要分布于真仙洞府、石桥岩和紫霄崖一带,构成了令人向往的人文景观系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8-2006 04: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北武当山 】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位于鄂西北的丹江口市境内道教名山,列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首,又是武当武术的发源地。主峰紫霄峰海拔1612米。武当山山势奇特,雄浑壮阔。有72峰、36岩、24涧、3潭、9泉、构成了“七十二峰朝大顶,二十四涧水长流”的秀丽画境。山间道观总数达2万余间,其规模宏大,建筑考究、文物丰富的道观建筑群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山间主要景点有金殿、紫霄宫、遇真宫、复真观、天乙真庆宫等近百处。

 武当山教道与武当山悠久的历史渊源甚深。《禹贡》记武当山“在周为楚北境,战国时为均陵境,有古寨城,楚筑以防秦。”秦汉以来置武当县、武当郡,宋元两代置军分路,皆武当名。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省武当县入均州,以后历代沿袭。而周朝至东汉末期,武当山也已成为修仙炼丹家和隐士、采药者向往之地,《图经》记“武当,神仙窟宅,自黄老设教,神仙至人栖之者众。”周康王的大夫尹喜及其弟子尹轨,汉武帝的将军戴孟,东汉末期著名方士及炼丹家马明生、阴长生等曾隐遁武当山修炼。东汉末道教诞生以后,武当山逐步成为中原道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延至魏晋南北朝,入武当修道者增多;到唐宋时期,武当山道教随全国进入一个兴盛期,隐居修炼者有著名道士姚简(原为均州刺史)、逊思邈、吕洞宾、郭天为、陈抟,并兴起真武信仰;到了明朝,武当道教进入鼎盛时期,把真武神奉为皇家的保护神,并召诰武当山道士张三丰入宫,派二十余万军民匠夫,建成宫观祠庙33处,1800余间,还加封武当山为“大岳太和山”、“玄岳太和山”、“治世玄岳”,使其地位高于五岳,成为“天下第一名山”,真正成为“朝廷家庙”。

  武当山道教形成的历史渊源除上述历朝历代处于统治需要人为推波助澜之外,自然有其思想、哲学渊源。作为自然形成的因素,它来源于三个方面,即古代宗教和荆楚巫俗的影响,古代道家哲学和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以及东汉以前的神仙信仰和方士方术的影响。因此,中国道教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社会,发源于中国古代文化,武当山道教则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支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8-2006 04: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罗浮山】



罗浮山是我国道教十大名山之一。史学家司马迁把罗浮山比作“粤岳”,所以罗浮山素有“岭南第一山”之称。它位于广东中部的东江之滨,在惠州博罗县境内,总面积260多平方公里,景区大小山峰432座,飞瀑名泉980多处,洞天奇景18处,石室幽岩72个。罗浮山势雄伟挺拔,风光清静幽秀。气候宜人,冬暖夏凉,是著名的避暑胜地。罗浮山又有神仙洞府的美誉,道教称它为第七洞天,第三十四福地。罗浮山与南海县境内的西樵山为姐妹山,故又名东樵山。

罗浮山主峰飞云顶海拔1296米,峰顶盘圆平坦,花草并茂,云雾缭绕,日出可与泰山媲美。每年重阳节,登高者数十万以上。

横贯北回归线的罗浮山,属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植物景观垂直分布变化明显。山顶是灌丛草甸,半山是灌木林和松木林,山下是常绿阔叶林群落。植物种类有3000多种,其中药用植物达1200多种,有天然中草花库之说。粤东四市之一的药市就设在罗浮山冲虚古观的左侧,称洞天药市。罗浮山泉水丰盛,水质甘甜清洌。冲虚观内的“长生井”泉水,1987年被全国矿泉水鉴定会鉴定为“含锌的优质饮用天然矿泉水”,为世上稀有。罗浮山春季花景满山,夏天苍翠欲滴,秋来硕果累累,冬日红枫醉人。著名土特产酥醪菜、云雾甜茶和盛产的柑、橙、桔、柚、荔枝、龙眼、柿子、杨梅等岭南佳果别具风味。柑还被唐代列为贡品。苏东坡“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就是最好的写照。

