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terrycomic

【了凡四训漫画】阅读/结缘点公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3-9-2014 07: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

慈云’,比喻佛陀的教诲、教学。‘慈’是爱,‘云’代表无心,就是无私心;‘慈云’就是无私心的大爱,以真诚的爱心,清净的爱心,平等的爱心,爱护一切众生。

‘寺’是古代朝廷永久设立,直属皇帝管辖的一级单位。在当时建立佛寺主要的工作,第一是将梵文经典翻译成中文,第二是讲经教学。所以,佛教是佛陀教育,不是宗教,这是我们要辨别清楚的。

中国从后汉以后,教育有两大主导:一是佛陀教育,一是儒家教育。儒家以孔孟为主导,由礼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负责推动儒家的教育;佛陀教育直接由皇帝亲自推动。所以,佛教在中国民间的影响远远超过儒家,全国各地寺院林立。

佛教寺院都是教学的场所,中国古代学校少,大多数人都到寺院来读书。寺院藏经楼就像图书馆,不仅陈列佛教典籍,诸子百家、三教九流的典籍无不收藏,内容非常丰富。

出家人都是有学有修的学者,所以读书人借住在寺院,既可以利用藏书,有疑问时也可以向出家人请教,这是寺院真正的功能。可是现在几乎变质了,这是非常可悲的一个现象。

我们称出家人为法师,‘师’是老师,遵照佛陀的理论与教学方法,自己如是修行,亦如是教化众生。

佛教教学是多元文化的教育,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不分宗教,有教无类,平等教学。只要你肯学,法师认真教导,而且都是义务,不计报酬的

了凡先生十五岁时,在慈云寺遇到一位老人,‘修髯伟貌’,胡须很长,相貌魁梧。‘飘飘若仙’,不像是凡人的样子。了凡先生看到之后,对老人生起恭敬心。由此可知,人能不能成就,就在这些地方看,一分恭敬就有一分成就,十分恭敬就有十分成就。

了凡先生从小家教好,虽然年纪轻轻,处事待人接物很懂规矩,这才能讨人欢喜。

http://bookgb.bfnn.org/books2/1732.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3-9-2014 07:28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7-10-2014 07: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极数正传。数该传汝。】

这个老人告诉他,你是作官的命,明年就会考取秀才,为什么不读书?他就把母亲教导他不要念书,去学医的缘故告诉老人。并向老人请教贵姓,从何处来?老人告诉他,姓孔,云南人,得邵康节先生《皇极经世书》之正传,从定数上来看,应该传给你。

《皇极经世书》属于高等数学,一个人的命运,乃至国家、世界的命运,都可以从《易经》卦数来断定。

孔先生何以一见了凡这位十五岁的小孩,就要把自己平生所学传授给他?这是缘分,同时也是了凡先生好学,知道礼敬,谦虚、诚恳,这是他本身具足法器的资格,所以有条件接受大法的承传。

如果你对于学问、德行、道业没有诚意,对于长者没有敬意,纵然遇到贤德之人,人家想传授给你,你不能接受,也无可奈何!

古时候,高僧大德以及世间的学者,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找到传人。一个有学问有道德的人,自己一生纵然建功立业,成就辉煌,如果没有传人,他死了,事业也就告终。这个成就不是真正的成就,圆满的成就一定要后继有人。

如果是真实伟大的成就,他的传人成就必定在他之上。所以,他要全心全力栽培他的传人,决定没有嫉妒、障碍,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http://bookgb.bfnn.org/books2/1732.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7-10-2014 07:04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12-2014 07: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余引之归。告母。母曰。善待之。试其数。纤悉皆验。余遂起读书之念。谋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余遂礼郁为师。】

‘开馆’就是教私塾。了凡先生引导孔先生回家,并告诉母亲。母亲说:‘好好招待他,并试试他算得灵不灵?’一试,果然很灵。因此,他对孔先生的推算就有信心,也生起读书的念头。于是跟他的表兄商量,到郁海谷先生那里寄学,了凡先生就拜郁先生为师。

【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

‘提学’,相当于现在一个省的教育厅长。‘补廪’,廪是廪生,这是秀才的一个等级,领取国家发给的米粮,相当于现在的公费生;但是有一定的名额,有缺额才能补。‘当贡’,贡生是秀才的最高阶级,廪生为其次,贡生就有资格入太学读书。‘大尹’,县长。

孔先生替他推算说:‘你明年县考秀才是十四名,府考是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是十六岁,果然考取了,而且名数完全吻合。可见得孔先生算命的功夫相当高明,他不是江湖术士,他是个真正有实学的数术专家。

了凡先生经过这一年三次考试,与孔先生所算完全相符,这才真正相信命运,于是请孔先生为他算一生的吉凶祸福。

孔先生告诉他,你在某年参加考试考第几名,某年你可以补廪,某年当贡。你在出贡后某一年,就会当选四川大尹,在任三年半就要告老还乡。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寿终正寝。可惜命中无子。他就将孔先生为他算一生的流年休咎,做了备忘录。

http://bookgb.bfnn.org/books2/1732.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9-12-2014 07:27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1-2015 03: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9-1-2015 03:12 PM 编辑

【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及食米七十余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

