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helloworld

乒乓 - 器材/技术 篇

[复制链接]
helloworld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7-8-2005 12: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挑球的心得

短球一般都不太转,因此不管球是什么旋转,球拍都要略往前压,很多业余的朋友们就是不敢把球拍前压,怕下网,认为挑球就要往上挑,结果板面向上,发力向上,这是不对的。老是把球挑飞的朋友不妨尝试故意把球挑下网,找一下另一个极端的感觉,然后就是要注意手腕发力摩擦球。

台内挑弧线很低,速度快,不出台的下旋球和上旋球,动作有什么区别?

挑上旋球*手腕的抖动快速击打来球的中部,板形稍稍后仰一点;下旋球关键是要把球板伸入来球的底部,同时小臂发力、翻腕、包住球可以击球的侧部,以避开强下旋作用区。 不过来球速度很快的话,这种挑的技术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

[ 本帖最后由 helloworld 于 27-8-2005 12:42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helloworld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7-8-2005 01: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球友心得 - 招贵精不贵多

最近,重翻去年《乒乓世界》,有篇文章写陈卫星的,他说:“我的打法很简单,正手抢攻,反手稳削,就这么几下子”。一个世界级高手,也就几下子。反观我等业余球友,反手推,挡,搓,摆,挤,切,拧,削,另加横打,拉,弹,敲。。。。。正手拉,打,挑,带,搓,扣,撩,撇,晃。。。。。。等。十八般武艺样样都练,可是样样不精。贪的多,反而嚼不烂。我等都有体会,打比赛时,遇到势均力敌的对手,有把握得分的招术真正能用上几个?所以这个问题值我们深深反思。

      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形意拳大师郭云深,被誉为“半步崩拳打天下”。陈卫星“就这么几下子”,打进了国家队,打遍欧洲高手,打向了世界。正应了那句名言“简单的,往往是最有效的”。其潜台词应该是“关键是精”。正手不管什么球都能抢攻,命中率高,杀伤力强;反手无论什么球都能稳削回去,且很有质量。就有这两下子就够了!但恐怕我等倾其一生精力也练不成啊!

     “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打球何尝不是这样。招术多了且不说学不会,就是学会了也是“三天不练手生”。需要花大量时间和体力去天天巩固,日日维持。否则,也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用的时候就不灵了。试想打球时失误的比命中的多,这样的招术还不如不用,划不来啊!我等业余爱好者,那有那么多时间练球,那能保持每项技术的熟练性呢?所以更应坚持“少而精”的原则。

    当然了,话又说回来,在能保证技术精熟的基础上,还是多一招比少一招强。招多了变化就多,对方不容易适应,取胜的把握就多一份。那么,究竟应当怎么办呢?还是一句老话,“仅钱吃面”,量力而行。

    我这里没有打击大家追求新技术积极性的意思;也不想剥夺大家探讨研究新技术的乐趣。(本人也是时代潮流的狂热追随者,直板横打的使用者,各种新拍的尝试者)只是悟出这个道理后,不敢独享,提醒一下既没有练球时间保证,又想比赛赢球的球友们,认真想一想我说得有没有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helloworld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7-8-2005 01: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基本技术动作口诀

一、头诀
  口诀不能罗万象,仅把要点来提供, 速度旋转多变化,有赖触类能旁通。

二、准备姿势
  立足肩宽微提踵,屈膝弯腰莫挺胸, 拍置腹前眼注视,准备移动体放松。

三、发球
  伸掌抛球向上空,球落击法有多种, 上下侧旋擦球面,长短轻急力不同。

四、接发球
  "准备姿势"接发球,来球旋转反向送, 上旋推挡下旋搓,长抽短吊争抢攻。

五、正手攻球
  切忌抬肘握拍松,前臂向前向上动, 左脚稍前体右转,倾拍一般击球中。

六、反手攻球
  前臂搁腹臂贴胸,肘为轴心臂腕动, 左脚移后腰左转,倾拍斜击球上中。

七、推挡球
  推挡多用反手方,动作犹似反手攻, 前臂发力向前下,倾拍推挡球上中。

八、搓球
  拍先稍仰后平送,向前摩擦球下中, 手腕配合小臂动,球转不转靠腕动。

九、削球
  判断来球先移动,屈腿转体引拍送, 先仰后平擦球底,向前下作弧形动。

十、弧圈球
  挥拍力向前上冲,薄擦球面位上中, 越薄越转成弧圈,擦面要宽力加重。

十一、回击弧圈球
  倾拍盖住球上中、及时调拍心放松, 削击移拍上而下,短促截球位偏中。

十二、放高球
  离台抖切球下中,高抛物线前上送, 远吊对方左右角,越高、远、转越成功。

十三、杀高球
  球弹高起莫着急,移位待落额上空, 手臂环转向前压,亦可斜砍球侧中。  

十四、滑板球
  拍向右前似击球,手腕突转向左送, 斜擦球左侧力抽,声东击西奏奇功。

十五、短球
  对方离台宜短吊,貌似长拍宜轻送, 拍平减力轻递球,竖板轻挡亦可用。

十六、步法
练球切忌丢步法,击球应先步移动, 先动后打是关键,步法混乱手法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helloworld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9-2005 09: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 邓亚萍出言惊人不失道理:世界乒坛技术发展缓慢

“当今的世界乒坛之所以仍是中国独领风骚,主要是因为世界乒乓球运动的技术水平,近年来并没有太大的发展。”邓亚萍日前在济南纵论世界乒坛风云时出言惊人,却又不失道理。

  这位“乒乓皇后”认为,上个世纪90年代的乒乓选手,如高军等,还能在上月初结束的上海世乒赛上跻身前八行列,“由此不难看出,整个世界乒乓球运动的技术水平呈停滞状态,或是叫缓进状况。”邓亚萍告诉笔者,我们中国国家乒乓球队之所以能称霸世界乒坛数十年,仰仗的也正是不断的技术创新。

  邓亚萍认为,为了遏制中国乒乓球雄霸世界乒坛的势头,国际乒乓球联合会屡次针对中国球员的技术进行了规则的修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们选手水平的发挥,却并未能改变世界乒坛中国队一枝独秀的格局。尽管国际乒联修改规则的初衷,是意在让世界乒坛呈现百花争艳的局面,可事与愿违,非但未能改变现状,还无形之中阻碍了乒乓技术的快速发展。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教练、运动员,也把战胜中国队寄希望于改变规则以限制中国选手技术水平发挥上,哪还有精力研究和创新乒乓球技术。如此现状不变,中国乒乓军团称雄世界乒坛的格局也只能是继续延续下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helloworld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4-9-2005 01: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网友器材心得 - <<729焦点I>> 初步试打报告

  作为一个学生,8年的球龄应该不算很短了,最早是在小学的水泥球桌上,用红双喜6512+651正反胶成品拍无师自通地开始苦练削球,记得当初729远没有像现在这样普及以至于得到了一个“大众情人”的称号,在那时拥有一块729的胶皮就意味着能统帅“全军”,纵横球场……长大后在几个月的体校专业训练中同样练的也是削球,但所用的器材是儿时根本无法比拟的,比如“焦点”.

