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415|回复: 67

佛法分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8-12-2018 12:53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此楼作为转帖分享,弘扬佛法之专区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_-) + 5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8-12-2018 12: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2-2018 11:35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自依止】

這世間沒有任何一樣聖物,
可以保護你自己免於業力的來襲。
你應當趁著不善果報未發生之前,
積極造福去減輕不善業的力量,
就像一杯鹽水在沒入口前,
不斷地注入清水,
鹽水是不善業因,
清水是善業因。

Buddhasāsana cira tihatu.
願佛陀的教法久住世間。

Sādhu ! Sādhu ! Sādhu !
善哉 !  善哉 !  善哉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2-2018 11:36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吉祥禪風集–果上幫人還是因上幫人

我們要在果上一直施捨別人米飯,還是要在因上教人去種田?這是不一樣的。

當你教一個人不去殺生,有多少眾生可以得救?當他決定不殺生時,他同時也救了自己,因為他不再造病痛和短命的因。如果你僅僅是醫治他的疾病,可能反而有很多眾生要受到傷害,而他自己未來還要繼續受果報。

所以在因上度眾生比在果上度眾生更為重要。如果只認為果上幫人才叫幫人;而精進修行,磨練自己,以便在因上度化眾生,幫助眾生跳出輪迴,體證四聖諦,了生脫死,卻被認為是自私,這是非常嚴重的邪見。

Buddhasāsana cira tihatu.
願佛陀的教法久住世間。

Sādhu ! Sādhu ! Sādhu !
善哉 !  善哉 !  善哉 !

吉祥尊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2-2018 11:37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布施类似播种

接收者是田地,布施者是农夫,

供养是播下的种子,未来的利益是果实。

在《饿鬼事》(Petavatthu)(巴利三藏)中说:“布施的接受者就像土地;布施者是农夫;供养是播下的种子。稍后产生的遍及轮回的利益是由植物所结生的果实。”

让我们详尽地叙述:

(一)在农业上,土壤类型的好坏决定产量。同样的,接受者的正直和高贵决定最终获益的性质。

(二)正如播下的种子,其生命力决定植物的生长和生产力;供养品、赠与之物的纯净,它们是否透过正命获得,以及它们的数量,决定最终获益的性质。

(三)正如农夫们遵照耕作技术和努力就会丰收一样,依照智力水平、感激的喜悦和他们布施时的真诚努力,布施者也如此享有善果。

(四)播种之前,农夫们必须准备好适当地耕地和犁田,以便确定有好的收获。同样的,给予布施之前,布施者必需有前思(pubba-cetanā)。结果将视他们前思的强度而定。

(五)农夫们需要为自己的田地除草和灌水,只有这样作物才会茂盛。同样的,捐助者需要记起自己的慈善,而且对功德感到满意。捐助者的这个后思(apara-cetanā)决定最终获益的性质。

(六)如果农夫由于愚蠢地破坏芽苗及刚出芽的幼苗,他们就无法享受自己劳力的成果。同样的,如果捐助者觉得自己不应该做布施,而且布施之后感到后悔,由于他们微弱的后思,他们无法享受善果。

(七)即使土地和种子都处于良好的情况,也应在合适的季节、正确的时间播种,以便获得有益健康的作物。同样的,一个人应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布施给贫困或资具匮乏者。这样的布施会带来最好的结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2-2018 11:38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這個世間的真相

是誰創造真理?佛陀創造真理了嗎?沒有,佛陀只是發現真理:知道一切事物的本質,之後,他開始宣說真理。無論佛陀是否出現在世間,真理依然是真理,佛陀只是擁有「法」(真理),並沒有創造真理,真理一直存在著。

阿姜 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8-12-2018 11:38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痛苦讓我們想太多,
而是我們想得太多讓自己痛苦。

Buddhadāsa Bhikkhu
佛侍比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2-2018 11:39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覺醒吧世界-佈施什麼

《施何經》

怎樣透過累積善行來體驗可喜的果報呢?
為了更好地思考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探討具福德之布施的真實含意。
首先,讓我們從《施何經》中尋求指引。

一時,世尊住在沙瓦提城〔Sāvatthī,捨衛城〕揭德林〔Jetavana,祇園〕給孤獨園。當時,在深夜,有位容色殊勝的天人照亮了整座揭德林,來到世尊之處。來到之後,禮敬世尊,然後站在一邊。站在一邊的那位天人對世尊說:

“布施什麼給予體力?
布施什麼給予美貌?
布施什麼給予安樂?
布施什麼給予目力?
誰是布施一切者?
被詢問,請回答。”

[世尊說:]
“布施食物給予體力;
布施衣服給予美貌;
布施車乘給予安樂;
布施燈明給予目力;
布施住所給予一切。
教導法者給予不死。”

雷瓦達 比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8-12-2018 11:40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覺醒吧世界-人類在做些什麽?

