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5393|回复: 52

【意拳※※小交流专区】

[复制链接]
lboy8003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16-5-2006 03: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意拳,又名大成拳、心意把,是在形意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无拳套及固定招法,强调以意念引导动作,故名意拳。据传为王芗斋所创,王芗斋在清光绪年间就学于形意拳名手郭云深,后遍游长江南北诸省,前后20余年专心研究拳理,在形意拳基础上吸取各家之长创立意拳。

意拳主要有站桩、试力、发力、摩擦步、推手、散手等组成,重在健身和实用两个方面。在锻炼的全过程中,始终强调意念导引,以意念统帅肢体,要求精神集中,呼吸自然,周身放松,使肢体各部连成一个整体,进而运用精神假借,使全身处处建立争力,并且本体与外界建立争力,名之曰:浑元力。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身体各部松紧的互相交替,可使精神和肢体,肢体和外界达到高度协调统一,从而在运动中充分发挥精神和身体的能量。意拳认为“松紧”是构成人体运动的基本矛盾,诸如力量、速度、争力、灵活、协调等身体素质都是派生的,无不受人体肌肉松紧的制约。所谓松紧,即是肌肉的松紧,又是意念上的松紧。而首先是意念上的松紧,因此意拳要突出一个“意”字。

意拳以站桩为基本功,训练从精神到肢体的松紧,一般先练放松,进一步再练松紧的相互转换,以达到松紧协调,人体精神和肢体放松,可促使气血通畅,新陈代谢旺盛,调整内脏器官的各项功能,使其匀整平衡,从而增强体质,站桩还能使精神和肢体达到高度统一,肢体间处处相互通连,构成一个整体,相互呼应,即所谓“一动无不动”,使本体感觉极其灵敏协调。此外,通过松紧转化训练整体的弹力,做到“无处不弹簧”。通过站桩的锻炼,可为拳术的各项训练打下基础。试力,是体验在站桩中所培养的浑元力,体验在肢体有位移的情况下是否能够依然匀整得力和运用自如。发力是拳术有效打击力量的动力。站桩、试力都是为了给发力创造条件,以便在不同情况下随机随势发力,这是意拳之所长。摩擦步是结合试力进行的步法训练,其原则要求是“上动下自随,下动上自领”,在前后、左右、进退转换中都能保持身体重心的平稳和整体协调,以利随时发力。推手、散手是意拳技击训练的两种形式,推手可以作为散手的辅助练习,要求在与对方肢体接触时善于体察对方的虚实、强弱和力量的方向,并善于控制对方,施以有效打击。

现在,意拳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广泛流传全国各地,被列为全国武术比赛表演和比赛项目;在日本、香港、东南亚以及英美等国也有不少人练习。


本帖最后由 影武者神风 于 25-9-2014 06:47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lboy8003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6-5-2006 03: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意拳(2)

意拳,又名大成拳。意拳源于心意拳。

意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名政和、又名尼宝、字宇增,晚年自号"矛盾老人"。1885年生于河北深县魏家林村,1963年7月在天津去世,享年78岁。

芗斋先生少时体弱多病,为求强身健体,8岁时从形意大师郭云深先生学习形意拳。因其天资聪颖,就学中刻苦用功,深研拳理,倍受郭老青睐,尽得郭老拳学之精髓。

芗斋先生对拳学并不着眼于一技一得的局部学识,更无拳术的派系门户之见。他认为中国传统拳术历史悠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有成就的拳术家,都具有不同的风格和特长。

1907年前后,芗斋先生为开阔眼界,增长见闻,离师出游。1913年,袁世凯的陆军部长靳云鹏、次长齐振林在北平设立陆军部武技教练所,芗斋先生受聘主持教务工作,得与刘文华(刘奇兰先生之子)、尚云祥、孙禄堂等拳术名家切磋交流,取长补短,技艺日臻精深。

1918年,为进一步探索我国传统拳学的真谛,芗斋先生离家出游。他曾到河南嵩山少林寺,与寺中方丈,心意拳传人恒林大和尚切磋数月;后经湖北、湖南至福建,得识南少林寺心意拳名家方恰庄先生。经方先生介绍,与鹤拳名家金绍峰先生相识,互换心得。之后王芗斋先生重返湖南,在衡阳与心意拳巨匠谢铁夫先生相遇,较枝败北,得谢先生倾囊相授。

1925年,芗斋先生北返途中,在安徽淮南巧遇黄慕樵先生,得其健舞要义,后创游龙、惊蛇、鹤戏、挥浪等健舞。

二十年代中期,芗斋先生对多年出游搜集到的第一手材料加以整理、总结和研究,针对当时武术界崇尚花拳绣腿的时弊和执着于一把一式的片面倾向,为道破是非,阐明真义,在形意拳基础上,吸取众家之长,摒弃沿袭几百年的套路与固定招式招法,参以学理,证以体认,创立了面目一新的"意拳"。意拳无套路及固定的招式招法,名之意拳,以强调"意"在拳术训练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意拳的创立是我国传统武术的一次重大革命,曾引起了武术界的极大震动。

最早的意拳弟子为齐执度叔侄3人。此后不久,芗斋先生前往天津拜访师兄张占魁(兆东),并在天津太古公司和青年会设帐传授意拳,有赵道新、顾小痴、马其昌、郑志松、苗春雨、张家慧、袭稚和、赵逢尧、赵佐尧、张恩桐等从学意拳。此时的意拳已初步形成了无套路和固定招法的新颖拳术,包括有站桩、试力、试声、走步、发力、推手、散手等训练内容,已不同于传统的形意拳。

1928年应张之江、李景林二先生的邀请,芗斋先生携受业义子赵道新,伴张占魁先生赴杭州参加旧中国第三届全国运动会的武术比赛,任大会裁判,并在大会表演了意拳的试力(含试声)。会后,应师兄钱砚堂之请赴上海传授意拳,在牛庄路成立了"意拳社"。当时有名家高振东、朱国禄、朱国祯、张长仪、张长信、尤澎熙、韩星桥、韩星垣、卜恩富、王叔和、马建超、宁大椿等拜学意拳。

1929年,芗斋先生写出《意拳正轨》一书。在沪期间,曾与心意六合拳名家吴翼翚先生交流技艺,还击败了匈牙利籍世界轻量级职业拳击冠军英格。英格后在英国《泰晤士报》发表了《我所见到的中国武术》一文。

1935年芗斋先生携弟子卜恩富、韩星桥、张长信、张恩桐等北上经天津回深县,进一步研究意拳。

1937年应北平名宿张玉衡、齐振林二老先生的邀请,芗斋先生赴北平定居。同年秋,北平名拳师洪连顺造访芗斋先生,三试三北,遂率徒众拜学芗斋先生,洪先生得意门徒姚宗勋后来最得芗斋先生赞许。芗斋先生在四存学会体育班教授意拳,分技击班和养生班。技击班设在西城跨车胡同14号姚宗勋先生的私人寓所先后吸收杨德茂、李永琮、窦世明、窦世诚、敖硕朋、敖硕鸿、张中、张孚、王斌魁、杨绍庚、李文涛、李见宇、王十川、佟国藻、焦金刚等学生;养生班几经易地,后设在北平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先后有学生秦重三、陈海亭、于永年、步玉琨、秘静克、孙闻青及芗斋先生次女王玉芳、张玉衡、齐振林也参加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lboy8003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6-5-2006 03: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94O年初,芗斋先生在北平《实报》上公开发表声明:在大羊宜宾胡同1号欢迎武术界人士亲临赐教,以武会友,共同研讨武术发展,借以倡导意拳并阐明拳学真义。随后中外来访者不断其中包括代表日本参加第十一届奥运会摔跤比赛的柔道六段八田一郎和当时是日本柔道五段、剑道三段的泽井健一,芗斋先生技服来者。泽井遂从学意拳,后回日本创"太气拳"。

1940年夏,张玉衡、齐振林二老先生赞许意拳,赠意拳名"大成拳",因不合芗斋先生本意,当时曾有意辞谢,但又不便推却,况且张老先生已于 1940年4月 2日在《实报》上发表了《大成拳的命名》一文,大成拳名遂由此传开。后虽恢复意拳一名,但因大成拳已人称多年,广为流传,至今意拳、大成拳二名同存实乃历史之产物。

1941年,芗斋先生对在技击上有成就的6位不同时期的弟子赐名:赵恩庆赐名道新、韩星桥赐名道宽、卜恩富赐名道魁张恩桐赐名道德、赵逢尧赐名道宏,姚宗勋赐名继斋,示为已之衣钵传人。

1944年,芗斋先生在《意拳正轨》的基础上,写出了代表作《拳道中枢》(又名《大成拳论》)。北平解放后,芗斋先生到北京中山公园传授以站桩为主的健身养生功法,不再传授技击。1950年,应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委会之聘,芗斋先生出任武术组副组长一职,后因外出去职。1958年,应北京中医研究院的邀请,在广安门医院以站桩主治各种慢性疾病,开辟我国独特的站桩疗法基础上,吸取众家之长,摒弃沿袭几百年的套路与固定招式招法,参以学理,证以体认,创立了面目一新的"意拳"。意拳无套路及固定的招式招法,名之意拳,以强调"意"在拳术训练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意拳的创立是我国传统武术的一次重大革命,曾引起了武术界的极大震动。

