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600|回复: 12

国家南传佛教学者长老罗睺罗(Ven. Walpola Rahula)的大乘佛教思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0-11-2011 02: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0-11-2011 02:40 PM 编辑

国家南传佛教学者长老罗睺罗(Ven. Walpola Rahula)的大乘佛教思想

近代不少南传佛教学者和长老们对大乘佛法有了新的认识和研究,不像以前那样一味地批评大乘非佛说。尤其是那些杰出的南传佛教学者,他们在学术著作中还不时地引用大乘佛法的道理去重新诠释南传佛教的教义。他们感受到大乘佛法的包容性、利他性、哲理性和应变性等特征,能够向南传佛教提供宝贵的思想食粮,并以此来建设南传佛教国家可行的社会伦理道德。在这些著名的佛教僧人学者中,罗睺罗博士因为精通巴利语、梵语和藏语三种佛教古典语言,又能自如地运用英语和法语等现代语言的优势,所以他不仅对上座部经典了如指掌,而且对大乘佛教也有很深的研究,尤其是他对龙树的中观、世亲的唯识学都有很深的造诣。他的大乘思想在他的《比丘的传承》、《禅与公牛的驯服》和《佛陀的启示》等许多作品中都表现出来了。在此梳理他的大乘佛教思想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概括性地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分别是:(1)阿赖耶识探源;(2)涅槃观;(3)积极入世和利他主义。

(1)阿赖耶识探源

在《阿赖耶识——藏识》一文中(22),他说,一般认为阿赖耶识是纯粹的大乘教义,在小乘教义中根本就不存在,但在《摄大乘论》中,无著自己就说,在声闻乘(=小乘)中有阿赖耶识的同义词(paryāya),这就是在《增一阿含经》所说的:

世间众生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为断如是阿赖耶故。说正法时恭敬摄耳。住求解心法随法行。如来出世如是甚奇。稀有正法出现世间。(23)

拉莫特(E. Lamotte)认为《增一阿含经》的这段文字与巴利文《增支部》(Ⅱ,131)所说的是一致的。罗睺罗进一步分析说,除了在《增支部》之外,这词“阿赖耶”在巴利语三藏的其他地方也同样出现过。在巴利文注释里,这个术语被解释为“系属于五种感官欲乐”而没有比此更深的解释。然而这也属于阿赖耶识的一个方面。在《楞伽经》“如来藏”这个术语是作为“阿赖耶识”的同义词(24),被描述为“自性光明(prakrtipabhāsvara)”和“自性清净(prakrtipari'suddha)”,它以不净的形式出现是由于它被外来的烦恼所染污。在《增支部》心被描述为“光明(pabhassara)”,但它被外在的烦恼所染污。我们在此注意到阿赖耶识(或如来藏)和心几乎都是被同一个术语所描述。我们在《解深密经》已看到,阿赖耶识就叫做心,无著也是这么说的。有人把这个阿赖耶识或心看成是“灵魂”或“我”。我们应该记住一个具体的例子:有一个佛的弟子叫萨帝(Sāti)也是这样理解的,佛陀训斥他这是邪见。(25)通过转阿赖耶识而证涅槃,这叫“转依(ā'srayaparāvrtti)”。在巴利语三藏里“根除阿赖耶”这个词也传达了同样的思想,它是涅槃的同义词。这里也必须值得注意的是,那个“无依(anālaya)”就是涅槃的另一个同义词。

有时阿赖耶识转变又叫种子(bīja)转变。“bīja”在此表示生死相续的烦恼种子。通过种子转变,就可以获得涅槃。此外,巴利文术语“灭种(khīnabīja)”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指的是一个已断除了烦恼种子的阿罗汉。从而可以知道,虽然阿赖耶识的理论在上座部的巴利语三藏没有发展得像在大乘经论中的博大精深,但它的原始思想早在上座部的三藏里就已经有了。



http://www.philosophy.org.cn/Subject_info.aspx?n=20110413113845203538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谷成 + 5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0-11-2011 02: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学者长老罗睺罗(Ven. Walpola Rahula)的大乘佛教思想

