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625|回复: 22

戒, 为了什么目的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6-2020 08:16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智囊 于 4-6-2020 09:00 PM 编辑

阿難!像這樣,善戒的目的是不後悔,效益是不後悔;不後悔的目的是欣悅,效益是欣悅;欣悅的目的是喜,效益是喜;喜的目的是寧靜,效益是寧靜;寧靜的目的是樂,效益是樂;樂的目的是定,效益是定;定的目的是如實智見,效益是如實智見;如實智見的目的是厭,效益是厭;厭的目的是離貪,效益是離貪;離貪的目的是解脫智見,效益是解脫智見。阿難!像這樣,善戒次第地來到最高。

-增支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9-6-2020 12: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戒是属于比较用力去禁止的途径。百年前有心理学出现后,任何不同的异常行为。我们都去解决那个促成异常行为的源头。例如一个人有性癖好,是要去追溯他童年时遇到的一些遭遇,解决了那个特定心结,问题就解决了。靠戒律去阻压是不行的。2500年前是可以,当时人心是可以这样简单指示,然后他照着做,当时那么简单。
又如一个人酗酒,是因为他很多志愿未达成,造成沮丧感,然后逃避,然后沉溺在混沌的醉感里面,我们要解决的是它的沮丧,令他重新寻找别的意义。只是靠一个指令借酒。是压抑下去,不处理症结。
所以戒是很初步的,类似法律的硬性制止,更重要是找出造成那个破戒的心理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6-2020 04:38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智囊 于 11-8-2020 08:41 PM 编辑
Doraisamy21 发表于 29-6-2020 12:26 PM
戒是属于比较用力去禁止的途径。百年前有心理学出现后,任何不同的异常行为。我们都去解决那个促成异常行为的源头。例如一个人有性癖好,是要去追溯他童年时遇到的一些遭遇,解决了那个特定心结,问题就解决了。靠戒 ...

经也有提到戒的原理,戒的原理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自害害他。

你说的是 Sigmund Freud 的精神分析法,是要找到原因,然后再从这原因上解决问题。这个精神分析法很高深,要问弗洛伊德这个宗师,历史上的案例,有些患者奇怪奇怪的病,强迫症等,他都能用精神分析法治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6-2020 04:40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Doraisamy21 发表于 29-6-2020 12:26 PM
戒是属于比较用力去禁止的途径。百年前有心理学出现后,任何不同的异常行为。我们都去解决那个促成异常行为的源头。例如一个人有性癖好,是要去追溯他童年时遇到的一些遭遇,解决了那个特定心结,问题就解决了。靠戒 ...

有兴趣可以看这个精神心理学宗师的书

弗洛伊德大全集名著译著经典套装(全12册).pdf

上网找可以下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6-2020 04:43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Doraisamy21 发表于 29-6-2020 12:26 PM
戒是属于比较用力去禁止的途径。百年前有心理学出现后,任何不同的异常行为。我们都去解决那个促成异常行为的源头。例如一个人有性癖好,是要去追溯他童年时遇到的一些遭遇,解决了那个特定心结,问题就解决了。靠戒 ...

心理学上还有另外一个学派是不管过去和原因的这是 阿德勒 的派系,你可以参考一下

https://youtu.be/5cZxZCbcOQw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6-2020 09: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oraisamy21 于 30-6-2020 09:35 AM 编辑
智囊 发表于 29-6-2020 04:43 PM
心理学上还有另外一个学派是不管过去和原因的这是 阿德勒 的派系,你可以参考一下

