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6555|回复: 43

【了凡四训漫画】阅读/结缘点公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2-7-2012 06: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了凡四训》是明朝袁了凡先生,结合亲身经历和毕生学问修养,
教戒儿子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标准,改过迁善的方法,与佛法有异曲同工之理。
他在早期验证了命数的准确性,更进一步通晓命数的由来
知道人可以掌握未来,改造自己的命运!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此书虽非佛口所说,所谓万善同源,我们也要如对待佛经般敬重。







































































本帖最后由 terrycomic 于 22-11-2012 12:25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2-7-2012 06: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了凡四训漫画】第二训-----改过之法


























本帖最后由 terrycomic 于 22-11-2012 12:26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7-2012 06: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了凡四训漫画】第三训-----积善之方







































































本帖最后由 terrycomic 于 22-11-2012 12:27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7-2012 06: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了凡四训漫画】第四训-----谦德之效

























本帖最后由 terrycomic 于 22-11-2012 12:29 AM 编辑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shirosora + 5 善哉善哉。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7-2012 06: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袁了凡四训铸板流通序

印光大师文钞(增广正编卷第三)
  
圣贤之道,只在诚心与明德。圣人狂人的分别,只在一念之间。圣明心中失去正念就成为狂人,昏愚心中收摄正念就成为圣人。其中操纵得失的形象,譬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可以不努力修持,而稍微生起放纵放任啊!必须知道“诚”这个字,是圣凡共同具有,一如不二的真心。“明”这个字,是存心养性,自我省察,从凡夫到圣人的通达要道。然而在凡夫地,日常生活中,许多境界交相聚集。一个不觉察,难免就有种种违理情见之想,突然生起。这个情想既然生起,那么真心就会受到禁锢蔽塞。而凡是我们的所作所为,都失去它的中正得当了。
  
如果不加以一番切实的工夫,克服去除,清净究尽。就会愈趋愈下,不知道底极尽头了。徒然具有作圣人的心,永远沉沦到下愚的行列。可不是悲哀吗?
  
然而作圣人不难,在于自己显明自己的光明性德。想要显明自己的光明性德,必须要从格物致知下手。倘若人的私欲,不能够极力的格除。那么本有的真知,决定很难彻底显现。想要使真知显现,应当在日常行为中,常常生起觉照。不使一切违理的情想,暂时萌发于心中。常常使这个心,虚明洞彻。如镜子放在台上,随着外境而映现。只是照明前面的外境,而不随外境所转。美丑是外境自己,与我有什么相干。外境来了,不预先计谋。外境去了,不要留恋不舍。如果违理的情想,稍微有所萌发运动。就马上要严格加以攻打对治,剿灭去除使令究尽。如同与贼军对敌,不但不使他来侵犯我的封界边疆,尚且还要斩杀将帅,夺取旗帜,剿灭余党。编制军队的办法,必须要严格自治,不要懈怠,不要轻忽。约束自己,言行合礼,竭尽恭敬,心怀坦诚。兵器仪仗必须用颜回“非礼勿视”的四勿,曾子“为人谋而不忠乎”的三省,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之非”的减少过失,知道过错。加上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来与这些武器相对辅助。那么军威远振,贼党寒心。惧怕遭受灭种的杀戮,希望得到安抚的洪恩。从此相率来投降,归顺受化。全部革除先前恶心,修习以后的道德。将军不出门,士兵不拿刀博杀。全体仇寇都成为百姓,即叛逆全都成为良民。在上者怎样做,在下者就跟着学,国土安宁。不动干戈,坐享太平啊!
  
如上面所说,由格除私欲而致使良知显现,由于有了良知而彰明光明的性德。诚心明德一致,即凡夫成为圣人了啊!或者根器陋劣,没能有所收效。应当效仿宋朝赵阅道,他在白天的所做所为,到了夜晚必定焚香禀告天帝,不敢禀告的事,就不敢去做了。
  
袁了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我立命,自我求福,使得造物主不能够独揽大权。他受持功过格,凡是起心动念,以及说话做事,是善是恶,一点点的全都记录下来,以期望善行每天增长而恶行每天减少。最初善和恶相互参杂,久了就只有善没有恶了。所以能够转无福为有福,转不长寿为长寿,转没有子孙为多子多孙。就在这一生进入圣贤的领域,报身完尽之后,高登极乐家乡。行为成为世人的准则,言语成为世人的法度。他既是大丈夫,我也是大丈夫,怎么可以自我轻视而生退缩屈从。
  