罗浮山不但山水绮丽,风光优美,而且神话、传奇、古迹繁多。山上寺观遍立,强盛时期就曾有“九观十八寺二十二庵”之传。座落在朱明洞景区内的冲虚古观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为东晋葛洪创建,是全国有影响的首都重点宫观之一。传说杭州的黄龙观、香港的黄大仙等道观还以它为“祖庭”。冲虚古观在抗日战争时期,部是东江纵队司令部驻地,这给罗浮山的历史增添了光彩。

历史上罗浮山道士僧人如云,文人墨客纷至,留下许多珍贵的佳作和题刻。有很多还是传世精品,流传甚广。本世纪20年代初,孙中山率军东征归来即偕宋庆龄、廖仲恺、何香凝等结伴游览度假。

罗浮山作为粤中“旅游休闲走廊”的中心地段,是构成“广州一香港一惠州”旅游金三角的支撑性景区和代表性景区。1986年被确定为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现已申报审批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罗浮山旅游设施不断完善,接待规模不断扩大,旅客逐年增加。

“游粤游港必游罗浮仙山,求福求财必求道佛福地”。罗浮山将以其雄伟挺拔的山峦、清静幽秀的洞景、泉挂峰侧的飞瀑、甘甜清凉的名泉、神奇的“神仙洞府”,吸引无数中外游客寻幽探胜,避暑休闲度假,享受岭南名山的无际乐趣。

[ 本帖最后由 daniel82 于 7-8-2006 05:01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7-8-2006 04: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龙虎山】




龙虎山原名云锦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西省鹰潭市郊西南20公里处。据说东汉中叶时张天师在此炼丹,"丹成而龙虎现,山因得名",龙虎山因而也成为中国道教发祥地。

  龙虎山景区有99峰、24岩、108个景物,景观面积达200平方公里左右,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独具特色的碧水丹山和规模宏大的崖墓群构成了龙虎山风景旅游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三绝"。龙虎山由红色砂砾岩构成,形成了赤壁丹崖的"丹霞地貌",福建的武夷山和广东的丹霞山也属这种地貌。明净秀美的泸溪河从山中流过,如一条玉带由南向北把上清宫、龙虎山、仙水岩等旅游景点串连在一线上,从上清古镇乘竹筏顺泸溪河而下的20里山水景色宛若仙境,令人流连忘返。

  龙虎山是一座名山还在于她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处。东汉中叶,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在原名为云锦山山麓肇基炼九天神丹,研创道教。"丹成龙虎见",山名遂改为"龙虎山",道教由此登上中国历史舞台。至唐朝,道教为国教,宋元明时期,历代天师被敕封"一品",龙虎山统领江南道教,成为中国道教的传播中心、"百神授职之所"。现在龙虎山作为道教圣地,在海内外道教界备受推崇,来此朝圣、观光者络绎不绝。中国道教对我国大地名山间10处相传为上天遣群仙治理之所、36处相传为上仙治理之所和72处相传乃上帝命真人所治之地,分别称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而龙虎山鬼谷洞被列为三十六小洞天的第十五洞天,名贵玄司真洞天;龙虎山在七十二福地中被列为三十二福地。所以,龙虎山是中国道教的洞天福地之所。
  龙虎山位于鹰潭市郊西南20公里处,是中国道教发祥地,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2000年至2001年,又先后获准为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景区面积200多平方公里,分应天山、上清宫、正一观、仙水岩、马祖岩、洪五湖六大景区。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独具特色的丹山碧水和千古未解的崖墓之谜构成了龙虎山风景旅游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三绝”。龙虎山自古以来便闻名遐迩。明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所撰《龙虎山志》序言写到:龙虎山“历魏、晋、唐、宋,代有褒崇,若山川之胜,宫宇之丽,人物之繁,仙迹之异,道行之神,爵望之显,代之慕拟歆羡者,或美之于诗文,垂之金石,传递一千余载而嗣之者愈久愈昌。”其人文自然景观的绝妙,由此不难想见。我国古代名著《水浒传》开篇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写得就是龙虎山的景致和发生在龙虎山的故事。如书中写到洪太尉口诵天尊宝号,纵步上山寻找张天师,“将到半山,望见大顶直侵霄汉,果然好座大山。正是:根盘地角,项接天心。远观磨断乱云痕,近看平吞明月魄。….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瀑布斜飞,藤罗倒挂。虎啸时风生谷口,猿啼时月坠山腰。恰似青黛染成千块玉,碧纱笼罩万堆烟”。真是生花妙笔,把龙虎山缥缈仙气与充满野趣的山水描写得了神入化,惟妙惟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8-2006 04: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橫山『茅山』】



