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725|回复: 23
|
吉隆坡哪里有得学杨澄浦的太极拳?
[复制链接]
|
|
大家好,请问有人知道吉隆坡哪里有得学杨澄浦的太极拳?谢谢。 |
|
|
|
|
|
|
|
发表于 26-4-2012 03: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4-2012 09: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的,杨澄浦的太极拳就是杨式太极拳,但杨式太极拳就不一定完全是杨澄浦所传的大驾。就好像老六路就不是他传下来,但也算是杨式太极拳。 |
|
|
|
|
|
|
|
发表于 27-4-2012 11: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7-4-2012 06: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是老六路是他老爸杨露禅的杰作喔..... |
|
|
|
|
|
|
|
发表于 28-4-2012 12: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8-4-2012 12: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表要乱认老豆喔。。。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4-2012 09: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舒张大方。。让人很舒服。。各花入各眼啦。。
有人觉得陈式不错,也有人觉得郑子太极拳很好。。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4-2012 09: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杨露禅到杨澄浦的太极架子,风格都不尽相同。。顺着世界再变吧。。 |
|
|
|
|
|
|
|
发表于 28-4-2012 08: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哈... 认错宗师的儿子咯.... 原来是孙子啊.... |
|
|
|
|
|
|
|
发表于 29-4-2012 04: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澄甫的太极拳,在马来西亚,最直接的就是新山永年太极拳,傅钟文一脉的太极拳,最为接近了。
在吉隆坡,基本流传不广,这里都是董英杰的108式比较多,也属于比较接近杨澄甫的太极拳。
李雅轩的大架就几乎没看到,牛春明,陈微明的就更加不用想了。 |
|
|
|
|
|
|
|
发表于 29-4-2012 07: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Puchong 有杨振铎一系的。在Puchong 的Gaint附近
邹子杨式太极拳研究学院
10-3, Jalan Puteri 2/6, Bandar Puteri Puchong.
Handphone Contact +6016 614 2645 |
|
|
|
|
|
|
|
发表于 14-12-2013 08: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4-12-2013 09: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一样,都是出自杨露禅的。虽然有一些分歧,但是杨式始终都是一体的。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发表于 14-12-2013 11: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甲洞有老师教董传(董英杰)杨式太极拳。
不知道你有没有兴趣? |
|
|
|
|
|
|
|
发表于 15-12-2013 08: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赵幼斌 写)
传统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是由杨家第三代宗师杨澄甫先生晚年所创的“定型拳架”而来。宗师的“定型拳架”到底有多少式,时至今日,其各地门徒,在传承演练的招式及其风格上都不尽相同。如杨振铭先生(杨澄甫长子)、赵斌先生(杨澄甫侄外孙)、傅钟文先生(赵斌之妹夫)、分为85式;杨振基先生(杨澄甫次子)分为91式;杨振铎先生(杨澄甫三子)分为103式。杨澄甫宗师之高徒,牛春明先生分为81式,崔毅士先生分为108式,李雅轩先生分为115式。虽然在计算动作的方法上和数量上,以及个别动作名称上有所不同,但是基本上都是在杨澄甫宗师1931年所著《太极拳使用法》和1934年所著《太极拳体用全书》中的拳照和动作顺序上演变而来的。
