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422|回复: 16

帝釋天王典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6-2-2016 02: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佛教說法,帝釋天王就是三十三天的天主,也就是所謂的天公。

趁今天是官方的帝釋天生日。就發起這貼討論帝釋天的緣故吧。

尊貴的三十三天主,薩迦天帝。祝你生日快樂。如寶石經佛陀說的這一段
Tasma hi bhuta nisametha sabbe,
Metta karotha manusiya pajaya,
Diva ca ratto ca haranti ye bali,
Tasma hi ne rakkhatha appamatta.
故一切众生听着:以慈爱对待人们;
他们日夜献供祀,故精勤守护他们。
我家人今天向您祭祀,希望日後可以得到您的關照。願你無危險,無精神痛苦,無身體痛苦,平安的樂住。

就讓我宣說你的偉大事蹟吧。
根據雜阿含,我看到了這個典故,由於你的慈心產生的威力。


一一O九、本經敘說帝釋於敗軍途中,慈心不踐殺鳥子,以故得威力摧伏阿修羅軍。佛陀以此事勸勉比丘應修慈心,讚歎慈心功德。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在過去世時,諸天與阿修羅對陣戰鬥,阿修羅獲勝,諸天敗退。當時,天帝釋的軍隊壞退散逃,內心非常恐怖,乘著車駕往北奔馳,逃回天宮。須彌山下叢林道路中,林下有金翅鳥巢穴,有很多的金翅鳥子。這時,帝釋恐怕車馬經過,會踐殺鳥子,即告訴御者(車伕)說:『可轉車回去,不要殺害鳥子。』御者告訴天王說:『阿修羅的軍隊從後追逐過來,如果轉車回去,將會被他們所阻困。』帝釋告訴他說:『我寧願轉車回去被阿修羅所殺害,也不願領著軍眾踏殺路上眾生。』御者於是把車駕轉向南馳。阿修羅軍隊遙見帝釋轉車回來,以為是作戰的策略,就往後退走,阿修羅眾極為恐怖,軍陣敗壞,四處流散,逃回阿修羅宮。」

佛陀告訴眾比丘說:「那天帝釋於三十三天為自在之王,由於慈心的緣故,以威力摧伏阿修羅軍,也常讚歎慈心的功德。你們比丘正信佛法,以俗家為非究竟歸處,而出家學道,應當修習慈心,也應當讚歎慈心的功德。」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2 收起 理由
魃魈魁鬾 +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6-2-2016 02: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思維一下,除了寶石經,有什麼經帝釋天王非常喜歡的。想一想有了,長部第21經。Sakka Panha Sutta。帝釋天王求教經/所問經。 這部是帝釋天王證初果的經。

是佛陀說天主已經證得初果,可喜可賀。

那我轉載道澄尊者開示的 帝釋天王求教經的文章。

长久以来,我们尝尽了各种的折磨,饱受了各种的病痛和苦难,以及远离亲人、爱人的痛苦。
这是一个悲伤的旅程,有很长的时间,我们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但是,我们却对自己的不幸,毫无觉知地盲目。
我们都挣扎地朝向解脱痛苦的一条路上。
我们都在同一条船上,要从此岸到彼岸。
我们生生世世如此,然而却只是从一种痛苦走向另一种痛苦而已。

道澄
Ven.Visuddacara

Sakka Panha Sutta
帝释天王求教经                《长部。21》

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Rajagaha的一个山洞里的时候,帝释天王前来见佛陀。

帝释天王以前也曾经两次遇见过世尊,但是因为当时帝释天王求法的心态还没有成熟,所以世尊没有给他开示佛法。
而这次帝释天王渴望见佛陀的原因是:由于他觉察到自己的生命已经不长了,对死亡的害怕,才使他急切地想要寻找可靠的方法来拯救自己。
于是帝释天王带着随从来见世尊,因为他急切地渴望要听闻世尊的佛法开示。

当一位天神的寿命即将结束时,会出现五个预兆:
1、他头上的花朵开始枯萎;
2、他的衣服变得肮脏、破烂;
3、从未流过汗的天神,也开始流汗;
4、天神们年轻的外表也开始变得苍老;
5、终于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星期,他们会开始厌烦生命。

但帝释天王先派一位天神(Pancasikha 五髻)去见佛陀。这是一种礼貌,先征求佛陀的同意之后才去见他。

当这位天神到达山洞时,佛陀正在打坐。于是这位天神恭敬地站在不太远,也不太近的地方,拉起了竖琴,就开始赞诵佛、法、僧及阿拉汉的功德,佛陀并没有拒绝。(一般来说修行人是不会歌、舞、观、听。)
世尊对天神的赞颂保持沉默,因为世尊知道,待会他和帝释天王的对话将会利益许多的众生。

之后,佛陀问这位天神他的赞颂词是怎么来的。天神说是因为他喜欢一位美丽的女天神,而这位女天神喜欢赞颂词里赞叹佛、法、僧的部分。
她就答疑让他陪她一天,但第二天她就不见了。
这位天神尝到失意的痛苦,心情非常的纷乱。

由此可见,天神也不是有求必应,也会遭到挫折,失去理智。所以我们应该想想,当天神好吗?

曾经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城给孤独园时,有一位天神在凌晨时下来拜访佛陀。尽管天神的光彩照耀了整个寺院,但是这位天神看起来有点心烦意乱。

当他向佛陀顶礼后,便开始悲伤哭泣地说:“天界真是嘈杂,充满天人的喧闹声。对我来说,他们看起来就像饿鬼般的在自己的土地上作乐。待在这种地方,使我慌张失措!请告诉我,如何离开这里?”

这些话由天神口中说出来是十分的奇怪,因为天界的特征就是享乐。天神的行为优雅,喜好音乐,一点也不像生活在极度悲惨与痛苦中的饿鬼。于是佛陀就用神通,观这位天神的过去世,知道不久前他是一位禅修者,对佛法有信心,而且年纪很轻就出家成为比库。当他学会戒律与佛法之后,便独自到森林里独居用功。
由于他非常想成为阿拉汉,于是他用功禅修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可是不幸的是这损害了他的健康,胃胀气得很厉害,当胃发胀的时候,就如同刀割般的疼痛。
尽管如此他还是一心一意地练习,完全不理会疼痛。直到有一天他在行禅、经行的时候,断送了生命。
这位比库立刻投生在三十三天,好像从梦中醒来一般,他身着金色华服,站在金碧辉煌的大宫殿前。里面有一千多位盛装的天神,兴高采烈,同时大声地奏乐欢迎他们的新主人的来临。
这位比库也没有机会去注意到他投生的过程,他目不斜视,眼睑下垂,庄重地拉起金色的衣服想盖住肩膀。
这一千多位天神知道这是比库要覆肩的动作,便大声地说:“现在不是要禅修的时间,来吧,我们一起舞蹈吧!”
因为这位比库正在练习根律仪,守护六根,所以他根本听不见他们说话的声音。于是有一位天神拿出一面长镜给他看,这位比库天神吓呆了!他看见自己不再是一位比库,而整个天界没有一个安宁的地方来禅修,他觉得他被困住了。
他心里想:“当我出家的时候,我唯一的希望是证四果阿拉汉,我好像一个拳击手参加比赛,希望获得金牌,但是现在却得到一颗甘蓝菜。”
他甚至害怕走入宫殿,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心力,无法长久地对抗这些远超过人间的欲乐。
他也突然了解,身为一位天神,是有能力拜访在人间传法的佛陀,这使他稍为振作起来。他心里想:“我可以在任何时候获得天上的财富,但是遇见佛陀的机会,才是稀有的。”
于是,他来向佛陀寻求帮助。佛陀也被他一心想要修行的毅力所感动,而给了以下的开示:

佛陀说:“你走过的路是笔直的,那会引导你达到目标,一个完全没有恐惧的皈依处。你会搭乘一辆完全宁静的马车。心精进和身精进是两个轮子;惭愧心是你的靠背;正念是环绕马车的装甲及保护;正见是马车夫,无论何人只要拥有这辆马车,而且驾驶稳当,无疑的都会抵达涅槃。”

十二个证悟涅槃的条件之一是惭愧。什么是惭愧心呢?
它是二十五个美心所之一,有惭有愧并不完全指羞耻或畏惧。比较适当的翻译应该是道德良心。它提醒我们要对一切的不善行、恶念,即使是小小的过失也要感到羞耻畏惧。
当有事情或烦恼发生后,感到有些不喜悦或羞耻,这种态度是惭。有惭的人,无论何时都会坚守原则,拒绝自己的美德受到破坏,他会拒绝造恶。
愧,是对自己做不善行后感到恐惧。当想到自己的父母、朋友、家人,因为自己的不道德行为而蒙羞时,是一种不会去愧对家人的美德。
有惭有愧,它创造了一个纯净无染的道德良心,自我内心的正直。正直之人,不会做任何使他自己感到羞耻的事,在品德上也是毫无畏惧的。

到底要不要往生天界,就要用你的智慧去思考。往生天界只会延迟我们的解脱。

另外,有一位青年人叫Nandiya,他全家人都是虔诚的佛弟子,并且乐意为僧团奉献。当他到了适婚年龄,父母准备为他迎娶他的表妹。
这个表妹就住在他们家的对面,都是一家人都不是佛弟子,非常吝啬,从来不布施,因此Nandiya不想娶她。
母亲对表妹说:如果你这么做,就能赢得我儿子的心。当比库来受供养时,Nandiya的母亲就叫这位表妹把地打扫干净,再为比库们准备座位。首先帮他们把钵放好,再邀请他们就坐。当比库们吃过午饭后,替他们清洗钵。
表妹一切都照做了,母亲就对Nandiya说,他的表妹已经是个虔诚的佛弟子了,这时他才答应婚事。他对表妹说,如果你忠心照料僧人和父母,你将有权长期住在这里。
当他的父母去世,Nandiya继承了父母的产业,也为自己立下供僧和布施给穷人的条例。
有一天,当他听完佛陀开示佛法之后,他觉得有必要增加自己供僧的功德。于是他建造了一座大殿堂,他把这座大殿堂及所有的家具供养给佛陀和僧众。在供养的时候,当Nandiya将水倒在佛陀的右掌上时,忉利天(三十三天)也同时出现一座宫殿,有十二里长、百丈高,装饰着七种珠宝。
有一天,Moggallànà尊者来到了忉利天,看见了这座宫殿,叹为观止。他问那些天神是谁的功德,建了这座宏伟的宫殿。
那些天神告诉Moggallànà尊者:“是佛陀的在家弟子Nandiya的功德,他布施一座殿堂给佛陀,通过这功德,天界也同时出现另一座宫殿,我们将来都是他的侍者。见不到他,我们都很不快乐,请通知他尽早来这里。”
Moggallànà尊者离开了忉利天后,来到佛陀的面前。他问世尊说:“当人活在世间的时候,却能通过行善而在天界获得功德,是否是真的?”
佛陀回答:“你已经在天界亲眼见到这些功德的荣耀,为何还来问我?”