最早的意拳弟子为齐执度叔侄3人。此后不久,芗斋先生前往天津拜访师兄张占魁(兆东),并在天津太古公司和青年会设帐传授意拳,有赵道新、顾小痴、马其昌、郑志松、苗春雨、张家慧、袭稚和、赵逢尧、赵佐尧、张恩桐等从学意拳。此时的意拳已初步形成了无套路和固定招法的新颖拳术,包括有站桩、试力、试声、走步、发力、推手、散手等训练内容,已不同于传统的形意拳。

1928年应张之江、李景林二先生的邀请,芗斋先生携受业义子赵道新,伴张占魁先生赴杭州参加旧中国第三届全国运动会的武术比赛,任大会裁判,并在大会表演了意拳的试力(含试声)。会后,应师兄钱砚堂之请赴上海传授意拳,在牛庄路成立了"意拳社"。当时有名家高振东、朱国禄、朱国祯、张长仪、张长信、尤澎熙、韩星桥、韩星垣、卜恩富、王叔和、马建超、宁大椿等拜学意拳。

1929年,芗斋先生写出《意拳正轨》一书。在沪期间,曾与心意六合拳名家吴翼翚先生交流技艺,还击败了匈牙利籍世界轻量级职业拳击冠军英格。英格后在英国《泰晤士报》发表了《我所见到的中国武术》一文。

1935年芗斋先生携弟子卜恩富、韩星桥、张长信、张恩桐等北上经天津回深县,进一步研究意拳。

1937年应北平名宿张玉衡、齐振林二老先生的邀请,芗斋先生赴北平定居。同年秋,北平名拳师洪连顺造访芗斋先生,三试三北,遂率徒众拜学芗斋先生,洪先生得意门徒姚宗勋后来最得芗斋先生赞许。芗斋先生在四存学会体育班教授意拳,分技击班和养生班。技击班设在西城跨车胡同14号姚宗勋先生的私人寓所先后吸收杨德茂、李永琮、窦世明、窦世诚、敖硕朋、敖硕鸿、张中、张孚、王斌魁、杨绍庚、李文涛、李见宇、王十川、佟国藻、焦金刚等学生;养生班几经易地,后设在北平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先后有学生秦重三、陈海亭、于永年、步玉琨、秘静克、孙闻青及芗斋先生次女王玉芳、张玉衡、齐振林也参加学习。

194O年初,芗斋先生在北平《实报》上公开发表声明:在大羊宜宾胡同1号欢迎武术界人士亲临赐教,以武会友,共同研讨武术发展,借以倡导意拳并阐明拳学真义。随后中外来访者不断其中包括代表日本参加第十一届奥运会摔跤比赛的柔道六段八田一郎和当时是日本柔道五段、剑道三段的泽井健一,芗斋先生技服来者。泽井遂从学意拳,后回日本创"太气拳"。

1940年夏,张玉衡、齐振林二老先生赞许意拳,赠意拳名"大成拳",因不合芗斋先生本意,当时曾有意辞谢,但又不便推却,况且张老先生已于 1940年4月 2日在《实报》上发表了《大成拳的命名》一文,大成拳名遂由此传开。后虽恢复意拳一名,但因大成拳已人称多年,广为流传,至今意拳、大成拳二名同存实乃历史之产物。

到 1941年,芗斋先生对在技击上有成就的6位不同时期的弟子赐名:赵恩庆赐名道新、韩星桥赐名道宽、卜恩富赐名道魁张恩桐赐名道德、赵逢尧赐名道宏,姚宗勋赐名继斋,示为已之衣钵传人。

1944年,芗斋先生在《意拳正轨》的基础上,写出了代表作《拳道中枢》(又名《大成拳论》)。北平解放后,芗斋先生到北京中山公园传授以站桩为主的健身养生功法,不再传授技击。1950年,应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委会之聘,芗斋先生出任武术组副组长一职,后因外出去职。1958年,应北京中医研究院的邀请,在广安门医院以站桩主治各种慢性疾病,开辟我国独特的站桩疗法不同,可分为技击桩和健身桩,这两种桩法都是在外形不动即保持相对静止的情况下进行锻炼。

健身桩锻炼强调精神训练、意念诱导和统帅肢体同时进行,要求在精神集中、周身放松和呼吸自然的原则下进行休息式的锻炼,也可以说是锻炼当中的休息。这种锻炼符合人体生理机制和所应达到的功能状态,同时使中枢神经系统机能得到改善,以增强身体素质。

技击桩是掌握拳术实战技击的基础,是求得浑元力的最好方法。因此,欲求拳术的技击效用,须在健身桩的基础上,通过技击桩的锻炼,运用意念活动使全身与外界建立争力,以求得拳术所需要的浑元力。

所以说站桩就是一种运用精神假借、意念诱导,在无力中求有力,在动中求微动,在笨拙中求灵巧,静中求动的训练方法。通过站极,训练从精神到肢体的放松,首先是精神上的放松,然后训练肢体的放松,进而训练精神和肢体的松紧以及松紧的相互转换,使人体的神经支配与肢体活动达到高度的协调和一致,使肢体处处通连,成为一个相互呼应的整体。在这种状态下,人体自身的感觉高度灵敏,动作协调统一,其效果表现在拳术上,就是"动一处牵全身,一动无不动"。此外通过松紧的相互转换,训练整体的弹力,做到周身无点不弹簧,并在技击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试力,是将在站桩中获得的谭元力充分调动起来,用之于实践的一种科学训练手段。它是意拳锻炼的中心环节,是意拳训练体系范围最广、难度最大的一项专门的训练课程,是掌握意拳技击的关键之一。试力是使人在身体运动的情况下,运用意念诱导,继续掌握争力,体会站桩中培养起来的浑元力,在肢体有位移时,还能否做到均整有力,运用自如,以利于随机随势,任意发力。从这个意义讲,试力就是站桩在空间的延伸。

试声,是意拳特有的一种练功方法,一般将其归于试力范畴,是为了弥补试力不够细微之处。

走步,也称摩擦步,它是意拳训练体系中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所谓摩擦步,是指我们脚步移动时,脚底与地面不停地摩擦着前进或后退,实际上摩擦步就是腿与脚的试力。其锻炼的基本原则是"上动下自随,下动上自领",并在前后、左右、进退的步法变换中,保持身体重心的平衡和整体协调,具体锻炼时多与试力相结合进行练习,即初步的活步试力。
发力,是拳术有效打击力量的动力,意拳发力,简单地说,就是浑元力的发动。因此站桩、试力、走步等基本功的锻炼都是为了给发力创造条件。

意拳的拳(掌)法是一项专门的训练,本质上就是发力。它要求是在极短的距离内,用很小的动作,爆炸的速度,打出很整的力量,以便完成有效的打击。

推手和散手,是意拳技击实践的两种不同,但又紧密联系的训练形式,都具有很强的对抗性。

推手可以说是试力和走步的具体化,从练习角度讲,也可叫做双人试力。从训练的目的看,则主要是为了训练在双方有肢体接触时,能够牵制对方并施以有效打击。从这层意义上理解,推手乃是有条件的实战,是为了弥补实战之不足。

散手,意拳也称之为实战或实作。它是拳术各项训练的总成,是直接检验拳术锻炼的综合体现。从原始意义上讲,散手乃是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徒手搏斗。
此外,意拳锻炼除上述技术内容及针对这些内容的专项练习外,还有一些辅助性练习,如打沙袋,身体抗击打能力的训练,眼法训练及身体柔韧性练习和耐力练习。

意拳认为器械是自身手臂的延长。意拳的器械训练与徒手训练本质上完全一样。意拳主要的器械有:半把杆、双把刀。

多年来,意拳对于增强人民的健康水平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更重要的是它保留并发展了我国传统拳学的技击效用,并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目前意拳已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传播于社会各界,在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也有为数众多的爱好者。在国内许多省市及海外不少国家和地区都建立有相应的意拳组织。

意拳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弘扬意拳精髓,传播武术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是广大意拳同道一贯坚持的宗旨和共同奋斗的目标。相信意拳必将在中国武术走向世界,造福人类的过程中,做出积极的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5-2006 07: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boy8003 于 16-5-2006 03:46 AM 发表
意拳,又名大成拳、心意把,是在形意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无拳套及固定招法,强调以意念引导动作,故名意拳。

心意把?!从未听过意拳又名心意把耶?!
朋友,你在那里练意拳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5-2006 08: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弟有兴趣,那儿有的玩??
nah3371@gmail.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lboy8003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7-5-2006 01: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唔讲得 于 16-5-2006 07:33 AM 发表

心意把?!从未听过意拳又名心意把耶?!
朋友,你在那里练意拳的?