‘悬定’就是算定。‘宗师’是当时的提学,管一省的教育。自此以后,每年读书考试,名次都被孔先生算定,丝毫不差。唯独他当廪生,领国家九十一石五斗米粮,就能从廪生升到贡生,这一点好像算得不太准。因为他领廪米七十余石时,屠宗师就批准补贡生。因此,他心中开始有了疑惑。

【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五策即五篇奏议也。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遂依县申文准贡。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

‘署印’,代理提学。‘五策’,五篇论文;‘奏议’,从前大臣对皇帝建议的这些文字。‘博’,见闻广博,学识丰富;‘洽’,对理论了解得透彻;‘淹’,文义透彻;‘贯’,功夫一贯。

屠宗师批准他补贡的文件,被代理提学的杨先生驳回,不准他补贡。一直到丁卯年,了凡先生三十三岁,这时主持教育的长官殷秋溟先生,在闲暇时重新翻阅考卷,突然发现了凡先生的考卷,非常感叹的说:‘这五篇文章的见解文字,等于五篇奏议,写得真好!怎能使这样一位有学问有德行的人,老于窗下,一辈子当穷秀才?’于是再次为他申请补贡,这一次批准了。


孔先生算得一点没错,确实他的廪生米领到九十一石五斗才出贡。这时他才完全相信一个人有命运,迟早都有定时,强求不得。于是他的心定下来,妄念没有了,真正做到‘于人无争,于世无求’。

这种人是标准凡夫,而我们连一个标准凡夫都做不到,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到处妄求。所谓‘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哪里求得到?

http://bookgb.bfnn.org/books2/1732.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2-2015 11: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0-2-2015 11:38 AM 编辑

【贡入燕都。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己巳归。游南雍。未入监。先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

‘燕都’,北京。‘南雍’,南京的国子监(国家大学),升为贡生就要到国子监念书。

在北京住了一年,他终日静坐,不阅文字。既然一切皆是命,想什么都是枉然,所以把妄念止住了。实在说,他是被命运所拘,无可奈何。

第二年,他从北京回到南京的国子监。在没有上学之前,先到南京栖霞寺访问云谷禅师。‘云谷’是大师的号,法名是‘法会’。云谷禅师是当时佛门的一位高僧大德,十九岁开始参学,寻师访道,开悟之后,韬光养晦,专做苦行。以后被一些地方名士、官员发现,帮助大师复兴了栖霞道场。但是他老人家无意于名闻利养,在山后人迹罕至的‘天开岩’苦修。

大师平常接众,不管谁去访问,一句话都不说,丢一个蒲团叫你参‘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了凡先生去参访,跟云谷大师对坐三天三夜,未曾说一句话。

【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

云谷禅师说:‘凡夫所以不能成为圣人,就
是因为妄想、分别、执著缠缚,心定不下来。你静坐三日,不见你有妄念起来,这是什么缘故?’平常很少说话的云谷禅师遇到了凡先生,跟他说了这么一大堆话,这也是特别的缘分。


我们要晓得人与人之间确实有时节因缘,他遇到云谷禅师,这才开始转变命运,‘立命之学’就是云谷禅师传授给他的。

http://bookgb.bfnn.org/books2/1732.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3-2015 05: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30-3-2015 06:03 PM 编辑

【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死生。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

他说自己的命运被孔先生算定,‘荣辱死生,皆有定数’,二十年没有丝毫差误,想起心动念也是枉然,因此把心定下来了。

了凡先生一生如果按照命运过日子,到五十三岁寿终正寝,一生没有大过失,来生肯定不堕三恶道,这是标准凡夫。


凡人只要有妄念在,就不能没有数;也就是说,你就不能没有定命。如果没有妄念,就能超越命运。

了凡先生能改造命运,但是并没有超越命运,不过这已经非常难得,同时也给我们带来莫大的鼓舞,我们应当认真努力向他学习。

为什么云谷禅师没有把高一层超越命运的方法教导了凡先生?这就是观机授教。


这些有道德的高僧都有能力观机,观察你是上根、中根还是下根,应机说法,所以一切众生遇到这些高人没有不得利益的。

观察了凡先生的本质、天赋,他是中等的根性,对中根当然不能说上法;说上法,他不能接受。因此,说法必须要契理契机,法不契机,等于是闲言语。

我们要相信,任何一个人都有命运,都有定数,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了凡先生一生的命运被人算定,因此他清楚自己一生所行的方向、目标,就照著命运过日子。


我们可怜,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在茫茫人海中盲目摸索。如果在摸索的过程中随顺烦恼,就会造作罪业,造罪业会损福减寿,这种情形在社会上比比皆是。

善根福德深厚之人,虽然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但是心地善良,无非分之想,存心、行事都能守规矩,不做伤天害理损人利己之事,必定替自己增福增寿,不知不觉当中就得福报。

