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boobanzhu

道教神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6-9-2012 12: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灶神】




灶神,也称灶王、灶君、灶王爷、灶公灶母、东厨司命、灶司爷爷(浙江衢州称),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晋以后则列为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自人类脱离茹毛饮血,发明火食以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灶就逐渐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崇拜灶神也就成为诸多拜神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了。故《礼记·祭法》中“王为群姓立七祀”,即有一祀为“灶”,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 中国古代就有祭祀灶神的。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搏颊”。

旧俗供于灶上的神。传说灶神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至除夕上天陈报人家善恶。《庄子·达生》“灶有 髻 ” 唐 成玄英 疏:“灶神,其状如美女,著赤衣,名 髻 也。” 汉 应劭 《风俗通·祀典·灶神》:“《周礼》说:‘ 颛顼氏 有子曰 黎 ,为 祝融 ,祀以为灶神。’” 唐段成式 《酉阳杂俎·诺皋记上》:“灶神名 隗 ,状如美女。又姓 张 名 单 ,字 子郭 。夫人字 卿忌 ……一曰名 壤子 也。”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乱岁》:“廿五至除夕传为乱岁日。因灶神已上天,除夕方旋驾,诸凶煞俱不用事,多於此五日内婚嫁,谓之百无禁忌。”

灶神

灶神全衔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俗称「灶君」,或称「灶君公」、 [1]「司命真君」、「九天东厨烟主」、「护宅天尊」或「灶王」,北方称他为「灶王爷」,鸾门尊奉为三恩主之一,也就是厨房之神。 灶神之起源甚早,商朝已开始在民间供奉,及周礼以吁琐之子黎为灶神等。秦汉以前更被列为主要的五祀之一,和门神、井神、厕神和中溜神五位神灵共同负责一家人的平安 灶神之所以受人敬重,除了因掌管人们饮食,赐于生活上的便利外,灶神的职责,是玉皇上帝派遣到人间考察一家善恶之职的官。灶神左右随侍两神,一捧「善罐」、一捧「恶罐」,随时将一家人的行为记录保存于罐中,年终时总计之后再向玉皇上帝报告。十二月廿四日就是灶神离开人间,上天向玉皇上帝禀报一家人这一年来所做所为的日子,又称"辞灶",所以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谢灶之期也分阶层,关于何时谢灶,民间有所谓「官辞三」、「民辞四」、「邓家辞五」,有称:忘了辞五,别辞六,就是说,二十三、二十四没辞,就辞五,但千万不要辞六了。「官」指官绅权贵,习惯于年廿三谢灶。「民」指一般平民百姓,会在年廿四谢灶,「邓家」即指水上人,会在年廿五举行。但是民间百姓大部分会选择年廿三谢灶,希望有贵气,取其意头。送灶神的供品一般都用一些又甜又黏的东西如糖瓜、汤圆、麦芽糖、猪血糕等,总之,用这些又黏又甜的东西,目的是要塞灶神的嘴巴,让他回上天时多说些好话,所谓「吃甜甜,说好话」,「好话传上天,坏话丢一边」一般家家户户都贴年画灶君,两边贴有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上天去多言好事,下界回宫降吉祥】。另外,黏住灶神的嘴巴,让他难开口说坏话。也有人用酒糟去涂灶君称之为「醉司命」,意思是要把灶神弄醉,让他醉眼昏花,头脑不清,以使少打几个小报告。因此,祭灶神象征着祈求降福免灾的意思。在祭灶君之时,摆齐供品,焚香祭拜,接着第一次进酒,此时要向灶君诚心祷告,完毕后再进行第二次进酒,进第三次酒之后,将旧有的灶君像撕下,连同甲马及财帛一起焚烧,代表送灶君上天,仪式便顺利完成。而焚烧一个用篾扎纸糊的马,是作为灶神上天的坐骑,还要准备一点黄豆和干草,作为灶神和马长途跋涉所需的干粮、草料。此外还要焚香、叩首,并在灶坑里抓几把稻草灰,平撒在灶前地面上,并喃喃叮咛:「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平安」之类的话,目的是祈祷灶王向玉皇上帝奏报这家一年来的种种善事,不要讲坏话。送走神明后,可别忘了正月初四(一说除夕夜)把众神接回来,此之谓「接灶」或「接神」。接灶神的仪式很简单,只要在灶台上重新贴一张新的神。

灶神形象

   灶神是男是女?古有不同说法,一般经学家以灶神为老妇,或为美女,唐李贤注引《杂五行书》又称,“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披发,从灶中出”。大约出于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姓张,名单,字子郭,当属男神。现在民间供奉的东厨司命定福灶君,是一对老夫妇并坐,或是一男两女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现在民间供奉的东厨司命、定福灶君的纸马,往往是一对老夫妇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看来中国百姓怕男性灶神寂寞又为其添了一位灶王奶奶一同供奉,倒是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信奉历史