我在家内自己一个人看书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7-5-2006 02: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boy8003 于 17-5-2006 01:13 AM 发表


我在家内自己一个人看书练

我有比较完整一套大成拳的VCD,需要的话可以给您刻录参考(只供您一人),希望您学习成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5-2006 02: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说起来, 意拳打起来的姿势还真有点不好看。打起来时看起来其实漫象流氓打架的。他并不象其他武术般有些华丽优美的动作, 我想这大概是他去华取实的因果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7-5-2006 11: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ing_Nyi 于 17-5-2006 02:50 AM 发表
不过说起来, 意拳打起来的姿势还真有点不好看。打起来时看起来其实漫象流氓打架的。他并不象其他武术般有些华丽优美的动作, 我想这大概是他去华取实的因果吧。

我看过意拳的威力。。。实而不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5-2006 11: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实战拳法大都实而不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5-2006 02: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意 拳 绝 招 一 触 即 发    推 手 试 力 圈 臂 进 迫



一九八八年七月二十一日

意拳像中国其他拳种那样,具有爆炸力,或称之爆发力,像炸药爆炸时产生的巨大威力那样,其“一触即发”产生的能量,就是意拳最高境界的力量,它能震倒对手,将对手弹开或弹倒,身体比你大的人一样会被抛出去。不少外国人对意拳这一招感到神奇,为此对中国功夫折服。
过去,笔者对意拳前辈韩星樵谈到“一触即发”时,半信半疑,但当笔者有意想试韩老前辈的力量时尝到这一招的味道。韩老已是八十多高龄的老人,瘦骨嶙峋,我有心欺他年老乏力,他随便站在那里,伸出双手于胸腹之间,叫我使劲压拉他,我也使劲压拉他双手,韩老竟如山也似,巍然不动,我再加压也全无效果,正当我发劲时,也不知怎的,韩老双手轻轻一推,我的身体如箭离弦,向后仰跌,韩老一手把我拉住,才幸免跌开去,来个“五岳朝阳”就丑态百出了。我尝到韩老这一推的力量是来自“一触即发”。除非你本身知道有这一招,能化解它,否则,无不中招弹开或弹倒。
据说意拳宗师王芗斋就凭这一招,与江湖不少好手较量,均表佩服。凡意拳修炼到高境界时,“一触即发”就会自然而然发挥作用,不过,这一招不宜乱用,否则,会闹出性命,或重伤对手,所以,一般切磋技艺,交流心得,推手试力是不用这一招的。
姚氏昆仲今次应邀来港为意拳学会主持健身班、技击班,还有研讨班与私家班,不少意拳门人爱好者都勇跃参加,班班爆棚。据悉还将加班,这说明意拳已在本港武林掀起一阵热潮。
姚氏昆仲在与本港意拳学会门人试力推手时,笔者作为旁观者,看到姚承光与姚承荣二人在与本港意拳好手较量中,不是迅速将对手推到墙角,就是将其推跌倒下,劲力刚猛,幸未发生意外,身为本港意拳学会会长 的霍震寰与姚承光作了推手练习,弄得小霍手臂与肩背都疲倦不堪,小霍微笑对笔者说:“郁动少,呢一轮推手,成身都倦晒!”
意拳的推手试力与载双方手臂小腕互相交搭,互相圈推,也可只圈不推,这是看双方手臂力量与圈的速度变化而产生的力量,看谁的力量大,谁主动,谁失去力量而败退,在双臂圈动时,用意拳的步法,它可以产生如一座山,也似的力量压向对手,令你双手摆脱不开,在被圈住的被动情况下而挨打以至败阵,这的确是历害的“圈臂功”,也是近战的“基本功”。
意拳强调意念,强调精神的高度集中,它能将速度力量集中到全身的某一个点面上去压迫对手,攻击对手,因此,它的效果就比较大。

[ 本帖最后由 Ling_Nyi 于 20-5-2006 02:45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5-2006 02: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意拳推手内涵丰富姚氏昆仲评论同门


(香港商报1988年12月29日)
推手,在中国武术运动中是练功的内容之一,如太极推手、意拳推手练功又练力,可是王芗斋所创的意拳推手,内容比较丰富,推手即是试力也是技击的重要部分。它有定式单推与双推,还有走步推手,它不仅试力,而且是攻防技击的手段,从推手去试自己的力,也可看到对方的力,在推的当中,进行技击,发挥技击的功能。
姚承光与姚承荣两兄弟在港期间,在向学员示范或要学员进行练习时,可以看到意拳推手的实质,它不是两个人手臂搭手臂交叉画圈而是在推手时的力的发放,怎样进行以力卸力,以力打力,化守为攻,既攻既守,以退为进等的力学原理,推手具有丰富的内容。
姚氏昆仲在与意拳同门的推手试力时,一再发生“事故”,本港的师兄弟,甚至来自三藩市的意拳好手冯夏卓、陈锡澎、都被他两兄弟推倒、推跌,以至跌撞倒地,动弹不得,指姚承荣这种推手是在打架不是在试力不是在试力。冯夏卓更不客气说,要打架就另找地方来一次较量,后经各方解释,同门相劝,姚氏兄弟向夏氏表示了歉意,才获冰释。
这说明推手虽是试力,但在试力过程中,就有功力强弱的差距,强的一方就一推到底,弱的一方处于下风,招架乏力,而至失去重心跌倒,这是必然结果。
在武功切磋较量时,不论是师傅与徒弟,抑或是同门师兄弟之间的对练,都会有强弱之分,都要认真比试,推打跌伤是常有的事,可是,在本港意拳同门比试的,都是“点到即止”,所以,遇到姚氏昆仲那种一放到底的压迫时,无不“领悟”有些佩服姚氏昆仲,但有的则不满姚氏昆仲,反应不一。
姚承光一次对笔者说:“意拳的推手强调意念集中,将六面力都要使出来,这才能真正试到力的强度,这才对习意拳者有真正的得益,否则,就是有习意拳十年二十年也是缺乏实质内容,缺乏功力的。”
姚承荣则指出,推手不仅仅是双臂的接触,拧旋翻动,而是身与步的结合,即身体的力与走步的力都发放出来,力量就完全不同,香港的同门在力量的发放上还存在不少不足之处,要认真练习好推手。
不过,推手试力是否能达要求,达到推手的效果,则还要看站桩功夫是否做得足,基础是否好,只有在站桩功上练到力,身体的能量提高,才能在推手时自然而然发挥出巨大的力量,否则,推手就没有意义与内涵了。
所以,意拳的推手的“原动力”在于站桩,首先要站好桩,扎扎实实练好站桩功,才能使推手发挥较好效果。




香港商报 八八年八月二十五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5-2006 03: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姚承光先生谈意拳系列之一

