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kfcc 于 18-7-2024 07:37 AM 编辑
堅持个案的数据就像傻子一样 !
还是一句, 你无法驳的事实 : -
古人平均寿命只有60, 现代人平均寿命73 ! 大数据说明一切, 谁更会養生一目了然
三、釋題: 賢人爭罪,愚人爭理。 聰明的人,總是反思,自己有沒有罪,所以能夠,在內求中,淨化心靈。(舜曰: 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愚蠢的人總是從外部找事情的真相,所以讓是非名利玷污了靈魂。 賢人爭罪,改過成聖,轉迷為悟,轉苦為樂。君子患無道,而不患清貧;
愚人爭理,昧心強求,福轉為禍,樂變為苦。縱然瓔珞滿身,亦難逃愚痴之果。 “賢者爭罪,愚者爭理”是說真正賢能的人善於檢討自己的言行,而只有愚昧的人才會一味地爭執道理,求得一時的勝利。世間爭議大都每個人,只是從自己的角度來看、來作判斷所引起的,如盲人摸象,各執己見。莊子秋水篇曰:“夏蟲不可語冰,井蛙不可言海”。『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詳見本園地,”莊子秋水篇第十七 解說”一文。) 每個人的修養和心境不同,信仰和追求也有所差異。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只有愚者才會爭執於一己之見,盲目地追求,希望別人,認同自己的看法,而不會依據具體情況,作出正確的分析與判斷,最終引起爭執,鬧得不歡而散。對智者來說,就算了知道理所在,也會依據所處環境,所面對的人事,來做出不同的反應,檢討自己,做出適當的讓步,贏得他人的讚賞。 賢者不會逞一時之強,挑起爭論,而是以豁達的胸懷,容納別人的過錯 (觀點),反而從自己身上尋求不足之處。所以,賢者爭罪,體現的是海納百川的廣闊胸襟,與嚴己寬人的至善至仁。賢者的智慧在於,能明白天地萬物之真理。正如宇宙的運行一樣。人們的曲解,不可能改變真理存在的本質,就像時間的流逝,不會因鐘錶的停止運轉而停息。對錯與否,不會因為個人的評論,而改變本來的面目,於是,賢者不必與人爭論,理自在心中。 相反,愚昧之人總是過度的追求功名利祿,給自己套上美麗的外衣,卻不曾認識到自己的意識,是否是錯誤的。如果根腐爛了,樹枝也會乾枯。如果勝利是基於錯誤的觀點上,那就沒有任何意義,不過是讓虛榮心,逐步腐蝕自己罷了。背著名利的軀殼,只能徒增煩惱,擾亂心智,使人喪失判斷,與真理漸行漸遠。 生活在當下社會中,不知有多少人,披著美麗的外衣,卻總喜歡把錯誤,歸咎於他人,總是擅於推脫職責。卻不曾反省自身過錯,從完善自身做起。因此,每個人都應該時時每刻刻,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與法律的規範,少一些爭論與偏見,讓心靈多一片淨土。 賢者明淨於心,喜淡泊,不為名利所累,而愚者追名逐利,好高遠,只欲揚名千古;賢者先贊同,而愚者先否定;賢者罪己,而愚者罪人;賢者修心,而愚者貪功。於是,賢人爭罪,愚人爭理,賢者賢其賢,而愚者昧其愚。 四、孔門《三季人》寓言 曾經以為每一件事件都需要說得清清楚楚,這樣才能稱得上正直清明。後來漸漸地知道,其實很多事情發生在一個特定的情形下,是無法在當時說得清楚的; 如果一定要想說清楚本身就是一個妄想。 據說是與孔子的某位弟子的傳說有關:相傳孔子的這位弟子,平日裡最喜歡與人爭論,一天他去拜訪孔聖人的時候,在聖人家門口遇見一個穿著綠色衣褲的小童,小童攔住他問道:聽說你的老師是孔聖人,那麼你的學問應該挺好的,我現在想請教你,一年有幾個季節?回答出來了,我給你磕頭,回答錯了,你給我磕! 弟子想了一下說:四季。童子說:錯了,三季!弟子就奇怪了:明明是四季,怎麼到你這就三季了?正當兩人爭論不休之時,孔子出來了,然後童子對聖人說:聖人,你來評評理!一年到底有幾季!聖人打量了一下童子:三季。童子高興的要弟子磕頭,然後走了。 弟子不解,遂問師傅:師傅,您教我們的時候都說是四季,為何今日卻說三季呢?聖人回答說:你不見那童子不是人嗎,它是一隻蚱蜢變的,蚱蜢一年中只活春、夏、秋,它那裡知道冬這個季節呢,你與它爭論是沒有結果的。弟子這才恍然大悟,叩拜師傅的教誨。 这个故事的意思是说我们不必与他人争执,每个人的境界不同,都有自己看待事物的立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理。如果能够理解一个故事的意思,想必就容易理解为何会有“贤人争罪,愚人争理”。
贤人内求心境,故而能够在内求中净化心灵。愚人外求事相,故而任是非名利玷污灵魂;争罪的人,心境越来越平和宁静;争理的人,心情越来越郁闷烦躁;久而久之,争理的人心烦气躁,从心生病。而争罪的人,心境清宁,身心愉悦。
“贤人之贤,乃是明白天地之真理,宇宙之真相,知道“善恶有报如影随行”,明白“天地有司过之神”,不敢欺暗室无人。闻过而欣,欣则乐于改过,淡泊名利则不为名利所累,明白事实真相不因一人、一时不明而消亡。明白即使受不白之冤,必有己过在先,当下坦然喜乐接受。而愚人之愚,多为心中无量,为名利所累,如“三季人”本是自己有无知之处,却偏偏喜与人论高下,颠倒事实,正所谓“任己见昧理真”。
如果遇到“三季人”和“争理之人”,贤者实在是应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总是自己心不清宁才会遭遇这样的情景考验。应当如何面对呢?末学以为“忍”为当下第一功夫,《弟子规》说莫揭人短,不道人恶。唯有当下忍了,从内心里感恩忘怨,真正做到“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接下来“退”为转境的第二要点,俗语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孟母三迁,为换境教子。君子贤者应当常亲近大德,效仿亲善师友,见贤思齐,《弟子规》云“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贤人争罪,改过成圣,转迷为悟,转苦为乐。君子患无道,而不患清贫;愚人争理,昧心强求,福转为祸,乐变为苦。纵然璎珞满身,亦难逃愚痴之果。是求清净智慧,还是要名利衣冠?各有其志,无从勉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