中国是信奉多神的国家,在我国古代人们信奉的众多神灵中,灶神在民间的地位是最高的。民谚曰:“三祭灶,四扫屋……”,即指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一说二十四)祭祀灶神。灶神,俗称灶君、灶爷、灶王爷,是由原始的火崇拜发展起来的一种神祗崇拜。原始人群在长期与大自然搏斗的生活中,学会了使用火,火,成了原始人的自然崇拜之一。在原始人氏族群居的生活中,那一堆永不熄灭之火便是他们的灶,因而在原始人那里,火神与灶神是一致的。不过,自灶神产生之日起,其职掌便与火或灶火毫无关系,他是天帝派驻各家的监察大员,是一家之长,负责监督一家老小的善恶功过,定期上报天庭,因而得到一般老百姓的顶礼膜拜。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流传着“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的俗谚。孔子在向其弟子解释人们“媚于灶”的原因时指出:“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见《论语·八佾》)也就是说,如果不讨好灶神,他就会向上天告你的恶状。由于人与天帝无法沟通,所以,天帝那儿只能任凭灶神胡言乱语,凡人“无所祷也”。灶神告什么状,天帝就会给你定下什么惩罚。葛洪《抱朴子·微旨》说:“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一百日也”。也就是说,谁要是得罪了灶神,严重的要少活三百天,轻微的也要少活一百天。试想,平白无故地丢掉几百日的寿命,这种惩罚实在是让人畏惧。早期的灶神产生于人们对火的自然崇拜。在秦代以前,祭灶就已成为国家祀典的“七祀”之一了。到了汉代,祭灶又被列为大夫“五祀”之一,并且灶神也被人格化,并被赋予新的功能。《太平御览》卷一八六引《淮南万毕术》就说:“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郑玄注《礼记·记法》也说:“(灶神)居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也。”这说明,至少在汉代,灶神已成为督察人间过错,专向天帝打小报告,说人坏话的神了。所以,人们如果要祈福禳灾,便要对灶王爷恭恭敬敬,如不得用灶火烧香,不得击灶,不得将刀斧置于灶上,不得在灶前讲怪话、发牢骚、哭泣、呼唤、唱歌,不得将污脏之物送入灶内燃烧等等,名目繁多。每年到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灶王爷要升天报告一年的情况时,人们还要为灶王爷摆上供品,供上好吃好喝的,这就是所谓的祭灶。祭灶时,麦芽糖和酒是必不可少的,酒是为了让灶王爷喝得忘乎所以,晕头转向,而麦芽糖又甜又粘,把它糊在灶神嘴上,一来灶神嘴吃甜了,就不好再恶言恶语,只能说好话,二来麦芽糖粘住嘴巴,想说坏话也张不开口,只能说个含含糊糊。老百姓把“拿了人家的手短,吃了人家的嘴软”这一套人世生活经验,也用在了对灶神的供奉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7-9-2012 11: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二十八星宿和四大神兽】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 叫做二十八宿,东西南北四方各七宿。东方苍龙七宿是角、亢、氐(dī)、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是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是奎、娄、胃、昴(mǎo)、 毕、觜(zī)、参(shēn);南方朱雀七宿是井、鬼、柳、星、张、翼、轸(zhěn)。印度 、波斯、阿拉伯古代也有类似我国二十八宿的说法。

【示例】当代·殷谦 《天廷秘传》:“泰初,天极星之众星自成,乃天极星海也,天极星海所纳三大星系, 乃太阳星系、银河星系、玉衡星系也。天极星为昊天之宙室,其於银河星系,纳二十七星球 ,乃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壁、奎、娄、胃、昴、毕、觜、 参、井、鬼、柳、星、张、翼、轸,故为中宫。”(殷谦·《天廷秘传》第一回 )

【延伸】二十八宿[1](“宿”,拼音:xiù,中古拼音: siuh),中国古代天文学说之一,又称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代中国将黄道和天赤道附 近的天区划分为二十八个

【简介】
二十八星宿,又名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 它把南中天的恒星分为二十八群,且其沿黄道或天球赤道(地球赤道延伸到天上)所分布的 一圈星宿,它分为四组,又称为四象、四兽、四维、四方神,每组各有七个星宿,其起源至 今尚不完全清楚。

最初是古人为比较日、月、金、木、水、火、土的运动而选择 的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记。“宿”的意思和黄道十二宫的“宫 ”类似,是星座表之意。表示日月五星所在的位置。到了唐代,二十八宿成为二十八个 天区的主体,这些天区仍以二十八宿的名称为名称,和三垣的情况不同,作为天区,二十八 宿主要是为了区划星官的归属。

二十八宿从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列,与日、月 视运动的方向相同:
东方称青龙:角木蛟 亢金龙 氐土貉 房日兔 心月狐 尾火 虎 箕水豹;
南方称朱雀:井木犴 鬼金羊 柳土獐 星日马 张月鹿 翼火蛇 轸水蚓 ;
西方称白虎:奎木狼 娄金狗 胃土雉 昴日鸡 毕月乌 觜火猴 参水猿;
北方称玄武:斗木獬 牛金牛 女土蝠 虚日鼠 危月燕 室火猪 壁水獝。
(龟蛇 合一称玄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9-2012 04: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麻城与麻姑的传说】



麻城位于大别山南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发生过著名的 “黄麻起义”而享誉全国,随着京九铁路的开通,京九线上十大站之一的麻城,名扬海内外。在形成这座历史名城的同时,孕育了一位世人敬仰的女神——麻姑。

说起麻姑,关于她的传说很多,牟州、南城、丰都等地都有麻姑修道的记载和仙迹,民间还流传有三月初三王母娘娘寿辰,她在绛珠河畔以灵芝酿酒祝寿的故事。而麻城人民敬仰的麻姑,却有其特定的故事 ——

麻城之名始于东晋,因后赵部将麻秋筑城而得名,据《麻城旧县志》记载,麻秋生性暴躁,筑城时,逼民工鸡鸣才能收工,天亮必须开工,稍有怠慢,鞭抽棍打。其女麻姑,年方十八,性情温顺,十分怜悯民工,她多次劝其父让民工多歇息一会儿,其父不理睬,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麻姑只好采取一种隐蔽的办法,她上半夜学鸡叫,引发全城的鸡都叫起来,其父听到鸡鸣就让民工收工,民工得以提前休息。时间长了,其父觉得不对头,四方查找原因,当得知是麻姑所为时,就狠狠地打了麻姑。麻姑愤然离家出走,决意修真,途中,遇仙人指点,便来到五脑山北端仙居山的半山腰,这里山不高但秀气无比,确如仙境般,仙人用手一指,地裂山开,奇洞形成,麻姑就在洞中开始了漫长的修炼生活,终于得道成仙。