从这个故事也可知道,上座部倒水仪式是这样来的。在斯里兰卡的庆典中,将水倒入碗中,唸着:“正如水会由高处往低流,今天布施的功德,也将一定会回到逝去亲人的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2-2016 02: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好像Rahula尊者和须弥陀在过去世的轮回中,都有继承了庞大的遗产,他们把财产分配布施出去,然后都出家去修行。智慧使他们明白累积财富是一件愚蠢的事。

世间有四种快乐:
1、拥有财富的快乐;
2、享用财富的快乐;
3、没有债务的快乐;
4、内心无过的快乐。

另外,有五十位比库在一个寺院过雨安居。雨安居开始时,他们立下了这样的协定:“只要未证阿拉汉,我们就互不交谈。”
比库们入村托钵时,口中含着水,只有当村民问今天是什么日期?或您的寺院中有几位比库?或其他的问题时,他们才会吞下水回答问题。
为什么比库们入村托钵时,口中含着水呢?因为当村民来布施食物或礼敬时,比库们才不会转移对禅修的业处的注意力。
当比库们离开村子时,才将水吐在村口然后回去寺院。村民看见吐在村口的水迹,就能知道,今天来了几位比库。
村民心里想:“这些比库不只是不和我们说话,他们自己在一起也是不说话。如果他们之间互不说话,那一定是他们之间发生了争执,让我们去劝他们和解吧!”
于是村民来到了寺院中,但是他们都看不见有两位以上的比库聚在一起。一位善于观察的村民说:“争吵的人住的地方不会像这个样子,佛塔和菩提树的平台都打扫得非常干净,扫帚排列整齐,都有准备饮用的水。”
于是他们就回去了,那些比库在三个月内雨安居中都证得阿拉汉。

所以少说话,心才会有力量,如Moggallànà尊者在进入二禅时保持的圣默(Noble Silence)。
少说话就会拥有这辆宁静的马车,希望大家都有这辆马车,直驶涅槃。

之后帝释天王带着诸天神一起来见佛陀,帝释天王他是急着要见佛陀,但因为要处理天界的事务而耽误了。
帝释天王也对佛陀说,以前听说当有佛出世时,天神的数量会增加。现在他相信这是真的,因为当世尊在世时,人们开始持守五戒,人们开始行善布施,对佛、法、僧三宝有信心,他们死后多数转生到天界,所以天神的数量就增加了。
帝释天王也提到他的儿子的前世是一位女众,但是她不喜欢当女儿身。于是她发愿持守五戒将来要成为男众,果然这世成为他的儿子。
有一天,当他的儿子外出的时候,遇见了三位乾达婆音乐神。他马上认出这三位音乐神就是前世他常去供养的三位尊者比库,但是为什么这三位修行人会成为天界比较低级的众生?而自己的前生只是一位对世尊有信心,严守五戒的普通女子,却可以投生为帝释天王的儿子。
当他们一起聊起前世时,有两位音乐神正念现前,努力禅修而证得了三果。而另一位音乐神仍然挚爱着这些欢乐,所以还保持原状。
原来前世他们都是喜爱依恋音乐神的生活,所以这世才会投生为低界的天神。

如同频婆娑罗王,生前也是非常仰慕佛陀,而且慷慨地供养了僧团三十七年,但死后只投生当四大天王的天神,而不是到更高的天界,也是因为国王对前世的依恋。

由于欲界天充满欲乐,而证得三果的两位音乐神,也不能留在那里,立刻转生到梵天界去。
对帝释天王而言,这两位在他眼前投生转生到梵天界的天神,使他印象深刻。由于他的寿命也不长,帝释天王也想死后再回到梵天界再成为天王,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他急着要见佛陀的原因,而听闻佛法是一位天神在临终前能做的最好的事了。

接着在征求了世尊的同意之下,帝释天王问了佛陀这个问题:

他问:“为什么许多天神、人类、龙、阿修罗都希望摆脱争吵、冲突、仇恨、痛苦和不快乐,他们不想争吵或被欺负,可他们都不能脱离这些痛苦,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他们都不喜欢怨恨,或苛薄别人,他们都希望自由、和平、国泰民安、快乐的生活。而事实上他们却生活在充满危机、苦恼和痛苦中,这是为什么呢?
他们都不喜欢怨恨,或苛薄别人,他们都希望自由、和平、国泰民安、快乐的生活。而事实上他们却生活在充满危机、苦恼和痛苦中,这是为什么呢?”

世尊回答说:“是因为嫉妒和吝啬所引起的,它使我们对比自己好、比自己优越的人,感到不喜欢。它的特征是:对别人的幸福、快乐感到厌恶,而生起要去破坏的恶念。这样的恶念不但使自己的今生和来世都受到痛苦,而且被我们嫉妒的人也跟着受苦。”所以,世尊说嫉妒和吝啬是痛苦的根源。

一个被嫉妒所控制的人,不希望别人比他更好、更聪明、或是更成功、更美丽或更有钱。这些恶念会导致我们今世、来世都受苦;会导致我们轮回,活在无可救药的痛苦中,即使投胎做人,也是低级没有名声的。
《小业分别经》中提到嫉妒的恶果是没有才能,没有随从,出身低贱,不会有好的名声。如果一个人乐于助人,因此累积了许多善业,如果再投生做人时,就会有许多侍从,有好名声和权力。

另一个就是吝啬Macchariya,即是吝啬、小气、不愿和别人分享他所拥有的一切。它的特征是强烈的占有性。
吝啬有五种:
1、对住所的吝啬,比如:有些比库把寺院当成私人住所,不喜欢有德行的比库来住;
2、家族吝啬,自己的家族不要和别的家族来往,禁止彼此的活动;3、利得吝啬,比如:有些比库希望布施给自己就好了,不要去布施给其他的比库,这个叫做利得的吝啬;
4、法吝啬,嫉妒一个人的学问,或不教导传授别人法,这种人来世也会变得愚痴;
5、名声吝啬,比如,自己有美丽的外表,对那些同样有美丽外表的人感到不喜悦,因此来生也变得丑陋。

(A.9.69.) (五)悭
诸比丘!有五悭。何等为五悭耶?
即:住处悭、家悭、利养悭、名声悭、法悭。诸比丘!此为五悭。
诸比丘!为断此五悭,[当修习四念处。何等为四耶?]…乃至…,[诸比丘!为断彼五悭,]当修习此四念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2-2016 02: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吝啬使我们不喜欢或看到别人比我们好或成功,会导致冲突。
你喜欢的人和别人说话时,会使你产生不喜悦;或对接棒人交接工作时,产生厌烦和不快乐,引起仇恨。嫉妒和吝啬使我们产生苦恼、争吵及种种困扰。

吝啬的果报是很可怕的!
有一位比库住在村子里,有一天,来了另外一位有德行的比库到他的寺院中。他开始害怕自己的信徒崇拜这位新比库,而自己无忧无虑的生活受到了影响。
于是每次信徒邀请这两位比库去家里受供时,他总是自己一个人去,并把托送供养新比库的食物,在回家路上扔弃在路边。
这位比库他死后在地狱受了很久的苦,之后又投生到畜牲道,受尽饥饿的痛苦。在他的最后一世,他投生在一个渔村里。从他一出生的那天开始,这个恶运就降临在整个村民及他的父母身上。
每个人都捉不到鱼,都吃不饱。当他的母亲自己一个人到街上去乞食时,都能得到东西吃,可是,一带着这个小男孩上街乞食时,就什么东西都得不到。由于饥饿的痛苦使他的母亲无法再照顾他了。
有一天,他的母亲把一片瓦片放在他的手中,对他说:“去吧,去村子里去乞食吧!我已经无法再照顾你了。”就把他扔在街上。
有一天,舍利弗尊者经过时,看见这个饥饿的小男孩在街上哭泣,就把他带回寺院去。小男孩在寺院长大,不久也出家了,后来也成为长老。
可是不管有多么盛大的庆典或是供养,长老从未能吃饱过,长老他所得的食物也只是足够维持他的生命而已。
这个恶业一直跟着他。舍利弗尊者为了想让长老在般涅槃之前可以饱餐一顿,就带着长老一起入城托钵。
可是,当天居然完全没有人供养布施食物。舍利弗尊者只好一个人去托钵,当有了供养的食物之后,尊者才叫居士送去给长老吃。可是在途中,这些居士又把食物吃掉了。
舍利弗尊者只好亲自带着食物,并且用双手握住长老的钵,长老就在这种情况下才得以吃到他丰富的最后一餐,并且在当天就入般涅槃了。

另外,离王舍城不远处,有一个市镇叫糖镇,那里住着一位长者,绰号叫“贪欲豪商”,他有八亿的财产。但是他连草尖上的一滴油也不肯施舍,自己也不用,也不想把自己所累积的财产用于自己的孩子、沙门、婆罗门的身上,就好像罗刹(鬼)所占领的莲池一样,大家都不靠近,而置之不用。
有一天,世尊在黎明时,慈悲地观察全世界的众生,世尊看见住在四十由旬之处的长者与其妻子,证悟预流果的时机到了。
长者在前一日,曾为了进贡国王而去了王宫,在回家的途中,长者看见一位饥饿的村民在吃酸了的馒头,长者自己也觉得饿了。一边走一边想:“假使我说要吃馒头,许多人也会想与我一起吃,这样我便会花许多的米,酥与糖。”于是他便忍住饥饿。
在回家途中,他变得憔悴,肢体显露出血管。一回到家,他忍不住饥饿,便跑入卧室,倒在床上。虽然饿到如此地步,他还是怕花费钱财,而不对任何人说他想吃馒头。
这时他的妻子进来,问他说:“你不舒服吗?”
长者回答:“没有不舒服。”
妻子问:“国王生气了吗?”
长者回答:“没有生气。”
妻子:“莫非孩子们或女婢,男仆有什么令你不高兴?”
终于他吞吞吐吐地说:“其实我有一个愿望。”
妻子:“您的愿望是什么?”
长者:“我想吃馒头。”
妻子:“那么你为什么不说呢?难到你是贫穷之人吗?现在我就去做足够给全镇人吃的馒头。”
长者:“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们应该自食其力。”
妻子:“那么做足够给这条街的村民吃的馒头。”
长者:“你真有钱。”
妻子:“那么做足够全家人吃的馒头。”
长者:“你的度量真大。”
妻子:“那么做足够家中孩子们吃的馒头。”
长者:“为什么如此的照顾孩子们呢?”
妻子:“那么做足够你我二人吃?”
长者:“你也想吃吗?”
妻子:“那么只做够你一个人吃的量吧。”
长者:“好的。但不要用好米做,请你用碎米再加一点乳和蜜糖。如果你在这里做馒头的话,那么就会有许多人会看见的。请你到七楼的高台去做,我会到那里独自享用。”

