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937|回复: 10

各菩萨道次第比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4-11-2011 10: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4-11-2011 10:44 PM 编辑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天台智者大师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827/16/6843215_143687060.shtml

天台佛法修证次第
http://www.liaotuo.org/view-19882-2.html

禅宗开悟次第
http://www.dharmazen.org/x2gb/d22method/M206LightOrder.htm

真言宗灌頂次第
http://www.bukon.idv.tw/mantra/a13.htm
http://www.bukon.idv.tw/mantra/b14.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4-11-2011 10: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修禅只是定学-手段,但目标是涌现智慧(菩提)这目标是慧学。而这慧学的教理就在各大乘经典上。你没有去学大乘经典的教理和学论,就不能涌起大乘佛教的菩萨心界,

同等于在各大乘宗派的次第,, 修禅波罗密,先要发菩提心,就是发菩萨道四大弘愿,拿菩萨戒,要舍灰身灭智的目标,要在生死道上度众生,要成佛。这就是菩萨道的六度万善行,所以修禅定的目标就是要起菩萨的心界,起大慈悲心,起大忍辱心,起大精进无畏心,立志要成佛,立志要度生死道的众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11-2011 10: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台修禅定的方法是止观,正确称为圆顿止观,止观是定学,先定后才能生慧 ,
慧的果是正见,正思,正精进,
但这里的正见,正思,正精进不是声闻教说讲的那些,
而是依大乘经典法华经中的大菩萨的正见,正思,正精进,的佛菩萨心境。

为何是圆顿? 圆在于融合了三谛(空,假,中),顿在于顿悟一念三千的法理。


天台圆教修证的圣位心境,就包括了分证即和究竟即,分证即有十住、实性、十回向、十地、等觉之位次,究竟即就是妙觉佛果,总共四十二个菩萨位次,华严的四十二个字母,就表明了这圆教四十二个菩萨位次的修证情况。

《天台四教仪》说:“入初住,断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谓:解脱、般若、法身,此之三德,不纵不横,如世伊三点,若天主三目,现身百界,八相成道,广济群生。” - 也就是说修大乘的佛果是得:法身、般若、解脱,此佛果三德次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11-2011 10: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菩萨之五十二种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

此等菩萨之阶位,诸经论所说不一。如:

《华严经》说: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佛地等四十一位;

《仁王经》卷上菩萨教化品说:十善、三贤三十心、十地、佛地等五十一位;

《菩萨璎珞本业经》,则举前位十信与四十二贤圣位,称为十信心、十心住、十行心、十回向心、十地心、入法界心、寂灭心;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更于十信之前说干慧地,于十回向之后,加暖、顶、忍、世第一法等四善根,合为五十七阶位。

其中,《璎珞经》所举之五十二位,名义整足,位次无缺,故自古广为大乘诸家所采用,其名数为:

(一)十信心,即:

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法心、戒心、愿心。

(二)十心住,即:

发心住、治地心住、修行心住、生贵心住、方便心住、正心住、不退心住、童真心住、法王子心住、灌顶心住。

(三)十行心,即:

欢喜心行、饶益心行、无嗔恨心行、无尽心行、离痴乱心行、善现心行、无著心行、尊重心行、善法心行、真实心行。

(四)十回向心,即:

救护一切众生离相回向心、不坏回向心、等一切佛回向心、至一切处回向心、无尽功德藏回向心、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心、如相回向心、无缚解脱回向心、法界无量回向心。

(五)十地心,即:

四无量心、十善心、明光心、焰慧心、大胜心、现前心、无生心、不思议心、慧光心、受位心。

第四十一地之心,称为入法界心,即为等觉。
第四十二地之心,称为寂灭心,即为妙觉。

此中,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与妙觉,依次配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圣种性、等觉性、妙觉性等。

由凡夫至菩薩到成佛的五十二個階位次第:

〈一〉十信位:

凡夫從眾善奉行諸惡無作開始,學修菩薩行,都一定要經過五十二個由淺入深的學習次第,才能完成佛果。

眾生從行善不識三寶,不知因果,到善根因緣成熟,聽聞佛法,精進修行,而發堅固不退之信心,始入十信位。佛法大海中信為先,以信能入,以智能度。

1.信心:因接觸而對佛法僧三寶的不退信心,心與理合確切不移滅一切妄想入中道純真之境。

2.念心:因對三寶之心堅定真信明了一切圓通,雖經多次生死亦不遺忘能時時憶念佛法僧三寶。

3.精進心:不雜曰精不退曰進以妙圓純真之精神進趣真淨,精進學習佛法僧三寶深入的修證法義。

4.戒心:修學諸戒,安住淨戒心光常凝無為。

5.定心:修學與佛道相應的禪定,執持智明百雜粉碎心體湛然寧靜。

6.慧心:修學與佛道相應的大智慧,心純行勤入真而智慧生。

7.迴向心:將所學戒定慧三學與功德善根迴向佛道利他人。

8.護法心:心進安道進趣功純保持一切佛法不失,無論逢遇何境堅心護持佛法僧三寶。

9.不退心:心定慧明進修不懈深入自性無有退轉心。

10.願心:持戒自在大願不失時時發出成佛願心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願化導眾生。
二〉十住位:

十信心既立,可入十住位,而發大心,趣入般若妙道,廣行一切願行,安住佛地,漸證空性。

1.發心住:厚集一切戒定慧等善根,修四弘誓願,化導眾生,以真方便,入十信,能自度利他,悲智成就。

2.治地住:修諸善行心明顯真,能真心對治一切淨修一切法不離成佛悲願。

3.修行住:心所涉知,俱得明了,修諸行隨緣攝化眾生,而無留礙,長養一切正定諸願行。

4.生貴住:深修般若波羅蜜,無執行大悲利生,契入妙理,受佛氣氛,入如來清淨種性。

5.方便俱足住:修諸善法,集無量善根福慧,自利利他,而相貌俱足,方便俱足。

6.正心住:成就般若悲智,心與佛同,證悟解脫平等真實相,而出離生死。

7.不退住:廣修正法,入空行無相,身心增長,無有退缺,已了生死,能念念證入無生畢竟空,而化導眾生。

8.童真住:悟一切法無相,空無自性,而無所著,故菩提心不退,能常保堅定成佛心前進如女人之童貞般可貴,又如佛之十身靈相一時俱足之可貴。

9.法王子住:證空理,住四無量心願行,化導眾生,不離佛心悲願,能入空相,寂滅一如,長養聖胎,紹承佛位,堪作法王之子。

10.灌頂住:修般若空觀,入無生心三昧,廣行佛事,自利利他成就,佛以智水灌注其頂,示受職義,藉表成就金剛大身。

〈三〉十行位:

菩薩修行,雖經十信十住自利,然需再長養利他功行,故需十行。

1.歡喜行:能觀照己之心念,不為五蘊及外道所擾,能隨順十方,化導眾生,而入正法果位修證中,法喜充滿。

2.饒益行:佛道正念增長,禪定功力加深,智慧更明朗,身心更解脫自在,以佛法化導眾生,令其得到解脫法益,以慈悲利益一切眾生。

3.無瞋恨行:修得忍辱無我心,無瞋恨等視眾生,不見其過,以慈悲心,自覺覺他,心無瞋恚。

4.無盡行:勤修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五分法之德,廣度眾生,隨眾生因機化導,三世十方平等攝化無盡。

5.離痴亂行:成就八正道,了達法門,利生度眾無礙,命終沒有無明之惱。

6.善現行:身口意及大悲願力成就,早已了脫生死,能現諸相同中顯異,異中現同,同異圓融,能常生佛國,普度眾生。

7.無著行:能無我法空,利益眾生,十方虛空法界,塵塵應化,悉令滿足,不相留礙。

8.尊重行:慧性成就,廣度眾生,種種現前,皆能以般若觀照對治,故六度中,獨尊般若行。

9.善法行:覺悟十二因緣皆假相會合而成,悟實相本空之理,入法空之義,以圓融之德,化導眾生。

10.真實行:成就無生無動,入佛智大海,常於六道,廣度眾生出苦得樂,其圓融德相,清淨無漏,純真無為之自性真實,常恆俱足。



〈四〉十迴向位:

以大悲心,救護一切眾生,並迴向佛道或無上菩提,當下不執著,心心趣向寂滅平等無相的菩提心中,以少功德,引無量果,長養十迴向行。

前之十住位、十行位,及此十迴向位,共三十位,謂之賢位,十住為下賢,十行為中賢,十迴向為上賢,過此為聖位。

1.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

觀一切法相平等不可得,以般若無相無著心,慈悲喜捨,教導化度眾生,離眾生相,迴無為心,向涅槃道。

2.不壞迴向:

觀一切法之受用,念念不住著,歸趣中道,本覺迴入法身,無能壞者。

3.等一切佛迴向:

隨順修學於戒慧,成就佛法不退,本覺之理湛然,常住能覺之智,齊於諸佛,雖處居家,未曾暫捨菩提之心,佛之法能一切時時行之,如過去佛所修迴向行。

4.至一切處迴向:

修習諸善根功德,通達一切法空不二之義,以大願力,願其功德,至一切處,供養一切,覺智周圓,無所不遍,無處不至。

5.無盡功德藏迴向:

證無相空,成就自性功德,以佛法教導眾生,行一切善事功德,成一切善根,由無盡境行成無盡善根功德,而得十無盡藏之果。

6.隨順平等善根迴向:

證無漏善法,教導眾生,行善根令佛法相續不斷,於諸佛地,起萬行因,依因趣果功德,迴向一切種智,取涅槃道。

7.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

隨順修行一切善法,願布施香花供品等物,令一切世界悉皆充滿,觀父母十方一切眾生皆我性,俱無二本際平等,無有高下。

8.真如相迴向:

明悟因果,常照有無二諦,無生無滅,正法明了,勤修一切功德智慧,志求大乘,以智方便,而為迴向,即離一切法、離一切相,生無性體之真如。

9.無縛無著解脫迴向:

諸法本空心無縛者,修諸功德以功德迴向而生一切微細智成就佛智,於根塵中得大解脫。

10.等法界無量迴向:

覺一切法義,第一義諦,悟中道之相,廣行法施,利益眾生,教導有情,性海圓成,心等法界,含攝周遍。


五〉十地位(菩薩十地):

菩薩經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修證至此而入聖位之地。

1.歡喜地:

證法空性(我空法空二理),斷煩惱障,除身見(錯認肉身為實我)、戒禁取見(行邪戒錯認為正戒)、疑惑(狐疑不解)三種結,行大布施,成就布施(檀)波羅蜜,生出世心,離繫樂,生如來家,荷擔佛的家業,紹隆佛種,成就無上自利利他行,而無比歡喜。

2.離垢地:

以大乘心,廣行十善,除毀犯之非,使身清淨,達到身口意的圓滿,成就戒波羅蜜。

3.發光地(明光地):

從聞思修,受持一切佛法,勤修正定,慧力增勝,滅闇得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成就忍辱波羅蜜,心光明淨。

4.焰慧地:

精進修行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此三十七道品,遠離懈怠,圓滿俱足,慧光熾盛,滅一切煩惱,成就進波羅蜜。

5.難勝地:

先前見性空時,離一切相,不見一切法,經性空慧的不斷修證,至此離實有相,證空有不二之無相行。不於生死起厭離,不於涅槃起欣樂,能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入大乘心境,利益眾生,外習諸法技,內成禪波羅蜜。

6.現前地:

修緣起觀,與空相應,入中道,常行無相行,能常寂,常悲念眾生,於定中現證法性,佛法皆現,了了明見,住解脫法(門),成就般若波羅蜜。

7.遠行地:

念念能入定,能出定即入定,入定即出定,不起滅定念,念寂滅而現諸威儀,能行無相行,而至純清淨,斷諸業果,及微細惱相,起殊勝行,廣化眾生,成就方便波羅蜜,備遠行資糧。

8.不動地:

斷盡煩惱障,證法性得無生法忍(亦是忍而無忍,乃以妙法妙智妙言妙行和待善化一切諸境使心常住清淨空寂亦無忍的念頭。忍,可分為生忍、法忍,和無生法忍。生忍,就是對眾生的忤逆,及種種毀謗,或不合理的對待,都能忍受,而心無怨尤。法忍,就是對萬法,對外在一切順逆環境諸境之變化,饑寒等種種,都能忍受。無生法忍,是對宇宙一切萬法之變化,一切眾生之善惡,及一切人事物之好壞、美醜、順逆、污辱,與內在己心之一切煩惱、無明等,都能如如不動,不起分別心、取捨念,而不需要忍的忍,就稱為無生法忍),身心寂滅,能於極清淨無相行中,為眾生普現一切身,普說一切法,起如幻三昧,顯現如幻度之(即應以何身度之,即現何身度),一切功德智慧,任運增進,不為煩惱無相起作用,於涅槃心,湛然不動,成就願波羅蜜。

9.善慧地(妙慧地):

滅心相,得法、義、辭、辯四無礙智,證慧自在,具大神通力,教化眾生,能一音演說一切法,為無量差別根性眾生,隨機說一切應機法門,得無礙利他自在成就,善護諸佛法藏,成就力波羅蜜。

10.法雲地:

廣集無量道法,增長無邊福智,得大法身,神通俱足自在,受十方諸佛放大光明灌頂,能遍法界現身,為一切眾生隨其根器說法,長養一切眾生善根,如大雲下大雨,滋潤一切有情一樣,而成就智波羅蜜。
〈六〉十一地下等覺菩薩:

覺悟之菩提內容,與佛相當,但德修上比佛差一些,乃禪修金剛大定〔即對內在外在等一切境(包括入於六道中度眾)皆能不懼、不執、不悲,心常清淨不妄動,而任運一切〕,心安於空性不動,而斷微細之無明,為將證佛果之無垢地菩薩,或名金剛心菩薩位,又名一生補佛處位。

十一地上妙覺菩薩:

人法俱空,已斷十二分無明,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智德光明,不可思議,可與佛相並論。

〈七〉十二地:正覺菩薩(佛位):

即是佛。乃斷盡一切最微細無明煩惱習氣,心不受一切境染,恆住清淨寂樂,而智德圓滿真正究竟的覺悟,擁有無上智慧,道法通天徹地,以教人心常住清淨喜悅,不受內心一切無明煩惱雜念妄想等事,及外在一切順逆諸境諸事物等所擾,而能自如如以慈悲平等心,對待一切人事物之一乘入涅槃妙法,任運一切萬德莊嚴顯現,俱足成就無上道果。

以上為凡夫初学大乘佛法至佛位的五十二個階位次第,乃由眾善奉行諸惡無作,到廣修六度萬行,修諸佛(道)法而成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11-2011 10: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菩提道次第广论》和《摩柯止观》等
http://www.guanglun.com/  http://www.hhfg.org/xxsz/f123_1.html

因为修菩萨道不可只自己做在修定,最重要的要走入群众当中去感受他们的痛苦,而跟他们在一起转换宿命,带领他们进行六度。这样才能产生真正的菩萨心界,和造出慈悲的佛业。此心界自己才能感应得到,外人也看得到感受得到,后才由老师们的检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11-2011 10: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4-11-2011 10:50 PM 编辑