麻姑仙洞,洞口坐北面南,洞内中空如屋,洞底有一池,鱼游其中,山泉不绝,冬饮不觉凉,夏饮清热解表,洞上悬石支架,令人惊奇,背后平台可容纳数百人,东南诸峰作护卫屏障,西北则烟云缭绕,历代文人墨客到此留下不少赞美诗篇。

  麻姑同情民众,不畏强暴,意志坚定的精神,代代流传。而今,人们虽看不到麻姑的仙容,却可以瞻仰麻姑的仙迹,麻城人民敬仰麻姑、爱戴麻姑,每年农历四月初十 (诞生日)、十月初四(成道日),成群结队的善男信女虔诚地拜祭麻姑。此外,麻城人民以麻姑命名的产品、道路、建筑物比比皆是,如:仙姑洞酒、仙姑路、仙姑洞山庄,麻姑献寿挂历等等。麻城人民纪念麻姑,外地人也到麻城了解麻姑的故事,1995年2月,辽宁北方电视台在编辑《中华姓氏百日谈》节目时,专门派记者到麻城,采访麻姓的来历、麻姑的故事。

(原载《中国道教》 1996年第4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9-2012 12: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郭璞神卦



郭璞字景纯,是晋代著名的卜筮家。他喜爱道术,学问渊博,特别对各类占验方术极为精通。他占筮神验的故事在社会上久有流传。当时的大将军王敦想拥兵谋权,正需要郭璞这样的人才,所以将他召来在身边。

 那年晋明帝才十五岁,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对付方策,问太史说:“王敦果然能得天下吗?”史臣们说:“王敦可以招致天子,却得不了天下。”于是明帝便壮胆单骑一人,悄悄进入苏城。正巧这时王敦和郭璞—齐吃饭,实际是要他献上大计。郭璞却久久不说话。王敦惊疑地说:“今天请你来商量大计,你为什么不说话呢?”郭璞说:“刚才看见日月星辰的精灵、五岳四海的神祗,都为一个小孩开路前导和卫护,所以下官震惊心悸,一时失了主张,没来得及告诉将军。”王敦派人一查,说只见到一个小孩骑马玩耍,王敦知有奇异,立即派人去追,却已追不及了。

王敦义说:“我昨晚梦见有人在石头城外的江水中扶着犁在耕,你绐我卜一下。”郭璞卜完后说:“在大江上扶犁耕,那是翻(反)小成,造反必定不能成功。”王敦一听这逆耳之言不由大怒,但忍着没发作.又问道说:“你再卜一下我的寿命有多长。”郭璞说:“从卦象看,你要是造反,必有大祸,寿命不会长。如果不反,安住在武昌,寿不可测:”王敦更是盛怒,喝问说:“你那么能卜,能否卜出自己何时命尽?”郭璞说:“下官今天中午命终!于是王敦下令杀郭璞,押到城外南岗去砍头。

郭璞被押赴刑场。临行前问行刑官刑场在哪里。行刑官说:“去南岗头”郭璞说:“—定是在两棵柏树底下。”到那儿——看,果然如此,郭璞又说:“树上应有大鹊巢。”众人在树周围张望一阵,没发现鹊巢。郭说:“仔细再找。”果然在枝上有一个大鹊巢,只是被稠密的叶子遮住了,不容易发现。早先,郭璞在越城地方遇见一人,不用通报立即喊出他的姓名,并脱下衣袍赠给他。那人辞谢不肯接,璞说:“你只管收下,日后自会明白其中道理。”那人便收下礼物离去,到行刑这天,行刑的刽子手正是此人。郭璞向他提及此事,并要求说:“只要求你用我自己备好的刀行刑。”那人当即答应。原来此刀用道术炼过,用此行刑,将来能够复活。

郭蹼下葬三天后,有人又见到郭璞,熟悉的人纷纷和他说话。王敦得到报告,怎么也不相信,派人将墓掘开,棺中无尸,原来郭璞已经得到复活,这种道术叫做“兵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9-2012 10: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boobanzhu 发表于 26-8-2012 06:55 PM
北京白云观楼嘉咏道长讲座

这是copy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9-2012 10: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boobanzhu 发表于 7-9-2012 11:28 AM
【道教二十八星宿和四大神兽】

这是copy吗?那里写我国,你是指马来西亚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4-9-2012 12: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sweetangang 发表于 13-9-2012 10:31 AM
这是copy吗?那里写我国,你是指马来西亚吗?

是copy中國道教之音。
要寫道教神靈,是不能亂加鹽加醋,會誤導原版的內容,所以我是抄出來。有問題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9-2012 12: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傳貼】钟馗



端午节是驱邪辟毒的节日。那一日中国民间常用三样辟邪的宝物:钟馗像、天师符和雄黄酒。三者都与道教有关。符和酒且不论,单说这钟馗像,唐以前是没有的,画第一张钟馗像的是谁呢?就是唐玄宗时的画师,后代称“画圣”的吴道子。

