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moon_boy

觅寂尊者开示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14-2-2015 08: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oon_boy 于 15-2-2015 01:12 PM 编辑

佛陀與佛法系列 第九講
覓寂2015年2月14日
在馬來西亞法悅林「佛陀與佛法」系列課程的講稿
今天第九次講座我們將會講述的主題如下:
1. 菩薩下生
菩薩下生
各位居士:大家午安。
菩薩的出生地是迦毘羅衛城(Kapilavatthu)。要談迦毘羅衛城,我們要先來談談佛陀時代印度的古國。在經典記載,古印度有十六大國。
在《增支部‧三法集》裡提到:
Kīvamahapphalo hoti kīvamahānisaṃso kīvamahājutiko kīvamahāvipphāro”? “Seyyathāpi, visākhe, yo imesaṃ soḷasannaṃ mahājanapadānaṃ pahūtarattaratanānaṃ issariyādhipaccaṃ rajjaṃ kāreyya, seyyathidaṃ – aṅgānaṃ, magadhānaṃ, kāsīnaṃ, kosalānaṃ, vajjīnaṃ, mallānaṃ, cetīnaṃ, vaṅgānaṃ, kurūnaṃ, pañcālānaṃ, macchānaṃ, sūrasenānaṃ, assakānaṃ, avantīnaṃ, gandhārānaṃ, kambojānaṃ, aṭṭhaṅgasamannāgatassa uposathassa etaṃ kalaṃ nāgghati soḷasiṃ. Taṃ kissa hetu? Kapaṇaṃ, visākhe, mānusakaṃ rajjaṃ dibbaṃ sukhaṃ upanidhāya”.(A.i.p,212.)

佛陀時代古印度的十六大國為:
1. 鴦伽國(Aṅga),首都為瞻波城(Campā)。在佛陀時代,鴦伽國隸屬於摩揭陀國,被頻毘娑羅王統治。
It was to the east of Magadha, from which it was separated by the River Campā, and had as its capital city Campā, near the modern Bhagalpur (Cunningham, pp. 546-7). Other cities mentioned are Bhaddiya (DA.i.279; DhA.i.384) and Assapura (M.i.271).
The country is generally referred to by the name of its people, the Aṅgā, though occasionally (E.g., DhA.i.384) the name Aṅgarattha is used. In the Buddha’s time it was subject to Magadha, (ThagA.i.548) whose king Bimbisāra was, we are told, held in esteem also by the people of Aṅga (MA.i.394), and the people of the two countries evidently used to pay frequent visits to each other (J.ii.211). We never hear of its having regained its former independence, and traditions of war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re mentioned (E.g., J.iv.454; J.v.316; J.vi.271).

2. 摩揭陀(Magadha),首都為王舍城(Rājagaha)(包括現在的比哈爾省 (Bihar) 和奧里薩邦 (Orissa))。佛陀時代的國王為頻毘娑羅(Bimbisāra)王,接著由阿闍世(Ajātasattu,未生敵)王繼任。
Magadha had its capital at Rājagaha or Giribbaja where Bimbisāra, and after him Ajātasattu, reigned. Later, Pātaliputta became the capital. By the time of Bimbisāra, Aṅga, too, formed a part of Magadha, and he was known as king of Aṅga Magadha (see, e.g., Vin.i.27 and ThagA.i.544, where Bimbisāra sends for Sona Kolivisa, a prominent citizen of Campā, capital of Aṅga). But prior to that, these were two separate kingdoms, often at war with each other (e.g., J.iv.454f).
Several kings of Magadha are mentioned by name in the Jātakas - e.g., Arindama and Duyyodhana. In one story (J.vi.272) the Magadha kingdom is said to have been under the suzerainty of Aṅga. In the Buddha’s day, Magadha (inclusive of Aṅga) consisted of eighty thousand villages (Vin.i.179) and had a circumference of some three hundred leagues (DA.i.148).
Ajātasattu succeeded in annexing Kosala with the help of the Licchavis, and he succeeded also in bringing the confederation of the latter under his sway; preliminaries to this struggle are mentioned in the books (e.g., D.ii.73f., 86).
Under Bimbisāra and Ajātasattu, Magadha rose to such political eminence that for several centuries, right down to the time of Asoka, the history of Northern India was practically the history of Magadha. (A list of the kings from Bimbisāra to Asoka is found in Dvy.369 ; cp. DA.i.153; Mbv.96, 98).
At the time of the Buddha, the kingdom of Magadha was bounded on the east by the river Campā (Campā flowed between Aṅga and Magadha; J.iv.454), on the south by the Vindhyā Mountains, on the west by the river Sona, and on the north by the Gaṅges. The latter river formed the boundary between Magadha and the republican country of the Licchavis, and both the Māgadhas and the Licchavis evidently had equal rights over the river. When the Buddha visited Vesāli, Bimbisāra made a road five leagues long, from Rājagaha to the river, and decorated it, and the Licchavis did the same on the other side. DhA.iii.439 f.; the Dvy. (1p.55) says that monks going from Sāvatthi to Rājagaha could cross the Gaṅges in boats kept either by Ajātasattu or by the Licchavis of Vesāli.

3. 迦尸國(Kāsī),首都為波羅奈城(Bārāṇasī) 。迦尸國古代的國王曾是梵授(Brahmadatta)王。佛陀時代,迦尸國隸屬於憍薩羅國,被波斯匿王統治,也有人說迦尸國的國王是波斯匿王的弟弟。
在《中部‧愛生經》,茉莉王后問波斯匿王說:「大王,您心裡是怎麼想的?您愛迦尸國和憍薩羅國(Kāsi Kosala)嗎?」
波斯匿王回答說:「茉莉,是的,我愛迦尸國和憍薩羅國。茉莉,由於迦尸國和憍薩羅國的國威,我們得以享用迦尸國的檀香,得以戴持花鬘、香和塗香呢!」
由此可看出「迦尸國隸屬於憍薩羅國,被波斯匿王統治」是有根據的。
At the time of the Buddha, it had been absorbed into the kingdom of Kosala, and Pasenadi was king of both countries (D.i.288; M.ii.111). The Mahāvagga (Vin.i.28l), however, mentions a Kāsika-rājā (king of Kāsi?) who sent a robe to Jīvaka. Buddhaghosa (see Vinaya Texts ii.195, n.2) says that this was a brother of Pasenadi and son of the same father. He was probably a sub-king of Pasenadi. Pasenadi’s father, Mahākosala, on giving his daughter in marriage to Bimbisāra, allotted her a village of Kāsi (Kāsigāma) as bath money (J.iv.342; J.ii.403; SA.i.110, 120f, etc.).

4. 憍薩羅國(Kosala),首都為舍衛城(Sāvatthī)。佛陀時代,憍薩羅國的國王是波斯匿(Pasenadi)王,後來由瑠璃王子(Viḍūḍabha; Viṭaṭūbha,毘琉璃)繼任。
波斯匿(Pasenadi)王的王后是茉莉王后(Mallikā devī),後來再娶了釋迦族的瓦莎跋剎帝利女(Vāsabhā khattiyā),瓦莎跋剎帝利女生了瑠璃王子。在瑠璃王子即位後,消滅了釋迦族,就在當天晚上,瑠璃王自己也死於暴風雨,這個故事未來有時間我們再來講述。
5. 跋耆國(Vajji),首都為毘舍離城(Vesāli,廣嚴城)。由離車族(Licchavi)所統治。
The inhabitants appear to have consisted of several confederate clans of whom the Licchavī and the Videhā were the chief. Vesāli was the capital of the Licchavis and Mithilā of the Videhas. In the time of the Buddha, both Vesāli and Mithilā were republics, though Mithilā had earlier been a kingdom under Janaka.


6. 末羅國(Mallā,力士),末羅國有兩部分,首都分別為巴瓦城(Pāvā)和拘尸那羅城(Kusinārā)。
The kingdom, at that time, wa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having their respective capitals in Pāvā and Kusinārā. The Mallas of Pāvā were called Pāveyyaka Mallā, those of Kusināra, Kosinārakā. That these were separate kingdoms is shown by the fact that after the Buddha’s death at Kusināra, the Mallas of Pāvā sent messengers to claim their share of the Buddha’s relics (D.ii.165). Each had their Mote Hall.

7. 支提國(Ceti; Cetiya),首都可能是安隱城(Sotthivatī)。
The people of Ceti seem to have had two distinct settlements: one, perhaps the older, was in the mountains, probably the present Nepal (Bud. India, p.26). It was probably of the older Ceti that Sotthivatī was the capital, where once reigned Apacara, who uttered the first lie in the world. (J.iii.454ff Sotthivati is probably identical with Suktimati or Sukti-Sāhvaya of the Mahābhārata (iii.20, 50; xiv.83, 2); see also PHAI.81).


8. 宛嘎國(Vaṅgā) ,即現在的孟加拉國(Bangladesh)。


9. 倶盧國(Kuru),首都為因陀巴搭(Indapatta),即新德里所在地。
The Kuru country is generally identified as the district around Thānesar, with its capital Indapatta, near the modern Delhi (CAGI.379f).


10. 般遮羅國(Pañcāla),分為北般遮羅(Uttara Pañcāla)和南般遮羅(Dakkhiṇa Pañcāla)兩部分。北般遮羅的首都為堪毘拉城(Kampillanagara)。
Uttara Pañcāla and Dakkhiṇa Pañcāla. The river Bhagīrathi formed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divisions. According to the Kumbhakāra Jātaka, the capital of Uttara Pañcāla was Kampillanagara, where a king named Dummukha once reigned. J.iii.379; also Mtu.iii.26; but the Dvy. (435) calls the capital Hastināpura. According to the Mahābhārata (i.138, 73-4), the capital was Ahicchatra or Chatravatī, while the capital of Dakkhiṇa -Pañcāla was Kāmpilya.


11. 婆蹉國(Macchā),首都為維拉搭城(Virātanagara),國王為維拉搭(Virāta)王。
The Macchā country lay to the south or south west of Indraprastha and to the south of Sūrasena. Its capital was Virātanagara or Vairāta, so called because it was the city of King Virāta. Rv.vii.6, 18; Law: Anct. Geog. Of India, p. 19.。


12. 首羅先那國(Sūrasena),首都為瑪突拉城(Mathurā)。
Sūrasena was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the Kuru country. Its capital was Mathurā. It is famous in the Epics and the Purānas because of its connection with Krsna, and the Yādavas.


13. 阿說迦國(Assaka,阿濕摩伽),首都為波搭那城(Potana),國王為安達卡王(Andhaka)。
The Assaka capital, Potana, it has been suggested, is the Paudanya of the Mahābhārata (i.77, 47). In the Buddha’s time the Assaka king is described as an Andhakarājā. He took a thousand for the plot of land sold for Bāvarī’s hermitage (SnA.ii.581).。

14. 阿槃提國(Avantī),首都為優禪尼城(Ujjenī),國王為光明王(Pajjota)。
In the Buddha’s time, the King of Avanti was Pajjota, a man of violent temper (Vin.i.277), and therefore known as Canda Pajjota. He wished to conquer the neighbouring kingdom of Kosambī, of which Udena was king, but his plans did not work out as he had anticipated. Instead, his daughter Vāsuladattā became Udena’s wife and the two countries continued to be on friendly terms. The romantic story of this marriage is given in DhA.i.191ff. For a summary seeVāsuladattā

15. 健陀羅國(Gandhāra),現在叫做「堪達哈」(Kandahar),屬於阿富汗(Afghanistan)的一省。當時的首都為德迦尸羅城(Takkasilā),國王為普古沙提(Pukkusāti)王。
Its capital was Takkasilā, famous for its university; its king in the time of the Buddha was Pukkusāti. There was friendly intercourse between him and Bimbisāra of Magadha.

