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3|回复: 0
|
寻找《阿赖耶识》之路(二)
[复制链接]
|
|
上一回说到如何证明每个人都有《阿赖耶识》,其实还是非常肤浅的举例,以我非常浅薄的道行,也只能尽力而为。
刚好有个人留言问我,为什么不修《涅槃》,要去寻找这个《阿赖耶识》进入轮回的罪非祸首。我当场为问道一头雾水,心想,找不到这个《阿赖耶识》还可以涅槃吗?可能这位仁兄是来找我开玩笑的,也可能大家接触的佛理有出入吧,于是我又去找了资料,发现有些教派不是这么注重《阿赖耶识》的,就譬如有些派系只有七识,有些有八识,更有些有九识或更多。
这里我想注明一下,我接触的佛理,《阿赖耶识》就是第八识,如果修为超过这个第八识,就是佛的境界了。顺带解释一下,菩萨,阿罗汉都是还有《阿赖耶识》的,所以他们都还没有成佛。之所以菩萨说,人人都是菩萨,是因为人人都有这个《阿赖耶识》,只不过菩萨少一点,普通人多一点被影响罢了。阿罗汉和菩萨当然也涅槃了,但是不是究竟涅槃?
这里用俗语解释,阿罗汉是这一世人已经涅槃,可以选择不堕落轮回,但是不可以自由轮回,菩萨是这一世人至多世为人都已经涅槃,可以选择自由轮回。
这一说,又好像在贬低阿罗汉,提高菩萨了,其实一点都没有,只不过两者的修行方式不一样罢了,一个是入世,一个是出世,两者都是通过自力,外力的方式来继续转化他们的《阿赖耶识》罢了。只不过普通人接触到菩萨的机会比较多,所以偏向菩萨。
言归正传,继续我们寻找《阿赖耶识》之路,我发现许多佛经被翻译成汉语过后,往往其原意被很多人扭曲,没有办法,这是文言文的短板,尤其是没有对着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偏差,奈何,这也是历史的结局,很多古佛经现在也只保留了汉语版本,已经无从对应了,现在修佛的人要学会接受现实,再从现实出发,接受不完美的经书,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也许这也是冥冥中一早的最好安排。正如我之前说的,想要涅槃,寻找自己原本已经有了的《阿赖耶识》比什么道听途说来的实际,至少,有没有,是不是,自己亲身体验过的东西自己知道,好比别人天花乱坠说一万遍。
涅槃等于死?有些人是这样认为的,尤其是门外汉。但是涅槃其实离死亡也不远了,因为人的一生只不过是一瞬间。除了寻找《阿赖耶识》来达到涅槃这个方法以外,还有其它方法吗?当然是有的,而且还不止一种,所以涅槃是还有许多法门的,只不过,透过自身的《阿赖耶识》来达到涅槃,本人觉得不会给自身带入更多复杂的因果罢了,坏处是这个方法非常困难,不是一般大众可以接受的方法之一。为什么涅槃经量不要带太多因果?因为涅槃也分很多层次,从普通涅槃到究竟涅槃,真的不是同一个维度的,尤其是这个没有佛降世的年代。就算菩萨,也要付出很多很多,无限多,最后才可能达到究竟涅槃,就不要说普通人了。
不入轮回也不代表长生,就算菩萨,阿罗汉境界一旦守不住,也会掉落轮回。现在很多修佛的人,动不动就说涅槃,今天给你涅槃,明天你守不住,一样轮回。很多人羡慕菩萨,羡慕阿罗汉,要知道他们面对的问题不是普通人一个维度的,菩萨,阿罗汉有苦自己知罢了,修佛是个不归路,是个逆流而上的大河,是一种逆天的修行,成佛是修佛人唯一的终点,唯一的选择。
主流的佛理,认为人天生有很多识,这里我就以八识来解说好了,路过的也不要再加什么其它识了,我当然知道现在科学观认为人类不止这些,当然如果修行到了,你们也可以另辟道路,弯道超车。
先注明,我的观点很多可能和现今解释有很大出入,如果觉得被打扰了,现在就可以离开了。
