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丽莎,她是谁?不就是列奥纳多·达·芬奇那幅尽人皆知的名画吗?如果再多点了解,似乎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位佛罗伦萨商人之妻,有人说是另一位贵族夫人,也有人说这是芬奇的自画像……还有种说法:达·芬奇画了两幅蒙娜丽莎肖像。 我们熟悉的《蒙娜丽莎》藏于卢浮宫,另外一幅因居住在伦敦艾尔沃斯的收藏家休·布莱克于1913年收购而得名为《艾尔沃斯·蒙娜丽莎》。美国两位艺术史论家,让-皮埃尔·伊斯鲍茨和克里斯托弗·希斯·布朗,他们合作撰写的《蒙娜丽莎传奇:新发现破解终极谜团》(陈薇薇译,三联书店)一书,正是对传说中两大版本“蒙娜丽莎”的专项研究。 作者认同蒙娜丽莎原型是佛罗伦萨商人弗朗切斯科·焦孔多的妻子丽莎·盖拉尔迪尼。这个结论的得出,主要是因为列奥纳多的友人韦斯普奇在1503年8月的日记里提及画家正在创作丽莎的肖像。这也是艺术界得到较多认可的蒙娜丽莎原型的主要证据。 焦孔多及其家族的活动,与佛罗伦萨的形势和美第奇家族的命运融合,并且和芬奇个人与佛罗伦萨当权者以及米兰公爵斯福尔扎的交际,不断切换展开。芬奇在1503年接受了焦孔多的委托,卢浮宫版成像时间很晚,固然和跌宕流离的局势有关,也和芬奇出了名的“拖延症”个性有关,这位艺术家的自我要求向来严苛,拖上十几年才完成委托作品于他并非个例,未完成的尚很多,时间的宽裕确够画上几幅了,但这仅是常情,不足为据。 卢浮宫版已得公认,毋庸置疑。关键是,艾尔沃思版是否真的也是大师亲绘? 两个版本的蒙娜丽莎都是半身像,双手自然交叉搁在腹部,双眼直视观者,构图、场景和人物神态、服饰的相似之处,一目了然。当然,这不能排除他人摹本的可能性。作者说,卢浮宫版绘于1507-1516年,艾尔沃斯版绘于1503-1507年。根据颜料、画框等分析检测结果,证明艾尔沃斯版确系16世纪初期的作品,得到了现代技术的支撑。专家的论证进一步缩小了范围,艾尔沃斯版的笔触显示出左撇子风格,符合达·芬奇的生理特征。 时间点的确定还与拉斐尔1504年的《年轻女子速写》有关。这幅画无论从构图、背景还是人物姿态、服饰,都神似艾尔沃斯版《蒙娜丽莎》。这个版本的模特年轻漂亮,符合文本记载中的丽莎形象,拉斐尔当时刚拜访过芬奇,可能看过肖像,因而得到启发。另外,两画模特身后的同一位置都绘有立柱,而卢浮宫版是没有立柱的。 卢浮宫版的蒙娜丽莎年纪较长,眼神略沧桑,嘴角的微笑难以捉摸。作者说《蒙娜丽莎》的寓意是“天使报喜”,描绘了圣母得知自己感孕将生,对耶稣的命运和世人的未来产生悲悯的复杂心境。这也表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的抬头。女性正面肖像画的广泛出现,正是女性地位提高的一个表现,而大师更赋予了模特以母性的博大内涵。借助《达·芬奇笔记》中关于光与影等视觉材料,我们可以了解大师如何将明暗对照法和空气透视法相结合,创造了蒙娜丽莎传奇的眼神和微笑,让她显得莫测高深、神秘魅惑。 事实上,“蒙娜丽莎的微笑”早就现身在芬奇的画布,比如《圣母子、圣安妮与圣约翰》、《圣母子与圣约翰》、《施洗约翰》和《救世主基督》等。这是芬奇著名的“渐隐法”形成的一条脉络。世人相信蒙娜丽莎身上包涵着孕育新生命的迹象。卢浮宫版的背景也由门廊换成了起伏的山陵、河流和桥梁,似乎隐藏着自然宇宙的密码信息,杳无人迹的旷野,蜿蜒曲折的道路,横空跨越的桥梁,万物合一,天人相通,指向未知的苍穹。 作者对达·芬奇画作细节的一一解码,让我们再次领略芬奇式的天才,曾经在天文、建筑、机械、医学、绘画等领域的闪闪灵光。如果两个版本的说法真的成立,那么,画家大概不满足商业的完成和艺术的轻尝试,于是在艺术意识的自觉集成下又创作,他并非在描绘个人,而是塑造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并且将自己的宗教理念投影其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