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3889|回复: 334

<了解中华道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1-6-2006 02: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圆融中华圣学,复兴民族道德(二)

  

熊春锦



女士们先生们同学们,大家好!

对《老子·德道经》的学习,年前我们共同地恭熟地学习到了第十二章,作为理论纲要的辅导我们也讲到老子思想的一生二的“二”,也就是阴阳。对于老子所讲的“三”,我们虽然提到了一部分,但是还没有系统地介绍一下。

下面我们即将共同学习第十三章,将会直接涉及到三,并且会以“三”和“中气”作为指导的总纲展开各章,论述天地人万事万物。所以为了大家能够更深刻地认识三,今天我们今天共同学习一下“三生万物”和“中气以为和”。

我们要想展开对老子“中气以为和”哲学观的讨论和认识,把握住三生万物的真义,首先必须把握住老子哲学立论的基础所在。这就是老子自始至终都是牢牢地站立于他所创立的道“○”之中,居于道(居无),用于一(用德),运用德一来展开他的哲学思想,用德一驾御万事万物“生、长、成、灭”的全过程。从古代的阴阳二、太极图,到现代的辩证法,一切学说思想和方法论,全在他至简至易的道“○”和德“一”的“象、数、理、气”之中。没有任何事物或者学说可以逃遁出他的学说之外和掌心之中。

一)、剖析阴阳知“三”理



要想掌握老子的“三生万物”和“中气以为和”的唯德辩证法思想,首先必须解析和掌握好道学“象喻法”的“太极阴阳图”。知晓太极图内中央阴阳双弦线的波峰与波谷的原理,真正明白孤立的阴阳互动,缺乏德能为“中和”进行制约的动态,是根本无法和谐运动的真理。在此基础上升华为掌握好道学“象喻”方法中的“旋极图”,从而彻悟“中气以为和”的德一能量和品格。用德、用一主宰阴阳图的二,使万物的阴阳属性互动,复归于平衡协调的互根运动、和谐发展在天道自然、尊道贵德的正确规律之中,这样才能完整地掌握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的整体哲学观。

研究老子“一生二”的理论和阴阳原理或者辩证法原理时,我们要注意人们常见的太极图像是一种“阴平阳秘”的完美图形,是一种最和谐的状态。这种状态只有在淳德前提下,才可能出现。在严酷的现实之中,在万物的生化全过程内,并不容易达到这种至美的状态。阴进阳退,阳长阴消,你进我退的现象,却是最常见的共性现象。阴平阳秘,只有恪守老子:“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至之也”的前提下才可能出现和保持。“其至之也”就是一种稳定的“阴平阳秘”状态。所以,我们在解读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中气以为和。”时,对于这个一生二的阴阳结构,要全面解读和思悟,才能透过二的表象,洞穿其本质。“一生二”,所反应的只是万物的生蓄之源和阴阳属性以及物或事的表象;“三生万物”,才是万物生成发展与消亡的本质和源动力基数以及完整的信息。

《周易》中:“一阴一阳谓之道”,所阐述的是道“无”运用德“一”而化生,“一生二”产生出阴阳,这个阴和阳都源于大道,“谓之道”只是反应万物阴阳的属性源出于道。但是许多人常将其理解为阴阳代表道,也就代表了一切。阴阳所反应的只是万物或者事物一体两面的属性,或者称之为“对立统一”的特性。如果讨论其中细微互易的本质,则必须依据太极图中双曲线和双曲波峰与波谷进行分析,才比较容易掌握阴阳内在的互根机理。“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妙之门”。(《老子·德道经》第四十五章)

[ 本帖最后由 daniel82 于 21-6-2006 11:59 PM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60 收起 理由
神气 + 60 精品文章。此文对道学有兴趣者有一定指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1-6-2006 02: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列出一张图进行解析则比较直观。上图中,我们就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到,“一生二”的阴阳,在双曲弦线的波峰与波谷结构中,规律性地呈现着阳强则阴弱,阴强则阳弱,一旦曲线发生变动,阴平阳秘的平衡互动即告解体,不是阳进阴退即是阴盛阳衰。

站在“其大无外”的宇宙天体的角度而观,广袤无垠的宇宙由无数星系组成,但是每个星系中都有一对阴阳,可以看到的星体为阳,而每个星系中央核心区内,肉眼不可见的“黑洞”则为阴。星系的膨胀与黑洞的引力,相互构成太极的双曲线和双曲波。根据天文学的观察计算,宇宙的膨胀力远远大于宇宙引力,也就是阳胜于阴,而并非阴平阳秘的平衡互动状态。这种有限度的阳胜于阴,就使天体不断地保持着继续生长的状态,不致于在强大的引力作用下,星系过早地萎缩以至解体消亡。然而是什么力量推动着宇宙持续膨胀,并且使这种膨胀力量远胜于收缩的引力,这股神秘的力量,就连科学天才爱因斯坦也未能找到答案,他曾经几次修改他的方程式,并且将其称为上帝的创造力。近代科学家发现,可能是一种“真空”能量,在承担着这种推动力的神秘使命。

正如老子所言:“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现代科学家的这一发现,很自然地就使我们德道实践者联想到了修真界内证高级阶段中的“空而不空”、“不落顽空”、“真空妙有”、“得其一,万事毕”等实证现象。老子所揭示的道光德能,其实就是这个神秘的能量---上帝之手。科学家们在实验中也惊奇地发现,真空环境下,并非真的什么也没有,而是可以发现粒子成双结对地在真空中碰撞,从而产生能量。作为物理学而言,目前只能观察到一对对粒子的碰撞,能够产生真空能量。然而,人们在进入“无为”状态以后的“真空妙有”状态下,所观察到的却是更为丰富多彩的全息景象,发现宇宙能量之源是道和德,是携带着道光德能的阴阳属性物质,在德一能量的统领之下产生和谐运动。


物理学需要极强极高的能量,才能轰开原子等等进入微观的领域和接近微妙的世界。而人在修之身其德乃真的实践中,进入真空观察只需要深度的松、静、自燃,在能照亮自己之时,就能进入真空妙有。这大概也就是现代科学界的人们,常常发现一些科学研究的成果,只是在重复验证先圣古贤所说过的道理,或者“惊奇地相似”的重要原因所在。

近代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再次验证了我们祖先早已经在“内证于身,仰观于天,俯察于地”所发现的科学成果,“有无之相生也”。验证了东方哲学理论中的两种现象:第一种现象就是宇宙天体的变化,遵循着阳强阴弱的动态变化基本格局,星系的膨胀力大于黑洞的引力,使星系不断生长发展。阳鱼的双曲波始终强盛于阴鱼的双曲波(阳鱼的体大于阴鱼的体),但是却又并未突破一种动态平衡的极限,不会招致这一对阴阳迅速解体。“道生之而德蓄之。物形之,而器成之。”第二种现象就是维持这种生长成灭良性变化的神秘力量,“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这种能量源于真空,出自于真空妙有。是道光德能在天体的这种动态变化中,发挥着“长养”与“中气以为和”的平衡调控作用。万物生成发展消亡的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存在着三种能量推动它们进行变化,阳性能量、阴性能量、德一(真空)能量,德一的这种无形能量,始终是阴阳万物健康发展的灵魂。而并不是长时期以来人们局限性认知的阴阳本身的内在能量,这就是“三生万物”理论正确的诠释与认知。

宇宙天体的自然变化,由于天地无私无欲,自然而忠信地接受着真空能量的调谐,不会出现阴阳反复。这正如老子所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本然地具有无私无欲的道德特性,所以也就没有仁德的制约,从而将万物同等看待,然而万物之灵的人类却大不相同。“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由于缺乏道德的教化环境,缺乏对正见正觉的培养,本性之善被物欲私心所屏蔽,我见我欲一起,自然真空能量不能接受,失其滋养,离道失德日见增强,也就必然产生人我之分,丢仁弃义忘礼失信唯愚智而用,流浪生死而不觉。