端 正 态 度 务 实 创 新
--姚承光先生谈意拳研究总则

姚先生认为:意拳是一门学术,研究意拳要遵循唯物辨证的态度,科学系统的方法及容纳创新的精神,从整体上去认识、学习和发展意拳。
一、用唯物辨证的态度去认识意拳
近几年来,意拳界出现了许多诸如"发放外气"、"隔空打人"、"特异功能"等神秘说法,也有人推出了"技击十八法"、"三十六法"等所谓意拳"绝招",对此,姚先生进行了客观地评价,他说,意拳是一门实实在在的学术,其自创始以来,就摒弃了一切唯心迷信的糟粕,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在意拳的原则原理中,如"松紧矛盾"、"动静互根"、"推拉互用"、"遒放同一"、"顺力逆行"、"斜正互参"、"刚柔相济"、"进退吞吐"、"单双轻重"等等,都充满了唯物辨证法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
在意拳的发展历史上,即使是王芗斋、姚宗勋两位宗师,也都不会"发放外气"、"隔人打人",更不会什么"特异功能",上述说法完全是对意拳的神秘化,是意拳极其反对的,因为它违背了人体力学原理。根据牛顿力学定律:任何事物,在不受外力作用时,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要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就必须对物体施加压力。而所谓力是指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在意拳的推手实作中,前提都是在双方肢体相接触的基础之上,使双方的力互相作用于对方,才能使杠杆、螺旋、斜面、刹车等力得以正确的运用。
"拳本无法,有法也空",任何一门拳术的精华,全在于其原则原理是否合理,而不在于其外在形式表现如何,就如发行的硬币一样,有了一分、二分、五分,就没有必要再去发行三分、四分、八分,要知拳术之法"一势可变百千势,百千势而归于一势之基"。所以谈到意拳之法乃是拳学原则原理之法,全身之大法,如何培养发挥人体本能的训练之法,而非枝节、片面、局部的动作所能成就之小招法。对此,芗老也曾愤言:"然则拳道之丧失,岂非拳套方法为之",故"技击十八法""三十六法"等所谓意拳"绝招"是根本不存在的。
而意拳界之所以出现"神秘言论"和所谓"绝招",乃是宣传者本身没有经过科学系统的训练,而将对意拳真意之一知半解以"神秘、绝招"代之,来表现自己的"高深莫测"。
平时有很多学员问姚先生在教学中是否保守,先生讲,保守的老师没有真功夫,没有真才实才。他的东西不多、不深、不细,生怕教完后就没有东西说了,所以故弄玄虚,吊你的胃口。先父姚宗勋先生曾讲:"我的东西如同宝库,有能力的你尽管拿"。意拳并不神秘,高不可攀,但也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所以,即使手把手的教,限于个人悟性、品性,刻苦程度、勇气身体素质等等,尚难以保证其能完全掌握,苦再保守,那么武术如何传承发展?
总之,姚先生始终强调:意拳是一门实实在在的学术,面对学术问题,我们一定要戒骄戒躁、严肃认真,不可急功近利、神秘保守。同时意拳爱好者也不可迷信盲从、随波逐流,而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唯物辨证的态度去客观的认识意拳,将科学系统的功法实践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练拳首先要明拳理,明白了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步,意拳才能健康和谐的发展。
2、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去学习意拳。
"科学系统,严谨规范"是姚先生始终遵循的教学训练原则,先生认为,学习意拳要倡导科学的理论方法,系统的训练程序,严谨的教学态度,规范的姿势间架,将意拳整个理论技术体系由简到繁,由表及里的展示于每一个学员,使他们学起来脉络清晰,有条不稳、从而建立正确的动作定型与条件反射。
从生理学角度来讲:学习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就是建立正确的条件反射,这需要一个健全的中枢神经系统,只有不断运用正确方法强化条件反射,完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使动作自动化,形成正确动作定型,才算掌握了此项技能,而此必须以"科学系统,严谨规范"为原则,否则,容易造成错误的动作定型与条件反射,使人误入歧途。
在教学上,先生打破了传统民间拳师"禅宗喝悟"般的点拔式数学,采用现代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层层深入,通过生动的讲解,标准的示范,把抽象的意拳变为简单易懂,便于操作;训练上先生主张全面整体发展原则,认为站桩,试力,发力等基本功都是在不同状态下求取与掌握浑圆力,故应以精神假借意念诱导为核心,将其同步进行,有一定基础后则要把实战训练提上日程,在变化中继续求取掌握浑圆力,培养学员的反应能力。同时还要练习跑步,跳绳,发力、推手、散手实战对抗等身体素质,以提高耐力,速度及协调性。总之意拳注重实践,一切功法都以实战为宗旨,而实战能力的提高是神经机能的改善,身心素质的增长及运动技战术的自动化,所以必须遵循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使三方面有机结合,全方位提高整体素质。
学习意拳无捷径,假如还有那就是:正确的方法+明师指导+个人的悟性+胆量+身体素质+刻苦,六者缺一不可。
3、用容纳创新的精神去发展意拳。
姚先生多次强调:在学习意拳的同时,更要多的接触一下各门派的功夫,取其精华,为已所用,切不可坐井观天、闭门造车。芗斋先生当年接触拳击以后,发现其很实用很科学,于是便大胆的采纳吸收其有用成份。后来在先父姚宗勋先生的努力之下,不仅使意拳的技术体系更加完善,而且又将西方搏击术中的拳靶、沙袋、护具、拳套等器械大胆的引入意拳训练当中,当时某些武林人士对此颇有分歧。其实任何学术都需要不断的发展,发展是在不断的吐故纳新中前进的。实践证明先父的作法非常正确,拳靶、沙袋的引入能增强拳头击打人体时的适应性,护具、拳套则能有效的保护自己并能施以重拳,在不伤及人身的情况下体验真实的搏击。从而极大的丰富了意拳的训练体系,提高了训练效果,这无疑是中国武术的又一次革命性进步。
当谈到"筋骨训练"问题时,姚先生说,所谓"筋骨训练"是芗老早期不成熟的观点,晚年的芗老就不在提及此法。"拳术本无止境,何来大成之说",任何一个有成就的武术家,一生都是在孜孜以求的探索,不断的吸收、舍弃,至使自己的拳术体系逐渐完善。其一生的早、中、晚期,对拳术的见解是不同的,应该说晚年的观点是其最成熟的"作品"。至今有人抱着芗老早期不成熟的"作品"津津乐道、奉为神明,乃是不懂意拳历史,不懂学术发展过程所至。无可否认,芗老早期的筋骨训练在当年的确风靡一时。但只能说明其适应当年社会环境中武术的特点。然而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要抛弃一些不适合自身规律的东西,社会如此,拳术亦然,都具备一定的时代性。在如今高科技操作的战场上,如果我们仍挥舞大刀长矛,说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时,结果可想而知。所以拳术贵在创新的发展,以适应时代特征。现在,意拳在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已推出了《意拳散手竞赛规则》和《意拳推手竞赛规则》,并成功的举办了两届意散手比赛和两届意拳推手比赛,这是意拳走向职业化所迈出的具有探索性与开创性的一步,相信不久的将来,意拳必将以"中国实战拳学"的姿态走向国际搏击擂台。
先生十分强调:意拳发展到今天,已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历史时期,王芗斋和姚宗勋两位先生已将"中国意拳"这面旗帜高高树立起来,作为意拳传人我们任重而道远,希望诸意拳同仁不要再纠缠于个人恩怨与历史问题,不要再急功近利、神秘保守,而应端正态度,深研拳理、实事求是、精成团结、勇于实距,为弘扬国萃、发展意拳而奋斗不息!

[ 本帖最后由 Ling_Nyi 于 20-5-2006 07:37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5-2006 03: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姚承光先生谈意拳系列之二
姚承光先生谈意拳桩功

谈及意拳站桩,先生常常这样讲父亲姚宗勋先生说:"如果你明白了站桩之内涵,意拳就弄懂一半了。"可见站桩实为踏入意拳殿堂之不二法门。
意拳站桩的重点应为精神假借,意念诱导,即意念,因为任何人体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肌肉收缩作用于骨骼的结果,而神经系统受精神意志的控制,因此精神意志的影响是首要的,故意为拳术之魂,意念活动水平的高低将直接与功夫成正比。但如果只重"意"而轻"形",拳术则成了水月镜花的空中楼阁,所以,正确的意念诱导结合严谨周密的姿势间架,才是桩法之正轨,芗老所谓"但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是对桩功高级阶段的要求,初学者切莫盲目效仿。
意拳站桩在精神集中,周身放松,呼吸自然,三原则指导下,根据练习目的和作用可分为养生桩和技击桩。
练习养生桩的主要目的是在良性意念诱导下,培养身心的放松(松而不懈),其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换劲:即去掉人体局部、僵紧、注血之力,为日后练习技击桩的松紧转换打下基础;二是健身:身心松静,大脑细胞得到充分休息调整,中枢神经功能处于抑制状态,增强了对内环境的感受性,通过生物反馈对机体进行调节,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以达强身之目的。
在掌握了养生桩"松"的感觉之后,则要由养生桩向技击桩"松紧"的转换过渡。意拳认为:"松、紧"是构成人体运动的基本矛盾,诸如力量、速度、协调、耐力等运动素质无不受人体肌肉松紧的制约意拳全部的训练内容就是如何正确掌握和运用"松、紧"的问题,所谓"松、紧"即是肌肉的松紧,又是精神,心理的松紧,而首先是精神的松紧。
技击桩"松紧"转换的目的就是培养争力,即浑圆力,争力的培养首先从自身开始,有一定基础后再进一步培养自身与外界之争力,最后将自身与外界争力溶为一体,达到精神与肢体,肢体与外界的高度协高统一,这个统一过程就是在技击桩松紧转换中由摸劲的形式来完成的。
所谓摸劲就是以舒适,协调,意力饱满为原则,松、慢匀、去揣摩、体会站桩中松紧转换的力量,并要随时注意站桩时,松与紧都不要过度,过松则力懈,过紧则力僵,造成反应迟钝不灵活,发力不脆,人也容易疲劳。不同阶段的模劲应配以相应水平的意念诱导,要突出意念诱导的真实性。
技击桩摸劲的形式主要有:
1、前后、开合、上下摸劲,此为摸劲的初级阶段,要遵循一定的程序,主要培养自身争力,以小范围意念假借入手。