近代不少南传佛教学者和长老们对大乘佛法有了新的认识和研究,不像以前那样一味地批评大乘非佛说。尤其是那些杰出的南传佛教学者,他们在学术著作中还不时地引用大乘佛法的道理去重新诠释南传佛教的教义。他们感受到大乘佛法的包容性、利他性、哲理性和应变性等特征,能够向南传佛教提供宝贵的思想食粮,并以此来建设南传佛教国家可行的社会伦理道德。在这些著名的佛教僧人学者中,罗睺罗博士因为精通巴利语、梵语和藏语三种佛教古典语言,又能自如地运用英语和法语等现代语言的优势,所以他不仅对上座部经典了如指掌,而且对大乘佛教也有很深的研究,尤其是他对龙树的中观、世亲的唯识学都有很深的造诣。他的大乘思想在他的《比丘的传承》、《禅与公牛的驯服》和《佛陀的启示》等许多作品中都表现出来了。在此梳理他的大乘佛教思想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概括性地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分别是:(1)阿赖耶识探源;(2)涅槃观;(3)积极入世和利他主义。

(2)涅槃观

罗睺罗对大乘的“生死即涅槃”的思想也有独特的见解,他在《佛陀的启示》的第四章阐述苦谛时,引用了此大乘教义,融会贯通地诠释巴利经典的教义。

什么是绝对的真理?依佛教说,绝对的真理就是:世间没有绝对的事物。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缘起和无常的;而无论在身内或身外,都没有恒常不变的绝对实体,诸如“自我”、“灵魂”或“神我”。这就是绝对的真理。虽然在通俗言辞里,也有“反面的真理”一词,(佛陀的)真理决不是反面的。体证这真理就是对事物的如实知(yathābhūtam),无有无明妄想(26);也就是贪爱断绝和苦灭即是涅槃。在此值得记住的就是:大乘佛教“生死(samsāra)即涅槃”的见解。(27)同一事物可以是生死,也可以是涅槃,全在你的看法如何——主观或客观。这种大乘观点或许是从上座部巴利文原典中的思想演变而来。(28)

然而,罗睺罗又解释说,涅槃不是任何东西的结果,把涅槃看做是绝灭贪爱的自然结果是错误的。如果它是结果,它就是由某种因所产生的结果,那它就是缘生的有为法。但涅槃既非因也非果,它是超越因与果的。有路可以通向涅槃,但涅槃并不是这条路的结果。巴利原典中有这样一个比喻,将阿罗汉之死与薪尽火灭、油竭灯枯相比拟。(29)因此,有许多学者就是从这些经文中,把涅槃解释为“断灭”。所以,罗睺罗在此指出:我们必须清楚、明白、无误地了解,与“火焰的熄灭”作比的不是涅槃,而是由五蕴和合而生并亲证涅槃的“人”。(30)可见罗睺罗对于“涅槃”理论的研究透彻是因为他完全掌握了上座部和大乘佛教的思想体系有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11-2011 02: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学者长老罗睺罗(Ven. Walpola Rahula)的大乘佛教思想

近代不少南传佛教学者和长老们对大乘佛法有了新的认识和研究,不像以前那样一味地批评大乘非佛说。尤其是那些杰出的南传佛教学者,他们在学术著作中还不时地引用大乘佛法的道理去重新诠释南传佛教的教义。他们感受到大乘佛法的包容性、利他性、哲理性和应变性等特征,能够向南传佛教提供宝贵的思想食粮,并以此来建设南传佛教国家可行的社会伦理道德。在这些著名的佛教僧人学者中,罗睺罗博士因为精通巴利语、梵语和藏语三种佛教古典语言,又能自如地运用英语和法语等现代语言的优势,所以他不仅对上座部经典了如指掌,而且对大乘佛教也有很深的研究,尤其是他对龙树的中观、世亲的唯识学都有很深的造诣。他的大乘思想在他的《比丘的传承》、《禅与公牛的驯服》和《佛陀的启示》等许多作品中都表现出来了。在此梳理他的大乘佛教思想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概括性地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分别是:(1)阿赖耶识探源;(2)涅槃观;(3)积极入世和利他主义。