在分析了宇宙天体中的阴阳特性和其中的三种力,三种能量以后,我们再来看一看几千年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

社会的发展,以国家为单元而论,一个国家的生成、发展和消亡,离不开这个国家的三种因素,主导这个国家的民族的“三因”是基本因素。从本因上进行分析,这个民族祖先的智慧、形成的文化,所携带的基因,已经具备的经济潜力,与自然客观规律的亲和力等等,她们在一起共同构成某一民族社会的“本因”。

当这一个民族构成了国家社会以后,内因就成了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这个主导性的民族,是否能够承传、保持和发扬民族“本因”中携带的符合道与德的优秀成份,同时克服、转化和清除各种不利于民族健康顺利发展的“业力”,适应不断变化的外因。“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民族的道纪,过去、现在、将来,都建立在对“今道”、对“今有”、对“内因”的正确认识之上,建立在对民族“古始”的“道纪”、对“本因”的了解程度和承传的深度之中。没有对民族古始本因的深刻了解与继承,就没有正确的内因源动力和发展方向;没有对本因和对内因双重因素的正确把握,也就难以生成正确的“执今之道”,同样无法“御今之有”,从而驾御、协调各种外因和开创民族与社会美好的未来。

对民族“本因”中的人文内容,当我们还不能与“圣人谋”之时,不要武断地一概视为糟粕而加以抛弃。没有真实的继承,不能接近和打开民族的“本因”之库,全面了解和体悟民族的本因,也就认识不了民族的精华与糟粕,就必然会将精华当作糟粕轻易抛弃,就会愚昧地切断社会发展的道纪,砍断民族的脊梁。那么对民族和社会的发展,都将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和自我摧毁。我们应当崇尚真正的科学精神,而不是汉奸科学。汉奸科学者,妄图以所谓科学的名义彻底摧毁民族的本因和内因,斩断汉民族道纪的承传和发展,他们必将会被钉在民族社会发展史的耻辱柱之上。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的各种“外因”对我们民族社会发展中的本因和内因进行了全面的检验和考验,我们民族对本因承传的不足,内因构筑的不丰厚,在外因强力冲击之中,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和众多始料不及的弊端。涉及的领域之广,压力之大也是空前的现象。


[ 本帖最后由 daniel82 于 21-9-2006 12:42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6-2006 03: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社会发展的这一对阴阳,应当高度重视本民族的本因和内因。在本因上加强认识,“知古始”而明当今;在内因上进行强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内因的强化是借本因的基础能量进行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一部高度符合自然客观规律的道德文化。因此,承传道德教育,尊道贵德,不断提升民族的道德素养,建立民族对道德的信仰,强化民族道德精神的凝聚力,用道德精神构筑民族的灵魂,用精神文明建设引领物质文明的发展。科学地利用一切资源,扬长避短,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经济建设,提升综合国力,才不失为一条符合老子思想的强国富民之道。

在精神与物质这一对阴阳之中,社会的发展是依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一太极和谐共存而发展开来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两者之间的升降浮沉,决定着社会是持续发展或者滞后与崩溃,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兴衰更替,无一不是与此相关。物质与精神这一对阴阳的平衡发展,同样需要“中气以为和”的能量作用于物质与精神之中,这就是公德,仍然还是德,是老子所讲的“一”。但是,由于人类并不像星系与黑洞那样无私无欲,能够自然地接受真空能量的制约与推动,真空能量的释放不会因为星系与黑洞的“我欲”而受到任何障碍产生作用力的衰减。真空能量对星系与黑洞的输布是完全畅通无阻的三位一体。

但是,人类却完全不同。人类长期不能明白圣哲老子所讲的“一”的重要性与主宰性,没有始终如一、恒德不二地把握住社会健康发展的源动力;相反却因为私心和贪欲的不断增强与膨胀,不断加深加重心身对宇宙真空能量输布的封闭,拒绝宇宙真空能量的补充与调节。国家、社会和家庭的教育,既不能使民众和管理者明明德,又不能使管理者和民众守德。因此社会的发展,也就经历了“天下为公”至“天下为家”和“天下为私”的离道失德必然变化。在道治时期和德治时期的“天下为公”不能保持以后,就滑入了“天下为家”的漫长时代,德一再也难以保持住“恒德不二”,反而朴散成为五种德性状态,社会也就滑入了仁治时期、义治时期、礼治时期,最后也就必然堕入“天下为私”的愚智时期。

从整个社会发展史中,我们不难看出没有德一能量的中和,这种德一能量的逐步丧失,导致了社会物质文明虽然高度发达,但是社会精神文明却严重贫乏。人们一方面敬佩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情操,向往世外桃源般的生态环境。一方面却难以拒绝丰富物质的诱惑,贪恋于纸醉金迷,在酒色财气的泥沼之中堕落腐败,流生浪死。杜甫老先生曾经感叹和渴望“安得广厦千万间”,然而现在虽然到处是水泥森林广厦矗入云天,物质极度丰富了,却还是难免流浪汉们避寒路旁廊檐之间。人类切不可以忘记老子的至理明言“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只有不离道德的经济文明高度发展,天下为公,精神文明为基础承载,才是社会真正健康发展之路。

在太极图双曲弦线的结构中,无情地表述着在物质文明波峰的丰富之地,恰是精神文明低谷贫乏之期。你高则我低,我高则你低,似乎永远也摆脱不了这一规律。老子却早已指出了解决之道,那就是“三生万物”的“中气以为和”。

在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这一对阴阳之中,人类由于离道失德,自律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国家教育对人们德性品格的提升,德性能量补充的认识,已经如同陷入了沙漠区。从而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这一对阴阳步入了解体崩塌的边缘,亟待重新构建精神文明沙漠的绿洲。无形无质、空而不空的道德品格和能量,对精神与物质的输布与调节,才是社会精神与物质这一对太极健康地良性发展的推动力。这个太极中精神文明形态本身的急骤萎缩,并且不能主动摄入“真空道德能量”迅速回补之时,也就必然会导致这一对阴阳格局的最终解体,那也就意味着整个社会的自我毁灭与消亡。“三生万物”中的化生能量的“德一”枯竭之时,也就是社会发展崩溃之日。

历史上,物质文明发达而精神文明堕落,从而招致灭亡的国家,其实也是有据可查的史实。例如古罗马帝国最繁荣的城市庞贝,曾被誉为美丽的花园。物质的丰富使整个城市腐化堕落,据考证,庞贝人生活中充满了浓墨重彩的肉欲享乐活动,精神腐朽。英国文学批评家泰纳则感叹地说:“它(庞贝)是一座灰红色的城市。”“那时候的人,是用整个肉体活着。”没有精神与灵魂。终于有一天,公元79年8月24日中午,随着一声巨响,一座本以为是死火山的火山口揭盖了,熔化的岩石以1000度的高温冲出火山口,火红色的砾石飞上7000米的高空。火山灰、浮石、火山砾构成的“阵雨”在庞贝城下了8天8夜。火山爆发18个小时后,火山碎屑将整个庞贝城掩埋,最深处竟达19米,庞贝就这样突然消失在它物质文明的巅峰期之中。

另外,在3800 年前,强大的巴比伦帝国,它也曾经给人类带来历史上空前的物质辉煌记录。但是,根据历史记载。尼布甲尼撒二世时,巴比伦的道德已经十分沦丧,整个城市成了奢华和淫荡的象征,甚至连许多神庙中都充斥着妓女。由于纵欲的结果,男子的体质急剧下降,全国性病流行。人们的精神空虚、自私自利、贪得无厌,信仰淡漠。因而在公元前500年左右,波斯国王在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的情况下,就一举占领了巴比伦帝国。这个曾被列为世界第一大的城市,从此就成为了历史上的陈迹。至公元前2 世纪,巴比伦被沙漠彻底摧毁。在岁月无情的涤荡下,滚滚黄沙掩埋了昔日辉煌无比的巴比伦城。

