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686|回复: 28

道教科學思想的起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7-7-2014 03: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宇宙起源理論
  宇宙為何是這個樣子而不是別的樣子?它是如何形成的?它有開端嗎?人類從古至今一直在探討這類問題。關於宇宙的起源,古代人只能以思辨的方式提出一些猜想,無法建立實證性的理論;到了二十世紀,隨著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創立和天文觀測手段的提高,才建立了科學的宇宙學理論,從而將關於宇宙起源的研究置於嚴格的科學理論和事實觀測基礎之上。
  在中國古代,道家首先對宇宙的起源進行了思考,提出了富有特色的理論和思想。老子最先提出了“有”“無”相生的宇宙起源理論。《道德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下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甚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1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3
  從這些論述可以看到,老子認為“道”生萬物,宇宙一切起源於“道”。“道”是什麼?老子用“有”與“無”這一對偶概念規定“道”的宇宙本源內涵。“道”是“無”與“有”的統一。“道”作為宇宙萬物的根源,是宇宙演化的邏輯起點,相對於其後的宇宙萬物而,言它是“無”;但既然宇宙萬物是從它演化出來的,它不可能是絕對的無,它自身包含萬物的根源,所以它又是“有”。魏王弼在《道德真經注》中說:“欲言無耶,而物以成;欲言有耶,而不見其形。”王氏的這種理解是正確的。“道”生演萬物,說其有,難以描述其具體狀態,說其無,卻從其生出萬物,因此“道”是“有”與“無”的統一。這樣,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無,名天下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都是合理的。這些說法都是強調“道”的宇宙本源內涵和它作為宇宙演化開端所存在的邏輯悖論。
  老子的宇宙演化理論設想宇宙有“開端”,這個開端是“道”,並且認為宇宙的演化是“有生於無”。這種思想與現代宇宙學對於宇宙起源的認識極為相似。現代大爆炸宇宙論認為,今天的宇宙起源於二百億年前的一個原始原子的爆炸,其後經歷了一系列演化過程而成為現在這個樣子。這一理論雖然還存在不少問題沒有解決,但已得到宇宙膨脹的觀察事實、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以及宇宙年齡的測算等重要事實的有力支持。為了解決大爆炸宇宙論的理論困難,英國著名宇宙學家S.W.霍金提出了“宇宙創生於無”的宇宙自足理論,美國宇宙學家A.H.古斯也提出了一個修正大爆炸模型的“爆炸宇宙模型”。該模型認為,可觀測宇宙中的物質和能量可能是從虛無中產生。此外還有穩恆態宇宙模型,這個模型雖然不承認宇宙有開端,但為了克服宇宙在膨脹過程中總體物質密度的減小這一理論問題,也引進了宇宙中有物質不斷創生的假設,並且估算出在一立方厘米的空間中,每秒鐘要產生10-43克的物質。這個理論認為,所謂物質創生,就是無中生有,即就是“有生於無”。所不同的是,他們所說的“無”是絕對的虛無。而老子所說的“無”,並非絕對的虛無,而是潛含著有。