世尊在黎明时对MahaMoggallànà尊者说:“在离王舍城不远的糖镇,有一位贪欲的长者,他想吃馒头,因怕被看见,就叫妻子在七层的高台上做馒头。你到那里去引导长者远离贪欲,让他们夫妇拿着馒头、乳、酥与蜜糖,把他们带到祗园精舍来供养僧团。”
“是的,世尊。”他立即使用神通,前往该镇,在高阁的窗口外的空中站立着。
当长者看见尊者时,就心惊起来。心想:“我因怕这家伙,所以到这里来了,而这家伙现在却站在窗口外。”因此他发怒地说,“虽然你在空中徘徊着,但你什么也得不到。”
但是尊者仍在那里徘徊着。
长者又说:“你即使趺坐在空中,也是什么都得不到。”
尊者又趺坐在空中。长者又说:“你即使站在窗栏上,也是什么都得不到。”
尊者这时又站到窗栏上。长者又说:“即使你能放出烟来,也是什么都得不到。”
尊者果然从身上放出烟来,这时长者的眼睛好像被人用针刺了一下。
之后,因为他怕房子烧起来,所以不敢说“即使放出火来也是什么都得不到”的话。
长者心里想:“这个沙门真是固执,不得到一点东西是不会走的,给他一个馒头吧。”于是长者对妻子说:“做一个小馒头给那个沙门,把他打发走吧。”
于是妻子将面粉投入锅中,但立刻成了大馒头,膨胀至沾满了锅子。长者见了,以为妻子把面粉放得太多,于是长者亲自用汤匙的尖端盛了少许的面粉投入锅中。可是馒头膨胀得比之前更大。如此重复地做,馒头总是一次比一次的更大。
长者无可奈何地对妻子说:“请给他一个馒头吧。”
妻子从篮中拿了一个馒头,不料所有的馒头都黏在一起。她对长者说:“你看,馒头都黏在一起,分不开了。”
长者说:“让我来分分看吧。”可是他也不能把馒头一个一个地分开。
长者为了分开馒头,使尽力气,弄得汗流满背,也忘了饥饿。于是他对妻子说:“我不要吃馒头了,请把这篮馒头都送给尊者。”
Moggallànà尊者就开始对他们说法,解说三宝的功德,供养与布施的大果报。
长者听后,生起了信心,便说:“尊者,请进来坐在这里吃馒头。”
Moggallànà尊者回答:“长者啊!世尊与五百位比库都在精舍。如果您愿意的话,请夫人带馒头与牛乳一同到世尊的地方去供养。”
长者说:“世尊此刻在什么地方呢?”
Moggallànà尊者回答:“世尊在约四十由旬的祗园精舍。”
长者说:“怎么能走这么长的路呢?”
Moggallànà尊者回答:“如果你愿意,我会带你去。”
当到达了祗园精舍,进餐的时刻已到。世尊带着比库们走入食堂坐在座位上。长者向僧团供养饮用水,夫人则将馒头放入世尊的钵中。
世尊与五百位比库们取用了足够的水与馒头。之后,长者又供养了牛乳、酪、酥与糖。
世尊与五百位比库用完餐后。世尊就请长者夫妻也吃一些馒头,但馒头还是没有吃完。于是又再将馒头分给精舍中的全体比库与其他的居士,仍然没有分完。于是长者告诉世尊,“馒头一点也没有减少。”

这就是有名的“锅烧馒头”的由来。
之后长者与妻子二人也都证得预流果。
从此,长者就把八亿财产完全用在护持佛教上。
第二天,世尊前往舍卫城托钵,回到祗园精舍,告诫了诸比库之后,便回到香室禅修入定。
黄昏时,诸比库聚集在法堂谈论Moggallànà尊者的威德:“你们看到Moggallànà尊者的神通威力吗?他立刻使有贪欲的长者成为无欲之人,使他们夫妻二人拿了馒头到祗园精舍来供养世尊与僧团,又证得预流果吗?Moggallànà尊者真有大神通威力啊。”
这时,世尊走来问:“你们聚集于此,谈论何事?”
诸比库回答:“谈论如此这般之事。”
世尊说:“诸比库!比库若欲教导在家人,不可损害他们的家或使之烦恼,应该如采花的蜜蜂那样,将花粉采之而去,而不损花之色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2-2016 02: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世尊为了说明Moggallànà尊者的威德,说道:“诸比库!Moggallànà尊者教导贪欲长者,并不是现在才开始。”世尊就此因缘,接着就讲起了一个过去世的故事。

从前,波罗奈有一位叫做依里沙的长者,他拥有八亿财产,凡是一般人所具有的缺陷,跛足、驼背、独眼、吝啬、有邪见、贪婪,他都拥有。对人一毛不拔,自己也不肯花用。
他的祖先七代都是慈善家,但从他做了主人后,即背弃家法,将慈善堂烧掉。当穷苦的乞丐来求乞,就拳打脚踢之后把他拖出去。他只是牢牢地守着自己的财产。
有一次,他在回家途中,看见一位疲惫的乡下人坐在椅子上,喝着酸酒,并食用腐败的鱼。
长者看见了也想喝酒,但他心里想:“如果我喝酒的话,许多人也会想喝,这样我的财产就要减少了。”便把喝酒的欲望压抑住。
在摇摇摆摆回家途中,终于抑制不住了,肢体疲乏无力得如棉花一般。一进入房间就倒下而睡。
妻子就问他:“你不舒服吗?”长者回答说:“不是的,我只是想喝酒。”妻子就说:“那么就造够你一个人喝的酒吧。”
长者想:“若在家造酒,许多人都会想喝酒,因此也不能坐在这里喝。”于是叫酒店送来了一瓶酒,长者带着酒,走出城外进入森林中,然后斟满杯,饮起酒来。
他的父亲是慈善事业的人,如今在天界生为帝释天王。那时,这位帝释天王正在想:“自己的慈善事业有没有被实行?”
结果帝释天王发现未被实行。他的儿子破坏了家规,焚毁慈善堂,驱逐穷人,执着贪欲,怕施物与人,自己在森林的隐秘处独自饮酒。就打算去说服他的儿子,使儿子明白业力与果报的关系,而去行善布施得以投生天界。
于是帝释天王下降人间,变成跛足、驼背、独眼的长者,与依里沙长者的容貌一模一样,然后进了王舍城,站在宫殿门口,叫人通报,通报者回说“请进去。”就入宫站着向国王行礼。
国王问:“大长老!在规定之外的时间来此,是为了何事?”
帝释天王大长老说:“国王!我家里有八亿财产,请国王派人去取来,收存在你的宝库中。”
国王说:“不。我的财产比你的财产还多。”
帝释天王大长老说:“如果你不需要,我就拿来施舍给穷人吧。”
之后,帝释天王大长老来到儿子依里沙长者的家中,但是儿子依里沙长者家中的侍从并没有认出他不是依里沙长者,因为他们的外表相同。
当帝释天王大长老走进家中,吩咐说:“如果有相貌与我相同的人说“这是我的家”,就把他拖出去,不要让他进来。”
说完之后,就叫儿子依里沙长着的妻子过来,并微笑地对她说:“我们来做布施好吗?”
这时儿子依里沙长者的妻子、孩子与家仆,他们的心里想:“已经长久没有布施,大概今天是喝了酒,所以心地柔和而想做布施。”于是依里沙长者的妻子说:“请你随喜做布施。”
帝释天王大长老就嘱咐:“请鼓手来,叫他击鼓通知全市民,‘若有人要金、银、宝石、珍珠等物,请到依里沙长者家里去’。”夫人照他的意思去做了。
于是许许多多的人拿着篮子与袋子,聚集到长者家的门口。帝释天王大长老叫人打开了贮满着七宝的宝库,说:“请大家随意拿去吧。”于是大家便把这些财宝取走。
有一个村民就把依里沙长者的牛绑在自己的车上,满载了七宝,在森林回家的路上,独自赞扬着依里沙长者的功德:依你的恩惠,如今我可以好好的过日子了。
我的财产,就是你的车、你的牛、你家中的七宝。依你的恩惠,我今天获得许多的财产。
当依里沙长者本人听到了这话之后,大吃一惊,急忙从树林中跑出来,并认出这是自己的牛和车,他就抓住牛绳说:“你这家伙,这牛是我的,车子也是我的。”
这位村民便走下车说:“依里沙长者对全市作了布施。你是什么人?”说完就冲上前去痛殴他一顿,又抓住他的头发殴打他的头,之后,便驾车离去。
这时,长者酒醒了。他慌忙跑到自己的家门口,向那些拿他财产的人说:“喂,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村民就集合起来把他殴打了一顿。他疼得受不了,想跑回家中,看门的人就用竹棒打他,捉着他把他拉出去。
于是依里沙长者心里想:“除了国王,我已经没有可以依靠的了。”长者就去见国王。
国王对他说:“依里沙长者啊!你不是说过,如果我不需要你家中八亿的财产,你将会施舍给穷人。”
依里沙长者说:“不,大王,我不曾到你的王宫来过。你不知道吗?我生来就是爱财如命,即使是在叶子尖端的一滴油,我也不曾布施过。国王,是谁对你说的,叫那个人来查问一下。”
于是,国王派人去请帝释天王大长老来。但是,国王与大臣们都分辨不出这二人有什么不同。依里沙长者问国王说:“他是长者呢,还是我是长者。”
国王说:“我们无法分辨。”
依里沙长者说:“我的妻子晓得。”就叫人唤了妻子来,大家问她:“哪一位是你的丈夫呢?”
她回答说:“是这一位。”就走过去站在帝释天王的身边。孩子与家仆也都站在帝释天王的身边。
吝啬的依里沙长者对国王说:“我头上有一个瘤,被头发掩住,理发师应该知道的,去叫他来吧。”
那时我们的世尊投生为理发师。国王问:“你能认出谁是依里沙长者吗?”
在那一刹那间,帝释天王也在自己头上变了一个瘤。
理发师检查两个人的头后,说:“国王,这两人头上都有瘤。我分辨不出谁是依里沙长者。”接着就唱出下面的偈语来:
两人都跛脚,都佝偻,都是独眼,头上都有瘤,我不知道谁是依里沙。
依里沙长者听了理发师的话后,因为担心而昏倒过去。
这时,帝释天王才说:“国王!我不是依里沙长者,我是帝释天王。”说完后,就散播慈爱心并立在空中。
这时,依里沙长者也清醒过来。
帝释天王正对他说:“依里沙啊!这些财产是我的,不是你的。我是你的父亲,你是我的儿子。
我因累积了布施的善行,所以得以投生为帝释天王。但你破坏了我的家规,成为吝啬之人,贪婪无厌,烧毁慈善堂,驱逐乞丐,一味保守着财产,自己既不用,也不布施与他人。你要将我的慈善堂重建起来并且布施行善,否则我就将你所有的财产化为乌有。”
依里沙长者因为害怕而发誓说:“以后我应当行善。”
帝释天王听他如此的发誓,便对他说法,使他坚守五戒,然后回到天界。
依里沙长者因行了布施的慈善事业,后来也得以投生天界。

世尊说:“诸比库,Moggallànà调御贪欲长者,不是今世才开始,在过去世也是如此。依里沙就是贪欲长者。帝释天王是Moggallànà,我是理发师。”