https://youtu.be/5cZxZCbcOQw

不管过去的,就类似佛教、印度教的途径了,就是直接观照,直接neti neti去不认同被观的客体。
这样我试过也是可以,然而有时,对于某些人是压抑(或会变成阴影部分),有些人却可以跨过。这个方向有待深入研究。
这东西就是这样,法无定法,分析派不行就阿德勒,甚至是催眠等等。总之就是试各种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30-6-2020 09: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lz对心理学有点涉猎哦,那么你怎么以心理学角度来看那个比丘自杀的例子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6-2020 09: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20世纪50年代以来,藏传佛教在西方社会广泛传播,作为东方研究心灵的经验性科学与西方心理学逐步深入地展开对话,深刻影响了西方心理学的发展。
首先,藏传佛教对人性的积极态度、对人类意识的深入认识,扩大了西方心理学的研究视野;第二,藏传佛教对自我、意识、情绪等复杂心理过程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第三,藏传佛教推动了佛教冥想的传播,为心理治疗和心理自助提供了一种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技术。
当欧美藏文研究的开创者舒米特(Isaak Jakob Schmidt,1779—1847)将藏文本金刚经译为俄文的时候,心理学还沉睡在哲学母体中。此时,佛教的影响非常有限。虽然诸如康德、叔本华等欧洲著名哲学家都了解并推崇佛教,但是由于缺少直感性的介入,佛教对欧洲文化的影响非常微弱,只能若隐若现地影响着思想家们对自我、生命、实在、自由、幸福等问题的思考。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独立出世。1902年,第一本以“佛教心理学”命名的著作问世。可以说,在心理学问世之后,佛学研究者首先发现了东方佛学与心理学的相关,他们和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对心灵的探索。
随着社会和学术研究的发展,藏传佛教与心理学的对话愈来愈频繁密切。尤其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欧美各国纷纷出现了许多藏传佛教寺庙、修习中心、佛教大学和专门的出版机构,许多大学开始设立藏传佛教研究所,开设藏传佛教心理学课程。反映藏传佛教文化和教义的出版物、歌曲、电影等不断涌现。
概括地说,藏传佛教对心理学的影响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展开。一是藏学研究者对藏文佛教经论的翻译影响了一批心理学家,例如《西藏度亡经》曾经对荣格等人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是西渡的喇嘛们以心理学的术语来阐明、教授和传播藏传佛教的教义和冥想方法,吸引了许多心理学家的注意力,创古仁波切认为,佛教应当以“一种心理学”的方式进入西方社会。
三是越来越多的西方人信仰或学习藏传佛教,成为推动藏传佛教心理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例如利用藏传冥想方法研究人类情绪,填补了心理学对情绪研究的空白。通过这三种方式,藏传佛教深刻地影响着西方心理学的理论和基本假设、基础研究和社会应用,本文将从这三个领域分别阐述藏传佛教对西方心理学的影响。
一、藏传佛教对心理学基本假设和理论的影响
理论假设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其他学科一样,心理学主要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验证、修正一些基本的理论假设。理论心理学是整个心理学大厦的根基,也决定了心理学的走向。西方心理学的理论,主要来自西方哲学对人性、意识、身心关系的认识。藏传佛教则为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首先,藏传佛教对人性的宽容和积极态度,改变了心理学一味的消极面向,促进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自从诞生之时起,心理学就分为两大阵营:学院派心理学在实验室里研究心理的生化反应、反应时、记忆与知觉的基本元素等,由于研究对象过度精细,这类研究远离了人的生活;另一种是诞生于弗洛伊德长椅上的临床心理学,这类心理学从身陷困境的人或心理病态者身上汲取理论和方法,导致对病态心理的过度强调:
西方应用社会科学一直普遍关注着人类行为和情感的消极和问题层面——压抑、焦虑、暴力和自私的基因与生物化学基础……这些都和佛教教义大相径庭,在佛教看来,心灵的基础是纯洁而美好的;慈悲与智慧是能知之心不可分割的部分;为了培养善心,佛教提供了大量实践方法。
例如,佛教认为,生命和生活的现实是苦,而苦的来源是由于对自我的执着。这是对生活事实和心理事实的接受和理解,同时也是对它们的超越。藏传佛教徒对“苦”的包容,对挫折的接纳,以及独特的“无我”观念,使得他们不会形成负面的内部归因。
受此启发,Stephanie Rude在研究中也发现“有些西方研究暗示了对自我的关注会增加负面情绪”。
佛教同时强调,人性中本身具有的慈悲和智慧等善性因素,可以根除“苦”,达到完满解脱的境界。这一点深刻影响了艾伦·华莱士和姗娜·夏皮罗,他们根据对东南亚佛教和以藏传佛教为主的密宗的理解,探索了佛教对人类心理福祉的论述,并以心理学研究来支持佛教的观点,提出了通向心灵康健与幸福的心理建设模型,认为通过平衡意动、注意、认知和情感这四种心理活动,可以达到完善的人格。
第二,藏传佛教对意识的清楚阐述,扩大了心理学对意识的理解。关于意识的假定,既决定了二元论的客观研究方法,又决定了健康心理和变态心理的划分以及心理治疗过程和效果的基本定位。
西方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是被称作“清醒”的日常意识,日常意识即是研究者所处的研究状态,又是被研究者所处的意识状态。也就是说,西方心理学是在日常意识状态下展开的。藏传佛教和其他东方传统的传入,使得西方心理学家开始接触许多不同于日常意识的意识状态。“通常我们认为普通意识状态是最好的,事实上还有更令人满意的状态。”他们惊喜地发现,这些意识状态并不属于某个超常的个人,而是每个人经过训练都能够体验到的。
在这些意识状态下,对对象进行引导和治疗,能够促使对象的人格发生良性的持久变化,打破了心理学界“人格极难改变”的定论。如何使用意识改变状态来开发潜能,获得平静祥和的心态,也成为心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藏传佛教对多层次意识状态的描述,直接促进了超个人心理学的诞生。超个人心理学诞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倡导天人合一、人格的超越性成长等观念,被称作心理学的第四势力。其主要代表人物荣格和肯·威尔伯都对藏传佛教有浓厚的兴趣。
荣格曾将《西藏生死书》称作是自己的忠实伴侣,并说“我的许多令人兴奋的观念和发现发自于它,而且很多根本的洞见也归功于它”。其分析心理学的重要的基石概念“集体无意识”与藏传佛教的“藏识”极其相似。而威尔伯则从藏传佛教的“法身”说和大圆满修持中体悟到自我和意识发展的最高层次,完成了他的意识谱系的高部分。
二、藏传佛教对心理学基础研究的影响
心理学探索缓解人类痛苦的知识,佛教则用内在的智慧帮助人达到涅槃,就像塞迪·丁费尔德所说的:“心理学家和佛教徒的共同点很可能比他们能够意识到的要多,甚至在方法论上也可以互相兼容”。藏传佛教的西渐,一方面为西方心理学研究提供了大量不同文化背景的研究对象;另一方面为自我、意识、情绪等复杂心理过程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西方心理学以欧美白人为主要研究对象,只能获得西方文化中普通人的心理规律。此后,具有深刻修行经验的西渡的藏传佛教喇嘛成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他们经过多年修行,能够熟练运用一系列运作心智的方法,拥有丰富的内在体验和敏锐的观察能力。
心理学家和喇嘛相互合作,采用生理测量、访谈、比较、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进行大量研究,填补了西方心理学和藏学研究的空白。
例如,海蒂(Heidi M.Levitt)以质性研究方法研究了藏传喇嘛的智慧(wisdom)的发展。她访谈了13位来自喜马拉雅山脉的藏传佛教修行者,从对智慧的界定、促进智慧发展的条件、教育过程、发展智慧的方法和个人体验等五个方面进行访谈。
研究发现智慧增长的重要条件是他人指导和对教义的正确理解,喇嘛们分析人际交往中的得失以及书本知识与个人体验之间的关系,以此强化他们获得智慧的动机。藏传佛教中独特的师徒关系也吸引了心理学研究者的目光,丹尼尔(Daniel Capper)在一所美国的藏传佛教中心进行了两年田野调查,发现这种关系对一些西方弟子具有积极的治疗性作用。荣格曾经提出过的“曼陀罗具有心理治疗作用”的观点也获得了实验研究的验证。
藏传佛教带给西方的最宝贵的礼物莫过于冥想。罗杰·沃尔什(Roger alsh&ShaunaL.Shapiro)称冥想为“受到最多研究”的心理治疗方法。