你將如何回答這個問題呢?
考慮一下,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我們投生為人,度過短暫的一生。然後,有一天,我們撇下人的軀殼,死了。我們從生到死的過程如白駒過隙,那麽,在這個短暫的旅途中,我們人類到底在用自己的生命做些什麽?

這個問題問起來容易,却難以回答。來自各行各業、不同階層的人都在為財富、名望、口碑、贊賞、尊敬與地位而奮鬥。因為達成這些慣常的目標,基本上標志著他們在世間的成就,所以他們渴求這些。

那些已獲得或者繼承了財富與名望的人被譽為成功且具影嚮力。他們受人仰慕,因為他們選擇的生活方式為世人所熟知和接受。由於他們的目標與“公眾首肯”的世間目標無異,他們存續著世俗的社會秩序。對他們來說,生活看起來安全、無慮、可知,但這種生活方式只會將他們束縛於渴愛與執取,並强化現狀。然而,還有另外一些人却在精勤努力以止息渴愛和執取。這些人不隨眾見,逆流而上,他們受到公眾、乃至自己家人的冷遇。令社會感到不解的是,一個心智正常的人為何會願意選擇違逆大眾公論。

改變令現狀受到威脅。對於那些被“落下”的人來說,這無異於遺棄。親人們實在不願意他們關愛的人發生變化。人們認為若彼此都在掌控中,會比較讓人安心,他們情願一切依舊。

對於那些認知水平局限於感官知見的人們來說,要認可或接受他人深遠的蜕變是艱難的。他們認為自己的朋友或親愛的人已經失去理性,否則,還有什麽原因能讓他們捨棄過往熟悉的一切呢?這整個過程讓他們困惑、恐惧。不難想象,他們為此萬分苦惱。

人類伴隨渴愛而生,伴隨渴愛而活,大多數也將伴隨渴愛而死。這就是為什麽我們的佛陀說:“渴愛引領世界。”我們圍繞渴愛來計劃自己的行動與追求,增進並守護渴愛。我們中的許多人竭盡所能去勸阻那些試圖止息渴愛的人,甚至連讓他們嘗試都不允許。渴愛是痛苦之路。

我們無法回避這個問題:人類在做些什麽?我們到底在做什麽?我反複思索,希望能找到答案。然而,正確的答案既不顯而易見,也非唾手可得。

無疑,除了謀生,我們在生命中還有更多的事要做。食物、衣服、住處和金錢對於人生的安定和幸福固然重要,但它們自身並不賦予我們的生命以真正的意義或目的。

我意識到人存在的目的並非僅為累積財富或名望,我們活著也不純粹是為了獲得公眾的贊揚、欽敬、世俗地位或自己名下的高等學位。

理智指出生活不僅是這些,還有更多更多。雖然,我認為自己明白了,但在初次考慮這個問題時,我並不真正知道該做什麽,或者需要做什麽。後來,我認識到當我們終於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麽,才開始懂得自己需要做什麽。

和許多人一樣,我曾徒然地嘗試通過教育來尋找目標與成就,然而很快我發現它的局限與界限。最後,為了探尋渴望得到的答案,我轉向一切知佛陀的教導,他的智慧無限且無界。由此,我才真正開始明白我們人類在做些什麽,以及我們還需要做什麽。

讓我們來研究兩個重要的問題:
1. 我們在做些什麽?
2. 我們還需要做什麽?