或者问:格物的意思,是穷尽天下事物之理。致知,是推究穷极我们的知识,必定使之一一明白晓了。怎么可以用“私欲”来解释“物”,“良知”来解释“知”,“格”解释为“克治”,“致”解释为“显现”呢?回答说:“诚”与“明德”,都是约着自心本体来说的的。名称虽然是二个,本体却只有一个啊!“知”与“意”“心”,都是约着自心本体的作用来说。实际是即三个而为一个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明(德),(这个明是指明明德的明,与诚明的明。)这五者都是约着防止邪恶,心怀坦诚,返妄归真来说。其中检点省察自我的造诣工夫,“明”是总纲,“格、致、诚、正”是个别的条目罢了。修身、正心、诚意、致知,都是为了明明德啊!倘若自心本有的良知,被私欲所蒙蔽,那么就意地不诚,而心中不正了。
  
如果能够格除私欲,就是智慧之风扫荡业障乌云,心中明月圆满朗照天空了。这是圣人开示我们,从浮泛到真切,从疏远到亲近的决定修持次序。如果是穷尽天下事物的道理,使我心中对什么知识都全部明了,方才能够“诚意”的话。那么就只有博览群书,遍游天下的人,才能够诚意正心来彰明他的明德了。没有能够博览阅历的人,纵然有纯厚的天姿,对于诚意正心,都没有份,何况是下面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呢?有这样的道理吗?然而一切没有穷尽事物道理的人,与没有文化知识的人,如果听闻到理性,大多都是高高推崇圣境,自己甘处凡夫愚昧。不肯自己奋发勉励,来遵循从事圣人的教诲。如果告诉他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因果,或者善或者恶,各自有它的果报。那么必定畏惧恶果而断除恶因,修习善因而希望得到善果。善恶不超出身口意三业。
  
既然知道了因果的道理,自然可以防护身口二业,洗涤内心思虑。虽然在暗室无人之处,常常如同面对天帝,不敢稍稍萌生一念不端鄙劣的心,来自求罪戾。这是大觉世尊普令一切上中下根的众生,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大法。然而狂妄的人害怕拘束,认为这是著相。愚昧的人自我惭愧,认为这是渺茫。除了这二种人,有谁不信受呢?所以彻悟禅师说:“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夫心性。”这是道理形势必然会如此的。必须知道从凡夫地到圆满证得佛果,都不超出因果之外。有不相信因果的人,都是自己遗弃自己的善因善果。而常常造作恶因,常常招受恶果,经尘点劫,轮转恶道,没办法出离啊!悲哀啊!圣贤的千言万语,无非想要我们反省自己,约束恶念,使我们自心本具的明德,不致于埋没,亲自得到受用罢了。但是我们由于不知道因果,每每都是肆意纵情。纵然是一辈子读圣贤书,也只是学习其中的文词章句,不将仰慕效法圣贤作为事务,因此当面错过。
  
袁了凡先生训诲儿子的四篇文章,文字义理都很通畅,豁开我们的内心眼目。读了之后,自然有欣欣向荣,振奋向前,立刻想要取法而行的形势。实在是济世的良谋啊!永嘉的周群铮居士,对这本书,感动佩服到极点。祈求上海商务印书馆铸成铅板,公开给志同道合的人,又印送若干本,以结法缘。祈求我写个序。因此撮略摘取圣贤们克己复礼,闲邪存诚的用意,来尽这个责任。

本帖最后由 terrycomic 于 22-11-2012 12:35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7-2012 04: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吸收了不少,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2-11-2012 12: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着刚送来的【了凡四训漫画】,真是百感交集。。
筹备接近两年,今天终于大功告成,可以结缘十方。心中这颗大石终于可放下了..
【了凡四训漫画】结缘点公布
蔡礼旭老师讲课的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Sri Petaling净宗学会/pandan indah净宗学会/华藏净宗学会/天天放生团
Sentul 佛光/东禅寺/SS3佛光文教中心
Kelana jaya千百家居士林/天后宫//金马伦万佛寺。。(将不时更新地点)

北马同修可致电“艺新印务局”翻印流通: 052548890 madam lau 。
此漫画厚200页,歡迎不分國家族群翻印免费流通,但不得擅自加註「版權所有」或類似字樣及任意增減內容,亦不得藉此收取任何費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1-2012 12: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书虽是免费结缘的善书,其实其成本已为一班善心居士所吸纳
(纸张/印刷费/运输费都需要钱)
世上并无免费的东西,就算是免费,也是别人吸纳了成本,我们才能免费请到。