心理学家们对冥想深深着迷,他们研究冥想所带来的生理变化、冥想对人格和情绪的影响、冥想意识下的身心改变等等。藏传佛教对本尊、曼陀罗的观想训练深刻影响了心理学对心像(mentalimage)的研究。大多数心像理论认为,人的大脑如同计算机,一次只能处理或形成一个意象单位,一个完整的心理意象是逐渐累积产生的。而经过观想训练的喇嘛却能够一次产生一个复杂的完整意象。
理查德·戴维森(Richard Davidson)对冥想的研究显示了大脑的可塑性,说明脑的发展变化与个体经验有关,乐观是一种可被习得的智慧,他也因其情绪与大脑的实验研究而被时代周刊评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100名人物之一,他认为:“藏传佛教不是一个教条的宗教,其具有通过检验自身经验而获得知识的传统。喇嘛们经过成年累月的训练,最终成为研究自身心理运作的资深观察者”。
按照戴维森的意思,冥想不仅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还可以成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当然,藏传佛教对冥想方法的运用,目的在于凝练心智,提高觉性,达到解脱。
而冥想过程中产生的澄明的意识状态,以及在此状态下对自我身心的调控和观察,都与西方心理学一直采用的内省法(又称作自我观察法)有相似之处。而冥想又不同于内省,内省法要求观察者按照事先假定的理论将心理活动分解成细小的组成部分,而冥想则要求观察者没有任何先入之见地、如实本真地接受、观照内心活动。
在这种观照之下,自我、情绪、意志等复杂心理现象,都可以被研究。Stuart Ross非常明确地说明了这一点。他发现,虽然心理学对自我的研究汗牛充栋,但是对自我的界定却不一致,往往依赖于研究变量的设定。藏传佛教的学习帮他解决了这一困境:
当我开始探索东方对自我的理解时,尤其是参与了专门的藏传佛教心理学的学习后,我的研究开始出现转折。在对自我、心理和实在的探索中,我从中获得了可用于实验研究的规则:努力客观地观察对象,不要有任何心理上的排斥,如其所是的观察;观察我们所说的“我”或“存在”只是心理和生理在因果法则下互相依赖的整合运作结果,并且在存在的领域内,没什么是永恒不变的。可以说,冥想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立足于“一体化的心灵自觉活动,或者说是一体化的心灵内省方式”。目前,用冥想法研究人类意识和心理现象的研究还很少见,这种方法还没有受到西方心理学家的足够关注,但它所蕴含的哲学方法论意义,显示出它具有能够真实客观地研究复杂心理现象的特点,可以弥补科学研究方法的局限和不足。
三、藏传佛教对心理治疗学的影响
藏传佛教基本观念和修心方法近30年来在应用心理学领域得到广泛的认可和重视。东西方心理探索共同打开了一扇通往身心健康、内在幸福和谐的大门,为心理治疗领域增添了重要的具有转折性的视角和方法。
首先,藏传佛教对心灵、自我和人性的认识使得心理治疗重新审视已经确立的心理健康和病态观念,促使心理治疗从单纯治疗精神疾病转向重视心理成长和发展,促成了从身、心、灵三个角度综合衡量心理发展的整合心理健康观的形成。
米切尔·李斯特综合了包括藏传佛教在内的宗教文化传统,指出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制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IV)对幻觉的定义有严重缺陷,因为它在跨文化的角度下,无法确认一种心理活动是否是幻觉,也无法区分正常人的幻觉和精神病患者的幻觉,容易造成误诊。藏传佛教指出,疯癫或者是一种意识混乱的心理疾病,或者是一种超乎想象的修行方式。
威尔伯认为,这两者虽然在形式上相似,但在心理成长中却是两个不同的方向,修行者的疯癫有利于心灵朝向宇宙意识的成长。这反映出佛教的整体论和现象学基础与二元论的西方文化的基本差异,心理治疗师肯卓(Kendra Smith)尝试在其临床案例中采用整体性的佛教评估方式,期望能够消除心理诊断和评估带来的标签效应和刻板印象。
第二,藏传佛教深深地影响了许多心理治疗大师,丰富了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其中动力心理学派较早认识到藏传佛教的心理学价值,尤其以分析心理学受藏传佛教的影响较深刻。动力学派对佛教的重视,源于相似的视角和关注点。