這兩個問題是今晚開示的主題,以《相應部》《增支部》《法句》《阿毗達摩》與義注的相關内容為依據。

作為比庫,我的責任是竭盡所能將佛陀初、中、後皆善妙的正法傳遞下去。帶著這個目的,讓我從第一個問題開始:人類在做些什麽?我曾向不同的人提出這個問題,得到的答案形形色色。當然,他們回答取決於各自喜惡,但總而言之,我所聽到的通常是以致力於達到世間物質上的成功、地位與安全為主旋律各種變調。這根深蒂固的願望定下了他們生命航向。為這個目地,大多數人希望能獲得充足的教育或培訓以武裝自己,從而競爭到好的工作。有了好的工作,他們期盼能賺取許多金錢,增加財富,並改善社會地位。他們認為,要在世間獲得成功,這是符合邏輯的道路。他們相信可以在世俗成就中找到快樂。

跟你們一樣,我也是個人,人類社會的一員。我的確想要知道我們在這兒幹什麽,更具體的說,我應該做些什麼,為什麽。

這些簡單的問題意義深遠。為了得到正確答案,一位佛陀必須出現於世間。雖然我們的佛陀在許久以前已經般涅槃,但他的教導被保存了下來,先是口口相傳,後來紀錄成文,並由一代接一代的比庫傳承到現在,已超過2500年。

令人開心的是,佛陀教法至今仍能保持原貌,它被一絲不苟地記錄、保存,可以通過閱讀來學習。有些經文通俗易懂,其他則難以掌握。在這種情況下,由於比庫可以結合不同的經典為大家解說,他們的角色顯然很重要 。

雷瓦達 比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2-2018 11:41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圣法大长老问答:天神如何禅修?

问题一:请问大长老,在色界梵天中的每一层天又分为几个分界?为什么每一层天有不同的分界?一个人要如何能投生到那里去呢?

回答:色界的梵天有四层,即:初禅天、第二禅天、第三禅天、第四禅天。初禅天、第二禅天、第三禅天各有三层(,而第四禅天则有七层)。在初禅天中有三层,即: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每一禅天的不同分界是取决于禅修者禅那的定力程度。如果他初禅的定力是较弱的,但在临终前有入定,就会投生到较低的梵众天;如果他初禅的定力是中等的,在临终前有入定,就会投生到中等的梵辅天;如果他初禅的定力很强,在临终前有入定,就会投生到最高的大梵天。这些区分取决于禅修者禅那的定力以及五自在为低等、中等或高等,如果禅修者初禅的五自在很熟练,要入定就入定,就是比较高的层次,就能投生到最高的大梵天;如果五自在是中等的,还是可以要入定就入定,但没有那么好,就会投生到梵辅天;如果五自在不是很好,但还是可以入定,就会投生到最低的梵众天。

问题二:在三十三天和兜率天里有禅修的天神,请问他们如何在那里修行?那里有没有禅堂?谁是他们的老师?要怎么样才能够投生到三十三天或兜率天成为禅修的天神?

回答:欲界天共有六层,天神大多的时间都在享受欲乐,只有少数的天神会想要禅修,这是因为他们过去世的经验就有禅修,所以他们到了天界还是想要修行。在天界有一些地方是空旷无人的,要禅修、打坐的天神就可以到这些空旷无人的地方,也有一些天神会到喜马拉雅山的森林里禅修。在天界是没有禅堂的。
他们在天界有两种获得禅修指导的方法,第一种是来自于他们投生到天界前,过去世的修行经验,他们忆起过去的修行经验,就可以继续在天界修行。第二种方式是天界有一些天神已经证得圣道圣果,由于这些经验,他们可以教导佛法,这些天神就可以教禅,想学习的天神们就可以向这些天神学习。
此外,在净居天中,也有一些梵天神会到欲界天来教导佛法,以及教导其他天神如何禅修。所以有些净居天的梵天神以及其他界已经证得圣道圣果的天神也可能来到欲界天,以他们的经验来教导佛法,并教导其他天神禅修。
关于如何投生成为禅修的天神?如果他想要投生为禅修的天神,他在临终之前要累积很多善业,例如一个人如果已经有了禅定,但临终时没有入安止定,而是入近行定,这个定力的力量就可以让他投生到天界,成为一个禅修的天神。另一种方式,如果一个人已经累积了很多善业,也可以投生成为禅修的天神。
从前在印度有一个女子,名叫果彼卡近事女(GopikāUpāsikā),她经常供养三位比库并护持他们修行,这三位比库都有证得初禅,但临终前并没有进入安止定,只进入近行定,后来就投生到四大王天。果彼卡近事女因为累积很多善业,并发愿要投生为男性,临终前她忆起自己的许多善业,由于这些功德的力量,她投生到更高的天界——三十三天名为果巴卡(Gopaka)男的天神。有一天,这位果巴卡(Gopaka)天子见到这三位比库投生在四大王天,就想帮助他们,使他们生起悚惧心(savega),希望他们快点禅修。因为他的帮助,他们忆起自己过去修过禅定,有其中两位修行后很快证得初禅,并继续修到三果,后来投生到净居天。所以天界的天神也是可以修行的,但他们需要悚惧心才会修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2-2018 11:42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题三:请问大长老是否鼓励学生禅修之前先去学习阿毘达磨、《清净道论》等,如果一个人懂太多理论,是否会影响禅修?例如他们学的概念法让他们不能如实知见。