本帖最后由 terrycomic 于 22-11-2012 12:36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2-11-2012 10: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功德!!! _/\_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12-2012 04: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籌備多時的【了凡四訓漫畫】專網開放了,

前所未有,一本完全沒有版權、免費流通、畫得如此精美的佛教漫畫!
沒機會請回家的朋友可到此網站在線閱讀或者下載,慢慢欣賞!
也希望各界人士可以多翻印流通~ (唯不得擅自加「版權所有」或類似字樣,任意增減內容以及販賣牟利)

請到此網站觀看或下載印刷

http://www.liaofancomic.com/
u67699672_13c2e45f9f0g85_blog.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12-2012 11: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喜充满,功德无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6-2013 11: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新山的朋友,

您可在以下地点与这本好书结缘...

1. 新山大学城佛学会
    16, Jalan Kebudayaan 11, Taman Universiti, 81300 Skudai, Johor

2. 原味素食苑
    2, Jalan Titiwangsa 3/2,Taman Tampoi Indah,81200 JB, Johor

3. 圣淘沙素食冷气餐厅
    28, Jln Rosmerah 3/2, Taman Johor Jaya, 81100 johor bahru

4. 新山淡杯天后宫
    7, Jalan Mempelam, Tampoi, 81200, Johor Bahru, Johor, Malaysia

5. 香满居素食馆
    27, Jalan Gaya 25, Taman Gaya, 81800 Ulu Tiram, Johor

6. 新山百万镇净宗学会
    47, Jalan Permas 10/1, Bdr Baru Permas Jaya, 81750 Masai, Johor


谢谢... _/\_










本帖最后由 qkw10696 于 8-6-2013 01:07 PM 编辑

了凡四训漫画

了凡四训漫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8-2013 01: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赞叹新山同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8-2014 01: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心想事成.jpg
                改造命运心想事成—了凡四训讲记

               上净下空老法师讲述  (华藏讲记组恭敬整理)

了凡四训讲记新版略序

《了凡四训讲记》过去由上净下空导师讲解全文,由净宗同修听打音带整理成文字稿,经导师删改,并题字为‘改造命运,心想事成’,已大量印制流通。

今华藏净宗学会四众同修发起再印导师最近在大陆深圳凤凰电视台所讲的《了凡四训》,由华藏讲记组校打、整理、重新印刷流通。

这一部讲记有补充前面讲记之处,导师讲经的境界,同一部经每一次讲的境界都有一些不同,也就是境界的提升,从年年不同、月月不同,到现在日日不同。

若读新的讲记,再看以前的讲记,有相得益彰之效果,愿有缘大众见此书,再细阅之,必能更深入经义,不但现前能改造命运,念佛往生净土亦是很大的助缘,将来生西必莲登上品,是为序。

末学 悟道于台北二00三年一月七  

净空法师于二00一年四月十六日于凤凰卫视宣讲《了凡四训》,为时五日。华藏讲记组亲聆音带,摘要记录,顺文整理,草成此篇,供养读者。此尚未经 净空法师鉴定。

前言

《了凡四训》对我的影响非常之大,可以说影响了我一生。我非常爱好这本书,常常读诵,也讲过不少遍。往年所讲的跟现在所讲的在境界上当然有些不同,但是依旧可以做参考。

当年印光大师极力提倡《了凡四训》、《安士全书》和《感应篇汇编》,而且流通量很大,我感到非常惊讶!

印祖是佛门大德,净宗一代祖师,为何不流通佛经,而流通这三部书?我认为其中必有大道理。因为中国在近一个世纪,舍弃了中国传统文化,而佛教也衰微到了极处。

虽然儒与佛是世间纯正之法,但是疏忽的时间太久了,如果再以儒跟佛来教化众生,至少要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收到效果。因此,印祖才采取因果教育,这真是印祖真实智慧与无尽悲心的表征。

现前世界上,每个国家社会都动荡不安,我愈发觉得因果教育之重要性。因果教育最好的教材,无过于《了凡四训》、《安士全书》和《感应篇汇编》。若以因果教育为基础,无论出家、在家决定能得殊胜成就,也因此启发我宣演这三部书。

了凡先生姓袁,名黄,字坤仪,江南吴江县人,生于明世宗嘉靖十四年,公元一五三五年,距今四百多年。

这本书是了凡先生教导儿子的四篇家训。我们从中观察,改过自新也是相当辛苦的事情,特别是前二十年很辛苦,到晚年功夫成熟,断恶修善也就愈来愈容易了。

印光大师为《了凡四训》写了一篇序文,这篇序文非常重要。

序文开端说:‘圣贤之道,唯诚与明。’‘诚’是真诚,真诚是一切众生的真心本性。‘明’是智慧,这种智慧也是我们本具,不是外来的。

一个人如果能用真心本性处世,就称为圣人,在佛法称为佛菩萨。由此可知,佛圣与凡夫的差别,在于用心不同。佛圣用真心处事待人接物,我们则用妄心。真心纯善!

