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dalap

航天科技不斷突破 美媒:中國不再居次要位子,將成太空超級大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5-12-2022 06: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6-12-2022 11: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神舟十四号寒夜著陆 3太空人:回家踏实温暖
2022年12月5日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周日返回舱在东风著陆场成功著陆,图为太空人陈冬顺利出舱。( 新华社)
(北京5日讯)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完成全部既定任务,周日(4日)乘坐神舟太空船返回东风著陆场。神州十四号更首次带回活体细胞样本,对人类长驻太空适应状态有研究帮助。

周日晚上8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太空船返回舱在东风著陆场成功著陆,现场医护人员确认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身体状态良好,安全顺利出舱,神舟14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东风著陆场的气温当时是摄氏零下14度。

太空人刘洋表示:“难忘天上宫阙,更念祖国家园,回到祖国的怀抱,很踏实、很安心。”另一名太空人蔡旭哲则说:“星河灿烂,一览无馀,希望有朝一日重返太空家园。”

陈冬在轨驻留超200天

陈冬、刘洋、蔡旭哲3人均为“75后”,全部为中国第二批太空人,亦是中国载人飞行任务以来平均年龄最年轻的乘组。其中,陈冬参加过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刘洋参加过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蔡旭哲是首次飞行。这还是中国载人航天飞行乘组第一次全部由第二批太空人组成。

ADVERTISEMENT


陈冬也是中国首个在轨驻留时间超过200天的太空人。


11月30日7时33分,神舟15号3名太空人费俊龙、邓清明、张陆顺利进驻中国太空站,完成与神舟十四号太空人乘组的“太空会师”。12月2日晚,神舟十四、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交接仪式,两个乘组移交了中国太空站的钥匙,神舟十四号太空人乘组完成全部既定任务。

首次带回活体细胞样本

据港媒报导,神舟十四号乘组在返回地球的同时,还携带一批医学科学实验样本返回地球,包括体液和细胞学样本,一共包含5大类、80多个实验样本,这些样本将为研究人类长期太空生活提供重要依据。

ADVERTISEMENT


中国太空人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李莹辉表示,依托梦天实验舱搭载的低温储存设备,太空人首次进行了活体细胞的保存和在轨实验,这些样本跟随太空人一同返回,科研人员可以看细胞整个从起飞到返回全过程,细胞对环境的适应状态,对航天医学研究,以及对于人类认识自身、对环境响应等都有重要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12-2022 03: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家是在为民族复兴奋斗, 不比一些反中无脑曱甴,专门做 拖后腿,丢架都不自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12-2022 01: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神舟十四號帶回科學實驗樣品 太空種稻吸睛

神舟十四號飛船返回艙4日晚間著陸大陸內蒙古的東風著陸場,太空站第三批科學實驗樣品5日凌晨返回北京,運抵中科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其中裝載水稻和擬南芥的實驗樣品,是在經歷120天的太空培育生長,完成了從種子到種子的發育全過程,國際上首次在軌獲得的水稻種子。


央視新聞報導,從中國科學院獲悉,隨神舟十四號飛船返回艙下行的載人空間站第三批空間科學實驗樣品4日在著陸場交付空間應用系統,5日凌晨返回北京,順利運抵中科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空間應用系統總體與相關實驗人員檢查實驗樣品的基本狀態,確認返回樣品完好後,順利交接相關實驗科學家。

報導指出,返回的樣品包括3個生物樣品冷包和1個無容器樣品袋,其中3個生物樣品冷包裝載的是水稻和擬南芥的實驗樣品,無容器樣品袋中為4盒無容器材料實驗樣品。其中,水稻和擬南芥種子經歷了120天的太空培育生長,完成了從種子到種子的發育全過程,是國際上首次在軌獲得水稻種子。

目前,返回水稻和擬南芥樣品一部分已做固定處理,水稻種子將帶回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實驗室繼續培養。科學家將對返回樣品進行分子生物學、細胞學和代謝等相關分析,通過檢測及分析研究,解析太空微重力對於擬南芥和水稻作用的規律和分子基礎,為進一步創製適應太空環境的作物,和開發利用太空微重力環境資源提供理論依據。

