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483|回复: 0

《普贤行愿品释》第六課(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10-2013 09: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恭敬录自《普贤行愿品释》 普贤菩萨  造颂 般若法师 译颂  索达吉堪布  著
  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717

  第六课

  戊二、趣入佛语愿:

  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声海,
  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
  一切如来的语言极为清净[2],如来的每一句话具足无量音声海,相应所化众生的意乐,每个音声又流出佛的无尽辩才海,愿我趣入具足如此功德的佛语。
  佛的语言具足以下几个特点。
  1.一音具无量音
  世尊初转法轮时说:“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对于佛说的这个道理,人类能以人类的语言理解,天人能以天人的语言理解,其他众生也能以各自的语言理解。
  凡夫则不具备这样的功德,我们现在说一句话,只有人类能听得懂,其他众生根本听不懂。甚至在人类当中,用四川话说话,只有四川人听得懂,其他地方的人不一定听得懂。
  2.随顺众生意乐
  佛说法时,小乘根机的众生听到的是小乘法门,大乘根机的众生听到的是大乘法门,总之,相应各自根机意乐,每个众生都能够听到相应的佛法。
  凡夫人在说法时,有时候对方不但不接受,反而会生起反感。我自己就有这种情况——本来自己不想得罪人,但经常不小心得罪人,所以有时候我在课堂上不敢说很多话。
  3.每一音声流出无量辩才
  此处的辩才是善说佛法的才能,也就是佛的四无碍解。不是一般所谓的某人辩才很好,可以当律师,可以当法相师。
  结合藏文译本和汉文其他译本来看,本偈颂最后如果有“趣入”的文字,意义就比较圆满了。在不空三藏的译文中,本偈颂最后一句就是“常皆得入佛辩才。”不空的译本和藏文译本比较类似,文末都有《八大菩萨赞》和《速疾满普贤行愿陀罗尼》。复印室给大家发了不空的译文,讲考班的道友可以参考一下。
  (讲考班有些人以前听课从来不作笔记,一直目视虚空打坐,但今年我们要求比较严,所以80﹪的人都作笔记。我不知道其他人听课态度如何,我不太放心在家里或者在网上听课的人,他们也许一边听课一边做其他事。佛语是很深的,有智慧的人心专注都很难听懂,更何况一般的人以散乱心听?所以希望大家听课时要认真。不管你是不是讲考班的人,听课时都要有这种心态:如果让我讲这个颂词,我该怎么讲?听完课以后,至少要搞懂字面意义。我们每天念《普贤行愿品》,如果一点意义都不懂,万一有人问:“你不是天天念《普贤行愿品》吗?你可不可以给我解释这个颂词?”那个时候你不能说:“我今天头痛,你自己看讲义吧。”“我们还是谈点其他话题吧,你最近身体好不好?”这样糊弄别人是不行的。)
  言归正传,如果我们获得了佛的清净语,就能于一音声流出无尽辩才,这样度化众生就方便了,不管在哪里讲经说法,都能让众生得到利益。
  其实,和佛的色身相比,佛的语言更为重要。为什么呢?以释迦牟尼佛来说,他的色身虽然有很多功德,但显现上只在南瞻部洲住世了81年[3],在81年里接触世尊的人并不多。相比之下,如今世尊圆寂已经2500多年了,在此期间有无量众生依靠佛语得到度化。因此,和佛身相比,佛语更为重要。
  同理,在依止上师过程中,与接近上师的色身相比,接受上师的语言更为重要。法王如意宝住世71年,在71年里,不管法王四处巡游还是安住一处,真正见过法王的人并不多,而接受过法王教言的人则非常多。从历史上看,宗喀巴大师、麦彭仁波切等高僧大德住世的时间都不长,当他们的色身住世时,人们不一定都生起信心,可是当这些高僧大德圆寂以后,他们的著作却利益了千秋万代的众生。
  《大宝积经》中说:“一切难思议,诸佛法如是,有能奉信者,是为善住信。”(在一切所知法中,最难以思议的是诸佛所说之法,如果有能信奉佛法之人,此人就善能安住对佛的信心。)我们确实很需要对佛的信心,这种信心要依靠佛语才能延续下去,所以大家应该努力对佛语生起信心。
  学习这个偈颂后,我们要发愿:愿我趣入佛的语言海,愿我具足佛的辩才。退一步讲,如果没有佛的辩才,应该有大菩萨的辩才,如果没有菩萨的辩才,也应该有善知识的辩才。
  很多善知识不仅具足无伪的菩提心,也具足超胜的辩才。昨天我听了一张法王讲课的光盘,在听光盘的过程中,我一直有这种想法:当年自己依止法王时确实没有发现上师的如海辩才和智慧,有时候还觉得法王和自己是一样的,甚至会产生邪见——法王这个地方说错了,这个地方又念错了。现在自己才知道,真正的善知识来过这个世界,虽然他的色身已经离开了,可是他把最珍贵的法宝留在了人间。
  最近,我以长行散句形式翻译了法王的《无常道歌》,每天在微博上发布一段,算是和佛友们分享上师的智慧。这首道歌非常殊胜,通过其中一段内容,也能对无常生起深刻的理解。如云:“秋天,朵朵白云亲密地堆积在一起,像层层叠叠的雪山峻岭,刹那之间却又消失于虚空,不留下一丝痕迹。这一切的一切,难道不都是在向厌世者们喻示着:‘今生今世的一切荣华安乐,都是漂泊不定、不可信赖的’吗?”如果你深深思维这段道歌,内心肯定会对无常有深刻的感悟。
  这个科判显示了二地菩萨的境界。二地菩萨圆满了戒律波罗蜜多,他们相续中有清净的戒律,无有任何破戒的垢染,所以叫做无垢地。