 千年古观横山三茅宫是江苏省道教三大圣地之一,位于镇江城南约8公里处的横山,是镇江市道教重点宫观。横山,亦称白兔山,高138.9米,有东、西、中三峰,绵延如苍龙,山体形成凹状,故称‘横山凹’。外山林环抱,里茂林修竹,一派山林野趣,令人遐思,被称为“东南乡名胜之区”。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据传,2000多年前的西汉景帝时,潜心于茅山修道的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常来横山采药,为附近的黎民百姓施药治病,并在横山高坡结茅歇脚。后来,茅氏三兄弟得道成仙,分别被封为司命、定、保生真君,合称“三茅真君”。乡人为感谢茅氏三兄弟恩德,遂在此修建三茅宫。观内塑有国内最大的三茅真君神像。横山三茅宫在唐末宋初就已具规模,占地百余亩,均按道教风格建造,前后三进,前进是灵宫殿,中进为供奉“三茅真君”的正殿,后进是玉皇阁。每进均依山而筑,高台之上,殿堂巍峨,雄伟壮观。现存的 “三茅宫” 大理石匾额为清代乾隆年间的淡墨探花王文治所书,可谓镇宫之宝。三茅真君正殿一侧,有古井一口,耒质清冽甘甜,传闻可疗百疾。横山三茅宫香火因此倍加旺盛,并被冠以“小茅山”之称。

改革开放后,宗教政策得到落实,横山三茅宫经批准于1992年正式对外开放,并陆续重修了灵官殿、三茅真君大殿、玉皇阁等殿宇。远远望去,黄墙碧瓦,绿树宫观,流云绕阁缠山,恰似人间仙镜。三茅宫前,碧波荡漾,鹭鹤翔游;三茅宫后,横山天然屏障矗立,且有“仙人床、仙人盆之胜迹。仙人床位于横山东峰顶部,原是一块自然山石,石面光滑,北高南低,其状如床,人卧其上,十分惬意。仙人盆则在横山中锋,由山石自然形成,其状如盆,口大底小,终年积水不涸,观者无不称奇。据传都是三茅真君当年所用之物。沿三茅宫宫墙两侧,有山径可达山顶;登高远眺,但见村落迷离,幽旷深遂,长江如练,金焦、北固诸山尽收眼底。清风拂面,但闻松涛阵阵,道乐缈缈;令人尘欲顿消,返朴归真,宛入仙镜。

[ 本帖最后由 daniel82 于 25-8-2006 01:35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7-8-2006 05: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泰山】



泰山是大自然的杰作。它的基岩有着二十五亿年的历史,三千万年前的一次造山运动中,它拔地而起,横空出世。泰山山势累叠,安稳厚重,主峰突兀,捧日擎天,素以雄伟著称于世;它松挂悬崖,泉飞古洞,雄中藏秀,奥妙无穷,泰山之美美不胜收;它春华秋实,夏瀑冬雪,朝云暮雨,变幻莫测,绘就了一道道自然奇观。
    泰山是东方文化的缩影。泰山南北,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像一道曙光点亮了东方文明。从远古七十二代君主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登封降禅,为泰山留下了至高无上的尊严;从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到杜甫“一览众山小”,泰山诗文浩繁,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泰山庙宇林立,儒释道三位一体,是一座名符其实的神山、圣山;泰山碑刻琳琅满目,历代不断,成为露天的书法博物馆。
    “泰山岩岩,鲁邦所瞻。”泰山的名字最早见于《诗经》,《诗经》告诉我们,至少在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代,泰山已经让先民们高山仰止。到了明代,有一位文人又说,生在中国,而不能到泰山,到了泰山而不能游个尽兴,是为人生一大憾事。今天泰山作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正敞开博大的胸怀,迎接海内外游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8-2006 05: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清山】