16. 劍浮闍國(Kamboja,劍浮,劍浮沙,劍蒲,紺蒲,甘菩)。在印度西北,犍陀羅(Gandhāra)附近,生產牛、馬等。

16. 跋蹉國(Vaṃsā),首都為憍賞彌城(Kosambī)。佛陀時代跋蹉國的國王為優填王(Udena)。
Udena, son of Parantapa, also called Vaṃsarājā (E.g., J.iv.370,390), was its king in the time of the Buddha. Avanti lay to the south of the Vaṃsa country. The Vaṃsā were also called Vatsā (Bud. India, 3, 27; Mtu.i.34).
十六大國當中,有些說法會把宛嘎(Vaṅgā)國換成跋蹉國(Vaṃsā)。

接下來,我們來談談迦毘羅衛城(Kapilavatthu)的由來。
在很久以前,我們的菩薩投生在一戶非常富有的婆羅門家裡,他的名字叫迦毘羅(Kapila)。他從小就學習了很多學問與知識。長大後,他捨棄財產,出家成為一位隱士。他來到喜馬拉雅山旁的一座森林,在一座明淨的湖旁建了一間草舍,並住在那裡。


菩薩當時精通宅地明,對地質、地理的知識有深入的研究。迦毘羅(Kapila)菩薩知道地下八十肘尺和地上八十肘尺範圍之內潛在著什麼利益和不利。
由於地理位置佳,在迦毘羅菩薩草舍附近的草、樹和灌木叢都向著右方生長,它們的樹幹看起來就好像所有樹枝全都朝向東方一般。同時,當獅子、老虎等野獸在捕捉、追逐鹿和野豬,蛇在捕捉、追逐青蛙,貓在捕捉、追逐老鼠時,牠們會無法追到,無法捕捉,最後只能返回、跑開。因為地形、地貌會使這些野獸受到威脅,感到害怕,不敢在這裡捕捉獵物。由於見到如此,迦毘羅菩薩才知道:「這是所有當中,戰勝敵人最佳的地理位置。」

當時,伍卡木卡(Ukkāmukha)王子帶著三位王子出來尋找建造王城的適宜地點,他們來到迦毘羅菩薩的住處,把他們的目的告訴菩薩,並詢問菩薩的意見。在知道他們的目的後,迦毘羅菩薩悲愍他們,並說:「王子們,把城建在我的草舍這裡,它將會成為整個閻浮提(Jambudīpa)最佳的城市。在這座城市出生的人將能戰勝所有的人,甚至能戰勝一百個人、一千個人。因此,請把新城建在我住處的這塊土地上吧!請在我住處的地點建一座宮殿吧!假如要我告訴你們殊勝之處,我告訴你們,即使一個卑微之人所生的兒子,由於得到這塊土地的支持、護佑,將成為轉輪王所稱讚的人。」

當時,王子們問菩薩說:「隱士尊者,您不是住在這裡嗎?如果我們把城建在這裡,不會佔到您的地方嗎?」
迦毘羅菩薩回答說:「王子們,請你們不用擔心會佔到我的地方!我會把我的住處移到比較偏遠的地方的。請你們把新城和你們的宅府建在我指出給你們的地點吧!我把它取名為迦毘羅衛城(Kapilavatthu)。」

遵從迦毘羅菩薩的指導,以伍卡木卡(Ukkāmukha)王子為首的四位王子和他們的大臣與軍隊把城市、王宮和宅院建在那裡,並取名為迦毘羅衛城(Kapilavatthu)。這就是迦毘羅衛城的由來。

可能有人會問說:不是聽說我們的佛陀是迦毘羅衛國人嗎?為什麼在十六大國裡沒有迦毘羅衛國呢?不是說迦毘羅衛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度嗎?
事實上,迦毘羅衛(Kapilavatthu)是一座城而不是一個國家,在巴利聖典的巴利用法為「Kapilavatthunagara」(迦毘羅衛城)。
而釋迦國(Sākya)呢?確實有些人把佛陀的祖國說成釋迦國。實際上,所謂釋迦國(Sakya)是釋迦族所群居統治的一個諸候國,是一個小國,隸屬於憍薩羅國。在古印度有很多同樣的情況,在一個大國統治下,有很多民族,各個民族各有他們的統治小王,而釋迦族就是其中之一。

在《中部》第八十九經《法莊嚴經》(Dhammacetiyasuttaṃ),波斯匿王對佛陀說:「再者,尊者,世尊是剎帝利,我也是剎帝利;世尊是憍薩羅國人,我也是憍薩羅國人;世尊八十歲,我也八十歲(“Puna caparaṃ, bhante, bhagavāpi khattiyo, ahampi khattiyo; bhagavāpi kosalo, ahampi kosalo; bhagavāpi āsītiko, ahampi āsītiko.)……。」這是波斯匿王去世前,佛陀般涅槃的那一年,波斯匿王對佛陀所說的話。

在巴利聖典和注釋書等都把佛陀的父親稱為淨飯大王(Suddhodanamahārāja)。在古印度的傳統是把諸候稱為國王的。而淨飯王當時統治著釋迦族,首都為迦毘羅衛城(Kapilavatthu)。其實釋迦族是被很幾個國王分治著的,如:拘利國(Koli)的天臂城(Devadaha)、麻布城(Khomadussa)等等。
在傳統上的解釋,淨飯王是古代大選王的直系後裔,所以說,佛陀也是正統的剎帝利(khattiya)傳承。
釋迦族家譜表

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4-2-2015 08: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菩薩入胎前兆
當菩薩白幢天神壽終之時,迦毘羅衛城淨飯王的摩訶摩耶王后正在享受殊勝的王室之樂。根據緬甸的傳統說法,當時摩訶摩耶王后大約是五十五歲又四個月。
在《中部‧不可思議未曾有經(Acchariyaabbhutasuttaṃ)》的註釋書提到,由於處於年輕時期的婦女欲比較強,比較不會保護胎兒,胎兒也比較容易生病,所以菩薩的母親是中年時期(majjhimavaya)才懷孕的。而且是在中年時期第三階段(majjhimavayassa tatiyakoṭṭhāse)生了菩薩後才去世的。
當時人類的壽量是一百歲,所以緬甸會有摩耶王后大約在五十五歲又四個月懷菩薩的說法。即使不是如此,摩耶王后大約也在四十歲到五十歲之間懷菩薩的。我們尊重緬甸的傳統說法,更尊重這些長老並不是沒有根據胡亂說的。

斗宿節(Uttarāsāḷhanakkhatta)
在公元前 625年阿沙哈月(āsāḷhā,大約陽曆的六月到七月)新月的第九日,摩訶摩耶王后五十五歲又四個月。國人們正在歡慶一年一度傳統的斗宿節(Uttarāsāḷhanakkhatta)。每個人都在盛會中盡情地享樂。
摩訶摩耶王后也參加了盛會,慶典活動從新月的第九日直到第十四日。節日與眾不同之處是完全禁酒以及不使用花、香和裝飾品來裝扮。在該月的滿月日,王后早晨起來,以香水沐浴後,施捨了價值四十萬的錢財和物品來做了大布施。然後,王后打扮妥當、食用了勝妙的飲食,受持八戒後,進入嚴飾的王宮寢室,躺在莊嚴的床上,進入夢鄉。

摩訶摩耶王后的夢
在月圓日的後夜時分,摩訶摩耶王后持守八戒躺臥在莊嚴的床上,不知不覺中小睡片刻,並做了一個預示菩薩入胎的夢,夢境如下:
四大天王把她連床抬起來,抬到喜馬拉雅的無惱(Anotatta)池旁。然後,放在一棵七由旬高的娑羅(sāla)樹樹蔭下,一塊六十由旬大、平整的雄黃石板(manosilātala,石黃、雞冠石、黃金石)上。

之後,四大天王的王妃們出現了,她們帶王后到無惱池,為她沐浴潔淨,穿上天衣,並飾以天界的化妝品、天香和天花。然後,在離湖不遠的一座銀山(rajatapabbata)中,有一座黃金宮(kanakavimāna),她們把天床鋪好,使王后頭朝東方來入睡。
當時在夢中,她看到一頭純白的象在離銀山不遠的金山(suvaṇṇapabbata)上走,那座銀山正是她所睡的黃金宮所在處。然後白象從金山下來,登上銀山,用銀白色的象鼻摘取一朵白蓮花,吼了象鳴後,進入黃金宮。白象右繞著王后的臥床三圈,然後撥開王后的右脅,進入母胎。

菩薩入胎
當王后在做此夢之時,菩薩白幢天神正在兜率天的歡喜園中遊走,享受著可喜的景色與聲音。這時,具足正念與正知(satisampajañña),他從天上命終。在那一刹那,菩薩受孕於他母親如蓮花般的母胎(mātukucchi)中。當時,菩薩在十九種結生心中,是以慈前分的喜俱智相應無行善心相當的大果報心而結生的(ekūnavīsatiyā paṭisandhicittesu mettāpubbabhāgassa somanassa-sahagata-ñāṇasampayutta-asaṅkhārika-kusalacittassa sadisamahāvipākacittena paṭisandhiṃ)。也就是菩薩結生時的心為十九種結生心(paṭisandhi citta)之一的第一大果報心(mahāvipāka citta),由於修習證得慈禪(mettā jhāna)的遍作定(parikamma bhāvanā),是喜俱(somanassa sahagata)智相應(ñāṇa sampayutta)無行(asaṅkhārika)的第一大善心(mahākusala citta)而結生的。


在《中部註》提到,只有菩薩入胎時是正念正知的。但他只是了知:「我要死了」,是無法了知死心的。即使在取了結生之後,他也是無法了知結生心的。他只是了知:「我在這裡結生」而已(Evaṃ cuto cavāmīti pajānāti, cuticittaṃ na jānāti. Paṭisandhiṃ gahetvāpi paṭisandhicittaṃ na jānāti, imasmiṃ me ṭhāne paṭisandhi gahitāti evaṃ pana jānāti.)。摩訶希瓦長老(Mahāsīvatthera)說:我們的菩薩是以捨俱心結生的。

或許有人會質疑說:菩薩入母胎時,難道沒有父精、母卵的結會嗎?這好像與一般的常識不一樣哦!
在《中部‧大愛盡經(Mahātaṇhāsaṅkhayasuttaṃ)》裡佛陀開示說:「諸比丘,三事和合才有懷胎。在此,假如父母會合,但母親沒有經水(utunī,母親有月經;母親的排卵期),而且將受生的有情(gandhabba)不現前,則無法入胎。假如父母會合,母親有經水,但將受生的有情不現前,也無法入胎。諸比丘,假如父母會合,母親有經水,而且將受生的有情現前,如此三事和合才有懷胎。(Tiṇṇaṃ kho pana, bhikkhave, sannipātā gabbhassāvakkanti hoti. Idha mātāpitaro ca sannipatitā honti, mātā ca na utunī hoti, gandhabbo ca na paccupaṭṭhito hoti, neva tāva gabbhassāvakkanti hoti. Idha mātāpitaro ca sannipatitā honti, mātā ca utunī hoti, gandhabbo ca na paccupaṭṭhito hoti, neva tāva gabbhassāvakkanti hoti. Yato ca kho, bhikkhave, mātāpitaro ca sannipatitā honti, mātā ca utunī hoti, gandhabbo ca paccupaṭṭhito hoti – evaṃ tiṇṇaṃ sannipātā gabbhassāvakkanti hoti.)」
根據佛陀的開示,胎生有情眾生要懷胎受生,必需具備這三個條件:父母交合、是母親的排卵期和有將受生的有情現前。
至於菩薩入胎時,註釋書裡為什麼沒有提到父母交合一事,只提到菩薩的母親持戒,或許是為了彰顯菩薩的聖潔性而沒有完整的提到而已。根據佛陀的開示,缺少一個條件,胎生有情是無法懷胎受生的。