同時返回的還有4盒無容器材料實驗樣品。報導指出,無容器材料實驗櫃是大陸首個、國際上第二台在軌成功運行的同類實驗設施,到目前為止已實現在軌穩定運行590多天,順利完成了7盒材料樣品在軌實驗,成功加熱樣品73顆。後續科學家將繼續加快開展新型金屬合金深過冷凝固過程研究和熱物性參數測量,以獲得地面高性能製備工藝關鍵條件,指導地面新材料製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12-2022 06: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箭14星!新型火箭成功完成中国首次海上热发射


《环球时报》记者9日从火箭院了解到,作为迄今我国以固体动力为主芯级起飞量级最重、运载能力最大、发射场适应能力最强的固体运载火箭。捷龙三号运载火箭采用四级固体发动机串联布局,总长约31米,箭体最大直径2.65米,最小直径2米,总质量约140吨。火箭的一级发动机由航天科技集团四院研制,装药量达71吨,推力达到200吨。该型发动机也是目前国内装药量最多、推力最大的高性能纤维缠绕复合材料壳体整体式固体发动机。

火箭院捷龙三号火箭总设计师管洪仁介绍称,捷龙三号火箭具有运载能力强、整流罩包络空间大、发射方式多样化、发射效率高等特点,在研制过程中填补了中国航天多项空白。捷龙三号火箭在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1.5吨,具有满足主流中小卫星组网发射的运载能力。

该型火箭拥有直径3.35米和2.9米两种构型整流罩,能够与多种星箭接口适配,满足多种卫星安装要求。为完成此次“一箭14星”任务,研制队伍采用了直径3.35米整流罩,相比于同规模固体运载火箭可以给卫星更舒适的空间。此外,捷龙三号没有复杂的测发设备,只用一台笔记本电脑、一个鼠标。随着发射口令下达,鼠标轻轻一点,捷龙三号火箭便从海上冲天而起。

此次发射任务也是中国首次在海上实施运载火箭热发射。海上发射航落区安全性好,发射轨道灵活,发射效率高的优势此前已通过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的成熟应用得到检验。相较于之前的固体运载火箭采用陆上冷、热发射、海上冷发射的方式,捷龙三号火箭首次采用了海上热发射技术,实现了海上冷发射到海上热发射的跨越。

冷热的区别在于点火的一瞬间。冷发射是利用弹射器把火箭弹射到高空再点火,它的优点是尽最大可能保护发射平台,但是发射能力有限,热发射则是发动机点火后直接将火箭推出发射架。由于箭体规模增大,捷龙三号火箭创新性地采用了框式导向海上热发射方案,攻克了待发稳定性、离架安全性、燃气流排导和热防护设计等技术难题,在确保发射安全性前提下,有效缩短发射流程、降低发射成本。

这也意味着捷龙三号火箭将不受发射时间空间限制,可以同时适应海上、陆地两种发射任务,并将逐步实现由一次出海一次发射到一次出海多次发射的能力提升。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未来,火箭研制队伍将持续开展捷龙三号火箭的优化升级工作,比如结构减重以提升运载能力、更换液体上面级以提高发射适应性、采用新型500吨级固体发动机研制捷龙四号火箭,该型火箭能将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提升到2.5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12-2022 06: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5-1-2023 06: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航天育种,中国沙棘飞向太空:好沙棘宇航人真正实现“宇航”育种

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搭载项目中的2000粒中国沙棘实验材料由内蒙古宇航人公司精选提供。此次空间搭载实验或将带来突破性科学进展,同时这也是宇航人公司向航天育种靠近的一次跨越性尝试。

经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的统一组织后,再由航天育种产业创新联盟精选征集,裁定选取宇航人公司优质沙棘原料后向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申请。

沙棘原料本身便具有相当丰富的营养元素,据测定,其果实中含有多种维生素、脂肪酸、微量元素、沙棘黄酮、氨基酸等400余种生物活性物质。同时,沙棘生存于沙漠等极端环境下,经由长期恶劣多变的自然条件影响下,沙棘显示出其极强的生态适应性。

不论从生物适应性层面与营养价值层面来看,沙棘都是非常适宜于参与此次航天搭载育种实验的植物之一。

此次选取参加了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组织的专家评审、遴选,后根据专家评审意见经由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审核批准后确认实施。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顺利升空,标志着此次航天育种的正式开启。这将不仅仅为航空航天领域科技带来严谨可靠的研究数据,同时也将为宇航人沙棘产业带来卓越深远的意义。