  老子的宇宙演化理論被漢代淮南道家學派所發展。《道德經》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4其中“一”是混元一氣,“二”是指陰陽兩氣,“三”是指陰氣、陽氣和“沖和”之氣,有了“三”,才具備產生天地萬物的條件。但老子並未對此展開討論。在此基礎上,《淮南子.天文訓》提出了更為具體的宇宙演化理論:“天地未形,馮馮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太昭。道始於虛霩,虛霩生宇宙,宇宙生氣,氣有涯垠。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清妙之合專易,重濁之凝竭難。故天先成而地後定。天地之襲精陰陽,陰陽之專精為四時,四時之散精為萬物。”其中“馮翼洞灟”是形容天地未形之前的清虛混沌狀態;“虛霩”不是虛無,也是表示這種渾茫狀態。“道始於虛霩”,是說“虛霩”是演化的起點,由“虛霩”而有時間和空間,在時空之中有氣的運動,由氣產生天地、陰陽、四時和萬物。關於萬物的形成,《天文訓》接著說:“積陽之熱氣生火,火氣之精者為日;積陰之寒氣為水,水氣之精者為月;日月之淫氣精者為星辰”;“天地之偏氣,怒者為風。天地之合氣,和者為雨。陰陽相薄,感而為雷,激而為霆,亂而為霧。陽氣勝,則日修而夜短;陰氣勝,則日短而夜修。”這表明,古人認為,天地、日月、星辰、水火、風雨、雷電、四時運行、晝夜長短,都由陰陽之氣所生成,所決定。在此基礎上,《天文訓》進一步解釋了一系列自然現象,然後總結說:“道始於一,#5一而不生,故分而為陰陽,陰陽合和,而萬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天文訓》在老子道生說基礎上,引入了氣化生萬物的理論,力圖解釋自然萬物的起源和變化過程。
  《淮南子.天文訓》中的宇宙演化理論,未提及人和動物的來源和構成,但《精神訓》對之作了必要的補充。該篇開頭即說:“古未有天地之時,惟像無形。窈窈冥冥,芒芝漠閔,澒蒙鴻洞,莫知其門。有二神混生,經天營地。孔乎莫知其所終極,滔乎莫知其所止息。於是乃別為陰陽,離為八級。剛柔相成,萬物乃形。”其中“二神”指陰陽。這個宇宙生演過程與《天文訓》基本相同。重要的是它接著強調:“煩氣為蟲,精氣為人。是故精神天之有也;而骨骸者,地之有也;精神入其門,而骨骸反其根。”作為萬物基本成份的氣,不僅有陰陽屬性之別,而且有清濁、精煩之不同。《精神訓》認為,人由精氣構成,其他動物由煩氣構成;並且認為,天的清輕之氣形成人的精神,地的重濁之氣構成人的骨骸;人死之後,精神歸於天,形骸消於地。這裡不僅解釋了人及動物的構成,而且說明了精神現象的來源。
  中國古代的宇宙演化理論,除以《道德經》和《淮南子》為代表的道演化說之外,還有以《易傳》和《易緯》等為代表的太極演化說。我國古人認為宇宙的形成經歷了一個自然的演化過程,西方古人則著重從本體論方面討論宇宙萬物的統一本原是什麼,卻很少以理性的方式考察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問題。現代科學表明,宇宙的形成確實經歷了一個自然演化過程,從這種意義上說,上述道家的宇宙演化理論雖然是思辨性的,但其基本思想卻有一定的合理性。