我們菩薩入母胎的時間,是在公元前 625年阿沙哈月(āsāḷhā,大約陽曆的六月到七月)的滿月日,星期四上午。那年正是菩薩的外祖父安佳那王(Añjana)廢除有八千六百四十九年歷史的舊曆,制定新大曆(Mahā Era)的第六十七年。就在菩薩入胎的那一刻,天空上正好是月亮與斗宿(Uttarāsāḷha)的會合之時。

大地大地震
就在菩薩入胎的那一刻,發生了劇烈的地震。一萬個輪圍界以六種方式搖晃、震動著:
(1) 地面從東方升起並在西方下沉;
(2) 地面從西方升起並在東方下沉;
(3) 地面從北方升起並在南方下沉;
(4) 地面從南方升起並在北方下沉;
(5) 地面從中心升起並在周邊下沉;
(6) 地面從周邊升起並在中心下沉。
三十二種預兆(dvattiṃsa pubbanimittāni; bāttiṃsapubbanimittāni)

在菩薩最後一生的入胎之時,通常同時會出現三十二種預兆。從這些異象,智者可以判定:「菩薩已經入胎了。」在《本生經註》的因緣序列舉了三十二種預兆相:
(1)一萬個輪圍界遍滿無量的光明(dasasu cakkavāḷasahassesu appamāṇo obhāso phari);
(2)猶如想要見到菩薩的祥瑞一般,那時盲人能見色境(tassa taṃ siriṃ daṭṭhukāmā viya andhā cakkhūni paṭilabhiṃsu);
(3)那時,聾者能聽聲音(badhirā saddaṃ suṇiṃsu);
(4)那時,啞巴能說話(mūgā samālapiṃsu);
(5)那時,駝背者身軀肢體能伸直(khujjā ujugattā ahesuṃ);
(6)那時,跛者的腳能行(paṅgulā padasā gamanaṃ paṭilabhiṃsu);
(7)那時,被手銬、腳鐐等繫縛與關著的所有眾生得以釋放、自由(bandhanagatā sabbasattā andubandhanādīhi mucciṃsu);
(8)所有地獄之火熄滅(sabbanarakesu aggi nibbāyi);
(9)那些在餓鬼道受苦的有情停止饑渴(pettivisaye khuppipāsā vūpasami);
(10)動物沒有怖畏(tiracchānānaṃ bhayaṃ nāhosi);
(11)生病的一切眾生痊癒(sabbasattānaṃ rogo vūpasami);
(12)一切眾生互說愛語(sabbasattā piyaṃvadā ahesuṃ);
(13)馬兒以悅耳的方式嘶鳴(madhurenākārena assā hasiṃsu);
(14)大象以動聽的方式鳴叫(vāraṇā gajjiṃsu);
(15)所有的樂器全都不奏自鳴(sabbatūriyāni sakasakaninnādaṃ muñciṃsu);
(16)人們佩戴的手鐲、腳鐲等裝飾物,無需碰撞即發出叮噹聲(aghaṭṭitāniyeva manussānaṃ hatthūpagādīni ābharaṇāni viraviṃsu);
(17)一切諸方清晰、明淨(sabbadisā vippasannā ahesuṃ);
(18)柔風輕吹,為一切眾生帶來寧靜與快樂(sattānaṃ sukhaṃ uppādayamāno mudusītalavāto vāyi);
(19)起非時雲下傾盆大雨(儘管不是雨季,卻下起大雨)(akālamegho vassi);
(20)地下水滲出地表並流向各方(pathavitopi udakaṃ ubbhijjitvā vissandi);
(21)沒有鳥在空中飛翔(當時完全沒有鳥在空中飛)(pakkhino ākāsagamanaṃ vijahiṃsu);
(22)通常河水停止了流動,猶如一個僕人被主人的呼喝聲所驚嚇而一動不動(nadiyo asandamānā aṭṭhaṃsu);
(23)那時大海的海水變得甘甜(mahāsamudde madhuraṃ udakaṃ ahosi);
(24)一切處都鋪滿了五色蓮花(所有湖泊和池沼的水面都鋪滿了五種蓮花)(sabbatthakameva pañcavaṇṇehi padumehi sañchannatalo ahosi);
(25)那時所有陸生與水生的花兒齊綻放(thalajajalajādīni sabbapupphāni pupphiṃsu);
(26)樹幹上的花優美地綻放(rukkhānaṃ khandhesu khandhapadumāni);
(27)枝條上的花優美地綻放(sākhāsu sākhāpadumāni);
(28)藤蔓上的花優美地綻放(latāsu latāpadumāni pupphiṃsu);
(29)花序的花穿破石板後芽發滿地,疊作七層(thale silātalāni bhinditvā uparūpari satta satta hutvā daṇḍapadumāni nāma nikkhamiṃsu);
(30)天空垂懸著天界的蓮花(ākāse olambakapadumāni nāma nibbattiṃsu);
(31)整個天空下起花雨來(samantato pupphavassā vassiṃsu);
(32)天空響起天樂的演奏聲(ākāse dibbatūriyāni vajjiṃsu)。


博學的婆羅門解讀摩訶摩耶王后的夢
摩訶摩耶王后醒來後,把她的夢境告訴淨飯王。第二天上午,淨飯王召集來六十四位首要的婆羅門導師,地面先以新鮮牛糞均勻塗抹,然後遍灑米片及類似物以表尊重,並安排他們就座。國王還供養諸婆羅門以酥、蜜和糖烹製的勝妙乳粥,用配以金銀蓋的金銀碗裝到平滿。為了讓他們歡喜滿意,國王送給他們上漿的新衣、奶牛等來表達敬意。

在供養了食物等使他們滿意歡喜後,淨飯王向婆羅門講述了王后的夢,然後問說:「這個夢是什麼意思,幸運還是不幸?請解讀並為我解釋。」
諸婆羅門回答說:「大王,請您不必憂慮。王后已經懷孕了。胎中嬰兒為男孩,不是女孩。您將得到一個兒子。如果他選擇過王子的在家生活,他必將成為統治四洲的轉輪王;假如他出家成為沙門,他必將成為阿羅漢、正自覺的佛陀,在三界中斷除生死輪迴,摧毀煩惱的覆蓋(chadana)。」

關於「在三界中斷除生死輪迴,摧毀煩惱的覆蓋」,事實上,巴利原文為「loke vivaṭṭacchado」。在《中部註》等處有詳細解釋。貪、瞋、癡、慢、邪見、無明、惡行,這七種是覆蓋使世間黑暗的煩惱。這些 煩惱由於是使世間黑暗的因素,所以隱喻為覆蓋(chadana,屋頂)。斷除三界中的生死輪迴,沒有輪迴,稱為「離輪迴(vivaṭṭa)」;摧毀覆蓋、沒有覆蓋,稱為「離覆蓋(vicchada)」。「離輪迴(vivaṭṭa)」和「離覆蓋(vicchada)」為「離輪迴覆蓋(vivaṭṭacchada)」。阿羅漢斷除三界中的生死輪迴,沒有輪迴;正自覺的佛陀摧毀覆蓋、沒有覆蓋。……。(Arahaṃ hoti sammāsambuddho loke vivaṭṭacchadoti ettha rāgadosamohamānadiṭṭhiavijjāduccaritachadanehi sattahi paṭicchanne kilesandhakāraloke taṃ chadanaṃ vivaṭṭetvā samantato sañjātāloko hutvā ṭhitoti vivaṭṭacchado. Tattha paṭhamena padena pūjārahatā, dutiyena tassā hetu yasmā sammāsambuddhoti, tatiyena buddhattahetubhūtā vivaṭṭacchadatā vuttāti veditabbā. Atha vā vivaṭṭo ca vicchado cāti vivaṭṭacchado, vaṭṭarahito chadanarahito cāti vuttaṃ hoti. Tena arahaṃ vaṭṭābhāvena, sammāsambuddho chadanābhāvenāti evaṃ purimapadadvayasseva hetudvayaṃ vuttaṃ hoti.)

天王的保護
從菩薩入胎那一刻開始,多聞天王(Vessavaṇa)等四大天王進入摩訶摩耶王后的華麗寢室,日夜守護,從不間斷。他們各自持劍擋開塵弊鬼(paṃsupisācaka)、夜叉等以及難看的野獸和飛禽,以保證它們不會被菩薩和他的母親看到、聽到。而一萬個輪圍界的其他四萬位大天王(每個輪圍界有四位天王)則守護著從王后寢室的門口直到整個輪圍界的範圍,以趕走餓鬼、夜叉等。

諸大天王如此的保護並不是因為擔心菩薩和他的母親會受到危害。事實上,即使十萬個魔羅將要移來十萬座巨大的須彌山來威脅最後一生的菩薩和他母親的生命,一切魔羅連同那些山都必將被摧毀,菩薩與他的母親將毫髮無傷。

儘管如此,諸大天王還是會保護她們,他們各執一劍只為驅除可能使王后擔憂害怕的不悅景象與聲音。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天王們保護菩薩純粹出於被菩薩的殊勝威德所感動的尊敬和虔敬。


菩薩的母親堅守戒行
菩薩最後一生的母親都會自然地持戒,自然地(pakati; sabhāva)戒具足(sīlasampannā)。在佛陀出現世間之前,人們通常會向苦行者或遍行沙門禮敬後,蹲踞地受戒。在菩薩入胎之前,摩訶摩耶王后通常會從阿私陀仙人(Asita isi; Asitadevala; Kāladevala; Kāladevila ,卡拉碟維拉)處受戒。但從菩薩入胎後,摩訶摩耶王后不再適宜蹲踞在其他人足下受戒。從菩薩入胎的那一刻開始,她即自行持戒。
菩薩的母親從懷孕一刻起,即不會對男子生起欲貪之心(rāgacitta),甚至對菩薩的父親也不例外。她自然而然會保持貞潔與純淨。然而卻不能說看到她本人時,凡夫不會生起欲念。因為經由長時間以來圓滿波羅蜜和造作善行所累積之德,菩薩的母親天生麗質、光彩照人且優雅之至,即便是最有成就的大畫師和雕刻師都無法以任何畫作或雕塑忠實地展現她的美貌。

當看到如此菩薩的母親時,如果男子不滿於只是觀瞻,若他們企圖帶著情欲之念接近她,他們的腳將會變得被當場釘住般無法移動,猶如他們被鐵鍊所縛一樣。因此,應知菩薩最後一生的母親是一位聖潔、獨一無二的女性,對任何男人或天子來說都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摩耶王后的母胎猶如塔廟
菩薩在受孕的吉祥母胎如同塔廟般神聖,乃至沒有任何人能佔有或使用它。再者,只要菩薩的母親還在世,只有她才能被立為位置最高貴的王后。因此,生下菩薩七天后,她將在人間壽終並投生為兜率天的天子,這是菩薩母親的法性(Bodhisattamātudhammatā)。菩薩所住的摩訶摩耶王后那蓮花般的母胎,就如盛滿了燦爛的寶石一般。

各方贈禮
聽到迦毘羅衛城淨飯王的摩訶摩耶王后懷了具有威德之子的消息,周圍的國王們不論遠近都送來衣服、飾物、樂器等最珍貴的賀禮來取悅菩薩。各方獻禮的原因是在過去無數生中,菩薩和他母親所做無量善業的結果。

王后看見自己胎中的嬰兒
即使摩耶王后已經懷了菩薩,但她並沒有任何苦受,不像其他孕婦一般地四肢腫脹、疼痛、沉重等等。由於並無這些不適,她輕易就度過了懷孕的羯羅藍位等(kalalādikāla)第一階段。當進入下一階段時,隨著肢體(aṅgapaccaṅga)的發育,胚胎已經成形,她常常會看看胎兒是否處於適當、舒適的位置,如果不是的話,像其他所有的母親一樣,她會做所需的來調整。每當看的時候,她能看見菩薩,清晰可見如閃光的絲線穿過晶瑩剔透、光彩奪目、具八面的琉璃寶石。有時,她看到他靠著母親的脊骨,適意地結跏趺而坐,猶如說法者靠著椅背坐在法座(Dhammāsana)之上。