历史的经验无情地在告诉我们,社会的健康发展,必须依赖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这一对阴阳共同推动。这就像人体需要两条腿才能走路一样,独脚式的物质文明发展,即使再繁荣而强盛的物质文明,都会因为精神文明的萎缩消失,而造成阴阳太极的解体,一切物质成就都会因道德败坏而化为乌有。

《易·师》“开国承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夫妻和睦是家庭幸福的温泉。但是近代社会这种温泉式的家庭越来越成为稀有品种了,冰窖式、战场式、桑纳式的家庭反而直线上升。一个家庭的太极中,丈夫属阳,妻子属阴,丈夫的刚强与妻子的柔容恰好构成太极结构。但是,观察太极弦曲线和社会现实,我们就不难发现,现在是阴阳反复,陆起龙蛇,合散频繁的现象极为普遍。家庭这一太极的刚柔相济,阴阳和谐却难以达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6-2006 03: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运用旋极图象喻老子三生万物的哲学思想,直观而又科学地将老子“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的唯德辩证法哲学理论全面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旋极图是破解太极图中“弦之有弦”奥秘的金钥匙,也是进入“众妙之门”的敲门砖。旋极图长期被道学者在金丹之学中运用,用于指导和解析人体内性与命这个“二”、这对阴阳的逆变实践,逆转而生精、生气、生神、生丹,复返先天至道。因此这些理论也就鲜为世人所知。大道之理其实无物不可相析,我们画出一张旋极象喻图,从旋极图中的象喻之中,我们也就不难直观地看到老子理论的博大精深,因而也就不难解读老子哲学思想直指万物生成变化之根本,以及用中而和谐发展之道。

旋极图是用象数理气中的“象”来表述老子的“三生万物”哲学思想。那么如何用数来揭示和表达老子“三生万物”思想的科学性呢?这一问题我们还得感谢世界著名学者、数学泰斗德国的莱布尼茨。他在他的二进制数学模式中,全面深刻地验证了“三生万物”的数学科学原理。老子的德一思想和三生万物哲学观中的“1”和“3”的科学性,在他的数学成果中完美地获得了示现和验证。

莱布尼茨在二进位制中运用“0”和“1”,当构成“111”这个三时,所代表的就是十进位制中的“7”。人类在用数时以10进位制表述后天一切事物的圆满,所谓“十全十美”就是人们所喜闻乐道的目标和评价。但是,人们却并不知道十进位制中的“7”却是一个先天的圆满之数。七这个十进位制的数,长期都被修真界的金丹之道所应用,作为后天向先天转化的一个量化性指标。就是因为这个最完美的先天成就之数中所藏蕴的,正是老子所揭示的三生万物,“111”这个三。只有当我们仅仅用0和1来表达“7”这个数字时,才能理解,为什么“7”才最完美;只有修之身,在体内进行后天向先天的转化,才能理解为什么要“执一以为天下牧”、“恒德不离”,体悟出为什么7才最完美。这一现象与西方神话中“上帝用七天创造整个世界”的故事不谋而合。到了第七天,一切都有了。所以,这最后的一天也是最完美的。因为,此时世间的一切都已经被创造出来了。因此它被写作‘7’,也就是‘111’(二进制中的111等于十进制的7)。

莱布尼茨以他敏锐的心智,从易经卦象的阴爻与阳爻中,完成了从“象”到“数”的捕捉和转化,得出了0与1的二进位制数学模式。并且从一阴一阳谓之道的理论中转换出西方式的名称:辩证法。但是,他并不知道中国文字的多义性和可喻性。“一阴一阳谓之道”的奥秘在于包含着“德阴德阳谓之道”,“炁阴炁阳谓之道”的深刻内涵。中国的这个“一”,必须从象数理炁四个方面显隐同步地解析,才能掌握其内在的丰富的内容。正因为西方哲人捕捉老子智慧的局限性,随之而诞生的“一分为二”的哲学理论,也就与老子“一生二”的理论,存在着深刻的差别性。这个“分”与“生”。分,是“一”的解体、寂灭与消亡;生,则是一的本身仍然存在,这个“一”在这个“生”之中仍然存在于“二”之内,仍然具有其生命性、品格性和能量性,因而才具有“二生三”的可能性。分与生一字之别,却揭示着两种不同哲学观对世界认识的深度。老子站在道“无”道“○”的境界之中,赋予这个“德”、这个“一”以无穷的生命力。虚无生万有,用一就足够了。然而西方的哲学界,并没有真正全面遵循这一发现。同样,我们这个老子的故乡——辩证法的发祥之地,也未能及时校正西方哲学界的错误,任由西方并不全面的“辩证法”,完全替代了我们老子更为深刻的“唯德辩证法”。

老子唯德辩证法的神髓是“三生万物”“中气以为和”,用德一辩证阴阳,驾御阴阳。这一点可惜西方哲人并未解读出来。仅用智识辩证阴阳,也就必然深陷阴阳。阴阳没有生化它们的德一能量存在,辩证法也就无法化生万物。我们在丢弃了老子的唯德辩证法以后,不能及时发觉这些差别性,任由西方并不深刻全面的哲学思想,影响和左右我们社会的发展,长达百年之久。在重新温习老子的思想以后,我们也就不能不由衷地发出一声感叹。一个民族如果本因不继承,内因不增强,任由外因作用力的影响和摆布;那么这个民族即使具有人类最优秀的文化,也难逃仰人鼻息的命运,而且还可能消失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

古人曾经说:“先天气后天气,得之者浑如醉。”,我们延伸一下,岂不就是“先天数后天数,得之者明道义”吗?这种用“数”解析大道之理,非常科学和直观地阐明了老子的唯德辩证法思想是揭示万物生化的真理。这里的“111”分别代表着化生长养万物的德一、渗入阴中的德一、渗入阳中的德一这三大系统,也“数喻”着德“1”、化生出阳“1”和阴“1”,这万物形成的基本性质。这个“1”逆而观之,则元生于道○,顺而察之,则化生后天的具有阴阳属性的“2”。这个“1”本身具有居中的特征,她在数中是“1”,在宇宙中是“德”,在物质中是“气”,在后天中是品格和能量。她可隐可显,若隐若现,万物向先天的逆变和向后天的顺变,都离不开它,因此才产生“得其一,万事毕。”的至理明言。丹道学中关于一的论述,许多人在解读时容易曲而解之,其实运用数析法,用0与1组成的二进制方法,也就甚易解读而不迷。“111”在这里非常完美地、三位一体地共同表述着“三生万物”的真理和“中气以为和”的本质。


[ 本帖最后由 daniel82 于 21-9-2006 12:44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6-2006 03: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知中识中明和谐



中气以为和,这五个字看似简易,解读起来却内容丰富。“中、气、和”,三个字内涵丰富,体用兼备,象数理气齐全。它诞生于将“道”和“德”真实不虚地在自己心中和身国内,长期进行实践和体悟的基础之中,仅从字面解析,十之难述二三,但亦不可不述。

中,近代考古学都从甲骨文字形中认为,“中”像旗杆,上下有旌旗和飘带,旗杆正中竖立。“本义:中心;当中,指一定范围内部适中的位置。”。

我观察过中字的甲骨文字形以后,不敢苟同中字上下有旌旗和飘带的说法。甲骨文的“中”字,下方的靠底部的三道波形笔法,不可能是飘带,中字的一竖通天贯地,如果是旗帜,靠近地面画上如此三条飘带,又如何能够飘得起来?上方的三道波形笔法,也难称其为旌旗,如果以流动的“气”解释则更为准确。天气下降,地气生升,一气流行于天地之间。以此三道波形笔法,形象地标注出真气上下流动的形态,这是古人对“炁”的运动特点进行慧观后而造字的结果。汉代出版的《说文解字》:“中,和也”的解释,则更为接近中字的本意。中字本身即有一竖将口分为左右阴阳,一竖通天贯地平衡和谐阴阳之形和意韵。甲骨文的中字,其中的一竖两头带飘带,重在描述和表达“气”的位置,气在万物阴阳内外的性质和主次。中与气组词为“中气”,则更为强调德能之气的位置与特点。在五行中信德阳土居中。信德之气的能量与信德的品格,在身国内的位置和是否丰富厚实,也就是阴与阳和谐统一的根本,也同时就是辩证法的和谐统一、发展深化的基础。居中位的德气是和谐阴阳,统驭万物顺利变化的根本。辩证法(阴阳学说)的二,只能阐释万物的属性和动态变化规律。而三生万物的中气以为和,把握其中的中气德性能量和品格,才是深刻认识阴阳,轻松把握阴阳,科学运用阴阳(辩证法)的根本。老子所阐释揭示的○一二三之数,是一个完整的哲学系统论。我们在解读之时,不能用我们有限的智识将其割裂开来认识和分析,而是要在具有内证的基础上,通过慧性体悟先天与后天而整体地将它们把握住。诚如祖先所言:“体具先天用后天。”修之身其德乃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实践过程。