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每个人如果不是残缺,天生就有,这五个主要接受身外资讯的感觉主要功能是为了给《识》意识传达信息。
很多人认为识也是一种《觉》,但是我更加偏向《识》应该和前面五觉分开。《识》是可以结合前面五个《觉》的资讯,然后做出反应的,可以说是大脑,也可以形容为心。这个《识》决定了我们的喜怒哀乐,喜怒哀乐又决定了我们的一切行为,选择,我们的选择又决定了我们的因果,是一环扣一环的。
古人为什么会觉得人类是用心思考的,是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心跳的频率快慢,大小来感知我们的情绪,这不需要什么脑电波检测器,不需要每天带着心跳仪,血压仪,只有人们自己可以感受到心跳的回馈,那么就不需要每天带着全部仪器来修行了,这就是古人的智慧。所以我们修行,大可依照古人的方法修行。
内观,外观。外观是通过五感给与《识》的反馈,什么是内观?是不是眼睛反向看自己身体?耳朵反过来听自己身体?当然不是。。因为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如果单单靠想象是很难形容出来的,但是我们可以从五感如何进入这个《识》入手,前者是通过五感感应身外事物,那么后者必然会依靠某些感知来感应身内事物了。那么这个普通人难以了解的感知又是什么呢?我认为是《阿赖耶识》,很多人说《阿赖耶识》是轮回的祸端,因为他不灭,轮回也不灭,有人说他是一颗种子,有人说他是个超级硬盘《阿赖耶识》保存了我们这一世,上一世,无数世的记忆,无论是好的坏的,善的恶的,他都好像一个黑洞一般,照单全收。
我们现在五感和识,无时无刻的给《阿赖耶识》提供养分,无聊以前,现在,未来,从来没有停止过。《阿赖耶识》可以说是每个人的百科全书,如果你已经经历了一万世,那么你的《阿赖耶识》就有一万世的记录,是不是细思极恐?
内观说白了就是索取《阿赖耶识》的内容,之前第一篇我提到,危机时刻,救自己的往往是自己,是自己无意中接收了来自《阿赖耶识》的信息,所以突然间真个人就变成超人,变成天才,有没有想过,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是超人,可以是天才,只不过未能提起自己的信息库罢了。
很多科学家,发明家,数学家,都是有这个能力的,只不过不明显,有些觉得自己做梦发现的,有些觉得是宇宙信息,其实不然,都是自己的信息库作祟罢了。
讲了前面六感和第八感,第七感呢?我认为这个第七感可有可无,可以不存在,也可能存在。不存在是因为它没有感知,存在是因为它是链接《阿赖耶识》和《识》的桥梁,也可以称作导体。我们修行的人为什么要入定,要修心,要戒律,出世,入世,通通都是为了打开这个第七识,如果说普通人的第七感是荒废的古道,菩萨的就是康庄大道,高速公路。我们修行就是为了一遍又一遍的把这个已经荒废的古道,一步一脚印的走成康庄大道,路就在脚下,越走越平坦。
《第六感》这个是现代词,我拿来举些例子。有些人天生《第六感》很强,但是时灵时不灵。有些人经过静修也可以提升《第六感》。有些得道高僧甚至可以《预测结果》。其实这所谓《第六感》只不过是初探《阿赖耶识》的一些皮毛罢了。所以说,学佛路上最多小心眼,最多妒忌心,最多妄语,因为很多修佛多年的人往往比不上一个有慧根的初学者,如果说这样福报,业力,不如说这个人的《阿赖耶识》比普通人强很多,也经历了很多。
最后做个总结,五感传输信息到《识》是外观。阿赖耶识传输信息到《识》是内观。第七感是《识》与《阿赖耶识》的桥梁。
今天就分享到这里。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