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许多小小孩而言,最亲密的好朋友莫过于陪伴自己睡觉的小枕头、臭被被,或是24小时不离身的安抚奶嘴。但随着宝宝年纪渐长,不少爹地妈咪开始担心孩子戒不掉依恋物品的习惯,究竟宝宝恋物与“不成熟”、“长不大”是否划上等号?爹地妈咪的担心难道是多余吗?
宝宝的恋物行为,不等于会引起性冲动、兴奋的恋物癖,也不同于自闭症儿童特别沉溺专注于某样物品的行为。其实即便是大人,也会有特别喜欢某物、搜集物品的行为哦。尽管宝宝的恋物行为并无大碍,但许多家长爹地妈咪仍担心宝宝过度依恋物品,例如:即使只是前往诊所施打预防针,宝宝仍坚持要携带平时睡觉用的小毯子;或是外出旅行时,因为忘了将心爱的玩具带出门,便整路都哭闹不停。为了和缓他对特定物品的坚持,以下3大状况题,协助您以正确方式,陪伴孩子走过不安全感作祟的情绪难关。
状况1:宝宝吸吮手指 年纪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出现吃手的现象,当孩子总习惯把手指放进口中,您首先应评估孩子是否处于口腔期?常见3、4个月左右的宝宝有吸吮手指行为,此时宝宝正在学习探索自己的身体与感觉,并努力于肌肉的控制,对他们而言,身体的各个部位,包含手指等,皆为他们玩耍的一项媒介。 因此,当爹地妈咪看见孩子将手指头放进嘴里,通常不必太忧心,可视为一种正常的身心发展历程,一般正常发展状况下的宝宝会随着年纪渐长,吸吮手指的行为也会自然消失。 若孩子2~3岁以后仍有吃手的习惯,您可以先行观察孩子出现此行为的时机,例如:发现宝宝紧张、害怕时会不自觉吸吮手指,可试着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或鼓励他们以口语表达感觉,并提醒孩子手指头有细菌,把细菌吃到肚子里会生病等方式。 状况2:奶嘴不离口 4个月大的宝宝吞咽发展慢慢进步,吸吮反射会随着脑部发展而逐渐减少,过去孩子对奶嘴的需求,可能是基于需要被喂饱的生理性需求。但当开始接触副食品后,奶嘴的作用则较偏向安抚性及满足口欲。有些爹地妈咪担心宝宝经常使用奶嘴会造成口腔发展异常,其实除非是过度使用奶嘴,否则对牙床及牙齿的不良影响相当少见哦。至于孩子应该戒除奶嘴的时机因人而异,建议1岁半以后可采取温和而坚定的方式,进行戒除奶嘴的任务。 坊间许多人流传,可于奶嘴上涂抹辣椒或黄莲等方式,让孩子难以忍受刺激性的味道,而放弃吸吮奶嘴,这样的方法治标不治本嘛,您应先观察孩子之所以离不开奶嘴的原因,才能真正对症下药。而爹地妈咪可尝试的戒除奶嘴方式有许多,包括积极引导孩子使用吸管、转移注意力,或是理性与孩子沟通,告诉他们:“奶嘴是小baby在使用的,你已经长大了,要试着跟奶嘴说再见。” 状况3:依恋特定娃娃、毛毯 学龄前幼儿若随身携带喜爱的玩偶或毛毯,看似相当可爱、讨人心疼的一项举动。然而,当孩子开始进入学校,您才发现宝贝竟会将依恋的物品偷偷藏匿在书包中,无论是上课、吃点心、午睡时,皆坚持不与心爱的物品分开。 为了减少宝宝日后特别依赖某样物品,您可预先轮流替代小被子或陪伴睡觉的玩偶,若孩子已略出现依恋行为,爹地妈咪则可采取延宕满足的做法,延长孩子对物品的需求满足时间,例如:孩子睡前要求妈咪帮忙拿取玩偶,妈咪可回答:“可是娃娃说他今天想要自己睡觉”、“等你眼睛闭闭、乖乖躺好,妈咪才去拿”,藉此让孩子渐渐适应没有依恋物品时时陪伴在身边的状况。
大部分的宝宝在面临主要照顾者离开时都会哭泣,对他们而言,依恋物品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与爹地妈咪同等重要哦,因此,当必须与特定物品拉开距离时,孩子难免会感受到情绪矛盾。每个孩子需要消化这些感觉的时间不同,有些孩子容易被安抚,有些则可闹上好几个小时哪,在这时候,您的介入与引导对他们来说是提振精神的定心丸!
1提供高品质陪伴 陪伴的品质并非由时间长短来定夺,许多爹地妈咪在孩子身边,却埋头进行自己的工作、滑手机等,忽略孩子需要与照顾者互动,藉由照顾者理解、接纳宝宝的情绪,宝宝才能够明白“有人懂我的感受与需求,我不是孤单一个人”。
2拓展其他兴趣 游戏对宝宝来说是很重要的生活经验,除了能让孩子尝试接受新经验、转移对依恋物品的注意力,过程,更提供练习处理挫折、情绪的机会,比如躲猫猫就是很好练习分离的游戏经验,若对象为年纪较小的宝宝,家长可能只是躲在枕头后面,时不时露出脸来逗宝宝笑,等到孩子大一点,爹地妈咪可试着进行更进阶的躲猫猫,例如:躲到门后面,让小小孩将“分离”的焦虑感降低。
3保持正向态度 不取笑、不处罚、不剥夺,是爹地妈咪协助孩子摆脱恋物情节的重要指标,有些家长会对孩子投以刺激性语言,譬如:胆小鬼、好丢脸等讽刺词语,嗯,其实练习向自己依赖的物品说再见需要时间,也需要练习,您应理解宝宝恋物是一个正常的发展历程、孩子迈向独立的必然阶段。了解孩子恋物的原因,保持支持的正向态度,才能协助孩子的发展经验变得美好哦。
4让宝宝有足够时间长大 大约从6个月大左右,宝宝会与照顾自己的爹地妈咪、婆婆、保母等人建立深厚关系,当彼此分离时,会产生情绪反应,其实宝宝的抗拒,代表他视照顾者为重要角色,您并不需要太过担心,分离焦虑只是反映出情绪表达及信任发展历程。若您能够事前向宝宝预告即将来临的分离,以及何时再见,可以帮助宝宝练习忍受分离带来的情绪,同时也让宝宝学到,爹地妈咪一定会再出现。 给予孩子适度成长空间,有助于让他们充满信心的迈向另一个发展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