  我是一个国套爱好者,729,红双喜,拍里奥的正、反、长胶都把玩过不少,最近也迷上了烧拍,目前所用的配置是:Stiga AE,反手755 Faster 0.8mm德绵套长胶,正手狂飙III市场版反胶(原定邵氏39度,店家拿错41度海绵).主要打法是削攻,中远台反手削为主,借助长胶变化伺机反攻,并有一定的拉弧圈球能力.

  不可否认,狂飙III是一款非常好控制的胶皮,但用邵氏41度海绵正手削球简直就是一种煎熬,前几板还算比较轻松,当对手拉出强烈弧圈时,球到拍子上就开始发出脆响,发力沉重,失误频频,一气之下几次想换回6512。在攻球方面狂飙也的确非常优秀,动作一旦到位,球极为旋转,并且后劲足、二速快,美中不足的是狂飙难以透拍,如果没有主动发力,很难感受到击球的快感。除此之外,由于专业训练时间相对较短,动作无法做到非常到位,因此硬海绵的狂飙III容错性低,十分难以驯服,加上狂飙天生弧线长,击球出台也自然是家常便饭。

  正因为如此,一直以来在寻求削攻打法的正手国套反胶,6512,精品729,729-2换了不少,一直找不到称心的,在逛729的网站时不经意看到了焦点套胶,全面型10-12-12的技术参数十分适合我的打法,正好729的推广商又在各大乒乓球论坛招募试打人员,有幸报名,咽口水一周后得到了一块729焦点I套胶。

  从邮局取来了包裹,直奔本地的729总代理体育商店粘拍,老板显得很沮丧:“我们是台州地区总代理,居然也没你拿得快……”在粘拍过程中,我拍摄了几张特写照片。从这里我们看出,729焦点I是磨砂表面的胶皮,不过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729的许多款新套胶的胶皮都是磨砂表面设计,连入门级的纵横729普及胶也不例外。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焦点I的胶皮显得更为细腻与剔透,比较熟,并且可以清楚地看到内部颗粒的深处,让人看了就忍不住想上去摸两把。在花纹设计上,729焦点I十分明显地借鉴了红双喜狂飙的风格,采用浮雕式大字体;“中国天津橡胶研究所”几个小字首次被雕刻在左边,与ITTF、729的标签放在一起,友谊的品牌标签则被放在了右边,像极了红双喜狂飙III,让人不得不思索焦点套胶的产生原因:专门用来对抗红双喜狂飙系列的对应产品?

  从侧面看,同样是剔透的胶皮,但我却极难看到反贴的胶皮颗粒,颗粒本身较其它胶皮稍长,但不知道用什么工艺却使胶皮与海绵的贴合非常紧密。翻过来看,是非常细腻的海绵,感觉很软又很有弹性,不发涩,让人想起了我收藏的802-40正胶德绵,在海绵的中央标有焦点I特字号,凭经验这块海绵是非常极品的(不知道以后的729会不会一直用这种海绵,不要像红双喜那样分三六九等),包装上说是日绵,我对外套不是很熟悉,因此无法辨别。


  手感:外观就说到这里,刷了两遍胶,约上老球友驱车直奔体育馆,每到用到新的套胶,刚上手时我总是喜欢推、挡、削、拉、搓、冲各一板以测试手感。焦点I套胶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吃球极好,手感到位。换句话说,来的是什么球到手中就一切有数了。我曾用焦点I对比过不少胶皮,方法是把球抛起落下时用力摩擦使之带快速旋转,然后使球拍平行于地面待球落于拍上以体会旋转转化为动力的传递。结果表明,同样是AE底板,焦点I所传送的来球信息远远大于狂飙以及729的其它反胶,甚至能隐约分辨出来球旋转的方向,在实战中,这一点非常重要,在乒乓球进行时,人的潜意识会根据来球对回球动作进行细微的调整,在高速高旋转的对垒中,一点点力量与手法的不同,击球效果即差之千里。
  在击球时,焦点I吃球深的特性使上台率大大提高,因此容错性也高,也就是说不是十分标准的动作照样可以打出稳健的球(虽然弧线不是怎么好看),对于初学者以及控球不稳的业余球手来说,这一点是最重要的了。
  总结:狂飙III一向标明自身是控制球的佼佼者,现在终于有了最大的对手,焦点I的控球能力丝毫不差于狂III,甚至在球感传递上更胜一筹,看来我的猜测没有错……
  
  发球:一上台,球友连吃三个发球:“哇靠!这么转。”—实际上我的发球技术并不是很高,特别是正手,但焦点给我的感觉就是不同,发出的球虽然没有狂飙III那么快,但旋转确实是一流的,以习惯上同样的发力来感受,729焦点I套胶弧线明显更低与短,球更转,在发风险比较大的强旋转时比狂飙III有更大的优势。
  总结:以10分满分计,发球为9分,发球旋转强,弧线低,但速度较狂飙III稍弱,可能是较粘的胶皮(比起729的经典粘胶黏度还是稍差了点)加上软海绵,延长了击球时间,吸收了发球时突然手腕用力的力量。
  
  台内挑打:台内挑打可以说是焦点I最强的强项,弧线非常低,挑打只需极少的力量就可以带出速度较快且比较前冲的球,弧线非常漂亮,但第二弧线仍不及狂飙III后期的迅速下滑,对拍型的要求也不高,用我的话说是想高都难。最重要的优势是起球条件相对较低,很少有挑不起来的球。反手挑打比起此前的反胶主要表现为更省力,动作幅度可以更小,有利于加强反手连续台内挑乃至发力转为攻球的能力。

  总结:焦点I的台内挑打能力评分为满10分,几乎无懈可击,弧线低,回球转,速度也不慢,对各种来球的适应性强,有利于尽早上手占据主动。

  
  冲球:老球棍们的必备技能,今天在体育馆看球棍们打球,一板一板地对冲,真的是有另一种感觉。用焦点I冲球,又得提到手感的概念,透板底的感觉就更明显了,在未完全发力的情况下,没有灌胶的狂飙仍不容易被打透,而贴了焦点的牌子早已经在手上感受到球碰底板所带来的特有的震动了,手感带来了更高的稳健性,上台率增加。而发力并命中对方台面时,狂飙III的击球效果却要优于焦点I,底劲更大,速度更快更难以处理。而焦点I尽管有极佳的手感,却不能充分给人“一板打死,没下文”的畅快感觉。但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你拿的是直拍,并有反手冲球的能力,个人认为这款胶皮太适合了,反手的冲球可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总结:暴冲球的评分为8分,手感甚好,上台率也不错,可惜效果稍逊于老对手。