 


#1《道德經》一章。
#2《道德經》四十章。
#3《道德經》四十二章。
#4《道德經》四十二章。
#5原文為“道曰規始於一”,清王念孫《讀書雜志.淮南內篇第三》認為,此處“曰規”為衍文,當刪去,應為“道始於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7-7-2014 03: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精氣本體論思想
  “氣”是中國傳統哲學的重要概念之一,對古代科學文化的發展產生過重要影響。長期的觀察認識活動中,中國古人逐步從有關自然現象中抽象概括出“氣”範疇,以說明自然萬物的生演變化過程。在中國古代關於“氣”的學說中,《管子.內業》的“精氣”思想占有重要地位。《管子》中《內業》、《白心》、《白術》上下四篇被認為是戰國時期稷下黃老學派的著作,反映了道家思想。  
  《管子.內業》中有這麼一段話:“凡物之精,此則為生;下生五谷,上為列星。流於天地之間,謂之鬼神,藏於胸中,謂之聖人。是故此氣,杲乎如登於天,杳乎如入於淵,淖乎如在於海,萃乎如在於屺(當作”山“)。”又說:“精也者,氣之精者也。氣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即認為,世界上一切東西都是由精氣所生。地上的五谷,天上的列星,都是由精氣產生的;精氣是生命的來源,也是聖人智慧的來源;並認為,有了氣和道而後有生命,有生命而後有思想,有求知的能力和要求。古代語言中,“精”是細小之意。《莊子.秋水》說:“夫精,小之微也”;並說“至精無形”。因此《管子》這裡所說的“精氣”是極細微的物質。《內業》說:“靈氣在心,一來一逝,其細無內,其大無外。”“其細無內”即小到無法再小的程度,“其大無外”即充滿整個宇宙。由此表明,古人認為,“精氣”是一種精細無形、連續存在、充滿整個空間的物質,它構成一切有形之物。這種精氣本體論奠定了中國古代元氣本體論的基礎。
  在精氣說基礎上,古人追溯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時,進一步提出了元氣本體論。戰國後期成書的《鶡冠子.泰錄》說:“精微者,天地之始也”;又說“天地成於元氣,萬物乘於天地”。漢代,元氣本體論思想已相當流行。《太平御覽》引成書於西漢的《河圖》說:“元氣無形,洶洶濛濛,偃者為地,伏者為天也。”該書又引《禮統》說:“天地者,元氣之所生,萬物之所自焉。”西漢揚雄《檄靈賦》也明確認為:“自今推古,至於元氣始化。”漢代《易緯.孝經鉤命決》也認為,“元氣”是太初之時宇宙最早的物質存在狀態,由逐漸演化出有形有象的萬事萬物。在前人認識基礎上,東漢王充在《論衡》中充分論述了元氣本體論思想。他明確指出:“萬物之生,皆稟元氣。”大量資料表明,中國漢代已普遍用元氣概念說明宇宙的演化過程,將元氣看作世界萬物的本原。
  “元氣”即《管子.內業》所說的精氣,它混茫無端,無形無象。唐代道士成玄英對元氣的存在狀態描述的最為形象。他在《老子義疏》中寫道:“元氣太虛之先,寂寥何有?..元氣者,無中之有,有中之無;廣不可量,微不可察;氤氳漸著,混茫無倪,萬象之端,兆朕於此。”元氣“微不可察”,寂寥無形,所以是“有中生無”,但它是“萬象之端”,可生化萬物,所以又是“無中生有”。
  彌綸無涯、精微無形的氣如何生成宇宙萬物?《莊子》最先提出氣以聚散方式構成萬物的生死,其中《知北游》認為:“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者為死。” 《淮南子.天文訓》也用氣的聚散運動說明天地的生成,認為清陽之氣“薄靡而為天”,重濁之氣“凝滯而為地”。唐代成玄英進一步認為:“清通澄明之氣浮而為天,濁滯煩昧之氣積而為地,平和柔順之氣結為人倫,錯謬剛戾之氣,散為雜類。自一氣之所育,播萬殊而種分。”#1顯然,成氏認為,不同事物是由不同屬性的氣凝聚而成。
  中國古代用元氣學說說明萬物的構成,用氣的中介作用解釋事物的相互作用。元氣說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本體論和基本的自然觀。包括道家在內的中國古人認為,氣微不可察,絕對連續,是事物相互作用的中介,因此它類似於經典物理學中的場圖像。場是近現代物理學的重要概念,是與實物相對應的另一類以空間連續狀態存在的物質形式或能量狀態。現代物理學認為,自然界存在的四種基本相互作用都是通過相應的場傳遞的,場是物體相互作用中介。在現代認識活動中,場概念已被廣泛應用於物理學以外的許多領域。元氣屬性與場的類似,也顯示了其蘊含的科學思想價值。
  日本著名物理學家湯川秀樹在比較中西方傳統科學文化的基本差異時指出,西方古代產生了原子論,中國則產生了元氣論;與西方原子論相對應,中國古人“一談到自然界的實體便使用了氣這個概念”。#2這種評價是符合實際的。元氣論是中國古代應用最廣泛和最持久的基本自然觀。從現代科學認識來看,原子論表現了物質的粒子性和空間的間斷性,元氣論則表現了物質的非粒子性和空間的連續性,它們分別代表自然界兩種互補的圖像,二者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中國古人用氣概念建立了一幅物質的、運動的、連續的、整體的自然圖像,它與西方古人的原子論自然圖像有根本差異。這種自然觀的差異,決定了中西兩種傳統科學文化在思維方式、認識方法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基本差別。

