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38211|回复: 315

文娱书坊:[对联韵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3-3-2005 05: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对联简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楹联是题写在楹柱上的对联,亦指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以下全都是在网上搜罗回来的古今对联韵事.


[ Last edited by delonmun on 13-3-2005 at 07:09 AM ]


[ 本帖最后由 if 于 31-10-2007 01:43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3-3-2005 05: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录

第一页

【冰比冰水冰】
【兄妹之間的逞才】
【天下第一对联】
【君子有心覓湘妃(文徵明的綺麗傳說)】
【有膽才能吃大餐】
【難得一物人人愛】
【今朝西子披著洋衫】
【神童姐妹答武后】
【罵人對聯隱趣多】
【對不起中華民國的袁世凱】
【大家一起來改聯】
【大清第一嵌名聯】
【<從對聯教父紀曉嵐談起>一文有感:對聯與典故】
【鄉人巧聯戲貪官】
【和尚戲逗小于謙】
【草包秀才不知修(羞)】
【佛祖聞香也跳牆】
【宋湘巧對戲名流】
【道是無情卻有情】
【覺修宮的趣味楹聯】
【兩岸入世趣話聯篇】
【從對聯教父紀曉嵐談起】
【婚喪合一巧妙聯】


第二页

【祝允明聯戲師爺】
【當「詠絮蠢材」遇上「詠絮之才」】
【秀才巧對得賞識】
【徐渭巧對烏知縣】
【幼年林則徐的應對】
【難倒蘇東坡的對聯】
【同偏旁部首對聯】
【趣味短簡亦巧對】
【紀曉嵐妙對乾隆皇】
【糞屁也能入對聯】
【中書科什麼東西】
【鑽天入地姓氏聯】
【詭譎逗趣無情對】
【可惜只賣四萬錢】
【解縉巧對得嬌妻】
【吳承恩戲惡老闆】
【一封「春信」的文字趣味】
【名醫開藥戲昏官】
【湘綺老人輓和尚】
【蘇軾巧對遼使臣】
【秀才題聯嘆人情】
【村姑巧對難蘇軾】
【賣藥女巧對王維】
【曹丕這回不吃鱉】
【夢陽何苦為難夢陽】


第三页

【匠人也能製巧聯】
【絕妙聯謎難乾隆】
【白頭翁巧對紅顏女】
【花童妙對治酸腐】
【聯意雙關譏袁賊】
【中國最早的對聯】
【話「第一長聯」】
【蘇州萬人碼頭重金徵聯4年未果 】
【紀曉嵐祝壽出妙語】
【艾玉巧對三秀才】
【李夢陽巧對】
【探花賦詩救前程】
【管御史管人反被人管】
【文學夫妻百事雅】
【紀曉嵐巧對考官】
【 楊花竹影(楊慎巧對)】
【紀大煙袋的對聯】
【妙聯了心願】
【張飛啞對諸葛亮】
【蒲松齡聊齋諧聯】
【白龍寺裡撞金鐘】
【明主理當自愛】
【台北in起來】
【蘇小妹的文采】
【農婦詩聯表心志】


第四页

【李自成對聯見志】
【洞房聯語戲新婦】
【紀曉嵐智退惡使】
【鬥聯買菠菜】
【解縉巧對】
【金聖歎臨刑製聯】
【紀曉嵐幼對知府】
【蘇東坡與佛印和尚(泛舟篇)】
【朱項兩姓鬥妙聯】
【妙趣橫生的疊字聯】
【馬遠與ㄚ環鬥對】
【于謙戲對和尚】
【徐天眼巧對取才】
【絕聯成巧對】
【山僧不識英雄主(明太祖寺壁題詩)】
【歐陽修巧對進城】
【巧聯成雙喜】
【母狗與公羊】
【此江若变作春酒  问余何事栖碧山】
【蓬莱文章建安骨   青莲居士谪仙人】
【谢宣城何许人?】
【狂到世人皆欲杀   醉来天子不能呼】
【扬波喷云雷,笔落摇五岳】


第五页

【118字长联】
【有句思谪仙,争看炉火照天地】
【击楫几登临,看白纻环来生成画稿】
【胜迹画图中,莫辜负此日登临,倚山枕渚】
【公昔去长沙,笛吹黄鹤楼中,梅花默然】
【诗中无敌,酒里称仙,才气公然笼一代】
【万里大江来倚翠嶂高楼,月朗风清依旧】
【莫上层峦,睹江水狂澜,洒不尽英雄涕泪】
【去日苦难留,须臾六十四年,觉浮生仕真若梦,游真若梦】
【酒家何处?杨柳依垂,每当月白风清,胜地也应招子美】
【谗起七言,千古才人千古恨】
【把酒问青天,放眼已无高力士】
【大江淘尽英雄,山经百战楼仍在】【遗恨“胜棋楼”(象棋对联故事)】
【遗恨“胜棋楼”(象棋对联故事)】
【中藥對聯故事擷趣】
【对联激活学生思维】
【探寻神秘古村之对联故事】
【苦学生,口含冻笔“红黑相间”】
【老先生,求得佳联“楼头做寿”】
【长工巧对财主】
【狄仁杰入汉三杰,老先生有意示错】
【獨眼不登龍虎榜】
【跟皇帝對對聯】
【風聲雨聲不吱聲,了此一生】
【楊三已死無蘇丑】
【八百萬台灣剛醒同胞,微先生何人領導】


第六页

【一二三四五六七】
【勸戒迷信對聯】
【改聯】
【同音聯】
【唐伯虎也曾被勞動人民難住過】
【岳陽樓對聯欣賞】
【九里香故事】
【对联故事撷趣联语寄情结佳偶】
【趣谈对联】
【对联的知识】
【对联的结构】
【對句得佳石】
【別峰庵聯】
【聯諷知府】
【嘲白字】
【為民作主】
【繁簡新舊】
【罷官】
【即境得句】
【諧音聯】
【聯戲員外】
【戲班聯】
【澡堂題聯】
【巧改對聯】
【壽聯】


第七页

【剃頭聯】
【方位聯】
【男女宮院】
【御筆書聯】
【審對】
【撰聯封秀才】
【妙人兒】
【道士巧對】
【神童巧對】
【一對利三人】
【先生對句】
【對句嘲先生】
【巧對藥聯】
【巧對乾隆】
【再對乾隆】
【招牌對】
【迴文對】
【巧對壽聯】
【遗恨“胜棋楼”】
【苏轼因词得福】
【随机应变作趣诗】
【谢觉哉巧对千年绝句】
【王安石巧对联成双喜歌】
【续联得昭雪】
【酒店续对】


第八页

【李宋二先生,木头木脚】
【嫦娥原爱绿衣郎】
【哑女说话】
【妙联绘贪官】
【联讽洪承畴】
【唐伯虎妙对点秋香】
【祝枝山写联骂财主】
【联语如刀亦伤人】
【打油诗嘲白字先生】
【王羲之妙书春联】
【徐文长妙写藏头诗】
【徐文长手对知府】
【苏东坡对联逗长老】
【工巧联】
【贴春联的来历】
【门神春联的由来】
【不拘平仄的楹联写法】
【谈谈春联的历史】
【中国楹联(一)(对联与对联文学)】
【中国楹联(二)(对联与对联文学)】
【中国楹联(三)(对联与对联文学)】
【中国楹联(四)(对联与对联文学)】
【中国楹联(五)(对联与对联文学)】
【中国楹联(六)(最佳对联结构)】