可見的菩薩
為什麼摩訶摩耶王后能從外面看到在她蓮花般母胎中的王子呢?由於她在過去世所累積的清淨善業,使得她皮膚的紋理和顏色特別潔淨細滑,沒有任何雜染。腹部周圍的皮膚也非常細膩、純淨並透明如一層玻璃或無價的紅寶石。因此,胎兒對於母親清晰可見,她能以肉眼透過腹部的皮膚看到菩薩,就像觀看裝在水晶般清澈透明的玻璃盒中的物品般。
雖然摩訶摩耶王后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她胎中的王子,然而菩薩在母胎中卻無法看見她,因為在母胎中無法生起眼識(cakkhuviññāṇa)。

菩薩降生
除了菩薩的母親外,其他婦女在懷胎十個月的之前或之後生產。她們不確定知道自己的孩子何時會出生。在四種姿勢之一時,她們的生產不期而至。有些躺著,有些坐著,另一些在站著或行走時生下嬰兒。

而菩薩的母親恰恰相反,她的孕期正好整整十個月,或者說自受孕日起兩百九十五天。再者,只有當母親站立時,菩薩才會出生。當如此被產下時,菩薩潔淨無暇,沒有絲毫的不淨,就如放在一塊全新卡西(Kāsi)布上的一顆紅寶石一般。
一般人在出生時不得不經歷非常痛苦的折磨。母親的第一次痙攣顯示著生產即將開始,這將引發一系列的事件,使嬰兒頭朝下,嬰兒還要使勁穿過肌肉緊繃的產道束縛,在過程中受盡痛苦的折磨。這個過程就如一個人墮入深不可測的坑道,又如一頭大象被拉扯著穿過一個狹小的鑰匙孔。
不像這樣的生產,菩薩在出生時總是如水經由篩檢程式流出般輕而易舉。猶如一位說法者在開示後,緩慢平靜地從法座上走下來,又如一個人徐徐來到寶塔有遮蓋的階梯,或如太陽華光萬道越過金色的山巒而照耀大地,菩薩舒適自在地降生,手腳伸展,眼睛張開,具正念與正知,毫無畏懼。

摩耶王后的天臂城(Devadaha)之旅
當摩耶王后到達懷孕的最後階段,在蓮花般的胎中孕育菩薩整整十個月,她猶如拿著裝滿油的缽般保護著胎兒。她想要去探望天臂城(Devadaha)的王親,於是就對淨飯王說:「大王,我想去探望天臂城的親人。」淨飯王同意了,並為王后的旅途做充足準備。從迦毘羅衛城到天臂城的整段路都修補平整,道路兩旁擺上芭蕉樹,裝滿水的水罐備於路邊,沿塗插上旗幡飄揚的旗杆。國王使摩訶摩耶王后坐在由一千名王臣所抬的金轎子上,在大眾的伴隨下,王后一行浩浩蕩蕩、盛況空前,出發前往天臂城。

藍毘尼園的娑羅樹(sāla)
在迦毘羅衛城和天臂城之間,有一座娑羅樹林名為藍毘尼(Lumbinī)園,這是兩國人常去度假的地方。當摩訶摩耶王后到達時,林中的每棵娑羅樹從樹根到樹頂都開滿了花。
在娑羅樹的花枝中,成群的五色大黃蜂在嗡鳴,眾多種類各異的鳥兒啁啾不絕,發出甜美悅耳的叫聲。整個娑羅樹林是那麼令人快樂和愉悅,極具特色,可與帝釋天王的彩蔓園(Cittalatā)相媲美。那裡猶如有威力的國王精心準備的筵席一般,喜樂之聲不斷。
雌蜂開心地在花蕾和花朵、嫩枝與樹枝間東奔西忙,發出悅耳的嗡鳴聲,牠們興奮在芬芳的娑羅花採集那醉人的花蜜。由此來看,藍毘尼極像天神喜愛的歡喜園。
看到如此動人的藍毘尼園,摩耶王后想到園中遊園嬉戲。大臣們向淨飯王請示,得到允許後,他們用金轎子抬著王后進入藍毘尼園。

天神與梵天來集
摩訶摩耶王后一進入藍毘尼園,所有的天神歡呼宣告說:「今天菩薩將從他母親那蓮花般的母胎中出生。」這喧嘩聲傳遍一萬個輪圍界。來自一萬個輪圍界的天神和梵天來集,擠滿了這個輪圍界,他們還帶著各式各樣的吉祥寶物以便在慶祝菩薩出生時獻禮以表敬意。天頂蓋滿了他們天界的白傘,整個世界回蕩著他們吉祥的歌聲、天樂和他們吹響的海螺聲。
一進入藍毘尼園,摩訶摩耶王后忽然感到無力,想要用手抓住盛開的娑羅樹那又直又圓的枝幹。那樹枝彷彿有生命般,它如已被煮得柔軟的藤莖般垂下來,直到觸碰到王后的手掌。這不可思議的事使許多人激動不已。
摩訶摩耶王后右手握住下垂到她掌中的娑羅樹枝站著,她的右手優雅地伸展著,手上戴著金鐲子,指若蓮莖,指甲鮮紅如鸚鵡之嘴。那一刻摩訶摩耶王后的驚人之美,就像大雨將至黑沉沉的雲層中初現的月亮一般,又如閃電刹那間耀眼劃過,或如一位美麗的天女出現在歡喜園。

菩薩降生
摩訶摩耶王后手扶娑羅樹枝莊嚴地站著,一襲金線錦緞長裙垂至腳尖,披著精緻鯉魚眼圖紋的白色繡花披肩。就在那一刻,她感到即將生產的明確預兆。她的隨從迅速地以簾子將周圍隔離並退下。

就在那一刻,一萬個輪圍界和大海開始喧嘩、震動。天神與梵天歡呼並從空中灑下花雨;所有樂器自動奏出柔美流暢的旋律。整個世界各方都變得無礙可見,完全顯露。這些與其他三十二種不可思議、未曾有的現象同時發生,預示著菩薩的降生。當飛動的珍寶在廣大(Vepulla)山頂顯現,盤旋並徐徐降落在已放置好的容器中時,菩薩從摩訶摩耶王后那如塔廟般的蓮花胎降生,潔淨無染。當時,四位諸漏已盡的淨居天梵天神以清淨心,手持金網,接住菩薩。菩薩具有三十二大人相和隨形好的莊嚴。
那天是公元前 624年,菩薩的外祖父制定新大曆(Mahā Era)的第六十八年,熱季毘舍佉月(Vesākha,大約陽曆的四月到五月之間)的月圓日,星期五,當天正是月亮與氐宿(Visākha)的會合之日。如果以我們華人的農曆來算,我們的菩薩是在農曆的四月十五日誕生的。

事實上,舍佉月(Vesākha)的月圓日,不只是佛誕日, 而且是我們喬達摩佛的成佛日和般涅槃日。
在菩薩降生的一刻,象徵敬意的兩股純淨噴泉從天而降,一熱一冷,撒落於菩薩與他母親潔淨無染的身體上,使他們得以調節體溫。
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只能講到這裡。
祝大家平安很樂!
祝大家早證涅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2-2015 08: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oon_boy 于 14-2-2015 09:38 PM 编辑

来听尊者开示,真的获益多
除了听闻佛陀生平,有时候涉及古印度的国家的历史。
一些平时没有想到的东西,听完开示也会有多收获。

月: 尊者解释这一段时候
倶盧國(Kuru),首都為因陀巴搭(Indapatta),即新德里所在地。
提及 佛陀就是在这个地方开示 一部重要的经典 大念住经.


在另一段
摩訶摩耶王后不再適宜蹲踞在其他人足下受戒。蹲踞 这不是跪着,缅甸也沿用着蹲踞,有时你会看到有尊者双脚蹲着 受戒等重要活动时候也会这样姿态,古印度的蹲踞除了双脚蹲着是一脚跪着一脚半蹲的姿态受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2015 04: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覓寂2015年3月1日
在馬來西亞法悅林「佛陀與佛法」系列課程的講稿
今天第十次講座我們將會講述的主題如下:
1. 悉達多王子的故事
各位居士:大家午安。
今天我們接著來講菩薩降生的故事。

菩薩被梵天、天神和人類依次接住

菩薩降生時,四位諸漏已盡的淨居天梵天神以清淨心,手持金網,接住菩薩,然後把他抱在他母親的面前,說:「王后,請歡喜吧,您具大威德力的兒子已經出生了(attamanā, devi, hohi, mahesakkho te putto uppanno)!」
接著,四大天王以象徵祥瑞的黑羚羊皮(ajinappaveṇi),從四位大梵天的手中接過菩薩。然後,人類再以錦緞白布(dukūlacumbaṭaka)從四位大天王手中接過菩薩。
離開人們的手中後,菩薩穩穩地以腳站立,他的腳底有如金鞋的鞋底般完全且平正地與地面相觸。他朝東方看過去,當他如此看時,數千個東方的輪圍界變成一片不斷延展、無礙無限的空間。在東方的天神與人類以最崇高的敬意用香、花鬘等來禮敬菩薩,並說:「大人,在此沒有任何有情可與您匹敵。怎麼可能有任何有情超越您呢(mahāpurisa, idha tumhehi sadiso añño natthi, kutettha uttaritaro)?」
如此,菩薩朝著四方、四維、下方和上方十方看過去,在所有這些方位,他不見有任何有情可與他匹敵。於是,他面向北方,向前走了七步。

當時,大梵天王為菩薩撐著大白傘蓋(setacchatta),夜摩天王手持犛牛尾所製的拂塵(vāḷabījani),其他天神則跟在後面拿著象徵王權的王冠、劍等物品。

當菩薩行走時,他只是在自然的地面上行走,但在人類看來,他是在空中行走。菩薩只是以身上無衣的「本來面目」行走,但在人類看來,他是衣衫完整地在行走。菩薩行走只不過是一個初生嬰兒,但對於人類,他看似十六歲。
當時,所有的梵天、天神與人類都完全保持沉默,並期待地想著:「菩薩將說什麼呢?」
無畏之吼

在《長部‧大本經(Mahāpadānasuttaṃ)》和《中部‧不可思議未曾有經(Acchariyaabbhutasuttaṃ)》裡提到:「菩薩在出生之時,向北方往前走了七步,並且勇敢地環視所有方向,猶如獅子吼一般,無畏懼地說出三次真實語︰『
我是世間最上者(aggo’hamasmi lokassa),
我是世間最勝者(jeṭṭho’hamasmi lokassa),
我是世間殊勝者(seṭṭho’hamasmi lokassa),
這是我的最後生(ayamantimā jāti),
我再無後有( natthidāni punabbhavo)(sampatijāto bodhisatto samehi pādehi patiṭṭhahitvā uttarābhimukho sattapadavītihārena gacchati setamhi chatte anudhāriyamāne, sabbā ca disā anuviloketi, āsabhiṃ vācaṃ bhāsati ‘aggohamasmi lokassa, jeṭṭhohamasmi lokassa, seṭṭhohamasmi lokassa, ayamantimā jāti, natthidāni punabbhavo’ti.)。』」D.ii,p.13; M.iii,p.165.
當時菩薩所作的無畏之吼頃刻間傳遍了一萬個輪圍界。菩薩的勇敢宣言,沒有有情能挑戰或反駁他,所有的梵天、天神與人類只能獻上他們的賀辭。