现前的社会,这个大环境是古今中外有史以来没有过的浊恶。凡夫之人不可能不受环境影响,环境不善,造不善业的机会就多,而且不知不觉在造。


李老师曾经讲过一则故事,从前有个地方发生了一件儿子杀父亲的逆伦命案,这件事在从前是不得了的大事,结果这个儿子处以死刑,皇帝并下命令将县长撤职查办。

县长犯了什么过失?这个地方是你统治教化的区域,你教化出这样一个大逆不道的人,这是你的教育失败,县长撤职,巡抚(相当省长)记过。

这种行政处分还是其次,朝廷下令将那个县的城墙拆掉一个角,这就表示这个县出了一个大逆不道的人,这是全县人民的耻辱。

这种事在现在可以说是司空见惯。由此可知,古时候的教学跟现在的教育相比之下,我们就能明了,何以古时候社会能长治久安,人民生活幸福美满,而今日无论是富贵贫贱,普遍都不幸福、不快乐。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这里面有定数。

我们每天起心动念、语言造作,导致定数都在变化。如果变化的幅度不大,与你的定数就不会差距太多,一般算命看相的都能算得很准。

如果我们的恶念善念、善行恶行变动很大,就把定数改变了。如果你有大善,你命本来不好,它会变好;如果你造的是大恶,你命本来很好,就会变坏。

尤其在现代社会,事事都在诱惑人,人心如何能定得下来?所以,今天修道、做学问不容易成就。


在这个时代,学业、道业有成,都要有相当的善根、福德、因缘。你有善根,能够明理;你有福德,面对一切诱惑,不会起心动念,这是真功夫,这是真福德。


http://bookgb.bfnn.org/books2/1732.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3-4-2015 06: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3-4-2015 06:46 PM 编辑

【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

云谷禅师听了哈哈大笑,我本来以为你是一个英雄豪杰,原来你也是一个凡夫。何谓豪杰?一般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这个人就是英雄豪杰。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妄念,不是普通人能做到,了凡先生做到了。

我们从这个地方要真正省悟过来,看看云谷禅师如何开导教化了凡先生,如何帮他将这些错误的观念扭转过来,这是真实的学问。


了凡先生能接受、能明了,这是他的善根。能深信不疑,依教奉行,这是他的福德。有善根、有福德,又遇到好的善知识开导他,这是因缘。

善根、福德、因缘三个条件具足,所以他改变了命运,道理在此地。

【问其故。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

‘人未能无心’,这个心是指妄想心,就是起心动念。云谷禅师告诉了凡先生,只要起心动念,你就有数;换言之,只要起心动念就有命运。


什么人能超越命运?没有妄念的人,没有妄念的人是英雄豪杰,不为命数所拘。

云谷禅师举两个例子:极善的人,天天行善,其福天天增长,所以他的命算不出来;极恶的人,多半是过去生中修大富大贵,因为造恶把福折损了,虽折损还有余福。

譬如,秦始皇作皇帝时,短短几十年就把过去生中修积的福统统享尽,两代就亡了。如果他能修德积善,不造违理的恶事,他的福报能传很多代。

明太祖朱元璋传十七代。如果他作帝王时,胡作妄为,造作恶业,就不可能有这么多后代子孙。

云谷禅师告诉他:‘你这一生会被命运拘束住,是因为你还有妄念,不能算是功夫,只可以说是个标准的凡夫。’

http://bookgb.bfnn.org/books2/1732.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4-2015 06: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6-4-2015 06:52 PM 编辑

【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了凡先生听了之后,反过来向禅师请教。了凡先生问:‘人既然有命运,命运能够逃避吗?’

禅师告诉他:‘命是由我作,福是自己求。’

我们要相信,古圣先贤、诸佛菩萨是过来人,他们对于这个事实真相彻底明了,丝毫无误。

命数从哪里来的?用科学家的说法,一般讲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五度空间。在理论上说,空间是无限的。我们在人道,生活在三度空间,对于四度空间以上维次的众生,我们就不知道。

今天科学已经证实有十一度空间的存在,但是如何突破空间维次,还在研究中。空间维次突破了,就知道过去、未来,清楚明了过去造的是什么因,现在得的是什么果报;这一生造的是什么因,来世是什么果报。这不是推算,这是现量境界。

孔先生是从《易经》数理上推断,推断的相当正确;但是不敢讲完全正确,因为只要有丝毫误差,结果就完全不相同。但是如果能够突破空间维次,就决定正确,因为过去、现在、未来是亲眼所见。

古印度婆罗门教、瑜伽、数论这些大师们都修禅定,都有这个能力,因此六道之内的空间维次,他们几乎完全突破,所以他们很清楚六道的状况。但是他只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
六道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他就不知道了。

因此,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世间,就是为了这些人有能力观察到这些境界,但是对于这些境界还有许多疑惑不能解除。所谓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所以释迦牟尼佛应化到这个世间,为我们说明这些现象之所以然。

不同维次的空间是怎么发生的?佛告诉我们,都是从妄想、分别、执著变现出来。


我们冷静思惟观察,众生的妄想无量无边,前念灭了,后念就生,一天不知道起多少个妄念,不知道有多少分别、执著,才造成不同维次的空间,造成种种不同的现象。

佛常讲十法界依正庄严,这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是佛一语道破宇宙人生现象的根源。就像萤光幕上现的相,这是心现的;这个相能活动、能产生变化是识变的,识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它能将现象变得非常复杂。

因此,云谷禅师讲‘命由我作’,不是别人做的,与别人毫不相关。自己身外的境界是一个幻境,《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是真实的。


这种现象,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无。如同作梦一样,你不能说没有梦中境界,梦中境界确实存在,但是你不能说它有,因为它是虚幻的,确确实实了不可得。