  
  拉球:拉了第一板就明显感觉到焦点与狂飙III的不同,狂飙的弧线长、速度快、底劲足,后期威胁比较大,但对动作要求高。焦点则是另一种风格,上台率高,球很转但第一弧线较狂飙短、低、平,速度快,二速也不错,第一第二弧线对比较均衡,没有很急的感觉。用力较省并且很快能接上第二板,并能从容地尽量延长摩擦的时间而确保不失误,这一点非常可贵。在高吊弧圈时,对来球的适应性很好,但第二弧线的下沉不是很明显,而打快速前冲时第二弧线却非常让人满意,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球比我想象中的要转,基本与狂飙在一个档次上。从胶皮本身而言并不及狂飙能制造旋转,但击球效果却不逊,由此可见厂家在研发时对胶皮表面摩擦力以外的东西一定下了不少力气。


  总结:拉球的评分为9分,理由是在这个技术手法上,这款套胶的表现没有特别强也没有特别弱的一项,比较中庸,但总体的攻击水平和易用性是非常值得称赞的。因此这款套胶非常适合初学者和要求稳健的球手。


  中远台对拉:前面提过,焦点拉球弧线较短,上台率高,因此对技术手感要求更高的中远台拉攻来说也就更为得心应手了。一般能打这种球的都非等闲之辈,而中远台对拉中的球并不是很转——弧线长,速度快的来球让人没有时间间隙去考虑加转不加转的问题,能上台,落点刁,化被动为主动就是万岁。焦点所具有的强有力的控制能力真的是可以收放自如,但是老毛病还是改不了,球虽较转,但底劲不足,爱打中远台的估计还得在落点上多做点文章。


  总结:此项技术对胶皮的评分为9分,控制能力强,上台率高且球转,但攻击力稍逊。
  
  削球:如果丁松在我身边我一定得让他把手上的狂飙扔得远远的,作为全面型打法的胶皮,防守削球能力与攻击弧圈的能力如果能均衡起来,那就是削攻打法的梦幻武器。可喜的是,焦点的I稳健削球控制能力、正手削的容错性都非常理想,原本狂飙削不住的高速加转弧圈可以勉强上台。吃球性能好,削球时脱板时间较长,加上优良的造旋转能力,各位削球师傅就流着口水等吧,反正这块胶皮贴上我就不再去理那快号称控制球极佳的狂飙III了……但是使用焦点I削球时的主动发力是有讲究的,使用不当容易造成下网失误。


  总结:一块非常不错的削球胶皮,众里寻她千百度啊,呵呵……

  
  总而言之,焦点还是脱离不了729传统“大众情人”的影子,表现在上手就能用,适应期短,控制力极好,容错率高,攻击力又不弱,非常适合业余选手与初学者。这次寄发的专业试打版各项参数都十分优秀,我和各位测试者们都有一个请求:让大家都用上专业水准的套胶,保持729试打活动的品质不变,对普通用户的态度与对试打员的态度不变,贴近大众而不要搞品质高低等,不要给奸商留下钻空子的空间。


    感谢729公司的努力,终于制作出一块非常具有水准的,能与各大巨头旗舰抗衡的产品,我们更期待修正后的最终产品出现,到时候我得给我的GF也贴一块称心如意的拍子 ,也期待着焦点II、III的出现,毕竟这是729几年内横扫中国中端市场的杀手锏!

[ 本帖最后由 helloworld 于 4-9-2005 01:56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helloworld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4-9-2005 05: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期望.

原帖由 helloworld 于 4-9-2005 01:52 PM 发表
  作为一个学生,8年的球龄应该不算很短了,最早是在小学的水泥球桌上,用红双喜6512+651正反胶成品拍无师自通地开始苦练削球,记得当初729远没有像现在这样普及以至于得到了一个“大众情人”的称号,在那时拥有一块 ...



对于一个729fans而言,更希望729可在以下几点作出更大的努力,改善以往陋习:

(1)提高产品质量控制:
肯定每一片生产后的套胶都有相同的品质.包括国内外,国家队,省对,专业队...都只有一种品质.套胶应该只用同一种海绵与胶片.采用不同的海绵,套胶应有不同的型号,以免让消费者混淆.

(2)杜绝假冒,控制销售管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helloworld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1-9-2005 10: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球友心得 - 生胶如何防守对方第一板弧圈

套路1:
快带回球对方正手大角度,让他在移动中连续拉.此时第二板拉球质量下降.我侧身反拉或弹击(也可快带)对方反手.

套路2:
快带回对方反手.破坏对方连续拉.伺机反攻.

套路3:
发力弹击,用力量克服旋转.落点在对方中路或者是反手.

对付高吊弧圈,要先判断落点后选择站位,小臂迎前发力击球,手腕要固定,手指握紧球拍.在上升后期击球.体会用力量克服旋转的感觉.必须从心理上建立信心.好多人认为高吊弧圈不好借力.原因是站位*后,迎前不够,导致击球手法变形,从而失误或者出现机会球被对方"拍死".心里不能怕对方拉.对前冲弧圈,落点长,站位离台远一些,我一般是控制拍形(如果冲球力量大,我的拍子甚至会后仰),借力还击,破坏对方连续冲.生胶对付弧圈的回球一般是下旋,发力下旋更强烈.回球弧线平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helloworld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1-9-2005 10: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球友心得 - 生胶的使用方法

我用生胶的经历

本人反手一直不会拉弧圈,所以特意选择颗粒胶皮贴在反手。从正胶、 长胶直到生胶换了一遍。长胶回球怪异,但不容易借力,近网攻轻球容易下网或出界。在对方熟悉回球规律后,比较被动。最终选择生胶作为反手的利器。在选择生胶时也不是一帆风顺,我曾经使用友谊799、563、563-1、大维的生胶。799生胶有类似正胶的性能,控制不错,速度快,有一定旋转。拉球弧线高,速度不快,容易被反拉,反冲。接发球时,对比较旋转强的球易“吃”转。弹击时,必须压好拍形。对加转弧圈球的防御能力差。大维的生胶类似长胶,颗粒易断裂,性价比不高。而我的最爱563系列生胶却是综合以上颗粒胶皮的优点。

