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实话,到底有没有「国民型华文中学」,的確是个难解的问题,毕竟这些学校虽原是华校,但在改制后却大体上已更换教学和行政媒介语,仅留一科华文。当然,或有某些国民型中学不论于教学或行政上仍「非正式」地大量使用华文,尤其是于华人较集中之地区,但这绝非普遍情况。
由于华文在国民型中学已遭「非官方化」,加上不少国民型中学实际上正面对不諳华文教职员和非华小毕业生逐渐——甚至大量增加的处境,华文的相干性更是每况愈下,有的甚至连校长和副校长都不諳华文了。是以,不少学校虽仍保留华文校名、校歌、校训等,一些能体现华人文化的学会和活动也仍属活跃,但整体上的华文使用度和水平也不见得很好。若校方不规定学生必修必考华文的话,情况恐怕更惨不忍睹。
无论如何,若「据实」而称这些学校已非华校,或讥其为「偽华校」而漠视、冷待之,恐怕对华社也没什么好处,而且相当消极。
姑且不论教育本就不该被单方面政治化地判定为符合或不符合国家原则或利益,进而施与不公平待遇,但在如此既定「恶政」未能通过正规政治程序纠正过来之前,华社诚不必那么快就放弃国民型中学。反而,应当以宽容大度的精神承认其仍是华校,並且乐观地期许其能有「名正言顺」的一天。
实际上,惟有正面、进取、坚定地看待国民型中学仍是华校,方能號召、整合华社的力量来推动、引领及监督其恢復「本来面目」。不论这过程得花上多少时间、面对多大的阻难,只要华社的方向及诉求明確,就不怕路途的遥远和坎坷。毕竟,当年先贤从无到有的办校艰辛都熬过来了,总不能轮到这一两代人就轻言放弃,任由祖辈的辛劳成果「面目全非」。
当然,要还原国民型中学的华校「传统」绝非易事,其中自然得涉及各种政治诉求、辩论、磋商、摊牌,乃至运动。惟政治本来就是容人们想像、设计及创造未来的事务,如华社连最基本的政治想像也不敢或不愿,一味自我踟躕、禁錮于各种惨淡的「现实」,包括某些人常长吁短叹的「种族矛盾」或华人之「少数窘境」,那实在是窝囊,活该被边缘化。
事实上,华文教育非华人教育,华社不妨把国民型中学定位为全民都可选择来深化对华文华语和中华文化之掌握的学校,条件是一定得具备华小基础,而且必修必考华文。惟有以宽宏的远见,方能最终超克某些弄权者的短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