  戊三、趣入佛法愿:

  三世一切诸如来,于彼无尽语言海,
  恒转理趣妙法轮,我深智力普能入。
  三世一切如来以无尽语言海恒时转动妙法轮,愿我以甚深智慧力能普遍深入这些妙法。
  智慧非常重要,有了智慧才可以趣入诸佛所说之法,否则很难趣入佛说之法。甚至幼儿园老师“转法轮”时,智力太差的孩子都听不懂。所以我们要发愿:当诸佛为众生广转法轮时,自己要以甚深的智慧趣入佛说之法。
  当然,要趣入诸佛所说之法,除了需要甚深的智慧,还需要强烈的信心。为什么呢?因为佛法是如来的境界,它是甚深不可思议的,如《大乘密严经》云:“呜呼大乘法,微妙不思议”。所以,凡夫人以自己的智慧很难趣入微妙不思议的佛法。但如果有了强烈的信心,虽然佛法甚深不可思议,还是有趣入的机会。如《佛说华手经》云:“诸佛难思议,法亦难思议,若能信此者,报亦难思议。”
  《普贤行愿品》中讲了很多不可思议的境界,要接受这些境界是需要信心的。我经常想,只有纯粹的大乘佛教徒,尤其是根机比较好的人,才可以接受《普贤行愿品》。如果是一般的烧香拜佛者或者对大乘佛法半信半疑者,恐怕连读都不愿意读这样的经典,即使勉强去读也很难接受里面的甚深境界。
  当年释迦牟尼佛初中后三转法轮时,我们没有缘分亲自听闻,但现在我们有机会学习世尊的教法,还算是非常幸运的。在此过程中,如果暂时不能通达佛法的意义,就要发愿早日获得圣者的果位,那时就能趣入佛法的甚深境界了。如果现在我们天天依靠《普贤行愿品》发愿,总有一天会实现自己的心愿。就像小孩子天天念《弟子规》、《千字文》,长大以后就会明白:原来我天天念诵这些典籍,这对我的成长确实是有利的。同样,将来我们登地以后,一回忆就会知道:原来我在一个经堂里天天念《普贤行愿品》,这对我成就菩萨果位确实是有帮助的。所以,大家现在应该不断地按照《普贤行愿品》发愿。
  这个科判显示了三地菩萨的境界。三地菩萨圆满了安忍波罗蜜多,他们通达诸佛所说之法的甚深意义,能以智慧日光遣除众生的无明黑暗,所以叫做发光地。
  [1]这里面有一个公案:往昔有兄弟二人出家,一人只修慧而不修福,后来他虽获得阿罗汉果位,可是化缘时却经常空钵而回,另一人只修福而不修慧,后来转生为皇宫中的大象,满身挂着璎珞。
  [2]如来的语言具足六十种梵音,故极为清净。
  [3]对此历史上有不同说法,但一般来讲,在大多数人的共同显现前,世尊是81岁圆寂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carlchen + 5 殊勝法宝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9-12-2024 07:25 AM , Processed in 0.207927 second(s), 3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