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ktin_268

北大论坛就事论事讨论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3-12-2010 11: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ktin_268 于 3-12-2010 12:05 PM 编辑
突然间很想问ktin, 你的主题很blur, 你说的是90后的崛起,但是崛起这两个字好像.. ahem, 不怎么恰当吧,崛起 ...
lengzai87 发表于 3-12-2010 12:57 AM



我中文還給老師了。。。 對於文字意思,我只有大概大概的感念。。

如果你看wall street journal newspaper的11月18日觀點,世界繞著中國跑
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 ... 22531909154228.html

以及12月4日的the economist weekly magazine 中國崛起的危險
http://www.economist.com/node/17 ... mp;CFTOKEN=36939285

我覺得一樣東西的"冒起"<- 有好有坏。。看我們怎樣衡量它。。
中國興起的時候,它還是有貧富之間的差距, 窮鄉僻囊還是很窮,
城市雖然繁華,可是外省人開始做工的價錢還是很低。。
可是中國越強,我們海外的華人在各國的地位也會因爲中國的地位而不斷的提升。。
人民幣的升值更是一種地位的提升。。

剛剛看到了一篇反應很大的文章,《一個美國人眼中的中國人》裏面寫到:
http://cn.wsj.com/gb/20100913/opn075357.asp
(如果看不到文章,請作戶口登記)

不管是投资、经商还是辩论,同中国打交道都需要相互尊重:

──很多中国人觉得,对政府政策的批评就是对他们人格的批评。虽然我们经常大声批评自己的政府,但中国人认为,中国是一个包含他们自身在内的统一整体。外人对中国的批评,事实上就是对中国人民、中华文明的不尊重。一定要和他们保持和谐。讨论冲突话题的时候,要就事论事、以理服人。其实不管对方是哪个国家,这样做都没有坏处。

──一般来讲,中国人确实更愿意和熟人打交道。这种现象在任何国家都不鲜见,但在中国通过友谊建立起的纽带,肯定会带来生意和共享信息。匆匆会面不会有多少结果,而经常拜访是十分有用的。 wsj.cn


對於50,60,70,80,90,00后,我們要做的,只是互相尊重。。

至於文字的寫法。。你覺得應該怎樣寫呢? 謝謝所有在這裡分享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3-12-2010 11: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ktin_268 于 3-12-2010 11:52 AM 编辑

記得在克林頓時代,有一個著名的談話内容,
一個人問當時的小學生,現在的美國總統是誰?
他說:who care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2-2010 11: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哇,我是90年后的
chantal 发表于 3-12-2010 10:41 AM



    不需要太在意,
毕竟之前都说说了..是针对时下大部分的90后趋势而发表的...
当中也有很多很懂事的90后的...

加油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2-2010 04: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讲真,我们这些80后,有时70后比起来,都还真的有点惭愧...
但是看了看现在的90后,只能长 ...
小紅魔 发表于 3-12-2010 12:40 AM



    你要談什麽都可以 。。。 表被任何框框限制了  

"人"不能跟"人"比的。。要用以前的"自己"來跟現在的"自己"來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2-2010 04: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04# ktin_268


    哦,不是,我探讨的角度是站在大众的大前提下进行的...不是以个人对比于个人....

当然,ktin姐我明白你的意思,要超越自己...
但是有时,和别人对比也有他一定的重要性/可观性...似乎你怎样看和运用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2-2010 08: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ktin_268


    哦,不是,我探讨的角度是站在大众的大前提下进行的...不是以个人对比于个人.... ...
小紅魔 发表于 3-12-2010 04:19 PM


对,目前前提是对这大众数来说,虽然脑残的的确是在里面的subs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6-3-2011 03: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mba 课程一点看法

申请MBA, 哈佛为何只要两年工作经验

作者:亨利&#8226;明茨伯格 发表于:2010-01-07
加入收藏   电邮给朋友   打印文章   写信给编辑  

今天的大多数商学院要求MBA的申请者具有“工作经验”,通常要达到4年或以上。事实上,有些学院公然对超出这一时限存在偏见,而最近哈佛商学院显然决定把这一时限缩短到两年左右,而且还会接受某些刚刚毕业的本科生的申请。

可是短短几年的经验有什么用呢?尤其这些经验并非管理经验。它能让人足够深刻地理解组织是如何运行的和理解管理的意义何在吗?