例如,动力学派致力于分析痛苦的动力机制,而佛教提倡接受、觉知人生之苦,这与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和完形治疗异曲同工;动力学派重视自我的发展对整个心灵的影响,佛教亦通过修炼消融自我,看似南辕北辙的两种理论在言语背后却能够殊途同归;动力学派着重分析治疗双方形成的复杂的动态关系对双方的影响,藏传佛教则为其提供了具有超越性治疗意义的良好关系模型。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荣格早年便对佛教有浓厚的兴趣,他对佛教的理解深受叔本华、卫礼贤(Richard Wilhelm)、齐默(Heinrich Zimmer)和铃木大拙的影响,而对他影响最深刻的还是印度和藏传佛教修行者、东方宗教学家埃文斯(walter Yeeling Evans-Wentz),他和埃文斯的友情保持了一生,并最终在藏传佛教中找到了能够与分析心理学对话的声音。
虽然荣格心理学与藏传佛教在基本前提、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重要差异,但是,他更倾向于求同存异。荣格及其弟子对藏传佛教作了一系列心理学解释,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西方文化对藏传佛教的接受和理解。荣格的曼陀罗疗法使用沙绘或图画曼陀罗的方式,起到稳定情绪、转换认知、统整人格的作用。
荣格之后的精神分析学派进一步广泛深入地研习藏传佛教,不仅在理论上吸收藏传佛教思想,补充或修改其理论体系,而且将冥想、曼陀罗绘画等技术作为咨询师的自我成长和保健方法。
冥想是各大宗教传统中共有的修行方法,也是佛教禅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佛教的冥想以其独特的关注对象和方法卓尔不群,也因其具有巨大的身心疗愈作用而受到心理治疗的重视。
随着神经生理学、心理学和身心医学对冥想研究的深入,大量正向研究结果吸引了认知学派治疗师的注意力。认知疗法与正念冥想结合起来,大范围使用在治疗抑郁症、焦虑症、压力缓解等方面,且成绩斐然。在对冥想的传播和研究过程中,藏传佛教僧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74年,由藏族僧人创巴·秋阳仁波切创办的以禅修和宗教、人文教育为主的那洛巴学院在美国成立,随后发展为那洛巴大学(Naropa Univetsity)。仅截止到上世纪80年代末,由噶举派高僧葛鲁仁波切一人在欧美创建的禅修中心就有70多所。
除了在学术界的影响之外,藏传佛教还在民间产生了广泛影响,这些影响往往和自助性的心理成长相关。20世纪60年代,美国大陆在人本和存在主义心理学的倡导下兴起了“人类潜能运动(Human Potential Movement)”,这一运动的主导思想期望通过对个人潜能的开发和培养,达到充满幸福、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的生命状态。佛教冥想方法与其他东方宗教和文化传统通过一系列科普读物为大众所接受。1990年,第一本详细介绍藏传佛教医学的专著在英国出版,它代表了藏传佛教中特有的民族传统疗法正式登陆英语国家。心理治疗师将谈话、绘画等心理疗法与瑜伽、持咒或声音、释梦、服药、饮食调养和洗浴等灵活多样的藏族传统疗法结合起来,形成了身心疗法、深度整合疗法等等新的疗法。四、结论藏传佛教传播到西方,在西方社会文化中扮演着宗教和心理学两种角色。在庙宇和信众中间,它是一种宗教,是信徒的精神归属;在实验室和治疗室里,它以心理学的姿态深刻影响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跨越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阵营,拥有一百多个分支,几乎遍及所有人类活动领域,庞大而生机勃勃,并被许多思想家认为承担着改善社会环境和人类素质、促进心理发展和进化的重要使命。藏传佛教以特有的开放心态与心理学及其相关科学如神经科学、脑科学、医学、社会学合作,极大地扩展了心理学对人类心灵的理解和认识,其中的许多洞见对个人幸福和人类福祉的实现,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作者高颖,女,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博士后;Mary Phillips,女,任职于美国哈佛大学亚洲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访问学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30-6-2020 09:57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Doraisamy21 发表于 30-6-2020 09:32 AM
不管过去的,就类似佛教、印度教的途径了,就是直接观照,直接neti neti去不认同被观的客体。
这样我试过也是可以,然而有时,对于某些人是压抑(或会变成阴影部分),有些人却可以跨过。这个方向有待深入研究。
...

