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456|回复: 0

復興語言從成長地認同做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8-1-2012 01: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ahju 于 28-1-2012 01:10 AM 编辑

復興語言從成長地認同做起作者 ;沈志偉 2012-01-10   馬來西亞 星洲日報 言路

母語逐漸消失最近成為文化界(包括中台)的燃眉之急。看見一個個新婚夫婦都不願意再與孩子以母語溝通,而一個個上幼兒園的新生兒完全都聽不懂祖輩說甚麼,華社文化界真的意識到1980年文革式的“講華語運動”,還有學校禁止學生說母語政策的惡性作用已經開始浮現。

華社開始眾多紛紜,討論該如何挽救局面。有人提出要恢復異籍貫者禁止婚嫁的過時習俗。有人又問父母來自不同籍貫,那該用甚麼語言與孩子溝通?

筆者欲強調兩點:
(一)我們生活在人口高度流動的時代。想阻止人與人互動、交友、婚嫁是不可能的。
(二)每個人都有多重認同感,可以是家鄉、祖籍、民族、職業或嗜好。拯救母語的理念必須能跟得上時代和社會的演進。提倡保護母語的理念與論述都必須以保護多元文化為根基,提倡多元共榮,多語共存。我們也必須意識到許多新生代對自己所屬的民系已不甚在乎,反而對周遭生活環境的通行語更有親切感和認同感。

去年2月,某地的客家公會主席指該地的客家人已經被福建人同化,而呼吁客家人不要用福建話和家人溝通。這使筆者想起台灣的語言紛爭──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台灣就是因為閩南與客家兩大民系在語言課題上相持不下,導致閩客雙語的地位都未能躍升。北京話(台灣稱國語)的地位因此仍然凌駕兩語。

語言復興專家Myhill在1999年點出一個可以,解決民系衝突、人種混雜和通婚所造成的語言滅亡。我們一向來採納“語言與祖籍掛鉤”的模式(你的祖籍是廣州人就得說廣州話)已不合普遍通婚、民系混雜的大馬華社。“語言與成長地掛鉤”的模式才適合現代社會。也就是說你在檳城長大(即使祖籍廣東)就應當懂得檳城福建話。無論你是祖籍廣東還是福建,在沙登客家新村長大就要懂得客家話。為馬來西亞各大城鎮劃分語言區變成一個重要的步驟,以便在各個語區內的華校傳授該語言。這能減緩語言因人口流動和民系通婚而造成的文化流失,保持語言多元性。接下來再通過與中港台的語言專家合作,逐步達致以南方漢語作為教學媒介語的終極目標。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沈志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5-11-2025 06:19 AM , Processed in 0.107652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