古代不仅运用象形文字表示“中”的象形本义是一气升降于天地之间,道家哲学还运用旋极图的“象”,来更为深刻地喻示这个“中”在万物阴阳变动中的和谐、稳定与灵魂性的作用。祖先们曾经在深刻的修之身的体悟中指出“圣圣渊渊赖此传,弥纶一气即真诠;随机赴感方方现,附物照灵处处圆;蓍策非神神自有,卦爻是象象终捐;周流万类妙之显,体具先天用后天。”运用《老子·德道经》圣人之治的方法论,进行系统全面的“修之身”的实践,运用旋极图(古称旋极气天图)把握老子三生万物和中气以为和的理论,既是掌握三坟之一《易经》的必由之路,也是掌握万物万事规律的必然。圣圣渊渊赖此传,造就圣人的理论和方法,全在此简单明晰的图形之中,解读老子思想的金钥匙同样就在这旋极图之内,这就是对旋极图最高的评价与肯定。

旋极图中央是一个稳定的圆,而它的圈外则是旋动变化的阴和阳。万事万物在道生德养而形成与具备“二”的“数”性特征以及阴阳属性以后,就不可能恒定而不发生动态变化。动与变是具备阴阳属性万物万事的必然法则,所以在旋极图中,外层的阴阳互动环绕于中央的外圈,而中央的“德”与“气”则处于稳定调控化合的状态,使圈外的阴阳变化处于和谐互动和平衡发展状态。太极图中的双曲弦波消失,没有你高则我低、我高则彼低之弊端。真正稳定的“阴平阳秘”在中央德一的主宰下,就会得以完美地实现。“得(德)其一,万事毕。”在旋极图中完全能够真实地得以实现。在旋极图这种整体把握“三生万物”和“中气以为和”的格局之中,无论旋极图是顺时针而转动地把握万物万事,驾御一切有为有形世界的变化;还是旋极图逆时针方向转动而指导一切有为的事与物向先天无为状态逆向变化。具有阴阳属性的二,在旋极图之中都不会产生任何不可调谐的矛盾和斗争,她能够使任何阴阳属的物与事,处于和谐平稳发展的状态之中。

只要我们德用其一地牢牢把握住运用旋极图驾御阴阳太极图,避免深陷于阴阳属性表象,真实地“执一以为天下牧”,德治身国,德治家庭,德治社会,德治天下,就必然能够真实不虚地实现“若烹小鲜”的大治状态。旋极图极为科学地表述了《老子·德道经》中所阐明的“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的哲学观。同时形象地将圣人之治的理论和方法,毫无保留地承传给后来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6-2006 03: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前辈们在修之身的实践中,通过深刻的体悟,不仅创造出形象的旋极图,使我们能够观图明理知气,而且用图中所藏的数,使我们能够观图识数而明理用气。在历代承传的方法论之中,前辈们还同时指出,如果想解析老子的“三生万物”、“中气以为和”的思想,真识旋极图,真知旋极图,就必须进行在自己身国内的“修之身其德乃真”的修真实践。要在知中、识中的基础上,对老子所讲的中气,对旋极图所表述的中气,全面系统地进行十四种对“中”的修证、感悟和体验。真实地实践人体内的“中气以为和”,修持“人和”之中。传统的修中的方法分别为:


用中、体中、重中、尊中、悟中、大中、修中、

贯中、证中、观中、合中、通中、解中、法中。

这十四种修中的实践方法,贯穿于人的后天和先天两大生态系统,修中,并不是单纯意识的认同与了解和后天智识的使用。她是运用德一、中气的品格和能量,全面对自己世界观的深刻改造过程,是对后天意识、智识、行为和先天思识、慧识、感悟的整体规范和再造。因此,心向德和道的转变是根本性的转变,尊道贵德,修德明道,执持淳德未散的状态,运用德一的能量和品格再造心身,使心身符合道德,才是修中的根本。修中的理论和方法,必须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融入修之身其德乃真的实践全过程之中,才能真实地识旋极,知旋极,从而明德,全面把握“中气以为和”的真谛。运用旋极之理,执一以为天下牧。

旋极图的象喻,由于深刻地象示着老子居于○,用于一,运于二,演于三的系统论法则,所以就能够将宇宙万物全部囊括在其中。上面图示中我们只是简要地列出几类,大家还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的不同领域,将她更大范围地展开。

旋极图所象喻的三生万物,中气以为和,在哲学理论上,象喻出“阴、中气、阳”这个三;在宇宙天体中,象喻出“星系、真空结构与能量、黑洞”这个三;在自然环境中,象喻出“大地、德一品格与能量、天道”这个三;在生物链环中,象喻出“动植物、德一品格与能量、人类”这个三;在哲学理论中,象喻出“唯物论、中气以为和、唯心论”这个三;在认知生命中,象喻出“无神论、德一、有神论”这个三;在社会和谐中,象喻出 “物质文明、天下为公、精神文明”这个三;在社会安定中,象喻出“国家干部、德、社会公民”这个三;在经济发展中,象喻出“计划经济、德一调控、市场经济”这个三;在家庭之中,象喻出“妻子、德一和合、丈夫”这个三;在家庭和睦中象喻出“父母、德、子女”这个三;在大智慧中,象喻出“智识、德性慧心、慧识”这个三;在生命科学中,象喻出“性、德心、命”这个三;在人体精微物质中,象喻出“精、气、神”这个三;在修真理法中,象喻出“命铅、真意、性汞”这个三;在人体性体这一子系统内,象喻出“魂、神、魄”这个三。在老子唯德辩证法中,象喻出“有相、执一、无相”这个三;在执两用中方法论中,象喻出“徼、德一、妙”这个三;在执一为天下牧的方法论中,象喻出“有为、德一、无为”这个三。

以此类推,运用旋极图一气含三,三生万物,中气为和的“象数理气”理论,可以将宇宙万物万事全都囊括在其中,并且找到最符合自然客观规律的调控方法,作为人类一切行为的基本法则。进入德治一切的状态,从而真正实现老子所倡导的无为大治。

“万物负阴而抱阳”,一方面指出万物皆存阴阳状态和阴阳特性,并且阳显(抱)而阴隐(负);二方面揭示人类认识万物阴阳属性的常见现象,不能整体平衡把握阴阳,人为地强分阴阳的主次与特点,同时揭示出自然物性的特征,离开德一状态以后的不足。背一个抱一个,其实挺累人,就像有些地方的妇女,背着自己的女儿(阴),怀里抱着自己的儿子(阳),既有点儿重男轻女,又不能将双手解放出来干其它的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1-6-2006 03: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老子所指的负阴抱阳,主要是指一切有相之物本身的共性特征,也同时象喻人们对万物的阴阳属性、有相与无相的特征,本应一视同仁整体把握,但是却以眼见为实而用分别心待之,背物之阴而抱物之阳,难以解脱双手而轻松自在。人类面对万事万物的阴阳属性,只注重看得到的阳性、显性,只注意“有之以为利”的眼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不解决偏执现象就难以真实地“执两用中”。如果执两用中,运用中气,以信德为主体基础,强化五德,承载仁义礼智之德,和谐阴阳,将阴阳连成整体,不分彼此,整体把握,修好德一、用好德一。启动、充实、增强物和事本身内在的“中气”信德,构成厚实的信土进行承载,这才是大治和无为之治的基础。若能如此,则治身国和治大国皆若烹小鲜一样轻松。