沙棘种子通过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在太空失重环境和空间辐射环境下进行基因突变。当沙棘种子返回地球后,宇航人的沙棘育苗种植专家团队将对这2000粒沙棘种子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在不同的地域环境进行培育,筛选,对重组后的沙棘种子在耐寒、挂果率、营养成分含量、活性物质含量、抗病虫害、固氮、防风固沙等方面的表达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同时,专家组也将对沙棘新种质基因的表达特点、稳定性、有益成分及脂肪酸组成进行鉴定,对其生理特性和农艺性状进行田间分析,对新种质的利用价值做出总体评估。

宇航人公司始终坚守本心,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沙棘资源,集中发展延长产业链,努力创新产品设计生产,跟随时代脚步坚定不移发展沙棘产业,为当地经济建设注入发展活力。并扩大沙棘种植片域,推动荒漠化治理,防风固沙成效卓越。

宇航人公司凭借不朽初心,将深入实施、全面发展、经济带动刻入生产理念,全力打造沙棘行业的标志性品牌:好沙棘 宇航人。此次航天育种将带来的科技成效不容小觑,或将推动沙棘产业再上新台阶,地方经济发展迈入新征程,值得期待。




Interesti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2-2023 05: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勇攀科技高峰 建设航天强国


  2月9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实现首次“太空漫步”。1月21日,神舟十五号乘组3名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通过视频向祖国和人民送上新春祝福,这是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后迎来的第一个春节。2021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入轨,用时不到两年,我国完成了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为基本构型的空间站组装建造,建起一座国家级太空实验室。

  2022年中秋节前夕,我国科学家宣布首次在月球上发现新矿物,并命名为“嫦娥石”。这是人类在月球上发现的第六种新矿物,中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在月球发现新矿物的国家。这样的重大成果正来自嫦娥五号取回的月壤。

  行驶1921米!遥远的火星,天问一号环绕器正在进行环火星探测,“祝融号”火星车已累计行驶1921米,完成既定科学探测任务,获取原始科学探测数据约1600GB。

  …………

  这些逐梦太空的不凡成就,见证着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奋进足迹。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在2016年4月24日首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勇攀科技高峰,谱写中国航天事业新篇章”“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航天重大工程圆满实施,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实现航天技术由“跟跑”向“并跑”“领跑”发展,我国从航天大国加快向航天强国迈进。

  中国航天从地月系走向行星际,探索太空的范围更深更广

  “嫦娥”探月,开启月球探测新篇章。嫦娥三号成功着陆月球,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首次月背着陆探测,嫦娥五号带回1731克月壤……随着嫦娥五号采样返回,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圆满完成。如今,在38万公里外的月球,嫦娥三号着陆器仍在工作,刷新着人类探测器月表工作时长的新纪录;在月球背面,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月面工作超过1480天;在科研一线,嫦娥五号带回的“最年轻”月壤,不断产出新成果……

  “祝融”探火,遥远火星镌刻中国印记。2021年5月15日,在经历了长达近7个月的“奔火”之旅、3个月的“环火”探测之后,天问一号“登火”成功,稳稳降落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天问一号通过一次任务,完成火星环绕、着陆、巡视三大目标,使我国在行星探测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火星探测迈出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以火星探索为起点,我国在深空探索领域确定了下一个方向。

  “羲和”逐日,太阳探测“三步走”计划稳步推进。2021年10月14日,我国成功发射太阳探测科学技术实验卫星“羲和号”,正式迈入空间探日时代。对于太阳探测计划的后续发展,中国航天设计了分步实施的“三步走”计划,为太阳探测贡献中国方案。2022年10月9日,我国成功发射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卫星,以“一磁两暴”为科学目标对太阳开展观测。

  中国载人航天迈入新阶段,中国人有了自己的空间站

  国家太空实验室“矗立”浩瀚太空,航天员驻留太空时间提高到半年,航天器太空交会对接时间缩短、航天员太空出舱活动频率加大……我国载人航天不断刷新纪录,中国空间站从规划一步步变为现实,成为“太空中最闪亮的星”。

  2021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升空,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神舟十三号任务率先创下了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半年的新纪录。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陈冬成为中国首个在轨驻留时间超过200天的航天员。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刘洋在出舱时感叹:“每前进的一小步,都是梦想的一大步,中国空间站永远值得期待!”