  元氣本體論是中國古代主要的本體論,對古代科學文化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上述表明,道家在元氣本體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唐〕成玄英撰,《老子義疏》。蒙文通《道藏》輯佚本。
#2藪內清、湯川秀樹,1981,中國科學的特點,科學史譯叢,2(4),第1-6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7-2014 03: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循環演化思想
  事物的周期性運動是自然界最普遍的運動形式。日復一日,太陽東升西落;月復一月,月象圓了又缺;年復一年,四季冷暖交替。這種以周期性變化為基本特徵的自然環境,決定了自然界許多事物的發展變化都呈某種程度的周期性。我國古人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經過對自然界各種簡單的周期性運動形式的反覆觀察和思考,形成了一種用循環演化觀念看待事物發展變化的自然觀。種種觀念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自然界許多事物的運動情況,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以老子和莊子為代表的先秦道家首先提出和論證了物質的循環運動規律,對後世產生了廣泛影響。  

  老子在論述自然萬物的運動時指出:“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1“復”是回復、往復。老子把事物由動到靜、回歸本根叫做“復命”。他所說的“復命”,就是事物變化所呈現的往復性或稱周期性。老子認為,自然萬物紛紜繁茂,生生不息,但有生必有,死有滅必有生,它們作的都是原始反終、往復循環運動。事物由生至死,由盛至衰,由動到靜,周而復始,這是一種運動規律。老子用“常“表示事物所遵循的規律性。”復命曰常“是把事物的往復運動和循環變化看作自然界的一種法則,一種規律。老子的這種思想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

  生命活動是自然界最主要的物質運動形式。各種生物是如何生衍變化的?對此古人很難作出正確的回答。《莊子》在討論這個問題時,運用了循環演化思想。該書《至樂》篇認為,生物的演化從種子開始,“種有幾,得水則為繼,得水土之際則為蛙玭之衣,生於陵屯則為陵舄,陵舄得郁栖則為鳥足,鳥足之根為蠐螬,其葉為蝴蝶。蝴蝶蛋也化而為蟲,生於@下,其狀若脫,其名為鴝掇。鴝掇千日為鳥,其名為乾餘骨。乾餘骨之沬為斯彌,斯彌為食醯。頤輅生乎食醯,黃軦生乎九猷,瞀芮生乎腐蠸,羊奚比乎不@,久竹生青寧,青寧生程,程生馬,馬生人,人又反入於機。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此段引文中的一些名字究竟確指何物,現已難以考證。學術界認為,由於歷史的原因,文中很可能有訛誤脫漏之處,但這段文字所表示的生物循環演化思想則是明顯的。“幾”是微小之義,古漢語中“機”與“幾”互通。“人又反於機”之“機”即“種有幾”之“幾”。整段引文說明,萬物都是從微小的“種子”依次演化而來,最後演化成人,人死後又回歸到原初的種子。前曾論及,胡適等人認為這段文字表明莊子具有明確的生物進化循環演化思想,而不是進化論。《莊子.寓言》在討論萬物的演化時,表現的也是循環變化思想:“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襌,始卒若環,莫得其倫。”道家認為,萬物雖然體不同,但卻相互衍生,從而構成生物循環演化轋條。以今日科學認識水平看,很難說這種認識有什麼合理性,但它反映了道家對生命演化現象的探索,也反映了當時流行的循環演化自然觀。

  戰國時期,循環運動思想相當流行。荀子認為,事物的運動“始則終,終則始,若環之無端也,捨是而天下以衰矣“。#2意即事物的終始往復變化,符合天地自然之理;這種運動如此普遍和重要,以至於如果事物捨棄這種運動,自然界就會失去勃勃生機以致衰亡。荀子的這種論述頗具代表性,集中反映了古人循環運動思想。《呂氏春秋.圜道篇》專門闡述了自然界的循環運動現象,書中舉例遻:”日夜一周,圜道也。月躔二十八宿,軫與角屬,圜道也。精(氣)行四時,一上一下各與遇,圜道也。物動則萌,萌而生,生而長,長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殺,殺乃藏,圜道也。“日月的運行,氣候的變化,萬物的消長,都遵循一定循環規律,所以古人認為”天道圜“。《呂氏春秋.大樂》甚至認為,天地萬物的運動變化像車輪旋轉一樣,”終則復始,極則復反“。先秦形成的循環運動觀念為後人所繼承和發展。漢伐《淮南子》說:”天地之道,極則反,盈則損“,即事物發展到極端就會走向其反面,這是自然界的基本規律。唐宋明清各個時代,都有不少學者論述循環運動思想。這種思想是中國古代長期流行的一種普遍的自然觀。