和,则为表述万物万事内在的与相互之间的和谐、相安、谐调;平静祥和;平息争端等状态。现代人们对“和”字的认知,早已丢失了道德传统文化中对“和”的本质定义。人们常说“和为贵”,就常常是将“和”的定义泛化为忍耐、宽容的狭隘理义之中,并未把握住“和”的物质性是要用德这个“中气”来达到根本性的“为和”。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的“象”所反应的只是万物的属性和有相,而不是其运动变化的推动能量。具有阴阳属性的万物,只有其内在的与相互之间的“中气”真信德一的能量占主导地位,并且能够把握住这一能量的提升,成为厚德载物,才能实现真实的和谐。

在古代的传说之中,民间有一个和合二仙的故事,他们主持着人事间婚姻。和合二仙的本意,就是需要恋人之间、夫妻之间具有共同的德一,具有信德,那么婚姻才能够和谐而稳定。这说明夫妻这一对阴阳,只有双方心中的信德丰厚,彼此诚信、互信、信赖、信德丰厚才能和谐美好。信德是五德的基础,是其它四德的承载。如果她一旦缺失,其它任何一德都难以稳固坚实。真信之土,也就是淳德的生旺之地。旋极图中央的真信,就是阴阳合和、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

中气以为和,是以五德的仁德、义德、礼德、智德、信德的品格与能量,整体合一地渗入阴阳属性的万物万事之中,规范并且调控阴阳事物内在的良性变化和转换,而且以信德位居中央,进行承载、协调仁义礼智等四德的能量进入阴阳本体之内,使其达到稳定的阴平阳秘。真信是这种“为和”达到阴阳和谐统一的载体和主要动力能量。执两而将五德敷布于阴阳之内,用中而以信德居中调节控制。这样整体地将五德能量全部统一起来,并且灌注于阴阳之中,才是真正地执一而牧,中气为和。

在应用旋极图顺转之态而论万物万事时,这种中气以为和,具有“和而不同”的特点。这种以五德为达到“和合”目的的方法论,并不是以改变万事万物的阴阳属性为目的,并不是要求阴阳改变其本身客观存在的阴阳特征。因为道生德养万物,五德能量始终是万物不可缺少的营养能量,并不厚此而薄彼。饱和性地营养阴阳,而不改变阴阳的属性与特征,就是以德而治、和而不同的重要特点。

中气以为和,是阴阳万物和谐发展的动力,人类本身性命的和谐变化复归德道,社会道德的复兴和经济的和谐发展,都离不开“中气以为和”。中气就是德,就是德的品格,就是德的能量。气,只是德的物质形态,中气以为和,也就是掌握德的品格和能量而运用阴阳,运用唯德辩证法,科学地“用中”而达成和谐。

老子的唯德辩证法,居道○而用德一,用德一而驾御阴阳二,“圣人执一为天下牧”,天下万物皆在其演于三的“中气以为和”的总设计之中,以最符合自然根本规律的发展方向展现开来,和谐发展竞自由,这就是老子德治天下、道治天下,最完美的总设计蓝图。为王者能识则国泰民安,盛世可期;修真者能识则性命相见,龙虎丹成;哲学家能识则智珠在握,学说日臻佳境。……

中气以为和,用之于身而性命健康,淳德归道;用之于家而家庭和睦,福泽绵长;用之于国而国强民富,盛世太平。

好,关于老子的论述“三”,特别是“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这一部份的内容,我们就暂时探讨到这里。从这些初步的探讨之中,我们再来深入地进入到我们学习和掌握《老子·德道经》当中十三章以后所有的内容,相信这一部份的讲解、解析,有助于大家更深入地去了解和掌握老子如何在他的《德道经》之中运用了这个道○、德一、阴阳二和这个三来展开他学术的全貌。由于从○到三这四个数,是老子非常深刻地阐释他学说的纲领,所以我们在纲领性辅导的过程当中也就将这部份内容作为主体介绍给大家。希望大家从这些纲要性提示、分析当中获得深刻认识老子的思想、老子的方法的一把钥匙,对大家进入众妙之门能有所帮助。

好,谢谢大家!再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6-2006 11: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大唯物主义”思想和“唯德主义”辩证法思想(上)

2005年6月6日



熊 春 锦


   

大家好,今天我讲的题目是:老子的“大唯物主义”思想和“唯德主义”辩证法思想。这个大题目内容比较多,看今天能不能把其中的三个问题讲完。我们慢慢地讲,慢慢地听。

今天刚好是初一的前夜,是阴极阳升之时。那么,我们就根据《老子&#8231;德道经》中所描述的“恍兮惚兮,惚兮恍兮”的状态来听这个课。听不听得清楚是次要的,关键是感受其中的味道,明白其中的一些深刻的内涵,与我们的思识来进行同步,也就可以达到听课的效果。

《老子德道经》,可以说是我们这个世界上唯物主义的鼻祖。《老子德道经》这五千言,实际上在我们民族的大地上,构筑了一个宏大而又严密的大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他的哲学体系,从“常道”到“非常道”,从“无相”的物质世界到“有相”的物质世界,从数学“0”的无到“1”的有,——也就是说从这个无到这个有,从人类社会到整个宇宙时空,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将无数个层次、无数个范围内的一切物质——不管我们看得见看不见,她都一概以无比慈悲广博的胸怀、大胸襟,全部一起毫无遗漏地包容在其中。而且,他的哲学思想,框架层次分明,将所有的内容布置安排得井然有序,从而构成了他博大精深的“大唯物主义”和“唯德主义”辩证法的哲学思想体系。就是看我们识不识得了,解不解得开。



一、天人合一的大唯物主义

《老子德道经》当中说:“无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繡呵!繆呵!獨立而不亥,可以爲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爲之名曰大”。老子的“大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充分地体现出这个其大无外;这个其大无外,就在他的哲学思想体系之中。他的唯物论,大至宇宙时空中所有一切看得到的、看不到的全部物质。他仅用了一个“无”和一个“有”、一个“始”和一个“母”, 以及一个“无”和一个“一”,就如同画龙点睛一般地揭示出了整个宇宙自然的本质特征。他仅用了“有物昆成,先天地生”八个字,就将整个宇宙时空全部的物质,纳入他那精深无比的哲学思想学说之中。“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就是他的“大唯物主义”思想,也可称其为“道唯物主义”思想。可以说,人类历史上还从未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像他这样以如此巨大的气魄,将整个宇宙万物尽收于其学说之囊底中。

老子的哲学思想,是“居于无为大道境,运用精微上德一,娴熟运化阴阳理,一炁含三万物论”的“大唯物论主义”和“唯德主义”的辩证法思想。与我们常道之人的思想境界,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层次落差。《德道经》五千言,恰似“飞流直下五千尺,德道哲学贯九天”。为什么说五千尺呢?因为五千言,也就像我们在庐山去看那个三叠瀑布一样,就如同站在一座巨山的山脚下,尽力地抬头仰望,也难以窥见老子道德哲学思想的全貌。仅仅用我们的意识,用我们有限的这么一个智性的思维,是很难把握住老子的“大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因此,我们只有通过“修之身,其德乃真”的实践,才能够接近和理解他的思想,认识他的哲学思想。这是我们解读与学习、实践《老子&#8231;德道经》哲学思想的唯一的正确的途径。

