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25|回复: 0
|
坐办公室整天,就工作一言不发,我是不是社交恐惧了?
[复制链接]
|
|
我们讨厌盯着别人,也讨厌被别人盯着。我不会注意同事换了什么发型、买了什么鞋子甚至改变了眼镜框的颜色,而在同事盯着我看的时候,我的工作效率几近于0。
社交恐惧症(英语:sociophobia)又名社交焦虑症(social anxiety),是一种对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精神疾病。患者对于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别人仔细观察的社交或表演场合,有一种显著且持久的恐惧,害怕自己的行为或紧张的表现会引起羞辱或难堪。有些患者对参加聚会、打电话、到商店购物或询问权威人士都感到困难。
在心理学上被诊断为社交焦虑失协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AD),是焦虑症的一种。此症最早被发现于 1985 年,当时被 [谁?] 认为是忽略性焦虑失协症(neglect anxiety disorder),经过 14 年才渐渐被重视。
——维基百科
我并非心理学、医学专业出身,在短时间内不打算也不可能恶补相关学科知识。因此,如果要谈「社交恐惧症」,我是不够格的。
但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什么叫做「社交恐惧」,我还是能说出一些真实的感受。
正好,结合这个题目,我想用「我写你看」这种彼此无需面对面的方式,聊聊我们心里的恐惧,和尴尬。
我是一个很认生的人,如果不需要跟陌生人打招呼,连一句礼节性的「你好」都不会说,即便接下来会一起坐上好几个小时。有次在高铁上,右手边的大叔向我借耳机,因为觉得拒绝很麻烦,我回了声「好」就借给他了。幸亏这位大叔归还得比较及时,不然我在追讨时一定又要别扭好久。
即便相处十几年、理应比较亲切的邻居来访,只要家里还有其他人招呼,小时候的我不会主动叫「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一来是惧怕叫错了,二来则是怕自己主动招呼会导致对方回话,不得不交流更长时间。即便总是被家长批评「这孩子怎么不叫人呢」,我依然决不打算改这一点。
其实到了今天,我在小区里遇上邻居也决不主动搭话的。如果务必要说话,比如人家上门拜访,能用「您」字带过的场合,我都不会用其他称呼,更不可能呼其姓名。
我不喜欢逛商场,不喜欢与售货员交流,讨价还价什么的自然是能避免就避免,明知吃亏的话,转身离开就好了——虽然很多时候这反而能起到最强的砍价效果。我尤其不喜欢购买衣服和鞋类,第一我对穿着称谓没有研究,对衣着的描述性词汇几乎只有「衬衫」「外套」「裤子」寥寥几个词,在需要交流的时候,很难准确说出自己的意见;第二则是衣服和鞋类往往需要试穿,而试穿则需要大量的交流,如果不合适,后续的对话将会更加尴尬。
因此,网购发达以后,网购衣物几乎成了我唯一的选择。为了避免不合适而退货,我都尽量买较大尺寸的——不合适也凑合能穿。
提到网购退货,虽说退货主要是在网上进行的,但仍然令我不快。其实我很不擅长网聊,对陌生人的搭话往往都只能礼节性地回复,几乎无法在网上和别人熟识起来。这不代表我不能跟陌生人说话——在务必要联系陌生人的场合(比如工作需要),我会对他们表现得很热情,甚至可以说是相当得体。
究其原因,有目的性的交流,只要达成目的,就能避免尴尬——就算避免不了也可以忘掉。而且,一旦双方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要做什么,谈话内容就会比较收敛,不会忽东忽西,一般都能停留在我可以用常识应付的范围之内——对于我们这些害怕社交的人,机械性的、千篇一律的社交会稍微轻松一些。
我们讨厌盯着别人,也讨厌被别人盯着。我不会注意同事换了什么发型、买了什么鞋子甚至改变了眼镜框的颜色,而在同事盯着我看的时候,我的工作效率几近于0——一般会停下手中的创造性工作,开始做机械性的、不会出错的工作,甚至无限地浏览毫无内容的网页或文档,直到同事自觉离开——这种「害怕公开写东西」的症状,似乎是真的「社交恐惧症」的一种。