我们细心观察,人生在世的确是一场梦。你晚上睡著了,有人把你的身体抬走,你都不知道。由此可知,身不是我。

西方哲学家很聪明,知道身不是我,于是提出一个理论:‘我思故我在’,就是承认物质的身体不是我,是虚幻的,能够思惟想像的才是我。这是比一般人要高出一等,是不是真相?不是。我思是妄想,不是事实真相。

佛法的境界更高,连我思也放下,彻法底源,恢复到真心本性,然后才能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即‘一真法界’,或者称为‘真如’、‘第一义谛’。

既然起了妄想、分别、执著,我们想要断除,问题是断不掉,妄念还是一个接著一个,这就是我们的功夫不得力。虽然从经教中明白了,深信不疑,这只是解悟,没有契入真实的境界,还是不能解决问题。


因此,解悟之后要把这些理论、方法落实在生活中,逐渐提升自己的境界,这样才能解决问题,于是才说‘命由我作’。

人的一生穷通富贵,这是命。命有定数,定数从何而来?自己造作的。


佛法讲因果通三世,人决定有过去世、未来世。时间单位最小的是秒,佛法讲刹那;一弹指有六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一弹指,如果弹得快,一秒钟可以弹四次。四分之一秒的六十分之一,这是一刹那。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一刹那当中有九百念头生灭,实在太微细了,我们粗心大意,觉察不到。

什么人能观察得到?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伏住,到相当深度的禅定功夫,就可以见到这个生灭现象。

大乘佛法讲能够见到刹那生灭的头数是圆教八地菩萨,与如来的果位非常接近,这才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真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5-5-2015 11: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5-5-2015 11:28 PM 编辑

我们动一个善念,利益别人,利益社会,利益众生,果报是福。我们动一个恶念,损人利己,果报是凶、是灾祸。

一个人一生的吉凶祸福是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的果报,所以说‘命由我作’

真正明白通达的人,肯定这个说法与事实,他在这一生当中,无论遭遇什么样横逆不善的环境,决定不怨天尤人;反过来怪自己,我自己造作不善,才受这种苦报。明了之后,福要自己去求。怎么求法?改过迁善。

早年,章嘉大师劝我出家,弘扬佛法,这是他老人家为我指出一条明路。我跟大师三年,奠定我学佛的基础。
以后我在台中亲近李炳南老居士,学教十年。尔后这一生,福自己求。从二十六岁开始学佛,我就小心谨慎,依教奉行。

年轻时,看相算命的说我过不了四十五岁。四十五岁那年,果然害了一场病,我不看医生、也不吃药,因为我明白医生可以医病,不能医命。所以,关起门来念佛,求生净土。一个月之后,身体慢慢好了,就继续从事于讲经弘法的工作,再没有生过病。

记得有一年,甘珠活佛告诉我:‘净空法师,从前我们都在背后说,你这个人很聪明,可惜没有福报又短命。你这些年弘扬佛法,命运完全转过来了,不但有福报,而且很长寿。’

所以,命可以改,改命的方法就是觉悟之后再不造恶,起心动念为别人想,为社会想,为众生想,不要为自己想。然而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容易。


了凡先生做了十几年,感应才现前。我自己差不多做了三十年,感应才能觉察。到晚年,确实甘珠活佛讲的话应验了,愈来愈顺利,心地也愈来愈清净。

我今天在这个世间为别人活,不为我自己,自己没有了,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早就放下了。

印光大师晚年常说:‘我一无所有,也不怕死。’我现在差不多也入了这个境界,自己一无所有,真的也不怕死。死对我来讲是一桩欢喜的事情,因为我知道死了到哪里去。明白生从哪里来,死往哪里去,这就是‘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http://bookgb.bfnn.org/books2/1732.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6-2015 05: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0-6-2015 05:26 PM 编辑

了凡先生改命运改得很辛苦,我这一生很幸运,比他改得顺利。原因是我始终没有离开老师,老师常在身边督促、指导,十三年的耳提面命,这个利益太大了。

年轻时虽然很用功,但是没有达到古人所讲的标准,给自己打分数,充其量也不过六十分刚及格而已,现在大概能到八、九十分,所以效验愈来愈明显。

有人问我:‘法师,你怎么修的?你怎么教人?’我结合自己五十年的修学心得,写了二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前十个字是存心。


无论是物质环境(顺境与逆境)、人事环境(善缘与恶缘),我们必须在境缘当中磨炼自己,一定要以真诚心处事待人接物。别人用虚妄心对我没有关系,那是他,与我不相干;甚至于他毁谤我、侮辱我、陷害我,与我都不相干。自己要一味真诚待人,这样转祸为福就转得快,灾消福来。

平时以清净心处事待人接物,清净就是一尘不染,顺境不起贪恋之心,恶境不起嗔恚之心,永远保持自己清净平等之心,自然常生智慧。
爱护一切众生之心油然而生,就是慈悲心。慈悲心,二、三年就有效验。

印光大师早年住的寮房有蚊虫、跳蚤,他的侍者想把它们赶出去。大师说:‘不必,有它们在显示我自己修行的德行不够,不能感动它们。’大师到七十岁以后,这些蚊虫等果然不见了。