菩薩出生之時,他那些非凡的行為代表著以下的涵義:
1. 菩薩出生之時穩穩地以腳站立,表示他將證得四神足(iddhipāda)。
2. 菩薩出生之時面向北方,表示他將超越一切有情眾生。
3. 菩薩出生之時向前走了七步,表示他將證得七覺支的法寶。
4. 菩薩出生之時大梵天王為他撐著大白傘蓋,表示他將證得阿羅漢果。
5. 菩薩出生之時獲得五種象徵王權之物,表示他將證得持戒等善業的彼分解脫(tadaṅga vimutti)、證得禪那的鎮伏解脫(vikkhambhana vimutti)、證得道心的正斷解脫(samuccheda vimutti)、證得果心的安息解脫(paṭippassaddhi vimutti)和證得涅槃的出離解脫(nissaraṇa vimutti)這五種解脫(vimutti)。
6. 菩薩出生之時朝著十方看過去,表示他將證得無礙智(anāvaraṇa ñāṇa)。
7. 菩薩出生之時作出:「我是世間最上者(aggo’hamasmi lokassa)」的無畏之吼,表示他將轉諸梵天、天神和人類所無法轉動的法輪(Dhammacakka)。
8. 菩薩出生之時作出:「這是我的最後生(ayamantimā jāti),我再無後有( natthidāni punabbhavo)」的無畏之吼,表示他將證得無餘依(anupādisesa)涅槃。

菩薩有三世在出生之時就能開口說話,即:投生為大藥(Mahosadha)智者之時、維山達拉(Vessantara)王子之時,以及最後一生。
大藥智者在出生之時,帝釋天王前來,把一片旃檀樹的心木放在他的手中讓他握著,就離開了,所以大藥菩薩是握拳出生的。他的母親問他說:「你手裡拿著什麼啊?」
大藥菩薩回答說:「母親,這是藥(Osadhaṃ, ammā)啊。」由於在他出生時手上拿著藥,因此家人把他取名為藥童子(Osadha Kumāra)。家人把藥放入甕裡小心地收藏起來。後來這藥不但治癒了他的父親增嚴(Sirivaḍḍhana)大富長者的頭痛,來自四方的盲者、聾者等病人,都被這藥給治癒了。由於菩薩的藥很有效,大家都說:「這藥實在偉大,這藥實在偉大(mahantaṃ idaṃ osadhaṃ, mahantaṃ idaṃ osadha)」,所以年輕的菩薩就被人們稱他為大藥(Mahosadha)智者。

就如之前在講述維山達拉王子的故事時講過的,維山達拉王子一出生就伸出手來向他的母親說:「母親,我要做布施,您有什麼財物嗎?」當時,他的母后就說:「隨你所想要的去做布施吧!」就把千金的錢袋戴在他的手上。
在最後一生,就是剛才所講的菩薩出生之時,向北方走了七步,並勇敢地環視所有方向,作了「我是世間最上者(aggo’hamasmi lokassa)」的獅子吼。
在菩薩出生的那一刻,發生了許多不可思議的現象。
就如菩薩在入胎之時同時出現三十二種預兆一般,在菩薩出生的那一刻,也出現一萬個輪圍界遍滿無量的光明等三十二種預兆。而且就在菩薩出生的那一刻,大地也發生了劇烈的大地震。

當菩薩在藍毘尼園出生時,有七者也同時出生或出現:
1. 耶輸陀羅(Yasodharā)公主;
2. 阿難(ānanda)王子;
3. 車匿(Channa);
4. 迦留陀夷大臣之子(Kāḷudāyī);
5. 乾陟(Kaṇḍaka; Kantaka; Kanthaka,堪達卡)王家駿馬;
6. 大菩提樹(Mahā Bodhi);
7. 四甕黃金。

耶輸陀羅(Yasodharā)公主的父親是天臂城(Devadaha)的善覺王(Suppabuddha),母親是阿彌陀(Amittā; Amitā; Pamittā)王后,哥哥是提婆達多(Devadatta)王子。就如前面所講的,事實上,善覺王是一個諸候而已,就像中國古代的王爺。耶輸陀羅公主在與我們的菩薩結婚,生了羅睺羅之後,被稱為羅睺羅母(Rāhulamātā),後來她在比丘尼僧團出家,人們稱她名為賢迦旃延(Bhaddakaccānā )。

阿難(ānanda)王子的父親是我們菩薩的叔叔阿彌陀飯王(Amitodana), 他與我們的菩薩同一天出生,後來隨佛出家,是多聞第一的弟子。

車匿(Channa amacca,闡那),據說他是淨飯王婢女之子,不但與菩薩同一天出生,而且是菩薩的玩伴,後來是菩薩的車伕,是他駕馬載菩薩出家的;後來他也隨佛出家。

迦留陀夷大臣(Kāḷudāyī amacca)是淨飯王一位大臣的兒子,小時候也是菩薩的玩伴。在菩薩成佛後,淨飯王派了幾組使節團去請佛陀回祖國,都沒有成功,因為他們都隨佛出家了。後來淨飯王要派迦留陀夷大臣去請佛陀回祖國,迦留陀夷大臣預先請淨飯王答應他隨佛出家,他在聽聞佛法後就證得了阿羅漢果,並出家為比丘,為了實踐諾言,是他成功請佛陀回祖國的。

四甕黃金,這四甕黃金,一甕叫做貝殼(Saṅkha),有一牛呼(gāvuta,長度單位,等於四分之一由旬)大;一甕叫做耶拉( Ela),有兩牛呼大;一甕叫做青蓮(Uppala)有三牛呼大;一甕叫做白蓮(Puṇḍarīka),有四牛呼,也就是一由旬大。
據說甕裡的黄金被取出後,甕子又被充滿就像從未被取走一般。

菩薩在藍毘尼園出生後,迦毘羅衛城和天臂城的居民就護送摩耶王后和菩薩等一行人回到迦毘羅衛城。

在我們的菩薩出生的那天,三十三天的天神們興高采烈地歡呼著:「迦毘羅衛城的淨飯王生了一個兒子,這位王子未來將在菩提樹下成佛。」這些三十三天的天神們在歡笑之餘,也把衣物拋上天空來嬉戲。

那時,有一位經常接受淨飯王護持證得了四禪八定和五神通的阿私陀仙人(Asita isi; Asitadevala; Kāladevala; Kāḷadevila ,卡拉碟維拉),他在用完餐後,前往三十三天的天宮禪修,享受禪悅的喜樂,並度過他白天的時光。當他從禪定出定時,看到天神們嬉戲,並聽到他們的歡呼聲。於是,阿私陀仙人就問他們說:「天神們,是什麼原故使你們如此興高采烈地歡呼呢?請告訴我吧!」
天神們回答說:「大德,淨飯王今天生了一個兒子,他將坐在菩薩樹下成佛。他將開示佛法,轉動法輪,因此我們得以見到莊嚴的佛陀及聽聞殊勝的佛法。我們是由於這個原因而喜悅的。」

聽到這些話後,阿私陀仙人迅速從三十三天回到人間,來到王宮,坐在為他敷設的座位上,對淨飯王說:「大王,聽說您生了一位王子,我想看看他。」
當時,淨飯王令人把王子裝扮莊嚴, 抱到阿私陀仙人那裡,想要使禮敬他們的導師阿私陀仙人。就在被抱著靠近之時,菩薩把雙腳抬高,落在阿私陀仙人的髮髻上。
對於最後一生的菩薩來說,他是不適合向任何人禮敬的,假如有人無知地把菩薩的頭放沙門的足下,該沙門的頭就會破成七塊。阿私陀仙人了解到菩薩的神聖與威力,想說:「我不應害死(nāsetuṃ,毀滅)我自己。」於是從座位起來,向菩薩合掌致敬。淨飯王看到這不可思議的情景,也對自己的兒子禮敬。

阿私陀仙人是得了四禪八定和五神通的隱士,他能夠憶念過去四十劫和預見未來四十劫的事,總共能見到八十劫的事。
當時,阿私陀仙人觀察時,見到菩薩具足三十二大人相,就觀察菩薩是否將會成佛。在了知菩薩必將成佛時,就說:「這真是一位不可思議的人啊!」而大笑了起來。
接著阿私陀仙人心想:「我是否有機會見到他成佛呢?」在了知「死後我將投生到無色界天,我不但沒有機會見到他成佛,而且甚至未來的一百尊佛、一千尊者佛成佛時,我也無法遇見他們」後,想說:「對如此不可思議的人成佛,我竟然沒有機會見到他成佛,這真是我的大損失啊!」而大哭了起來。
無色界有情是完全沒有色法,只有名法而已。也就是五蘊中,只有心和心所的受蘊、想蘊、行蘊和識蘊,所以又稱為四蘊有。由於無色界有情是完全沒有色法的,所以沒有眼根、也沒有耳根等,因此,即使佛陀出現世間,他們無法見到佛陀,也沒有辦法聽聞佛法。
投生無色界的眾生是由證得無色定的(具有無貪、無瞋、無癡的)三因凡夫(tihetuka puthujjana)、初果預流(sotāpanna)聖者、二果一來(sakadāgāmi)聖者和三果不還(anāgāmi)聖者而投生的。

當這些初果預流聖者、二果一來聖者和三果不還聖者投生無色界後,即使無法聽聞他人開示佛法,但由於他們已經證得了聖道聖果,所有他們有通達四聖諦的經驗,他們可以依照這些方法來修行,以體證更高的道果,甚至在無色界天證得阿羅漢果。

由於無色界的眾生壽命很長,而且無法從他人那裡聽聞佛法,所以在佛教中,把他們列為八難(八個不幸非時機或不幸的機遇)之一。
想想看,阿私陀仙人和鬱陀羅羅摩子(Udaka Rāmaputta)以凡夫的身分投生到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處天(Nevasaññānāsaññāyatana),那裡的壽量有八萬四千大劫之長;而阿羅邏迦蘭(āḷāra Kālāma)則以凡夫的身分投生到無色界的無所有處天(ākiñcaññāyatana),那裡的壽量有六萬大劫之長。一個大劫就很久了,何況是八萬四千大劫!難怪阿私陀仙人會傷心地哭泣。

事實上,由於阿私陀仙人不了解佛法,未曾聽聞佛法的可憐人,才會有如此悲慘的下場。如果他遇到善知識就不會如此了。
因為證得第四禪的人不一定會投生色界的四禪天,證得非想非非想處定的人不一定會投生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處天,但由於他們不了解,而傾向於他們所證得最高的定,所以才會投生到長壽天。例如,如果他們在去世之前不要進入禪那,而是只在近行定附近,則是可以投生欲界天或人間的。但他們的老師告訴他們,人們會依他們所證得最高的禪那而投生到那裡。由於有這個錯誤的觀念,使得阿私陀仙人不知道其實他是可以不要投生到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處天的。否則,那些尚未證得阿羅漢而已經證得四禪八定的佛弟子,不就全都要投生到無色界天了嗎!
王宮裡在場的人們看到阿私陀仙人又笑又哭的,感到非常的奇怪,以為將會發生什麼事情,就問阿私陀仙人說:「尊者,您看了我們尊貴的王子後,又是笑又是哭的,難道有什麼災難會降臨在我們王子的身上嗎?」
阿私陀仙人回答說:「並沒有什麼災難會降臨在我們王子的身上,事實上,王子將會成佛。」
在場的人們再問說:「那為什麼您在悲傷呢?」
阿私陀仙人回答說:「因為我將沒有機會見到這位不可思議的人成佛,覺得『這是我的大損失』,所以我才傷心得哭了起來。」

當時,阿私陀仙人心想:「我自己無緣見到這位王子成佛,在我的親戚當中,是否有人有機緣見到王子成佛呢?」於是他運用神通來觀察,他見到他的外甥那拉卡(Nāḷaka)未來有機緣見到王子成佛。於是阿私陀仙人離開王宮,來到他妹妹家。他問他的妹妹說:「妳兒子那拉卡(Nāḷaka)在哪裡?」
他的妹妹回答說:「尊者,他在家裡。」
阿私陀仙人說:「把他叫過來!」