《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大乘经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本来是佛,现在为什么不是佛?因为我们现在不用真心,用妄心

妄心就是虚情假意,妄心造无量无边的罪业。用真心,这是无量无边的功德、福德。世间人求福,多半不知道福是从真心流露出来的,一切灾祸都是妄心变现的。

佛儒教学的目的,就是教导我们舍妄心用真心,这是基本的道理,印祖一开端就为我们指示出来。

所以,儒佛的教学都是从‘诚敬’开始,一分诚敬自然流露一分智慧,十分诚敬流露十分智慧,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过去、现在、未来,超越时间、空间,这样的智慧德能你就有了。

但是我们今天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种智慧、德能和相好,人人本具,个个不无,它是平等的;‘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句话告诉我们,今天我们把本有的智慧(本明)变成了无明、妄想,把无量德能变成分别,无量的相好变成执著、烦恼,这是迷而不觉。迷而不觉是凡夫,觉而不迷是佛菩萨,所以凡圣在一念之间。

可是我们迷得太久,无量劫来迷失了真心本性,一直都是用妄心行事。妄心,最基本的就是以为有一个‘我’。

《金刚经》云:‘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有’就是执著、分别,如果我们还分别有个我,执著有个我,就不是菩萨。

祖师大德教我们从‘根本修’,根本就是执著‘我’,把执著‘我’这个错误的观念修正过来,就是从根本修。从根本上修正,就得要放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菩提道上,一帆风顺。

从古至今,修行的人很多,他们不是不用功,不是不努力,他们也用了许多的时间和精神,但是一生得不到成就。原因何在?‘我’没有放下,起心动念自私自利,所以道业寸步难移。

古往今来,祖师大德成就的因素何在?无非是放弃自私自利,起心动念为社会大众著想,念念行行帮助一切大众离苦得乐。

现前是古今中外历史上一个大动乱的时代,人活在世间非常可怜,富贵人家纵有千亿财富,或贵为总统、国王,身心都不安。我们生在这个时代很可悲,但是也很幸运。

为什么可悲?我们不幸生在这个局势动乱的时代,一生没有安全、没有幸福可言,这是可悲。


幸运的是生在这个时代,如果我们能看得破、放得下,不随波逐流,修养道德,帮助社会,这是成就自己无边功德的大好机会。

印祖指示我们从《了凡四训》做起,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所以,我们把这四篇文章当作古文来读,当作功课来做,字字句句细心研究、观察,怎样落实到自己的生活、思想、行为上,我们就得受用。从这个基础再入佛门,必定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http://bookgb.bfnn.org/books2/1732.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9-8-2014 02:12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2014 05: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立命之学

本书共分四篇,第一篇‘立命之学’。立命是说命运决定有,但是命运是可以改造的。什么人主宰命运?自己。自己主宰命运,自己当然能改造命运,这是立命之学的原理。

【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

‘余’,了凡先生自称。‘举业’,读书求取功名。了凡先生童年时,父亲很早过世,家境并不富裕,母亲劝他不要念书,希望他能学医,这样既可以养活自己,也能救济一些病苦之人,而且这也是他父亲的心愿。人能有技术谋生,在物质生活上就不会缺乏。如果医术精明,成为一代名医,也可以说是大善知识。

古时候念书,目的是考取功名,志在为社会大众服务,这是好事情。如果没有天分,没有福报,没有缘分,这也是不能强求的。

宋朝名宰相范仲淹,童年的时候遇到一位算命的老先生,他问算命先生:‘你看我将来能不能作宰相?’

算命先生就笑他:‘你年纪轻轻,过分自负!’

范仲淹把话题一转,说:‘你再看看,我能不能作医生?’

算命先生觉得很奇怪,怎么一下从作宰相掉到作医生,就问他:‘这是什么意思?’