路迪民先生就杨澄甫宗师的著作《太极拳使用法》(1931)和《太极拳体用大全》(1934)中拳势动作的排序做了校勘,指出《太极拳体用大全》中,刊登的杨澄甫晚年定型拳架,动作名称和顺序排列一共81式。而与赵斌先师所传85式比较有4处名称算法不同。第一处是杨澄甫宗师的第1式为“太极拳起势”,赵斌先师传的85式分为两个名称,即第1式为“预备式”和第2式为“起势”;第二处是杨澄甫宗师的第37式为“左右打虎式”,赵斌先师为第38式“左打虎式”和第39式“右打虎式”;剩下两处均为将两个“单鞭下势”分为“单鞭”和“下势”。 这样81式加上4式的名称也就成了85式。在其他杨澄甫传的定型拳架中,有的将“左右搂膝拗步”分别计算为“左搂膝拗步”和“右搂膝拗步”,将“云手”的重复动作分解为“云手一”“云手二”“云手三”,将“野马分鬃”也做了左右的区分等等,因而在动作数量的计算方式上形成不同。由此可见,先师在定型拳架后,只是对动作的顺序做了精心安排,却并未具体规定如何计算和编号这些动作。
在传承过程中,不同老师的演练风格,对拳架的理解和体悟不同,因而在个别动作的练法上也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由“提手上势”接“白鹤亮翅”一动,有些老师侧重“肘击、肩靠、胯打”,有些老师侧重在旋转中右臂翻挑、上托,左臂下採,一下一上有海底捞月之势。因而也就造成了所谓的定型拳架也有不同的练法。这些都是事物发展的合理现象。由于杨澄甫宗师的亲族传人和门徒在新中国以来的太极拳发展事业上,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使得“杨澄甫定型拳架”成为目前流传最广的传统杨式太极拳。根据不同师承关系的发展,这些定型拳架在中国也体现了一定的地域特征。不同地域的传人,呕心沥血,在不同地区将传统杨式太极拳传播开来,使之得以继承和发展。虽然这些拳架在风格形式上有所区别,但都源于或者继承于杨澄甫宗师的定型拳架,并且在实践中从内容和拳理上都丰富了杨式太极拳的发展,体现了大师们的智慧,也在不同的侧面展现了杨澄甫宗师定型拳架气势浑厚、舒展大方、立身中正、松活圆满、绵绵不断、轻灵沉稳的风格和特点。
杨澄甫宗师传承下来的,也并非只有“定型拳架”一种练法和套路。但是,为什么“定型拳架”在民国时期受到诸多有识之士的追捧,以至于如今,它是流传最广,演练人数最多的一种杨式太极拳架呢?除了杨澄甫宗师及其门下弟子的努力和推广之外,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这套拳架所蕴含的内容本身。
杨家经三代研习,到了杨公澄甫一代,对拳术已经有了深刻的体悟,并且总结出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而面对日益增多的太极拳爱好者,以及“习武救国,强族强种”的社会环境,亟需一种有效的、具有多功能的教学和练习方式,使更多的人能够受益。因此,在其深厚的家学基础上,集中了杨家三代及其传人练拳和传拳经验,对杨式太极拳做了一定的改革,将杨家拳的精华和修炼要旨集中在一套训练体系当中。在宗师遗著《太极拳体用全书》中,除了有定型拳架的套路之外,还有单人、双人推手练习方法,有关于拳架技击招数的展现,在理论方面有“太极拳练习谈”和“太极拳十要”等心得。因而“定型”并非是一个拳架的定型,而是对杨式太极拳修炼方法,以及修炼体系的高度总结和概括,可谓是杨家拳的集中体现和集大成者。
这也是为什么,像陈微明(1881-1958),牛春明(1881-1961)等年长于澄甫公,又跟随澄甫公之父键侯先生学过拳的,后又拜于澄甫公门下。跟随澄甫公学拳的,要不就是先得键侯先生、少侯先生亲传,如田兆麟、王其和、汪永泉、张虎臣等,要么就是有识之士、带艺投师的,如李雅轩、崔毅士、董英杰、郑曼青、叶大密、褚桂亭、武汇川等,都终成一代名师,可见澄甫宗师之智慧与高明。
宗师在《太极拳体用全书》的《例言》中强调:“太极拳只有一派,无二法门。不可自眩聪明,妄加增损。”“私心妄改,以误传误,易失体用之真传” 这个法门是什么?就是练习太极拳要明白和遵守的基本道理和准则。宗师又在《例言》中说道:“太极拳之主体,贵在动静有常。故练时举步之高低,伸手之疾徐,运动之轻重,进退之伸缩,气息之宏细,顾盼之上下左右,腰顶背腹之俯仰,须知各有常度。”知道了这个“常度”,也就是明确了习练的基本准绳。宗师将太极拳的理论与实践方法都蕴含在了“定型拳架”之中,只是看你能不能识得它的真面目了。
这个“准绳”,不是一个动作标准化的要求,而是一个符合太极拳准则的坐标。很多身体的习惯,在开始学拳的时候不理解,做起来觉得别扭,比如身体放松、以腰带动四肢、实腿转换、圆裆开胯;或者单腿支撑时,胯根外旋里收等要求,但是当你照着这个准绳练,你就发现她的奥妙了,因为她是帮助你通向太极之路的一扇门,你不按照这个准绳去练,不守太极拳的规矩,练八辈子也练不出来。
因此不要将这个规矩变成一个死的“标准化”,太极拳打到最后,都是有手似无手,有形似无形,没有开始的准绳规矩,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无形神韵。外在上看着无形,实则是身体里面习练出了有形的东西。身体内在的东西你是看不见的,却是习练得来的客观存在。但是你不按照准绳来练,里面的东西也不会产生。