唐玄宗一次游幸骊山,回来后染了疟疾。白天卧床养病,朦胧睡去,梦见一个小鬼偷了杨贵妃的香袋和玄宗常吹的玉笛。玄宗喝问他是谁,那么大胆。小鬼回答说:“我嘛,叫做‘虚耗’,能耗尽人家财物,让喜事成忧。”皇帝大怒,正想唤武士擒拿,突然见一个大鬼奔来,戴着破帽,穿着蓝袍,围着牛角腰带,一只脚赤,一只脚套着旧朝靴,一只眼是瞎的。小鬼一见大鬼,便绕殿狂奔逃走,但仍然被一把抓住。那大鬼伸出手指挖出小鬼的眼睛,然后将他身体劈开,啃吃个干干净净。玄宗问道:“你是什么人?”那大鬼奏说:“臣是终南进士钟馗,武德间应举中·了进士,却因长得丑被黜,臣撞死在阶下。皇上怜悯,赐我进士绿袍下葬,臣感谢圣恩,发誓为陛下清除虚耗鬼和其他妖孽。”话说完,玄宗也就梦醒,缠身多日的病痛一时全消。玄宗召来吴道子,将梦中形象述说一遍,让他画出钟馗像。

吴道子奉诏,立即构思,恍惚中似乎眼见钟馗在前,便展开素毫,一挥而就。玄宗一看,那画上钟馗与自己梦中形象完全一样:左手捉住小鬼,右手挖它的眼睛。玄宗惊叹吴道子画得逼真传神,说道:“就像你和朕同做一梦似的。”

吴道子的钟馗画精绝一时。到了五代时,后蜀皇帝对此画极为欣赏,但对画上钟馗用食指挖鬼眼有些不满,便召来当时名画师黄筌,说道:“这钟馗如果用拇指去挖鬼眼,便更加有力。你给我改一下。”几天后,黄筌将吴道子画仍然呈回,自己另外画了张用拇指挖鬼眼的钟馗,皇帝不满地问道:“我是让你改吴道子的画,为什么不照办?”黄筌回答:“吴道子画的钟馗,一身之力,神气抟聚眼色注视,全在食指,不在拇指,所以不敢轻易改动。只好按陛下意思另画一幅呈上。”从黄筌以后,画钟馗的越来越多,各依自己理解巧加构思,所以流传在民间的钟馗也是千姿百态。不过,貌丑而威猛,正气凛然,则是所有钟馗像的共同特点。他的使命呢,也都是为人们驱邪捉鬼,所以多被悬挂在厅堂、居室。也有将他的画像挂在后门的,因为根据民间传说,钟馗碰死的地方,在皇宫的后宰门前,所以请他来做了后门的门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4-9-2012 03: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boobanzhu 发表于 14-9-2012 12:24 PM
是copy中國道教之音。
要寫道教神靈,是不能亂加鹽加醋,會誤導原版的內容,所以我是抄出來。有問題嗎? ...

承認copy就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9-2012 03: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sweetangang 发表于 14-9-2012 03:12 PM
承認copy就好

你也可以copy 進入道青網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9-2012 12: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传贴】【紫微大帝】



紫微大帝。紫微本是道教神,全称为“中天紫微北极太皇大帝”, 紫微又叫紫垣、紫宫,在星座上属帝王之所居,皇宫又叫紫禁城即是这一来历。紫微大帝在道教和佛教诸天中的形象都是一中年帝王像。是道教四御之一,地位仅次于玉皇大帝。

在道教神仙谱系中,最高的神为“三清”。“三清”既指天神所居住的三处胜境:玉清圣境、上清真境、太清仙境,合称三清境;又指分别居住境的道教三位至尊神:玉清大帝元始天尊、上清大帝灵宝天尊、太清大帝道德天尊。三清有四位辅佐的天神,地位仅次于“三清”,分别是:玉皇大帝、北极紫微大帝、天皇大帝和后土黄地祗。四御之首为玉皇大帝,其次为北极紫微大帝。北极紫微大帝位居天的中央,协助玉皇大帝执掌天经地纬、日月星辰及四时节气等自然现象,在中国古代民间极受崇拜。

紫微北极大帝在全国许多地区供奉,它来源于我国古代的星辰崇拜。北极是北极星的简称,又称“北辰”、“天枢”。居于紫微垣内。《后汉书》卷四十八谓:“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所以紫微垣又称紫微宫,后来皇帝居住的地方称为紫禁城。道教认为,北辰是永久不动的星,位于上天的最中间,位置最高,最为尊贵,是“众星之主”,“众神之本”,因此对它极为尊崇。《上清灵宝大法》卷四说:“北极大帝则紫徽垣中帝座是也。按《天文志》云:南极入地三十六度,北极出地三十六度,天形倚侧。盖半出地上,半还地中,万星万炁悉皆左旋,惟南北极之枢而不动,故天得以动转也。世人望之在北而曰北极,其实正居天中。为万星之宗主,三界之亚君,次于吴天,上应元炁是为北极紫微大帝也。”《晋书·天文志》谓:“北极五星,钩陈六星,皆在紫微宫中,北极,北后最尊者也;其细星,天之枢也。”并以之为“大帝之座”、天子之常居”。唐孔颖达《书·说命》中疏曰:“北斗环绕北极,犹卿士之周卫天子也,五星行于列宿,犹州牧之省察诸侯也,二十八宿布于四方,犹诸侯为天子守土也,天象皆为尊卑相正之法。”

    至于紫微北极大帝的来历,《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引《北斗本生经》曰:“昔龙汉初劫,有周上御国紫光夫人于上春日,游玩至温玉池边,方脱衣澡盥,忽感莲蕊九苞,一开发,化生九子,夫人护抱鞠养宫中,志愿性成圣哲,佐辅乾坤,诸子洎壮冠乃各修,园地功行俱满,白昼冲天,并受得三清贵职矣!天皇大帝,长子也,紫徽上宫纪纲,元化众星主领。紫微大帝,第二子,佐北极中目明堂布政下土。