范仲淹说:‘唯有宰相跟医生能够救人。’

算命先生送他一句话:‘你有这种心,真宰相也。’

后来,他果然做了宰相。由此可知,范仲淹从小立志是以救天下为己任,所以勤奋好学,目标不是为自己,是为帮助社会、国家,帮助世人离苦得乐。

从这个故事就能体会到古人读书志在圣贤。何谓‘圣’?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与因果道理通达明了的人,这是圣人,在佛门称为佛菩萨。

所以,佛菩萨是人,不是神,也不是仙,是个明白人。凡夫对于宇宙人生真相不清楚,是个糊涂人。所以,佛劝导众生要学佛,学佛就是学做个明白人,不要做糊涂人。

http://bookgb.bfnn.org/books2/1732.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3-9-2014 07:29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9-2014 07: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

慈云’,比喻佛陀的教诲、教学。‘慈’是爱,‘云’代表无心,就是无私心;‘慈云’就是无私心的大爱,以真诚的爱心,清净的爱心,平等的爱心,爱护一切众生。

‘寺’是古代朝廷永久设立,直属皇帝管辖的一级单位。在当时建立佛寺主要的工作,第一是将梵文经典翻译成中文,第二是讲经教学。所以,佛教是佛陀教育,不是宗教,这是我们要辨别清楚的。

中国从后汉以后,教育有两大主导:一是佛陀教育,一是儒家教育。儒家以孔孟为主导,由礼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负责推动儒家的教育;佛陀教育直接由皇帝亲自推动。所以,佛教在中国民间的影响远远超过儒家,全国各地寺院林立。

佛教寺院都是教学的场所,中国古代学校少,大多数人都到寺院来读书。寺院藏经楼就像图书馆,不仅陈列佛教典籍,诸子百家、三教九流的典籍无不收藏,内容非常丰富。

出家人都是有学有修的学者,所以读书人借住在寺院,既可以利用藏书,有疑问时也可以向出家人请教,这是寺院真正的功能。可是现在几乎变质了,这是非常可悲的一个现象。

我们称出家人为法师,‘师’是老师,遵照佛陀的理论与教学方法,自己如是修行,亦如是教化众生。

佛教教学是多元文化的教育,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不分宗教,有教无类,平等教学。只要你肯学,法师认真教导,而且都是义务,不计报酬的

了凡先生十五岁时,在慈云寺遇到一位老人,‘修髯伟貌’,胡须很长,相貌魁梧。‘飘飘若仙’,不像是凡人的样子。了凡先生看到之后,对老人生起恭敬心。由此可知,人能不能成就,就在这些地方看,一分恭敬就有一分成就,十分恭敬就有十分成就。

了凡先生从小家教好,虽然年纪轻轻,处事待人接物很懂规矩,这才能讨人欢喜。

http://bookgb.bfnn.org/books2/1732.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3-9-2014 07:28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7-10-2014 07: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极数正传。数该传汝。】

这个老人告诉他,你是作官的命,明年就会考取秀才,为什么不读书?他就把母亲教导他不要念书,去学医的缘故告诉老人。并向老人请教贵姓,从何处来?老人告诉他,姓孔,云南人,得邵康节先生《皇极经世书》之正传,从定数上来看,应该传给你。

《皇极经世书》属于高等数学,一个人的命运,乃至国家、世界的命运,都可以从《易经》卦数来断定。

孔先生何以一见了凡这位十五岁的小孩,就要把自己平生所学传授给他?这是缘分,同时也是了凡先生好学,知道礼敬,谦虚、诚恳,这是他本身具足法器的资格,所以有条件接受大法的承传。

如果你对于学问、德行、道业没有诚意,对于长者没有敬意,纵然遇到贤德之人,人家想传授给你,你不能接受,也无可奈何!

古时候,高僧大德以及世间的学者,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找到传人。一个有学问有道德的人,自己一生纵然建功立业,成就辉煌,如果没有传人,他死了,事业也就告终。这个成就不是真正的成就,圆满的成就一定要后继有人。

如果是真实伟大的成就,他的传人成就必定在他之上。所以,他要全心全力栽培他的传人,决定没有嫉妒、障碍,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http://bookgb.bfnn.org/books2/1732.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7-10-2014 07:04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12-2014 07: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余引之归。告母。母曰。善待之。试其数。纤悉皆验。余遂起读书之念。谋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余遂礼郁为师。】

‘开馆’就是教私塾。了凡先生引导孔先生回家,并告诉母亲。母亲说:‘好好招待他,并试试他算得灵不灵?’一试,果然很灵。因此,他对孔先生的推算就有信心,也生起读书的念头。于是跟他的表兄商量,到郁海谷先生那里寄学,了凡先生就拜郁先生为师。