(3)积极入世和利他主义

不论是在大乘佛教国家还是上座部佛教国家,佛教总是容易被教徒和非教徒所误解。特别是谈到“修行”两个字,很多人就想到“出家”,非一般生活在碌碌尘世里的男女所能实践;认为“修行”是逃避日常生活,摆起某种姿势,像石窟里或寺院佛堂中的塑像一般,在远离尘嚣的处所,以从事某种秘密或神秘的冥想,或专注于神游。很多人对于修习(或称瑜伽)感兴趣,其目的也是想获得某种神秘的力量或神通。这是一种可悲的错误观念,真正佛教的修习,完全不是这样的逃避,也不是为得神通。这是对佛的教诫缺乏了解所致。罗睺罗说:“佛在这一主题方面所教的内容,大大地被误解或极少地被了解,以致到了后世,修习方法变质败坏,竟成为一种仪式,其手续繁杂几乎成为专门学问了。”(31)“真正的出离,并不就是将此身离开尘世。”(32)他引用了《中部》的一个故事:

一个人可以住在林间修苦行,心中仍然充满了染污不净的思想。另一个人住在乡镇里,也不修苦行,可是他心境澄朗,了无微瑕。两者之中,舍利弗说,在乡镇中过清净生活的人,远胜于住在林间的人,也要比后者伟大。(Majjhimanikāya, I, 30-31,PTS版)。

认为佛教徒修行必须离尘世或出家是一种错误观念。在佛教的经典里,有无数的事例证明过着普通的家庭生活的人都能够很成功地实行佛的教诫而证得涅槃。但对于某些人远离尘嚣住在边远之处,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也许合适。但罗睺罗强调:“能与众共处,实行佛教,为众服务,施以济度,自然更是勇敢而值得赞美。”“一个人如果终生独居,只顾到自己的快乐与解脱,不关心余人的疾苦,这就和佛的教诫决不相符了。因为佛教是建立于友爱、慈悲、为人服务的基础上。”(33)

根据佛教的传统,罗睺罗认为出家人应该参与社会活动,教导俗民,利益众生。他在《比丘的传统继承》的一书中强调:“比丘不是一个只胆怯地考虑个人的幸福和解脱而毫不顾及其他人类幸福的自私自利的人。一个真实的比丘乃是利他主义的英雄,他把其他人的幸福看得比自己的幸福更为重要。他就像善慧(Sumedha)菩萨那样,(34)为了其他人的幸福放弃自己的涅槃。佛教建立在为他人服务的基础上。一个只关心自己的幸福和解脱,而不顾及他人幸福的人肯定没有资格称之为一个普通的佛教徒,更何况是一名比丘。”(35)这显然带有大乘菩萨般的语调,他借此来建立适应时代的佛教教义,唤起比丘们对社会的责任心,使他们认识到只有入世和利他才是佛教的本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11-2011 02: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学者长老罗睺罗(Ven. Walpola Rahula)的大乘佛教思想

近代不少南传佛教学者和长老们对大乘佛法有了新的认识和研究,不像以前那样一味地批评大乘非佛说。尤其是那些杰出的南传佛教学者,他们在学术著作中还不时地引用大乘佛法的道理去重新诠释南传佛教的教义。他们感受到大乘佛法的包容性、利他性、哲理性和应变性等特征,能够向南传佛教提供宝贵的思想食粮,并以此来建设南传佛教国家可行的社会伦理道德。在这些著名的佛教僧人学者中,罗睺罗博士因为精通巴利语、梵语和藏语三种佛教古典语言,又能自如地运用英语和法语等现代语言的优势,所以他不仅对上座部经典了如指掌,而且对大乘佛教也有很深的研究,尤其是他对龙树的中观、世亲的唯识学都有很深的造诣。他的大乘思想在他的《比丘的传承》、《禅与公牛的驯服》和《佛陀的启示》等许多作品中都表现出来了。在此梳理他的大乘佛教思想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概括性地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分别是:(1)阿赖耶识探源;(2)涅槃观;(3)积极入世和利他主义。