道经中说:紫微北极大帝的职能是:执掌天经地纬,以率三界星神和山川诸神,是一切现象的宗王,能呼风唤雨,役使雷电鬼神。紫微大帝受到历代帝王的礼相,尤其在宋代,常与玉皇大帝一起奉把。现在四川的大足等地,还可见到许多来代刻造的道教神像,其中就有紫微大帝。如《九天应元雷声昔化天尊玉枢宝经集注》卷上曰:“北极紫微大帝掌握五雷也。”由此紫微大帝受到历代帝王的崇祀,尤其在宋代,常与玉皇大帝一起奉祀。现在四川大足等地,还可见到宋代塑造的紫徽大帝神像。《明史·礼志四》载:“明时,宫廷还敕建了紫微殿,”设象祭告“。其形象为帝王打扮,旁边有威风凛凛的武将护卫,十分高贵威严。紫微大帝的神诞日为农历的四月十八日。

附:
佛教在汉化过程中,自然不可忽视这样一位深受崇敬的执掌自然界的天神,故在水陆画中、将他请进上堂,可见佛教在流传过程中的灵活变通、兼容并蓄。但假如将玉皇大帝请进法会,则位置可能就不太好摆放了。

到了明代,佛教的护法神队伍又有了大的扩展,除了已将古印度神话中的二十位天神纳入佛教惩恶扬善的护法队伍(称二十诸天)外,又增加了道教的三位神明,即紫微大帝、东岳大帝及雷神,使紫微大帝成为佛教二十四天之一而享受人间烟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9-2012 01: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傳貼】龍王



据史书记载,早在四、五千年前,人类处于氏族社会时,每一个氏族,都拜一种动物,如牛、马、虎、鹿、蛇等,作为本氏族的标志。后来,有个强大的氏族,把其他氏族都吞并了,就把各个氏族的动物标志挤凑在一起,虚构出一个最凶猛的动物形象,这就是所谓“龙”的来历。

“龙”在我国古代书籍中的记载,一向是众说纷坛的《礼记·礼运篇》中就称“‘龙、鳞、凤、龟’,谓之四灵。”《说文》中说“龙”是鳞虫之长,能细能巨,能长能短。《北大荒经》:“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具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谓之龙。”可见很早就把龙当作灵气的神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龙有九似:头似蛇、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龙被想象成为一身具备各种动物之所长,成了一种神异之物。《疏引正义》说:“龙为岁星,岁星木也,木为青龙”;又说“天宫东方之星,尽为苍龙之宿”。说龙王就是龙属之王,对其眷属而称王也。所以《大云请雨经》上说:“有一百八十五龙王,为兴风致雨之神。”四海龙王,是小说《西游记》上说的四个龙王,即东海敖广、南海敖钦、北海敖顺、西海敖闰。又说,龙王有九子,据《玉芝堂笔荟》说:“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这是很有趣的神话。其九子的名字和特点爱好是:长子囚牛,生平好音乐,今胡琴头刻兽是其遗像;次子睚眦,生平好杀,今金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三子嘲凤,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四子蒲牢,生平好呜,今钟上兽钮是其遗像;五子霸下,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其遗像;六子狴犴,平生好讼,今狱门头上狮子头是其遗像;八子蛮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其原文少一子的记载)。不过《升庵外集》也载有龙有九子的事,除与《玉芝堂笔荟》所载蒲牢、狴犴、睚眦三名相同者外,又说:“形似龟好负重,今为碑下龟跃是也;螭吻,形似兽,性好望,今屋脊兽头是也;饕餮,好食,故立于鼎盖;趴蝮,性好立,故立于桥往,金猊,形似狮,好烟火,故立于香炉;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门首。”按《升庵外集》的记载,恰好为龙王九子。《三国演义》第二十—回也有一段龙的描写,曹操和刘备谈起龙的变化,曹操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吞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这些文字无非是说,龙是一种世上没有、人们看不见的异灵之物。

龙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凡到北京参观过北海北岸天王殿西那座彩色玻璃砖影壁的,就可看到壁面前后各有九条形态各异的龙,它们体态矫健,龙爪雄劲,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似奔腾在云雾波涛之中。这就是有名的“九龙壁”。看了九龙壁,心里多少会有点“龙”的概念。我国殷墟甲骨文中,就有“龙”字。字有繁简四体,从龙字的繁体来看,象是一种头有角、大口、纹身、婉曲的动物;另有简体字三种,也表现了口大、身曲的形象。《左传》中有“深山大泽,实生龙蛇”之说。《出海经》中记载:“蛇身人面,发如赭,居于钟山之下。”看来古代所指的龙是一种似蛇的动物。据《神农本草经》中,称蜥蜴为石龙,称蛇蜕为龙衣。可见,想象中的龙与蛇或晰锡,属于同种的爬行动物。

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到今天人们仍然多以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而,“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

龙的发展——龙的影响:

中国龙文化,上下8000年,源远而流长。龙的形象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龙的影响波及了文化的各个层面,多彩多姿。

诗歌是我国文学中出现最早的形式,在上古的诗歌集《诗经》中,就已有关于龙的描述:“龙旗十乘”、“龙旗阳阳”,展示了在盛大的祭祀活动中,绘有龙纹的旗帜迎风猎猎的神圣庄严场面。在春秋战国时兴起的楚辞中,龙也是诗人幻想咏颂的对象。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脍炙人口的《离骚》中,以热情真挚的语句、丰彤荟蔚的修辞表现了他崇高的人格和强烈的忧国情怀。诗人讲到他因不见容于楚国的群小而欲上天去求贤女、圣妃时,幻想自己也如仙人那样驾起龙车在彩云中遨游:

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何离心之可用兮,吾将远适以自疏。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绂而奔驰。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9-2012 11: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傳貼】陳摶老祖