2、打乱程序摸劲:此为摸劲的中级阶段,没有固定的摸劲方向与程序,在自身争力建立的基础上,加强自身与外界相争,此时意念应逐步放大、放远,使身体与外物相连。
3、六面力同时摸动:此为摸劲之高级阶段,已没有任何程序,周身鼓荡,松紧转换频率极快体内产生高速极小的颤动,已达"生生不已之动"状态,周身如高度旋转的陀螺,以物击之触之即飞,精神意识高度集中,随时控制全身各部神经肌肉对来自不同方向的刺激皆应感而发。此时意念周身与外界乃至整个宇宙溶为一体。姚宗勋先生曾精辟的描述为:"神游物外,力在自然,形以有无,意含宇宙。"
摸劲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是:
1、如感紧张或疲劳可暂时停止技击意念,换以养生意念加以调整放松,缓解后可继续进行摸劲。
2、站桩时间长短要因人而异,一般情况,有基础者可左右式各30分钟,站桩时一定要求质量,而后再逐渐求数量。
3、站桩时要求遵循舒适得力,均整协调,意力饱满之原则,用意不用力,要细心和有规律的去体会摸劲的感觉,切忌浮燥,一带而过,而影响练习效果。
技击桩整个摸劲过程从有程序到打乱程序到最后无程序,在精神意识高度激发之下,就是要逐步适应实战时随机随势有感皆应的状态。
根据实战时的各种情况,技击桩训练的形式和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如浑圆桩是技击的基本预备姿势,即准备向前发力的蓄力阶段,其手心向内,形如抱物,力量撑三抱七以练习撑抱力为主:平抱桩手心向下,是由浑圆桩向前发力,手与前臂拧滚而发力时所形成的姿势,,以练习下按外旋的力为主,撑托桩手向前上方,是正面发力最后落成的姿势,其侧重于推拉撑托之力的练习:勾挂桩侧重于勾挂及前指劲力的练习;鸟难飞桩为技击的高级桩法,其侧重于松紧转换的频率反应的练习;伏虎降龙等大式桩,一是为了强化腿部力量,二是为了应付技击中的特殊情况,经过这种特殊练习,在步子大、姿势低或拗步不顺的情况下,同样能做到步法灵活,发放自如;独立桩主要是强化腿的发力,是腿法练习的基本功,坐式技击桩也是在自身不得力的情况下,培养身法步法的舒适自如灵活多变。
以上桩法,初习应以浑圆桩为基础,在摸出浑圆力之后,可练习平抱、撑托及勾挂,鸟难飞等,练高式桩有了相当基础后,可进行大式桩及独立桩、坐式桩练习,每一种桩法都要适当的练一练,以培养自身在各种情况下的应变能力,但应以一、二种桩法为主,兼习其它。
最后姚先生强调,意拳站桩就是在精神假借,意念诱导之下,通过松紧转换的摸劲,来培养强化周身上下,左右,前后平衡均整的拳术的力量浑圆力(争力),求取浑圆力是练习技击桩的最终目的,浑圆力是意拳整个训练体系的核心。

[ 本帖最后由 Ling_Nyi 于 20-5-2006 07:42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5-2006 03: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姚承光先生谈意拳系列之三
姚承光先生谈意拳试力

通过站桩摸劲,周身对浑圆力有了初步感受和体认后,进一步则要练习试力了。试力者,试为尝试,摸索、探索之意,力指拳术的力量,“试力为得力之源”,即通过一番尝试与探索之后,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方能更为深刻的认识拳术的力量,并最终获得这种真正意义上的拳术的力量。所以,姚先生经常强调:“站桩是基础,试力是关键,它的范围最广,难度最广,在意拳的整个训练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技击能力的强弱和试力训练的关系极 为密切,故学习意拳要给予试力以足够的重视。”
为什么要练习试力呢?因为站桩是在身体相对静止的微动状态下培养和强化浑圆力,而当身体一旦运动起来,浑圆力就会消失,重新调整好桩架和意会后,周身又出现了浑圆力,意拳宗师姚宗勋先生曾言:“没有浑圆力作为学习拳术的基础,就谈不到如何掌握技击的功夫”。在实战中我们不可能在站着不动的情况下去进行技击格斗,而应将在站桩中所获得的浑圆力充分调动起来,在身体处于激烈动荡的状态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种由静到动的转换过程,就由试力来完成。试力可以说是由站桩向发力转换过渡的一个重要枢纽,脱离了这种“枢纽”,意拳力量的培养阶段就会断层,如“揠苗助长”一般急功近利的表现只会导致“禾苗”的枯死,而影响实作中的力量。所以,试力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周身缓缓动起来之后,运用意念诱导、精神假借,继续摸索、培养和强化拳术中的浑圆力,使肢体在位移状态中仍能体会到均整、饱满之力,并运用自如,为下一步随机随势任意快速发力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来讲,试力也是检验站桩质量优劣的标准:站桩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试力的质量,反过来试力又直接检验站桩,从这种意义上来讲:站桩和试力相互影响,相辅相成,试力是站桩在空间上的延伸。
试力的核心目的就是:在精神假借,意念诱导下,结合自然、柔和、松缓、细微的形体运动,运用神经肌肉松紧转换的摸劲形式,使形体在位移状态中继续求取,掌握浑圆力并运用自如。
为了实现此目的,就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运用精神假借和意念诱导。

芗老在《拳道中枢》中描述“试力”时所言:“一切力量都是精神之集结紧密、内外含蓄一致。若单独而论,则成为有形破体机械之拳道,非精神意义之拳也……至于用力之法、浑噩之力,决不在形式之好坏,尤不在姿势之繁简,要在精神支配之大意和意念领导全体内外之工作如何。”由此可见,精神作用在试力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进行精神假借,意念诱导时一定要注意下三方面:

1、突出精神假设、意念诱导的整体性。
培养与运用浑圆力(整体争力)是意拳的核心,而浑圆力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一个“整”字,即周身意力浑厚,饱满、均整。而这一点最终是由神经肌肉协调统一的程度来决定的,二者之间越协调,周身就越整。而精神假设,意念诱导内容之整体性则是决定神经肌肉能否协调统一的关键(其原理参照站桩一章)。如作钩挂试力时设想两条手臂插入前方的饴糖中,而此时如果我们只设想手臂与饴糖的粘连就没有突出意念的整体性,最终只是局部效果。所以我们应扩展到整个身体团团被饴糖包裹(也可更为夸张的设想整个宇宙大气就是一大团饴糖)由于饴糖非常粘稠,单靠手臂的力量是根本动不了的,只有依靠全身的力量才能艰难的移动。经常处于这种精神意识假设之下,就能更为有效的将整体意会辐射周身,激发周身各部神经肌肉同时参与运动,使它们的工作效率逐渐的协调统一。

2、突出精神假设,意会诱导的真实性
我们在运用精神假设、意念诱导的整体性进行周身神经肌肉的协调统一训练时,最关键的是要突出其真实性,为什么要突出其真实性呢?如打实战时,照准对方的头部,微笑着轻轻的碰一下,与你怒目圆睁,以风驰电掣,蛟龙挟浪般的给其一记重拳,效果能一样吗?有的人在试力时思想不专一,瞻前顾后,得隆望蜀,动作上也一滑而过,不注重劲力的细微摸索。这样的训练能有效的激发神经肌肉肢体吗?能体会到肢体与周身在运行中每一个细微的变化吗?能经得起实战时当之即催的迅猛气势吗?所以意念的真实性直接影响你劲力的发挥与实战时的精神气概。而意念之真实性,具体表现首先应是在思想上要高度集中,“静如伏豹横空立,动似蛟龙挟浪奔”,安静时要如猎豹在捕捉猎物之前伺机等待一般,而一旦动起来,则如挟浪而奔的蛟龙一般势不可挡;亦如拉弓射箭之前的撑弦蓄劲一般,眼前要始终盯住一个目标,待蓄满劲时才能“有的放矢”。其次在运动时一定要细微缓慢,你的动作越细微,就越能体会到周身各部在“大气中游泳”时的各种细微的变化。体会越深,说明你的思想越集中,就如品茶一般,我们喝的越慢,就越能体会到个中滋味,如果我们端起茶杯一饮而进,如猪八戒吃人参果一般,又怎能品味到茶的滋味呢?又怎能体现你是在用心品茶呢?
所以在突出意念整体性的同时,更要突出其真实性,如此,不仅能有效的激发周身整体的神经肌肉,更能有效的增强激发的强度,从而提高训练效果。

3、突出精神假借,意会与诱导的阶段性。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阶段性,不同阶段的事物所表现出的特征也不尽相同。正是这些不尽相同的特征,推动着事物由初级向高级的不断进步。
所以,试力初始可设想周身站在一团饴糖之中,此时饴糖并不怎么粘稠,但随着体认的加深,感觉阻力越来越大时,就要逐渐增加饴糖的粘稠度并扩大其面积,最后可将宇宙大气设想成饴糖并十分的粘稠,周身在大气中缓慢的移动,每一动都非常的困难,感觉到肌肉与大气相互粘连摩擦,阻力非常的大。
为什么要突出意念的阶段性呢?因为在初级阶段,动作尚未定型,如果此时意念过重就会导致神经肌肉的紧张,而影响松紧的转换,故初级阶段,应从适当的意念入手,使神经肌肉有一个适应过程。随着体会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加重意念,从而更能有效的刺激神经肌肉,提高其工作效率。 二、结合自然、柔和、松缓、细微的形体运动。
试力时,周身一举一动皆以舒适得力为原则,而要达到此目的则必须保持身心的自然放松,因为要想增加力量就不可用力,一用力反而没有增长力量的希望,因为在发力的瞬间就是肌肉瞬间的紧张,如果你本身是紧的,发力时如何再紧呢?所以“用力则气滞,气滞则意停,意停则神断,全身皆非矣。”试力虽不主张用拙力,但并非是不用力之松懈从事,应该是形松意紧,肌肉含力, 骨中藏棱,周身骨骼支持,关节松灵,筋肉驰张,似松非松,如杂技演员表演走钢丝一般,始终保持力的平衡均整,不可有丝毫偏颇之力。有些初学者试力时总是慢不下来,思想上老是浮躁,此时我们可假设周身如在烂泥中行走,粘稠的泥水阻力非常大;亦可想象周身在运动时劲力如抽丝一般,丝线非常细,所以劲力一定要均整、细致、缓慢、柔和,因为稍有不慎,丝线就有被抽断的危险。试想,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能快的起来吗?故试力时,周身必须自始至终的自然、放松、柔和、缓慢,细微的去体察身体在大气中的缓缓运动。“ 思全 体毛孔,无根不有穿堂风经过往还之感,然而骨骼、毛发都要支撑,遒放、争敛互为,动愈微而神愈全,慢优于快,缓胜于急。”芗老此话说明在试力时身体运动越缓慢精神就越能集中,神意也就越真切,也就越能有效的激发神经系统,使其越发的与肌肉协调统一,如此则身体所表现出来的劲力也就越浑厚饱满。
所以,无论站桩还是试力,其初期阶段的摸劲最忌快速急躁,因为意拳重精神,重意感,重自然力的培养与运用。练习试力时如果肢体运动快了,思想上急躁了,都会使摸劲的体会和认识蓦然滑过,使神经肌肉不能处于最佳协调统一状态。其效果会很粗糙,而影响浑圆力的形成。

