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17|回复: 0
|
圣严法师:如何分别是灵验或证验?
[复制链接]
|
|
主持人:灵验和证验是不同的,那我们怎么样分别自己这种是灵验还是证验呢?同时呢,有一些号称能够通灵,或者有特异功能的人士,他们是不是已经达到了证验的程度呢?让我们来请教圣严法师。
圣严法师:
从自己的立场来讲,很难判断是证验或者灵验。但是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可以看得出来。一个人如果觉得自己有了一些什么证验,或者是有种什么体验呢?最好去请教一下高明的人,什么叫高明的?过来人。那这个高明的过来人,还要找对对象才对,你没找对对象,正好你找的也是一个跟你自己差不多的人,那这没有用的。所以这个就很难判断。
从自己的立场,很难判断这是证验或者说灵验。因为证验和灵验是一线之隔,但是从我的角度来看,所谓灵验,不是个人的力量,而是呢,外在的力量。外在的说神啊、佛啊、或者菩萨,或者是什么,一种灵力的感应,那这叫做灵验,不一定是自己靠修行的。只要虔诚心够,或者是呢,自己身体的体质,就是像是个导体,很容易让那些漂浮在空中的灵体附身、著身,那他就会产生这种灵验。
所以灵验呢,有的是自己看到听到,有的自己能够表现出什么东西来。藉他的身体,藉他的眼睛,藉他的耳朵,藉他的嘴巴,说出什么东西来。那不一定是他自己修行而得到的,那者呢,可能有一点修行,也可能只是个诚心,也可能只是他的体质,就是一个灵媒性质的体质,这一些应该都属于灵验的范围的,那不是所谓证验。
证验是绝对是从自己的立场,用自己的力量,自己修行。自己修行的证验也有几种不同的层次。最基本的层次,我们只要打坐,只要拜佛,我们的身体的机能,或者是分泌,都会有种调整,我们自己体内有一种调整,那使得我们头脑神经也会产生一些反应,那这一些反应,是因为自己打坐,或者自己拜佛,或者是自己在走路,或者自己呢,非常专心的持咒,或者非常诚恳地在诵经,都可能产生这一种体能上的反应...但是不是开悟,这个是身体上的一种自然反应。如果我们修行,而没有任何一点反应的人,那就是说他可能要求灵验了。身体、身心能够反应的人,那就是这一种经验,已经能够使得他继续的修行,不会退心。
其他相关开示:
信仰的本身,并不一定要理解它的道理,只要依照佛的开示,知道观音菩萨是有求必应的,救苦救难的,信仰他而祈求他,你就可以得到灵验。...玄奘未去印度求法之前,他已学到了《心经》,而且对于观世音菩萨抱有绝对的信仰心。根据玄奘大师传中记述,他至少有多次祈求观音灵感的经验,例如:1.是当他经过八百里流沙河的时候,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只是妖魔鬼火之多,犹如天上的繁星,不知遇到了多少恶鬼邪妖,在他前后缠绕,他都以念《心经》而遣散了这些魔鬼的作祟。2.是当他出了玉门关,晚宿沙漠中,随从他的胡人忽起变心,拔刀指向玄奘三藏,玄奘即时诵经念观世音菩萨,胡人见了顿失杀心,又睡了下去。3.是玄奘正在横度八百里流沙,亦即是莫贺延碛的时候,经过了五天四夜的沙漠旅行,未得滴水可饮,他和他所骑的马,均因缺水而倒卧在沙漠之中,奘师便在心中默祷观世音菩萨,他说:「玄奘此行,不求财利,无冀名誉,但为无上正法来耳,仰惟菩萨,慈念群生,以救苦为务,此为苦矣,宁不知耶?」祷告之后到第五夜半,忽有凉风触身,爽快如沐寒水,全身舒畅,眼得明朗,马儿也能起来走了,走了十多里,马儿忽然走向岔路,制之不住,又经数里,忽见青草数亩,并有一个水池。奘师与马,始得救济,重保身命,此一水草绝非原有,乃是观音菩萨慈悲变现而来。...观音菩萨虽是有求必应,你不求他,他是不应的,因为感应是从虔诚的信仰中产生的。 最要紧的,我们念观音圣号,勿存功利观念,菩萨不会由于你许了为菩萨装金的愿,而助你去做损人利己的坏事,你来供养三宝,应当是出于清净的求福之心。你之常念观音圣号,观音固然会在冥冥之中,随时给你保护,你却不一定老是为求菩萨在物质生活上给你帮助,应该更进一步地向人格的内心下工夫。所以〈普门品〉中告诉我们:「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镇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镇;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 圣严法师,《观世音菩萨》
解脱的原则是性空,解脱的目的是无我,至于要真正地实际证验解脱的境界,那绝不是单凭纸上谈兵,说说道理就能办到的。因为理论是一回事,实证又是一回事。————圣严法师,《学佛知津》
学习佛法一般来说有三个层次:经验的层次、体验的层次和证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经验的层次”。比如馒头怎么做?菜怎么炒?这些经验都是可以慢慢学会的。比如我们打坐怎么打?心容易寂静?我们如何与人沟通?做一件事情如何能做成功?这些都是经验的层次。第二个层次就是“体验的层次”。是每个人身心、生命的感受,是我们体验佛法的体验。比如我们喝水,口渴的时候一杯水、一杯茶很快就能都喝完了。但如果我们并不是很渴的时候,我们一口口地品茶,就能够体会到茶的苦味,茶的甘甜……。在不同的人群里面体会不同的感受,需要依靠我们的六根去感受。但如果我们内心躁动,那么就无法体会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禅修。因为需要让我们内心的躁动停滞下来。在我们专注闻法的时候可能会有一点点的体验,但如果我们没有专注去体验,那么对佛法的体验和领纳就仅仅停留在表层。停留在表层就非常容易疲劳,走得越远体会到的人、事、物就会越来越陌生,这样就会只能停留在第一个经验层次。所以佛法需要用心体验。第三个层次是“证验的层次”。前两个阶段是我们通过经验、技巧、步骤、自己刻意用功才能有的感受。而第三个层次是我们自己获得佛法的本身,以及我们学佛这么长时间以来对证验的用功。这种证验是建立在长期以来对身心真正的体验上,这些不是我们坐在那里胡思乱想能够得到的。在我们的道场中有些人专门念佛、有些人专门做事、有些人专门打坐……,这些人可能得到精神领域的感应,达到忘我的境地,反过来,以一般人的状态来体验而无法得到的证验。我要说的这三个层次是在不同的时候,而且是不同的人,境界是完全不同的层次。————学诚法师,《佛弟子学佛的三个层次》
感恩诸位大德开示。愿以分享此文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回向西方净土,回向四众和合,回向正法久住。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