第九页

【中国楹联(七)(最佳对联结构)】
【中国楹联(八)(最佳对联结构)】
【中国楹联(九)(最佳对联结构)】
【中国楹联(十)(最佳对联结构)】
【中国楹联(十一)(最佳对联结构)】
【中国楹联(十二)(最佳对联结构)】
【中国楹联(十三,四)( 对联创作)】
【中国楹联(十五)( 对联创作)】
【中国楹联(十六)( 对联创作)】
【中国楹联(十七)( 对联创作)】
【中国楹联(十七)( 对联创作)】
【中国楹联(十八)( 对联鉴赏)】
【楹联简史】
【对联平仄的宽严】
【数宗论祖看发展】
【趣味对联】
【幽默对联】
【趣味鲜花对联】
【再婚对联】
【爱情经典对联】
【怪联】
【人名对联】
【地名对联】
【换联】
【令联】
【寓意拟物联】

第十页

【春联撷趣】
【奇妙对联】
【养生楹联趣谈】
【楹联拈趣】
【音韵联】
【外国人写的中国对联】
【龙年撷趣】
【龙年话龙联】
【中秋对联趣谈】
【“鸡”字佳联妙对现联海 鸡年闲时赏鸡联情趣横生】
【解读风景名胜楹联】
【古今名人名联(一)】
【古今名人名联(二)】
【妙对增字、减字联】
【妙趣横生的“隐字联”】
【三改婚联】
【亦谐亦趣话婚联】
【妙趣横生的中药联】
【对联争霸】
【联话辩异】
【古今联话】
【谈谈春联的历史】
【對聯要求】
【何謂平仄?】

第十一页

【馬蹄韻淺淡】
【常見的對聯修辭手法】
【對仗及詞性】
【佛祖聞香也跳牆】
【當「詠絮蠢材」遇上「詠絮之才」】
【宋湘巧對戲名流】
【草包秀才不知修(羞)】
【怪联三解】
【諸葛亮反譏周瑜】
【王羲之半截聯】
【王勃改聯】
【李白輸句】
【中秋, 年尾.】
【李白回驢】
【七歲李沁對張說】
【孟郊對欽差】
【白居易啞語巧對】
【人窮出奇聯】

第十二页
【白居易易聯】
【楊大年對寇相公】
【楊大年諷奸相】
【張子野撰聯辯解】
【花落去燕歸來】
【歐陽修露鋒芒】
【歐陽修撰聯警世】
【秀才不知羞】
【畢士安識小友】
【巧對成雙喜】
【王安石聯難蘇東坡】
【三代四詩】
【四小友趣對】
【被貶得句】
【蘇軾對黃庭堅】
【輓聯開風氣】
【聯諷老道】
【慶有餘】
【東坡對佛印】
【蘇軾兄弟對佛印】
【朝雲巧對佛印】
【數字聯】





[ Last edited by delonmun on 3-6-2005 at 08:12 PM ]

[ 本帖最后由 delonmun 于 2-8-2005 02:45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3-2005 05: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國以來,有個膾炙人口、號稱無人對得出來的絕聯,那就是「冰比冰水冰」。據說,是金庸、古龍與倪匡一起提出來的,三人還約定好,有誰對得出來,將要致贈一套三人的親筆簽名著作。

原本這是一段對聯的佳話,但誰知最先提出辯駁的,卻是當事人之一的金庸。他於「金庸作品集」三聯版序提到:

「有些翻版本中,還說我和古龍、倪匡合出了一個上聯『冰比冰水冰』徵對,真正是大開玩笑了。漢語的對聯有一定規律,上聯的末一字通常是仄聲,以便下聯以平聲結尾,但『冰』字屬蒸韻,是平聲。我們不會出這樣的上聯徵對。大陸地區有許許多多讀者寄了下聯給我,大家浪費時間心力。為了使得讀者易於分辨,我把我十四部長、中篇小說書名的第一個字湊成一副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我寫第一部小說時,根本不知道會不會再寫第二部﹔寫第二部時,也完全沒有想到第三部小說會用什麼題材,更加不知道會用什麼書名。所以這副對聯當然說不上工整,『飛雪』不能對『笑書』,『白』與『碧』都是仄聲。但如出一個上聯徵對,用字完全自由,總會選幾個比較有意義而合規律的字。」

這是怎麼回事?怎麼出聯的人反而否認這件事。於是我們找到了這段絕聯的出處,原來是出在古龍身上!最先提出這個對聯的,是古龍於《神劍一笑》〈第二章 超級殺手雲峰見 〉寫下的內容:

「近十餘年,西門吹雪幾乎已經完全沒有機會看到自己。
因為他的心與眼久已被一層血所蒙蔽,當然還有一層。
冰比冰水冰,雪更冰甚冰水。」

古龍特地在這章內容後寫下註,內容如下:

「有一天深夜,我和倪匡喝酒,也不知道是喝第幾千幾百次酒了,也不知道說了多少鳥不生蛋讓人哭笑不得的話。
不同的是,那一天我還是提出了一個連母雞都不生蛋的上聯要倪匡對下聯。
這個上聯是:"冰比冰水冰。"
冰一定比冰水冰的,冰溶為水之後,溫度已經昇高了。
水一走要在達到冰點之後,纔會結為冰,所以這個世界上任何一種水,都不會比"冰"更冰。
這個上聯是非常有學問的,六個字裡居然有三個冰字,第一個"冰"字,是名詞,第二個冰字是形容詞,第三個也是。
我和很多位有學問的朋友研究,世界上絕沒有任何一種其他的文字能用這麼少的字寫出類似的詞句來。
對聯本來就是中國獨有的一種文字形態,並不土分困難,卻十分有趣。
無趣的是,上聯雖然有了,下聯卻不知在何處。
我想不出,倪匡也想不出。
倪匡雖然比我聰明得多,也比我好玩得多,甚至連最挑剔的女人看到他,對他的批語也都是:
"這個人真好玩極了。"可是一個這麼好玩的人也有不好玩的時候,這麼好玩的一個上聯,他就對不出。
這一點一點也不奇怪。
奇怪的是,金庸聽到這個上聯之後,也像他平常思考很多別的問題一樣,思考了很久,然後只說了四個字:"此聯不通。"
聽到這四個字,我開心極了,因為我知道"此聯不通"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我也對不出。"
金庸先生深思容智,倪匡先生敏銳捷纔,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能有一個人對得出"冰比冰水冰"這個下聯來,而且對得妥切,金庸、倪匡和我都願意致贈我們的親筆著作一部。作為我們對此君的敬意。」

原來,這個故事是古龍自己自問自答寫出來的!當時三人酒酣耳熱,有沒有約定好要致贈親筆著作一部?我們並不知道,但是金庸同樣堅持「此聯不通」的立場,倒是並不相違背。如果金庸否定自己要送一套親筆著作,我們可以解釋是古龍自個兒一廂情願,並把這段緣由寫在書中,而盜版翻印金庸著作的人好事,又把這段出處有意無意誤植到翻印的小說中〈加些人所不知的情節,號稱這才是正確的版本,就像古代再版小說的人都會說自己的版本才是真定本。〉,於是形成這段看似自相矛盾的公案。

實則,並不相違背,是不?〈一笑〉

時至今日,依然有人孜孜不倦的研究這個對聯,期盼能對出這個無解之聯!不過,一如金庸所言,這個對聯本身就有缺陷,想要循對聯的規則去對下聯,當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不以對聯的規則去對下聯,那對出來的對子,也不會受到大家的認同。由此看來,無論人們花多少心思卻對對子,這個上聯註定是無解的。

話雖這麼說,但這個結果並不影響這段佳話的價值。喜歡對聯的朋友,依然會在茶餘飯後,繼續研究這個可堪玩味的絕聯......