陈抟,字图南,生于唐末。五代时,天下大乱,陈抟隐居于武当山,修炼神仙炼气之术。曾跟四川道士何昌一学习“锁鼻术”—即不让气从口鼻进出的高深气功术,所以精于睡功,睡下去少则一月,多则半年,有时甚至熟三年。后来隐于华山,常和关西逸人吕洞宾等来往。陈抟虽然隐居,但也关心世事。五代时,朝代更替有如走马灯,每一新朝登台,陈抟听说后都紧皱眉头。唯独听说赵匡胤做了皇帝,拍手大笑道:“这回天下定了。”从周世宗到宋太祖、宋太宗,闻说陈抟名声,召他出山,但他很快又坚辞回华山,高卧修真。一次宋太宗又派人带着亲笔信去请陈抟,陈抟却回信说:“数行丹诏,徒烦彩凤唧来;一片闲心,已被白云留住。”又说自己“精神超乎物外,肌体浮乎云烟”,就此长住华山,直至一百十六岁时仙化,遗骨也葬在山中。

且说有位文人金砺,漫游到华山脚下,拜访陈抟的朋友崔古,想请他引见陈先生。崔古说道:“先生正睡呢,等他醒来再见吧。”金砺问:“他什么时候醒呢?”崔古说道:“或者过半年,或者三个月,最少也要月余。你不如先到别处去,过些时再来。”一年之后金砺再访崔古,适陈抟也来到,金砺于是恭敬礼拜,向陈抟请教睡道,陈抟于是侃侃而论,说出一番睡经来:

“现在一般人,汲汲担心衣食不足,饿了吃,困了睡,鼾声轰响,四周都可听到,一夜当中几回醒来,那是因为被名利扰乱了意识,被美酒和佳肴弄昏了心志,这是世俗的睡相。至于那仙家的睡法,留藏着直气内息,漱饮着甘泉玉液,肺气出纳的门户牢不可开,精神活动停止不可启动。然后召苍龙守住东宫,让白虎把牢西室,真气在丹田中运转,神水在五脏中循环。然后元神脱出泥丸九宫,恣意游行在碧霄,踩着虚空,如履实地,—卜升天际,如走平地。冉冉徐行,与祥风一起遨游;飘飘荡荡,和闲散的云朵一起出没。因此经历昆仑山的紫府仙宫,周行洞天福地,咀吸口月的精华,赏玩烟霞变幻的绝景,访问真人,讨论仙家的真谛,和仙子相约,到人世外去旅行,回看沧海扬起灰尘,指点阴阳,长啸以舒散形神。游兴尽,便足蹑清风,身体浮驾着落日的余晖回来。所以,这一睡,不知道岁月迁移。哪里还愁什么陵谷变迁?”

陈抟这—番话说得金砺如醉方醒,方知高人一睡与俗人睡相有如此大的差别。陈抟又送他几首吟睡诗,更深入地阐释厂睡中真谛。其中一首写道:“至人本无梦,其梦乃游仙。真人亦无睡,睡则浮云烟。烟里长存乐,壶中别有天。欲知睡梦里,人间第—玄。”原来,陈抟高卧,实际是在修仙家内功,他睡梦的底细,便在这最高深的玄功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9-2012 06: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boobanzhu 发表于 3-9-2012 01:58 PM
今日農曆七月十八日是瑤池金母萬壽聖誕,仙界眾神都會親赴瑤池祝壽。
同門弟子以及師兄弟姐妹們虔誠祝壽儀 ...

八月初八蟠桃盛会,才是王母娘娘的圣寿,
你资料有出错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9-2012 06: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甲真人 发表于 18-9-2012 06:07 PM
八月初八蟠桃盛会,才是王母娘娘的圣寿,
你资料有出错吗?。。

《广经堂》通胜记载十五中元旦、灵济旦,七月十八日王母旦。
三月初三日,蟠桃盛会。农历八月初八 瑶池大会。
http://baike.baidu.com/view/534829.htm

本帖最后由 boobanzhu 于 18-9-2012 07:19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9-2012 02: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山川河海及雷部诸神 - 雷部五元帅



雷 部 五 元 帅 的 由 来 : 雷 部 五 元 帅 , 指 的 是 九 天 应 元 雷 声 普 化 天 尊 主 掌 的 雷 部 中 五 名 元 帅 。 雷 部 中 元 帅 很 多 , 一 说 雷 部 有 鼓 三 十 六 面 , 各 鼓 均 有 一 名 元 帅 操 持 , 故 有 元 帅 三 十 六 名 ; 一 说 雷 部 有 催 云 助 雨 护 法 天 君 二 十 四 名 , 故 有 元 帅 二 十 四 名 。 雷 部 五 元 帅 就 是 常 见 於 道 教 经 籍 之 中 、 民 间 流 传 最 广 、 在 一 些 道 观 中 设 像 供 奉 的 雷 部 五 名 元 帅 , 即 : 邓 、 毕 、 刘 、 辛 、 庞 等 五 名 元 帅 。


邓 元 帅 为 首 : 雷 部 诸 元 帅 中 , 以 邓 元 帅 为 首 。 邓 元 帅 , 名 忠 , 传 称 其 「 银 牙 耀 目 」 、 「 火 焰 绕 身 」 。 《 夷 坚 志 补 》 称 「 天 元 考 召 邓 将 军 」 。 《 铸 鼎 馀 闻 》 引 明 《 常 熟 私 志 》 称 「 律 令 大 神 邓 元 帅 」 , 当 系 职 掌 雷 部 律 令 考 召 之 意 。