三清山,古有“天下无双福地”、“江南第一仙峰”之称。据《江西通志》载:“三清山,玉山县北一百二十里,高百余丈,周回二百余里,介衢、饶、信三州之境。其山三峰峻拔,如三清列坐其巅,故名。”三清山位于江西东北部玉山和德兴交界处。主峰玉京峰海拔1817米,雄踞于怀玉山脉群峰之上。三清山因玉京、玉华、玉座三峰峻拔,犹如道教所尊崇的玉清、上清、太清三神列座其巅,并有古建筑三清宫而得名。

在漫长的地质史中,三清山历经了多次地质构造运动尤以大规模断裂褶和岩浆活动的印支燕山运动为最成熟,从而形成了三清山今日的奇伟景观,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三清山地处亚热带气候区,却具有高山气候的特征,年平均气温介于10-12摄氏度之间,七月份平均气温21.8摄氏度,年降水量平均2000毫左。三清山四季景色绮丽秀美,融融春日,杜鹃怒放,百花争艳,春夏之交,流泉飞瀑,云雾缭绕;三伏盛夏,浓荫蔽日,凉爽宜人;仲秋前后,千峰竞秀,层林飞染,三九严赛,冰花玉枝,银装素裹,宛如琉离仙界。三清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丰富,规模宏大,种类齐全,景点众多,景区面积达220多平方公里,中心景区71平方公里,共分三清宫、梯云岭、三洞口,玉灵观、西华台、石鼓岭和玉京峰七个景区。三清山东险西奇、北秀南绝,兼具“泰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衡山之烟云、匡庐之飞瀑”的特点,奇峰异石、云雾佛光、苍松古树、峡谷溶洞、溪泉飞瀑、古代建筑、石雕石刻各具特色,维妙维肖,形态逼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8-2006 05: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華山】



    西岳华山是我国道教著名的五岳之一。在我国陕西省华阴市境内,它素以奇、险、古著称于世。其山势 立峭拔,望之浑然一石削成,然若非鬼神工而不能为,加之山中“有草便是药,无石不生云”,可谓“穷山岳之壮丽,尽精灵之至极”。故自古便被誉为“神仙洞府”。道教的“十大洞天”中称其为“第四太极总仙洞天”,此境界由“灏灵金阙帝君”少昊主宰。

    据《尚书》等史料记载,上古帝王(黄帝、尧、舜等)曾多次巡游华山祀神祭天,所以华山道教源远流长。

相传,道教始祖老子(太上老君)出函谷关后,曾来过此山。华山上至今留有以“老君”命名的景观多处, 如“老君炼丹炉”、“老君犁沟”和“老君试凿处”等。

    汉代以来,仅史书中记载来华山修道的名人就有许多,如卫叔卿、张楷、王猛、焦旷、陈传等。八仙听钟离权和吕洞宾也曾来此修炼。还有汉代的南阳公主和唐代的金仙公主也都在此出家修道。

    金元之际,全真教兴起,华山遂成为全真教圣地。“七真”之一的郝大通是全真“华山派”开山祖师,有《太古集》传世。华山上有大小石洞七十几处,相传是郝祖与其弟子贺志真凿成。南峰绝壁处被称之为华山“十大迷”之一的“全真岩”石刻,据说就是贺老亲手所镌。

    除了石洞,华山上还有宫观庙宇二十几处。这些是道士们清修的场所,朴实无华,依山傍势,构成华山重要的人文景观。华山有许多传说的传奇故事,无不和道教有关。如“巨灵擘山”、“劈山救母”、“吹萧引凤”和“赵匡胤输华山”等。

    总之,“山之名,以人著”,唐刘禹锡曾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华山高居五岳之首,又有群仙栖居,成为灵岳仙山是名副其实,当之无愧的。

    新中国成立后,合作化时华山道众成立了华山服务社,一九八四年华山道教协会成立。现在华山上下有道士六十余名。

    华山道教在人民群众中具有深远的影响。从古至今,华山香火延绵。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是华山朝山庙会,届时,陕、晋、豫等省的善男信女们络绎不绝地从四面八方赶来,虔诚朝拜,祈福迎祥。其时山上山下人流如织,香火鼎盛,一派祥和气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8-2006 05: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黃山】