我现在也七十多岁了,以前我居住的房子也有蚂蚁、蟑螂,这两年逐渐少了,我很欢喜有了效果。

我在图文巴的小道场,刚开始蚂蚁、蟑螂、小虫很多。山上住了两位同修,我告诉她们决定不杀生,对于它们要以清净心、恭敬心、真诚的爱心来对待;不但不可以伤害,连害它们的念头都要断绝。


看到它们,我们合掌称‘蚂蚁菩萨,蟑螂菩萨’,我们要以这样的心对待它。告诉它,我们生活的环境不一样,房子是我的生活环境,房子外面是你们的生活环境,希望我们和睦相处,互不干扰。这一年半以来,蚂蚁少了百分之九十,不像从前成群结队了。

不仅对这些小动物如此,对植物也不例外。我们花园里种了很多树木花草,还有蔬菜,我们也是用爱心对待它们、照顾它们,花开得特别美、特别香,这些小树、蔬菜长得特别好。我们不用化肥,不用农药,纯以爱心来照顾,因此树木花草都有感应。

这些都是说明‘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是我五十年学佛所体验到的,命运完全转过来了。虽然不敢说得大自在、大圆满,但是接近自在、圆满了,有信心可以得到。

http://bookgb.bfnn.org/books2/1732.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8-2015 01: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8-8-2015 01:45 PM 编辑

‘诗书所称,的为明训’。古圣先贤著作中所说的训示,我们要相信。

‘我教典中说’,‘我’是云谷禅师,‘我教’是佛教。佛经讲:‘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

我早年学佛,心里也是有希求,章嘉大师告诉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

他老人家教我求的方法,说得比云谷禅师简单,非常有效,他说:‘你真心祈求,没有感应,这是自己有业障。障碍不在佛法那一边,障碍在自己本身,只要消除业障,有求必应。’

我向老师请教:‘如何消除业障?’

他说:‘忏悔。’忏除业障绝对不是拜梁皇忏、拜水忏,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什么是实质?后不再造。

譬如,我们起了不好的念头,说了不善的言语,做了不好的事情,现在知道这是罪过,从此以后不再犯错,这是真忏悔,如此方能消除业障。

假如你在佛菩萨面前念经念咒,念完之后再造,造了以后再去念,以为这就是忏悔,那你完全错会了佛的意思。

业障真正消除了,一定有求必应。业障习气深重,不要怕,要有耐心来消除。了凡先生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我也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没有这么长的时间不行。
毛病、习气一定要克服,常常提醒自己,所以古人重视读诵,非常有道理。

我自己这一生能成就,得力于四十多年没有离开讲台,天天讲经,天天劝别人,天天也劝自己,别人有没有得到利益,我不知道,我自己真得利益了。

这就是佛法说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如果没有长时间的薰修,怎么能成就?

我们的毛病、习气是无量劫薰习而成的,现在我们要把坏的习气舍掉,学古圣先贤、诸佛菩萨,同样也需要时间。因此,要有决心,有毅力,长期断除自己的习气,这样才能圆满成就。

http://bookgb.bfnn.org/books2/1732.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9-2015 04: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4-9-2015 05:09 PM 编辑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了凡先生进一步向云谷禅师请教,孟子说:‘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是我可以求得的,功名富贵乃身外之物,如何能够求得?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了。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

云谷禅师说:‘孟子的话没有错,是你错解了。’错解在什么地方?此地没有多说,但是若能细心体会前面所讲的,这两句话自然能明了。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方寸’指我们的心地,祸福吉凶都是念头变现出来的,不离方寸。

‘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我们求感应,从哪里求?从真心中求。所以,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懂得求的道理与方法,如理如法的求,哪有求不到的!世出世间最难的是成佛,成佛尚且可以求得,何况世间功名富贵!

求,最重要的是通。何谓‘通’?就是贯通空间维次。
用什么方法贯通?真诚心。

何谓真?真就是没有妄,丝毫虚妄都没有。

何谓诚?曾国藩先生说:‘一念不生是谓诚。’。佛法讲‘无妄念’,这叫真诚。

真诚心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从真心本性变出来的,你把真心本性找到了,哪有求不得的道理!这些理事,释迦牟尼佛在大乘经论讲得太多了,稍稍涉猎大乘的人都知道。

什么人得受用?依教奉行的人得受用。如果你只会读经,不了解经义的道理,不能将这些道理、方法落实到生活行为上,你得不到利益,还是不通。不通,虽有求,不会得感应。

我初学佛的时候,讲经需要参考资料,那时在台湾很不容易找到,香港的智开法师对我帮助很大,凡是我所要的书籍,他都尽量搜集寄来给我。其中只有《中观论疏》的时间最长,大约半年才寄来。我求的是道,这是我所需要的,我如理如法的求,真的是有求必应。

所以,我对于经典所说及老师的教诲,深信不疑。‘从心而觅,感无不通’这八个字,就是有求必应的理论与方法。求在我,不独道德仁义可以得到,连身外之物,譬如功名富贵也能得到,内外双得,这是求有益于得也。

【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道’是求的方法与理论。不论是求内在的德行,或者求外在的资生之具,只要反躬内省,向内心里去反省,回头是岸,就能求得到。如果你不能反省,不能充实自己的德行,只是向外攀缘,那就‘求之有道,得之有命’。