於是就把這個男孩帶到阿私陀仙人面前,阿私陀仙人對他的外甥那拉卡說:「那拉卡,淨飯王家裡生了一個兒子,他是菩薩,是佛芽(Buddhaṅkura),將在三十五年後成佛,你有機緣見到他成佛,你就在今天出家吧!」

雖然那拉卡(Nāḷaka)男童出身在擁有八億七千萬財富的家庭,可說是家財萬貫,但他對他的舅舅有信心,心想:「我的舅舅所建議的,只會對我有利而已,是不會對我不利的。」於是就令下人到市場裡去買袈裟和缽回來,當天就捨棄了八億七千萬的財富,剃除鬚髮,披上袈裟,接著說:「當世間出現最上的佛陀時,我將在他那裡出家。」然後向著迦毘羅衛城菩薩所在的方向合掌,以五處禮法來禮敬。

五處禮法(pañcapatiṭṭhitena vanditvā)──在《律藏》是指下座比丘頂禮上座比丘或佛陀的方法,即:「優婆離(Upāli),較新學的比丘在頂禮較長的比丘足時,應內〔自心〕現起五法後來禮足。是哪五法呢?優婆離,較新學的比丘在頂禮較長的比丘足時應當1.偏袒上衣在一肩〔偏袒右肩〕、2.合掌、3.以(自已的)手掌摩觸(對方的雙)足、4.現起敬愛,及5.現起恭敬來禮足。

接著,他把缽放進缽袋裡,背在肩上,進入喜馬拉雅山(Himavanta),在森林裡精勤修習沙門法(samaṇadhamma),等待佛陀出現世間。
那拉卡(Nāḷaka)在菩薩成佛後,來到佛陀那裡,請示了寂靜(moneyya,牟尼)的修行方法〔行道〕(paṭipada)後,再回到馬拉雅山依佛陀的教法精勤修習沙門法,不久即證得阿羅漢果,七個月後在一座金山站著般涅槃。關於這位那拉卡沙門的故事,如果未來有機緣,到時候我們再來講述。

菩薩的取名儀式
在菩薩出生的第五天,淨飯王準備為菩薩洗頭及取名的儀式,他命人在王宮裡塗抹並撒了格香(tagara,冷凌香)、丁香(lavaṅga)、番紅花(kuṅkuma)和印度月桂(tamala)四種香粉,而且也遍撒了五種花。淨飯王也命人用未加水的純鮮奶煮奶飯,邀請一百零八位精通三吠陀的婆羅門來到王宮,安排好座位,請他們坐下,獻上禮品,給他們穿上全新的衣服,供養他們甜奶粥(madhupāyāsa)。國王從這些婆羅門當中,選了八位最優秀的婆羅門,請他們依序坐在王宮的大平台上。接著把菩薩抱出來,躺在白色的襁褓上,由這些婆羅門一一地為菩薩看相。在八位婆羅門當中,首座婆羅門看到菩薩的大人相後,伸出兩根手指,並預言說:「這個嬰兒如果居家,必將成為轉輪王;如果出家,必將成佛。」另外六位婆羅門也和他一樣伸出兩根手指,作同樣的預言。而八位婆羅門中最年輕的婆羅門為憍陳如,當輪到他為王子看相時,他仔細地觀察王子的大人相,最後伸出一根手指,預言說:「具有這些大人相的人是不會居在家中的,無疑地這個嬰兒必將成佛。」

在他們仔細地為菩薩看相後,他們討論的結果,認為王子能使一切世間的利益得以成就(sabbalokassa atthasiddhikarattā),所以為王子取名為悉達多(Siddhattha)。
這些婆羅門回到各自的家裡後,對他們的兒子說:「孩兒,我們已經老了,或許無法見到淨飯大王的王子成就一切知智的佛陀了,在王子出家成佛時,你們就到他的教法中出家吧!」

後來,在我們的菩薩出家之時,那八位婆羅門除了憍陳如外,其他七位婆羅門都已經去世,只有憍陳如還健在。當憍陳如聽到菩薩出家的消息後,就來到那七位已故婆羅門的家,對他們的兒子說:「聽說悉達多(Siddhattha)王子已經出家了,無疑地他必將成佛。如果今天你們的父親還健在的話,也會跟他出家成為沙門的。來吧,假如你們想要出家的話, 我們一起去跟隨大人(mahāpurisa)出家吧!」在那七個年輕婆羅門當中,有三個不想出家,只有四位願意出家,他們就以憍陳如婆羅門為首領而出家了。以憍陳如婆羅門為首的五沙門,就是後來有名的五比丘。

我們再回來王宮取名的現場。當時,淨飯王聽到這些婆羅門為菩薩預言未來將會出家成佛,其實他的心裡並不高興,所以就問這些婆羅門說:「你們說我兒子將會出家成為沙門,他將看到什麼而出家的?」
那些婆羅門回答說:「大王,他是看四種預兆相(pubbanimitta)而出家的。」
淨飯王再問說:「是哪四種預兆相?」
那些婆羅門回答說:「大王,他是看老人、病人、死人和出家人這四種預兆相而出家的。」

聽到這些婆羅門的報告,淨飯王命令大臣及部下說:「假如我兒子將看到這四種預兆相而出家,從今以後,我不允許任何老人、病人和出家人來到並出現在我的兒子面前,如此一來,他就不會出家成佛了。我想要見到我的兒子未來成為轉輪王,統領被兩千個島嶼圍繞著的四大洲。」因此淨飯王派了足夠的守衛層層地保護著王子,在四個方向確信一牛呼(gāvuta,長度的單位,等於四分之一由旬)的範圍之內菩薩看不到老人、病人和出家人。
那一天,淨飯王有八萬個王親來到王宮參加菩薩的洗頭及取名儀式,他們聽到諸婆羅門的預言後,互相談論說:「無論王子是成佛還是成為轉輪王,我們全都提供一個兒子出來。假如王子成了佛,就會有八萬位剎帝利沙門伴隨著遊行;假如王子成為轉輪王,就會有八萬位剎帝利王子伴隨著到各地巡視。」因此,他們全都同意提供一個兒子給菩薩,當菩薩的隨從。

菩薩的母親摩耶王后去世,投生兜率天

在菩薩悉達多王子出生後的第七天,他的母親摩耶王后壽終去世,投生兜率天,成為名為刪喜足(Santusita,善喜足)的天子。
摩耶王后的去世,並不是由於生菩薩的關係,而是由於壽終而去世的。大家應該記得,之前我們在講菩薩白幢天神在天神和梵天神的勸請下生時,先做了五大觀察,第五種觀察是觀察菩薩生母的壽限,當菩薩觀察摩訶摩耶王后所剩餘的壽命時,他清楚的了知她只能再活十個月又七天。而且每位菩薩在最後一世出生後的第七天,他們的母親將會去世,這是法性(dhammatā)。

在傳統的說法,有些導師說,摩耶王后在五十六歲七個月又二十七日去世;也有導師說,她是在五十五歲六個月又二十日懷菩薩的。
淨飯王特別選了兩百四十個宮女來照顧悉達多王子,而且派了六十個僕人來幫助這些宮女,也派了六十個部下來監督這些宮女和僕人。可以說把王子照顧得無微不至。
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只能講到這裡。
祝大家平安很樂!
祝大家早證涅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3-2015 05: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與佛法系列 第十一講
覓寂2015年3月8日
在馬來西亞法悅林「佛陀與佛法」系列課程的講稿
今天第十一次講座我們將會講述的主題如下:
1. 悉達多王子的故事
各位居士:大家午安。
今天我們繼續來講悉達多王子的故事。

摩訶波闍波提喬達彌親自照顧菩薩
雖然淨飯王派了那麼多宮女及部下來照顧悉達多王子,但他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喬達彌(Mahāpajāpatī Gotamī)卻親自來餵養、照顧王子。
菩薩的母親摩訶摩耶王后和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喬達彌都嫁給淨飯王,在摩耶王后去世後,淨飯王就立摩訶波闍波提喬達彌為王后。在摩耶王后生菩薩後的兩三天,摩訶波闍波提喬達彌也生了難陀(Nanda)王子。當菩薩出生後的第七天,他的母親摩耶王后去世,他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喬達彌就把她的親生兒子難陀王子交給保姆餵養與照顧,而她親自為悉達多王子餵奶,也就是把自己的母乳餵給菩薩喝。我們的菩薩悉達多王子就在眾人的呵護下成長、茁壯。

淨飯王舉行的春耕儀式並第二次禮敬菩薩
在迦毘羅衛城春耕儀式是每年都會舉行的常規季節性節日,這一天淨飯王會來到這裡主持這個節日儀式。
那一天,整座迦毘羅衛城點綴、布置得像天宮一般。 人們聚集在王宮廣場,整座城的居民穿著節日的服裝,用芬芳的鮮花裝飾自己。為了迎接這個節日,必須準備一千張犁,其中八百張犁是為國王和大臣們準備的。淨飯王所駕的犁和牛是用紅金來裝飾的,而伴隨淨飯王的七百九十九位大臣,他們的犁和牛則是用銀色的飾品來裝飾的。
接著,淨飯王帶著他的菩薩兒子在大臣、警衛及隨從們的伴隨下,離開王城來到儀式的地點,然後把菩薩放在一顆有陰涼樹蔭的閻浮樹(jamburukkha,蒲桃樹)下。 菩薩所坐的樹下地面鋪上最好的絲絨布。

在菩薩的上面固定著飾以金星銀星的深紅色天鵝絨傘蓋,周圍用簾幕圍著,並派保姆及守衛人員守護著菩薩。
淨飯王換上春耕慶典的盛裝,在大臣的陪伴下來到春耕慶典儀式的會場。當淨飯王來到春耕慶典儀式的會場,駕著專門為他準備的紅金飾犁。七百九十九位大臣也各自駕著他們的銀犁。剩下的兩百張犁是由兩百個王家農工所駕的,他們來回地穿過田野來耕田。
淨飯王親自在春耕慶典駕牛耕只來回地耕了一趟田,以帶來吉祥的祝福,當時慶典的儀式達到了高潮。那時,在照顧的侍從及守衛人員因為想看到這場盛典,便悄悄地離開王子,心想:「讓我們也來看看由我們國王所主持的春耕慶典場面吧!」

菩薩王子證得入出息念的初禪

就在侍從和守衛人員離開後,菩薩看到四周沒有任何人,於是很快的盤腿而坐,使內心寧靜安詳。接著,他修習入出息(ānāpāna)念,專注在呼吸的氣息上,因此證得色界的初禪。
關於這點,我們應當了知,菩薩之所以能在很短的時間內證得色界的初禪,是由於菩薩在長劫以來,無數生中修習入出息念的結果。
就在這些侍從及守衛人員離開去享用美食及觀禮的那段時間,除菩薩所坐的閻浮(jambu,蒲桃)樹外,所有的樹木的樹蔭都隨著太陽的移動自然的改變。
當時已過中午,一般的樹蔭都落在東方。然而,即使是過了中午,菩薩所坐的閻浮(jambu,蒲桃)樹的樹蔭卻沒有隨著太陽的西移而改變,不可思議地一直留在之前的位置。
當那些侍從及守衛人員突然想起:「哦,我們的王子獨自一個人留在那裡!」於是趕快回去,拉開遮蓋的簾幕後,驚奇地發現王子盤腿坐在那裡,並驚奇地發現樹蔭並沒有因為太陽的移動而改變,而是保持在同樣的位置,真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神變(pāṭihāriya)。