 黄山,古称黟山,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依轩辕黄帝曾在黄山炼丹羽化升天的传说,唐明皇敕改黟山为黄山。它地跨市内歙县、休宁、黟县和黄山区、徽州区,面积1200平方公里,现划入黄山风景区的154平方公里,是号称“五百里黄山”的精华部分。

  黄山是以自然景观为特色的山岳旅游风景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素称黄山“四绝”,令海内外游人叹为观止。黄山有名可数的72峰,或崔嵬雄浑,或峻峭秀丽,布局错落有致,天然巧成。天都峰、莲花峰、光明顶是黄山的三大主峰,海拔高度皆在一千八百米以上,并以三大主峰为中心向四周铺展,跌落为深壑幽谷,隆起成峰峦峭壁,呈现出典型的峰林地貌。

  登上一千八百多米的高处纵览,山中奇峰汇聚,峭壁千仞,拔地擎天,峥嵘崔嵬。青松在悬崖上争奇,怪石在奇峰上斗艳,烟云在峰壑中弥漫,霞彩在岩壁上流光,自然的美在这里汇聚,在这里升华,赋予它超凡脱俗的品质,塑造出它威武雄壮的气概。在黄山的面前,时空变得狭小,沧桑变得平淡,它是大自然的骄子,独领天下奇山的风骚。故而当之无愧地赢得“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徐霞客语)的崇高赞誉。

它是世界著名的山岳风景区,位于安徽省南部,古称“三天子都”,意思是指黄山的三大主峰(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是天上神仙的都会。又因有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修道之说,唐玄宗于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敕名“黄山”。徐霞客盛赞黄山之美,“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由“四奇”构成了黄山自然景观的基本要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8-2006 05: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嵩山】


   "嵩高维岳,峻极于天。"
                                     --《诗经》

     《史记·封禅书》载曰:"昔日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这一句话,阐明了嵩山在五岳中的重要地位。

     中岳庙,位于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脚下,距登封县城东4千米,可乘车前往,十分方便。它背倚黄盖峰,面对玉岸山,群山环抱,布局谨严,规模宏伟,红墙黄瓦,金碧辉煌,乃五岳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一所庙宇。
   
    中岳庙给人的印象是大。规模大,庙宇大,神像大,气魄大。如此宏大而又幽雅庄严的庙宇在全国也是罕见的。该庙现占地面积10万余平方米,庙房400余间,也是河南省规模最巨、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它们仿佛是一群历史老人,静谧的肃立着,对游人诉说中国辉煌的古代文明。中岳庙历经2000多年的沧海桑田,风吹雨打,多少代人不懈地修建,才得以完好地保存到现在。
   
    中岳庙举创于秦代,原名太室祠,为祭祀太室山神的场所。历史上的汉武帝,对于建设全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但因时代的局限,到了晚年,热衷于神仙方士之说,渴望自己能够同传说中的轩辕皇帝一样,成为神仙。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游览和礼祭嵩山,在登上太室山时发生了奇迹:随从的官员在山上听到好像有呼“万岁”的声音,其实,这是方士们为博得汉武帝欢心,投其所好而设的一个骗局。但晚年好大喜功,贪恋长寿的汉武帝听后十分高兴,于是下令叫祠官增建太室神祠,禁止砍伐山上的树木,以山下之百产封给神祠作为供奉之用,使中岳庙地位更加巩固。同时,太室山也被封为“嵩高山”,简称“嵩山”,正式与中国原有的四岳并列,称为“中岳”。
   