这个故事无疑的是在提示我们,吝啬、小气的果报是很可怕的,它使我们受到痛苦。

世尊的这些开示,都直接和帝释天王有关,因为他的寿命不长了!喜爱的王妃都将落入接棒人的手中,或是想到接棒人可能比自己聪明优秀、更出色,这就使他很不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2-2016 02: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个国王名叫萨波达,他心地善良,为人慈悲,经常济困扶贫,行善积德。
帝释天王知道这一情况后,十分担心。因为帝释天王这个位置并不是终身制,无论是谁,只要坚持修善积德,当修行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死后就可以转生到天界做帝释天王。
帝释天王愈来愈担心自己的宝座,最后实在受不了了,就决定去试探一下萨波达国王,看看他的修行到了什么程度。
帝释天王召来手下一个侍从,告诉他说:“听说下界的萨波达王正在修善积德,不但名气很大,德行也很深。他这么努力地布施积善,不知道是不是想谋夺我的帝位!
现在我变作老鹰,你变作鸽子,我追捕你,你就径直地逃到萨波达王那儿,向他求教。他如果确实是心肠仁慈,就一定会救你,然后我去向他索求鸽子。他既然答应了要救你,就不能把你交给我,也许会买点肉来做交换,但我坚持不答应,他就会割自己的肉来抵鸽子的命。我再使用一点小法术,教他如何割肉哦,哪怕把全身的肉都割下来也抵不过鸽子的重量,到时候他一定后悔。
只要他感觉后悔,他以前行善积下的功德就完全作废了,也就夺不走我的帝位。”
于是,侍从就变成一只可爱的小鸽子,帝释天王变成一只体态雄壮的苍鹰。苍鹰恶狠狠地扑向鸽子,鸽子便慌慌张张地一边呼救,一边向远处逃去。
这时的萨波达王正在王宫内处理政事,突然听到空中传来一阵阵的呼救声,抬头看见一只苍鹰正在追逐一只可怜的白鸽。
只见那白鸽东躲西藏,眼看无处可逃,最后一头扑到萨波达王脚下,叫道:“请大王可怜可怜我!那恶鹰要吃我,请您救命!救我!”萨波达王将白鸽捧在手中,说:“你不用害怕,我一定会救你的。”
帝释天王假扮的苍鹰随后就追了过来,它立在宫殿前,对萨波达王说:“这只鸽子是我的口中之食,现在逃到大王您这儿来了。请大王快把它还给我,我肚子饿极了。”
萨波达王说:“我曾发誓要帮助一切众生,更何况这只鸽子向我求救,我已经答应它了。人应当言而有信,我不能把这只鸽子交给你。”
帝释天王说:“大王!您说您要帮助一切众生,但我今天如吃不到这只鸽子就会饿死,难道我不是众生之一吗?难道您就眼睁睁地看着我饿死而不闻不问吗?”
萨波达王说:“既然如此,那我再拿些别的肉给你,你就放过这只可怜的鸽子吧。”
帝释天王说:“这样也行。但您拿下来的必须是刚割下来的新鲜肉,否则我不吃。”
听到帝释天王这么说,萨波达王心中暗感为难。他本来以为找到熟肉就可以了,没想到帝释天王假扮的苍鹰会特意刁难他,只要刚割的新鲜肉。
萨波达王心想:“哪里才能找到刚割下的新鲜肉呢?如果为此而宰杀其他动物,则我为了救一命,又害另一命,这样的事情不能做。”想来想去,他决定从自己身上割一块肉来喂苍鹰。
打定了主意,萨波达王便慨然地对帝释天王说:“既然你一定要吃刚割下来的肉,那我就割一块肉给你吧!”
帝释天王见萨波达王中了圈套,心中暗暗发笑,脸上却一本正经地说:“大王!您能这样做,足见您的慈悲了。
不过,应当平等地对待一切,我虽然只是一只苍鹰,却也懂得做事情要不偏不倚。因此,只要您割下的肉,与刚才的那只鸽子一样重,那么,我保证不再找那只鸽子的麻烦。”
萨波达王说:“好吧!”便让大臣取来一具天平。
萨波达王把鸽子放在天平的一端,然后忍着剧痛,手持利刃从自己左腿上割下一块大致相等的肉,放在天平的另一端。
但是,帝释天王这时候却搞起了鬼,天平放鸽子的那一端低低地向下沉着,而放肉的那一端却高高地翘着。
萨波达王见状,连忙又割下一块肉,但天平两端仍不平衡。就这样,直到他两条腿上的肉全部割完,鲜血流了一地,天平放肉的那一端仍然高高地翘着。
萨波达王无奈,只得继续割下自己的胸脯与手臂上的肉,一身可割的肉眼看就快要割完了,天平还是不平衡。
最后,再也无肉可割的萨波达王挣扎着使出全身仅有的一点力气,一下子扑到天平上,昏厥了过去。
一时间,天地震动,天神们纷纷下凡,为萨波达王的高尚行为而感动不已。
帝释天王这时也恢复了原形,他唤醒萨波达王,问道:“你做出这种一般人无法做到的善行到底是为了什么?是想要做转轮圣王吗?还是想要做天帝释?在这三界之中,你究竟想要追求什么呢?”
萨波达王用微弱而坚定的声音说:“我一无所求。”
帝释天王又问:“今天你为了一只小鸽子割尽全身的肉,吃了这么多苦,心里觉得后悔吗?”
萨波达王说:“我一点也不后悔。”
帝释天王这时才明白萨波达王并不是为了抢他的位子,但心中总是有那么一点不放心,又追问到:“你所说的这些全是真话吗?”
“当然全是真话。”
“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你说的全是真话呢?”
萨波达王挣扎着站起来,指着天地发誓说:“如果我刚才说句谎话,请惩罚我!如果我说的全是真话,就请让我的身体平复如初!”
话刚说完,萨波达王的身体就开始长出了新肉,与没割过之前一模一样,甚至连个伤疤刀痕也没留下。一想到接棒人如果像萨波达王这样,可能比自己优秀,这就使他很不快乐。

当帝释天王领悟了世尊的回答,
他又问了另一个问题:
“什么是嫉妒和吝啬的根源?要如何消除它们?”
佛陀回答:“是喜欢和不喜欢。如果没有喜欢和不喜欢,就没有嫉妒和吝啬。”
世尊就好像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先找出病因,才治疗他。世尊指出喜欢和不喜欢就是苦恼的根源。
当六根接触六尘时,若是合意的,我们就喜欢;若不合意就心生讨厌。对不喜欢的人拥有的财富、成就,就会嫉妒;对自己喜欢的人就不会。
比如自己的儿子能力好,又比自己聪明,因为他是你喜欢的人,就不会讨厌,会心生欢喜,引以为荣,不会嫉妒。
一个讨厌的人向你要你喜欢的东西,你会心生厌恶、讨厌。如果是你喜欢的人,马上就给,心不会讨厌,不会小气、吝啬的。

帝释天王又问:“那么,什么是喜欢和不喜欢的根源?”
世尊说:“是‘欲想’,就是欲望(贪欲)。有了满足自己的贪欲就会眉开眼笑,就会高兴欢喜。若不合自己的欲想、贪欲、欲望,就会生气、不喜欢。
所以要克服‘渴望’,就不会有欲。去除了‘爱’,看见喜欢的人也不喜欢了,看见讨厌的人也不会讨厌了。”

欲念可分为五种:
1、对外界不断、不停止的去寻求的欲想--这种追求欲望使人们一生当中不停止的去追求,直到死亡;
2、对外界永无止息的欲望--当一个欲望目标达到了,另一个欲望又再生起,因此这样的欲望永无休止。连一位百万富翁对自己的财富都不会满足,仍是不断追求更多,更巨大的钱财;
3、对外界的欲望不会感到厌烦--对这些喜欢唱歌跳舞、喜欢欲乐享乐的人,从来不会感到厌烦的去享受;
4、为将来有急难时所急需使用的储备金--这些人会有储存钱财以备不时之需的欲想;
5、对自己的随从、工人不会厌烦的去帮助或给予的欲念。

这五种欲念会引起喜欢与不喜欢,因此满足了他的欲想就会喜欢,否则就会心生不悦。

欲爱,即贪爱美妙的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触觉与意识目标。有爱,即认为那些事物能永恒存在,这是一种常见,认为每人都有个永远活着的东西。无有爱,即认为欲乐会自动停止。这是唯物见的一种呈现方式,认为死亡是一切的终点,只有物质重要。在一切情况里都是乐于生命,这使得我们毫无目标地继续前进。
造成投生的是爱欲,它伴随着喜与贪同时生起,四处追求爱乐,也就是欲爱、有爱、无有爱。再生即是轮回,其因是爱,即是永无止境的耽乐与贪欲。我们要永远快乐,但不要痛苦,这令到我们痛苦——痛苦产生自不要痛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6-2-2016 02: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帝释天王又问:“那么,什么是欲想、欲望的根源?”
世尊回答:“欲想、欲望是由‘寻’vitakka所生起的。”
根据注疏:‘寻’是指--思虑和判断。
寻有两个特征:一种是以‘欲念’作为根源;另一种是以‘信仰’作为根源。

当我们把外界的目标现象看成是好的、舒适的;或去想这个是人、这是动物的时候,我们就是在思虑和判断。这些在世尊的教导是名色、五蕴而已。无有情、无众生、无男女,只是一堆名法和色法。

当有这些接触,如果当下我们没有清楚地觉照(省察),就会产生思虑和判断,这种心识的活动会产生贪欲和执爱。

接着帝释天王又问世尊:“什么是‘寻’的根源?”
世尊回答:寻是由许多思想而产生的。这种思想分为:渴爱tanha、我慢mana、我见ditthi。
一个没有清楚地去觉照(省察)的人,常常会被这三种思潮所控制,他感触到外界的一个目标,这种思潮就开始繁衍。

由于执着而产生了‘慢心’,而生起‘有我’和‘我的’。由于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就引生了许多不同的观念,导致我们强烈的去渴爱、执着这些错误的观念。

当一个人看见了东西,一个目标时,他只会看见它的形状。若是美丽的物品,他就会对它产生渴爱,并且开始产生了思潮。于是这个人就变得自大、自命非凡,只有我才拥有这样的东西。最后这些‘见解’使他产生这是‘我的’,并且不断地追忆、不断地去想、去追求。这就是‘寻’从而产生了思虑而引起了欲求、欲想和欲念。
这个欲念又产生了喜欢和不喜欢,使得这个人被嫉妒和吝啬所制服,最终带给众生痛苦。

世尊接着说要如何降服、克制渴爱、我慢及见解的方法。
世尊解释有两种好的受和两种不好的受。有好的受,就应该去感受它;有不好的受,就应该去避开它。有的时候也会有中立的受,叫‘舍受upekkha’。

如果是会导致善良,好的意识生起、增加;而坏的、不善的、恶毒的意识消失的话,我们应该去感受善的、好的感受。
如果是会导致善的、好的意识减退;而不善的、坏的、恶毒的意识生起或增长,我们就应该避开它。

有些人爱吃美食,若有许多好吃的东西时,他们的心就会兴奋,雀跃万分。这种兴致却导致更多的欲念。这些不善的思潮让众生执爱、渴爱,生起我慢和见解。

在《六处分别经》中也提到,即使有好的感受,我们也应该避免。这些喜欢欲乐享乐的人,被这些快乐包围住,好像被房子所困住,如同被监禁在房子里面一样。

一旦有好看、好听的东西出现,我们就要有正念,清楚地去观察、觉照,知道它会带来痛苦,进而舍弃它们。
这些善的、好的也都是无常,不断生灭的,是苦的。这是一种观智,也使它摆脱对好的、欢喜的受。这种明白真理而产生的欢喜,才是真正善的、好的,才值得去追求。