我的生胶如何配置

本人建议563生胶和563-1生胶不用套胶。因为国产生胶套胶海绵太硬。球还没借到底板的力量就已经飞了,不易控制,可速度奇快。这样造成失控的局面,对于初学的人太难了。在市场上,我找到GP-3海绵搭配563系列胶皮,效果非常不错。GP-3的海绵硬度在30-35,厚度用1.5mm、1.8mm两种即可。563胶皮上的颗粒密集,对球的控制好,所以用1.5mm的海绵,即保持生胶的速度,又控制好,对于轻球还能拉一板过度。563-1胶皮颗粒没有563胶皮的颗粒密。所以563-1胶皮的回球弧线比563平直,对防御弧圈球比较好,但是摩擦性能比较差。所以对于563-1胶皮,我建议选用1.8mm的GP海绵搭配,这样配置对球比较好控制。另外还要说明一点,563系列红色胶皮比黑色胶皮软,颗粒也容易断裂。而黑色563系列胶皮韧性比较好,回球比较好控制。

我选用比较硬的球拍(弹力大,有利于发挥生胶的速度优势),对于纯木球拍我以前用日本蝴蝶30231(陈静那款),现在用横板蝴蝶30041(芳碳混织)。蝴蝶30231的中、近台速度非常快,但到远台威力明显不足。而横板蝴蝶30041近、中、远台均能有绝佳的力量和控制。

另外说明一点:与反胶不同,生胶胶皮和海绵对胶水非常明感。在新贴生胶后,不宜马上打球。平时只要不开胶,就不用刷胶。


关于生胶发球

生胶由于自身的胶皮的性质(胶皮软,弹力大),发球不如正胶和反胶转,球脱板快,不易产生摩擦。但同时生胶发球也有两个优点:1、发转与不转球差异大,使对手判断不清旋转,造成对方失误或本方的机会。2、落点和弧线怪,落在对方球台时弧线长且发“飘”,对手判断失误。比赛时如果配合生胶发球一定能够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563胶皮比563-1胶皮的制造旋转的能力要好一些。发转球时摩擦越薄,球旋转越强。发不转球时,本人建议加一点摩擦,球有一定旋转,能使对手在接发球时看不清球的商标,造成对手误判,来争取主动。生胶发长球时,速度要快,落点离球台底线近。对手不易后退,判断容易失误。


关于生胶接发球

生胶接发球用一个“难”字形容一点都不过分。虽然本人拜读N遍《乒乓世界》里,张晓蓬和李晓东两位老师的有关生胶打法的文章,我觉得在实际练习中不断体会,可驾御生胶还有难度。主要有三个问题1、借力。生胶在接发球时,处在失控的状态中。胶皮又软,摩擦差,“吃”不住球。如果没有控制好拍形,回球落点不佳,那就被对方“虐”了。2、发力。接发球时不是什么球都可以发力。条件有三,A、调整拍形。对于不太转的下旋球,立起拍子90-100度左右。遇强烈的下旋发球时,只能仰起拍子搓摆落点。对于上旋球,拍形保持60度。对于不转球拍形保持80度左右。B、发力方向。对于下旋球,发力以向前为主,少许向上摩擦抵消下旋。对于上旋球,应向前下方发力。对于不转球,最好加一点向前的摩擦。C、发力大小。对于下旋球,发力小一点保证不失误。对于上旋球,越发力越好控制,但不要发死力,保证力量通过底板传递到球即可。对于不转球,控制为主,发6分力就行。3、回球落点。生胶接发球后,回长球落点要尽量长,角度大,破坏对手的发球抢攻战术,为自己进攻创造条件。


关于相持球
相持技术是生胶打法又一个障碍。反胶在相持时,可以制造旋转和弧线。生胶以击打为主,在手法和技术上没有太多的回旋余地,为避免自己的被动,利用生胶回球速度快,尽量把对手调动起来,以己之长克敌之短。即使在相持时一般不要退台,保持与球抬0.6米左右。否则生胶的威力就要打折扣。1、控制落点。落点打长,让对手在移动中击球。生胶回球旋转变化少,高手容易适应,所以要在落点上精益求精。2、变换节奏、积极的相持。在相持时,要主动变线,低质量的来球一定要弹打,转换快,减少相持回合。3、尽量用你正手要解决战斗。


关于防守

防守是生胶难点之三。直接原因是硬件——胶皮的问题。但可以通过提高技术来克服不足。1、防御弧圈球。现在几乎所有使反胶的球友都能拉一板弧圈球,防御弧圈越发重要。A、防御加转弧圈。遇强烈旋转的弧圈球时,压拍形,借力向前快带出。也可利用前臂和手腕“吸”一板,相当于直板的减力推或者压好拍形侧切一板类似推挤;遇旋转弱的弧圈球时,你就可以使用生胶的看家绝活——弹击,击球点在上升后期,用前臂向前下方发力弹击,回球特别沉,弧线又低又直,体现力量克服旋转的道理。对手只有望球兴叹了——命苦啊!!!B、防御前冲弧圈。注意拍形不要压得太大,保持80度左右,身体不能离台太近。因为前冲力大,速度快,回球应控制落点,以借力或减力回球为主,破坏对方连续拉冲。C、防御侧拐弧圈球。要点是提前做到落点的预判,拍形微微后仰,抵消来球的下沉力量,借力还击。防御弧圈球,不能畏手畏脚,要拿出“视死如归”的精神,出手果断,积极防御,防过去就让对方接不过来,即使防不过去,也让对方吓出汗来。在一局球中,你弹、打他2、3个弧圈,对手就要“慌”了。本人觉得生胶对付弧圈球时还是有一定优势。2、对攻球、突击球的防守。攻球和突击球速度快,旋转弱,落点长。防守时,要即使调整站位,注意退台,不要出现球撞拍的现象。回击时,调整拍形不象防弧圈时前倾大,能加中等力量合力弹击,回球下沉,造成对手失误。总之,生胶防守时要保持积极的态势。回防时的落点要尽量调动对手,破坏对手站位,让对手在运动中击球,降低对方连续进攻的质量或者失误,同时为自己进攻创造机会。


关于进攻

由于更换大球,对方的回球的旋转和速度有所下降,为生胶的打法扩大了生存空间。如果没有掌握弹击,就不能说你会使用生胶。1、弹打技术——生胶的强项。因为生胶本身的特性,胶皮软,制造摩擦的能力差。如563-1胶皮颗粒又稀又长,有类似长胶的反旋转作用,所以越发力弹打,回球的弧线越平直,而且沉象下旋球似的。弹打注意两点。A、控制击球点。除了象国家队李晓东教练所说的在一个半网高时击球外,我觉得应该在来球的上升后期击球,为什么呢?因为来球的落台时的力量可以分解为两个力,其一是向前的冲力,其二是球变形产生的向上力——弹性势能,是它制造了来球落台后的弧线高度。来球落台时弹性势能最大,弹性势能转化为球的垂直势能,运行到弧线最高点时垂直势能最小。在上升后期击球,来球垂直势能没有释放完,球拍可以借向上的力,使球附着在球拍上,有“吃球”的感觉,而且合上来球的向前冲力,此时借力比在高点期借力更大,回球更有威胁。B、发力弹打时,手一定要握紧球拍,小臂向前发力,手腕固定。2、生胶拉球。对于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业余选手来说,象国手一样用生胶冲球比较难。对于一般的下旋或不转的球可以拉一板,改变回球节奏来得分或争取主动。控制拍形不要象反胶压得狠,要立起球拍,向前上发力拉。拉过去的球有几个特点,旋转弱,落台弧线比反胶拉出的上旋球高一些,对手判断容易失误或连续进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helloworld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2-9-2005 11: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禁用 TSP Spinpip

TSP Spinpip MD (短胶) 从2005年7月被禁止使用,原因不详.