回答:
一个人学习阿毘达磨、《清净道论》或经藏,如果不是在禅修的时候还一直继续思维那些理论,一般上不会造成任何障碍。但是如果禅修的时候还一直思维那些理论,就会造成许多干扰。最好是在禅修的时候放下理论,只是专心安住在自己的禅修业处,就不会有干扰。其实这些理论对于禅修者修到名色法时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对于有些禅修者只是思维理论,而不把心放在禅修业处,就会干扰禅修。
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习那些理论,只是完全跟随导师的教导,精进禅修,他的修行是不会有困难的。所以学习过理论的人,在禅修的时候必须要放下这些理论的思维。

问题四:上次开示中,大长老说肠胃问题会影响一个人的禅修,请大长老进一步解释对治肠胃问题的方法。

回答:佛陀解释培育禅修时有十种障碍,其中一种障碍就是生病。肠胃问题、头痛等问题都会影响我们的禅修。在《清净道论》中解释,如果有生病,应该要先治好病再禅修,但是如果病治不好,禅修者的心就要很强,心理省思:「在过去生中,我也曾经生病、死去,在这一世,要决意精进地禅修,就算有病,仍然要继续禅修。」
如果有生病,可以治就把它治好,如果不能治,也是要接受并决意努力修到证得禅定等有所成就。

问题五:常听有人修行修到走火入魔或疯掉,请问大长老,在我们未来修行生命里,要如何避免掉进这种状况呢?

回答:禅修时有两种发疯的情况:第一种是禅修者原本就有精神状况,禅修时就发疯了。第二种是因为禅修者没有听从导师的教导,以自己的方法、自己的想法去修行,当他得到定力时,可能不能控制他的定力,这称为禅那的混乱(jhāna vibbhantika)。要避免这种问题,最重要的是要跟随导师的教导,正确的修行。

胡怡芳居士录音抄写
觅寂比库校对
编辑于 2018-05-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2-2018 11:43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都需要禪修】摘自緬甸帕奧禪師的開示

在果德瑪佛陀(釋迦牟尼佛)成道後的第二年,他回到自己的祖國迦毘羅衛城。當佛陀抵達迦毘羅衛城時,釋迦皇族們以盛大的典禮來歡迎佛陀及比庫眾,並且帶他們到事先安排好的尼拘陀園。

到達尼拘陀園之後,佛陀坐在特別為他準備的座位上,在兩萬名阿拉漢的圍繞之中,佛陀保持沉默。因為,出身高貴而自傲的釋迦皇親貴族,他們心裡想:「這位悉達多太子年紀比我們小,他只是我們的子侄甥輩而已。」在驕傲自大的心理作祟之下,他們慫恿後生晚輩們說:「你們去向佛陀頂禮致敬,而我們這些長輩則退居在後面。」佛陀瞭解這些因為出身高貴而自大的釋迦皇族的心理,所以他顯現佛陀獨有的雙神變神通,來降伏他們的傲慢之心。

那時,從佛陀身上水火交替湧現的雙神變,產生出顯赫光明的殊勝奇觀,釋迦皇族們被這景象所攝受,懷著敬仰的心情,他們發出讚歎的言詞。

這時,正住在王舍城靈鷲山的沙利子尊者,以他的天眼神通,看見了發生在迦毘羅衛城的整個經過,他心裡想:「現在我應當去拜見佛陀,並請求佛陀講述,他在過去生中行菩薩道及圓滿巴拉密的故事。」於是,他立刻召集恒常伴隨著他的五百位阿拉漢,並且向他們宣佈說:「走吧!我們去覲見世尊,並請求他講述過去諸佛的故事。」如此表白之後,這些阿拉漢以快過風雷的神足通,一瞬間就來到佛陀的面前。在禮敬佛陀之後,就提出該項請求。應沙利子尊者的請求,佛陀講述了《佛種姓經》,這部經涵蓋了從燃燈佛時代到維山達拉王時代,這段漫長時間裡,釋迦菩薩修行的故事。因此菩薩的思想,是源自果德瑪佛本身。