譬如,现在有许多商业钜子出书,写自己努力奋斗的成功经验与教训,提供一般人做参考。你用他们的方法去求,你要是得到了,那是你命里有的;你命里没有,你还是得不到。

为什么?你不是向真心求,不是向心性求,这种求法必然是‘内外双失,故无益’。

http://bookgb.bfnn.org/books2/1732.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2016 04: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4-1-2016 04:46 PM 编辑

【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余以实告。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余追省良久。曰。不应也。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

云谷禅师问:‘孔先生算你这一生的流年如何?’了凡先生如实报告。


云谷禅师说:‘你自己想想,你应不应该得科第?应不应该有儿子?’他想了很久,说:‘不应该。’了凡先生是个读书明理之人,他能找出自己毛病之所在。

‘科第中人’是指官场中的人物,都是有福相之人。我自己福太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没有从基础上培养自己的福德。

‘不耐烦剧’,不愿意做太繁琐的事情。‘不能容人’,心胸狭小。‘时或以才智盖人’,喜欢出锋头,压制别人。

‘直心直行’,此地并不是指古圣先贤的教诲,如《维摩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直行是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里是指心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是习气毛病。

‘轻言妄谈’,说话不经过大脑,随便妄说。这些都是‘薄福之相’,他了解自己有这么多的毛病,天天造业,当然无法考中功名。这是说明他不应该考取功名的原因。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宜无子者一。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其余过恶尚多。不能悉数。】

大地虽然很肮脏,但是土地肥沃会生长很多东西;水清就没有鱼。他有洁癖,这是没有儿子的第一个原因。


‘和气’非常重要,谚语常言‘家和万事兴’,一个国家上下能和睦相处,哪有不强盛的道理!不和即是衰败的预兆。他喜欢发脾气,这是不和;换言之,贡高我慢,狂妄自大,目中无人,这是第二个原因。

‘爱’,慈爱。‘忍’,残忍。慈爱是生生之本,他没有爱心,心地残忍,残忍乃不育之根。他爱惜自己的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这是第三个原因。


他很爱说话,爱发牢骚,喜欢讽刺、挖苦、捉弄别人,常在大庭广众之下让别人下不了台,这是第四个原因。

嗜好饮酒,伤害自己的精神体力,这是第五个原因。

偏爱彻夜长坐,晚上不睡觉,不知道保养元神,这是第六个原因。反省之后,毛病过恶实在太多了。

‘彻夜长坐’,在佛家有‘不倒单’,这是禅定功夫。打坐在定中是清醒的,不是睡眠。若是用打坐代替睡眠,不如躺著睡舒服,坐著睡多难过!


真正大修行人,心境空明,没有自私自利、五欲六尘这些阴气之侵袭,所以常在定中,智慧念念增长。心地清净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断除睡眠。

‘财色名食睡’这是五欲,欲界才有,色界与无色界没有。由此可知,睡眠可以断除。如果烦恼习气没有断除,勉强坐在那里睡觉,对身体决定有害,这是很不健康的生活。

所以,在修行场合千万不要好面子,自己做不到勉强去做,最后把身体毁坏了,这是愚痴。

http://bookgb.bfnn.org/books2/1732.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5-2016 04: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9-5-2016 04:22 PM 编辑

【云谷曰。岂惟科第哉。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

云谷禅师说:‘岂独是考功名而已!世间大富大贵有千万财产者,定是千金人物。’要有福分才能享受。过去生中没有修福,怎么能得福报?过去生中修积得厚,这一生中得大福报;过去生中修积得薄,就得小福报;没有修福,应该饿死的,也是过去造的罪业深重。这个报应是自作自受,与老天爷、鬼神、佛菩萨毫无关系。


所以,‘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老天爷对一切众生确实是公平的,这是自然的果报,老天爷确实没有加丝毫成见在里面。这是至理名言,我们要细心玩味。

云谷禅师藉著一般人的知见,劝了凡先生积功累德。‘百世之德’,在中国历史上,祖宗有德者,如夏享国四百年,商享国六百年,周享国八百年。周朝享国最久,这是文王、武王、周公所累积的功德。‘百世之德,定有百世子孙保之’,这是就世俗眼光来说。


不在王位者,如孔子,孔子以大公无私、真诚爱心,有教无类,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他积的功德大,他的子孙后代至今还受世人的尊敬。

‘十世之德’,像中国历朝的帝王。我们再看世间,现在一般富贵人家传二代三代,已经不多了,有的传一代就完了,有的甚至中年发达,晚年破产,这是‘德至薄’。他没有积功累德,起心动念、所作所为都是自私自利,纵然做一点好事,也不舍弃名闻利养,所以德至薄。


在社会上做一点慈善事业,必须要得到大众的褒奖、政府的奖励才肯做,这是假善,不是真善。

云谷禅师举出这些例子说明,然后教导他针对自己的缺点,彻底改过自新,就有救了。

http://bookgb.bfnn.org/books2/1732.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6-2016 11: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6-6-2016 11:55 AM 编辑

【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之相。尽情改刷。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

改造命运从何改起?从自己的习气、过失做起。


你既然晓得自己的过失,要把这些不能考取功名以及无子的过失都改正刷新。一定要积德,过去贡高我慢,常以自己的才智压抑别人,处处好强好胜,不能容人,现在将这些缺德改过来。