07/2005 - 12/2005 合格胶片器材名单:
http://www.ittf.com/ittf_equipment/pdf/List26.pdf


* 新胶注册ITTF  : <<友谊729-High Point>>.
* 新胶未注册ITTF: <<友谊729-焦点I,II,III>>

[ 本帖最后由 helloworld 于 12-9-2005 01:15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9-2005 12: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elloworld 于 12-9-2005 11:01 AM 发表
TSP Spinpip MD (短胶) 已在2005年6月被禁止使用,原因不详.

主要是他的宽度和高度对比超过ITTF的规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12-2005 07: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帖子不错!应该顶上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12-2005 03: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如新 于 23-12-2005 07:48 PM 发表
这个帖子不错!应该顶上来的!

如新又骗到一分了,我也顶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helloworld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4-12-2005 11: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协调性的六个关键词员 (续一)

2005《乒乓世界》 协调性的六个关键词 - 李晓东教练

体育有运动的美感,竞技有实用的需要,两者怎样合二为一?在我看来,对乒乓球这项富于技巧和技术的运动来说,协调就是答案:仅仅动作“顺”,欠缺杀伤力、击球质量不高,不是完整意义的协调;仅仅威胁大,命中率不高,也称不上协调。――协调性,象征着外在的观赏性达到高度统一。乒乓球是全身运动,从下往上数,踝、膝、髋、腰、肩、大臂、前臂,手腕、手指…….缺一不可,腿、髋、腰更多是大肌肉群的协调用力,而乒乓球的球体轻、速度快、感觉细腻,因此神经末梢的感觉也很重要,大肌肉群的力量最终如何通过小肌肉群得到体现?这就是对协调性的考验。

小时候协调性的基础打得不好,十二、三岁从体校进入专业对时还有希望改,如等到十四、五岁进入国家二队,在去改动作,往往积重难返,鲜有成功。所以协调性的好坏,也意味着你的发展空间宽还是窄。再者,协调性好,会提高你所能承受的相对运动负荷的强度,有助于减少伤病的发生,举个例子,按道理说,击球中持拍侧的肩通常是沉着的,但有些人的动作缺乏协调,打球时,打球先把肩挺在外面,对肩关节的运用不合理,导致受力过多,出现伤病,其实受力点根本不应该在肩那儿。

要加强协调性,有六个关键词是不能不提的:


握拍 顺势顺序 适中兼顾
----------------------
握拍是身体与球拍的衔接点,此处相差分毫,对你动作的外形、手上击球的感觉都会产生巨大甚至决定性的影响。如果握拍不合理,就容易使动作发紧,直接影响实战表现。拿日式直板来说,其握法中,后面三个手指直顶着,因此正手发力回击出台球的能力比较强,很顺,但到了反手、台内,就会受到限制,发僵、不协调。

无论何种握法,都要讲究顺势、顺序。比如直板的握拍,食指。中指、虎口三个支点,食指和中指三占其二,在正手攻球时起的作用非常大,如果它俩同时在同一条线上使劲,就会彼此产生抗力,破坏动作的协调性,此时,若用拇指帮助转动,效果就会好一些。

争论最多的,还是关于正反手击球时板形是否需要交换。我个人的观点,是要适中、兼顾、合理。在快速的来回中,你说握拍方式没有丝毫变化,还能兼顾左右两边,我觉得不太可能,还是需要一些交换;反过来说,如果两边交换的太大,恐怕也实在来不及。还是以直板为例,正手攻球时拇指起的作用比较大,如果反手推档、反手攻球时拇指在倚重拇指,就会压不住来球,结果,很多人到反手时食指用力,拇指翘起来,殊不知,拇指翘得高了,在换回正手击球会受到影响,因此并不合理。同样注重推档的人,在推档中食指用力,这没问题,问题在于,若正手攻球时还让食指起决定性作用,与中指、虎口就难以配合了,容易造成身后击球、抬肘、晃动。横板也一样,如果握得很深,跟日式直板类似,可能正手出台攻球、弧圈球比较稳定,但搓球得旋转、台内球得处理会发僵;如果握得很浅,台内球好控制,但回击出台球的动力定性也易产生问题。所以,握拍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到正反手的关系,基本的握拍方式不要有太大的变化,而实际运用中一定要求细微的调节,尤其是手指、手腕要发挥作用。

寻找一种适当的握拍方式并非易事,但握拍上微小的改进,就可能换得整体技术水平得巨大潜力,收益率很高,多花些功夫也是值得的。


同一 上肢下肢 同时同向
----------------------
乒乓球的击球用力,基本是一个自下向上的力量传导过程,说得玄点,有些象武侠小说里描述的,把力量从脚贯穿到手腕、手指上,而且这种贯穿得有技巧,应该是畅通无阻的,既能有发力又能又调节。不少女孩子,打球时下边不使劲,全*胳膊、*上身,回球容易发空、发飘。所以,我们提倡从下半身开始发动,因为下半身的力量更大。上下肢的配合,对促进动作的协调性至关重要,我将之归纳为两个同一性――上肢与下肢同一时间,朝同一方向发力。这样,力量的使用就比较经济、合理。有的人,下肢先使劲,上肢后使劲,容易去“够球”,因为身体已经失去了支点;反之,要是手先使劲,就会影响步法移动,动手不动脚或者用手迁就腿的人,通常显得步法差,也很容易身后击球。

应用这种“传导”的概念,我们也更容易去寻找动作不协调的根源――由下往上找。

先找身体与手的配合;手出现问题,我先考虑肩,因为如果肩一僵,大臂、前臂、手腕、手指都会发僵;如果肩不僵、大臂僵,你下面的前臂、手腕、手指还会僵;前臂僵,肩、大臂不僵,你的手腕、手指还会僵。有的人,肩已经僵了,他只觉得手僵,其实不然。