当我们在修习佛随念时,也会有欢喜的感觉。禅定之喜是最普遍的,注疏中也提到:全神贯注地修习这六种随念,即:佛、法、僧、戒、舍、天随念,都会带来禅修之喜piti,甚至证得果位。

p71比库自杀
有一位比库很精进地用功,可是当他证得禅定时却生病了,病情影响了他的修行。尽管如此,他仍然努力。
有一天,他心里想:“如此用功了很长的时间都没有成绩!”当他拿刀想自杀时,当刀碰到他的脖子,这位比库突然想起即使禅修没有成绩,但他却是一直持戒清净,因此心中生起欢喜,而证得阿拉汉。

p72乌巴库塔尊者制服魔罗
世尊入般涅槃后,有一位比库叫乌巴库塔,他很受人们的欢迎。他开示佛法时,总有上千人来聆听开示,因此邪恶的魔罗对此愤愤不满。魔罗对人们愈来愈喜欢佛法的行为不喜悦,于是他化身为一个在寺院面前载歌载舞的人,并表演着各种娱乐大家的节目。渐渐的这些佛弟子又被吸引过去,愈来愈少人去听闻佛法开示了。
这位乌巴库塔比库,决定要给魔罗一个教训,就也去一起观赏他的表演。当表演结束时,比库说:“你的表演十分精彩,为了表示恭贺,请让我为你戴上这个花环。”
魔罗沾沾自喜,感到非常的自豪。当比库把花环挂上他的脖子上时,花环忽然间紧缩起来,像一条蛇般紧紧地拴住他的脖子。魔罗试着要把花环拔下来,但是没有办法。
魔罗赶紧去找帝释天王的帮助,帝释天王竭尽所能也是没有办法拿下花环。魔罗又跑向梵天,梵天王也帮不了他,而且告诉魔罗,解铃还须系铃人。
最后,魔罗只好回去叩求比库乌巴库塔替他拿掉花环,否则他快死了。比库说:“要我替你拿掉花环并不难,你必须答应我两件事:
(一)你必须答应我以后不再来骚扰我们的佛教活动;
(二)你见过佛陀,因为你曾经骚扰过世尊的教育活动。世尊入般涅槃后,你还活着,你的能力能否变成世尊的样子给我看?”
魔罗回答说:“我可以这么做,但是你必须答应我,当我变成世尊的样子时,请不要顶礼我,因为我不是圣人。”
比库笑着说:“放心,我不会顶礼你的!”然而当魔罗呈现世尊的样子时,比库马上礼敬顶礼。魔罗大叫:“你说过,你不会顶礼我的!”比库说:“我没有顶礼魔罗,我顶礼的是世尊!”
据说这位尊者的禅修业处就是以佛随念为主,最终这位尊者也喜悦地得到了解脱。

p75依教奉行是尊敬 训练自己的意念
佛陀在入般涅槃前,许多人带着鲜花来礼敬佛陀。世尊说,如果要表示对他的尊敬,与其鲜花膜拜,还不如依教奉行,去实践佛陀的教导。

佛陀具有洞察力的发现:意念(心念)是塑造生命的主要因素。这是指投生、投胎,所以我们应该要训练自己的意念。
比如说:我们为何不再心怀善念,我们会发现由于我们的无明愚痴。如果我们不能抽离于这些恶念的根源,就会发现恶念是通往地狱的直线道路。
世尊发现,如果能够发展善念,它就会生长而有效地封住地狱之路。

贪与嗔是容易被发觉的,但愚痴基本上不易看见,所以当我们陷入愚痴时,总是茫然。
这也是为什么在禅修止观时,在愚痴征服我们之前,发现并熄灭它。
正如世尊所说:“我们要舍弃贪爱和无明,才能离苦。”

我们在观察心念时,我们必须学会对恶念说“不”,这样才不会让恶念增长。
如同世尊所说的,我们时时刻刻都要对4种情况做抉择:
(1)是我们愿意做的,并且会有好的结果;
(2)是我们不愿意去做的,并且会有坏的结果;
(3)是我们愿意去做的,但会有坏的结果;
(4)是我们不愿意去做的,但却有好的结果。
我们如果真正有智慧,就知道应该选择什么去做。

我们明白心念如何使我们不断投胎。我们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每个行为背后的动机和结果,而且要在禅修当中不断检查自己的起心动念。
当我们在检查自己行为的因果和善恶时,就已经在观四圣谛当中的苦因,苦的根源、恶因、和苦的恶灭善因,即解脱之道。苦即是恶的果,苦的灭即是善的果。这反映出了世尊的智慧,即心念在目前和未来都会产生结果的。
能够增长善念,就会减少当下苦痛的经验,善念可使众生身心健康及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我们在禅修中也是有与近行定和初禅相应的乐,也有世间禅定和出世间禅定之喜。
出家受戒也是有喜的世间欢喜,这些都是好的受。
世尊用这三种受来去除渴爱、我慢和见解。
应该去体验善的、好的、欢喜的感受。应该避开不善、不好的感受。

另外一种是难受的,但会导致有善业的,应该要接受它。比如一位禅修者经历森林中被蚊虫叮咬的痛痒、食物不足、天气太热、太冷之不舒适,但这些难受的事却对培育禅定和出世间的圣道,对证得果位是有帮助的。所以这种难受的善业是值得赞叹的。

在《六处分别经》中也提到,有些悲伤是我们应该欢喜地接受,有些悲伤是要避开的。
当我们得不到那些心中想要的快乐和欢喜的事物时,我们会感到悲伤。
或是当我们面临到有危险、不喜悦的事物时,或想到未来将会面临的困境烦恼;或过去曾经历过的痛苦,我们就会感到不快乐。
这些难受的感觉,不但对我们无益,而且只会让我们生起苦和不好的思路。有时这些难受的感觉也会成为我们行善的障碍。比如在礼敬佛像时,心中不能宁静、胡思乱想、心神散乱,缺乏善意和恭敬心,因此这时我们应该克服这些不好的感受。

我们应该记得世尊所教的因果业报,所以我们才能平静地接受自己的不幸。在我们的一生当中会有许多的事情发生,比如:挫折、失败和财物上的损失。所以通过了解真理,正确地观照它们,努力用功证得无寻、无伺、更优越的禅定(这是指二禅以上,是无寻、无伺的),就可以摆脱这些欲望。

世俗的情欲及事物而引起的悲伤是恶、不善的,应该避开引生这样的悲伤,把心专注在别的、好的、善的目标上,这样它就好消失。
努力修持善行,出家证得禅定或观智,应该精进努力去证得出世间的圣道。

但是由于失念没有正念和无明,又认为有一个真实存在的我,而导致对快乐贪欲的执爱,又怀有身见,这些看不出是不善又愚痴的众生,无明导致他们不断地造下善或是恶业,于是不断的投生受着生、老、病、死之痛苦。

听完世尊的这段开示后,帝释天王当下观照着自己的心,并培育善的、好的感受--喜和舍,再修观禅后证得了初果。通过世尊的教导,觉知善的、好的感受,禅修者可以从中获得利益。

就好像有一位触天大长老(Phussadeva),在观照佛像而生起的喜悦而证得阿拉汉。
阿育王的王后在观照听到类似佛音的鸟鸣时,而生起充满的喜悦时,也证得初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2-2016 02: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p83持戒与修行的互相关系
帝释天王接着又问世尊持戒与修行的互相关系?持什么戒才能令众生避免投生到恶趣?
世尊回答:“业有两种--善与不善。任何的身业、口业或好的谋生方式,有助于善业都是好的。若是有助于恶业的,都是不好的。恶的身业是杀生、偷盗和邪淫,这包括在家居士的五戒之中,而出家的僧团就要遵守比库的戒条。”

不好的口业是说谎、出口伤人、批评别人、说别人的闲话;或用不好的方式来谋生。持守好在家人的五戒。这里世尊很清楚地说了持守五戒可避免投生恶趣。

帝释天王又问:“一个比库要如何修习根律仪?”(即是控制他们的六根门)
世尊说:“我们应该抑制六根,才能脱离那些好的和不好的受。要观照一切的触都是无常的,若六根接触了而生起妄念、恶念,就要用正念、佛法、持戒、禅修来去除它们。”

世尊指出由于没有抑制诸根,才会生起恶念。一个不控制眼根的人将永远受到贪欲、恶念、不善法的干扰。看见美丽的东西,对它的形状、颜色不要加以详细观察,要马上回避,不要进一步或更深入地去推想,心中有正念清楚知道它的无常性。
若能如此地观察一切的现象,包括精神(名法)、物质(色法),就能减少受到污染和执爱的恶念的干扰。若不能避开的话,就要观不净。

如同大帝沙长老在路上遇见一位妇人,这位女士刚和先生吵完架,正要回去娘家的。在半路上,她穿着华丽。当她看见长老时却笑得很开心,在这之前大长老一直都在修不净观,所以当大长老看见这位身着华服微笑的妇女时,他只看见一副白骨,当下就证得阿拉汉。

有位婆罗门来见世尊,他问世尊说:“您的弟子来自各个阶层,都那么年轻有活力,过着少欲知足的生活,为什么他们却如此快乐?”
世尊说:“这些比库们少欲知足,只有三衣一钵,修习不净,修习根律仪,看见任何的女众,依他们的年龄当成是母亲、姐姐或妹妹。”

世尊知道帝释天王和诸天神,通常都是沉溺于感官的享乐中,因此诸天神更需要抑制诸根门。

帝释天王对世尊的开示感到满意,在他来拜见世尊之前,他也曾经去拜见一些外道、修行者。但是他们却都反过来问帝释天王,要如何修习才能成为帝释天王?

现在由于听闻了佛法开示,帝释天王证得了一果,成为圣者。帝释天王已经知道了正确的方法,现在他已经解决了他所有的疑问。
帝释天王又获得了一次的重生,这显示了听闻佛法开示,是一位天神临死前能够做的最好的一件事。

当帝释天王证得初果的同时,也去除了疑和身见。

p88见解 欲望 目标 生命都是苦的
他接着又问世尊:“那些自称为沙门或婆罗门的人,是否都持有同样的见解?相同的戒律?同样的欲望和目标?”
世尊回答说:“在这个世界上,众生没有相同的性格。他们有不同的性格,并且依照自己的性格而有各自不同错误的想法,并且执着自己的见解。
他们都坚持只有自己的想法才对,而其他的人都是错的。由于这样的顽固,所有的沙门和婆罗门都持着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戒律,有不同的欲望和目标。
由于不同的性格而有不同的喜爱和倾向,根据自己的推断和执爱,而接受自己的信仰。

有些人相信有个不死的灵魂(atta),他们宣说灵魂是永远存在的,是不会毁坏的,这是常见(sassata)。但是这样的信仰却有很大的吸引力,这和相信就升天堂,不相信就下地狱,有个创造主造出人类的信仰很接近。
另外一种叫断见(uccheda),这种信仰不相信有来世,他们宣说人死后就什么都没有了。

他们都宣说自己的教理才是真理,其它的教理都是错的。如此顽固的看法才会引起不同的见解、戒律、渴望和不同的目标。”

最后,帝释天王又问:“那么这些沙门和婆罗门是否到达了最后的目标?他们是否都过着神圣的生活?是否都拥有最殊胜的法?”
世尊都否定他们,世尊说:“只有依照八圣道才会导致欲贪毁灭,而得到解脱,过着真正神圣和拥有最圣的法。”