以下是读者的回复:

小弟不擅國學,只是略覽留言版有感,發表淺見諸位先學切莫見怪。

針對前述之金庸、古龍、倪匡云云有「冰比冰水冰」,「冰比冰水冷」兩種(小弟並不知原文)。

綜觀以上留言版,有兩對實屬佳作一則為「草非草書草」,一則為「秋并秋禾香」,正好對上金古倪之兩樣上聯

但是,這樣看不知對不對?

冰與水乃一體之兩態,互為物理反應之前後結果,光這一點,恐怕草、書和秋、禾之間的關聯就略顯薄弱了一點(須知倪匡乃中文科幻小說大家,此比喻應有理可據)。雖然詞性也許相對應(小弟不通),但內裡涵義牽連恐略有不及。

另,冰字雨水字應為水字是從冰字裡取,故,單就此二字對,秋禾兄所作仍屬上上,但草書兄可能要略加斟酌一番了。(禾字,取秋字之禾,但草、書之間就只有一個意思了)。

而冰和秋,前面有人發表過,〝冰〞為一實體,而〝秋〞為一意境,取狹義解釋的話,仍然可議。而秋對的〝并〞字比之冰對的〝比〞字似乎在組合連接整句話的功能上,略略不及。

如果這樣看,不管冰比冰水冰或冰比冰水冷,在這裡應該還沒有人精準工整的對上。

小弟不是古、金、倪迷,況,此上聯似乎也不是三老所出。只是一時靈感所致,有感而發。但是照這個角度看,其實此對誠屬不易,要對得詞、意相通,也是一番難事。(也許縛捆三老多年之說確有其事,只是面上仍須保留一點大師的光彩,呵呵。)

小弟不是國學鑽研人仕,對於各種修辭不若各位先學,只是喜歡看妙對子,此感為偶發,並無挑釁踢館之意,只是舉出個人看法,希望大家能再擠出更好的下聯對之,讓小弟有更多絕妙好對可觀賞。

上述下聯作者,如有得罪,望請多多包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3-2005 05: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兄妹之間的逞才】

黃庭堅,北宋大文豪,也是蘇門四學士之一;其文章、書畫,都是冠絕一時的。黃庭堅與蘇東坡感情甚好,有一天應邀至蘇府作客~~~~~

屋子裏的蘇東坡一聽說黃庭堅來了,連忙跑出大門之外相迎。立在窗邊的蘇小妹見了,翻開繡衣,戲曰:

「大兄門外邀雙月」

蘇東坡笑答:

「小妹戶內捉半風」
     
「大兄門外邀雙月」,「雙月」,乃「朋」也;蘇小妹戲稱蘇東坡至門外迎接朋友,是邀雙月。而「小妹戶內捉半風」的「半風」,乃「虱」也;誰知東坡不甘勢弱,
故意嘲弄翻開繡衣的妹子,活似在捉虱子!

這蘇家兄妹倆真是文采並茂,誰也不肯多讓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3-2005 05: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下第一对联

昆明市西南郊的大观楼公园,是到昆明的游人必游之地。
  大观楼之所以吸引游人,还在于悬挂在楼前的那幅长达180字的著名长联。它的上联是: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镶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赴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它的下联是: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许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一幅长联,上联描写滇池的景色:四周的山峦,东面的金马山如奔驰的神马,西边的碧鸡山像展翅的凤凰,北方的蛇山似蜿蜒的长蛇,南端的鹤山若飞翔的白鹤。而螃蟹状的岛屿上,螺蛳形的洲绪上,柳枝在雾中随风飘舞,宛如少女在梳理她的鬓发;铺天盖地的苇草上,点缀其间的翡翠般的鸟雀,映照着烂漫红霞。还有,请不要辜负那滇池四周飘香的稻田、晴日下的万顷沙滩以及夏天的莲荷、春日的杨柳。

  下联是咏史述事,追忆云南历史:汉武帝的造船习水,唐玄宗竖立的纪功铁柱,宋太祖的玉斧挥图,元世祖乘皮筏渡江统一中国。历代帝王的丰功伟绩,到头来也不过像朝云暮雨那样过去了;就连那纪功的残碑,也只是横卧在苍烟和夕阳之下。于是,只落得留下古庙的钟声、江中渔火和南飞的秋雁以及深秋的寒霜而已。
  这一长联,写景咏史,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对仗工整。《滇南楹联丛钞·跋》认为它是“大气磅礴,光耀宇宙,海内长联,应推第一”,是当之无愧的“古今第一长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3-2005 05: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君子有心覓湘妃(文徵明的綺麗傳說)

文徵明是明代吳郡人,為著名的江南四才子之一,他不但喜歡繪畫,也研究文學,研習書法,與唐伯虎、祝允明、徐楨卿等人結為好友,後來都成為影響明代書畫藝術的大家。五十四歲時,授官為翰林侍詔,後又因不習慣官場生活而辭官引退,專心於書畫藝術的創作。

書畫藝術成就傑出的文徵明,與老師沈周、唐伯虎、仇英並稱為「明四大家」。他為書畫所下的苦工,成就了全方位的藝術造詣。他也許沒有唐伯虎那天生的瀟灑才氣,但他講究人品的高潔與氣度,反映在藝術創作上,小楷筆法婉麗溫潤,有晉唐書法的風韻,是明朝聲譽卓著的書壇大家。畫風和諧有致,曾被譽為「明朝第一」,是繼沈周之後的吳門畫派領袖,門下弟子眾多,且都有出色表現。他也是個長壽的藝術家,八十幾歲不但還能寫端正的書法,更以九十歲的高齡為朋友的母親題寫墓誌銘,完成之後才安然離世。

傳說中,年少的文徵明也曾經有過一段風流雅事,當時有個才女名叫杜月芳,不僅聰慧有文采,而且容顏秀麗,遠近聞名。這天,正好是杜月芳小姐的父親壽誕,文徵明也前來祝賀,無意間竟然進入了杜小姐的畫室,對著一幅剛畫好的海棠注視良久。杜小姐進來,見一陌生男子站在自己的畫作前一動也不動,心想此人必為文雅君子,於是出了個對句:

「花裡神仙,無意偏逢蜀客。」

「花裡神仙」是指海棠,因其號稱花中仙子。而「蜀客」其實也是指海棠,因為四川所產的品種最優。此聯在暗示兩人不期而遇。
對於小姐的弦外之音,文徵明當然是了然於心,他回頭看見門外的竹林,立刻對應:

「林中君子,有心來覓湘妃。」

「君子」是指竹,而「湘妃」也正是竹的別號,意即自己有所為而來。
文徵明不但是書法、繪畫一流,就連吟詩作對也是才思敏捷,對得天衣無縫。但兩人是否因此而發展出浪漫的愛情故事呢?