[ 本帖最后由 Ling_Nyi 于 20-5-2006 07:43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5-2006 03: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续]

三、正确认识和运用试力过程中神经肌肉的“松紧转换”

1、明白站桩与试力两种不同状态下摸劲时“松紧转换”的异同
在注重精神假借、意念诱导作用的前提下,意拳试力要继续运用神经肌肉松紧转换的摸劲来求得争力,即将站桩时身体相对静止的微动状态向试力时身体处于缓动的摸劲状态过渡。二者本质上虽同是意念诱导下松紧的转换,但在摸劲的形式上却不同。站桩松紧转换的过程非常短暂,往往是一紧即松,而试力的松紧转换由于肢体运行的时间与空间相对的延长,故其松紧的时间也就相对的延长。
以平推试力为例,身体从放松状态(松而不懈)起始,两手臂在身体的催动下缓缓向前推出,因为这必定是神经、肌肉、骨骼同时参与的形体运动,所以在手臂的运行过程中,身体处于紧的状态。但这种紧,其用力的程度仅仅要比普通的放松略微紧一点,其不同于生活中用蛮力所造成的僵紧,而是精神意识高度集中下神经肌肉趋于协调的一种状态,即意念的紧。当向前推出尺许远时,随即停下来,一停就是放松,放松后不要急着回拉,而应在大脑里想到自身是否联成了整体,是否与外界有牵引之意,一切准备就绪,随即回拉,此时又由松过渡到紧的状态。
练习试力松紧转换的摸劲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1)初习试力摸劲,一定要严格按照要求在摸劲过程中的意中 紧要连续不断,即:
(放松状态) (紧的状态) (放松状态)
起始位置 运行过程 终止位置

(运行过程中不可有停顿要一气呵成)
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试力初期,周身神经肌肉的协调功能在这种状态下还未完善,甚至还未形成。如果此时不按照正确形式循序渐进的去培养而一味追求变化,那么这种变化则盲目的变化,最终会形成错误的动作定型与用力习惯。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寓意尽在于此。

(2)随着水平的不断提高,摸劲的感觉愈发浑厚时,我们在摸劲的运行过程中,就可打破其“不可停顿、一气呵成”的常规。
以平推为例:从起始的放松状态前推,一推(紧)即止(松),一止随即再推。反复转换几次到达终止位置。如图:
(放松状态) (放松状态 ) 起始位置 终止位置
紧 松 紧 松 紧 松 紧

运行过程(松紧转换的状态)

这种摸劲其松紧转换的形式好似搓衣板搓衣服或机械之齿轮交错互咬转动时一般,由于其凹凸不平的表面使其在磨擦时会产生“咯嗒、咯嗒”的感觉,我们可将这种感觉比喻为试力的高级阶段肢体运动之“松紧”转换的具体体现。也就是说将肢体运动在试力运行的起点与终点这段距离分成若干的点,每一个点(咯嗒一次)就是一个松紧的转换,而这若干点所组成的这段距离就是试力时肢体运行的轨迹。此时,表面上看,试力好像松缓无力,实际上肢体的每一动,周身各部神经肌肉都处于非常繁忙的工作状态,即要产生极细微的振颤,也就是在运行轨迹上每一点的松紧转换。

总之,站桩与试力松紧转换的摸劲在本质上虽相同,但在形式上却各异,站桩摸劲是在一个点上松紧的互换,其行动的时间和空间都非常微小;而试力时,初期其摸劲是在一条线上的松紧的互换。相对站桩来讲就延长了其运行的时间和空间;而到了试力的高级阶段,由于神经肌肉之间建立了丰富而完善的协调机制,故可将这一条线分成若干个点,每一个点就是一个松紧的转换,相对又缩短了其时间与空间,等于将站桩中细小的摸劲运用到试力上来了,这不仅增加了松紧转换的密度,同时也是摸劲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

2、明确试力时“松紧转换”的目的和意义
试力时的连续性松紧转换能有效地培养打击力量的迅猛连续。如涛天巨浪,排山倒海之势;同时也是从试力入手培养“点”的意识。因为在双人试力(推手)中四臂交缠,其接触的位置就是点,而这个点并不固定,它随着手臂的运动而变化莫测,在“点”的变化中,身体劲力的僵或懈等不足之处就是由某一点上松紧转换的质量优劣所表现出来,所以“点”的运用与控制非常关键。练习时“欲动又欲止,欲止又欲动,有动中不得不止,止中不得不动之意”,这就是运动轨迹中每一点上松紧转换的具体体现。从而有效地强化了我们“点”的意识,为推手中控制、防守与进攻打下了扎实基础。 四、试力时“松紧转换”的摸劲是培养争力的关键
试力时肢体在运行过程中松紧转换的摸劲其实也就是争力逐步形成的过程。
芗老曾曰:“上欲动下自随,下欲动上自领,上下动中间攻,中间攻上下合,内外牵连,前后左右相应而动”,即周身一动无不动,动一处则要为带动整体动着想。这充分说明意拳试力注重整体训练的特征,整体训练的最终目的是求取“浑圆力”,即整体争力。
意拳中的劲力虽表现形式繁多,如蓄力、弹力、惊炸力、开合力、刹车力及撑抱、惰性、螺旋、三角等等,但无不以整体争力为核心,离开了整体争力,其余各力均成表面文章而内在却空洞无物,失去其实质意义。
芗老曾曰:“试力为得力之源,力由试而知,更由知而得其所以用。”此处的“知、用”便是试力过程中对整体争力(浑圆力)的体认培养与具体运用。即整体争力形成的前提则是试力时整体的摸劲,那么如何进行整体摸劲呢?
首先,要紧密结合上述意念,假借及形体运动细微、缓慢原则。
其次,进行由局部到整体的具体摸劲的练习过程。
试力初期,由于神经肌肉系统缺乏在这种缓慢运动状态下工作的经验,故其很难协调统一,相对来说,整体摸劲就相当困难,所以我们可先从局部摸劲入手。由于手的感觉灵敏,故在体会外界争力的摸劲时可先从手开始,待手上有了感觉之后,就要逐步用手臂、胸腹、腿、后背,最后运用周身整体。
试力摸劲是一个由局部到整体的体认过程,那么我们如何正确认识与把握此过程的具体实施呢?亦如搭积木垒起的建筑模型一碰就散架一般,局部与局部的相互搭配并不能组成整体,而由钢筋水泥堆砌起来的砖块却能使一座座坚固无比的高楼大厦耸地而起,所以局部与局部的最佳组合连接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整体。试力虽从局部入手,但最终还是将周身各部之间通过意念诱导,周身间架的合理结构及体内气血畅通之势这种最佳组合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最后运用整体摸劲于“徐徐、缓缓、略微”等抽象体认中才能逐步培养周身整体的争力。
而运用整体摸劲培养整体争力也是一个由局部到整体的过程。初涉争力可先从简单的二争力入手,所谓二争力就是关节相对部位相反方向的矛盾力。如两手发拳之前后可假设有皮筋相牵引,前手向前出拳时,后手则要向后撕拉皮筋,想像猛然将皮筋撕断所产生的瞬间的爆发力,这种“前手打人,后手发力”之形式就是二争力。同时,可延伸为只要构成同一直线上两个相反方向的力均可构成二争力。 待身体前后、左右、上下等二争力有了体认后,就要将周身的二争力交错相争,周身各部面面生力,互为应合,气力通贯,浑然一体,无不相争。周身整体之间如蚕丝成茧一般相互交织,身无空隙。随着此种体认的深入,我们就要着意体会在运动时周身是否饱满,能否随机随势应感而发,能否体会到周身毛孔扩张与大气相呼应之感,能否体会到自身如球一般的整体滚动,如具上述感觉,则充分说明试力时神经肌肉已达到了高度协调统一,自身整体争力及与外界之争在肢体缓缓移动状态中已建立且非常丰富,周身意力饱满、浑厚、沉重且意力不断、灵不意散、神意气力浑然一体。“动之则奇趣横生、四肢百骸终归一贯”,此时形体运动如轻风拂柳一般表现出一种自然美、神韵美与和谐美。这种形体美归根结底是由于人体神经肌肉经过锻炼达到高度统一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内在劲力均整平衡的协调美,达到这种程度就为下一步整体发力打下了基础。

[ 本帖最后由 Ling_Nyi 于 20-5-2006 07:46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5-2006 03: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还续]

运用“松紧转换”的摸劲培养争力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1、我们在进行整体争力的培养过程中,身体的每一个动作,如手向前伸时则同时要有意向后牵引,而后则反之,上下、左右亦然,此即前人所说“顺力逆行”之说,也就是运动中“前推时意有后拉,上托时意有下压,外撑时意有里裹,共争一中”、“中”即身体重心所在。试力时无论肢体向哪个方向运动,其正向与逆向的力量大小是平衡均整,相等相乘的,此时如稍有偏颇,则“失之毫厘,谬之千里”,争力均整之要义尽失!