‘包荒’是拓开心量,包容一切。佛菩萨之所以伟大,就是心量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因此,一定要拓开心量,拓开心量的人有福。

‘务要和爱’,一定要和气,有爱心。‘务要惜精神’,不要喝酒、熬夜,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和精神。

云谷禅师提出这几个重点,教导他认真修善积德,改正毛病。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前的已经过去,不要再去想它。‘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人只要改过自新,就能够超越命数,命数拘他不住。
佛家讲发愿,世人讲立志,都是同样的意思。

佛教人发愿为众生服务,但是必须先要有服务的能力;换言之,你要有道德、学问、能力,才有条件为社会大众服务。因此,这个心一发就要修养品德,修习善法,断除烦恼习气,积功累德,成就学问、德行,才有能力如愿以偿。

你想要帮助社会上苦难的众生,如果本身不具备这些条件,你发的愿是空愿,这是永远不能兑现的虚愿。如果发的愿虚假,这就是欺骗佛菩萨,欺骗众生,这个有罪,没有功德。

四弘誓愿第一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众生无量无边,我们要发心帮助他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自己本身要有能力。发愿之后,就要积极断烦恼,学法门;断烦恼成就自己的德行,学法门成就自己的学问;然后成佛道,圆满自己的功德。这个愿就真实,不是虚假。


如果愿力强大,超过业力,就是佛门讲的‘乘愿再来’,你的命运自然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就是‘义理再造之身’,你成功了。

http://bookgb.bfnn.org/books2/1732.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7-2016 03: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1-7-2016 03:26 PM 编辑

【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

‘血肉之身’,就是我们现前的身体,因业力变现故,这是业力之身。


我们无法离开妄想、分别、执著,所以落在数里,用数术就能推断出一生吉凶祸福。

若想超越命数,就要从心理上做一个改变,把从前不善的观念、行为都改正过来,一切与义理相应,这个身就称为‘义理之身’。

以佛法而言,若愿力大过业力,就称为愿力之身,亦名乘愿再来。血肉之身,充满自私自利;义理之身,大公无私,为一切众生之利益著想。

在世间,身体是为社会、为人民、为众生服务造福的工具,与自己的业力完全脱离关系,这个身就称为义理之身,就称为乘愿再来。

众生有福,这个身就会常住世间;众生没有福,这个身自然舍离。佛家讲‘了生死,出三界’,就是这个意思。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这里引古书为证:天然灾害犹可避免,若是自己作孽,就无可挽回。


自然灾害如何能避免?大乘经云:‘依报随著正报转。’依报就是自然环境,这是随著人心而转变。

若社会上人心淳朴、善良,其居住的环境,自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实在讲,不仅人为的灾害是人造作的,自然的灾害也是人造作的。

以佛法言,一是共业,一是别业。大家共同造作的就变成自然灾害,个人造作的就变成吉凶祸福。

社会大众共同造的业,我有办法避免,自己造孽就无法挽回,这是真理,亦是事实真相。

《诗经》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永言’就是常说,古圣先贤常说;‘配命’,就是与上天的心相应,人心同天心。


天是什么心?‘上天有好生之德’,天心是无私的爱心、公平的爱心、平等的爱心。

如果我们能修养此心,将自己的心愿提升到大公无私,平等对待一切人事物,就是‘永言配命’。当然福在其中,自然现前。

http://bookgb.bfnn.org/books2/1732.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1-10-2016 04: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1-10-2016 04:41 PM 编辑

【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也。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过去生中造作不善业,因此今生没有功名,也不会有儿子,这是‘天作之孽’。


过去生之造作可以挽回,如何挽回?‘汝今扩充德性’,改过自新,‘力行善事,多积阴德’,自己造的福,自己当然可以享受到。

阴德是做好事不让人知道,阴德报得厚!若做一丝好事,即大肆宣扬,唯恐人不知,福立刻就报掉了。

因此,真做好事,勿让人知。若做好事,又要广为宣传,不是真好事。这样的心态尚未离开名闻利养,不是真心在做,所做乃是假善、伪善。

古时候,真正大德大能之人,韬光养晦,隐居深山,德愈积愈厚,到机缘成熟时,方能为国家、为民族建功立业。其中含藏著很深的学问,我们要深思善学。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

前两句是加强了凡先生的信心。如果说命运是一定的,不能改变,《易经》教人‘趋吉避凶’就讲不通了;换言之,命运是可以改变的。


我们起心动念,若是善念便增一分福,恶念便减一分福。因此,我们每天的言语造作,就会影响命运的增减。

世间人的命运会被人算定,就是他增减的幅度不大,离开中线不太远,所以算得很准。如果增减的幅度很大,命运就算不准。

前面说过,大善之人命运拘他不住,大恶之人命运也拘不住他,就是增减变化的幅度太大。因此,有大善,祸会变成福;有大恶,福会变成祸,道理在此地。

【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汝信得及否。余信其言。拜而受教。】

这些古圣先贤的书籍,了凡先生平常念得很熟。虽然念得很熟,但是了解得不够深;换言之,无法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之中,所以他的命运丝毫不能更改。