    北魏时,祠址经过了三次迁移后,定名为中岳庙,从此由道教管理。唐代中岳庙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武则天来此封禅,称嵩山为“神岳”,改嵩阳县为登封县。武氏对中岳庙的“情”有独钟,使它的声望日益兴盛,八方传播。唐玄宗在当时的中岳庙址重新增修庙宇,是中岳庙的鼎盛时期,为之奠定了坚固的基础。宋太祖金妆神像,岳神的冠戴衣着沿袭至今。以后又绘饰壁画,遍植松柏,不断为之增添光彩。各代经过多次修建,清乾隆年间更大加修整,又设宜道会司,以掌管全县的道教事务。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十月初一,清高宗(即乾隆)至中岳庙致祭,当夜御制《谒岳庙》诗二首,其一为:“正正堂堂地,巍巍焕焕京。到来瞻气象,果足庆平生。惬我长年愿,陈兹祈岁情。忽闻鸾鹤韵,疑有列仙迎。”中岳庙“得宠”于历代帝王,由此可见一斑。庙内主要建筑,从南向北,由低至高,顺次为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峻极坊、大殿、寝殿、御书楼,前后共11重。最北以黄盖亭为终端,站在亭内可俯瞰中岳庙全景,远眺苍翠群山。中轴线两侧建有太尉宫、火神宫、祖师宫、神州宫、小楼宫等。殿宇、楼阁、廊庑等共400余间,气势恢宏。庙内古柏参天,碑碣林立,珍存着许多文物瑰宝。
   
    中岳庙既是祭祀岳神的场所,又是重要的道教宫观。道教虽然兴起于东汉时代,其来源却是我国远古时代的巫术,后来继承了秦、汉以来的神仙方士之传统,历史渊源较长。中岳庙是道教在嵩山地区的最早基地,原是为了祀奉中岳神而设的。道家尊中岳庙为“第六小洞天”,他们认为这里是周朝的神仙王子晋的升仙之处。王子晋又名王子乔,传说是周灵王(公元前571~545年)的太子。他喜欢吹笙作凤凰鸣声,游于伊水和洛水之间。那时嵩山有一个道士叫浮丘公,接他上嵩山。几十年后,有人在山中见到他,他说,告诉大家,七月七日,在缑氏山头等我。那日,果然见他乘白鹤,盘旋数日后才离去。于是后人在缑氏山和嵩山的顶上都建立了神祠纪念他。嵩山峻极峰以东的白鹤观,背负三峰,左右皆绝壁,即为纪念王子晋而建。
      
   据《道学传》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曾在嵩山修道九年。南北朝时,又有著名道士寇谦之在此改革“五斗米道”,创立“新天师道”。峻极门东侧的《中岳嵩高灵庙碑》就是当年刻立的,碑文记载寇谦之修中岳庙和传道的事迹,是关于这位名道最早的记录。此后,历代还有不少知名道士在这里主持过道场。峻极门东侧还有《五岳真形图碑》,这一高3米的碑石雕刻着象征五岳的图象,为明代万历年间所刻立。据道教经典《云笈七签》说,五岳真形图是道士入山辟邪的护身符,一切妖鬼虫虎都不能近。如今河南道教协会就设在中岳庙,每年农历三月和六月庙会热闹非凡,这一习俗至今不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8-2006 05: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衡山】



衡山自古就是道教圣地。道家最早进入南岳的传为东汉末期张道陵,他自天目山游南岳,谒青玉坛、光天坛,礼祝融祠。其后则为皮元曜与王谷神。号称" 南岳四绝 "之一的水帘洞 ,即道教三十六洞天中的第三洞天。而道教七十二 福地中的青玉坛福地、光天坛福地、洞灵源福地,都在衡山上。从东汉至明清 ,在衡山筑观建院、凿洞辟崖,进行隐居修炼、传道授业的名羽高道,可谓甚众。有汉代的茅山派祖师茅盈、晋代上清派创始人魏华存、唐时一代高道司马承祯、宋代的高道陈兴明、施存冲、徐灵期、尹道全等,元朝的南岳道士刘用光更是被皇帝封为“ 冲静先生 ”,并御书“行业清高、精诚感格 ”八字以赠之。

  佛道文化进入南岳却比道家约迟两百多年,最早到达南岳的是梁天监年间惠海、希遁,随后慧思则于陈光大二年年来南岳。慧思传弟子智觊,以后传至章安灌顶,法华天宫,荆溪湛然,形成法华宗。南岳慧思,被尊为天台三祖,智觊为四祖。此宗学说,远传日本,流布甚广。南禅六祖惠能,则于广东曹溪传法,衍为来南岳来的佛家最重要的宗派。惠能传法两支:一称南岳;一称青原。山中寺庙多与南宗有关。号称“天下法源”的南台寺是禅宗七祖弟子希迁和尚驻锡之地,不仅是宣扬南宗教义的重要场所,而且和日本佛教曹洞宗同出一源;福严寺则是禅宗七祖怀让和尚传播佛教的地方;天台宗三世慧思禅师创建的藏经殿则以其秀丽的景色成名列南岳四绝之一。此外还有南岳最大的宫殿式古建筑群南岳庙,以深邃清幽名列南岳四绝的方广寺,衡山“云雾茶”的主要产地广济寺,以“山高、石奇、泉清、树古”著称的高台寺等名刹。

