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歷史書籍記載,早在300 餘年前在台灣便發現有茶樹生長,這些茶樹大都是野生茶樹;然而台灣
真正發展茶樹栽培管理及茶葉製造,是在 200餘年前先人從福建武夷山引進茶種及種植在台灣北部開
始;台灣的地理、氣候及環境非常適合茶樹生長,是世界有名的茶葉產區,所產製的茶葉包括綠茶、
包種茶、烏龍茶及紅茶等,其中尤以包種茶及烏龍茶更是馳名世界。
台灣傳統的茶葉生產主要製造紅茶、綠茶供給外銷為主,外銷量佔總產量的75%~85%。但近二十年
來已急速地轉成製造包種烏龍茶供應內需,外銷量減少到佔總產量的15%~20%左右,外銷衰退的主
要原因是因為台灣工業化迅速使人工之成本提高,導致紅茶與綠茶的生產成本過高,而無法與國際上
相同產品競爭。相對的,由於國人每人每年平均飲茶量,由1980年的0.344公斤激增到1995 年的1.210
公斤,使得內銷市場所需的高級部份發酵茶,尤其是包種茶與烏龍茶增長迅速。這種改變導致原本生
產外銷茶之北部茶區茶園面積大量減少,而生產內銷高級包種烏龍茶的中南部茶區面積逐漸增加。
台灣地區 1995年總植茶面積 21,554 公頃,每公頃平均生產 970 公斤茶葉,總產量達 20,892公噸,出
口量 3,172 公噸,進口量8,065公噸。茶為嗜好性產品,消費者的口味不盡相同,是以近數十年來,台
灣各茶區在其天然生產環境下,產製出各具特色及風味的茶葉,如文山包種茶、凍頂烏龍茶、椪風烏
龍茶等,由於茶葉種類名稱繁多及茶葉品質價格的差異懸殊,使茶葉消費者產生許多困惑,是以製作
本首頁,介紹台灣茶葉的發展及各茶區的特色,以供消費者,生產者、銷售者及農政有關人士參考,
促使大家進一步瞭解台灣的茶葉。
台灣現有茶園21,554公頃(1995年),分佈在台北、桃園、新竹、苗栗、南投、雲林、嘉義、高雄、台
東、花蓮、宜蘭等縣市,1995年生產茶葉達20,892公噸。台灣茶葉過去以外銷為主,年外銷量最高曾
達23,516公噸,近年來外銷量已逐漸減少,至1995年,外銷量僅3,172公噸;但因經濟繁榮,生活水準
大幅提升,飲茶量大增,故內銷量也不斷提高。
本省可產製綠茶、包種茶、烏龍茶和紅茶等,但近年來流行飲用包種茶與烏龍茶,故產製之茶葉也以
包種茶和烏龍茶為主,紅茶和綠茶為輔。
有中國人落腳的地方,就帶去飲茶的習慣;中國人最先發現茶葉,是
飲茶的古老民族。當你來到寶島──台灣,可能在一條老街中的古廟
內,看見三三兩兩的老者,悠閒地圍坐在一個拳頭大小而古樸可喜的
茶壺旁,人手一杯,邊談邊飲,那就是中國傳統的老人茶。你也可能
在台北大都會繁忙的街道上,看見掛有茶字招牌的茶藝館,迎面一陣
天然的茶香撲鼻而來,如果你有興緻駐足品嚐一番,還會有專人為你
示範如何泡一壺簡單易學的功夫茶。
喝茶,先得準備一套完整的茶具組。
茶是中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國有句俗語:「開
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種飲茶習慣在中國人
身上根深蒂固,已有上千年歷史。在唐朝中葉,一位早年出家後來又
還俗的和尚──陸羽,總結前人與當時的經驗,完成了全世界第一本
有關茶葉的著作──「茶經」後,飲茶風氣很快吹遍中國大江南北,
上自帝王公卿,下至販夫走卒,莫不嗜茶;甚至於中國附近的各民族
,如高麗、日本、東南亞各國,都學習了這個風尚。而在十七世紀初
,荷蘭東印度公司更首次將中國的茶輸入歐洲,到了十七世紀中葉,