雷 精 毕 元 帅 : 毕 元 帅 , 原 名 田 华 。 据 《 三 教 源 流 搜 神 大 全 》 , 田 华 原 系 雷 精 , 藏 地 中 , 寄 胎 於 田 间 , 得 千 年 石 钟 乳 气 而 生 。 出 生 时 , 白 昼 晴 空 霹 雳 , 火 光 照 天 , 风 雨 骤 至 。 大 蛇 围 其 外 , 群 蜂 以 哺 。 及 长 , 因 田 为 田 , 指 华 为 毕 , 修 炼 於 漉 泸 岩 下 。 女 娲 补 天 不 成 , 毕 元 帅 助 水 火 之 精 , 声 吼 天 地 , 乃 塞 天 漏 。 又 炼 五 色 火 雹 风 雷 阵 , 助 黄 帝 击 死 蚩 尤 , 被 拜 为 龙 师 。 玉 帝 封 以 雷 门 毕 元 帅 之 职 , 敕 掌 十 二 雷 庭 , 助 玄 天 上 帝 诛 瘟 役 鬼 , 上 管 天 地 潦 涸 , 下 纠 群 魅 出 没 , 中 击 不 仁 不 义 等 等 。


掌 事 刘 天 君 : 刘 天 君 , 名 后 , 东 晋 时 人 。 生 於 岷 江 渔 渡 中 , 幼 时 落 波 心 而 不 死 。 因 贫 , 送 於 罗 真 人 为 侍 读 , 因 精 於 五 雷 掌 诀 , 能 招 风 捉 雨 , 随 叩 即 应 , 济 民 助 国 。 是 年 东 京 大 旱 , 皇 帝 祷 於 刘 天 君 祠 , 果 有 大 雨 。 时 秋 大 稔 。 皇 帝 敕 命 其 为 「 立 化 慈 济 真 君 」 。 玉 皇 大 帝 亦 命 刘 天 君 职 掌 雷 部 王 府 的 各 种 事 务 。


雷 斋 辛 元 帅 : 辛 元 帅 , 原 名 辛 兴 , 字 震 宇 , 雍 州 人 。 据 《 三 教 源 流 搜 神 大 全 》 , 雍 州 地 界 有 神 雷 山 。 辛 兴 之 母 即 为 神 雷 山 霹 雳 破 胆 而 死 。 辛 兴 抱 母 尸 而 哭 。 雷 神 感 其 至 孝 , 变 化 为 道 士 而 谢 罪 , 并 赠 辛 兴 十 二 火 丹 以 啖 之 。 辛 遂 易 形 , 妖 其 头 , 喙 其 嘴 , 翼 其 两 肩 , 左 执 尖 , 右 持 槌 , 脚 踏 五 鼓 。 玉 皇 大 帝 封 其 为 元 帅 , 与 毕 元 帅 「 共 五 方 事 , 往 来 行 天 , 翦 幽 冥 中 邪 魔 鬼 恶 」 。 传 说 六 月 十 五 日 为 辛 元 帅 神 诞 之 日 , 奉 祀 雷 神 的 道 教 徒 於 是 日 茹 素 , 称 为 「 雷 斋 」 , 以 祈 神 佑 。


金 刀 庞 元 帅 : 庞 元 帅 , 原 名 庞 乔 , 字 长 清 。 据 《 三 教 源 流 搜 神 大 全 》 , 庞 乔 家 境 贫 困 , 世 为 驾 渡 之 工 。 但 庞 乔 心 行 善 良 , 对 往 来 渡 客 无 不 平 等 , 救 人 急 难 。 玉 皇 大 帝 闻 其 至 孝 至 诚 , 敕 为 混 气 元 帅 , 手 执 金 刀 , 唯 天 门 之 出 入 是 命 , 以 降 阴 魔 , 除 旧 恶 , 秋 毫 不 爽 。


奉 祀 : 一 些 大 道 观 常 有 设 天 将 殿 堂 , 供 奉 雷 部 元 帅 或 其 他 天 将 。 其 中 由 於 各 地 道 教 徒 的 地 方 文 化 历 史 背 景 的 差 异 , 因 此 供 奉 元 帅 之 名 号 以 及 数 量 可 能 有 所 不 同 。 但 是 以 雷 部 元 帅 作 为 护 法 神 灵 , 救 难 神 灵 祈 求 确 是 一 致 的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9-9-2012 04: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boobanzhu 发表于 18-9-2012 06:58 PM
《广经堂》通胜记载十五中元旦、灵济旦,七月十八日王母旦。
三月初三日,蟠桃盛会。农历八月初八 瑶池大 ...

此王母应该非彼王母。。
就好像广经堂里说的土神诞,搞到很多人当地主诞来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9-2012 05: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甲真人 发表于 19-9-2012 04:46 PM
此王母应该非彼王母。。
就好像广经堂里说的土神诞,搞到很多人当地主诞来拜

這裡寫著王母娘娘,“瑤池金母”,“金姥”,“西王母”。
神明神誕西王母文化

今年的9月3日是农历7月18日,相传是西王母的诞辰日。素有“王母故里”美誉的甘肃泾川县文祭西王母,身着七色古装的七仙女“下凡”。甘肃泾川县是西王母的诞生地和西王母文化的发祥地,始建于西汉元丰年间的王母宫被誉为“天下王母第一宫”,目前为国家级4A级景区。
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12/09/04/009939921.shtml
本帖最后由 boobanzhu 于 19-9-2012 05:37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9-2012 11: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岳大帝



南岳大帝为五岳之神之一,是道教赋予了南岳大帝之神威。

现南岳指湖南衡山,为五岳之一。而历史上曾经指今天的安徽霍山,当时也称潜山。据《史记·封禅书》称汉武帝元曾经登礼潜之天柱山,封霍山为南岳。(前110—104年)这个南岳并不是今天湖南南岳衡山。

