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348|回复: 0

从佛洛姆观点发现圣经中的爱,虚心,谦卑,受苦含义,或丢弃肉体等等都是虚伪产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2-7-2019 03:56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佛洛姆的心理学哲学发现圣经中的爱,虚心,谦卑,受苦含义,或丢弃肉体等等都是虚伪的精神产物



刚刚看了吴光远主编的《佛洛姆——说来可笑,世上只有人才是唯一自寻烦恼的动物》介绍佛洛姆的受虐与施虐倾向,群体自恋,个人自恋等等的概念,我突然觉得,我以前相信的教会讲道,全部都是在……自恋而自我毁灭,并自欺欺人的精神产物


吴光远介绍的这些“佛洛姆概念”实际上不是从纯粹个人心理学的角度理解个人性格问题,乃是从一个更大时代背景,准确的说是——资本主义如何去“物化着”人性的弱点,把人性之中对寂寞孤单的恐惧甚至厌烦,达到了一种对~物质与精神等等的占有形式这样历史特质的转型,而揭开:人性的弱点,空洞已经透过受虐——施虐倾向而在“群体的集体自恋”之中进入了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为的就是,逃避个人的孤独,利用群体的自恋,合理化自身的自我否定,用自我贬低的藐小,无能,恐惧,从而借助……外在的各种力量……重新塑造一个不属于真实自我的,幻想之中的自我


在这其中,受虐者,也就是喜欢自虐的人,总是会在~潜意识之中~不断地自我否定,与自我贬低,觉得依靠自己什么都有问题,所以“寄居”某个无形的外在力量,诸如金钱,人缘或房子,地位,权力,朋友,爱,关心所有看起来人性的东西,来“武装”着自己的“面具”,进入与社会大众这样的“美丽幻觉的集体自恋”,收藏自我无能,害怕“一个人”的心理状态


受虐者也可以是充满爱心,因为他也欲望(占有)别人的爱心,否则他会觉得他的“付出”(仁慈=去占有别人欣赏的吸引力)就是——没有价值


我研究知识体系或者知识结构以来就发现,有时候太过“客观的分析”往往显示您对于人性如何折射在客观实体之中的无知表现


但是,佛洛姆的自恋理论乃是从人把生命当作占有的~“异化的占有”,来诠释或者分析,资本主义如何挑起人的“自我否定”而受虐或者施虐的向外寻找另一个自我,并且能隐藏真实的自我的——对象化力量,从而透过了内在的自我“占有”外在的“物化”,而体验(想象)自身的力量/权力膨胀


人的权力欲望或者野性,就来自共同的“自恋结构”。因为人之所以有自恋倾向,往往就来自于,人在资本主义的冒险原则之中,由于自由而失去了安全感,内心惧怕而藐视,排挤自我的孤独感,而寻找着自我之外的强大力量,从而达到“否定自我”而~寄居在比自己更加强大的力量之中,好像这个力量就是,或“能成为”自我力量的一部分一样


换句话说,人如果没有力量得以发现或者发掘而抢夺力量成为自我的部分元素,从而否定(逃避)自我虚空与无聊,无助象征着的……自我无能的话,人的心理就无法承受代表他自身无能,无意义的虚空感——然而人的无意义虚空感,又是来源于资本主义之中,各种的广告诱惑,消费诱惑并媒体讯息的诱惑,加上看不见的国家制作意识形态的过程这个诱惑,结果权力就从个人的权力,升华(蒸发)到国家层面的,抽象的权力制度


因为每个人都想要……透过否定自我而寄托在看来给与人类“无止境”进步或者“无限性”希望,说到底就是无穷力量“象征来源”的,抽象极限的权力意义


人类社会进入到工业化以来,摆脱了中古世纪那种把所有人都“定位”某个教会职位,社会角色,工作继承权等的~安全形态之中,虽然没有自由


但是,佛洛姆比较了资本主义与中古世纪之际的本质不同之后就结论到
——中世纪时代,人类是安全而没有自由,但是现代化社会,人类拥有了自由却失去了安全感


因为,资本主义就是在教导人……冒险原则,结果,个人的身份与角色失去了固定性,变成了……没有根基的寻找而失去了安全感


从资本主义对照中世纪的世界,这本书就诠释到


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个方面——内心自省以及世界观察,都一样处于一层共同的面纱之下,处于半梦半醒状态。这层面纱是由信仰,幻想以及幼稚的偏见编织而成的,透过它向外看,世界和历史都呈现出一种奇怪的色彩,人只是作为一个种族,民族与教会,家族的一员,只有透过这些,人才意识到自己