我们可以慢慢地解析开来,看前面的这些说法是否有道理。我们可以看到,他所阐释的一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8231;德道经》),就将世界上古代的哲学思想和近代所产生的唯物主义学说,以及其它所有学说,无一遗漏地全部包容在他那巨大无比的“大唯物主义”学说之中!而且,我们人类整个所处在的这个万物的有相的世界,还只是排列于他“大唯物主义”第四层级的“三生万物”之中,距离他所揭示的这个“二”、这个“一”和这个零的“道”,还相去甚远甚远!我们如果不修真明德,那么,在这个历史巨人的面前,我们可能穷尽一生之智,也难以望其项背,所以,我们不能不赞叹他那深邃而且广袤的大智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1-6-2006 11: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说老子的哲学思想是“大唯物主义”,不是普通的唯物主义?而一定要加上一个“大”呢?我们应当看到:现在社会中,所见到的、旗帜鲜明的,只有唯物主义思想;而这个唯心主义只是一种哲学思想理念和概念,并没有人主动地承认自己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世间也难以找到以唯心主义思想为哲学宗旨而展开的专门的一项著作。即使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他的唯心哲学思想,也必须通过我们的寻章摘句才能判定。这个唯心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为了有比较、有分别,有了矛需要主动去找到一个盾才能进行斗争,需要依托对立面才能展开其学术思想,以及为了进行学术分类而进行的一种强名。这种强名,其实就将唯物主义哲学思想自己本身,主动地封闭在一对矛盾的对立体之中,固化在一个阴阳模式体之内,从而进入了长期的阴阳互根、阴阳消长、斗争不息的状态之中。如果我们不用老子的哲学思想来解析的话,我们就看不到这一点。正因为这一特点,所以,这种哲学思想就难以保持住和和谐稳定的发展状态。它自己把自己困在矛盾里面,那么也就难以寻找到和谐与稳定。这种哲学观念,没有黄老哲学思想当中的太极图那个圆的性质,而是针尖对锋芒的一种状态。当然,这个斗争和革命,对于没有掌握政权的无产阶级政党而言是必须的,也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对于一个已经掌握了政权的执政党而言,这个和谐与稳定就上升成为压倒一切的需求和决定性的因素。如果还继续处在一对矛盾和多种矛盾的阴阳中斗争不息,那么也就无疑是一种自我损耗,是长期的内耗,是内斗,没有对象要寻找对象来进行内斗,进行内耗。这一点,我们从前苏联的经验中和我们历次运动的结果,就可以不言自明地观察到这种内部的反复的消耗、长期的斗争对政权的稳定性,对执政党本身的先进性,是弊大于利的一枚苦果。所以,马克思主义是可发展的哲学思想,而且发展马克思主义,应当是执政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天职。我无意于论什么政,不存在批评的意味,只是从哲学思想观上为了解释老子的哲学观而执中地进行讨论,涉及到这么一星半点内容。点到即止,不再展开。

老子的“大唯物主义”哲学观,则迥然不同,他的哲学思想摆脱了、跳出了矛盾的制约和阴阳太极模式的制约,她是自如地把握阴阳、运用阴阳、阴阳在乎手的一种哲学思想。老子的哲学思想,是建筑在数学的“0”和“1”的基础模式之上,建在道“无”和德“一”的物质境界之中,根本就不受“二”的制约与影响,也不会陷在这个“二”当中不能超脱。你看看我们,我们长期地强调这个“一分为二”,自己给自己挖掘了一个深深的陷井,陷在这个“二”里面跳不出来,在这个深井当中,自斗内耗,忘记了“一”。忘记了这个“一”,也就失去了母一,失去了生我们、长我们、养我们的母亲。失去了德一,失去了这个德性能量。我们离开了这个德一,所以,我们越来越感觉到筋疲力尽,没有能量了。那么老子的哲学思想,他的确是站在极高的高度上,站在这个“O”里面,运用这个“一”,从而天然地、而不是人为地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包容在他的大唯物主义思想之中。这样说,也不存在什么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恭不敬,因为这个哲学思想的出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现象,他们的出现,各自含有其思想本身对自然认识的深刻内涵的层次和广度的不同。

[ 本帖最后由 daniel82 于 21-9-2006 12:36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6-2006 12: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提到这个“思想”,那么我们就应该解释一下到底什么叫“思想”,如何正确去认识这个“思想”。我们把中国的“思想”这一个名词弄懂、弄通了没有?因为这个“思想”,是诞生哲学的前提。什么样的思想,才能够称得上合乎自然规律的思想呢?在中华传统文化当中,“思”字和“想”字的象意,是各不相同。“思”,所代表的是灵性的慧性思维;“想”,所代表的是意识的智性思维。思想,是指慧性和智性思维的总体结果。如果按照这个“思”字的象意理解,那就是“田”在上面,“心”在下面,我们的心要在自己的心田当中进行耕耘。用这个“心”,用心产生的结果与“想”结合在一起,才能称之为“思想”。我们再从更深刻的层次上去看一看,在甲骨文中,“思”字上边的“田”字,原来本来就是一个“囟”字,后来才改成“田”。这个“囟”字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人类头顶上的囟门。人在一岁之前,即有前囟门、后囟门,然后随着人的长大逐步地封闭。但是,道德修证者、修之身者,可以把这个囟门打开,重新再打开,形成三沟九洞。所以,这个囟门也就专业性地被称为“天门”,就是人与天和自然相交通的一道大门。这也就是说:“思”字的内涵之意,是要将我们的心和大脑,和谐统一地经过这个囟门与大自然相沟通,相交流,去感知、体悟大自然的客观规律性,捕捉其中的客观规律性。用自然大规律,去体之于身,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这就是真正的正确的“思”。在这种“思”的前提之下,才能得出符合自然大规律的认识。

中国还有一句成语,对理解“思想”的形成,具有提示意义。“冥思苦想”,这个成语大家都知道,但是琢磨了没有呢?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确是就在我们的身边,就看我们去思不思,想不想。思出名堂来,想出名堂来,那么就是一种开悟。“冥思苦想”这个成语,非常形象地将思想形成的过程和难易以及主次,都包容于其中,很具有哲学的启迪性。所谓“冥思”,就是告诉我们一定要放松心、身、意,垂帘或者闭目,将私心杂念、欲望、贪心净化干净,将心和脑通过这个囟门与宇宙自然大环境相连通,在这个连通的前提之下,去格物致知。格什么物?——格宇宙大环境之物,与整个宇宙都要去联系在一起,从而将其中的信息反馈到我们的大脑和心灵之中,或者说,那就是一种天人合一地进行体之于身的感受和分析。 “思”的过程,的确是一个轻松、愉悦、快乐的过程。我就非常喜欢这种“思”,希望一天到晚都能在这种“思”的过程当中度过。这也正如《荀子劝学》这一篇文章当中所言:“无冥冥之志,无昭昭之明”。也就是说,我们不去实践这个“冥思”,没有这个志向,你也就没有亮亮堂堂的心胸身意、光光明明的这个“明德”状态;也就难以知道“道”是什么,“德”是什么,仁义礼智信是什么,也就只能玩文字游戏。“明德”和“明道”,全在于这个“冥冥”。“冥冥观”,也就是“明明德”的基础和前提,这一点我们要把握住。从古到今,这个“思”存在着极大的落差。有的人这个大门开得好,能够完整地与宇宙大环境相沟通、相连接,那他的“思”,也就非常地顺畅。而且,其中还有深度广度、认识水平的高和低、大和小等等的区别,都在这个“冥思”当中。可以说,没有这个“冥思”,只有这个“想”的话,那么就是一种局限的“想”,谈不上“思”,更谈不上符合我们传统文化当中、大智慧者祖先们的那种敞开囟门与大自然真实交流的大思、广思、深思、细思、无所不包之思。

[ 本帖最后由 daniel82 于 21-9-2006 12:35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6-2006 12: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再看这个“想”,那的确是大不相同了,连古人都将其称之为“苦想”。为什么称之为“苦想”呢?这个心被“相”蒙蔽了,被眼睛所见到的“相”所困惑,“相”压于“心”。我们的文字,我们眼睛所见到的一切,都给我们一种假相,遮蔽了我们的思。这种“想”,它是孤立的,没有外界联系的,在心中着于这个相,心被相所制约下的智识性的这样一个想的过程。这个“想”,的确是绞尽脑汁;这种“想”,主要是通过大脑皮层的思维意识区、浅表层次的这个意识区去完成的,根本没有调用大脑质层和大脑核心层的思识库和藏识库里面的知识。所以,它得出的结果,仅局限于我们自己的学识、智识的这个小的范围。如果问题一旦超出了自己所学过的学识范围的话,那也就自然会苦想而不得其正确的结果,也就只能被动地去接受别人怎么说的结果,而难以真正地开发出自己通过“思”来得出的正确结果。