佛教是注重因的,找到过去的因缘,再解决问题的根源。同时佛教又不是宿命论,他是努力论,佛教又可以制造新的缘改变自己命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6-2020 10:10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智囊 于 30-6-2020 10:12 AM 编辑
Doraisamy21 发表于 30-6-2020 09:42 AM
lz对心理学有点涉猎哦,那么你怎么以心理学角度来看那个比丘自杀的例子呢?


比丘自杀的时候还没有证果,但是有一个自杀之前好像是有果位的。我不了解证果的人是怎样的。

那些自杀的应该都是无法忍受痛苦的折磨才自杀的,不过每个死了到最后佛又说他们没有转世了,有流传说他们在死时起观证涅槃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6-2020 10: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智囊 发表于 30-6-2020 09:57 AM
佛教是注重因的,找到过去的因缘,再解决问题的根源。同时佛教又不是宿命论,他是努力论,佛教又可以制造新的缘改变自己命运。

回溯过去,找到根源,是看到事情后,放下。这个不算宿命论。
主要是看到后释怀,放下,原谅。。
但不一定每个人要经过这个。有的可以看到生灭无常,当下就空掉了。但有的人不能,尤其女性。所以女性除了学佛,还可以从心理治疗下手。是因为过去卡在某些悲剧事件上,这事件对他心灵留下烙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6-2020 12:04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Doraisamy21 发表于 30-6-2020 10:40 AM
回溯过去,找到根源,是看到事情后,放下。这个不算宿命论。
主要是看到后释怀,放下,原谅。。
但不一定每个人要经过这个。有的可以看到生灭无常,当下就空掉了。但有的人不能,尤其女性。所以女性除了学佛,还 ...

找到问题的根源,再从中学习来纠正和更新自己。这弗洛伊德的思想是符合佛教的因果缘起思想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2020 10:39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共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8-2020 10: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智囊 于 11-8-2020 10:20 PM 编辑
Doraisamy21 发表于 29-6-2020 12:26 PM
戒是属于比较用力去禁止的途径。百年前有心理学出现后,任何不同的异常行为。我们都去解决那个促成异常行为的源头。例如一个人有性癖好,是要去追溯他童年时遇到的一些遭遇,解决了那个特定心结,问题就解决了。靠戒 ...

关于戒,有时候不一定是心理的问题,现代心理学已经边缘化精神分析了,他们用 neuro science 来解决问题也很有用,可能以前的那些心理学太高深了,现代的医生不怎么会。
有些人戒不到酒和手淫是因为有瘾,在 neuro science 的角度就是他们的头脑渴望 dopamine,有时候太渴望就会进入 craving mode 再严重一点就进入 survival mode,得不到酒好像会死一样,冒着生命危险去打枪也要喝到酒。

在二战的时候西方的一个国家给他门的士兵注入毒品,因为打仗太惨烈,给他门毒品是为了 ease the pain,可是奇怪的是他们大部分打完仗回家乡根本不用戒毒瘾,他们也没有上瘾,在医院骨折的人注入高纯度的毒品也没有中毒瘾,所以让人上瘾的东西不一定是毒品,一个人手淫或喝酒戒不了,不是因为那些酒和色情害他们,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很烂生活圈子不富足,色情和酒是他们头脑唯一一个得到多巴胺的方法,所以他们戒不了就是这个原因,如果一个生活充实的人不会容易有坏习惯的瘾,因为他们拥有更美好的东西,但是也是有健康人吸毒了就上瘾了,因为那个毒品破坏了他以前所感受过快乐的神经机制然后变成毒品是最快乐的,所以上瘾是很看个人的,要医好他们就要让他头脑的化学水平平衡。所以有人讲我没什么性欲也没有手淫习惯你不要惊讶,的确你看不到比较高的境界不代表没有。