【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

‘提学’,相当于现在一个省的教育厅长。‘补廪’,廪是廪生,这是秀才的一个等级,领取国家发给的米粮,相当于现在的公费生;但是有一定的名额,有缺额才能补。‘当贡’,贡生是秀才的最高阶级,廪生为其次,贡生就有资格入太学读书。‘大尹’,县长。

孔先生替他推算说:‘你明年县考秀才是十四名,府考是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是十六岁,果然考取了,而且名数完全吻合。可见得孔先生算命的功夫相当高明,他不是江湖术士,他是个真正有实学的数术专家。

了凡先生经过这一年三次考试,与孔先生所算完全相符,这才真正相信命运,于是请孔先生为他算一生的吉凶祸福。

孔先生告诉他,你在某年参加考试考第几名,某年你可以补廪,某年当贡。你在出贡后某一年,就会当选四川大尹,在任三年半就要告老还乡。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寿终正寝。可惜命中无子。他就将孔先生为他算一生的流年休咎,做了备忘录。

http://bookgb.bfnn.org/books2/1732.htm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9-12-2014 07:27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1-2015 03: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9-1-2015 03:12 PM 编辑

【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及食米七十余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

‘悬定’就是算定。‘宗师’是当时的提学,管一省的教育。自此以后,每年读书考试,名次都被孔先生算定,丝毫不差。唯独他当廪生,领国家九十一石五斗米粮,就能从廪生升到贡生,这一点好像算得不太准。因为他领廪米七十余石时,屠宗师就批准补贡生。因此,他心中开始有了疑惑。

【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五策即五篇奏议也。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遂依县申文准贡。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

‘署印’,代理提学。‘五策’,五篇论文;‘奏议’,从前大臣对皇帝建议的这些文字。‘博’,见闻广博,学识丰富;‘洽’,对理论了解得透彻;‘淹’,文义透彻;‘贯’,功夫一贯。

屠宗师批准他补贡的文件,被代理提学的杨先生驳回,不准他补贡。一直到丁卯年,了凡先生三十三岁,这时主持教育的长官殷秋溟先生,在闲暇时重新翻阅考卷,突然发现了凡先生的考卷,非常感叹的说:‘这五篇文章的见解文字,等于五篇奏议,写得真好!怎能使这样一位有学问有德行的人,老于窗下,一辈子当穷秀才?’于是再次为他申请补贡,这一次批准了。


孔先生算得一点没错,确实他的廪生米领到九十一石五斗才出贡。这时他才完全相信一个人有命运,迟早都有定时,强求不得。于是他的心定下来,妄念没有了,真正做到‘于人无争,于世无求’。

这种人是标准凡夫,而我们连一个标准凡夫都做不到,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到处妄求。所谓‘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哪里求得到?

http://bookgb.bfnn.org/books2/1732.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2-2015 11: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0-2-2015 11:38 AM 编辑

【贡入燕都。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己巳归。游南雍。未入监。先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

‘燕都’,北京。‘南雍’,南京的国子监(国家大学),升为贡生就要到国子监念书。

在北京住了一年,他终日静坐,不阅文字。既然一切皆是命,想什么都是枉然,所以把妄念止住了。实在说,他是被命运所拘,无可奈何。

第二年,他从北京回到南京的国子监。在没有上学之前,先到南京栖霞寺访问云谷禅师。‘云谷’是大师的号,法名是‘法会’。云谷禅师是当时佛门的一位高僧大德,十九岁开始参学,寻师访道,开悟之后,韬光养晦,专做苦行。以后被一些地方名士、官员发现,帮助大师复兴了栖霞道场。但是他老人家无意于名闻利养,在山后人迹罕至的‘天开岩’苦修。

大师平常接众,不管谁去访问,一句话都不说,丢一个蒲团叫你参‘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了凡先生去参访,跟云谷大师对坐三天三夜,未曾说一句话。

【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

云谷禅师说:‘凡夫所以不能成为圣人,就
是因为妄想、分别、执著缠缚,心定不下来。你静坐三日,不见你有妄念起来,这是什么缘故?’平常很少说话的云谷禅师遇到了凡先生,跟他说了这么一大堆话,这也是特别的缘分。


我们要晓得人与人之间确实有时节因缘,他遇到云谷禅师,这才开始转变命运,‘立命之学’就是云谷禅师传授给他的。

http://bookgb.bfnn.org/books2/1732.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3-4-2024 10:13 PM , Processed in 0.066832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