老子的“思”和“想”,在天人合一的“思”的过程当中,已经进入了深邃广袤的、其大无外的宇宙时空之中。不出户,他就能够进行“思”;不窥牖,他就能够进行“冥思”。在天人合一当中去真思,这就使他的智慧升华到了极强的高度和深度之中。在这种前提下产生的思想和哲学,自然也就能够洞察和把握自然的根本规律。所以,《老子德道经》的大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具有无所不包性,他的哲学思想深刻地瑰集和升华了远古祖先们对自然大道本质的真知灼见。可以说,一本《老子德道经》,她瑰集的是:上两千五百年的大智慧者们的哲学精华,下就影响着我们两千五百年以来的社会,这就是说开创了人类哲学思想的先河。老子所创立的“大唯物主义”和“唯德主义”哲学思想,成为后两千五百年哲学思想的向导,在历史上曾经引领着我们社会诞生和形成丰富而且宏大的中华德道文化体系;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各个时代的诸子百家,从而成为了公认的“百家之祖”和人类德道文化的鼻祖。所以,我们说老子是哲学唯物主义思想的鼻祖,那是一点也不夸张的!纵观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文明发展史,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尽管汗牛充栋,但是唯有《老子德道经》长盛不衰。没有人,能够逾越他所构筑的庞大的“大唯物主义”思想宝库;没有人,能够超越他的“唯德主义”思想境界。——除非你歪曲他,诋毁他,不想接受他,不想去认识他。

《老子·德道经》,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而且对我国两千五百多年来的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他的思想,广泛地渗透在人民的灵魂之中;他在书中所使用的大量哲言,其实都已经家喻户晓,成为百姓们妇孺皆知的口头语和遵从的思想。

在近代社会当中,《老子·德道经》这本书,亦简称《老子》。可以说,是唯一的一本不经过人为推广、而传播最为广泛的一部重要的经典。《老子》的多国语言的翻译版本,仅次于西方人为性大力推广的、甚至以枪炮侵略扩张进行推广的《圣经》的翻译本。《老子·德道经》的各种版本,现在已经多达二百六十多种世界语言,位居世界第二。老子,在近代被世界各国的学者称之为“东方的巨人”,赞誉之为是中国和世界的“第一哲人”。美国的《纽约时报》,正在将老子列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尽管,现在世界上各种翻译版本,对老子真正的哲学思想,还是比较粗浅的一种翻译,但是却已经赢得了世界各国的认同。这些盛誉,老子是当之无愧。老子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只是我们自己没有这个骄傲感而已,总在批判他。

[ 本帖最后由 daniel82 于 21-9-2006 12:37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6-2006 12: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掌握老子哲学思想的方法

老子的“大唯物主义”思想和“唯德辩证唯物主义”学说,滋养了中华民族数千年之久。他的学说,就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他的思想,就是中华民族的灵魂。近百年以来,虽然,老子的道德学说,在世界上自然地广为传播,被世界各国的有识之士视为瑰宝,进行学习和研究,并且冠以崇高的荣誉。但是,非常遗憾的是,在诞生老子学说的国土之上,他的学说所滋养繁衍的后代子孙社会群体之中,他的学说却默默无闻。她只能在民间悄然默运,养育着民间的贤达之士修之于身,而通真达圣成真。在那狂热的、压倒一切的崇洋西方学说思想的氛围之中,虽然没有掀起大规模地批判,但是各种偏执的、愚蠢的歪解和胡批,以及由于个人政治目的歧解、臆断妄评,却一直不绝于市。民族的瑰宝、传统文化皇冠上的这一颗明珠,几乎被窒息在自己的国土之上,道德的灵根几乎被刨断而扫地出门。这,就是整个民族文化的惨痛,也是这个愚智时代的悲哀!

在修真界的师徒承传之中,就有一句代代相传的古训:“未修真时莫解老”。这一句,是前辈们修真证道实践中的切身体会。对于这句祖训,我们必须遵从并且永远都不要忘记它!不然,造的业不可谓不大,误人害己不可谓不浅。对于世俗人当中的诼僭妄评,我们可以完全不予计较、不予反驳,泰然处之就可以了。“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应当用德的无所不包,而善待之,包、容、化、同,无损于德能和德性,不要去自我损伤。

“未修真时莫解老”,这句话的意思到底怎么解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老学是一门实践出真知的大学问、真学问,一切未对《老子·德道经》所阐释的“道”和“德”体之于身、没有在心身之中进行实践的人,不论他如何聪明博学,不论他是专家、博士、导师、科学家、哲学家等一大堆的“家”、“家”、“家”,不论他来自于什么学派,他都难以真实地去了解“道”和“德”的理;也解不透,这个“0”,即是“道”和“德”,即是“1”的“数析法”的内涵真谛;依然也就是只能知其表象,而不知其本质。这样只知表象不知道本质,当然就会错解、误解、妄解,甚至信口造谣诬蔑。古代丹经当中曾经说,对于丹经口诀:“饶君聪明过颜回,不遇真师莫强猜”。但是,我们现代人就是爱猜,没办法。很多人猜错了,自己认为是真的东西,就乱在那里弄,却弄得一塌糊涂。老学虽然并不完全是丹经,但是,他却巧妙地将丹经之旨溶在他的五千文之中。《老子·德道经》,将“常道”的哲理和 “非常道”的修真口诀融之于一炉。没有这个“修之身”的实践体悟经历者,根本无法全面正确地释解他的哲学思想深刻的内涵。当然,这个特点并非常人所知。所以,我们将她称之为“慧智文字”,是一种慧智文字的巨著,这并非杜撰之言。

[ 本帖最后由 daniel82 于 21-9-2006 12:39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6-2006 12: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的确是不少的。历史上批评老子的最著名的代表人物,那就要数朱熹了。他号称是儒学大家,创立了这个理学,我也非常佩服他。例如,他多次派人到四川去,把失落在民间的《周易参同契》给找回来,虽然他自己读不懂、解不了,但起码他把这个文化保存下来了。但是,他却说:“《庄》、《老》二书,解注者甚多,竟无一人说得出他的本义,只据他臆说。某若拈出便别,只是不欲得。”他还说:“老子之术,须是自家占得十分稳便,方肯做;才有一毫于己不便,便不肯做。”你看看,这就是我们大儒学家得出来的“结论”!他还比我们早了八百多年呢,想不到他也是个愚智的状态。由此可见,他对于“道”和“德”,只是一个十足的、苍白的“理学家”,是一个光说不炼的假把式。他根本不是真把式,他无法解这个“老”!所以,他只能将老子解读成为一个自私的、扛着一把锄头站在自己自留地上的老农民,只能把老子解释成是一个唯己的个人主义者。他这句话读起来,真是让内行笑掉大牙呀!所以,我们对古人也不要盲从。从他的这个不能够解“老”,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古人当中,很多解“老”的人,其实是不通“老”的。朱熹不仅对老学不通,他对孔学也是一种承之失本。他将儒学当中的“自然”成份――这自然的成分,当然就是指的符合自然规律的成分,给剔除了,而转向了文字游戏化,构筑了他的理学。他曾经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治学理念,强行地将儒学的治世精神拔高,想让这个儒学取代道学而独尊于世,否定“道主儒辅,道先儒后”的正确关系。他这个集团私利特别地浓重,欲望特别地强,虽然没能达成目的,但是却产生了祸害。什么样的祸害呢?就是导致了孔子的儒学入世治世精神的丢失和僵化,给八百年以来的文化造成了重大的不良的影响。但是,我们有些哲学家、史学家,还没有把这个问题搞清楚,用《老子·德道经》去解,不就一解就解清楚了么?!问题是源自于朱熹的这个理学,将儒家的治世思想僵化了、八股化了,才造成了后面的八百年来一步步的下滑,滑得越来越远。