早说过了,先要有定,入心识的三摩地,才能生慧, 才能观照 (禅宗语)- 境智冥合 (天台语)
这是有过程的, 不能先有慧才定? 禅观是用定生慧,没有定就没有慧


天台大师在教入室第子时就是用《摩诃止观》,和用他亲手做的华严经的菩萨四十二皆位的曼茶罗,来修的
其用义就是从这圆顿止观来达进各菩萨心境位

藏密是泥珠混杂,但《菩提道次第广论》是真宝珠,各大修者都会看得出的,走宝的才是可惜
但他不是法华的法脉,那是给你参考的, 法华有自己的显和密法脉,不必借用这个

摩诃止观的道次第
http://hk.plm.org.cn/gnews/2007120/200712039331.html


禅观思想之比较

天 台四教


華嚴五教

禪 法

(經論)

禪觀思想

契入點

宗趣





俱舍論


別相念(身、受、心、法)
             無我




五重唯識

遍計執(唯意言分別)

圓成實





圓覺經

知幻即離

圓覺妙心

楞嚴經

六根解結

常住真心












禪宗

即心是佛

自性清淨心





法界觀門

法自性空

事事無礙

摩訶止觀


中觀(四門不生)
不可思議境



次第对照:

      一、《阿含要略》、《清净道论》和《俱舍论》都属二乘解脱道的修行次第。其中《阿含要略》和《清净道论》更是完全以“行”为架构;而《俱舍论》则主要在<定品>、<智品>、<贤圣品>中说明此涅槃还灭的过程。《阿含要略》以善、信、戒、定、慧及正解脱六部份为架构,重点在善、信之人天基础与无我慧学之开展,其次是共世间之定学,即“四禅八定”的说明。《清净道论》则以戒、定、慧为架构,定学与慧学并重。《俱舍论》除了以<定品>、<智品>说明定学与慧学之外,在<贤圣品>中对断惑修证之位次,有非常细腻的说明。

  二、《释禅波罗蜜》专明禅波罗蜜之修证,虽有大乘的思想和精神,但基本上是以小乘定学为主体,包括世间之有漏禅乃至出世间之无漏禅。此中亦世间亦出世间禅和出世间禅的部份,已属小乘无漏慧学层次,只是智者大师以禅为名统摄而已。

       三、《瑜伽师地论》和《菩提道次第广论》则含盖三乘之修学过程。《瑜伽师地论》在本地分中,以<声闻地>、<独觉地>和<菩萨地>来表现道次第思想。其中<声闻地>的修道阶位基本上与《俱舍论》相符,而<菩萨地>的重点则在登地前的六度万行,即《摩诃止观》所谓“由假入空”之前的菩萨行。而《菩提道次第广论》于二乘之解脱道则较缺略,它重点在菩萨道和资粮之准备,如人天善法和出离心建立;其菩萨道部份与《瑜伽师地论》很像,重点放在见道前的六度四摄,但没有《瑜伽师地论》宏阔;虽亦有部分篇幅谈到大乘禅观──毗钵舍那,但重于析破他宗。而《摩诃止观》本身,则只明菩萨道之修行,且重点又放在大乘禅观之正行与方便,若与《瑜伽师地论》和《菩提道次第广论》之菩萨道相较,《摩诃止观》之重点,可说只是六度中之般若度,但这正彰显智者大师对菩萨道之甚深行的重视。所以《摩诃止观》的价值就表现在此觉性开发的力度上。
  
      四、从中亦可看出各经论于根性次第之所重:依天台判教而言,《阿含要略》、《清净道论》、《俱舍论》、《释禅波罗蜜》基本上都是以小乘四果为架构主体,属于藏教所摄;《瑜伽师地论》、《菩提道次第广论》有藏教的二乘部份,也有大乘菩萨行的思想,但所诠的菩萨思想,因为对机而论,无教判之宏观,故所论是属于通教的菩萨。而《摩诃止观》则兼含藏、通、别、圆四教,虽思想架构主体在于别、圆,但却将四教之别分析得很细致,这是智者大师独特之处,而天台宗止观的特色也就在此展现。
      