想象一下,让一个年轻的MBA学生和一群有经验的经理人坐在一间教室里,甚至一起上某一门专业的管理课程,比如市场营销课或是公司理财课。只要这门课维持在理论和技术的层面——也就是说,保持一个普通的水平——那么这名学生就会表现得很好。但是一旦讨论转向应用的方面——转到细微差异和欣赏认识上来 ——这名学生就会失败了。从这个角度来讲,坐满了这样的学生的课堂总是失败的。

“如果你知道如何设计一台很好的摩托车引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战略教授理查德&#8226;罗曼尔特(Richard Rumelt)一语双关地说道,“我可以在几天内教会你需要了解的任何关于战略的知识。如果你有个战略学博士学位的话,几年的劳动恐怕都不能让你有能力设计出良好的新摩托车引擎。”管理工作好比摩托车的引擎:战略是手段;摩托车引擎是目的。传统的MBA项目就是在没有摩托车引擎的情况下对战略进行研究的。


——摘编自《管理者而非MBA》(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

[ http://w.ebusinessreview.cn/c/ma ... tId-18-id-4413.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3-2011 04: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对mba的看法:

很多人对mba 有种两极化的感觉,
我也是。在经历了两年的求学生涯里面,终于有了一点点的体会。
第一学期,重新拿起课本,那既陌生又带点熟悉感的文字,带给我雀喜与维诺。
例如经济学,有些内容是在学士时期学过了的,可是,当我们需要把各个学士内容来个混合,
我们就开始会拼命的回想,那statistic,algebra里面的教育,limit, x平方,根号b+4ac除2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keanjalan 的公式是怎样的?负代表什么?正代表什么?
如果要让收支平衡,我们应该如何进谏?
拿着课本的同时,我很感激作者的努力,并努力的把各科内容融合在一起。
这一些,都必须在一个星期内学会,并应用在考试上。
在三个月的一学期里,学生必须拿四科,7星期后期中考,14星期后大考,作业不在话下。

在两年的结束前,我们必须用三个月(甚至1个月)完成一份小小份的project paper(或称thesis)
照格式,页数不少于88页(不包含作者引用)
最挑战的时刻是最后的一个月。不能涉及作弊嫌疑,凡报告必须在防止作弊网站上载,抄袭成分少于30%。
庆幸,只要真的是自己写的作业,抄袭成分肯定少于30%。
学期最后的一个星期是年终大考,课业必须在大考前列印,订装,呈上。
也庆幸,依稀的学士知识,研究经验,全部被派上用途。
拿研究经验,用了我的三个月,熬夜,催时间,交货,重做。总算让我看清了研究这条路不好走。

经过了这两年的mba,我更学会了尊重大学里面的教授,老师。
知识不是他们教授的,他们只是指路,我们必须靠自己去学习。
spss, statistic, algebra, 那些science 的technique,图书馆有书,可以自己去学。
不明白就去找book for dummies.
没有学过accounting? audit? psychology? human behavior?当你看到剩下一星期就大考,没有办法也得想办法。
要知道世界发生什么事,什么影响工商业,记得去看wall street journal, the economist,
偶尔来点轻松的,就算harvard business review.他们的文笔真的很浅,文科商科理科的人都看得明白。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要有工作经验才能继续深造。因为在种种的限制下(时间不够,经费不够,人力没有)
当你试过在一天内完成上司给你的期限,你就能完成mba 的功课,不然,你只能抄,那万恶为首的抄,会让你失去学习的机会。
在最后一个学期,庆幸的我遇上了一位美国来的教授。我也终于明白为何要学,就要看教授这个道理。
轻松让你在大学嬉戏的教授会让你的生活轻松,可是,你浪费了学费。一学期后,你什么都学不到。
逼着你的时间,精神与经济的教授真的会让你很折磨,你会很想放弃,可是想一想,你会想起当初,为什么你要深造。

学习的道路本来就不平坦,今天分享到此,各位加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欢乐校园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9-3-2024 01:05 AM , Processed in 0.051885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