不会上瘾的人就是他头脑的化学水平很平衡,还有他头脑获得多巴胺的条件反射很健康,就是简简单单喝茶叶,跑下步就很满足平和了。如果你身边有看了血腥片然后很兴奋的人你就要小心他了,因为有些人得到多巴胺会快乐的条件反射很奇怪,现在的正常人大吃大喝就可以满足了,所以让小孩子获得多巴胺的条件反射要健康,因为这些是可以培养的,如果打游戏很快乐,就场场让他输,直到他放弃,要他在学习中得到乐趣家长就陪他一起学,让他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帮助别人得到快乐,这些都是健康的。还有一些人是天生反社会人格 sociopath,这些多数是连环杀手,如果他一生平顺没有激发到他他就不会杀戮,我看youtube 一些专门讲解犯罪的,就是他们不杀戮就浑身不自在,他们头脑已经坏了,就是为了要得到快感。

现在很多精神病比如忧郁症焦虑症都是因为头脑化学水平的问题,吃药控制就好了,至于他们心理的问题看他们会不会自己去解决。

这些 neuro science 的知识不能给邪的人知道,因为会害到人,那些偏门的人怎样拉良家少女下海卖淫,怎样拉人做烂赌仔,都是知道这些知识的,我会在这里讲出来是希望让所有人看到可以让他们保护自己。
偏门的人看见一个漂亮的女孩会去泡她,然后带她出入高级场所,看这女的欲望在什么地方,让她头脑适应得到高水平的多巴胺,到最后就中断让她得到多巴胺的方法比如这女的已经爱上这男的最后就说分手吧,然后这女的就悲伤了,因为头脑化学水平要一段时间回复正常,所以那些失恋的人要18个月才能平复,这女的在悲伤的时候可能吸烟喝酒来得到多巴胺,最后偏门的人就诱导她去卖淫。以前我年轻的时候想不通为什么这么漂亮的女人要做妓?原来是这样被偏门老千引导的。

这里就有一个实列一个做妓女的分享,为了他好我留言呵责她了,也希望她不要以为那么多人支持就以为她是对的
https://cn.cari.com.my/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799909

有正见,有智慧聪明的人是不会那么容易沉沦在欲的,他们终能自救。

共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8-2020 10: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智囊 发表于 11-8-2020 10:01 PM
关于戒,有时候不一定是心理的问题,现代心理学已经边缘化精神分析了,他们用 neuro science 来解决问题也很有用,可能以前的那些心理学太高深了,现代的医生不怎么会。
有些人戒不到酒和手淫是因为有瘾,在 neur ...

你这里有讲一些方法,我看你要删除这段文字。不要给人看到然后学到一些手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8-2020 10: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Doraisamy21 发表于 11-8-2020 10:49 PM
你这里有讲一些方法,我看你要删除这段文字。不要给人看到然后学到一些手段。

别这么悲观,乐观一点,今天的人没这么蠢了,如果真的有受害者我希望她能从中自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1-8-2020 11: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智囊 发表于 11-8-2020 10:01 PM
关于戒,有时候不一定是心理的问题,现代心理学已经边缘化精神分析了,他们用 neuro science 来解决问题也很有用,可能以前的那些心理学太高深了,现代的医生不怎么会。
有些人戒不到酒和手淫是因为有瘾,在 neur ...