2、试力摸劲时之劲力要“从开展处求取,于紧凑处提高”。
“从开展处求取,于紧凑处提高。”即摸劲时神意要开阔,姿势要舒展,只有合乎力学又能技击实战的姿势间架在练习过程中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才能得以具体体现,更能有效地发现自身之不足。在开阔的神意与舒展大方的姿势间架相结合下,我们对试力摸劲有了体认后,就要逐步将姿势由舒展向紧凑过渡,以培养和掌握各种试力的细微精妙之处。因为动作越紧凑,就相对缩短了肢体运行的轨迹,使精神意识更能高度集中刺激神经肌肉,从而提高摸劲的质量。其实这个过程就如雕刻家手中的石头一般,刚开始只是青石一块,随着工作的进展,要雕刻的东西逐渐显露雏形,但这并非最终目的,那么我们则要进一步再将雏形精雕细刻,精益求精,最终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便会呈现在面前。

3、试力摸劲应先以一种试力为主,熟练后再练其它
试力虽有拨水、开合、扶按球等各种不同形式,但其内涵却都是为了摸萦培养浑圆力。所以试力伊始可择其一种进行练习,待体认日深,再练习其它,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如果我们把全部试力学完后同时进行练习,反会多而杂乱不利于劲力的体认。

4、正确处理试力摸劲时“躯干”与“梢节”的关系
试力摸劲时虽要求意(力)达指梢,但我们却不能因此而忽视肢体根部即躯体的练习,要清楚,指梢之意(力)的根源是躯体。如开合试力时,不仅要意念着重手指、手掌、小臂、肘部有开合的阻力感,更要体会双臂“根部”即肩部同样有开合的阻力感。以此类推,可意念假设手臂开合时整个躯干,以中线为界有被微微撕裂的开合之意。作扶按球试力下按练习时,不仅要意念两手臂按着飘浮在水面上的空球,更要想胸腹部都和球沾连,下按时不仅是双臂按球,而是靠臂部往下坐,腿部弯曲下降,带动手臂按球。由此可见意拳试力的每一个动作都不只是梢节的运动,而是躯体摧动梢节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如小孩玩的拨浪鼓一般,转动时将两个小锤甩动开来。所以意拳试力的原则应是动一处牵全身,一动无不动。但一定要注意梢节的练习,正确的练法是将躯体与梢节连成整体,练习时不单是意注指梢,更要意注周身,意念周身在大气中游泳,无处不被包容,周身亦如挂在风中的口袋,无处不被撑胀。总之,试力时躯体和梢节的相辅相成是很关键的,要以躯体为主,让躯体去摧动梢节,梢节配合躯体,才能更好地进行试力练习。

5、各试力之间的连接要紧凑粘连
意拳推手实作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一旦粘住对方,抓住机会,就要以“挥浪卷朔风,大气包寰宇”之势,迅猛、连续的进攻,这种连续性便是神经肌肉松紧转换频率的快与慢的问题。
我们在站桩时要求神经肌肉的松紧之间的转换在保持松缓、细微之原则的前提下,要突出粘连、缠绵、紧凑的特点;而到了试力摸劲时,肢体在运行路线延长的情况下,仍要继续保持这种状态,切不可同出现一个试力定毕“嘎”然停止,再做下一个试力的现象,也就是说两个试力之间没有停顿,要求在连续、紧凑、缠绵的动作中体现松紧转换时周身极其微小的震颤鼓荡,这种震颤鼓荡的频率越疾速,发出来劲力就越连续,迅猛、爆发。因为疾速的转换说明周身神经肌肉高度协调,能在瞬间将周身的力量调动起来并集中到一点上发放出去,故姚承光老师在讲述试力时曾精辟的论述:试力之间的连续性非常关键,期间的连接是否缠绵、悠扬、粘连意力不断,好的试力将直接影响实作时能否形成连续性的进攻和控制,在连续性进攻中劲力是否浑厚饱满,频率是否疾速爆发。即所谓的周身荡鼓,实则为松紧、紧松的高频率的转换

6、最后要特别说明的是:无论我们练习哪一种试力,都要注意头与前脚、前腿膝盖和后胯之间要始终有相争之意,只有这两处相等,周身间架才能如一把撑起的伞一样浑圆饱满。
在认识和掌握了上述试力的原则原理之后,进一步则要将这些原则运用到试力的技术中去进行考证。

[ 本帖最后由 Ling_Nyi 于 20-5-2006 07:47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5-2006 03: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还再续]
意拳试力根据其不同特征和应用方式可分为4类12种

1、三种基本试力:平推、拨水、开合此三种试力在动作意念上都比较简单,可作为试力的入门基础练习,故为基本试力。
2、三种推手试力:扶按球、勾挂、分挂
此三种试力在推手中出现的频率最多,故为推手试力。
3、三种身法试力:旋法、摇法、神龟出水
此三种试力侧重于上下、左右、前后身法的练习,故为 身法试力。
4、三种打法试力:侧劈、正劈、环绕侧劈
此三种试力侧重于散手时劈砍技术的练习,故为打法 试力。

在上述试力中,平推、勾挂、旋法三种试力侧重于前后力量的练习。
其中,平推主练前推后拉之力,勾挂主练小臂上挑下挂之力,旋法与它们所不同的在身体虽是前后移动,又同时配合外旋内裹,但手臂都是呈平面弧线运动来体现“旋”的动作,此试力虽侧重于前后身法移动的练习,但在推手和散手中也是很有效且经常用到的技法。
拨水、扶按球、神龟出水三种试力侧重于上下力量的练习。
其中,拨水主练上下拨动之力;扶接球主练上托下按之力;神龟出水主要练习上下身法的移动,而在练习上下身法的同时也将前后、左右身法的移动融入其中,故其是一种难度最大的试力技法,往往放到最后来学习。
开合、分挂、摇法三种试力侧重于左右力量的练习。
其中:开合主练左右开合之力,分挂主练左右偏带之力,摇法主要练习左右身法的移动之力。
三种打法试力,侧劈、正劈、环绕侧劈,故名思义,主要练习不同方面的侧面、上下、螺旋劈砍之力。
写到这儿,可能有些朋友要问,意拳不是不讲招法吗?那为什么还要练这么多试力的招法呢?关于这个问题有人曾请教姚宗勋先生说:“既然意拳讲‘拳本无法,有法也空’,那还练这么多的试力干吗?”姚老先生说:“你忘了下面还有一句话‘一法不立,无法不容。’”。就是说,意拳虽不讲究招法,但并非没有招法,通过对上述试力招法的分析,我们会发现意拳的每一种试力虽然有一定的侧重点,但都是围绕上下、左右、前后六面力进行练习的,如平推试力,虽以前推后拉之力为主,但在前推时一定要辅以下按、挤合上指之意,后拉时一定要辅以外分、下压、上提之意;扶按球试力虽以上下力为主,但向上提时要辅以挤合、外撑、向前之意,向下按时进要辅外分、后靠之意,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意拳所试乃六面浑圆力,如果仅仅是前后、左右、上下单一的力量,就失去了“浑圆”之意,所以意拳每一个试力都是通过力量主次之分将这种浑圆力体现出来。
由此我们可以确定,在试力练习中,凡是向前的力量,都要以向前之力为主,辅以下按、挤合、上指之意。
凡是向后的力量,要以向后之力为主,辅以外分、下压、上提之意。
凡是向上的力量,要以向上之力为主,辅以向前、外撑、挤合之意。
凡是向下的力量,要以向下之力为主,辅以后靠、外分之意。
凡是向外开的力量,要以外开之力为主,辅以回拉(身体微微后靠)下压、上提之意。
凡是向内挤合的力量,要以挤合之力为主,辅以向下、向前、向上指之意。
明白了这些原则之后,神秘的意拳试力不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了”,无论其运动形式如何变化,总脱离不了上述的原则原理,而这些原则原理就是由上述各种形式的试力所体现出来。所以,意拳之招法是拳学的原则原理之法,而非枝节片面局部之法,而意拳所讲的“无法”是以“有法”为基础的,只有通过“有法”阶段的无数次磨炼,方能打破藩蓠,进入“无法”之境,即武术先辈们所谓的明劲→暗劲→化劲的形成过程。而用现代生理学解释则是在正确技术及理论指导下经过反复练习而使动作由分化→泛化→最后达到自动化的定型过程,即所谓“随机随势,应感而发”。如果一上来我们就追求“无招无势”,由于根蒂不深,而如墙上芦苇一般,经不起风吹雨打!

