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93|回复: 0
|
关于“外来式地方话”
[复制链接]
|
|
关于“外来式地方话”
对说不同汉语方言的人学习与模仿其他方言,如广东人说普通话,别人一听就能听出是“广东普通话”而不是标准普通话,同样,北方人说粤语也是别人一听就能听出“佬崽广州话”,很多北方人在广州住了三四十年,能说一口流利的“广州话”,他能清楚地听懂别人说的广州话,别人也能清楚地听懂他的“广州话”,但是别人同时也能一下子认出这不是正宗的广州话,最主要的一点是因为他说的是没有入声字的“广州话”。
对说不同语言的人学习与模仿其他语言,如蒙古人、新疆人、西藏人说汉语普通话,别人还是一下子能辨别出他们不是汉人。
外国的朋友学习汉语,目前我还没有见过一个象中国人一样的完全听辩不出来的外国朋友,加拿大来的大山是学得最好的一个之一,然而他说的汉语还是没有真正中国人说汉语的那种亲切感,即使只听一小段录音而看不到他本人说话也一样能分辨出来,这是因为他说的是“洋式普通话”。可以想象,我们中国人所说的“中国式英语”在英国人心目中会是怎样。
福建琴江的旗下话是汉语而不是满语,说的确切点就是“满式汉语”,“军话”实际上是一种不太成熟的当地话。一群操不同语言的人来到当地人当中,因为在当地交流的生活实践需要,当地人的语言也就成了唯一全面通行的共同语言,所以,外来的人群就学起了当地人的语言来,“外来式当地话”是学习的一个必然过程。但是,军队、建设兵团是一个庞大的人群,他们的社区结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有自己的特色,当他们的“外来式当地话”演变到能实现当地生活实践的各种需要特别是语言交流需要的时候,这种“外来式当地话”也就丧失了继续向当地话靠拢的强大动力,于是,这种“外来式当地话”就被固定了下来,形成自成一体的一种语言,这就是“军话”。
不单如此,更重要的是要看北京是否保留着一个固定的人群,这个人群是否保持着自己的生活社区、自己的生活特色、自己的文化习俗,更重要的是这群人是否有保留自己特色的意志,以及这个意志有多强,有多大的保卫自己意志的能力等。我们必须坚信是社会实践需要决定语言而不是语言决定社会实践的需要。两三万人可以形成一种“军话”说明了形成一种新的语种不需要太大的社群。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