根據另一種傳言,文徵明一生有「三不原則」,也就是:不近女色、不登官府之門、不與權貴往來,後面兩項原則已由歷史證明他是奉行不悖,那麼,是不是真的「不近女色」?其實無須費心追究,就當它是中國無數綺麗傳說中的一個美麗插曲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3-3-2005 05: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膽才能吃大餐】

和珅有次請客,故意不請紀曉嵐。紀曉嵐知道是和坤有心氣他,偏自行前往。

紀曉嵐便化裝成為一個漁夫,到了和坤家門口,使了二兩銀子,買通門人,先託了七個字的字條進去,說是給和大人的。

和坤一看字條,上面寫道:〔一片兩片三四片〕,不禁有氣:「什麼東西,也來撒野。」立時,便想叫門人打發漁夫走路。在座的劉庸斜眼見了字條,便勸和坤:「或有佳句,亦未可知。」

門人接著又傳來第二個字條,只見上面寫著:〔五片六片七八片〕。

和坤實實地有些著惱:「這也是來數蓮花落的地方,混帳東西!」說著,硬是要叫人把那個臭打漁的揈走。

席中除了劉庸外,還有董曲江、王文治、戴震等重臣大老,一齊勸和坤道:
「且慢!和大人先不必生氣。人不可貌相,有膽如此,必有來歷。何不聽完下文,再作打算?等等無妨。」和坤拗不過這些貴客,只得從命。

不一回兒,眾人但見門人遞來的字條上寫著:〔九片十片片片飛,飛入蘆花都不見〕。董曲江首先大驚,叫道:「是春帆到了!和大人,快快有請紀大人吧!」

果然,一付漁夫打扮的紀曉嵐,飄然而至。只聽紀曉嵐沖著和坤哇啦哇啦道:「不請我,怎麼的?我自己偏來!」大家相擁撫掌大笑入席,只是和坤顯得有些尷尬。

上聯:
高人大膽,單刀赴會參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3-2005 05: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難得一物人人愛】

偶而發現一件東西。自古以來,文人借得多,真心詠嘆得少。-〔蠟燭〕。

各位往前後左右想想,我們生日時,點蠟燭;忌日時,也點蠟燭。喜事,點蠟燭;喪事,也點蠟燭。沒電看書時,點蠟燭;好玩燃燈時,也點蠟燭。吃飯培養情調,點蠟燭;典禮營造氣氛,也點蠟燭。燃燭讀春秋,真正氣澟然也;剪燭思巴雨,真柔情流露也。薪火相傳,香火不斷.….。都和蠟燭有關。可見,蠟燭在我們人生裡,還真無所不在呀。

不是這樣舉一舉例子,很多人會把它忘了。為什麼人們這麼不分場合地喜歡蠟燭?

文人喜歡借景生情。越能觸動這根神經的,文人越喜歡,因為這樣,文章好作。而蠟燭,剛好就提供了這個題材。

常想得到的是:它燒了自己,所流的燭淚觸動人流淚的遐思。清朝胡澹菴在解人頤中,紅緑蠟燭:

「身穿紅襖緑衣裳,滿腹文章直肚腸;只因害得心焦病,流出相思淚兩行。」

看〔心焦病〕和〔淚兩行〕,不在借燭說人,說什麼?

此外,它燃燒自己,郤照亮別人。在台已仙逝的雪廬老人對燭的直述:

「未改心腸熱,全憐暗路人;但能光照遠,不惜自焚身。」

其實,任何東西,都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可是,為何文人獨獨對蠟燭特別鐘愛?是因為它的小,還是因為它給人一種溫柔的感覺?這種感覺,未必來自於後天的影響,非常可能是來自於先天人們對火的喜愛;譬如,對火舌謉譎變化的尊敬和祟拜。否則,怎不見我們特別詠嘆電燈泡的呢?

科學上發現,在西元三千多年前,埃及就有了燭檯。肯定在那時,就有了一個可以放在上面,點燃自己,照亮別人的東西。

至於我們老祖宗,何時有蠟燭,好像爭議蠻多。有說從漢書的藝文志的占燈花術裡,判漢朝即已有燭;有說從南北朝庾信的對燭賦裡,判南北朝時即有燭(傳統中國文學電子報第85期;可惜,遍尋不著庾信的對燭賦。)還有說,燭和蠟燭是兩碼事:蠟燭出來得晚,始見於漢初(檢論);火燭則出的早,禮記上就有這燭字,它的內容指的是火炬。

於是,可以吵架的題目便是:「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和「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中,他們用的是蠟燭,還是火炬?

討論這種論戰,對蠟燭油然而生的情趣,全被一個熊熊的火炬給砸了!

其實,想想,就算他們拿的是蠟燭,容易被風吹熄,那又怎麼樣?它們借燭而詠嘆的內容,不是更值深思回味麼。

來將人生比做風中之燭,將老人比做風燭殘年,那種隨時會滅的恐懼,多麼令人驚悚,有多少敏感的靈魂,可以被挑起呀。蓮生活佛(世界真佛報):

「西方急急早修持,生死無常不可期;窗外日光彈指過,為人能有幾多時。」

好一個〔幾多時〕!

記得小時候,風雨夜,停電,家人圍住一根小小的小小的蠟燭火苗,每人眼珠裡反映著點點燭光,好像淚光,一閃一閃。大家沒有煩惱,帶著笑。外面風風雨雨,聽來就是伴奏的音樂。膽大的,用手指剪過燭火,比誰能最慢剪過火苗。燙著的,哇哇叫。突然爆出的燈花,會讓大家一陣笑。接著,有用剪刀剪燈心的,有在燭淚裡加點鹽的,都等待它能再多爆幾個燈花來。母親說,那是吉祥的好兆頭。現在想來,當時的大大小小,誰管真吉祥假吉祥,不過都是一陣歡喜,或者是一陣對歡喜的期望罷了。而今,看到李商隱的巴山夜雨: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對象雖不同,人情皆可堪哪!至於是燭是炬,又有何干?

李商隱的另一首嫦娥奔月,也是借著燭影深深,搖搖曳曳,描繪出屏風後那悔不當初的孤獨和寂寞。兩首名詩都有燭,不會是巧合吧!