  以前,學術界對於這種循環演化思想曾經否定態度,認為循環論是一種形而上學觀點,是封閉式的死循環,是把事物描述成雖然有運動卻無發展。其實,這種認識有很大的片面性,是錯誤地理解古人的循環演化思想。嚴格來說,自然界不存在任何一種所謂的封閉式循環運動。因為從運動的時間和空間屬性上看,有些運動即使在空間上是可重複的,但在時間上卻不能重複。太陽每日東昇西落,但今日的太陽已不再是昨日的太陽。宇宙萬物無時無刻不在變化著發展著。一粒種子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從形式上看,這個過程周而復始,年年如此;但從內容上看,它每經過一年的生長繁演,都會產生新的變化。無論在量上還是在質上,它都有新的發展。因此事物的循環運動不是封閉的,它有變化,有發展,是螺旋式前進過程。這些都說明,中國古代的循環演化思想反映了事物運動的基本特徵,具有一定的科學道理。


#1《道德經》十六章。
#2《荀子.王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7-2014 11: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先生到道德经里面只说了部分我们华人宗教(华教)的教义。毕竟当时他没有权力透露全部。





本帖最后由 sinovic 于 27-7-2014 11:07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2014 05:14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道教有医术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2014 11: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sinovic 发表于 27-7-2014 11:02 PM
老子先生到道德经里面只说了部分我们华人宗教(华教)的教义。毕竟当时他没有权力透露全部。

其实已经透露很多了,还是很多人看不懂,包挂我。从其大无内,其小无外这句,以宇宙来说就是无边无际,没起始也没终止,它就是存在的东西,所以以《道》来表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8-2014 11: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wuyanlive 发表于 1-8-2014 11:19 PM
其实已经透露很多了,还是很多人看不懂,包挂我。从其大无内,其小无外这句,以宇宙来说就是无边无际,没 ...

是这样的咯,华人历史太长,发现的奥秘太多,讲一点可以讲很久。毕竟老子只能叙述道,不能叙述皇天上帝,逾越阐明皇天上帝的道是逆鳞造反的举动,在当时是会被大辟的。


本帖最后由 sinovic 于 2-8-2014 11:24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8-2014 09: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ari-ari 发表于 1-8-2014 05:14 PM
请问道教有医术吗?

山, 医 , 命 ,香 ,卜 五术 都是来自道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4-8-2014 09:33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wuyanlive 发表于 4-8-2014 09:22 PM
山, 医 , 命 ,香 ,卜 五术 都是来自道教.

道教医术跟现代医学相比如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8-2014 10: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ari-ari 发表于 4-8-2014 09:33 PM
道教医术跟现代医学相比如何?

我医术很差,所以回复不了你,听说道教医术秘方会比较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8-2014 03: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易》或者《易经》才是阴阳六十四卦,五行相生相克的来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8-2014 06: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wuyanlive 发表于 4-8-2014 09:22 PM
山, 医 , 命 ,香 ,卜 五术 都是来自道教.

我个人认为五术应该和华人神庙结合在一起、进行整合,也就是说五术必须在神庙范围里面,不要分开。

是山(仙)、医、命、卜、相五类吧,香是???

——————————————————————————————————
抄录:
五术中国汉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影响到汉字文化圈其他地区,是对庞大复杂的道术前称方术、如以西方说法也就是所谓巫术)系统的最主要的分类,一般认为包括山()、五类,后三术又归类于术数。五术的(山、医、命、相、卜)基本构成,都是源自易经,易经涵盖时空,宇宙的万事万物,都阴阳相互对立又能相互转化,如冬去春来,夏去秋来,月升日落,老死少生等等。

本帖最后由 sinovic 于 6-8-2014 06:55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8-2014 08: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sinovic 发表于 6-8-2014 06:52 AM
我个人认为五术应该和华人神庙结合在一起、进行整合,也就是说五术必须在神庙范围里面,不要分开。

是 ...