南岳大帝的来历,诸书记载不一。《历代神仙通鉴》则认为伯益即南岳后身,为庆华注生真君,真君崇覃(金蝉长子)。《封神演义》中则封崇黑虎为南岳衡山司天昭圣大帝。

南岳大帝,相传曾佑禹治水,有功,(禹)以天下授伯益,伯益辞而隐居。至今在南岳衡山仍有当年大禹治水的禹王石。

道教文化源远流长,传说沿袭称霍山为其储君,青城山为其丈人,庐山为其使者,《太仙求仙定录尺素真诀玉文》《上情众经诸真圣秘》等道经有所记载。其所服之袍、所乘之龙皆为赤色,这是因为,五行之中,南方色赤。

唐玄宗时,封南岳大帝为司天王,宋真宗曾追尊号为司天昭圣帝。

旧时全国各地均建有南岳庙,以湖南衡山南岳大庙最为著名。

众所纷纭,传说即故事也,听一听,乐一乐,神清气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9-2012 11: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太白骑鲸仙去



唐代诗人李白,字太白,年轻时击剑任侠,诗名远播。不过,他素来有心学道,所以高道司马承祯一见到他,就赞许说:“我们俩可以一起神游八表之极。”意思说可以一同参访仙界。另一位诗人、后来做了道士的贺知章初读李诗,便称赞他是“谪仙人”,意思是天上暂贬人间的神仙。李白自己也曾受过符篆,列名道籍。唐玄宗时,他因诗名极盛,做了当时的翰林学士。此职是没有什么实权的,不过在皇帝身边陪陪罢了。他自己呢,自认为才高八斗,又倾慕世外高仙,对官场勾心斗角、权贵飞扬跋扈都心存蔑视。他高唱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岂能够低眉下气弯腰曲背去奉承权贵们,使我不能心中自在脸色舒展?这样,朝中权贵对他也常心存忌恨。杨贵妃的哥哥、宰相杨国忠,和皇帝面前的大太监、官封太尉的高力士,更是将李白看作眼中钉。

一日,忽然有唐朝属国渤海国派使者入朝,带来一封书信,玄宗令臣下拆开读来,谁知那信上的文字,满朝文武没有一个认得。
玄宗心中十分不乐:堂堂大唐王朝,居然没人读得懂属国的书信,岂不让人耻笑。散朝之后,贺知章猛然想起,李白通各国文字,定能读通此信,便向玄宗推荐。皇帝急忙派人去将李白请来。

李白展开书信一看,原来是一封恐吓信,大意是,让唐朝将属国高丽一百七十六城让给渤海国,否则,便“起兵厮杀,且看哪家胜败”!满朝文武这才明白底里,一面敬佩李白的学问,一边恼恨渤海国王无礼。玄宗忙与大臣们讨论,如何处置此事,李白说道:“这事不用着急,明天召来渤海使臣,让我用他国文字回—封信,驳其狂妄,责以大义,定叫他老实朝贡。”第二天,李白喝得醉醺醺,进得朝堂仍然脸带醉色。原来李白号称“斗酒诗百篇”,习惯酒助诗兴,醉催文思。玄宗让人在御座前,放一张七宝床,供李白写回信,渤海使者站在一旁待命。对李白写回信,百官都脸有喜色,唯独杨国忠、高力士满脸不高兴。李白瞧在眼里,且不说话,待近侍小太监将信纸在案几上铺开,李白便奏启皇帝说:“臣以前被杨丞相、高太尉欺侮,他们在前,我神气不旺。乞请陛下颁下圣旨,让杨国忠替臣磨墨,高力士为臣脱靴,臣才能意气豪放,举笔草诏,代天子宣言,不辱君命。”这话一出,从皇帝到下臣,谁不心惊?但正是用人之际,没法子,只得听从所奏,玄宗便降旨,让杨国忠弯腰磨墨,高力士蹲下脱靴。待墨磨浓,高力士捧靴站立一劳,李白昂昂得意,提起笔来,一挥而就。然后当众宣读诏书,无非是驳斥来书狂妄无理,宣扬大唐国威,然后说:“大唐皇帝汪洋大度,可以原谅你无知狂悖,你们应当立刻悔悟,勤勉操持,岁岁贡献,否则将自取羞辱。”渤海使臣接过回信一看,一式通顺的渤海国文字,不由又惊讶又骇怕。叩头辞朝退出,才悄悄问贺知章:“刚才读诏的是谁?”贺回答:“是翰林学士李白。”使臣又问:“翰林学士是多大的官,能让宰相磨墨,太尉脱靴?”贺知章回答说:“宰相、太尉,不过是人间的贵臣,那李学士却是天上神仙下凡,辅助大唐,有谁能比得上?”

渤海使臣回国后将所见所闻报告国王,并展示大唐国书。国王看了国书,与大臣商议:“大唐有神仙相助,怎么抵敌得住?”于是另写国书,派使朝贡,与大唐重新修好。

李白借草诏书羞辱了杨国忠和高力士,他二人怀恨在心,常在杨贵妃面前说李白的坏话,所以玄宗每次想派给李白一个有实权的官职,都被杨贵妃阻挠。不久安禄山造反,天下大乱。李白投效永王李璘,一心想参与平乱。谁知李璘与其兄长、肃宗皇帝闹起矛盾,最后惹来杀身之祸,李白莫名其妙地被牵连进去,被发配到夜郎。后来虽然被赦免,肃宗也想给李白一官半职,但李白已绝了做官的念头,一心修道。他沿长江游览,这天,泊舟在采石江边。当晚月明如昼,李白坐在船头畅饮,忽然听见天边音乐之声嘹亮,而且越传越近。接着,江中风浪大作,有条几丈长的大鲸鱼,鼓起长鬣浮出水面,有两个仙童,手持旌节,来到李白面前,口称:“上帝派我俩迎接星主还位。”舟上其他人都惊吓得昏死过去。待醒来时,只见李白坐在鲸背上,音乐前导,腾云驾雾升天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2-5-2024 01:56 AM , Processed in 0.058538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