在掌握了意拳试力的原则原理及技术的核心要领之后,如何循序渐进的练习试力呢?根据其要求,我们可将试力分三个阶段来进行练习。

一、定步试力
所谓定步试力,是指身体利用技击桩间架在原地站立不动的情况下进行试力练习,定步试力又分为以下两种:
1、定步单式试力:即一开始先进行单式练习,如先练习平推试力,熟练后可练开合,随即扶按球,拨水等等,此目的是为日后定步综合试力创造条件。
2、定步综合试力:即在单式练习的基础上将各单式试力打乱顺序,综合起来进行练习,如一上来是平推,随即是开合,紧跟着扶按球,随即是拨水,此目的是为了适应定步推手时的各种变化。

[ 本帖最后由 Ling_Nyi 于 20-5-2006 07:49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5-2006 03: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再续]
二、活步试力
所谓活步试力,是指在定步试力的基础上,结合摩擦步(即腿和脚的试力,为意拳的基本步法,下一章作具体介绍),在运动中进行试力的练习方法。在运动中进行试力练习就需要有定步试力和摩擦步相互协调搭配。由于活步试力是手和脚的同时移动,相对比定步试力来说有很大的灵活性,同是也复杂了许多,更重要的是它需要有定步试力和磨擦步的扎实基础,如果基础不扎实,在活步试力中就会体现出来,如摸劲的感觉不明显,上下肢体配合不协调等等,所以一定要注重基础的练习。
活步试力同样分以下两种:

1、活步(进退步)单式试力:即将试力与摩擦步结合起来进行单式活步试力练习,其目的是为活步综合试力创造条件。
2、活步(进退步)综合试力:即将各种试力打乱顺序,综合起来结合磨擦步来进行练习,其目的是为了适应活步推手及散手的各种变化。

三、无定式的高级试力
在走步试力动作协调自如之后,就可随意进退,如进一步、退一步,退一进二、退二进三等等,此练习熟练后又可进行左右迂回变步试力练习,总之,可随意变换姿势及运动路线,避免单调有意识的安排顺序。
当我们在细微缓慢的运动中体会到了浑圆饱满之力感后,就要打破蕃蓠,变缓动为速动,大动为小动,即缓、速、大、小各种运动都要练习。
进而可将各种节奏顺序打乱,因为技击不可能事先安排好再施以较量,其快慢缓急、闪展腾挪各种情况都可能遇到,所以整个试力训练的劲力节奏要以缠绵为主 参以悠扬顿挫,以接近实战的需要。
试力达到高级阶段以后,无论其节奏变化如何,周身都应意力饱满,均整协调,舒适得力,意到力到,意力不分,最后连“试力”二字也在意念中消失,即前人所谓:“力量在身外去求取,意念在无心中操持”,达到自然而然之境。
对于试力,姚宗勋先生有着极为精辟的论述:“试力时,神态如空中旗,渊中鱼。空中旗飘摆不定,惟风力是应;渊中鱼形似微动,实则因波浪所动。”

[ 本帖最后由 Ling_Nyi 于 20-5-2006 07:52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5-2006 03: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姚承光先生谈意拳系列之五
姚承光先生谈意拳发力

现在有些意拳朋友们片面的认为只要平时多站桩,就能练出周身无处不弹簧的爆发力,对此,姚先生强调:"技击不能用站桩之静及试力之缓相搏,只有将力量瞬间爆发,结合一定的攻防技巧,才能有效地打击和摧毁对方,故站桩、试力、走步只是意拳的基本功,其目的在于培养掌握浑圆力,为发力创造条件,而发力又是技击的基础,意拳的系统性就体现在其训练程序是一环服务于一杯,缺少或颠倒了哪一个环节,都会严重影响练习的效果。"
发力是拳术有效打击力量的动力,意拳发力是其训练体系的重要环节,在总结了各家拳术发力之所长后逐渐开创了一套独特的发力训练体系,它认为力量主要源于以下四方面:
1、源于精神假借意念诱导所形成的神经系统高度激发状态。站技击桩时设想四周似有毒蛇猛兽相侵袭,同身毛发根根如戟,时刻准备与敌殊死搏斗,精神高度激发,一旦与敌交手则力之所触,石裂山崩,"夫战,勇气也",没有大无畏的精神再好的技术也是枉然。而精神激发的真实性则是发力的关键。
2、源于后足蹬地的反作用力推动整体产生的巨大惯性力。技击桩摸劲时每一动皆是后脚下踩前蹬催动整体之动。此惯性力的大小取决于质量乘速度的平方。
3、源于周身各部在发力瞬间相争而产生的争力。周身争力越丰富,所发之力就越大,周身争力应以上下之争为主,芗老曾曰:"松紧之枢纽在于上下、上下相引为周身互争之法,"站桩试力时的摸劲与顺力逆行,都是为了培养自身之矛盾力,即争力也。

4、源于发力时全身神经肌肉松紧相互转换时体内产生的高速极小的颤动。其颤动的频率越快,产生的力量就越迅猛,连续,芗老所谓之曰周身鼓荡。生生不已之动。
意拳发力要遵循自然松灵,均整协调状态,疾速爆发之原则,具体的发力过程包括蓄力和发力两部分,蓄力是未发之前蓄而待发之,它要求周身意力以松非松,松紧适度;发力是精神高度集中,在意念诱导下将内在蓄能待发之劲力,通过训练的手段和技巧在运动的状态下,瞬间从身体某一部位迅猛地爆发出来。
意拳所发之力乃是周身上下,左右,前后均整协调之浑圆力,又称整体力,所谓"整"是相对。"散"而言,散就是松的过度,是上下、左右,前后失去对称和争力,表现为发力迟钝,局部僵紧,周身不协调,而"整"是发力时调动周身内外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均整协调,瞬间极速的猛然一紧,愈紧周身就愈整,劲力也就越饱满浑厚,一紧之后应立即放松,以利再发,松(而不解)是蓄力,紧(而不僵)是发力,松紧互换组成了整个发力过程,其频率越快,发力质量也就越好,有道是"松紧紧松勿过正、虚实实虚互为根。"发力过程虽是瞬间,却包含了形体运动的多种力量,如整体弹力,肢体旋转之螺旋力,肢体屈折之三角力,骨骼支撑之杠杆力及外形间架构成的斜面等等,以上充分说明了发力是站桩、试力、走步等各项基本功的综合体现,没有经过基本功训练而练习发力无疑是本未倒置。
但是有些朋友虽经过了基本功练习可仍然不会或发不好力,主要表现为:
1、发力时形不成高度的精神激发状态。2、发力前全身紧张肌肉凝滞,动作不协调,下肢拧转蹬力没有充分利用,上下肢脱节。3、发力时虽然均整协调但是作用力时间太长,没有加速度,形成推力而不是骤然之爆发力,故毫无威力可言。
总之主要原因还是基本功不扎实和对发力技术要点认识不深刻,所以发力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发力时精神要专注而集中,意念才会要放远放大,要有"大气包寰宇,挥浪倦塑风"之概,要追求意念之真实性,诱导周身精神高度激发状态。
2、发力前周身似松非松,松紧适度。
3、发力时头似有上领,充分利用上下之争力。
4、发力瞬间要注意后脚掌下踩前蹬,充分利用蹬地的反作用力去催动整体。
5、身体发力部位在接触被发之目标时,设想如碰在烧红的热铁上,要求一触即发,一发即止,保证发与收的速度,根据力学原理:在作用力距离不变的情况下,作用与作用力时间的平方成反比,也就是说作用力时间增加一倍,作用力反而要减少二倍,故速度就是力量,发力时一定要迅猛极速,但又不失均整,连续。
5、发力时要结合试声,运用声波的振荡,弥补发力之细微不足。
意拳发力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打,指在最近的距离和极短的时间里迅疾而集中的把全部力量发放到对方身体某一部分,接触的面积越小,其特点是透力越强大,催动对方重心力小,表现为对方位移情况不明显,但承受的打击力很大;二是发,指在打击过程中,接触对方肢体时加大了动作的幅度,延长了工作距离和时间,增大了与对方身体接触的面积,其特点是催动对方重心力大,而伤害力小,表现为对方肢体位移情况明显增大,而承受的打击力却相对减少。
初习发力可先从定步发力开始,包括定步向前向后下及左右的发力,熟练后可结合步法进行不同方向的活步发力,有了相当基础后可进行高级阶段的随相随势发力,即自身发力点不固定,"周身无处不弹簧",碰哪儿哪儿都能发力,所发之力能快能慢,经过的路线能长能短,动作能大能小,体位能正能斜,即在不同情况下都能发出整体力,并结合"遇敌犹如火烧身"之精神状态,全力以赴。但这还不能说完全掌握了意拳发力技术,最关键之处是要通过推手、散手等实战检验,不断的在实践中总结、提高自己的发力技术。

[ 本帖最后由 Ling_Nyi 于 20-5-2006 07:54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4-12-2024 10:38 AM , Processed in 0.141736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