华人神庙十间有九间不懂什么是五术,五术是道教和道家思想精华,是从易经寅变而来,要懂得五术就必须看懂易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8-2014 12: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wuyanlive 发表于 6-8-2014 08:30 PM
华人神庙十间有九间不懂什么是五术,五术是道教和道家思想精华,是从易经寅变而来,要懂得五术就必须看懂 ...

华人神庙应该被呼唤觉醒复兴,虽然神庙后代只是传乘了具体外形的衣钵、不具强大无形内涵的思考,但是还是有它们的价值,而且也保留了很多占卜、术数等等技术。

要看懂易经,就首先要诚心诚意的信奉皇天上帝,继承我们华人被上帝赐予的神圣天命,本位到了,修为到了,就会得道。所以能看懂的都是古代圣贤的隐士后代,现在那些在网上教易经的,我看十之八九不正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8-2014 10: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sinovic 发表于 7-8-2014 12:01 AM
华人神庙应该被呼唤觉醒复兴,虽然神庙后代只是传乘了具体外形的衣钵、不具强大无形内涵的思考,但是还是 ...

华人神庙觉醒就靠你了,我无能为力了,人老了心也老了。易经只有文字的记载,图案只有洛书和河图。咱们很多前贤都很聪明,造就了九宫,九宫飞星,阴阳五行道理,占卜和很多很多。连山和归藏很古老了我们现代人是无法探究了,唯有周易是值得研究,能了解多少就得益多少,很多人都有误区,认为易经是需要好像念经这么念,读书这么读,其实不然他和道德经一样,读要读,念要念,再来就是理解和配合,从古到今从来没有人敢说教任何人学会易经,只能讲解易经。网络的易经很多也是正文,只是讲解就因人而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8-2014 07: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ari-ari 发表于 4-8-2014 09:33 PM
道教医术跟现代医学相比如何?

在下非医护人员,但是通过一些研究和观察,中医和“道医”息息相关。 道医其实就是中医,外加宗教(神秘力量)。

道教重养生,自古就有“十道九医”的说法,很多养生,气功,到现在还是很管用,甚至被重新研究,传播。可惜的是人们喜欢有意或无意的把它们独立的研究,和道教分开。

题外话,古时人们服丹药求长生,现在人们服什么维他命,扶助品等,都是同个思想,目标。如果笑古代人迷信,愚昧,现代人也不是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8-8-2014 12: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wuyanlive 发表于 7-8-2014 10:56 PM
华人神庙觉醒就靠你了,我无能为力了,人老了心也老了。易经只有文字的记载,图案只有洛书和河图。咱们很 ...

华人神庙我会去尝试,夙愿也。 看到道兄知道得那么多,我真是高兴,毕竟知道那么多得人在吗乃犹如凤毛麟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8-2014 08: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wiselySG 发表于 8-8-2014 07:45 AM
在下非医护人员,但是通过一些研究和观察,中医和“道医”息息相关。 道医其实就是中医,外加宗教(神秘力 ...

古时人服丹药也有服错的,真正丹药不是外来物,只有自家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8-2014 08: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sinovic 发表于 8-8-2014 12:32 PM
华人神庙我会去尝试,夙愿也。 看到道兄知道得那么多,我真是高兴,毕竟知道那么多得人在吗乃犹如凤毛麟角 ...

知道的人比我多,潜水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8-2014 09: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kienlai 发表于 8-8-2014 10:19 PM
在我的愚見:
無,名天下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E=MC^2.
Sama  ...

佛学所说的应该是缘起缘灭,老子所说的《无》和《有》如果分开阅读,用简单的看法就是《有》和《无》,再深一层把《有》和《无》贯通一起阅读,就很奥妙。道家的《无》并不是代表空和没有,而是虚无境界里隐藏了某种成分在里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7-5-2024 02:56 PM , Processed in 0.082738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