轨迹 相对一致 局部微调
----------------------
无论哪个项目,也无论多么复杂的表象,其原理提炼出来,都应该是简单、干净、明了的。在乒乓球中,不管哪个动作,身体和手的的运行轨迹应是基本一致的,尤其是手臂的轨迹,我觉得在空中运行时,中途变向未必合理,容易造成动作走形,偶尔或许能打出一两个好球,但长此以往,用这种方式作为自己的主体动作,是很不稳定的。

当然,整体轨迹的相对一致,并不否定局部调节的必要,但这种调节应该交给手指、手腕去完成。比如,这个回球下网了,我的手指(主要是中指)可以往上多摩擦一些,手指摩擦不够,重心的发力方向可以再往上些,重心和手指的摩擦还不够,板形不妨再亮一点,但我的运行轨迹是不变的。无论攻打上旋还是下旋,无论发力多还是借力多,如果你的动作外形差异比较小,彼此结合得比较紧密,对你的衔接转换将大有裨益,动作也会更协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helloworld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4-12-2005 11: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协调性的六个关键词员 (续二)

2005《乒乓世界》 协调性的六个关键词 - 李晓东教练

重心  帮助发力更助还原
----------------------
重心与手基本是一体的,而绝不是分离的。所以,在不夹臂的前提下,我觉得手如果能离身体近一些,就能比较好地利用重心的力量,两者的结合会稍微容易一点,动作也会更协调。对于重心帮助发力,大家都比较好理解,但其实重心的作用远不止于此,无论正反手衔接、发球、搓球…重心的影子无时不在。马林发球好,他说,“我发球,肘以下是松的,沾球的时候我发力,但是我身上其它地方都适度紧张,都要吃住点劲,我沾球的—刹那,手、重心也是同一时间同一方向点一下。”还有人说,“发球,第一跳我用重心找点,稳定系数更高。”接弧圈也是一样,大多数时候,就算板形垂直接也没关系,只要重心用力的方向往下,击球时间掌握好了,也不会接飞,如果反冲反带只*手的力量,板形压到180度,打滑了也未必管用,包括对拉中控制弧线…·-重心都是你的底气,它能解放你的手,让手上的压力小很多,还更稳定。

我着重想讨论的,是以重心带动手臂还原。假设还原只以手臂为主,手臂攻球时前进的幅度可能是两尺多或者三尺,如果还原还是这么大的距离,每打一板球,手就需要工作六尺,几板快速来回之后,由于频率太高,手就已经僵硬了,没感觉了。如果你能用重心帮助还原,在快速连续中几乎不用明显引拍就可以还击,因此能给手以更大的自由,利用节省下来的这段时间,你的手可以放松,可以比较从容地去找击球点、去取位…好处无穷。

实践中,还有一点经常被忽视,就是右手握拍的人不注意左半身的配合,左手握拍的人不注意右半身的配合,削弱了左右的协调性。以制动为例,如果右手选手发完力,左半身不吃住力,任由击球动作随贯性越过身体中线之后,再还原回来,幅度就太大了。如果动作行进到中线附近,左半身帮点忙制动,你的身体再往右后方还原就会容易许多,包括从正手回反手也是类似的道理。人的身体具有很多对称性:左肩往后,右手就能挥出去,如果左手顶在前面不动,右手都出不来;接弧圈,左肩往左后抬一下,右手很自然地就往右下方走了;包括攻球、推挡…都需要引起重视。


引拍  松而不晃 紧而不僵
-----------------------
引拍有引拍的技巧。在由后往前的过程中,有很多人盲目地想发力,从拉手开始,手就已经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了,导致整个挥拍过程中,再没有加速的能力,看起来用劲很大,实则费力不讨好,出球很僵,影响了手上的感觉,回球效果也不佳。

其实,如果把迎前的过程分为两尺,第—尺中,你使两到三成劲差不多就够,最理想的境界是“松而不晃、紧而不僵”——放松,但不晃,晃就容易甩了;紧张,但只是适度承点力,太多力就起反作用了。这样,才能为真正的击球赢得力量、赢得时间。而在即将击球的最后一尺当中,就要把这一尺的精华充分展现出来——包括击球的击、擦、转动、制造弧线、调节,都在这一尺内完成。如果掌握好了这点,对于提高空间感、节奏感都有好处。

很多人,对低球突击、拉冲还比较在意,一遇到高球,胳膊一抡就算完事。但邓亚萍却不是,她打任何一板球对弧线都有要求,大里面包含着非常细腻的小,总是力求把那“一尺的精华”体现出来,包括打高球,她会要求打出来的球通过自己的食指、虎口往下压送,让弧线能由上往下地走,所以命中率高,这就是她高人一筹之处。而更多的人,突出不了那一尺的爆发力,技术细节更没深想。


连贯 行云流水 旱地拔葱
----------------------
打乒乓球的人,极端来看,分两大类:

一类人,不引拍,就在原地收缩,或者提前引拍很多,引完拍瞄着、等着,每打完一板几乎就要停顿一下,容易原地下坐,跑起步法踉踉跄跄,既不流畅又很费力,属于“旱地拔葱”;

另一类人,每板球都在行进之间,有重心交换,至少有小的引拍,还原、引拍与出手环环相连,从不间断,充分利用动作的惯性,显得自如协调,我们称之为“行云流水”。

你愿意属于哪—类?恐怕没人会选择“旱地拔葱”。我的理解,决定你是否能“行云流水”的关键,在于你打球是否符合连贯理论。在整个击球过程中,重心交换应该是不停顿的,重兴走出的小橄榄形(或称枣核形)轨迹是循环不息的,这样才能加强协调性,并在客观上提高回球的质量。当然,根据每个球的快慢,这种连贯在节奏上要有点调节j,不要让它停顿:比如球来得慢,你的重心交换可以慢一点,引拍可以慢点,动作略微大点,击球距离大点,使用力量大点,但慢到不停顿,比来球稍快点就行;如果球来得快了,我引动就快点,动作幅度小点  主动进攻,中距离、“中重心”、中力量;防御和快速相持,小动作、“小重心”、小距离——但是,不能没重心,出手不能不集中。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连贯,主要是由后往前的,而不是上下起伏的。高水平的选手,我说个笑话,他打球日寸身体的高度都差不多,整个人基本在一个水平线上不间断地运动,所以流畅协调。相反,如果“坐”在那儿一起一伏,起来下去需要时间,再由后往前还需要时间…就难免不“旱地拔葱”了。

