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购物节“双十一”刚过,而年底将至,再次迎来消费热潮,但是大陆党媒《人民日报》却给“中国制造”泼了一盆冷水,公开质疑为何所为的“全球同款”商品品质往往比海外“差点意思”。
中国仍是“质量洼地”(图源:Reuters/VCG)
《人民日报》表示,外销内销是两个标准、两条生产线,一流产品外销、二流产品内销,这在大陆一些行业似乎成了“惯例”;有的国外品牌在国际市场和中国市场搞双重标准,品质“内外有别”屡见不鲜。不少消费者经过比较后发现,有些产品和服务,国内市场的品质明显比国外市场“差一截”。拿食品行业来说,数据显示,大陆食品出口合格率持续保持99%以上的高水准,而内销食品在“多年整顿”的背景下,合格率在90%左右。这几个百分点的差距,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某些行业国际国内“不同线、不同标、不同质”的尴尬。
此外,该报还表示,一些国外品牌,在国际市场和中国市场搞“双重标准”——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在国外颇守规矩的知名洋快餐,到了中国后,却变得有些“懒散”,食品安全的弦并没绷紧,近年来接连被曝光食品安全事件。2014年上海福喜就因大量采用过期变质肉类原料并供应给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餐饮企业,引发广泛关注。
“在不少消费领域,大陆目前确实处于品质洼地的状态。”中国贸促会研究院研究员赵萍说,大陆消费者对于品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高品质供给相对不足。商品和服务品质“内外有别”的现象,进一步加剧了大陆消费市场供需错配的矛盾。
对此,《人民日报》明确表示,标准偏低或不够细致,只是国际市场消费品好于大陆市场的部分诱因。市场需求、供给水平、监管方式等因素也在共同产生影响。有些商品在大陆生产却不在国内卖,是企业出于“以需定供”的权衡。一些国际品牌之所以能搞“双重标准”,是大陆监管体系不到位。
*摘自《华闻头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