  距离地球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三次开讲,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为孩子们上了精彩的太空科普课。充满奇思妙想的太空授课,在亿万青少年的心里撒下科学和梦想的种子。

  从2021年4月天和核心舱发射到神舟十四号返回,中国载人航天在20个月内密集实施11次发射,4个飞行乘组12名航天员接续在轨驻留,航天员乘组首次完成在轨轮换,突破掌握了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空间站组装建造等8项关键技术,如期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太空筑梦”的稳扎稳打、连战连捷,在探索浩瀚宇宙的新征程上跑出了中国航天的“加速度”。

  中国航天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勇攀航天科技高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航天坚定道路自信,始终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航天事业发展的战略支撑,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以创新赢得发展先机。

  航天科技自主创新取得重大突破。空间科学研究捷报频传,利用“悟空”“慧眼”等科学卫星以及载人航天与深空探测平台,在暗物质粒子探测、黑洞和天文观测、微重力与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重大科学发现。关键技术攻关密集发力,120吨级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和50吨级氢氧发动机研制成功,为后续运载能力的再次跨越奠定基础。新一代卫星有效载荷关键技术也相继取得突破,空间电推进系统、静止轨道毫米波/亚毫米波探测仪等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运载火箭能力有多大,太空探索舞台就有多大。从大型火箭长征五号的研制成功,到长征十一号首次成功实施海上发射;从长征八号的首飞,到长征七号甲的成功发射;从“一箭22星”的纪录,到越来越高频次的航天发射……10年来,我国运载火箭升级换代,进入空间的能力显著增强。

  在轨运行应用卫星数量超过600颗,航天科技惠及民生的范围越来越广。北斗导航星耀全球,为超4万艘海洋渔船提供定位和短报文通信服务;“高分天眼”形成全天时全天候对地观测能力;风云卫星提供天气预报精准服务;通信卫星累计为国内1.4亿户家庭提供直播卫星电视服务……据统计,已有超过2000项航天技术成果实现转化,助力百姓美好生活。

  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表示:“中国航天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勇攀科技高峰,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面向未来,中国航天正在不断刷新中国高度。新一代载人火箭、新一代载人飞船进入研制阶段。探月工程四期正式立项,“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任务都已规划,未来将继续实施行星探测工程,开展小行星探测取样、火星采样返回、木星系探测等重大工程任务和关键技术攻关。

  星空浩瀚,探索无垠。奋进新时代,中国航天开启全面建设航天强国新征程,必将在太空中书写更多新传奇,实现更加恢弘壮丽的航天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4-4-2023 04: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國公布火星全球影像圖 將為火星探測提供基礎底圖

4月24日「中國航天日」,中國國家航天局和中國科學院聯合發布中國首次火星探測火星全球影像圖。根據中國國家航天局官網發布的新聞稿,本次發布的影像圖為彩色,按製圖標準分別製作了火星東西半球正射投影圖、羅賓森投影(Robinson projection)圖和麥卡托投影(Mercator projection)加方位投影圖,將為開展火星探測工程和火星科學研究提供品質更好的基礎底圖。

中國公布火星全球影像圖。此為羅賓森投影圖。(取材自中國國家航天局網站)
新聞稿稱,中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任務環繞器中分辨率相機,於2021年11月至2022年7月歷時八個月,實施了284軌次遙感成像,對火星表面實現了全球覆蓋。地面應用系統對獲取的1萬4,757幅影像數據,進行處理後得到火星全球彩色影像圖。

中國公布火星全球影像圖。此為麥卡托投影加方位投影圖。(取材自中國國家航天局網站)
中國科學研究團隊通過火星高分影像,識別了著陸點附近大量的地理實體,國際天文聯合會根據相關規則,將其中22個地理實體,以中國人口數小於10萬的歷史文化名村、名鎮加以命名,「將中國標識永久刻印在火星大地」。

中國公布火星全球影像圖。此為火星地理命名圖。(取材自中國國家航天局網站)
「天問一號」探測器於2020年7月23日成功發射,經歷202天飛行,成功進入環火軌道。2021年5月15日,著陸巡視器降落在目標著陸點, 「祝融號」火星車開展巡視探測。

至2021年8月15日,火星車完成90個火星日的既定探測任務後,繼續實施拓展任務,已累計巡視探測358個火星日,行駛1,921公尺,目前仍處於休眠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5-2023 04: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建月球基地的玻璃有了?陸科學家月壤最新發現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Facebook[/url]







月球上也有玻璃!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7日表示,通過對嫦娥五號月壤樣品開展系統的物質科學研究,科研人員發現了多種類型、不同起源的月球玻璃物質。更重要的是,還在嫦娥五號月壤中首次發現天然玻璃纖維。相關研究成果線上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