有四种轭:欲轭、有轭、见轭、无明轭。这四种轭会导致再生。最后的胜利是由于修习八圣道,正确地去除轭,达到最终的目标与拥有最胜之法。这是指一切的佛、辟支佛和阿拉汉。

世尊说:“看见了各种的生命、人类、天神、恶趣的众生的危险之后,我不赞叹任何生命。所有的生命都是苦的,特别是恶道的众生。人类也是受苦--生老病死之苦。天神也会失望,梵天神也是无止境的变化,都没有脱离苦。”

“我看见了各种生命的危险,也看见了众生为了逃避这些危险而寻求解脱。因此,我贬低一切的生命。”

帝释天王一共问了十四个问题。帝释天王对世尊说:“爱欲是一种病,好像刺在肉中的一支很难拔出的箭;好像长在肉上的一个疮。爱欲引诱众生一直去追求,因此而受到痛苦。”

由于爱欲而渴望这些世俗的物品,不断地追求享受它们,就像一片在风中摇动的叶子,永远慌张、不安、贪梦,人们会不知满足地一直追求新的目标。爱欲像长在肌肉中看不见的刺,很难拔除,因此导致我们一直轮回下去。

帝释天王说在听闻佛法开示后,他证得了初果,这使他不会在死后堕入四恶趣,他又将重生回天界,再次做新的帝释天王。

世尊问他:“以前是否曾经有这样证得初果的欢喜?”
帝释天王回答:“以前当我战胜阿修罗时,我非常的高兴。但那种胜利的欢喜是由于动武而得到的,它并不能导致觉悟或涅槃。而我今天的喜悦是靠觉醒和舍弃,是可导致涅槃的。”

据说天神和阿修罗时常打仗,这些喝酒闹事,脾气又不好的阿修罗后来战败了,被赶出天界,于是六道轮回中就多了一个阿修罗道。传说天神和阿修罗就是为了抢夺神酒甘露。
甘露也叫不死神药,天上的灵酒。在印度的《吠陀经》记载苏摩酒是一种天神的饮料,可以长生不老,味甘如蜜,称为甘露。因此,甘露也代表着永恒的生命。
由于佛陀的教法也是永恒利益众生的无上妙味,也不会随着时间或空间的改变,因此也将佛法比喻为甘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6-2-2016 02: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p95为何成为帝释天王
帝释天王说他也非常高兴地看到了在未来他将获得的六个利益:
(一)第一个令他高兴的利益是:他证得了初果,并且又再次投生为新的帝释天王。
曾经有一次,一位离车国的王子在听完了世尊的开示后,他问世尊:“您一定认识帝释天王的!”世尊回答说:“我确实认识帝释天王,也知道他为何成为帝释天王。”世尊就告诉王子,身为天王的帝释一生奉行七项义务。哪七项呢?
(1)奉养父母;
(2)尊敬长者;
(3)言语温和;
(4)不背后说人闲话;
(5)慷慨大方、不贪梦;
(6)实话实说、不说谎;
(7)不动气、忍辱。

帝释天王的前世,是一位叫‘玛咖’Magha的年轻人。他们修桥造路,兴建凉亭,为社会福利做了许多善事。但是村长并不喜欢他们,因为村长无法从他们行善的行为当中得到贪污的钱。所以村长就向国王造谣说,诬告他们。国王就下令捕捉他们,并处罚他们被大象踩死。
这时玛咖就对他的朋友们说:“我们在轮回当中遭到不幸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人类真正的皈依是--‘说实话’。所以你们都要虔诚地说:如果我们真的是强盗或小偷,那么就让大象踩死我们!”
他们说完之后,大象不但没有去踩踏他们,反而大声吼叫着跑开了。后来国王询问他们为什么大象会跑掉?玛咖说这是因为说真实话的功德。
玛咖又向国王解释了他们的善行,及村长制造假供词来陷害他们。国王马上释放他们并赐给他们礼物,甚至封他们为村子的‘永久主人’。
之后,他们更热心投入善行工作。死后玛咖就成为帝释天王,其他朋友也一齐成为天神,一共有三十三位,这就是为什么忉利天也叫‘三十三天’的原因。

帝释天王第一次投生为天王时是因为行善,而这次第二次又再投生为新的天王,是因为当他听到世尊开示佛法,说到‘舍’Upekkha的时候,他立刻修禅而证得初果。他非常欢喜,因为他已永不堕入恶趣,并且又可享受三百六十万年的天界寿命。

p99未来人类
(二)帝释天王在未来会获得的第二利益是:当他在天界的寿命结束后,他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而投生到哪一个家庭中。

人类的寿命是每一百年就减少一岁,现在已离世尊约二千五百年,人类的寿命已减少了二十五岁,所以一般人只活到七十五岁。
到了六千五百年时,人类的寿命将会减少,只活到十岁。那个时候的人间美食,如牛油、蜜糖都将完全绝迹。好的米已经成为旧的食物,那些不好的谷类反而成为人们最好最主要的粮食。
人们又开始杀生、偷盗、做其他的坏事,没有道德的行为又开始盛行,如同野兽一般。
人们之间充满了敌意,凶狠残暴,家庭、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将变得很坏。
接着又有武器的冲突,而变成大屠杀。那时的人们会有一种错觉,常把对方当成野兽。或很容易,轻而易举地就拿到杀伤力强大的武器。
这样的互相残杀,使人类将近死亡。只有那些不想被杀的人,逃入森林去,避开了死亡。这些少数的生还者,能够相遇的机会非常少,他们必须要走很长很远的路之后,才会遇见对方。
因此他们惺惺相惜,不再杀生或做其它的不善的恶业。因此人类的寿命又开始变长,人们又开始行善,并且享受长寿的日子。而帝释天王将会在人类的寿命很长的时候投生在人间,并和这些善良的人们相处。

帝释天王也说他会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投生入母胎,也会在他死亡的刹那,没有痛苦,心识清醒而安详的。这是第二个让帝释天王感到高兴的是他将会死得安详,并且随心所欲地投生到人间的皇室贵族中。

(三)第三个利益是:帝释天王将依照世尊的教导来维持生活,这将使他活得更快乐,他对自己未来的生活感到高兴。如果人类的寿命每一百年减少一岁,那么到了九十世纪末时,人类的寿命将会减少到十岁,到那个时候帝释天王有九千多岁,而他还有三千五百多年的寿命。若当帝释天王出生在人间时,那时人类的寿命应该是几万岁。

而根据经典,佛法只住世五千年。
当人类的寿命只有十岁的那个年代,将会有大屠杀。当帝释天王出世时,世间应该已经没有佛法了,没有人会记得佛法,也没有佛典或佛经。既然帝释天王已是一果圣者,他就会和其他圣者一样,即使出生在没有佛法的世间,他仍会继续持守五戒,依法奉行。他仍会是一位虔诚的佛弟子,一直保持正念,也会继续一直修行,而在未来证得更高的观智果位。因此帝释天王对自己未来的生活感到欢喜。

(四)第四个利益是:当帝释天王又转世到人间的时候,他将会是二果的圣者。这也会是他最后一次轮回到人间,也就是指最后一次受到人间的生老病死之苦。这是他感到高兴的第四个原因,因为二果圣人只会轮回一次。

p103帝释天王的未来规划 色究竟天
(五)第五个利益是:当帝释天王他在人间死后,将会投生到天界成为一位天上天(Uttamo devo)。帝释天王从人间再投生回到天界,这使他感到欢喜。

(六)最后一个利益是:帝释天王将会一层一层地往上升到色究竟天(Akanittha),五净居天(Suddha vasa):指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天界的最高一层)。只有证到三果的圣人,才能投生之地。

为什么叫色究竟天?是由于那里的天神拥有权力、财富、长寿等,他们是最高贵的天神(指净居天),而帝释天王将在那里享受他一生中最后的幸福。为什么说是最后一生?因为帝释天王将在那里入般涅槃,证得三果的圣人才会投生净居天......色究竟天,而且肯定会在那里入般涅槃。这是第六个令帝释天王感到高兴的原因。

最后帝释天王顶礼世尊说:“我尊敬您,就像天神尊敬梵天神一样。您是唯一圆满的觉者,真正的天人师。您能为众生的幸福而教导他们,在人与天之中,再也没有一位可以和您有相同地位的人。”

帝释天王--这位天神也终于停止轮回了。

即使过着长命百岁,但是过着没有智慧的日子,还不如过着一天有禅修、有智慧的日子。

希望更多人在读了这部经典之后,在未来,天界将会有更多的天神。

从这部经典中,我们可以了解帝释天王是轮流当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2-2016 02: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p107转轮王顶生
在很久很久之前,有一个大王,名叫瞿萨离,他统治着天下八万四千个小国家,拥有二万夫人,宫女,有一万个大臣。

一天,大王头顶上突然生出一个大疱,其形状像茧,洁净清澈,也不感觉痒痛。这个疱越长越大,一直长到像葫芦一般。于是便剖开来察看,发现里面是一个童子,长得十分端正,拥有天蓝色的头发和紫金色的身体。
大王见了这种异相十分震惊,立刻召请来相师,为这童子占相推断吉凶。相师占相后,便回答大王说:“大王不必担心,这个孩子十分有福德,姿态雄伟奇特,肯定能成为圣明的国王,君临天下,统领四域。”由于童子是从大王顶上生长出来的,所以给他起了个名叫顶生。

随着顶生年岁的增长,他的德才名声也开始逐渐显扬,大王就把一个小国家封给他。后来,大王身体患上了疾病,而且是越来越重,所有小国王都来探视问候。但大王的病症并不见减轻,没过多久就去世了。

国不可一日无主。大王去世后,各位附属国王就一起去顶生的封地,寻找顶生,并启请他说:“如今大王已经去世了,愿您能够继承王位。”顶生回答说:“如果我有福德做国王的话,就让四大天王和帝释天王来迎接我,为我传授王位,这样我才会登上国王的宝座。”
顶生刚刚立完誓言,四大天王就从天上飞来,手中拿着宝瓶,宝瓶盛满香水,用来为顶生灌顶。帝释天王也赶来了过来,拿着宝冠戴在顶生的头上,然后称颂他的美德。
这时候,各个小国王又进言,劝顶生王去原先大国王所统治的地方登基。顶生又说:“如果我有福德应该做国王的话,就应该是国中的所有人俯就于我,而不是我去俯就他们。”
顶生王的话音刚落,原来大王国里所有的宫殿、园林,浴池都移来摆在顶生王面前,金轮、象、马、玉女、神珠、典藏、典兵七宝也全部都应声来集。于是顶生王登基统治天下,成为转轮王。

有一次,顶生王出巡国界,他看到百姓们在开垦荒地进行耕种,就问手下的臣子说:“这些人开垦耕种准备干什么?”臣吏就回禀大王说:“一切有形的生灵,都要靠饮食而得以生存。他们耕种谷物,是想以此维持生命。”顶生王听后立下誓言:“如果我有德应该做国王的话,就应当有百味的饮食,让所有人都能够填饱肚子,使人民免受饥渴之苦。”立誓完毕,马上就出现了各种饮食。