中世纪没有现代人所持有的压迫感,也不需要提倡了现代社会的个人冒险原则,人们的生活相对平静。与此相比,现代社会中的人必须时时努力向前,去碰碰运气,或者被迫沉浮于激烈的竞争之中


如果我们举一个例子,那么大家就会明白是谁傻的可怜。某一天晚上,一个现代人高兴乘坐电梯回家,当那人悠闲的欣赏流行音乐之时,突然电梯故障了,这个人一下子不知所措了,他一边不停按着紧急电铃,一边看着自己的手机没有电了,一边恐惧喊着救命。然而叫天天不应,因为这时候别人忙着看电视,听音乐,他的求救信号淹没在电子设备里面,沮丧以及绝望,恐惧随之而来,对此他不停地自责,为何不爬楼梯。


人就是在……自我否定……之中不断地使用甚至享用自我之外,代表着自我力量的“对象化产物”,达到自我麻痹而忘却象征着内心孤独与无聊,无助的虚空感,直到“电梯内的自我”完全暴露在自我无能之中,才会内心极度恐慌,崩溃,尖叫



从此,人为了~重新设定安全感~人只能在“生存竞争”这个冒险原则下不断的——占有


不一定是占有物质,金钱等看得见的东西


人们也可以透过爱心“等价交换”诸如人缘,信任,对自己的崇拜,甚至于所谓的“合群”这个道德绑架之中


人性之中一切美好的“气质”,都可以因为……无意识的……被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一种“代表生产力量”,而扭曲成一个人,到一群人的——占有的对象与其追求


爱,与仁慈,良善都可以变成了为了占有的目的而“无形的手段”——只要人逃避了自己内在害怕孤独,以为孤独就是无能,无助,无聊,以至于简直就是“依附在”例如他人,名牌,道德等等有形无形的……外在力量


那么,人之所以的那种“依附恐惧”让一切的美好人性,不再是人性,反而是“堕落到”仅仅为了,填补自己内心的虚空而成为了——做人的“手段”


基督徒也是一样的。。。。虚空与其白痴


基督徒如果不了解人性之中……如此的隐秘的“自我逃避手段”


那么,教会之中宣讲的,甚至行出来的所谓爱心,自我舍弃,谦卑,乐意受苦,自我贬低,喜乐诸如此类的


全部都只不过是,基督徒内心中仍然具有了……那种属世界在逃避了自己的虚空,孤单之中,“效法世界的”利用了诸如群体这样的“集体自恋”,意图在群体这个(自我的对象)寻找属于自己的……势力范围


权力,乃是人性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而人性的虚空感,整天想寻找外在的力量作为自己的避难所,安全感也就成为了——权力膨胀的根源与死穴


于是乎,受苦受难也不是什么高尚的价值或者道德标准,只不过是……群体的集体自恋……所自我设定的,外在的力量,所谓的目标


有了来自~集体性的~共同目标,任何的“个人主义”都可以淹没在“群体集体自恋”之中——享受着自己的受苦受难都是来自于。。。。上帝的旨意在他个人身上执行,为的就是“想象”自己能够代表上帝,拯救身边的人,却对自己一直“灌迷药”说,我并不想拯救世界,我只能按自己的本分与能力来劝导身边的人


多么的。。。。柔和谦卑又中肯丫


然而华人却在说闲话笑话之中喜欢说这样的话——高处不胜寒——看来华人的“默认”其实也暴露自己承认,喜欢表现自己,努力争取某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力量”的乐观人士,实际就是折射了,社会的残酷如何让世人内心多么孤单无助,以及恐惧丫