從佛陀的開示當中,我們可以瞭解,他之所以要講述這部經的理由。佛陀這樣說道:「諸比庫!諦聽《佛種姓經》,此經能給予你們歡喜和愉悅,去除憂傷的尖刺,並帶來三種樂。哪三種樂?即人界樂、天界樂及涅槃樂。諸比庫!聆聽之後,應當依此經所示之道而奉行,如此能驅除驕慢、捨棄憂傷、解脫輪迴、滅一切苦。」

佛陀不是萬能的,他只是一位覺悟的人。佛陀指出解脫輪迴的道路,如何到達該路的盡頭——涅槃,還需我們自己去行走。在《小部法句經》中,佛陀開示說:「你們自己應當努力,諸佛只是導師而已,專注修行者能脫離魔王的枷鎖,達到解脫。」佛陀是人類與天神的最佳導師,但他不是萬能的救世者。他指示我們通向涅盤之路,但他不能代替我們走。他明白業果如何產生作用,但他不能違反業果。如果佛陀是萬能的,他能變出一塊自己推不動的石頭嗎?而且,如果佛陀是萬能的,那麼他就不夠慈悲,因為他並沒有以神通力將一切眾生都變成佛。

修習解脫道的行者,也同樣需要修行諸巴拉密。他必須修行十種巴拉密達到相當的程度,直到這些巴拉密強得足以令他證悟阿拉漢果。然而,阿拉漢弟子們的巴拉密,不能和菩薩的巴拉密相比。將來要成佛的菩薩的巴拉密,遠遠超過阿拉漢弟子的巴拉密。

我們不能夠說佛教的禪修,只是在修行解脫道,因為菩薩不但必須要禪修,而且他的止禪與觀禪,都必須修行到非常高的境界。在佈施、持戒、出離、智慧、精進、忍辱、真實、決意、慈、捨這十種巴拉密當中,出離巴拉密的顛峰,即是證得四禪八定及世間五種神通。十巴拉密的慈巴拉密與捨巴拉密,也是在以無邊宇宙中的一切眾生為物件,而證得慈心禪定及捨心禪定時達到顛峰。十種巴拉密之一,智慧巴拉密的顛峰就是行捨智,它是菩薩所必須達到的最高智慧與平等捨。如果不禪修的話,菩薩如何能達到行捨智呢?再者,當一個人精進地禪修之時,他正是在修行精進巴拉密。他必須在持戒清淨的基礎上,付出強大的耐心與決心來禪修。

因此,禪修之時他正是在積聚許多種的巴拉密。從《小部本生經》裡我們可以瞭解到,在我們的釋迦菩薩,出生為人的許多世當中,他都在精進地修習止禪與觀禪;尤其是修行慈、悲、喜、捨四梵住、十遍禪、八定及五神通。因此,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知道,不僅修解脫道想證悟阿拉漢果的人需要禪修;修菩薩道想要成為佛陀的菩薩,同樣也必須禪修。

(摘自緬甸帕奧禪師的開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2-2018 11:44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修行時需具備的重要要素】帕奧大禪師

    對於一般的佛弟子,需要累積兩種很強的力量去幫助他,一種就是很強的明種子(智慧),另一種是很強的善行種子。

那很強的善行種子是什麼呢?是由五種善行的業組成:

第一、是根律儀,時時刻刻守護自己的根門,讓自己不要因為眼門、耳門、鼻門、舌門、身門、意門而生起煩惱。如何守護根門呢?時時刻刻都讓自己的心,安住在止禪或者是觀禪,如果你時時刻刻都在修止禪或者是觀禪,你就能夠禁止讓這些煩惱這些蓋在心裡湧現。

第二、是巴帝摩卡的守護,在居士來說,至少要守好五戒,在比庫來說,要守巴帝摩卡戒條。

第三、是飲食知節量,要懂得適量用餐,如果吃的太多就有問題,所以你吃的食物的分量要恰恰好。

第四、是警覺,要時時保持這種醒覺,如果是在禪修時期,你當睡眠四個小時,其餘的二十個小時你都用來禪修。

接著,又有七善法,這七善法是什呢?