顶生王继续往前巡察,看见人民在纺纱织布,又问大臣们说:“他们做这些用来干什么?”大臣们禀告说:“虽然百姓们已经得到了食物,但还没有遮身的衣服,所以他们纺纱织布,用来做服饰。”顶生王又开始立誓言:“如果我有福德应该做国王的话,那就应当有各种各样的衣服,以赈济我广大的百姓,使他们不再穷困无衣。”立完誓言,每棵树上都生出各种各样美丽的衣服,五颜六色,所有的百姓都取之不尽。

顶生王继续往前行,又看到百姓们虽然已经丰衣足食了,可是还缺少乐器,所以制造这些乐器,想用来娱乐。顶生王又立下誓言:“如果我有福德应该做国王的话,那就应当有各式各样的奇妙乐器出现。”刚把誓愿说完,各棵树上立刻就有许多各类繁多的乐器挂在树枝上,需要的人取下来就可以弹奏音乐,声音和谐,舒畅自然,听到音乐的人无不欢喜愉悦。

顶生王的福德深厚广大,所以能够万善聚集,天降七宝遍于国土的每个角落。这时候,顶生王又问诸位大臣:“这些祥瑞是谁的福德所致啊?”诸位大臣回禀道:“这是因为大王您的福德,也是广大百姓的福报。”顶生王听后,又立下誓言说:“如果这是人民的福德所致,那么宝物应当普天同降;如果这些只是由于我的福德,那么就请只落在王宫之内。”这个誓愿刚一说完,其他地方就不再落下七宝,只在王宫中降下,七日七夜都未停止。

此后,顶生王整日在王宫中玩乐,享尽荣华富贵,就这样经过了八万四千岁。后来,有一个夜叉在顶生王的宫殿前踊出,高声宣扬道:“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国家,叫做弗婆提,那个国家的人生活富足,快乐无比。大王何不去那里游历观赏一下呢?”
顶生王立即答应,决定去游历一番。于是金轮旋转起来,腾空而起,向东飞去,大臣们和七宝都随从同往。
那里的王公大臣和老百姓早就听说过顶生王,他一来,全都臣服于他。顶生王花了几年时间,把这块地方治理得欣欣向荣,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这时候,夜叉又前来称扬道:“西方有个国家名叫瞿耶尼,也是快乐之地,大王您可以那里游历一番。”于是,顶生王又驾驭着金轮飞向西方,七宝和军队也紧紧跟随着他飞往瞿耶尼。那里的国王和百姓很欢迎他来,顶生王在那里治理了几年,国家太平无事。

夜叉又来到他面前称赞道:“北方有一个国家,名叫郁单曰,那里的土地肥沃,山林葱郁,人民安乐丰足,繁盛空前,大王您何不去那里看一看呢?”顶生王驾驭着金轮前往北方,七宝和四部大军也都跟着去了郁单曰。刚一飞入郁单曰国界,就见到大地一片青翠,遍地稻米;又见到各种宝树,各种华丽柔软舒适的衣服,名贵的臂钏及指环,各种奇珍异宝。
顶生王和随从们吃着香喷喷的稻米,穿上华丽的衣裳,戴上各种名贵的装饰品,过得很愉快。

这时候,夜叉又出来对顶生王说:“四大天王所在的地方,那里的快乐难以衡量,大王您可以到那里去游玩。”于是顶生王带着大臣们以及四部兵马一起乘空而去。四大天王远远看到这情景,感到十分畏惧,马上集合军众,想要把他们阻挡在外面,但终究不能奈何他们,只得退回到自己居住的地方。顶生王就在四大天王所在的地方,随处游玩享乐。

住久了,顶生王心中又想着要飞升到忉利天上去,当即与手下群臣凌空而起。当时有五百位仙人居住在须弥山的山腰中,顶生王的部队从天空中飞过,象马等坐骑遗下的屎尿都从空中落下,污染了仙人们的身体。众仙无端受此灾祸,相互询问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
其中有一位见多识广的仙人,他告诉众人说:“我听说顶生王想要上三十三天去,肯定是他们乘坐的象马落下这些不净之物。”仙人们心中愤恨,便一起发力念诵神咒,使得顶生王和他的部队都停留在途中,不能动弹。
顶生王知道了是这五百仙人在与自己为难,便立下誓愿说:“如果我有福德,就让这些仙人都来到我的面前,对我乘侍供养。”由于顶生王的福德弘大广博,使得五百位仙人不得不来到他的身边,为其扶持金轮,驾驭象马,一起到三十三天。
快到三十三天的时候,顶生王远远就看见了那座名叫“快乐”的天城,其城色彩光亮洁白,高大雄伟,奇特无比。
快乐城共有一千二百扇大门,城中的天人们对于顶生王的到来十分恐惧,忙把各扇门都紧紧闭上,并按上了三道铁栓。
顶生王的部下兵马毫不迟疑,直驱而入。顶生王取出携带的螺号吹了起来,拉弓扣弹,一千二百扇大门顿时打开。帝释天王知道抵挡不住,只好迎出城门与顶生王相见,并把顶生王请入宫里,与他分座而坐。
帝释天和顶生王外貌上十分相似,就像是同一人,刚刚见到他们的人根本分不开,只有以两人眼睛转动的快慢才能分辨出他们的不同。
顶生王住在忉利天上,享受着在人间享受不到的天界荣华,一共经历了三十六代帝释天。
顶生王经历的最后一位帝释天是大迦叶。当时阿修罗王兴兵攻打三十三天,与帝释天争斗,帝释天敌不过阿修罗王,只得撤兵退入城中。这时候顶生王带兵出马,吹起了螺号,张弓扣弦,顷刻间就把阿修罗王杀败了。
得胜之后的顶生王心中暗想:“我有这么大的力量,根本没有人能够与我匹敌,为什么还要与帝释天王平起平坐呢?不如现在灭掉帝释天王,独霸了天宫。”
谁料到,这个恶念刚刚生起,顶生王的身体就开始往下堕落,最后摔倒在自己的宫殿前,衰弱得奄奄一息,请来了最好的医生也无能为力。最后大臣们来探望他,向其问道:“大王,你的病已经十分危险了,假如有什么不测,请问你有什么遗嘱吗?”
顶生王心里明白,便回答说:“若今后有人问起:‘顶生王是怎么死的?’你们就告诉他说正是因为他得了‘贪婪’这种不治之症而丧了命的。”

p121优填王为帝释天王
世尊在多世的轮回中,有一次他出生为王子叫优填王子。他与公主婚后,两人非常恩爱。他们许了一个愿:若他们之中一人去世了,必须回来告诉另一半他出生于何界。
当优填王去世后,生于忉利天为帝释天王。他忆起对妻子的承诺,便现生于保卫森严的皇宫寝室。帝释天王拿着金饰的金盘要献给王后,希望她接纳。王后顿时惊慌失措,为何陌生人突然出现在她的面前。王后深知外人是无法进入保卫森严的寝室。帝释天王解释他是一位天神,并叫王后不要惊慌。
优填王后说:“我不知你是天神或魔鬼,也不管你是谁?在我的心目中只能对丈夫谦恭及顺从,我最爱的就是我的丈夫,请你离开,给我安宁。”
第二天晚上,帝释天王又再次出现。这次他拿着装着银器的银盘要献给王后。优填王后想,若跟他交谈就是表示每晚都邀请他前来这里。因此,王后保持沉默。
第三天晚上,帝释天王又再度出现。这次他拿着装着铜器的铜盘要献给王后。王后说:“你如此的行为是不寻常的!先用金、银、及铜盘送给我,这是很愚笨的。依照常理,你应先以铜,接着银,最后是金盘来表达你的心意。”
帝释天王回答说:“我是一个商人,明了经商的道理,所以依据物品来衡量你的价值。我对你的第一个评价是金,接着是银,最后是铜。你的生命随着时间迈向死亡,成为过眼云烟,你的美丽渐渐褪色。我细心观察,发觉你渐渐失去价值。时间飞逝,生命是短促的,世人及畜牲将面对老死。但是天神的寿命很长,没有衰老,没有痛苦及悲伤,享受无穷的快乐。”
王后希望得到天神这种没有痛苦及悲伤,无穷的快乐。她请教帝释天王给予指引。帝释天王解释,需过着清净及道德的生活、持戒及布施。帝释天王于是告知王后,他就是优填王。
王后悲泣地诉说,希望帝释天王伴她度过往后的岁月。帝释天王说:“世间的东西变幻无常及痛苦。从生至死,人生就是痛苦。”帝释天王再次提醒王后,要时时刻刻过着道德的生活及不放逸。翌日,王后向所有的大臣宣布,她要出家。大臣们在花园里建一座精舍,往后的日子王后过着安宁和圆满的生活。之后,王后也投生于三十三天,在那里与帝释天王重聚。

这故事说明了一段幸福快乐的婚姻,是能一世延续一世的。这个故事也说明了,帝释天王是轮流当的,我们的世尊也当过。这个故事也是世尊和耶输陀罗的前世。

p125世间最佳 共沾法益
有一次,忉利天的天神们聚集在一起讨论4个问题,但无法得到最佳的答案。
最后,帝释天王和他们一齐赴祗树给孤独园去见佛陀。他们首先向佛陀说明他们的困难,接着向佛陀提出他们的四个问题:
(1)什么是最佳的礼物?
(2)什么是味道最好的东西?
(3)什么是最喜悦的事?
(4)为什么弃绝爱欲最卓越?
佛陀回答:“佛法是所有礼物中最高贵的;所有的味道中法味最佳;所有的喜悦中法喜最喜悦;弃绝爱欲可以究竟解脱所有的苦,因此是所有成就中最卓越的。”
佛陀说完后,帝释天王告诉佛陀:“尊者,如果佛法胜过所有的礼物,为什么我们无缘分享功德呢?尊者,我盼望从今以后,我们也可以共沾法益。”
佛陀就召集并告诫所有的比库,从此以后要与众生共享所作的一切功德。
从此以后,邀请所有众生,含括天神在内一齐共享所有功德就成为僧团的习俗。

我想用《宝经Ratana Sutta》中的一偈颂作为结束:
‘Khinam puranam navam natthi sambhavam
Virattacitta yatike bhavasmim
Te khinabija avirulhichanda
Nibbanti dhira yathayam padipo
Idampi sanghe ratanam panitam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阿拉汉已竭尽所有的善与不善,新的善与不善业不会在他们之中生起。他们已竭尽再生的种子,那就是:无明、贪爱与业力,他们不期盼未来的生命。他们的所有名色将如灯火在灯油与灯芯耗尽时那般的熄灭。以此真实语,愿所有众生获得安乐,免离一切危难!’

愿一切众生平安快乐!

道澄
Ven.Visuddacar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2-2016 03: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球外边是云层和大气层,然后直接进入宇宙,请问天王在那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2-2016 01: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ethen1980 发表于 16-2-2016 03:10 PM
地球外边是云层和大气层,然后直接进入宇宙,请问天王在那里?