根據大陸《科技日報》引述中科院物理所副研究員沈來權說,這些天然的玻璃纖維證明,月壤具有良好的玻璃形成能力和優異的加工成型特性,肯定了在月球表面就地取材利用月壤加工生產玻璃建材的可行性,將為未來月球基地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玻璃不僅是重要的人造材料,而且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天然物質。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白海洋表示,許多月球上的玻璃可以穩定地存在億萬年,且是探索月球奧秘的重要材料,不僅保存了古老的月球物質,還記錄著其形成時的環境資訊,「嫦娥五號月壤樣品為揭示月球起源與演化、認識月球表面和空間環境、促進月球資源原位利用等提供了絕佳機遇,也為地外玻璃物質研究提供了寶貴樣本。」
此次,研究人員綜合分析嫦娥五號月壤樣品中玻璃物質的形態、成分、微觀結構和形成機制。發現月球表面存在著固、液、氣多種轉變路徑的玻璃起源。其中月球表面頻繁遭受的隕石及微隕石撞擊導致的礦物熔化和快速冷卻,產生了各種形態的玻璃物質,包括球狀、橢球狀、啞鈴狀等旋轉形狀的玻璃珠,氣孔構造的膠結質,流體形態的濺射物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5-2023 12: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站迎来新阶段首艘天舟


-2023-05/1108:38

1

[url=][/url]