  而儒家文化也是南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代表为书院文化。自唐宋至清,南岳书院林立,清代曾国藩在其《重修文定书院记》中曾说:“天下书字,楚为盛;楚之收院,衡为盛。” 南岳先后有卢蹯、韦宙、文定、邺侯、集贤等15所书院。其中南岳书院为唐代宰相邺侯李泌之子李繁所建,是全国最早出现的书院之一,藏书极丰,相传过三万轴,后来学者多过此研习、讲学。

  在未涉足祝融峰之前,满目所见皆是这些博大精深的佛儒道文化和山壑间秀丽的景色,颇有些沉静的感受。而一登上祝融峰,感觉就格外不一样了。传说祝融峰是祝融游息之地。祝融是神话传说中的火神,自燧人氏发明取火以后,即由祝融保存火种。峰上有祝融殿,是明代所建。登衡山必登祝融。古人也说:“不登祝融,不足以知其高。”唐代文学家韩愈曾诗云:“祝融万丈拔地起,欲见不见轻烟里。”这两句诗既写了祝融峰的高峻、雄伟,又写了衡山烟云的美妙。另外,在祝融峰的西边有望月台,峰上有观日台,在无云的夜晚,到望月台赏月,而在日出未现之际来观日台看日出奇景,想必绝对是一番奇妙的感受,然尔,我却是没有这样的福分了。

  有人曾把衡山的云雾与黄山的相比较,认为它们是可以媲美的。这点在我感受了这里的云蒸气蔚之后,是完全深信不疑的。腾云驾雾般的惬意,柔烟绕指般的灵妙,再加上时尔清风拂面,时尔纯露拭身,实在是仙境一般的感受,难怪这里佛儒道大盛,这里的确是清修研习的绝好地方。浮云拨日、轻雾淡烟、驭风轻舞、魑魅癸离,如若没有身临其境,想象一下金庸大师这百变千幻衡山云雾十三式的奇妙武功招式,也大致可以在想象的视野里远观一番了。

  南岳横亘八百里 ,有峰七十二,势雄,景秀, 境幽,文丰,以秀冠绝五岳。有着书不尽的秀奇与看不完的神秘,佛法无边,道光无形,多少洪钟大吕借此修身,多少文人骚客慕名书墨,相传治水的大禹,也曾登南岳衡山,于此处杀白马祭天,仰天长啸。这该是怎样的一座山?清人魏源在《衡岳吟》中曾书:“恒山如行,岱(泰)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惟有南岳独如飞。”在下山途中的缆车上,我再次回望祝融,探望无底的云雾,以及满目的翠峦叠障,真的不能不承认和佩服这么精刻的五个字:南岳独如飞。

[ 本帖最后由 daniel82 于 7-8-2006 06:00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8-2006 01: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诸位兄长们,喜欢名山的风景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8-2006 01: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 daniel82 的帖子

很美!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8-8-2006 01: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神气 于 8-8-2006 01:34 PM 发表
很美!谢谢分享!


神气兄,喜欢那张风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8-2006 01: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 daniel82 的帖子

湖北武当山 和 三清山 的都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8-2006 02: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城山与泰山是我想去的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8-2006 04: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唔讲得 于 8-8-2006 03:39 PM 发表
呵呵~喜欢呀!你此帖是否从神气兄的《宗教场所/圣地大观》得到灵感而开的呀?洒家本也想开个“武术圣地”在【武术论坛】里,可惜图片不容易找,暂时只发了个没详细资料和照片的“全中国武术之乡名单”罢了。


别以为拿个高亮或者精华那么容易。得花些心思喔!

能搞个“武术圣地”帖的确功德无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2-5-2024 12:27 AM , Processed in 0.100374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