第一是信(saddhā),是你對佛法僧的信心要強。

第二是正念(Sati),一直都能夠對業處保持正念。

第三是慚(hirī),就是羞恥心。
    
第四是愧(ottappa),愧就是一種‘良知’,翻譯成「愧」,就是對果報的畏懼。面對口業、身業和自己的職業,這些你都要非常的有慚愧心,不要造惡業。 
  
第五是精進(vīriya),很強的精進讓還沒有生起的惡不生起,能排除已經生起的惡,也能累積善業,讓還沒有生起的善業生起,也進一步培育已經生起的善業。要做到這四點,要有很強的精進力。   
 
第六是多聞(bahusuta),要學習佛陀的教法,什麼是色法,什麼是名法,什麼是緣起,要瞭解這些名色法以及它們的因。  
首先要學法,然後用實際的修行去了知究竟名色法以及它們的因,通過直接的洞察智慧,開始是先學習,過後是實修,以便親自體證究竟名色法以及它們的因。   
 
第七是智慧,特別是指觀禪的智慧,能夠瞭解究竟名色法以及它們的因,這個是屬於明的種子,這些名色法以及它們的因,時時刻刻都在剎那生滅,所以它們是無常的;它一直都被剎那生滅壓迫著,所以是苦的(dukkha);在這個生滅之中,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主體可以稱為我的,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我,所以它是無我的。如此的觀照無常、苦、無我,就是觀禪(Vipassanā)。

    再重復一次,第一是信,第二是念,第三是慚,第四是愧,第五是精進,第六是多聞,即針對究竟名色法及它們的因的一般地瞭解。第七是指觀禪的智慧。

    還有四個禪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以上加起來共有十五個善行的種子。接下來還有‘明’的種子,這主要是指觀禪的智慧。行加上明,是我們證悟涅槃的有力量的主要條件。

    如果你有很強的正欲,禪修的欲,再加上增上行,那麼你就能夠證得聖道。所以你要一直都在累積自己的明和行,再加上善欲,來幫助你克服這些問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2-2018 11:45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忉利天主請求功德迴向的故事】

「諸施法施勝;諸味法味勝;諸喜法喜勝;除愛勝諸苦。」(法句經愛欲品地354偈)

在一切佈施之中,法施最殊勝;在一切味之中,法味最殊勝;在一切悅之中,法悅最殊勝:滅除渴愛戰勝了一切苦(生死輪迴)。

    有一天,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精舍(Jetavana monastery)開示時,提到忉利天(Tavatimsa)的天主Sakka曾經向他提到的一個問題。

    那個問題源自於忉利天天主Sakka和他的部將們聚集在一起時所討論四個問題,但是祂們左思右想,也請益過許多仙人或其他證果的聖者天人,所得到的答案都不一樣,也覺得這些都不算是最佳的答案。

    於是,忉利天天主Sakka便打算為部將們把問題帶給祇園精舍的佛陀。就在夜深人靜的時候,Sakka天主去見佛陀,頂禮向佛陀提出祂們所討論的四個問題:

    1.什麼是最佳的禮物?

    2.什麼是味道最好的東西?

    3.什麼是最喜悅的事?

    4.為什麼棄絕愛欲是最卓越的事?

    佛陀聽完後回答道:「所有的佈施中,法施最殊勝,所有的味道中,法味最佳,所有的喜悅中,法喜最喜悅,毫無貪愛的人,克服所有的苦惱。Sakka,你仔細聽著,好好思惟:佛法的佈施是所有禮物中最高貴的,滋味最佳,最喜悅的。棄絕愛欲,可以究竟解脫所有苦,因此,是所有成就中最卓越的。法施勝眾施,法味勝眾味,法喜勝眾樂,愛盡滅眾苦。」佛陀宣說了這段法句。

    當佛陀宣說完後,Sakka天主便請示佛陀:「尊者!如果佛法的佈施勝過所有的禮物,為什麼在法施時,我們天人卻無緣分享法施的功德呢?尊者,吾等天人此後將會隨喜一切法施的功德,也盼望願能分享到法施的功德。」佛陀點頭說:「薩度!(善哉)」

    於是在第二天,佛陀便召集僧團並教誡所有的比庫,從此以後要與眾生共享所作的一切功德,迴向給一切能隨喜的化身者(天人或依他施活命鬼)。從此以後,邀請所有的眾生,迴向所有的眾生,包括天人與鬼神在內,一齊共享所有功德,就成為僧團的義務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2-2018 11:46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我們覺得『苦』生起來了,
好好的觀一觀,
是否執著了些什麼東西?