北京时间 5 月 10 日 21 时 22 分,天舟六号货运飞船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
在火箭组装测试厂房内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
本报赴文昌特派记者    樊  巍
编者的话:5月10日晚,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首发航天器——天舟六号货运飞船,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这艘有着多重“特殊身份”的货运飞船,不仅承担着中国空间站的物资保障、在轨支持和空间科学实(试)验的任务,更是2023年我国正式开启载人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旗舰船”,此次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影响重大,意义深远。
空间站任务发射:长七成功率100%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作为中国空间站货运飞船专属运载火箭,长征七号6次成功将天舟货运飞船送上太空,创下中国空间站任务发射成功率100%的战绩。长七火箭入轨精度是现役运载火箭中最高的,偏差仅在秒级。该型火箭在发射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的任务中还实现了世界最快太空快递“签收”纪录,发射后约两小时就与中国空间站完成交会对接。而在此次任务中,长七火箭采用零窗口发射技术,按照运载火箭入轨精度参数,最晚可将窗口拓展至推迟120秒发射。
在取得连续成功的同时,火箭研制队伍也在持续优化火箭设计和发射场测发流程。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火箭院”)长七火箭动力系统副主任设计师周宏9日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在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首战任务中,长七火箭的研制队伍对火箭发动机等产品进行了可靠性提升改进,进一步消除薄弱环节。本次任务中,长七火箭采用了二级发动机结构增强方案,对故障状态的任务适应性进行提升。本次任务的飞行可靠性评估值达到了0.9871。
此外,此次任务中,长七火箭还进一步缩短了发射场测发时间,目前长七火箭发射场工作流程所需时间已从首飞时的38天缩短至25天。火箭院长七火箭总体副主任设计师郭金刚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如果说7年前相比于国际先进水平,长七火箭还有差距,现在长七火箭的发射场工作流程已十分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这不是终点,我们还要实现从追赶到并行再到赶超。”
据了解,目前长七火箭主要承担天舟货运飞船发射任务,是搭建“天地运输走廊”的“货运专列”,以每年1-2次的发射频率为我国空间站正常运转提供物资保障。后续长七火箭在满足空间站货运任务的同时,还将搭载远征上面级实现太阳同步轨道9.5吨的运载能力,积极拓展中低轨卫星发射市场。
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来临,智慧火箭也吸引了航天界更多目光。火箭院长七火箭总体主任设计师邵业涛9日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火箭以精准入轨为终极目标,如今我们多是通过提高火箭可靠性的方式来提高发射成功率,但火箭发射具有高风险的特点,往往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异常状况决定任务成败。智慧火箭能实现在通常意义的致命性故障情况下进行智能纠错。”邵业涛表示,火箭院长七型号队伍正围绕智慧火箭领域开展故障诊断、任务重规划等技术研究,目前原理样机已经研制完成,在后续任务中将进行飞行验证,推动智慧火箭关键技术工程应用与落地。
《环球时报》记者9日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获悉,今年下半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海南文昌发射场还将执行多次大、中型火箭航天发射任务。后续文昌航天发射场将适应国家航天发展战略需求,重点围绕新一代载人火箭发射工位、重型火箭发射工位等项目搞好拓展建设,同步开展配套软硬实力体系建设,向着世界一流现代化航天发射场的建设目标稳步迈进。
货物装载能力:突破7吨
此次成功发射升空的天舟六号货运飞船,是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的第六艘货运飞船。此次任务也是天舟货运飞船与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组成的空间站货物运输系统的第5次应用飞行。相较于空间站全面建造阶段发射的天舟四号和天舟五号,天舟六号创造了多个“首次”。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天舟六号不仅是我国载人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发射的首发航天器,还是我国改进型货运飞船首发船,也是天舟六号到天舟十一号组批生产的首发货运飞船。
作为空间站的地面后勤补给航天器,天舟货运飞船采用型谱化方案,设计了满足不同货物运输需求的全密封货运飞船、半密封货运飞船和全开放货运飞船3种型谱。而从天舟六号开始,技术团队针对后续任务需求,对货运飞船进行了系统升级,如对货物舱进行较大改进,大幅度增强密封舱的货物运输能力等。
《环球时报》记者9日从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获悉,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研制团队将全密封货运飞船拓展为8个贮箱的标准型和4个贮箱的改进型两种状态,可根据空间站补加推进剂上行需求选用。改进型的全密封货运飞船,提高了密封舱货物装载能力,这样给航天员提供的物资可以支撑更长时间,使货运飞船发射频次由此前的1年2次调整为2年3次,提高空间站工程综合效益。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货运飞船系统主管设计师董圣然9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天舟六号货运飞船为改进型全密封4贮箱状态,在天舟五号的基础上,将原本非密封的后锥段更改为密封舱,扩大了密封舱装载空间,提高密封舱货物上行能力。此外还取消了一层贮箱,将原后锥段舱内设备调整至推进舱。改进后,天舟六号的有效装载容积扩大了20%,整船物资装载能力由原来的6.9吨提升到了7.4吨,上行载货比提高至0.53。
携带实(试)验产品:近百件
天舟六号货运飞船携带了航天员生活物资,装载货物200余件,运输物资总重约5.8吨。此前公开报道显示,天舟六号货运飞船携带的物资包括服装、食品、饮用水等,其中新鲜水果的重量约70公斤,是天舟五号携带水果重量的约两倍。这些水果将同时保障正在中国空间站的神舟十五号乘组,以及将要进入中国空间站的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的食用需求。此外,天舟六号还携带了1.75吨的推进剂,其中有700公斤左右要补加给空间站。
《环球时报》记者9日从中科院获悉,本次任务中,空间应用系统通过天舟六号货运飞船上行实(试)验载荷、实验单元及样品、共用支持类设备、实验耗材和备品备件等,共98件产品,总重量约714公斤。
中科院空间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吕从民9日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在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下一步将在问天实验舱生物技术实验柜内,开展空间微重力环境对干细胞谱系分化的影响研究、干细胞3D生长及组织构建研究、蛋白与核酸共起源及密码子起源的分子进化研究、微重力环境对细胞间相互作用和细胞生长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4项科学实验。还将利用梦天实验舱舱外空间辐射生物学暴露实验装置,开展空间辐射损伤评估科学与应用关键技术研究、极端环境微生物对空间暴露环境的耐受性及其机制研究、空间暴露环境下生命分子的光化学行为研究3项科学实验。
未来将在梦天实验舱流体物理实验柜内,开展微重力环状流振荡特征及转捩问题研究、胶体的聚集和相转变的微重力研究、空间三相多液滴迁移行为研究3项科学实验;在梦天实验舱燃烧科学实验柜内,开展微重力半导体纳米材料火焰合成机制研究、微重力下烃类燃料燃烧碳烟形成机理研究、受涡流和声波影响的火焰不稳定性研究3项科学实验。
在空间材料科学领域,将在梦天实验舱高温材料科学实验柜内,开展单晶高温合金的空间生长、氧化物功能晶体生长的界面稳定性与熔体导热性研究、凝固过程中的组分分凝与均匀性研究、钯基/铁基非晶合金深过冷条件下的凝固行为研究4项科学实验。
在空间应用新技术试验领域,下一步将利用问天实验舱元器件与组件舱外通用试验装置开展12项试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5-2023 01: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天舟六号已经成功对接了, 这一次的天舟是二点零版本的了, 比前面五艘有所提升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5-2023 06: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天舟六號與空間站完成交會對接 神十五乘組將進入
兩岸2023-05-11 08:15:00