我曾想为什么神啊、修罗啊、甚至鬼啊都看到人类,就我们看不到他们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2-2016 06: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17-2-2016 06:58 PM 编辑
Quest716 发表于 17-2-2016 01:24 PM
我曾想为什么神啊、修罗啊、甚至鬼啊都看到人类,就我们看不到他们呢

我们人类看到的宇宙世界,受我们的共业交感所局限,并不能依此去断论六道的真实相。例如鬼道的世界没有星、日、月,如果依照鬼道的历史和“科学”观,太阳月亮是不存在的,但是我们的世界就可以见到,可是所见的却未必是天人看到的相状。我们的世界看出去就是宇宙太空,根本看不到什么天界和须弥山,但是天人所见的宇宙却有一座须弥山,山顶就是忉利天。这些事情要不是佛陀给我们报告,我们也不可能知道。一些人修行比较清净了,就有可能看到鬼道的世界,天界则需要更高的修养才能证实。例如《尊者阿姜曼传》里就有一位学佛的老太太,她甚至可以看到五净居天的天人,这位老太太也有他心通,可以看到阿迦曼尊重纯净的心光。这些要不是透过我们自己努力去修证的话,再怎么讲也讲不通的,佛法难就难在这里,遇上坚持要以人类的视角和科学证据来议论佛法内容真伪的佛教学者时,我们只好随缘了,对方要是不信又不肯踏实去修证,我们也没有办法。合十。


须弥山的中央是日、月、星宿在运行,并不是我们看到的好像日、月星宿距离我们很遥远,其实它们都在一个平面上。那有人就问了:“不对呀?卫星到月亮上去了,是和太阳、星星不在一起的。”注意呀!我们现在看见的这个世界是受唯物主义的业力影响的,与佛陀或者得道的圣人看咱们这个世界是不一样的,也不能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呀?因为须弥山的四面有四大部洲,我们在南瞻部洲,东面是东胜神州,西面是西贺牛洲,北面是北俱芦洲。南瞻部洲众生的业力最差...佛教讲共业相感,如果你和他的业不相同的话,你就见不到。咱们现在的人讲多维空间,佛教是不讲多维空间的,佛教讲共业相感,如果一些人的处事行为、道德修养差不多,那么就显现同样的境界;如果你和别人的业差得太多,那就见不到了,就是这么一个道理。比如说天堂在哪里呀?(有一句听不清楚)但是我们的业太粗糙了,天人的业很清净,包括天人的身相非常光明,非常清净、细腻,我们的业太粗重了。所以我们见不到天堂。有很多境界是看不到的。我们这个世界是五趣杂居地,有天、人、畜生、恶鬼、地狱,这五道是在一起的。但是我们只能看到人道和畜生道,其余三道都见不到。偶尔有些人也会见到鬼,说明这个人要遭业报或者快要死掉了,要不然我们一般人是见不到鬼的。有很多的境界我们是看不到的,像佛经当中讲的很多境界,像神话一样,是吧?其实不是神话,都是真实的,但现在人的业力做不到那样的修养了,所以就见不到了。我也提一下,现在还有一些学佛人,一味的想用科学发现的东西来证明佛教讲的宇宙观,说什么佛教以前也讲各种星球,各种银河系啊、河外星系啊。佛陀没有那样讲过,佛陀讲的宇宙观就和现在人讲的宇宙观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不一样呢?因为现在人的业力和佛陀的业力是不一样的,我们就应该受这样的不清净的业报。比如月亮上有月宫,月宫里有宫殿,有月天子,非常的清净、非常的美好,佛陀经常和他的弟子们上去玩耍,他们该受那样的善报,可以享受到;我们不该享受到这样的福报,我们现在人上去之后就是荒凉一片,就见不到那样美好的境界。所以说与人的业力有关。须弥山也是这个道理,是由四宝构成,我们也看不到。为什么?还是说,现在人拥有一点点钻石就当宝贝,有时为了钻石还会杀人,如果人类知道有这样的山,而且山上有那么多的宝贝,一个原子弹炸过去,那还得了!如果须弥山炸塌了,那天宫都要震动,因为很多天人都要依须弥山而住,所以我们也见不到须弥山。————常空法师,《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讲记》

鬼道里面看不到太阳,日、月、星三光看不到,看到天空灰土土的。我们几天见不到太阳光就很难过了,你要在鬼道里头熬上几万年见不到阳光,你说那个日子多难过。鬼里面的生活很恐怖,所以在三途里面,鬼道叫刀途。畜生道叫血途,畜生死都没有好死,都是流血互相吞啖,畜生没有善终的,都是弱肉强食,换句话说,都不是好死,这个我们要晓得。鬼道为什么叫刀途?刀是形容常常有人来杀害他,他这个身心不安,常常生活在恐怖之中,是这么一个意思。————净空法师,大乘无量寿经(第九集),1998/5/2,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诺格菲村位於一个大河谷,有着广阔的区域,是个适合头陀行比丘的地方。就像在那摩捏村,那里有一位大约八十岁的老年的白衣居士女,她是一位杰出的禅思者,她特别地受到尊者阿迦曼的帮助...最有趣的是她的他心通,对於尊者阿迦曼,她指出说:「尊者阿迦曼的心意早已解脱,我在很久以前就知道了。您的心意在此处或其它地方都是无与伦比的,它是世间至高无上的,但您为什麽仍然每天禅思呢?」 尊者笑着给她一个启示性的回答:「我会保持精进直到死亡,不会从精进中退缩回去,否则就不是如来的弟子。」 「但是对您而言并没有来或去,」她坚持道:「已经看过您的心意,它是完全光明而至高无上的,遍覆着所有的世间,没有什麽能够隐瞒您的。但是我的心意并未完全地开发,这就是为什麽我必须来这里请求您的开示。」 ...她也告诉尊者净居天界的事,问他为什麽那里只有比丘而没有在家弟子。尊者回答,当他们在人间身为比丘时,都是阿那含(不还者),那里也有很少数在家弟子。然後他问她,当她「上到那儿去」时,为什麽自己不问他们,她笑着说她忘了这麽做,但是下次她去时,她会记得问。他的回答有两个用意:一者澄清她的疑惑,二者警告她不要花太多时间在「外在的」事物上,耽误了更集中於内在真谛的观察思惟,这是通向解脱的直接之道。这位老妪顺从地奉行此道。———— 《尊者阿迦曼传》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3 收起 理由
魃魈魁鬾 + 3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2-2016 08:09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才知道那么多关于天神的内容。
感恩。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2-2016 09: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谷成 发表于 17-2-2016 06:51 PM
我们人类看到的宇宙世界,受我们的共业交感所局限,并不能依此去断论六道的真实相。例如鬼道的世界没有星 ...

那佛经有说中阴身能见到这些天人、修罗和鬼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2-2016 12: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18-2-2016 12:09 PM 编辑
Quest716 发表于 18-2-2016 09:00 AM
那佛经有说中阴身能见到这些天人、修罗和鬼吗


应该不是这么简单,如果没有相应的定功或福德,即使你在中阴身境界中,也未必可以见到上界的众生。从过去经纶和大德的经验来看,天人示现,也不一定就是出现天人的样子,有时只是化现普通人的相貌,我们即使见过或是曾经梦见过,也未必知道对方就是天人。

例如《法苑珠林》就说过,上层天人到下层天,必须变成下层天的形相,才能为下层天人所见。想必天人降到人间化现,也不是以天人原来的样子出现。除非是修养很高的人,他在禅定中(彼若得定所发通),或依佛菩萨的加持力(或依他力升见上天),就像以前佛陀加持阿难尊者升上天界一样,有相应的定功或业感,或是仰赖佛力,才有能力见到天人本来的相貌。

例如阿迦摩诃布瓦说过,长老阿迦口布在森林中曾经受过天人的供养,但是天人显现的却是我们人类的形象,可见很多事情未必就如我们所想那样。以下资料,仅供参考。合十。


如顺正理论云。四天王众升见三十三天非三十三天。升见夜摩天等然。彼若得定所发通。一切皆能升见于上。或依他力升见上天。谓得神通及上天众引接。往彼随其所应。或上天来亦能见。若上界地来向下时。非下化身下眼不见。非其境界故。如不觉彼触故。上果地来向下时。必化下身为令下见地居天。 (白话大意:四王天天人升见三十三天时,看见的不是三十三天。他们升见夜摩天等等也是一样。如果是修禅定得到的神通,或者得到了上界天人的接引,就每一层天飞上去都能看见了。如果是上层天人来到下层天,他就得变出一个相应的化身下层天人才能看见。不是他自己境界的东西,他就感觉不到。)————唐西明寺沙门释道世撰,《法苑珠林》,通力部第十三


(战时,长老阿迦口布从缅甸走回泰国途中,穿越森林)他日以继夜地走着,没有停下来睡觉,也没有吃东西(做为一个比丘,他不能随身携带食物),只有一些水喝。他在那荒无人烟的地区徒步继续走了叁天叁夜,爬过一座山又一座山...在第四天早上,他蹒跚地倒在山边,因为饥饿和疲倦而精疲力竭,肯定他会死在那里。他已经走了叁天叁夜,没有食物也没有睡觉。他没有遇到一个可以让他托钵的人类居处...然後他想到佛陀所提过的天人们,具有天眼通和天耳通,「他们不知道这个比丘很有可能会饿死吗?」他自己想着,「他们之中有许多一定曾经从比丘们的开示中获得很大的利益,不论是在佛陀的时代或是在现代。难道他们不提供任何帮助给一个危难中的比丘吗?」过了不久,当他无助地沿路蹒跚而行时,他看到一个绅士穿着体面,不像是森林的居民,他坐在山路边举着一盘供养的食物在头上(就像在家善信们在供养比丘们之前所做的样子)。这个绅士似乎无所从来,这一想让尊者阿迦口布惊讶得毛发都竖起来了,饥饿和疲累都消失了。这绅士礼貌地邀请他停下来并休息一下。他说他有供养的食物,在他吃过饭後可以继续他的旅程。他说尊者阿迦口布将在日落之前到达森林的尽头。尊者阿迦口布停下来,放下他的日常用品并准备好他的钵去接受供养的食物。所有放入钵里的食物味道甜蜜而芬芳。尊者阿迦口布接着问这绅士他从那里来,因为他已经旅行了叁天叁夜,从未遇到人类的居处。这绅士轻轻地指着天上并说他住在那儿。当尊者阿迦口布问他怎麽知道有个比丘正经过这条路时,这绅士只是笑笑并没有说什麽。尊者阿迦口布接着诵念祝福的经文,当念完时,这绅士离他而去,向他道别,告诉他说他的房子在很远的地方。这绅士有着不寻常的安静,他的仪态和容貌也很庄严。他是中年人,中等身材,他的肤色明亮,行为得体。然後他站起来并走到一棵树後面,它就长在那附近。长老阿迦口布很好奇的看着他,认为他很快地会再出现於那棵树的另一边,但令他很诧异,他并没有!尊者阿迦口布起来并走到那棵树去看看,并发现那附近并没有任何人!於是他回到他的钵那儿并准备吃饭,所有钵里的食物,恰好适合他身体的需要...长老阿迦口布後来说,这个奇特的绅士不异是应他殷切的请求而来的天人。他的容貌和仪态强烈地证明了这点,事实上,当他在森林内的整个期间,从未遇到任何人类的居处。就他能够活着的事实来说,已经是奇迹了。或许是因为在那个森林里的天人保护着他,或许是法的保护力量,或许两者都有。--阿迦摩诃布瓦著(Ven.AcharnMahaBoowa),《尊者阿迦曼传》,泰国帕邦塔寺,一九七六英译版。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2 收起 理由
Quest716 + 2 谢谢分享,天人真好心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8-2-2019 08: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9-4-2024 01:10 PM , Processed in 0.077873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