那为什么“定型拳架”还有不同的演练风格呢?不能说人家的不对,而是他们都保持了定型拳架练习的准绳,在此基础上由于师承,领悟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演练风格。就像一个娘生出的孩子,外表虽长得不一样,但是基因是相同的,你不能改变她的基因,否则就变种了。转基因食品看着好,吃着好,但是有些不但没有营养价值,反倒还会对人体有害。最好的就是最自然的,这个自然就是符合宇宙规律的。
恩师赵斌先生、傅钟文先生、傅宗元先生(傅钟文先生之弟1914-1984)都是先后随澄甫公学拳、教拳,属澄甫公的亲族传人。在“定型拳架”的划分上,为何分为85式呢?我带病学拳其间,只顾傻学傻练,却从不敢问恩师这样的问题。后来庞大明先生在其著作《杨式太极拳阐微》一书中,提起他和傅宗元老师的一段对话:
我在跟傅宗元先生学拳时,先生对我讲:‘杨澄甫先生在简化定型这个套路的时候,是严格按照太极原理编排的,杨式太极拳叫八五式太极拳,也可以称八十五式太极拳(先生一面讲,一面从地上捡起一个小树枝在地上不断画着、写着)。叫八五式,八代表八卦、五代表五行,八五十三,寓意太极十三势,告诉人们太极拳里面有个十三势,为什么叫十三势,而不直接叫太极十三势呢?因为八五只得十三,而没有太极呀,85式就是太极,也就是说85与八五合起来才能称为太极十三势’讲到这里,先生故意停顿下来不讲,只是慈祥地笑看着我。我皱着眉头,纳闷地望着先生。好长一段时间谁也没有讲话。我在琢磨,怎么85与八五合起来就成了太极十三势了呢?
琢磨了很久,怎么也理解不了85与太极拳有什么关联。无奈我只得问先生:‘八五是两个数,它们可加、可减、可乘、可除,而85是一个数,它怎么变化呢?’先生当时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只是在地上写字,但是写的是阴、阳,金、木、土、水、火。坎、离、兑、震、巽、乾、坤、艮,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先生写完后,他抬起头来笑着对我说:“你查查我写了多少个字就明白了”。我不解地问:“你写了85个字,这不是阴阳、五行、八卦、十天干、十二地支、二十四节气吗?”先生回答:“对!你要记住,这就是太极所包含的内容,从现在起,我会慢慢告诉你,它们是怎样与太极拳相结合的,太极拳怎样将它们体现在武术中的。(当时先生指着地上的字说)这85个字就是太极,八五得十三势,它们合起来就是太极十三势。”先生看着我疑惑的表情笑着对我说:“不要紧,以后再给你讲十三势行功法的时候都离不开这些内容,慢慢你就理解啦。”
读到这段文字,我才恍然大悟。为什么先师们称这趟定型拳架为八十五式,八门五步: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这就是太极拳的十三势,因而太极拳亦被称为“十三势”,是因为她万变不离其宗。这里头的玄机,是需要有心人去参透的啊。澄甫宗师在《太极拳体用大全》的《例言》中说道:太极拳本易之太极八卦。曰理,曰气,曰象,以演成。孔子所谓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岂能出于理气象乎?惟理气象乃太极拳之所胚胎也。三者得能兼备,而体用全矣。然象则取法太极八卦,气则不出于阴阳刚柔,理则主宰变易不易,以穷其化。学者尤宜先求其象,以养其气,久之自然能得其理矣。正是指出了进入太极拳道修炼的法门。
本帖最后由 唔讲得 于 15-12-2013 09:08 AM 编辑
|
|
|
|
|
|
|
|
发表于 15-12-2013 08: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妖刀村正 发表于 14-12-2013 11:11 PM
甲洞有老师教董传(董英杰)杨式太极拳。
不知道你有没有兴趣?
可有网站或脸书,想做个记录,谢谢。
|
|
|
|
|
|
|
|
发表于 15-12-2013 01: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唔讲得 发表于 15-12-2013 08:28 AM
可有网站或脸书,想做个记录,谢谢。
真不好意思,没有网站。
教的老师是梁老师,教董传杨式太极拳,也有螳螂拳。
每个星期日,早上8点,在甲洞的水帘洞庙。
google maps (3.195064,101.648737)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发表于 16-12-2013 02: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妖刀村正 发表于 15-12-2013 01:26 PM
真不好意思,没有网站。
教的老师是梁老师,教董传杨式太极拳,也有螳螂拳。
螳螂拳是七星派的么?
|
|
|
|
|
|
|
|
发表于 18-12-2013 11: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唔讲得 发表于 16-12-2013 02:45 PM
螳螂拳是七星派的么?
是七星螳螂拳。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