所以才有俗语——抱团取暖——社会也自己承认,一个人太过孤单


于是,社会上诉求的,苦难让人成长诸如此类的……心灵鸡汤……实际上也暴露,追求受苦心智/心志的人其实就是在“自我否定”,逃避自我孤单与无聊,虚空而(外化)的产物


这样说来,基督教圣经之中一切苦难的神学教义,实际上就是暴露了几个严酷的人性真相


——基督徒的受苦就是变相的享受着肉体在自己的自我否定之中,追求了自己之外,却仍然自我迷恋的更强大力量的。。。。幻觉之中。

——基督徒的爱之教义,是一厢情愿用来掩盖自我虚空,利用他人爱心来满足自己“占有力量”的产物

——基督徒的谦卑要求,就是为了在自我否定之中,透过逃避自己的孤单与无聊,而在“教会”这个给自己冠上圣洁无比,或独一上帝拣选的“群体自恋”中,再次把自己的无能,依附在一个能给与自己“重生力量”的,也能给自己享受“占有”的……外在力量或者决定

——基督徒之所以不得不灵修,解经或者传福音,其实就是为了在知识中寻找一个自己在自我虚空之中找不到的精神力量,是对精神产物的占有的虚伪力量




人为自我否定,逃避内心世界的虚空感,无聊心理,厌倦心里,只能不断创造欲望,而社会生产本身在人性的无穷欲望面前,就如同无穷的生产力一样,一直满足于人类的需求,所以才会有经济学上所谓的——市场乃是根据人类的需求——生产模式而不断的“市场化”


总有种,看不见的,抽象极致的权力想象,正在为着人类看起来自由,却实质是~不断自我否定,依附在无限的消费文化的“幻想”之中,寻找自我之外的,所谓自由假象的,无限权力亦即自我力量的一部分——人失去了自我之外的力量,就如同失去了自我想象出来的“权力膨胀”一样,最后是在自我的虚空感,原始的那种感觉而活活闷死,无聊而死,抓狂而死


正如吴光远主编的《佛洛姆——说来也可笑,世上只有人才是唯一自寻烦恼的动物》这本书里面描述的——


佛洛姆指出,现代人不是经过自己的思考后而去行动,他不停地听从大众媒体的声音,。。。现代大众媒体就这样虚拟着一幅华丽美妙的圆桌。早已失去思考能力的现代人,他的生命就是占有,他希望拥有一切


沉浸在消费梦想中的人,完全忽略了这样的现象,而且永远也不完全承认现代人普遍存在着一种厌倦心理,有时还对这种心理不当回事。佛洛姆指出,因为人已经失去了健全的思考和观察能力,以至于无力面对这样的局面,到处狂奔乱跑,企图以闲聊以及乱闯的方式,作为厌倦以及无聊的报复。他只能去创造,施展自己的潜能,否则厌倦以及无聊就像天罗地网的笼罩着他。这是一种重负,一种的心理障碍,无法摆脱这样天罗地网的,会有严重的压抑感。


所以,佛洛姆指出,今天的人们可以生产很多东西麻痹自己神经,减轻着自己的厌倦感,例如,吃止痛片,或与人吵架,喝酒,甚至疯狂沉溺性交生活之中,让暂时的肉体快感冲淡着大脑的记忆,应付厌倦感的进攻


他占有越多,他就越孤独寂寞,于是出现了这样一种扭曲人格:放弃个人自我的独立倾向,欲使自我与自身之外的某人,某物“联盟”,以便获得了自己缺乏的力量。这种情况更明确的形式在于,渴望服从或者主宰,亦即我们所说的:使虐——受虐冲动。而现代人的——自恋倾向,显示它们都不过对孤独的一种逃避,非常有规律的,呈现极度依赖于自身之外的权力或者他人,或者机构组织,臣服于事实上或者假想上的外在力量或者命令


P_20190710_154221_1_p.jpg
P_20190710_154341_1_p.jpg
P_20190710_154418_1_p.jpg
P_20190710_154625_1_p.jpg
P_20190710_154728_1_p.jpg
P_20190710_154910_1_p.jpg
P_20190710_155107_1_p.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5-4-2024 05:16 PM , Processed in 0.057556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