讨论了六个关键词,说到底,怎样的动作才算协调的好动作?我想有个检验标准,这个标准不能求全责备,因为不同的人,握拍的手形不一样,感觉也不是太一样,你说王励勤、马林是好动作,就让所有人模仿他们?不可能也不可取。女国手里,王楠、张怡宁正手拉球有点“撇”,郭跃拉球就有点“包”,孰有孰劣?实际上无关高下。真正的衡量,我想,是看你有无做到――能紧能松,能身前击球,能发力、摩擦,有细微的调节――-这几点就足够了。

如果只注意动作的外形,而不注意内涵,就可能走向另一个误区。我原来有位师兄,动作特别漂亮,外号“宣传画”,意思是他的动作可以当教科书贴在那儿,但是他的实战水平与动作并不相称,因为他沾球那一下,出手不够集中,击、擦的感觉不太好。所以,动作看着很顺,似乎没有毛病,并不等于真的没有问题,如果在完成动作过程中,一味地放松、求顺、集中就有违协调的本意了。不要觉得一发力就是僵,合理的发力应是有松有驰,发力的时候紧,放松的时候松,这也是一个技巧,大家可能现在比较重的是发力的技巧,但相对忽视了放松的技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helloworld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4-12-2005 01: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论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控制 (续一)

一,    乒乓球赛前的心里准备

赛前心理准备的目的是通过各种心理措施来消除运动员赛前出现的各种不良心理状态、增强运动员的心理稳定性和必胜的信心,建立积极、稳定的心理优势,形成理想的赛前心理和竞技状态。

1.“十一分制”给乒乓球比赛带来的变化

①,要求运动员更快的进入最佳状态
②,使每局比赛结果的偶然性增大
③,平均比赛的局点比21分制更多

2.赛前心理准备的内容与方法

①,确立适宜的比赛目标
②,激发正确的比赛动机
③,赛前情绪状态的调整
④,赛前意志上的准备
⑤,赛前保持头脑清醒
⑥,建立正确的赛前程序


3.建议

(1),加强对11分制的认识
(2),调整好训练周期
(3), 经常做运动员的思想工作
(4), 制定心理训练计划
(5), 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
(6), 合理的营养饮食结构是很重要的,对神经和心理情绪的稳定大有好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helloworld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5-12-2005 09: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论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控制 (续二)

二,    情绪对乒乓球比赛的影响


在诸多心理因素中,情绪是最为不稳定的、不断变化的、较为现象的东西,它随着情景或一时需要的出现而发生,也随着情绪的变迁或需要的转移而较快的减弱、消逝或者改变。影响运动员比赛情绪的因素相当多,比如:对手的情况、场上比分情况、比赛的规模、面临的任务、自己的训练程度、比赛的经验、临场发挥、教练员的态度与对自己的评价、裁判的执法程度、观众情况、气候条件、比赛环境、赛前心理准备以及运动员自身的参赛动机、个性、意志品质、自我要求、自我暗示、注意指向等等,都可能影响运动员情绪。

在众多因素中,可分为外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两大类,如对手情况、场上比分以及观众、裁判、气候、比赛环境等外部因素,都是外环境因素。涉及运动员自身的如参赛动机、个性特征、意志品质、自我评价、自我暗示等都属于个体因素

1,  以前碰到过的对手,曾经输给他,这次比赛是有意在激励自己不能输或觉得反正总会输,无所谓。这两种极端都会导致个人的技术发挥不好而出现信心不足或过于充足,这都是对比赛不利的心理状况。

2,  比分领先时,不能正确对待,容易自我陶醉,情绪兴奋水平过高。比分落后时,想扭转局势,想赢球,怕失误,不敢主动进攻,不能抓住战机,越打越差。有的队员个人主义思想严重,刚开始一打好球,就沾沾自喜,思想不集中,对方追上是情绪低落,表现急躁,不冷静。

3,  赛前调节方式:音乐调节,按摩调节,心理诱导,生理调节

4,  赛中调节方式:表情调节,有意识的改变自己的面部表情和姿态,使面部肌肉放松,缓和紧张的情绪,以增强信心。活动调节,肌肉和大脑的传导是双向的,神经兴奋可以从大脑传至肌肉。

5,  调节注意力:注意力是选手在平时训练比赛中不断摸索,不断自我训练的结果,在比赛中集中注意力,认真思考,正确实施的调整自己的比赛状态是取胜的另一关键因素。①,用言语暗示自己。②,集中全力快速准确的分析对方的弱点,果断的做出应对策略。③,提高对球的注意力。



三,          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方法


1,  意志品质的磨练:一是*多讲,讲体会。二是有意识的在训练和比赛中制造困难。三是通过对外正式比赛的磨练。

2,  情绪的自我控制:首先要保持情绪的稳定则能使头脑清醒;其次,在训练比赛中还应注意当队员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的时候,要及时的用手势和语言来引导他们冷静下来,有时在必要时采取有效的处罚和奖励措施,使队员感到必须具备自控能力,才能在重大比赛中遇到不顺利和困难中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3,  比赛中的心理调整:有时要用到激将法。



四,    乒乓球各阶段运动员心理活动及对策


1,力争先发制人,抢先上手:乒乓球比赛都是从开局的发球拉开战幕,经过领先,相持,落后,关键时刻等几个阶段完成的。抓开局,抓首战,抓首局的前五分是比赛的关键。首先在精神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无形中就要给对方增加心理上的压力和紧张度,降低对方比赛的斗志和信心,从气势上压倒对方。对首次交锋的陌生对手,在开局通常采用的稳妥和有余地的做法,即先进行试探性的发球,摸清对方的规律,探测出对方的“致命弱点”

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技术为主,发球时注意隐蔽性、突然性、出手快、线路活、落点刁,并积极主动在强攻对打中并把球发到对手最难以招架的地方,让对手捉摸不定,思前考后,无从下手。沉着应战,抢先上手,采取快点抢攻和抢冲,实在不行,可采取摆短、推挤、推拨等控制落点,破坏对方作战意图和击球节奏。

如遇到实力相当的队员,则应坚定信心,调整情绪为尽快扭转局势而立即改变策略,变幻战术,不让对方连连得分,而应积极反扑于对手孤注一掷。

2,比赛中陷入暂时落后,一般表现为情绪低落、急躁,造成心理压抑,战术上知己知彼不够,麻痹轻敌,过高估计自己,技战术运用不当,或者思想上有包袱,过多计较输赢,患得患失,从客观上讲,自己技战术水平与对方有差距,或者对场地、环境不适应,或者球路想克等,造成比分落后受挫,处于逆境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沉住气,不要气馁,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精神饱满,拼劲十足,给对方制造种种精神压力。外表上镇定自若不失大将风度,以不同形式或表现,总在给对方制造压力,使对方感到难缠和可怕。