不光是盯着,我总体上想尽量少地被人挖掘信息——这不代表我打算降低自己的存在感,甚至不代表我不打算展示自己,我只是不想「被迫」展示。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没有微信的时代,我喜欢用短信胜过电话。有微信以后当然就是微信了。这不是说我绝对不打/不接电话,但在我不想接电话的时候,你即便让我的手机响一天,我也无动于衷。家里的座机响起时,即便我就在电话旁边闲着没事,也绝对会选择让其他家人去接——他们当然觉得我很怪,但从小到大我都这样,他们就习惯了。至于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座机电话响起,那十分对不起打电话的人,我是绝对不接的,就当家里根本没人吧。
至于主动的情况,在事情不急的时候,我会避免直接去电话的通讯方式。既然电话都不喜欢,语音啊、视频啊就更不要想了。我认为这是因为我不想主动透露一些没有必要的信息,而实时的语音和视频所透露的信息,自然比经过我编辑的短信要多,即便大多信息都是无效的。
如果我坐地铁赴会,被人问到「在哪站了」,我一般会承诺自己还有 10 分钟、20 分钟到达,而不会说自己在哪站。在我看来,别人问我在哪站无非是看我还有多久到,这时候我在哪站的信息是无关紧要的,而我则十分乐意减少信息的释放——虽然很多时候这令人很讨厌。
进一步,我不喜欢被动透露自己的喜好。我乐意说的兴趣爱好是我说出来的,不是别人可以追问的。比如说,我喜欢吃鱼,我说出来,是可以大大方方承认的;但在点关东煮时,我会尽量避免让人发觉我喜欢鱼丸、鱼饼、竹轮等物——在正常情况下,非自助性质的关东煮、麻辣烫、香锅,我都尽量不点,一来这要与售货员进行大量的交流,二来这或多或少会给人留下「你爱吃 XXX」的印象,而这是厌恶被动透露信息的我最为讨厌的。相比之下,自选的就没有这种心理障碍了。
说到点餐,现在的 O2O 点餐,哪怕是点餐后到店自取,也非常符合我的胃口。而在线完成的支付当然就更符合了。事实上,在必须要对着服务员点餐的场合,如果自知需要浏览一遍菜单,我都会先把服务员「支走」,等自己想好了,可以一口气报出点单内容的时候,再把他们叫过来。我不喜欢别人看到我停留在菜单上的眼光,不喜欢别人看到我思考和犹豫的样子。
至于特殊要求和忌口,在别人不主动询问的情况下,我一定是闭口不提的——忌口一律是无,样式一定是默认。如果我点煎饼,哪怕我自己不喜欢葱,也不会主动要求「别放葱」。倒不是说这三个字多麻烦,我的真实想法要复杂很多:首先不喜欢别人发觉自己不喜欢葱这一点,其次不想让别人觉得自己「事儿多」(哪怕这再正常不过而且我自己也觉得再正常不过),再有就是不希望对方忘掉然后后续对话更尴尬。
在我看来,那些能大方要求「三个煎饼,一个不放葱,一个不放葱和香菜,这俩都要两个鸡蛋,还一个要一个鸡蛋的也不放葱,哦对了,不放香菜的单装一个袋儿,其他两个放在一起」的人虽说是再常见不过的,却也是我万分羡慕的。
发达的现代文明为我这种人带来了便利。可能有人觉得依赖互联网的城市缺少温暖和人情味儿,但对于我这种因为不愿排队打票而宁愿在购火车票时多花 20 元钱快递到家的人,这样冷淡的城市也许再好不过。
你问我的老板是怎么忍受我的?第一我觉得我这样的人不算很少,老板肯定也见得多了,他们明白我适合怎样的工作。我现在所在的科技博客,每个人都比较内向,多数人不擅长社交,我也怡然自得。以前曾经待过的某传统媒体,则令我倍感压力——他们认为我「中午饭都不会招呼同事一起吃」,不适合干这行。
第二之前说过,目的性明确的交谈,我并没有压力。在媒体工作中,我其实是个合格以上的记者,我的采访少有尴尬,也往往能够采集到想要的信息,事后也经常能和受访对象成为一面之交的朋友,而不会形同路人。
我做过 BD 的工作而且效果很好,也能够代表公司进行商务谈判,甚至谈判中的讨价还价都不在话下。只要不是为了「拉关系」,不是「没话找话」「为避免以后临时抱佛脚而提前做准备」,我都可以胜任。或者说,我能胜任的其实主要是「临时抱佛脚也没关系」的交流。
不知道能看到这篇文章的人有哪些,但我想,他们大多是吝惜评论的。他们不喜欢发表「即便不发表也没影响」的观点,不喜欢一句轻浮随意的评论,更不喜欢「是社恐就转」这样的闹剧。即便可以匿名评论,他们也通常会选择放弃点评而默默转发——因为重要的并不是别人知不知道我是谁,而是我根本就不想多说这句话。
文摘自网络
与同事交流才能带来好关系,并且公司里面有什么消息才不会傻傻 后知后觉啊!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