      五、对于果位的问题,就声闻乘而言,属《俱舍论》将断惑修证位次分析得最清晰;《清净道论》也有类似的著墨。就菩萨乘的果证问题而言,《瑜伽师地论》和《菩提道次第广论》都没有在此著重,而重于行道;而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中特别注意理、行、果的相关性,譬如从空入假、从假入空、离二边入中道的过程,就是行的问题;所证的空智、假智、中智本身就是理;而所断的烦恼、所具的功德及能证的果位,这就是果的问题。智者大师在每一个修道阶位都扣紧理、行、果,而且在果位的分判时,又以藏、通、别、圆四教根性来分析,这也是《摩诃止观》独特之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4-11-2011 11: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像你只會做個文抄公,毫無自己的個人理解。

據我所讀,《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此作品,智顗把禅、定、三昧和波羅蜜做了比較,認為它們彼此有同有異。這裏面也提出四種禅相分類來概括所有禅法:
1.世間禅相(有漏法,指四禅、四無量心、四無色定)
2.世間亦出世間禅相(有漏亦無漏法,指六妙門、十六持勝、通明觀)
3.出世間禅相(無漏法,分為對治無漏、緣理無漏)
4.非世間非出世間(非有漏亦非無漏法)

最後,問題是沒和菩薩階位銜接。

——————————————————————————————————————————————————

還有,《瑜伽師地論》又有人修嗎?有誰成功修完那十七地?然後成佛?有哪一个大乘禅修中心有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11-2011 09: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7-11-2011 09:39 AM 编辑

通教道果表 : 属大乘偏教

諦觀的《天台四教儀》論述:
於[通教]菩薩中有二種,謂利、鈍。鈍則但見偏空,不見不空,止成當教果頭佛;行因雖殊,果與藏教齊,故言通前。若利根菩薩,非但見空,兼見不空。不空即中道,分二種,謂但、不但。若見但中,別教來接;若見不但中,圓教來接,故言通後。問:何位受接?進入何位?答:受接人三根不同,若上根三地、四地被接;中根之人五地、六地;下根之人七地、八地。所接之教真、似不同,若似位被接,別十迴向、圓十信位;若真位受接,別初地、圓初住。

果位位階細目所修所斷
(外凡)初、乾慧地 無生四諦;伏見惑
(內凡)二、性地 思議不生不滅十二因緣;理六度;體空觀(體法空之觀法,知法緣生無自性而悟其空)
預流向三、八人地
預流果四、見地 斷除三界見惑共88使
一來果五、薄地 斷除欲界第1~6品思惑
不還果六、離欲地 斷除欲界第7~9品思惑
羅漢七、已作地解脫三界輪迴分段生死斷除色界、無色界思惑共72品,然未除習氣
緣覺八、辟支地 除習氣
菩薩九、菩薩地果頭無人/有教無人伏無明,然留惑潤生
灰斷佛十、佛地斷盡殘餘習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7-11-2011 09: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5-11-2011 01:17 AM 编辑

在藏教:
果位:聲聞
位階:七賢 (七加行/七方便)
細目:1三賢(外凡-順解脫分):
      五停心(不淨觀、慈悲觀、緣起觀、界分別觀、數息觀,治貪、瞋、癡、我執、散亂)、
     別相念住(別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治常樂我淨四顛倒)、
     總相念住(總觀身受心法,治無常、苦、空、無我)
所修:生滅四諦;析法空之觀法(通過分析層層拆解諸法方知其為空)
所斷:还无斷
註解:經極速三生或極遲六十劫方成羅漢

位階:七聖四果
細目:
     三道:見道
     四果四向:預流向/須陀洹向
     七聖(鈍根):隨信行
     七聖((利根):隨法行
所斷:開始斷三界見惑
註解:經極速三生或極遲六十劫方成羅漢

  三道:修道
     四果四向: 預流果/須陀洹果
     七聖(鈍根):信解
     七聖((利根):見得、身
所斷:斷除三界見惑共88使
註解:經極速三生或極遲六十劫方成羅漢