3,当比赛陷入相持阶段时,如能打好机会球,领先时可扩大战果,愈战愈勇;;落后时,可鼓舞斗志,增强信心,有望扳回比分,缩小比分,起到逆境转折的作用。


4,关键时刻的最后拼搏. 此时领先的运动员,应发扬“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英雄气概,拼抢到最后一球。首先要思想冷静,能够顶住,需要沉着冷静,摆脱杂念,稳定情绪,不急不躁,不慌不忙,调整战术敢于拼搏,打好战机球,善于辩证的分析和抓住对方此时求稳求胜心切的心理,及时的调整心态,调整战术,心理稳定,作风顽强,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相反还会出奇制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helloworld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5-12-2005 09: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论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控制 (续三)

五,    提高乒乓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的信心


1,  加强思想教育,明确比赛目的
2,  加强情报工作,做好赛前分析
3,  从难、从严训练,增强比赛信心
4,  适应各种打法,进行针对训练
5,  根据个性特点,因人而异进行训练
6,  运用比赛方法,适应比赛环境
7,  增加获胜次数,增加比赛信心


六,    乒乓球运动员比赛焦虑的原因及对策


比赛焦虑时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对当前的或预计到的具有潜在威胁的情况产生的担忧倾向。焦虑产生的原因:

1,  过于看重结果
2,  不能正确的对待外部压力
3,  对赛前双方的实力分析不准确、不全面
4,  心理准备不充分
5,  应变能力不强
6,  对外界的刺激和干扰过多敏感

克服比赛焦虑的办法:

1,  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2,  提高处理关键球的能力
3,  充分了解对手及赛地有关情况
4,  创造接近于比赛的训练环境
5,  进行模拟训练和比赛
6,  学会自我调节
7,  教练员在比赛中给运动员积极的指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helloworld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31-12-2005 12: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死线活练论

我觉得很有趣,以下的方法可以加强练习的质量,且可为进入比赛状态作准备.

---

从形式上看,在乒乓球技术练习一些内容上,国家队员(中国队)和一般业余练习者基本一样,如正手斜线对攻技术练习,双方站在右半台对打斜线。国家队员一次打个三、四十板,业余练习者也差不多。但事实上国家队员和一般业余练习者在这个内容的练习上存在很大差别,他们是形同神异。

    神异之处是:在定点、定线的上旋击球中,前者击球有若干主动的变化:力量方面的轻、中、重变化,以及相应的击球动作大小的变化;击球时间方面的上升前期、高点期和下降前期变化,以及相应的步法在近台、中台和中远台之间移动的变化。这些变化都是为了适应比赛的需要,是积极主动去提高用不同动作处理不同来球的能力。练习形式看似是一条“死线”,但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可以赋予它“活练”的内容。而这样做的目的就使练习内容更接近比赛的实际。达到练约等于战,而不是练于战几乎无关。

    技术能力提高方法之一:就是在任何一条单线练习做到“死线活练”。

---

[ 本帖最后由 helloworld 于 31-12-2005 12:51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helloworld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0-1-2006 01: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对重心转移与用腰的思考

有人把攻球动作中的重心和腰的运动方式理解为类似于一扇门的转动,说门是围绕一个轴转的,而我们攻球动作中的这个轴就是我们身体的中轴,因此腰和重心都是围绕着这个“轴”运动的一个扇形轨迹。持此论者还举出了雨伞的转动使雨水向四处飞溅和链球在运动员身体的加速旋转后飞向远方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并把这种门轴式的动作称之为“圆周运动”。

  这种理解值得作进一步的讨论。

  我所认识的一球友在谈打球体会时就不说什么重心,而是强调说“扭螺丝”(指击球时身体的旋动);但我观察他拉球时磨擦过多,力量不大。他单位的同事戏称其“某小板”(“某”是此球友之姓)。“扭螺丝”式与“门轴式转动”类似,它最大的问题是力量的耗散。就以“伞的转动使雨水向四处飞溅”为例,可以发现 “四处飞溅”的雨滴在离心力作用下并没飞向我们心目中的击球方向,而是沿切线方向朝“四面八方”分散掉了。可见腰的转动有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在。我记得张晓蓬教练(电视教学片:《打好乒乓球》中的直板教练)在一篇文章中就特意说明他不赞成拉球引拍时腰沿垂直轴方向旋转过多。拉球不同于无须考虑还原的掷铁饼运动,前者要在有一定的垂直方向旋转的同时注意要有沿纵向轴方向的压转,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出击球时腿、腰、手要“同时向同一方向集中用力”的功力。所以重心转移始于足:蹬地,要有从右腿往两腿间的重心转移——但身体不能上下起伏(是重心平动)!身体各部分朝击球要去的方向同时用力,转腰也就在此中了;至于“圆周运动”,不是指转动雨伞甩雨滴或链球运动的旋转方式,而是指重心转移“在击球瞬间找到一个支点,使击球重心在瞬间保持一个停顿”(王吉生教练语),从而使手臂的鞭打式发力得以优化的发力方式。故此圆周非彼圆周也。

  需要说明的是,上文所引王吉生教练所言之“停顿”之意不是指攻球“后”的制动,而是指持拍手一侧的髋关节在重心移动中的突然刹车——手臂的鞭打效应:“甩”的作用力,就产生于这关键的“中枢”传导站。

  我之所以不赞成用容易引起误解的简单的“门轴式转动”的圆周运动来说明攻球运动,是因为这种理解的似是而非。在讨论近台快速相持的问题时,李晓东教练是强调要以重心来带动手臂的还原或引拍的。他用了下面三个句子来表述:“手在台面上(即手的位置要保持在不低于台面的高度上);手在身前(即不要在还原时将手扯到身后去);手在肘前(许多球友无法还原接第二板球,造成“身后击球”,就是拉手过于靠后的缘故)。”李晓东教练的这三个对“手的空间位置”的限定词,就是不让你在还原或引拍时做过多的什么“门轴式旋转”;他所说的“用重心带动手臂还原”,就是让重心向右腿转移时使手臂向身右侧位自然落放或称横摆,而非“跑步式”后拉手。发力要想不耗散掉,也只有在还原或引拍时不做张晓蓬教练所不赞成的过分逆向门轴式的旋转才有可能。这里就有一个会否用腰的问题在。而用腰问题,是应该在学攻球阶段就必须解决的,否则以后后患无穷!但遗憾的是许多球友都不耐心体会如何过攻球这一关就匆匆往前走了。在我看来,凡是近台对攻时自感协调性差、找不到感觉的人,其实都是没有真正学会用腰的人——许多球友对此缺乏自省和自知,所以不说也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2006 01: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rboy 于 17-6-2005 01:45 AM 发表
講多無益, 過過兩招, 是龍是鳳一試就知


非常赞成。。 过过两招。。是龙是虫便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9-3-2024 10:28 PM , Processed in 0.057537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