看到這一切後,他們迅速地到淨飯王那裡,並報告說:「大王,我們看到了一個不可思議的景象,王子以一個奇怪的姿勢坐著,而且即使已經過了中午,王子所坐的閻浮(jambu,蒲桃)樹的樹蔭卻沒有隨著太陽的西移而改變,不可思議地一直保持在同樣的位置。」
於是淨飯王趕快走過來觀看,當親眼看到自己的兒子盤腿而坐及王子所坐的樹蔭沒有隨著太陽的西移而改變這兩個不可思議的現象後,他對自己的兒子表達致敬說:「兒子,這是我第二次向你禮敬。 」

帝釋天王派毘舍羯磨(Vissakamma; Visukamma,工藝天神)天神為菩薩建造一座王家池塘
菩薩在迦毘羅衛城奢華的環境下逐漸長大,過著猶如天神一般的生活。當菩薩七歲的時候,有一天, 淨飯王問大臣說:「臣子們,幼童喜歡什麼遊戲?」
大臣們說:「大王,幼童喜歡戲水。」
於是,淨飯王就派了一些工匠選地準備建造一座王家池塘。
當時,帝釋天王觀察之後,了知了這件事,心想:「菩薩是不適宜使用人類所造的池塘,只適宜使用天神所造的池塘。」於是就派毘舍羯磨(Vissakamma; Visukamma)天神去為菩薩建造一座王家池塘說:「毘舍羯磨,你前往人間,去建造一座適合菩薩嬉戲的池塘吧!」
毘舍羯磨天神問說:「天王,您想要我建造一座怎麼樣的池塘?」

帝釋天王回答說:「你去建造一座沒有泥漿和泥沙的池塘;池塘的底床應當撒些紅寶石、珍珠和珊瑚;它應該由七寶所造的牆圍繞著;走下池塘的臺階應當用金、銀和紅寶石的階板所成;手扶的欄杆應當有紅寶石,而主欄杆應當配有珊瑚。在那天池之內,應當建造一艘金船配有銀色的寶座,一艘銀船配有金色的寶座,一艘紅寶石船配有珊瑚寶座,一艘珊瑚船配有紅寶石寶座,以提供菩薩戲水之用。而且這些船上也應當配有金碗、銀碗、紅寶石碗和珊瑚碗,以提供菩薩擲水之用。這座池塘應當以五種蓮花來覆蓋、美化。」
毘舍羯磨答應後,當天晚上就下來人間,在淨飯王所選的地點上建造了一座完全依照帝釋天王所指示的池塘,然後回到三十三天的住處。
隔天清晨,數千個市民看到了這座令人驚嘆、壯觀的池塘,他們愉快地喊說:「這個池塘必然是帝釋天王和天神們為我們的尊貴王子所建造的!」因此,他們歡天喜地的去報告淨飯王。淨飯王在眾多大臣和隨從的伴隨下,來到池塘的現場。當他看到池塘的壯觀和輝煌時,他喜悅的說出:「這座池塘必定由於我兒子的威力和榮耀,所以天神們前來為他建造的!」
後來,我們的菩薩王子在這座天神所建造的池塘嬉戲、玩水,過著快樂的童年。
仁慈的菩薩悉達多王子

有一次,菩薩悉達多王子與表弟提婆達多(Devadatta)來到鄉間嬉戲,提婆達多手上拿著弓箭。當時有一隻天鵝飛在天空,正好接近他們的頭上,於是提婆達多就拿起弓箭朝著天鵝射了過去,箭準準的剛好射中了天鵝的翅膀;天鵝受了傷,就從天空掉了下來。
悉達多王子和提婆達多跑過去撿拾受傷的天鵝,結果悉達多王子比較先跑到天鵝那裡,並溫柔地抱著天鵝。他把箭從天鵝的翅膀拔出來,用一些清涼葉子的碎汁塗在牠的傷口上,為牠止血,並用手輕輕地撫摸來安撫受傷並驚嚇的天鵝。
當提婆達多趕到時,看到悉達多王子抱著他射下來的天鵝非常生氣,要求悉達多王子把天鵝還給他,因為是他用弓箭把牠給射下來的。然而,悉達多王子拒絕給他,並說:「假如天鵝已經死了,那確實應該屬於你的,但如果牠並沒有死、還活著的話,則應該屬於能夠真正保護牠安全的人,因此我有擁有這隻天鵝的權利。」然而提婆達多堅持天鵝是屬於他的,因為是他用弓箭把牠射下來的。

為了平息這個爭執,悉達多王子建議請國內的智者們開會討論來決議,提婆達多也同意這個提議。在會議當中,有些人認為天鵝是提婆達多用弓箭把牠射下來的,所以應該是屬於提婆達多的;然而有些人則認為應該是屬於悉達多王子的,因此,兩批人各有不同的意見。然而,最後有一個人大家都沒見過他,但他開口說:「有情眾生必定是屬於努力救他的人的,而不是屬於試著要殺害他的人的。由於這隻受傷的天鵝是悉達多王子救活的,所以應該屬於悉達多王子的。」
在場參加會議的人都同意這位智者的言論,同意這隻天鵝是悉達多王子救活的,所以是屬於悉達多王子的。
悉達多王子就把天鵝帶回王宮,細心的照顧,直到牠的傷口復原,能夠飛翔,就把牠放回大自然。天鵝就飛到森林的湖泊,與牠的同伴們快樂的生活。
(這段故事是 覓寂從英文版的佛陀傳翻譯的,但目前 覓寂尚未在巴利聖典裡找到出處原文。)

為菩薩王子建造三座宮殿
就如上面所提到的,該菩薩悉達多王子在舒適、豪華的環境下成長,享受上面所提到的在天神所建造以五種蓮花覆蓋、美化的池塘嬉戲、玩水,穿著卡西國生產非常柔軟、舒適的服裝,以及時時刻刻被天神和人們所舉的白色傘蓋所遮蓋,防護熱冷、塵土、霧氣和雪的侵害。
在菩薩悉達多王子十六歲的那一年,淨飯王心想:「現在是為我的兒子建造宮殿的時候了。」於是他把最有名和最精通的建築師、木匠、石匠、雕刻師和畫家召到宮中來討論建造宮殿的事宜。接著,針對適應(冬季、熱季和雨季)三個季節的天氣條件,個別選擇適合的地點,特別挑選符合星宿的良辰來破土,在專門設計後,淨飯王下令建造名為喜樂殿(Ramma)、善樂殿(Suramma)和清淨殿(Subhaka; Subha)的三座宮殿。
這三座宮殿的長度、寬度和高度大小都是相等的,只是它們的層數不同而已(Tayopi pāsādā ubbedhena samappamāṇā ahesuṃ. Bhūmikāsu pana nānattaṃ ahosi.)。
喜樂殿(Ramma)是專為菩薩冬季居住之用;善樂殿(Suramma)是專為菩薩熱季居住之用;清淨殿(Subhaka; Subha)是專為菩薩雨季居住之用。

冬季專用的喜樂殿(Ramma)
喜樂殿有九層。建築物的結構和房間的地層設計把地板的位置設計得比較低,以便保持溫暖。建築結講精心設計得無微不至,例如設計獅子造型支撐著的窗戶和氣孔,以防止雪、霧、風等感冒風寒的元素從外面進入室內。畫家也在宮殿的牆、中央板和屋頂等上畫了燃燒著熊熊的火焰,據說在宏偉的宮殿裡看到它們,可以驅除寒意。在各個適當的地方掛著香、花和珍珠的花彩裝飾品。天花板所罩的天蓬是以純羊毛和絲綢的織製品所做的,非常柔軟、光滑,能帶給人溫暖的感覺。天花板的天蓬也裝飾著金星、銀星和紅寶石,它們散發出明亮火紅的顏色。此外,還有羊毛隔簾和飾以觸感非常柔軟、光滑的天鵝絨和羊毛織製薄紗窗簾。適合於冬季的天鵝絨的服裝和羊毛服裝也都準備好隨時可以穿著。冬季時令滋補的食品,例如辣的、辛香的美味佳餚都準備好隨時可以食用。為了保持房間溫暖,白天把窗戶打開,晚上把窗戶關起來。
在馬來西亞沒有冬天,在中國大陸和台灣的冬天白天通常還是很冷,所以可能不了解「為什麼為了保持房間溫暖,白天把窗戶打開,晚上把窗戶關起來?」因為印度尤其迦毘羅衛城一帶的冬天晚上有可能下霜或下雪的,但白天接近中午時,常常會出現大太陽,所以溫度還是高的,因此,白天把窗戶打開來降溫,晚上把窗戶關起來才不會太會冷。

熱季專用的善樂殿(Suramma)
善樂殿有五層。建築物的結構和房間的地層設計把地板的位置設計得比較高,使得比較通風。建築物的樓層盡量蓋得較高,窗戶和百葉窗盡量設計得寬敞,由於窗戶比較寬大,外面的涼風才能輕易地吹進室內。為此,大門和窗戶盡量不要關得太緊,有些門板甚至設計成有孔式的,有些則是設計成(由鐵、製、金製、銀製)的網式門。牆壁、中柱、屋頂等都有畫了青蓮花、紅蓮花和白蓮花來做裝飾,如此可以提供觀看者寧靜的印象。在窗戶旁放置全新的花盆,花盆內裝滿水,盆中種著盛開的青蓮花、紅蓮花、白蓮花,以及百花瓣蓮。機械裝置,如安裝了人造噴泉和噴淋器來冷卻並使環境清新,猶如置身於在雨季時一般,瀰漫著綠色的風景。在宮殿內,在適當的角落放置一些花盆和大桶,裡面裝滿了香泥和軟泥,並種植五種蓮花。天花板的天蓬採用純棉的材質,這種材質的柔軟、光滑,能產生冷卻的效果。此外,有金色的隔簾和飾以美觀、奇妙的柔軟、薄窗簾。地毯的材質採用非常白的布料,這能夠使氣氛清涼。適合於夏天穿著很薄的白色服裝也都準備好隨時可以穿著。能帶給來涼爽(sītaviriya)的清涼美味食品也都準備好隨時可以食用。
善樂殿的屋頂上掛著會產生甜美、柔軟、悅耳聲音的小叮噹。在建築物的設計上,利用工學原理,製作出許多噴泉和噴淋器來使人有下雨的感覺,降低天氣的炎熱。
為了使熱季的善樂殿更清涼,減少熱氣,善樂殿的大門和窗戶白天把門窗關起來,晚上則把門窗打開,如此一來,廣大的宮殿就會感到涼爽。
在善樂殿的四面建了四座池塘,池中的水清涼、乾淨,呈翠綠色,裡面種滿五種蓮花。天鵝、野鴨、蒼鷺等水禽也會在池中採食、嬉戲。這些池塘有調節溫度的效果,能使熱季的善樂殿更清涼,減少熱氣,是避暑的好地方。

雨季專用的清淨殿(Subhaka; Subha)
清淨殿有五層。建築物的結構和房間的地層設計把地板的位置設計成比較適中,既不太低,也不太高,既也不太大,也不太小,以便產生熱和冷調和的作用。大門和窗戶設計成既適合於冬季,也適合於熱季,有些門窗設計成有孔的門窗板,有些則是設計成(由鐵、製、金製、銀製)的網式門。在宮殿的牆、中央板和屋頂等上有些畫了燃燒著熊熊的火焰,有些則是畫了湖泊和池塘。服裝準備了適合於夏天與冬天這兩個季節隨時可以穿著的各服裝;地毯也是設計成適合於夏天與冬天的地毯。有些門窗是白天關起來,晚上再把門窗打開;有些門窗則是晚上關起來,白天再把門窗打開。