一來向/斯陀含向 - 開始斷欲界1~6品思惑
一來果/斯陀含果 -  斷除欲界第6品思惑
不還向/阿那含向 - 開始斷欲界7~9品思惑
不還果/阿那含果 - 斷除欲界第9品思惑
阿羅漢向        - 斷除色界四地共36品思惑;斷除無色界四地共35品思惑(除最後一地最後一品未斷)

無學道 阿羅漢果  七聖(鈍根)時解脫  
                七聖(利根)不時解脫
                -  斷除無色界最後一地(非想非非想處地)第9品思惑

果位:緣覺/辟支佛
位階:部行獨覺/麟喻獨覺
所修:思議生滅十二因緣
所斷:同声闻一样,但兼除習氣
註解:經極速四生或極遲百劫方成辟支佛

果位:灰斷佛
位階:鈍根)菩薩
所修:六度
所斷:唯伏惑而不斷惑
註解:經極速百劫或極遲

果位:應身佛
註解:三僧祇方成妙覺,木菩提樹下,生草為座,現劣應丈六身成道,轉生滅四諦法輪,現老丘相入
斷除無色界最後一地(非想非非想處地)第9品思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11-2011 09: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的教法有 顿, 渐, 显,密,定,不定,别,通,偏圆,圆,等不同的
   
这菩萨的五十二階位是别教渐悟的修行法,
当今禅宗是用通教顿悟,
密宗是以别教秘密悟/不定悟,
天台/法华家用的是圆教顿悟的修行法


各修行位次有图表的的对照可查,

南传声闻道,和部派阿含 - 都属藏教(三藏教)-是属渐悟

化法四教修行位次與六即的綜合對應關係表:
                                                   
1。 理即

2。 名字即

3。 觀行即 (外凡)        在藏教是: 三賢位(五停心、別相念住、總相念住)         
                                         在通教是: 初、乾慧地位
                                         在別教是: 十信位
                                         在圓教是: 五品弟子位

4。 相似即 (內凡)        在藏教是:四善根(煖位、頂位、忍位,世第一法位)                                                              
                                         在通教是: 二、性地
                                         在別教是:十住 十行 十向位
                                         在圓教是:六根清淨位/鐵輪位/十信位

5。 分證即                    在藏教是:1預流果位(隨信行、隨法行)
                                                            2一來果位、不還果位(信解、見得、身證)         
                                        在通教是:三、八人地位
                                                            四、見地位
                                                            五、薄地位
                                                            六、離欲地位
                                                            七、已作地位
                                                            八、辟支地位
                                                            九、菩薩地位      
                                        在別教是:十地
                                                            等覺位         
                                       在圓教是:銅輪位/十住位
                                                           銀輪位/十行位
                                                           金輪位/十向位
                                                           琉璃輪位/十地位
                                                           摩尼輪位/等覺位

6。 究竟即                  在藏教是:1羅漢果位(時解脫、不時解脫)
                                                           2辟支佛位
                                                           3菩薩位         
                                       在通教是:十、佛地位         
                                       在別教是:妙覺位         
                                       在圓教是:妙覺位/佛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11-2011 10: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7-11-2011 10:18 AM 编辑

回复 7# 觉悟之路


    問題是沒和菩薩階位銜接。


仁者的误知可能来自你修声闻学的主观认知,以为修菩萨道如你的声闻道一样,
只把修禅定的次第等于圣果的階位,

但是其实
1。在修菩萨道是 i) 修定学 +  ii) 修慧学 ( 精进: 行菩萨道六度的心境 )= 菩薩階位

所以在菩萨道若只修定而没有真正的入世作救度的行动,没有身行力作,那只属于空谈,
不能得菩萨的心境,也当然得不到真正的菩萨果位。

2)再说,在大乘菩萨道,修定学,不是一定要用坐禅,其定学的方法很多,念经,念佛,持咒,持经题,观想,观像,观曼陀罗,轨仪,作仟,火供,抄经,等都是定学的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0-9-2024 02:16 PM , Processed in 0.111716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