现在很多精神病比如忧郁症焦虑症都是因为头脑化学水平的问题,吃药控制就好了,至于他们心理的问题看他们会不会自己去解决。
-----


这个问题,就好像鸡先和蛋先的问题。
很有可能,是心理的问题,偏差了,影响情绪,久了才影响脑内分泌。


比如说,一个人忧郁症,是因为童年伤痛,童年被性侵,父母离异。。心理医生可以给他Fluoxetine,改善他的状况。
问题是,每当想起往事的时候,他还是会有很多负面情绪。又要服药。是没有办法解决他童年的问题。也把人当机械处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8-2020 11: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Doraisamy21 发表于 11-8-2020 11:03 PM
现在很多精神病比如忧郁症焦虑症都是因为头脑化学水平的问题,吃药控制就好了,至于他们心理的问题看他们会不会自己去解决。
-----


这个问题,就好像鸡先和蛋先的问题 ...

所以我在脸书加入忧郁症群想帮人,但是无能为力,很多精神科医生不是真心帮助病人的,都是有利益关系的,没钱就没motivation了,很多医生给药病人控制到病情了就做完他的工了,到最后很多病例都是没根治,一生吃药一生痛苦,一停药一段时间就replase,根本没根治,那些权威的报告都说八十多巴仙停药的都会relapse,不会relapse 的是因为病人他们在精神心理上自己根治了自己,专家没有明确答案。那些做精神科医生的门槛太高了,要读几十书才做到,真正的一个心理精神科医生要会的东西不只医学,还要会各种邻域的知识,比如宗教哲学社会学。你问的问题不能直接从心理上治疗,要吃药把脑变正常了才医他的心理。其实我对今天的精神科医学界很失望,很多病人我都建议他去学mindfulness,找出家人帮,至少没有利益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8-2020 10: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智囊 发表于 11-8-2020 11:31 PM
所以我在脸书加入忧郁症群想帮人,但是无能为力,很多精神科医生不是真心帮助病人的,都是有利益关系的,没钱就没motivation了,很多医生给药病人控制到病情了就做完他的工了,到最后很多病例都是没根治,一生吃药 ...

对,去佛教团体是没有利益关系,不过,如果一个人可以做到mindfulness, 基本上他已经是没有事了,属于很轻微的症状。我见过一个少女,忧郁症严重的,家人推他去学行禅,他跟着行禅也是东张西望心不在焉。不过也听过一个妇女好转的例子。大多数是不相应。
一个人要用正念禅,必须先发展出一种抽离的觉,从另一个抽离的局外人角度,观看自己混乱的念头还有身体。单是这个,已经是在精神病人的能力范围之外,因为很散乱、充满恐惧、脑转速快又马不停蹄。
忧郁症人,尤其女性,要从感性方面下手,叫做疗愈healing,简单讲就是爱和安抚创伤,疼惜自己,自爱,安慰,同理等等。而佛教法门,是属于理性层面的。
哪里去找感性法门,而且又不贪钱、没有严重利益关系的?可以找新时代的疗法(有一点利益不过也没有太功利,人家也是要吃饭),心理辅导团体(例如生命线协会),冯以量、苏绚慧这类频率的人。 有的印度法门是教清理下三轮的压抑,激活心轮的正面能量。(和开悟解脱无关,是疗愈的层面)
所以最近出现各类疗愈,艺术治疗、音声疗愈、书写治疗、曼陀罗治疗、understanding group therapy。。都是从感性下手,这些美国很多,感性是主流,理性下手的占很少,例如Katie Byro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8-2020 10: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Doraisamy21 发表于 12-8-2020 10:00 AM
对,去佛教团体是没有利益关系,不过,如果一个人可以做到mindfulness, 基本上他已经是没有事了,属于很轻微的症状。我见过一个少女,忧郁症严重的,家人推他去学行禅,他跟着行禅也是东张西望心不在焉。不过也听 ...

忧郁都是悔恨或怕过去的经历,焦虑都是担心未来。

我给一个理性的列子,如果一个人能作最坏的打算然后接受最坏的结果,那么他的忧郁焦虑就能破解了。
这和佛教修离嗔一样,帝释也是修离嗔的,就算他不小心起了嗔心他都能及时排除嗔心,佛教就是要你修到如果被极端的羞辱或毒打都不起一点嗔心,就大概成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5-4-2024 10:01 PM , Processed in 0.084501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