天舟六號貨運飛船成功對接於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後向端口。(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
【點新聞報道】5月10日晚21時22分,中國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的首發航天器——天舟六號貨運飛船,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天舟六號貨運飛船入軌後順利完成狀態設置,於5月11日5時16分,成功對接於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後向端口。交會對接完成後,天舟六號將轉入組合體飛行段。
後續,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將進入天舟六號貨運飛船,按計劃開展貨物轉運等相關工作。
天舟六號貨運飛船成功對接於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後向端口。(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天舟六號貨運飛船成功對接於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後向端口。(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天舟六號貨運飛船成功對接於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後向端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5-2023 08:33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dalap 发表于 11-5-2023 06:56 PM
天舟六號與空間站完成交會對接 神十五乘組將進入
兩岸2023-05-11 08:15:00


这次送了70公斤的水果上去, 可能有猫山王也说不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5-2023 09: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天舟六号是中国自主研制的货运飞船,有以下特别之处:
1. 实现“货人合一”:天舟六号既可以携带物资和设备向空间站进行补给,也可以搭载航天员进入轨道空间站工作,实现了“货人合一”的目标。
2. 大载荷能力:天舟六号具有较强的运载能力,不仅能够向空间站输出各类货物、包括气体、液体和固体等,还可以承载一定数量的科学实验装置和航天员个人用品。#v光计划#
3. 自主对接技术:天舟六号具有成熟稳定的自主对接技术,可在紧急情况下保障空间站的运行,大大提高了中国空间站的安全和可靠性。
4. 推动航天发展:天舟六号是中国航天发展历程中自主研制的重要成果,与神舟系列飞船、嫦娥探月工程等一起推动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
总之,天舟六号作为中国空间站的重要物资保障设备,具有“货人合一”、“大载荷能力”和“自主对接技术”等特点,对于中国空间站建设和航天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url=]收起d[/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5-2023 02: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陸成功發射第56顆北斗導航衛星 係首顆備分衛星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官微消息,5月17日10時49分,中國大陸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第56顆北斗導航衛星。此次發射是北斗3號工程高密度組網之後,時隔3年的首發任務;是大陸北斗3號工程的首顆備分衛星。


第56顆北斗導航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研製。該衛星屬地球靜止軌道衛星,是大陸北斗3號工程的首顆備分衛星。入軌並完成在軌測試後,將接入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此次發射是北斗3號工程高密度組網之後,時隔3年的首發任務。

該衛星的發射將進一步提升系統服務性能,對推廣北斗系統特色服務、支撐北斗系統規模應用具有重要意義。該衛星實現了對現有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的在軌熱備分,將增強系統的可用性和穩健性,提升系統現有區域短報文通信容量1/3,提高星基增強和精密單點定位服務性能,有助於使用者實現快速高精度定位。

執行此次發射任務的長征3號乙運載火箭由航天科技集團一院抓總研製。屬於「金牌火箭」長征3號甲系列,採用長3甲系列火箭統一構型設計思路。長3甲系列火箭由長3甲、長3乙、長3丙3種大型低溫液體運載火箭組成。



本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473次發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7-5-2023 03: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未来要学习好华语才有机会上天庭玩了。。
上古文明的像字文终于可以考证上古先民的脚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6-2023 02: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刷新一箭多星最高紀錄 陸「力箭一號」成功發射26顆衛星



中國科學院7日宣佈,北京時間當天12時10分,由中科院力學研究所主導、中科宇航公司參與研製的「力箭一號」遙二運載火箭以「一箭26星」方式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將26顆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也刷新了中國一箭多星的最高紀錄。


根據中新網報導,此次「一箭26星」發射任務是大陸當前最大固體運載火箭「力箭一號」的第二次航太飛行,凸顯技術狀態成熟和可靠性不斷提升,將加速大陸商業運載火箭航班化發射步伐。

據了解,「力箭一號」運載火箭起飛重量135噸,起飛推力200噸,總長30公尺,芯級直徑2.65公尺,5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1500公斤。稍早在2022年7月首次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突破6項重大關鍵技術和13項大陸國內首次使用的技術,豐富了大陸固體運載火箭發射能力譜系,為大陸運載火箭領域的技術變革作出重要貢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6-2023 11: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箭41星發射成功 刷新大陸一箭多星最高紀錄