菩薩悉達多王子展示射箭的技藝
在淨飯王為他的兒子建造了過去國王所未曾如此享受的三座莊嚴、富麗堂皇宮殿後,他心想:「我的兒子已經十六歲了,在舉著大白傘蓋為他灌頂為王後,我將看到他享受著莊嚴與榮耀的王位。」接著,他下令部下發出訊息給他的八萬位釋迦族王親說:「親愛釋迦族的王子們,我的兒子已經十六歲長大成人了,我想為他灌頂為王。請所有釋迦族的王子們,把你們適婚年齡的女兒帶到我的王宮來。」
當釋迦族的王親們收到淨飯王的訊息後,他們拒絕遵照淨飯王的要求,並以貶抑的言詞來回答說:「悉達多王子雖然擁有很好的儀表,但缺乏教育,沒有學得任何謀生的技能,他無法履行維持家庭的義務。所以我們無法答應淨飯王的請求,把我們的女兒嫁給他的兒子(kumāro kevalaṃ rūpasampanno, na kiñci sippaṃ jānāti, dārabharaṇaṃ kātuṃ na sakkhissati, na mayaṃ dhītaro dassāma)。」

在聽到釋迦族王親們的回覆後,淨飯王來到菩薩王子那裡,把這件事告訴王子。當時,菩薩王子問說:「父王,我並不用學任何東西,您要我展示什麼技藝呢?」
淨飯王回答說:「兒子啊,你應該展示拉千力弓的射箭技藝給皇親國戚們看(Sahassatthāmaṃ dhanuṃ āropetuṃ vaṭṭati, tātā)。」
接著悉達多王子說:「父王,關於這件事,請您命人在王城擊鼓宣告:從今天算起的第七天,我將展示射箭的技藝。」因此,淨飯王就派人在整個迦毘羅衛城擊鼓宣告此事。

剛才所提到「千力弓(sahassathāmadhanu)」,有些註釋書解釋為「需要一千個巴拉(pala,重量的單位)來拉的弓」;有些註釋書則解釋為「需要一千人來拉的弓(Taṃ dhanuṃ purisasahassaṃ āropeti, purisasahassaṃ oropeti.)」。
在以擊鼓的方式宣告了之後,接著安排菩薩悉達多王子展示射箭技藝的場地,並搭建、佈置觀賞台,讓大臣、宮女、隨從、員役、城民和皇親國戚可以觀看。在第七天,淨飯王、大臣、將軍及來賓都坐在各自的位子。接著,菩薩王子坐在中間鑲滿寶石的寶座上,抓著王室隨從們交給他的大弓。
菩薩王子盤腿坐在寶座上,左手握著弓,用一個大腳趾扭著弓弦,把它拉緊;接著用右手彈擊弓弦來進行調整。其振動發出來的聲音是如此響亮,使整個迦毘羅衛城都聽得到回音,就好像它飛到天邊一般。

於是,有人問說:「這是什麼聲音?」有些人回答說:「這是打雷的轟鳴聲。」然而,有些人則說:「哦,你不知道,這不是打雷的聲音,這是釋迦族有優雅外形和光彩膚色的悉達多王子調整及彈擊千力弓弓弦的聲音。
所有在場的八萬位釋迦族王子和皇親國戚們目睹了菩薩王子展示調整及彈擊弓弦的壯觀場面,都非常的高興。

展示十二種次要的射箭技藝

在展示射箭技藝的會場,菩薩王子請來四個迦毘羅衛城最有名的弓箭手前來觀禮,他們是:閃電射擊手(Akkhaṇavedhi)、毛髮射擊手(Vālavedhi)、箭射擊手(Saravedhi)和聲射擊手(Saddavedhi,聽聲音的射擊手)。

這四個神箭手坐在四個角落,身旁有許多隨從為他們各別準備著三萬枝箭。而菩薩則自己拿著一枝金剛(vajira)箭頭的箭要與這四個神箭手一起射箭。
(1)這四個神箭手對菩薩說:「王子,我們是國內最有成就的神箭手,一位是能如閃電一般不斷射中標靶的閃電射擊手(Akkhaṇavedhi),一位是能把標靶中的毫毛射成兩半的毛髮射擊手(Vālavedhi),一位是能射中之前射在標靶上的箭的穿箭射擊手(Saravedhi),而一位則是能夠不用眼睛,只經由聽聲音就能射中標靶的聲射擊手(Saddavedhi)。殿下您年紀還輕,我們不敢射您。」

菩薩王子回答說:「不要怕!如果你們可以射中的話,就不斷地射我吧!」菩薩站得直直的,無畏地猶如金色的獅子一般,在蔽開庭院的中央。於是,這些神箭手開始猶如閃電一般地同時把數千枝箭盡其所能地射向菩薩。菩薩王子只用一枝金剛(vajira)箭頭的箭就擋住了所有射來的箭,而且被打下來的箭頭、箭尾、箭桿有次序地排成一個大箭室(saragabbha)。這四個神箭手總共各耗盡了三萬枝箭。菩薩王子知道他們所有的箭都已經用完時,就從箭室跳出來,完全沒有碰到它。
這種檔住來箭的技藝稱為擋箭術(sarapaṭibāhana)。在整個周圍觀看的公主、王侯、婆羅門和富翁等等,以鼓掌、搥胸等來表達他們的讚歎與歡喜,他們的歡呼聲在天空迴盪著,幾乎使大地震動起來。

這種箭藝是以一箭檔住敵人從四面八方射來的箭,因此稱為擋箭術(sarapaṭibāhana)。
淨飯王問菩薩王子說:「兒子啊,你剛才所展示的射箭技藝叫什麼名稱?」
菩薩王子回答說:「父王,剛才我展示的是檔住敵人射來的箭之技藝稱為擋箭術(sarapaṭibāhana)。」
淨飯王又問說:「兒子啊,有沒有人比你還精通這種技藝呢?」
菩薩王子回答說:「父王,在整個閻浮提(Jambudīpa,印度),除了我之外,是沒有任何人精通這種技藝的。」
淨飯王接著說:「兒子啊,請為我們繼續展示的其他的射箭技藝吧!」
對此菩薩王子說:「剛才這四個神箭手從四方射我,都無法射到我,如今我將用單單的一枝箭來射所有這四個神箭手。」聽到王子的這些話,四大神箭手無法控制自己,生起極大的恐懼戰栗。

(2)接著,菩薩王子命人在四個神箭手先前所在之處的四個角落種了四棵香蕉樹,在那枝有金剛箭頭的箭尾綁了一條紅色的絲線。他向著一棵香蕉樹的樹幹射了過去,箭射穿了第一棵香蕉樹的樹幹,但當時箭並沒有不停住,而是繼續射穿了第二棵香蕉樹的樹幹,接著繼續射穿了第三棵香蕉樹的樹幹,再射穿了第四棵香蕉樹的樹幹,最後再射進剛才射穿的第一棵香蕉樹樹幹的孔,並回到菩薩王子的手中停了下來。而四棵香蕉樹的樹幹還被紅絲線連接著。看到這不可思議的場面,大眾發出了驚吼的歡呼聲。
淨飯王再度問菩薩王子說:「兒子啊,你剛才所展示的射箭技藝叫什麼名稱?」
菩薩王子回答說:「父王,剛才我展示的是以一枝箭射擊所有標靶並返回射手手中的車輪貫箭術(cakkavedhi)。」
淨飯王接著說:「兒子啊,請為我們繼續展示的其他的射箭技藝吧!」
於是,菩薩王子接著展示以下的射箭技藝:
(3)蔓箭術(Saralaṭṭhi,杖箭術):射出去的箭變成飄流狀,好像藤蔓的爬行一般。
(4)繩箭術(Sararajju):射出去的箭就如一串絲帶或一條繩一般。
(5)樓閣箭術(Sarapāsāda):射出去的箭就形成樓台一般。
(6)樓梯箭術(Sarasopāna):射出去的箭就形成如有分層屋頂的樓梯一般。
(7)天棚箭術(Saramaṇḍapa):射出去的箭就形成如天棚一般。
(8)牆箭術(Sarapākāra):射出去的箭就形成如圓牆一般。
(9)池塘箭術(Sarapokkharaṇī):射出去的箭就形成如長方形的池塘一般。
(10)蓮花箭術(Sarapaduma):射出去的箭就形成如多瓣的蓮花一般。
(11)穿箭術(Saravedhi):射出去的箭射穿了前面的那枝箭。
(12)雨箭術(Saravassa):射出去的箭就好像在下箭雨一般。

展示四種主要的射箭技藝
此外,悉達多王子也展示了以下四種主要的射箭技藝給他的父王和來集王室嘉賓們觀看:
(1)閃電箭術(Akkhaṇavedhi):就如閃電一般不斷射中標靶,沒有任何失誤。
(2)毛髮箭術(Vālavedhi):把標靶中的毫毛射成兩半。
(3)穿箭術(Saravedhi):射出去的箭射穿了前面的那枝箭。
(4)聲箭術(Saddavedhi):不用眼睛,只經由聽聲音就能射中標靶。

展示七種射穿大身的射箭技藝
此外,菩薩王子也向他的父王和來集王室嘉賓們展示七種射穿大身(satta mahākāyapadālana)的射箭技藝。這裡的「身(kāya)」是指大量的意思。
這七種射穿大身為:(1)皮身(cammakāya)—大量的皮革;(2)木身(dārukāya)—大量的木材;(3)銅身(lohakāya)—大量的青銅;(4)鐵身(ayokāya)—大量的鐵;(5)沙身(valikakāya)—大量的沙;(6)水身(udakakāya)—大量的水;(7)板身(phalakakāya)—大量的木板。
(1)皮身(cammakāya)—一般弓箭手最多只能射穿一張水牛皮,而菩薩王子則能射穿一張百張水牛皮。
(2)木身(dārukāya)……(7)板身(phalakakāya)—一般弓箭手最多只能射穿一塊八指寬厚的木頭,而菩薩王子則能射穿一百塊八指寬厚的木頭。……而菩薩王子則能射穿一百塊木板。

如此,菩薩悉達多王子展示了十二種次要的射箭技藝、四種主要的射箭技藝和七種射穿大身的射箭技藝給他的父王和來集王室嘉賓們觀看。如此一來,菩薩就使八萬位釋迦族王親去除了對悉達多王子的教育與謀生技能的懷疑。

灌頂為王儲

四萬位釋迦族公主前來參加灌頂為王儲大典
以此方式,菩薩悉達多王子展示了射箭技藝,使釋迦族王親們去除了對悉達多王子謀生技能的懷疑;而且,王子所展現的氣質和技藝是那麼的超凡、不可思議與難見。因此,所有的釋迦族王親們,去除了之前的疑慮,歡天喜地的說:「在過去釋迦王朝的歷史裡,不曾見過有人有如此射箭的技藝。」如此對菩薩表達讚歎。他們對菩薩王子無與倫比的成就充滿歡喜,他們願意把他們自己的王室女兒嚴飾打扮,許配給菩薩王子。這些血統純淨,美麗無比的公主,一共有四萬位公主送到王宮來。

耶輸陀羅(Yasodharā)王妃之美
在四萬位釋迦族公主當中,被選中的王妃是耶輸陀羅(Yasodharā)公主,她少女的名字是賢迦旃延(Bhaddakaccānā )。
耶輸陀羅王妃的父親是天臂城(Devadaha)的善覺王(Suppabuddha),母親是阿彌陀(Amittā; Amitā; Pamittā)王后,弟弟是提婆達多(Devadatta)王子。阿彌陀王后是淨飯王的妹妹,也就是菩薩的姑姑。就如前面所講的,事實上,善覺王是一個諸候而已,就像中國古代的王爺。
耶輸陀羅王妃獲得耶輸陀羅(Yasodharā)這個名字使她擁有好的名聲和眾多隨從。 (yaso =好名聲和眾多隨從;dharā =持;持有。因此,耶輸陀羅公主擁有好的名聲和眾多隨從。)

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只能講到這裡。
祝大家平安很樂!
祝大家早證涅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2-2019 08: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5-2024 06:14 PM , Processed in 0.095536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