佛使比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2-2018 11:46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安樂死是殺生嗎?】
詳聽 瑪欣德尊者如是開示釋疑:

學員:我有個同事,他父母得了癌症,受到很痛苦的折磨,他為了讓他父母不受那樣的折磨,然後他就加重了藥量,就導致他的父親、母親,都以同樣方式去世了,這算不算殺父、殺母呢?

尊者:安樂死?

學員:對,就是安樂死。

尊者:安樂死還是屬於殺父、殺母。

學員:他下手的話就屬於殺父殺母了嗎?

尊者:因為我們檢驗一個人是否殺生的條件,是五個條件:第一對方是生命,第二明知是生命,第三有讓對方死的心,第四用任何的手段,第五對方死了。

學員:是啊,這五個都有啊。

尊者:你看這個安樂死,是不是都有?

學員:但是,他的本意不是想讓他們死,他是想讓他們少受一點痛苦啊。

尊者:你可以用這五條件去衡量的。

學員:如果他已經犯下了這樣的業,而且他也是一個信佛的人,我就想問如果他這樣,他肯定是墮入惡趣對不對?有沒有辦法可以減少他的痛苦,減少他的業呢?

尊者:我舉一個大家都知道的(例子),(Bimbisàra)頻婆娑羅王的兒子叫未生怨王,他殺害了自己的父親,本來未生怨王有很強的巴拉密,可以使他聽到佛陀說的沙門果經就可以證得初果的,但由於他曾經殺害了自己的父親,所以他沒辦法得聖道、聖果。但是,當他聽了佛陀的說法之後,他生起了很強的信心,所以我們可以說,沒有任何一個人的信心比得上(ajaatasattu)未生怨王。
在佛陀入滅之後,他在經濟上,資助佛教舉行了第一次聖典結集,第一次結集完全是由他來做外護的,而且他還用各種方式去支持僧團與比庫。但是,你知道現在未生怨王在哪裡嗎?在地獄。

學員:那就沒有辦法了嗎?

尊者:不過,未生怨王做的這些善業,也不會白費,只是因為他殺父的惡業先成熟,所以他現在還是在地獄里。他在地獄要一直度過漫長的六萬年,之後他出來,然後在很漫長的大劫以後,他可以成為獨覺佛。

學員:這是屬於定業,是不是?不能轉的,是肯定是要下地獄的果報的?

尊者:殺父殺母是屬於定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8-12-2018 11:47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雷瓦达尊者】

把心投向某个所缘就表示你是在参与其中。如果想要令它减弱,或者令它停止,你需要把心转向另外好或善的所缘上。如果你继续将心投向先前不善的所缘,你越将心投向它,不善心就会变得更加强烈,因此越来越多不善心的状态就会生起。

当你知道自己的心在造恶时,请你养成一种习惯,改变你的心念,将心投向另一个善的所缘。

只是知道是不足够的。当你知道自己的心在造恶时,你应该生起一种意愿,将心投向于另一个善所缘,取代原来的不善所缘。

你一定要找出某些你的心很容易投入的所缘。或许,你可以将心投向三宝,你可以这样念诵:
我皈依佛,我皈依法,我皈依僧。
Buddham saranam gacchami; Dhammam saranam gacchami;Sangham saranam gacchami。佛陀庇护我,法庇护我,圣僧团庇护我。念诵时间很短,但是它的功德却很伟大。每当你知道自己的心在造作不利于自己的事的时候,转变你的念头,将心投向善所缘上。这是我们要训练自己去做的,它不会自动发生。如果你没有正念,那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有正念,那就有可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2-2018 11:50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瑪欣德尊者佛法問答】576

問:

若我供養祭品給已經去世的親人,他們能得到嗎?若回向功德給投生到另一處的亡者,他們還能得到功德嗎?