微信公眾號「中國航太科技集團」消息,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15日13時30分,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點火起飛,隨後將吉林一號高分06A星等41顆衛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刷新了中國大陸一箭多星最高紀錄。


此次發射使用的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是由中國航太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抓總研製的常溫液體兩級運載火箭,7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為1.3噸,具備發射不同軌道要求單星、多星的能力。

本次發射的吉林一號高分06A星等41顆衛星由航太科技集團所屬長城公司作為總承包商提供發射服務。長二丁火箭研製隊伍採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透過在有限的整流罩空間內合理布局、選用最優分離方案等,確保41顆衛星安全、準確入軌。

本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476次發射。

中國航太科技集團指出,2022年度,長二丁火箭圓滿完成了15次發射任務,創下了大陸國內單一型號年度發射次數的新紀錄。

長二丁火箭總設計師李建強坦言,41顆衛星,確實是一次不小的挑戰。例如在有限的整流罩空間裡,如何合理布局?有多少「乘客」,就需要多少「座椅」,但「座椅」的重量不容小覷。如果使用傳統的圓盤平台搭載方式,圓盤層數越多,留給衛星的運載能力就越少,所以這種串聯方案被設計人員果斷否決。

至於衛星坐得下,還不能擠。根據衛星靜態安全間隙最小也要在100毫米以上的要求,設計人員歷經多次探索,最終確定使用中心承力桶加錐形支架的搭載方式,在中心承力桶下方的錐形支架上安裝3顆衛星,其餘38顆星則以6層7列的布局安裝在中心承力桶側壁,有效利用整流罩內空間包絡。

至於如何確保41顆衛星的「乘坐體驗」,並安全「下車」?首先,衛星「乘坐」在4米高的中心承力桶上,振動衝擊要在衛星能承受的範圍內。為此,設計人員根據衛星方提供的衛星模型,做了兩輪星箭耦合分析。過程中,對4顆振動回應過大的衛星支座做了優化改進,確保在飛行過程中,衛星是「舒適」的。

其次,還要考慮衛星安全「下車」後的短期分離安全性、長期在軌安全性,設計人員紛紛提出了想法和顧慮:「天女散花」——短期內可以安全分離出去,但長期在軌可能會發生碰撞;「層層姿態機動分離」——分離時間過長,地面測控時間不夠用,後面星分離時會超出有效測控弧段,分離點數據當下難以及時獲取;「層層刹車式分離」——每分一組衛星,火箭都會往後退一步,可以確保分離的安全性,但這對總體分離專業和控制系統的設計提出了更高要求。最終,最後一種方式「競標成功」。同時,此方案這也對操作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勇於接納新事物、新技術,不斷抽絲剝繭般的自我革新。這是李建強給出的答案。創新,從一開始就是長二丁火箭的使命。誕生之初,航太科技集團八院給長二丁火箭的定位是「新技術驗證平台」。消化新技術,意味著要有不斷試錯的勇氣。

「說到底還是靠人,更多的還是靠年輕人。」李建強說道,團隊的骨幹都偏年輕化,大部分的主任設計師都是85後甚至90後。一箭41星的成功探索,再次向世界證明了長二丁火箭的能力。同時,期待的目光也紛紛聚焦。「想要再次實現搭載數量的突破,主要受限於火箭的運載能力。」李建強回應道。

這次41星所使用的是直徑為3.8米的整流罩,但實際上長二丁火箭最大的整流罩直徑為4.2米。更大的空間意味著只要在運載能力之內,假設單個衛星重量下降,就可以坐下更多的「乘客」。經過這一次41星的實際飛行驗證,也讓設計人員對多星的星箭分離安全性有了更大的把握,也想再做點新的嘗試。

如果衛星僅通過適配器由火箭釋放入軌,意味著有多少顆衛星,火箭上就需要配備多少個分離機構,還需要增加設備,確保控制通路、測量通路足夠多。

為了增加搭載數量,國外在入軌的方式上做了很多嘗試,例如可以將衛星裝在軌道轉移部署器上入軌。李建強說:「我們也正在對此類衛星軌道部署器做相關課題研究,這種部署器具有姿態穩定功能、控制功能,還能進行分離資料的測量,可以根據需求選擇在軌一段時間後再進行釋放,極大降低發射成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4-4-2024 07:51 PM , Processed in 0.076411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