云谷禅师这一番话,把了凡先生点醒了,命运确实是自己造的,自己可以改变,因此要自求多福。

有人问我:‘法师,你为什么要学佛?’我的答覆很简单:‘我学佛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境界,这是从果报上说;从因上说,提升自己的德行。’积功累德是修因,因好果当然殊胜。


业因果报到自己能觉察出来时,就常生欢喜心,没有烦恼、忧虑、牵挂,没有妄想、执著,一生生活在法喜之中,这种日子过得多快乐!多幸福!所以,方东美先生讲:‘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http://bookgb.bfnn.org/books2/1732.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1-2017 07: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9-1-2017 07:30 PM 编辑

因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

‘发露’,一丝毫隐瞒都没有,完全说出来。‘疏’,文章。‘登科’,考中举人。他下定决心改过自新,将过去所做的种种罪恶、种种过错,毫无隐瞒,尽情忏悔,并写了一篇文章,求佛菩萨做证明。


他命中只有秀才,秀才最高的是贡生,所以他没有科第。因此,开始真正断恶修善,先求功名。

【云谷出功过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记。善则记数。恶则退除。且教持准提咒。以期必验。】

了凡先生是中下根性的人,所以云谷禅师用‘功过格’来帮助他。教他每天将所做的好事及过失都记录下来,善恶做个对比,这一天到底是善多还是恶多?最初做的时候一定是善恶混杂,甚至恶多于善,自己就要提高警觉,认真努力,希望做到纯善无恶,改过就成功了。这是从事上改,这个方法对普通人非常有效。

并且教他持‘准提咒’,念咒是教他修清净心,把念头集中在咒上,用一个念头取代一切妄念,道理在此。用参禅、持咒、念佛的方法也是如此,这些方法很多,可以选择一、两种,帮助自己摄心把妄想打掉。心地清净,真心就现前,智慧就现前。


人不可能没有妄念,妄念对我们的伤害非常大,不但破坏清净心,对身体的健康也产生不良的后果。所以,保持身体的健康,首先要减少妄念;妄念少了,饮食也少。

修行人可以一天只吃一餐,因为他的心清净,妄念少,消耗的能量少,身体自然健康。

【语余曰。符箓家有云。不会书符。被鬼神笑。此有秘传。只是不动念也。执笔书符。先把万缘放下。一尘不起。从此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混沌开基。由此而一笔挥成。更无思虑。此符便灵。】

云谷禅师告诉他,画符专家常言:‘不会画符的人会被鬼神笑。’其实,画符、念咒、念佛确实有异曲同工之妙,方法形式虽不一样,其原理、目的完全相同,都是要用真心。


拿笔画符,要把一切妄念统统放下,一念不生。从一点下去,一道符画完,没有一个妄念,心是清净的,这个符就灵。

如果画符时还有妄念,这道符就不灵。念咒亦复如是,念时不能夹杂一个妄念;夹杂一个妄念,这个咒就不灵。

由此可知,咒愈长愈难念。佛家常言:‘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经比咒长,不打妄想难;咒也相当长,不打妄想也不容易;佛号短,‘阿弥陀佛’四个字,不夹杂一个妄念容易,这句佛号就灵。这些方法都在摄心,帮助我们达到清净心。

清净心是真心,真心无念,心里有念就是妄心。妄心有生灭,真心不生不灭。把生灭断除,恢复到不生不灭,这是佛家修学功夫最高的目标。

http://bookgb.bfnn.org/books2/1732.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2-2017 01: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xis.. 于 23-2-2017 01:18 AM 编辑

最近看到一个全彩了凡四訓漫画,和大家分享 :

https://www.facebook.com/pg/terr ... id=1330060717015656


Untitled-1 copy.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3-2017 12: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8-3-2017 12:37 AM 编辑

【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孟子论立命之学。而曰。夭寿不贰。夫夭与寿。至贰者也。当其不动念时。孰为夭。孰为寿。】

‘感格’,求感应。于心性求感应,于上天求感应,都要用真诚心,所谓‘诚则灵,不诚无物’。


立命之学,最早是孟子说的。他说:‘夭寿不贰。’‘夭’是短命,‘寿’是长寿,短命跟长寿是一不是二。这个话说得很高明,一般人听不懂。

短命跟长寿差别太大了,怎么是一不是二?我们用分别心、执著心看,所以把它看成二。如果你的心不动,一念不生,没有分别,长寿跟短命确实是一不是二。有分别,才有二、三。

圣人、佛菩萨没有分别心,凡夫有分别心,所以把世间一切法都变成对立,大跟小,长跟短,善跟恶,真跟妄。
对立就是科学家讲的相对论,生活在相对的世间,这是虚妄的世间,《金刚经》讲‘梦幻泡影’,这不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一真’,一真决定没有相对,有相对就不是真的。六道是相对的,十法界是相对的,一真法界没有相对。没有相对,有没有绝对?也没有绝对。绝对跟相对是互相建立的,没有相对,绝对也没有了。

佛经讲这个境界不可思议。‘思’是思惟,你不能思,一思就错了;‘议’是议论,也不能说,说就错了,‘开口便错,动念皆乖’。那是真实的一真法界,真平等。


http://bookgb.bfnn.org/books2/1732.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0-4-2024 01:46 PM , Processed in 0.071676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