四、大乘与上座部佛教的同异

佛教原本没有大小乘之分,佛教就是佛陀的教法。释迦牟尼佛涅槃之后所出现的大小乘佛教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然而,不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国家,有很大一批人把上座部看做是小乘,修行的目只是为了证阿罗汉果,而大乘修菩萨行,最后证佛果。罗睺罗反对这种观点:“这种分类是不正确的。当时佛学研究在西方刚开始,一些早期的东方学者将这种思想传播出来,而其他人就跟随着他们,不对这些佛教国家的佛典和现有的传统进行考察,就这样盲目地接受了这一思想。事实上,上座部和大乘都一致地认为菩萨理想是最高目标。”(36)他说他学大乘教义已很多年了,越学习它越发现在基本教义上大乘与上座部几乎没有什么区别(37)。罗睺罗于1967年1月27日在世界僧伽大会上发表了《上座部与大乘的基本共同点》(38),其译文如下:

1.佛是我们唯一的恩师。

2.我们都皈依佛、法、僧三宝。

3.我们都不相信上帝创造和统治这个世界。

4.我们都以佛为榜样,他是大悲(mahā-karunā)和大智慧(mahāprajā)的化身。我们认为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对所有众生修习慈悲,祛除歧视;为了他们的美好、幸福、和平而工作;同时修习智慧,引导他们证悟最高的真理。

5.我们都接受四圣谛(这就是苦、集、灭、道)和缘起论中所说的因与果的宇宙法则。

6.我们都理解,根据佛的教义,所有的有为法(samskāra)都是无常(anitya)和苦(dukkha)的;所有的有为法和无为法都是无我(anātma)。

7.我们都接受三十七品引导觉悟(bodhipaksa-dharma);这是佛对觉悟之道所说的不同阶层。

8.根据每一个人不同的能力和潜能,有三种达到菩提或觉悟的圣者:即是声闻(srāvaka)、缘觉(Pratyeka-buddha)、正等正觉(Samyaksambuddha)。我们接受它以行菩萨道、成佛、普度众生作为最高尚、最神圣、最宏大的理想。

9.我们承认在不同的国家,佛教比丘的生活方式、流行的佛教信仰和修行方法、仪式礼节、风俗习


http://www.philosophy.org.cn/Sub ... 011041311384520353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11-2011 09: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罗睺罗尊者那么认同及接受大乘的唯识和中观。

不知这里的南传人是否会视罗睺罗尊者为异端?

还是他们本身是异端/异传弟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1-2011 01: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历史上常有的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7-9-2015 04:40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起碼上座部「元老會」就過不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9-2015 04: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8-9-2015 06: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子房学韬 发表于 27-9-2015 04:56 PM
(苦)马来人≠华人
(集)马来人= 人

可怜的贤友,经常被盖贴。哈哈
回贴,“增一阿含经” 非南传上座部的经典,此文不可靠。

点评

知道百元美钞像 为什么是富兰克林吗~ (*゚▽゚)ノ  发表于 28-9-2015 08:59 A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9-2015 04: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答:因为你那时候没有出生在美国咯


因为...
贤友 是因 贪嗔痴 经常被盖贴
可怜的贤友  是因为 无贪无嗔无痴  经常被盖贴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_-) + 5 无贪无嗔无痴 = 无帖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9-2015 11: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子房学韬 发表于 28-9-2015 04:04 PM
因为...
贤友 是因 贪嗔痴 经常被盖贴
可怜的贤友  是因为 无贪无嗔无痴  经常被盖贴

百元美钞像 为什么是富兰克林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9-2015 12: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Quest716 发表于 29-9-2015 11:05 AM
百元美钞像 为什么是富兰克林呢

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6-6-2024 01:18 AM , Processed in 0.069803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