瑪欣德尊者答:

佛陀曾經講過一篇關於祭祀亡者的經典。有個在家人問佛陀說:「當我的親戚去世之後,我供養祭品給他們,他們能不能得到呢?」佛陀說:「不一定。」為什麼不一定呢?如果一個人死後投生為天人,天界的福報是很殊勝的,他們根本不需要人間的食物。當然,天人還是會隨喜我們所做的善業功德,例如誦經、說法等,但是他們並不需要人間的食物。如果投生為人的話,人有人的福報。如果剛去世不久,他已經在母胎中了,你供養他也收不到。如果投生為畜生的話,也許是在母胎中,也得不到我們的祭祀。如果投生到地獄裡去,只有受苦,佈施給他也沒有用。如果投生為一般的餓鬼也得不到。

    鬼的食物是多種多樣的,有些鬼在糞坑裡專門吃糞便,有些專門吃痰、鼻涕,有些專門在產房裡吃血污,有些吃垃圾,有些吃香氣,各種各樣,這是他們的果報。只有一類的鬼可以得到人的佈施,那就是『依他施活命鬼』(paradattūpajīvina)。這類的鬼會等待他們的親戚或者其他地方的人供養,他們才能得到祭品。當他們在世的親戚做了功德,並把功德迴向給他們,他們在隨喜之後就可以獲得。唯有這一類鬼類才能得到我們施捨給他們的祭品。

    然而,對於迴向功德,範圍則要大些。樂善好德的天人喜歡我們把功德與他們一起分享;對於人類,如果他們對我們所做的功德感到歡喜,也能得到隨喜的功德;許多鬼類眾生也希望我們把善業功德與他們一起分享。正因如此,我們在做佈施、持戒、禪修、誦經、聽聞正法等功德之後,通常會將這些功德迴向給一切諸天、鬼神以及眾生類,希望他們在隨喜之後,也能獲得一切的成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2-2018 11:51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每天累积善业利益自己利益众生

无论任何一个人,无论穷与富,无论失败或成功,都必须面对一个实相就是明天自己还能睡的醒吗,下一秒自己还能感受到呼吸吗,当睡醒的那一刻,无论是谁每当醒来的那一克都一定有不同的动念升起,比如有人开心如意,有人要面对人生的不如意,各总各样的动念烦恼将会升起,因而可能导致没有正念而容易发脾气,如何给自己在睡醒的第一刹那有着欢喜心以及睡觉以前也能累积善业以及培育慈爱波羅密巴《巴利文Parami》 ,大家可以尝试在睡醒的时候第一时间觉知自己的呼吸,简单说还能呼吸就是活着的意思《开心》闭上眼睛轻松的觉知自己的呼吸几秒或几分钟,然后向着自己的亲人“已故亲人“朋友“同事“以及六道众生发慈心,慈心属于善,喜悦的。

愿我的在世亲人已故亲人,以及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啊修罗道,人道,一切天神龙天护法愿你们离苦得乐,愿你们无敌意无危险一直保持快乐一直保持慈心,我也愿将一生所有累积的善行功德与你们平等分享,愿你们随喜。

Sādhu ! Sādhu ! Sādhu !
善哉 !  善哉 !  善哉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2-2018 11:52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吉祥语》——生活其实没那么复杂

~~生活其实没那么复杂。
不如意的遭遇:忍
不该得的东西:放
得不到的东西:不执取
不相关的事情:不考量
如法的目标:在因上努力
过去:学习,放下
未来:展望,认清善果之善因
当下:是机会,把握
面对缘生缘灭,超然,放下
不想手被火烧:把手收回来
不想苦果:放下苦因
想做做不到:再看清楚苦与苦因
或许学行善中的他们,开心地做一些给众生带来自由快乐的事,轻松地放放生,打打坐,也许回头会觉得自己太幸福,有太多机会应当把握,就不会在埋怨中造苦因,就不会把苦因都推给外在,就不会觉得世界亏欠自己,就能停止苦中造苦因的恶性循环,就不会坚持一定要得到了别人给予的什么才要自愛自助。
世界愛不愛我们我们强求不得,求不得。
好好自愛吧!
真正自愛,就自然会变得可愛。
因果关系勿错乱,正见勿颠倒,生命就有希望,学佛修法就能改变命运。
别浪费时间为自己辩护,高明的辩护者总是败在时间的考验里。
把握当下造新善因的机会吧!
因为无常,再苦也有希望!
因为因果,自助充满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5-4-2024 02:17 PM , Processed in 0.072804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