在英國貴族社會中,「飲茶」已成為一種時尚風範。在中國,「茶」
因為人文、地理的不同,而有兩種發音方式,在北方發音為 CHA,在
南方發音為 TEE;因此由中國北方輸入茶的國家,如土耳其的發音是
CHAY,俄國是 CHAI,日本是 CHA; 而由中國南方經海線輸入茶的國
家,其發音則不相同,如西班牙的發音是 TE,德國的是 TEE,而英
國則是 TEA。
中國人最先發現茶葉
茶葉是摘取茶樹嫩葉製造而成的,因為製造的方法不同,而有不同的種類和名稱。
製法最重要的關鍵在於「發酵」,發酵的結果,茶葉會從原來的碧綠色逐漸變紅,發酵愈多,顏
色愈紅;而香氣也會因發酵的多寡,從葉香變為花香、熟果香或麥芽糖香。不發酵茶稱為綠茶,
泡出來的茶湯是碧綠或綠中帶黃色,具有新鮮蔬菜的香氣,例如龍井、碧螺春等;全發酵茶稱為紅茶,泡出來的茶湯是朱紅色的,具有麥芽糖的香氣;而半發酵的茶,也就是烏龍茶。烏龍茶是中國的特色茶,其最具代表性的產地是中華民國台灣。烏龍茶又可分為輕發酵、中發酵及重發酵三類,輕發酵如包種茶(清茶),以高香、清雅,湯色金黃為其特色;中發酵如鐵觀音、水仙、凍頂等,湯色為褐色,飲來老成持重,較偏重「喉韻」;而重發酵如白毫烏龍,湯色呈橘紅
色,具熟果香。
要想泡好一壺功夫茶,須注意水質、水溫、茶量與茶具等要素;
「水質」必須選用清新的軟水(含礦物質較少者),切忌用硬水;「
水溫」隨不同茶葉的沖泡而有所不同,對大部分的茶種而言,以接近
攝氏 100 度沖泡為宜; 但綠茶類及輕發酵茶類則不宜過高,通常不
宜超過 90 度;「茶量」的擺置亦因不同的茶種而異,從茶壺容量的
四分之一到四分之三均有可能。泡後約一分鐘倒出飲用,但因茶而異
,再次沖泡時間則須相對延長;至於「茶具」,以紫砂陶壺最佳,茶
壺大小配以適宜的茶杯,杯內以白色較佳,以便於判辨湯色。
茶園裡忙碌採茶的農婦。
愛飲茶的人,也一定喜好把玩茶壺,現今中華民國一般家庭中,多流行以小壺泡茶法(功
夫茶),這是從十六世紀末明朝神宗時代所流傳下來的一種習慣,已有四百年的歷史。用小茶壺泡茶,茶味特別甘醇芳香,明清時代以江蘇宜興的紫砂陶壺最有名,凡出於名家的作品,四方爭購,價比黃金,而現在中華民國的陶藝家們,不僅製作精美的紫砂陶壺,並且另外發展出許多改良式的創意壺,為各方所喜愛,而「藏壺」或「養壺」在台灣已成為一種高雅的風氣。
茶是中國人的「國飲」,因為茶中含有多種維他命、茶素、精油、氟素等成份,有明目、
清腦、利尿等功能,因此中國人相信一個常飲茶的人,必能延年益壽,而現代進步的科學
,也已證明茶有醫學上的效用,對人體有益處,因此茶已被世界各國公認為是天然的健康飲料。
在台灣,茶是經濟作物,也是輸出國外賺取外匯的農產品;各地
的茶行、茶舖為使茶藝普及,推動甚力,而許多內部陳設古典高雅的
茶藝館也紛紛以嶄新的姿態出現。各茶區也定期性舉行評茶比賽活動
,吸引茶農、茶商、品茗人士前往,一經入選,茶價倍增,使得茶藝
活動,呈現出一股朝氣,因而飲茶的風尚,在中華民國已成為一種高
層次的精神生活,而這種崇尚自然,無拘無束的茶藝精神,就如同中
華民國的人情味一般──醇厚溫馨。
在台灣,茶是賺取外匯的經濟作物。
[回主頁]
--------------------------------------------------------------------------------
undefined
undefined
更多訊息...
undefined
[關閉]
undefined
[關閉]
undefined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