雖然,蠟燭在各種場合都少不了它,但是,到了文人的筆下,則都是以悲悽的色調來繪它。既便是以情調、氣氛、和熱閙為主軸的場景,把它寫進去,多少也可打進一絲絲哀傷而羅曼蒂克的潛意識,來反襯原來要描寫的東西。

近代余光中教授的問燭,借詠得極好,(很想節取,以省篇幅,但是,實在捨不得在它身上下刀)看:

偶然,在停電的晚上
一截蠟燭有心伴我
去探久已失落的世界
看它殷勤帶路的姿勢
和眷眷照顧著我的清光
是那樣熟悉而可親
不免令人懷疑
它就是小時後巴山夜雨
陪我唸書到夢的邊緣
才黯然化煙而去的那枝
每一截蠟燭有一段故事
用蕊心細細地訴給火聽
桌上的那一截真的就是
四十年前相望的那枝?
真的就是嗎,燭啊,我問你
一陣風過你輕輕地搖頭
有意無意地像在說否
有意無意地又像在說是
就算你真是從前的那截
在恍然之間被我認出
又怎能指望,在搖幻的光中
你也認得出這就是我
認出眼前,咳,這陌生的白髮
就是當日烏絲的少年?

要舉只詠燭之作,不多;而,借燭而詠其他事的,則真真地族繁不及備載。正是:

【如來動念下凡胎,氣宇軒昂玉秀才;忘我樽前心轉世,成人背後淚還埃。】

……………………………………………………

上聯:滿腹寃屈,不是心焦誰落淚
下聯:□□□□,□□□□□□□

(各位亦可玩玩將〔燭〕字入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3-3-2005 05: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今朝西子披著洋衫】

在〔詩詞歌賦〕專欄裡,有一首高亦涵教授的〔惜別西子〕:

又到江南,
來尋夢裏湖山,
斷橋,蘇堤,平湖,花港,
曲院,南屏,柳浪,三潭,
年去歲來,
幾許魂牽,多少思量,
欲來斯鄉長盤桓。
到而今,佳麗地,
堪嘆,
人潮騰擠,叫賣聲喧,
詩情畫意儘摧殘。
柳堤上,
陣陣車塵,滾滾濃煙,
十里荷花,香歸何處,
忍見那塵霧瀰漫。
熙來攘往,馬達聲響,
不見了漁翁釣竿,
市聲噪雜,渡頭汙染,
何處尋煙波畫船?
臨水翠軒,人滿,
無處插足可憑欄。
山色空濛,水光瀲灩,
遙想淡妝濃抹,昔日俊俏,
怎奈他,
今朝西子披著洋衫。
縱樂天佳句,蘇公好詞,
都付與,庸言俗談。
只贏得:
詩情錯落,
詞客哀還,
三更夢覺,
意興闌珊。

讀了好幾遍,勾出了無數的感傷回憶。

中學時代唸的書,給了西湖太多美好的刻畫。每讀進一個篇章,就像是把一個原木刻下一刀。漸漸地,不知不覺地,從當時的經驗基礎上,建立了一個想像中非常美非常美的西湖雕像。以後,對它的補充和修飾,就沒有斷過。至於,美到什麼境界,從當初到如今,也沒法兒說得明白。總之,西湖的美,就存在腦子的某個角落,沒法消除。不但如此,它還是活的。好像是一個指標,隨時在適當場合,會跑出來和其它的景物比一比。

也是約莫一年多前,機緣安排,到了西湖。這個心中的美景,壞了!

從大馬路上經過、從湖邊的步道走過、從蘇堤斷橋遊過、從三潭虫二灠過、從岳王墓憑吊過…,每到一處,腦子裡原來的活指標就會跳出來比較一番。失望!悵然!迷惘…!什麼都不對了!每到一個景點都是這樣的感受。

和高教授詩中所描述的,完全一樣:吵雜、凌亂、馬達轟隆隆、人群一窩窩、遊船上電子音樂震天聲…,那裡來的什麼美呢?!

只有早上,微曦之時,從旅館窗戶裡,隔著玻璃往外望,看不見也聽不到熙熙嚷嚷的亂哄洪,遠遠地湖光山色,還可有一點點靜靜風韻回神的味道。不過,也就那麼短短的一下。只要投入到下面的人群中,就什麼都變了。

在行程中,雖與友人嘻笑如故,但心中實是嗒然若失的。十分懊惱:原是不該來的,一幅美好雕刻,沒了!豈只一個乘興而去,興盡而返;簡直是,敗興而返!

這和之前參訪成都武侯祠時,看到祠外,一桌一桌的室外麻將,唏哩嘩啦地長吃短碰,這是個什麼對比景象?殺透了風景,破壞了無數心中所建立起來的詩意情懷。

在岳王墓和秦檜夫婦跪像處,看到原版的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鐵無辜鑄佞臣

肅然在目。原本是多麼令人穆然的處所,而看到的景像郤是一堆堆吵吵閙閙的人群和賣雜貨的小販,心中那裡還有什麼憑吊的思緒?忠臣地下有知,嫌煩否?只好,抱著愧疚,急速地逃走。

經過一段時間沉殿後,深深地想了想:這是一個必然的吧?還是由於我們這種不該出現的癡人出現了,自尋煩惱的結果?好一個〔西子披著洋衫〕!是西子變了心?她不該披著洋衫?還是,我們不該去看她披著洋衫的模樣?來日看今日,猶今日看昔日。也許,生在昔日養在昔日的東西,不宜置於今日?如賀知章之回鄉,〔鄉音未改鬢毛催〕,相見不相識,誰又該怨誰呢?

話雖如此,傷感又怎麼禁得住喲。由它去吧!正是:

西湖披著洋衫,閣樓綁了電纜
本來各有大夢,何苦頻頻相煩

上聯:
古西湖,今西湖,西湖就是西湖,誰惹今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3-2005 05: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神童姐妹答武后】

唐武則天(690年-704年)時期,宣化府附近有一對神童姐妹。姐姐張蘭十三歲,妹妹張芳九歲,姐妹倆聰明過人,特別善於作詩聯對。這消息傳到女皇帝武則天的耳朵裡,她不相信,便傳下一道聖旨,命宣化府火速把姐妹倆送到京都,準備一試兩人的文才。

金鑾殿上,姐妹倆對武后提出的各種問題對答如流,武后聽了十分驚奇。接著,武后出聯點名張蘭對:

「河裡荷花和尚掐去何人戴?」

這是異字同音聯,「河、荷、和、何」四字同音,要對下聯很不容易。滿朝文武聽了,都不由得皺眉搖頭,替張蘭擔心。沒想到那張蘭斜瞟了一旁為武后彈琴的美女一眼,開口就對:

「情凝琴弦清音彈給青娥聽。」

武后面露喜色,連連頷首。兩旁的官員們也揚眉舒氣,低聲議論「情、琴、清、青」這四字同音對得甚妙。

武后接著問張芳:「朕還有一副絕對,你能不能對上?」隨即吟出上聯:

「冰凍兵車兵砸冰冰碎兵車動。」

聯中「冰」、「兵」同音,「凍」、「動」同音,十二字一氣呵成,珠聯璧合,確是「絕對」。大臣們又捏了一把汗,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到到張芳的臉上。只見她歪著頭,轉著一對又大又亮的黑眼珠,稍稍一想即對曰:

「龍臥隆中隆未龍龍自隆中飛。」

武后聽了十分高興。眾大臣齊聲誇贊:「諸葛亮隱居隆中的真情,被這小女娃一語道出了。」武后越聽越高興,即令擺酒設宴,款待這對小姐妹。席間,武后拉著張芳的小手說:「朕愛你才思敏捷,又知禮節,若留你在我身邊,你可願意?」張芳聽了,臉上露出悲傷的神色,低頭不語。武后又說:「你默許了,好,就這麼敲定了。」

小張芳慢慢地站起來,離席對著即將分別的姊姊吟道:「別路雲初起,離亭葉正飛,所嗟人異雁,不得一行歸。」

吟罷,眼淚奪眶而出。滿朝文武見狀,紛紛放下杯箸,嗟嘆不止。武后也長嘆一聲,道:「同來同歸,二女之願也!看來真是欲去不可留啊!」遂命人將張蘭和張芳送了回去。

  
河裡荷花和尚 掐去何人戴

情凝琴弦清音 彈給青娥聽

簾幕漣漪蓮花 泛起憐愛心

冰凍兵車兵砸冰 冰碎兵車動

龍臥隆中隆未龍 龍自隆中飛

羽上雨落雨覆羽 羽末雨滴聚

別路雲初起,離亭葉正飛,所嗟人異雁,不得一行歸

回首晨曦現 漫步落葉間 滿懷回憶囊 不知是何年

菁許久不見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3-2005 05: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罵人對聯隱趣多】

罵人是一門學問,罵的不好氣急攻心,口出穢言,易導致殺身之禍,正所謂禍從口出。罵的好字理行間不帶髒字,增添笑料,使得對方連回嘴的能力也沒有。只能摸模鼻子,自認倒霉。謹提供以下兩則趣事,供諸君賞玩:

(一)
一回與友人聊,沒多久友人出一聯:「螳臂擋車 暴虎憑河 匹夫何堪言勇」。此聯一出,立刻有人反駁:「螞蟻沿槐 蚍蜉撼樹 愚者妄自稱雄」。我才學較差,搜腸刮肚始對出:「蟬不知雪 螻蟻得志 小人何時告退」。

「螳臂擋車 暴虎憑河 匹夫何堪言勇」即不自量力,友人是在說:你這小妮子還敢在此高談闊論,簡直是孔老夫子面前賣文章。而「螞蟻沿槐 蚍蜉撼樹 愚者妄自稱雄」則是在說:你們全是不自量力,竟在關公面前耍大刀。而我所對的「蟬不知雪 螻蟻得志 小人何時告退」,乃暗指淺薄之人,得到一點的知識、有一點學問,就目中無人!你們(友人)這一些小人,還不快點消失在我眼前?

以上三聯罵人雖不帶髒字,卻把人氣的半死,一來一往十分好玩。

(二)
清朝紀昀,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雲,謚號文達。有一次,紀曉嵐告假回家,中途小宿在一個廟裡。廟中的和尚聞訊後莫不感覺受寵若驚。他們老早耳聞紀曉嵐善詩工對,滑稽幽默;因此一幫人紛紛圍上前來,鬧鬧哄哄,纏著紀曉嵐要他講故事。紀曉嵐講了幾個笑話,竟是打發不了他們。這時他靈機一動,向眾和尚道:「笑話我實在沒有了,就讓我用你們這些僧人為題,做副對聯怎樣?」和尚們聽說紀大人要以他們為題,作副對聯,很是高興。紀曉嵐向他們微微一笑吟道:「日落香殘,掃去凡心一點;爐邊火盡,須把意馬牢拴。」得到了紀大人的對聯,那幫和尚高興得幾乎忘乎所以。他們只知道,紀大人這副對聯很合乎他們的生活規矩,對得妥貼。但他們哪裡知道這副對聯純粹是在耍笑他們呀!

上聯的「日落香殘」是個「禾」字,「掃去凡心一點」是個「几」字,整個上聯組成一個「禿」字;下聯「爐邊火盡」是個「盧」字,「須把意馬牢拴」滲出一個「馬」字,整個下聯組成一個「驢」字。這副對聯合在一起就是--「禿驢」。可憐那幫和尚得到這樣一個「雅號」,竟高興得歡蹦亂跳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3-2005 05: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對不起中華民國的袁世凱

袁世凱(1859年—1916年),字慰庭,號容庵,是中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北洋軍閥鼻祖、中華民國大總統,風雲一時,叱咤中國政壇。

1859年9月16日,他出生在河南項城縣一個世代官宦的大家族。後來在清末一連串的兵燹中建立自己的軍閥勢力,清帝退位後,掌權的袁世凱暗地製造復辟帝制的輿論。爲帝制塗上一層“民意”的色彩。於是一些投機分子和袁世凱的手下組織了“全國請願聯合會”,爲袁世凱當皇帝搖旗呐喊。
1915年10月召開了 “國民代表”會議,各省“代表”向袁世凱呈獻“推戴書”說:“我們以國民的公意,推戴現在的大總統袁世凱當中華帝國的皇帝。”袁世凱故意將“推戴書”退回,表示要“發揚共和”。不過當“推戴書”第二次呈上時,袁世凱便不再推辭。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宣佈接受帝位,改國號爲“中華帝國”。接著,下令改民國五年爲“洪憲元年”,準備于1916年元旦正式登極。沒等袁世凱黃袍加身,各地紛紛開始會軍討伐袁世凱。蔡鍔的護國軍、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中華革命黨一一乘時奮起,就連一向擁護袁世凱的進步黨也走上反袁道路。此時,北洋軍閥集團內部也明顯分化。在衆叛親離的情況下,袁世凱只得於1916年3月22日宣佈取消帝制,希望繼續保留大總統職位。但全國各地紛紛組織武裝起義,挂起護國軍的旗幟,要求懲辦袁世凱。袁世凱後來只做了83天的皇帝夢。後來於1916年6月6日去世。

由於他的行為,引起眾怒,所以關於他的去世原因有下列幾種說法:

甲、惱羞成病(據說是尿毒症)
乙、被活生生地氣死了
丙、在全國人民的唾駡聲中死去。(似應了「千人所指,無病而死」.)