另外,唐朝著名的大诗人白居易,那也算是聪明人吧?可是他却写了一首七言绝句来批评老子,他用二十八个字指责老子,说老子的不是。我们欣赏欣赏看看:“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这才气的确很足的,无论平仄、对仗都非常地工整,看起来很有道理,但是他却错了!他想用《老子·德道经》当中的一句解释玄境感受和体悟的“知者弗言,言者弗知”,来全盘否定《老子·德道经》的思想。那么,把他的诗反复读上三遍以后,就知道了他没有读通道篇第一章。他对于“道,可道也,非恒道也。”都还没有解悟通透。可以说,老子著文时早就预见到了后世的痴愚子的孙必定难以解悟他的“道”,所以才特意在“道篇”之首,点明了他的道是“非常道”和“非常名”,直接告诉后人,他所讲的“道”和“名”,并不单纯是世俗的“常道”和“常名”。你读她的时侯,必须要把握住这种“非常道”和“常道”的区别性,将其中的“常意”和“修意”要区分开来进行解析。老子在此所说的“常意”是什么呢?那也就是说,——知道的、明白的人,不需要用更多的语言文字去教化;需要用文字或语言教化的,是因为他们的少知、缺知。当然,更重要的是老子藏在这八个字后面的“修意”,这个“修之身,其德乃真”之意,那才是其中的关键。它就是指早期和中期修之身的玄妙所证、慧观之象,由于还没有达到一种完全的、自如的“玄同”,没有达到“玄同”状态和境界以前,就是一种非稳定性的初知。这个状态下,内在的德能不足,也不稳定,很容易透过这个人的“语言”,夸夸其谈而散发丢失。所以,老子在这里谆谆告诫我们:绝不可以“言”,不可以“念”,语言就会导致“弗知”。应当严守“知而不言”的原则,才可能避免“言后不知”的可悲的现象的发生。因为,言了以后你就丢失了,那也就必然再也难以重复出现“玄同”的妙象。夸夸其谈于玄象者,迷信于玄境者,必然所知不深不多。我们实践者当中这样的例子还少吗?!很多的人,下玄关窍刚刚要开的时候,将这个玄景通过“言”表述给他人,结果从此就关闭了。我们看到一个本来能够全部展开的“相”的时候,由于这个“言”轻易地终止了。难道我们不好好感谢老子在这里直接的教诲么!“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当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6-2006 12: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分享!

我觉得中华道学原本就是相当深奥而且很有研究价值的学说。一般人认为其终极目标只不过是为了长生是不正确的看法。道学能为人类解决的难题其实还真不少。可以通过练气达到辟谷来解决未来人类粮食短缺可数其一。

[ 本帖最后由 神气 于 22-6-2006 12:52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6-2006 01: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 daniel82 的质料,这几天又增加的不少知识。。



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6-2006 01: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daniel82 的帖子

louzh楼主看来对道学挺有研究。

不知是在哪间道堂学习?

[ 本帖最后由 神气 于 22-6-2006 08:45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2-6-2006 08: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嗯~好,好!弘扬正宗道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6-2006 09: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神气 于 22-6-2006 01:23 AM 发表
louzh楼主看来对道学挺有研究。

不知是在哪间道堂学习?


自惭浅薄.未能深入道学根底.
在家自修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6-2006 09: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ayhem_666 于 22-6-2006 01:17 AM 发表
感谢 daniel82 的质料,这几天又增加的不少知识。。



支持!!


大家互相勉励!  
一日一知,日聚月累为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6-2006 09: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由此可见,白居易同样并不是真正的得诀实践者。当然,从白居易他的所有的诗当中可以看出,他后来也在进行“修之身”的实践。但可惜,他没有得明师的指引,他得的口诀可能只是依样画葫芦,所以导致他犯这样的错误。白居易,虽然是大文豪、大诗人,却正是因为他仅凭自己的聪明,妄加猜评,不看下面的“塞其悶,閉其門,和其光,同其尘,锉其兑而解其纷,是谓玄同”,所以他也是曲解《德道经》,就给自己造孽哦!“玄同”,这才是解析的关键!老子在此是告诫后来的修之身者,要将后天意识的“心猿意马”栓住,堵塞它而限制其活动。这个“閉其悶”,原来在老字当中,这个“悶”,在“心”上面还有二横,那就更加形象地说明,要将这个心猿意马锁住、栓住!现在的“悶”没有那二横,这个象意不太好解,所以有的人就乱解一气。有的人,甚至解释说要消灭你的智慧,胡扯!“闭其门”,那就是说,你“修之身”的时候,一定要将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六个大门关起来。“和其光”,是要把自身的五德之光、心灵之光,与自然的大的能量场的道光德能混同起来,用你的众生之心处在那种环境当中去“思”。对于这个过程当中,在意念上产生的这个“兑”的现象,要挫。什么叫“兑”?兑即缺金,就是说圆圆的金片上面缺了一个口,你要把它挫平,恢复到圆状。因为,只有圆的状态你才能保持住稳定。而且,还有“解其纷”,这个杂念起来了,你要及时止念、断念、离念、再断念,才能保持住这种与自然相交流、相沟通的状态。 “是谓玄同”,不是后天的“同”,不是意识上的“同”,是思识上的“玄同”。这,就是“修之身”与“道玄”相融体悟的实践过程。你做到了吗?你“玄同”了吗?如果没有“玄同”,就请最好闭嘴勿言。为什么要歪解?歪解,不仅误己,还要害人!

有个故事:有个老师带了一帮徒弟,而且这些徒弟都挺听话,刻苦地实践。有一天,其中有一个学生,就喜滋滋地一大早跑到老师跟前,当着大家的面,一跪说:“啊!老师,我可高兴了,昨天晚上我上坐的时候,看到了如何如何……。”他这个“看到了”三个字刚刚出口,他的师傅就从屁股后面摸了一把尺子上来,照着脑袋上就敲了一下,把他给打蒙了。他把脑袋一缩,说:“啊!老师呀,我这个是真的要告诉您呀,您怎么打我呢?”结果第二尺子又下来,又打了他,脑袋上起了一个包。这弟子还不理解,问老师:“我想不通哎,所以才问您呀!”老师第三尺子又敲在他的脑袋上。老师为什么不让他言呢?是因为爱护他,怕他“言而弗知”。你刚刚得到一点点,你就喜滋滋地忘乎所以,那就会“言者不知”了。这可是自然规律,这是我们生命的内环境与这个“知”的世界——思识的“知”的世界连接的一个枢纽。它的开关,就在我们的大脑额区的深层次,不能够通过语言去阻断它。阻断它以后,你再想连续,要花很大很大的力气,要花很长很长的时间。所以,老子才在这一章当中,开篇就讲“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可惜我们不懂啊!没有得诀就不懂啊!没有经过实践就不懂啊!大诗人白居易,不可谓不聪明吧?他都不懂,那何况后来的人呢?!解不开这些内容的真意,那也就必然大发谬论,自己还不知道犯了错误。这两位大儒的解读错误,我不好说他们是“愚”还是“智”,但是他们错误的释言评判,却给后世那些聪明智者、闻名的一些文人墨客,以及政、史、哲那些“大匠们”、“巨匠们”,留下了“引经据典”批判老子的口实和借鉴,以讹传讹,形成了妄评愚断的一股黑风,加重了后世一代接一代离道失德的程度。的确使人深切感受到“未修真时莫解老,解老须参常与真”,实在是一个根本性的原则。我们后人,仅凭聪明臆断,割裂“修之身”的实践而解老,的确是有一点“虽为祖宗孙,却不知祖宗心”的遗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9-5-2024 07:28 PM , Processed in 0.080666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