總之,不怎麼光采就是了。不過人死後,照例還是要辦喪事;據說當時有人做了一副輓聯:

袁世凱  千古
中華民國 萬歲

上聯五個字,下聯卻有六個字,於是便有人問:千古對萬歲,「袁世凱」三個字,怎麼對得起「中華民國」四個字,寫聯的人笑著說:
「袁世凱本來就對不起中華民國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3-2005 05: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一起來改聯】

【大家一起來改聯】

西湖飛來峰,又名靈鷲峰。傳說有一名印度高僧登此山,嘆曰:「此是中天竺靈鷲之小峰,不知何年飛來?」飛來峰因而得名。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嘗在此峰之下的冷泉亭,題聯云:「泉自幾時冷起,峰從何處飛來?」

三百年後的某日,清代大學者俞樾與夫人通同遊靈隱,小坐亭上,望著董氏聯語,不覺入神-----俞夫人說:「此聯問得有趣,請代答語。」俞應聲而答:「泉自有時冷起,峰從無處飛來」。俞夫人道:「何不改為『泉自冷時冷起,峰從飛處飛來』」。俞夫人所改的聯語,「禪味」顯然更勝其夫。

俞樾有一女,秀慧能詩,俞樾亦要她試答董聯,她想一會笑說:「『泉自禹時冷起,峰從項處飛來』」。俞樾詫道:「『項』字何指?」女兒答:「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如非他將此峰拔起,安得飛來?」此語,逗得俞樾大樂。

飛來峰,亦贏得名臣左宗棠的青眼相待。左曾題一聯云:「在山本清,泉自源頭冷起;入世皆幻,峰從天外飛來!」此聯雖妙,但左答的太實。論意境,自不及俞夫人之聯答,來得空靈而有禪味。

在坐諸君,技癢了嗎?要不要試答董其昌所云:「泉自幾時冷起,峰從何處飛來」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3-2005 05: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清第一嵌名聯】

上聯:順泰康寧雍然乾德嘉千古。
下聯:治平熙世正是隆恩慶萬年。

清朝嘉慶年間,廣西省北流縣是中國有名的精美磁器產地,世稱為北流窯。在這北流縣有一李姓人家是製作磁器的巧工藝術家,在這這李家卻出過一位狀元,名叫李紹仿,他不但飽讀詩書、也是磁器的精工藝巧師。他於嘉慶年間參加科舉,高中狀元,功名得就,一時傳頌鄉里,名揚四海,為李家爭得無上的榮耀。而北流窯更是因其之功名,而為當朝的士紳官親所喜愛收藏。

當時恰逢嘉慶皇帝生辰,要求每個大臣都交上一副慶賀的對聯。文武大臣都爭先恐後的交上賀聯以討皇上歡心,唯獨狀元李紹仿沒有交出賀聯,在排定名次時,皇帝發現沒有李狀元的作品。嘉慶問其何故?李紹仿說:「臣如交,定奪第一。」群臣都笑他輕狂,口出狂言。待李紹仿呈上賀聯,嘉慶皇帝一看不禁「一眼定奪、龍顔大悅」,是何原因呢?原來此賀聯如下:

上聯:「順」泰「康」寧「雍」然「乾」德「嘉」千古。
下聯:「治」平「熙」世「正」是「隆」恩「慶」萬年。

上下聯的一三五七九字(豎讀)巧妙的把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嵌入聯中。對偶工整,文通字順,不見斧痕。

豎聯起來是:『順治泰平、康熙寧世、雍正然是、乾隆德恩、嘉慶千古萬年』。

聯中不僅嵌了清代自順治以來五朝年號,把皇帝的列祖列宗都歌頌了一番。列祖列宗都嵌在賀聯中,嘉慶貴為當朝的皇帝,看到當朝有官員為其列祖列宗賀聯歌頌,歡喜在心中,而且為政清廉公正的嘉慶皇帝,怎能不把李狀元的賀聯放在首位而奪魁首呢?

因此後人常傳此聯為:「大清第一嵌名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3-2005 05: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從對聯教父紀曉嵐談起>一文有感:對聯與典故】

在「巧聯妙對」欄中,一生君在其大作《從對聯教父紀曉嵐談起》一文中提及對聯用典時說「其中用典,最是影響對聯好壞的關鍵因素」,此語甚得我心。本人不才,曾撰過下列一些用了典故的聯語,錄下供大家指點:

1、前在從商時,看到行家苦苦鑽營,曾撰一聯:

碌碌凡塵 眾生多類魚千里
遙遙海角 老朽惟求鳥一枝

(1) 魚千里:傳說春秋時,陶朱公使魚肥的方法是在池中作九座假山,讓魚兒每日繞游千里。

(2) 鳥一枝:《莊子‧逍遙遊》:「鷦鷯巢于森林,不過一枝;偃鼠飲于河,不過滿腹。」
-------------------------------------------------------

2、我有一年已五十餘齡之老友,得一女鍾情,吾友卻無膽入情關,曾贈彼一聯以調侃之:

卿本佳人 有心賈女師甄后
君誠呆子 無意韓卿效魏王

賈女:西晉大臣賈充之次女。 《世說新語》載:賈女在簾後窺見韓壽,兩相傾悅。女以皇帝賜賈充之西域異香贈壽,為充發覺,遂以女嫁壽。甄后:即曹丕之 皇后甄氏宓妃。《文選. 洛神賦》註:魏王曹植曾求甄氏為妃,曹操卻把她嫁給曹丕。後甄氏被讒死,丕以甄之遺物玉鏤金帶枕贈植。植經洛水,夢甄后持枕曰:「此我嫁時物,今與魏王。」遂用荐枕席,歡情交集。
-----------------------------------------------

3、家慈駕鶴之時,曾撰一聯以輓:

字字空揮 枉呈妙筆潘郎誄
聲聲徒喚 不返黃泉孟母魂

(1) 潘郎誄:潘郎,指西晉文人潘岳。《晉書‧潘岳傳》:「岳辭藻絕麗,尤善為哀誄之文」。誄,古時用以表彰死者德行並致哀悼的文辭。後來成為哀祭文體之一。

(2) 孟母:孟軻之母仉氏。世以孟母為賢母之典範。仉,姓,音掌。
--------------------------------------------------

4、香港嶺南派名畫家楊善琛數次來馬,客歲又再來訪,席上贈彼一聯:

幾次相逢 我如崔九堂前杜
三番再至 君似玄都觀內劉

(1)
崔九堂前杜:杜甫<江南逢李龜年>詩: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李龜年為唐玄宗時的大音樂家,杜甫很仰慕他,曾經好幾次在崔九的堂上遇見他。

(2)
玄都觀內劉:劉禹錫<再遊玄都觀>詩: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後以<前度劉郎>指故地重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3-2005 05: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鄉人巧聯戲貪官】

每個朝代都免不了有所謂的貪官污吏,而貪官污吏,自然也對自己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毫無所覺。

話說清末時期有一位來到位於廣州鄉鎮的縣令,一上任便高唱他的施政理念:「愛 民 若 子 ; 執 法 如 山」,鄉親一聽是個好官,爭相走告,因為他們好不容易才送走先前那位用錢才能來擺平事情的貪官,百姓欣喜自然是不可言語的。

某一天,當地陳、王兩家人因田地糾紛鬧進縣衙門,鄉民莫不期待這位新官展現卓越能力,解百姓之憂。升堂的這一天,只見縣令有如包青天般的威嚴,口沫橫飛,說得頭頭是道。所以鄉民們無不點頭叫好。但奇怪的是,經過多番審理,縣令始終遲遲不願結案。後來王家人私下找縣令瞭解緣由,只見縣令顧左右而言他。王家主子瞭然於胸,便將事先準備好的囊袋,置於香案之上…….縣令見狀,隨即改口說一定秉公處理,並派人護送王家人回去。

第二天開堂審理,就如王家所想的順利,士紳們全都鬆了一口氣!原來此一縣官不僅要面子也要裡子,於是有關於利益的案件,全都是有錢的士紳,土財主勝算。較之前一任官吏的猖獗,簡直有過之而無不及。有一鄉民遂題聯嘲諷:

愛民若子,金子銀子皆吾子也
執法如山,錢山靠山其為山乎

另一則是陳述鴨霸貪官,不顧老百姓死活,只顧自身的利益,弄得民不聊生的慘狀:

大老爺做生,金也要,銀也要,票子也要,紅黑一把抓,不分南北;
小百姓該死,麥未收,穀未收,豆兒未收,青黃兩不接,咋送東西。

此聯對仗工整,詼諧之中也道盡小百姓生活困頓的無奈。正所謂
好官難做,做好官難;
壞人易當,當壞人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3-3-2005 05: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和尚戲逗小于謙】

明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著名的英雄人物,生於杭州、蒙難後歸葬杭州的于謙,是杭州歷史上一大名人。

于謙小時候,他母親常給他束髮兩髻。有一天于謙與其他同伴玩的正起勁,來了一位和尚,看著于謙束髮兩髻便逗他笑著說:「牛頭且喜生龍角」。于謙一聽立刻回嘴,道:「狗嘴何曾出象牙」。

和尚一聽很驚訝,非但沒生氣,反而打從心底喜歡于謙的聰明伶俐。但小孩子可惱火了,氣呼呼的回到家中,告訴媽媽,於是媽媽馬上幫他梳成三角﹔于謙出門 後又遇到那和尚,和尚遂又戲曰:「三角如鼓架」。于謙馬上回答:「一禿似擂槌」 。

和尚聽了直說好,並告知其母,此兒來日必然大有可為。果不其然,于謙從小崇拜岳飛,長大遂成為明代之愛國名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3-2005 05: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草包秀才不知修(羞)】

唐宋八大家歐陽修,幼時貧苦磨練出的剛毅個性,使他非常注重自身品德修養,做任何事情都很有節制。

有個故事說,某日在返家途中,他遇到兩個與自己同路,且分別以「詩才」、「詩絕」自居的秀才。兩人的高談闊論,十分引人注目!行至某處,其中一秀才看到一株枇杷樹生得古怪,便吟誦道:「路旁一古樹」。另一位秀才則接道:「呈現兩分枝」。就在兩人沉思的片刻,歐陽修接口說道:「未結黃金果,先開白玉花。」兩人一聽,裝出行家的口吻說:「嗯,不錯!不錯!快到我倆的水準,再加緊練習的話,應能勉強匹配。」歐陽修聽了,只是頷首一笑。

三人行至河邊的時候,兩位秀才看到河岸邊有一群白鵝,正在水中嬉戲,一時技癢,遂又吟道:「遠看一群鵝。」另一位又接續道:「一棒打下河。」語畢詞窮,兩人竟不知如何結尾。一旁的歐陽修則接道:「白翼分清水,紅掌踏綠波」。

兩位秀才對歐陽修笑道:「呵,老兄,你還真能胡謅兩句,我倆要去拜訪歐陽修,你要不要跟我們一道去啊?」。歐陽修一聽,才知原來他們是來找他,便笑而不答。待三人踏上渡船,「詩才」、「詩絕」又云:「詩人同登舟,去訪歐陽修。」歐陽修聽罷,始表明身份,哈哈大笑說:「修也不知你,你也不知修(羞)」。兩人羞愧地不敢抬起頭來。

這聯巧諧音,不但諷刺了不學無術的草包秀才,也增添古人幽默風趣的智慧。歐陽修和這兩名草包秀才文學修養,果真大大不同。

莫了,謹出一諧音人名聯供諸君巧對:

「蘇東坡 陸小曼 路斜道難行」。

(蘇東坡) 指地方方向,山坡路段,小心慢行之意(陸小曼) 。 要請大家試試以何人名來對?不限古今中外人物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3-2005 05: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祖聞香也跳牆】

福州名菜「佛跳牆」,相信在座諸君都嚐過。「佛跳牆」的來歷,據說與清末福州揚橋巷某家官銀局老闆宴請布政司周蓮的一場餐宴有關。那場飲宴,由官銀局的老闆娘親自掌廚。其中一道菜,係由雞、鴨、豬肉等材料用紹興酒罈煨製而成,其醇香味濃,令周蓮十分激賞。周蓮回到府中,就將此菜介紹給他的家廚鄭春發,並讓他效法製作。但幾次經驗,效果總不理想,於是周蓮就帶著鄭春發來到官銀局向老闆娘請教。後經鄭春發精心研製後,並加入一些山珍海味,總算獲得成功。且滋味更勝官銀局老闆娘的。後來,鄭春發索性辭去家廚不幹,在東街口開設了「聚春園菜館」,將此菜不斷改進,造福大眾。

一天,幾位饕客文士至「聚春園」用餐,由於福州菜都吃膩了,便要求廚師來點新鮮的。鄭春發就將在官銀局學到得那款菜,做好上桌。啟開罈罐之時,香味四溢,幾位文士聞之陶醉,食之又味美異常,皆驚嘆稱絕,就問此菜是什麼名字?鄭春發廚師見他們是讀書人,便說此菜尚未命名,不妨請大家發揮發揮。文士們遂文興大發,借題發揮,共展文才,其中一位即興吟詩:

「罈起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

大家齊聲道好,並眾口一致地說:「叫『佛跳牆』! 叫『佛跳牆』吧!」因之,「佛跳牆」一語流傳至今。菁謹藉佛跳牆的意象----佛為了嚐鮮而跳牆,若牆不堅固一垮,豈不是畫面很尷尬-----出一上聯,供諸君放馬過來:

「佛跳牆 牆垣倒 牆倒 佛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3-2005 05: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宋湘巧對戲名流

宋湘是清代乾嘉年間著名才子。有關他的文才敏捷的故事很多,其中之一,是他以巧對作弄名流。

據說宋湘幼時家貧,曾替人看牛,後來中進士,但當時的名流,因他的出身貧賤,還是看他不起。在某次文人聚會中,就有人出聯為難他「北雁南飛,遍地鳳凰難下足」。意將他比作「北雁」,在座名流比作「鳳凰」。宋湘看了不動聲色,隨手取紙一片,寫後搓成一團,以茶碟覆蓋,不辭而別。眾人以為他老羞成怒,對不出來,紛紛笑他徒有虛名。有人好奇想看他寫甚麼,於是揭開茶碟,眾人低頭鋪平紙團,只見紙上寫著:

「東龍西躍,滿江魚鱉盡低頭」

此聯一下,不但屬對工整,且正是眼前景象。眾名流想為難宋湘,不料反被宋湘奚落。正說明不應輕視小看出身低微者,而應注重其才學修養。否則再來一個文才敏捷若宋湘者,豈不自取其辱?

菁想一聯:

「雲被地床,日日樂天白居易」

想到白居易不太愛乾淨又號樂天,以雲為被,以地為床,很適合其樂天知命的個性。也請大家想一想哪些人名和號,符合其人之意。無須一定要對菁所出之上聯,但有更佳。對聯是很好玩的遊戲,希望藉此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9-3-2024 01:24 AM , Processed in 0.065708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